中国学者对南亚地缘政治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学者对南亚地缘政治的研究
杨焰婵
*
赵伯乐
**
【内容提要】本文对近年来中国学者的“南亚地缘政治研究”作了概要综述,考察了此项研究的研究人员分布和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情况,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主要研究特点,并探讨了中国学者“南亚地缘政治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南亚地缘政治
研究现状
综述
中国是南亚地区周边最大的国家,
南亚也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最复杂、最敏感的一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深受地缘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印的崛起和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中国学者运用地缘政治理论对南亚进行研究的成果逐渐增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本文对近十多年来中国学者“南亚地缘政治研究”的大量文献进行梳理,考察研究人员分布和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情况、总结相关学术成果,分析主要学术观念和研究特征,探讨中国学者“南亚地缘政治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人员和学术成果分布
总体来看,中国研究南亚地缘政治的学者队伍已经初具规模,其中学术成果较多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四川和云南。

北京的相关研究机构主要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防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军事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等。

上海的相关研究机构主要包括复旦大学国际问
7
01*
①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题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等。

四川省的主要研究机构是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和云南社会科学院则是云南省的主要研究机构。

此外暨南大学、江南社会学院、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等也有学者从事此项研究。

①在“南亚地缘政治研究”领域学术成果较多的中国学者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马加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宋德星、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孙士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张文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赵干城等。

他们的学术成果多为2000年以后发表的,主要发表在《当代亚太》、《东南亚南亚研究》、《国际观察》、《国际政治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南亚研究》、《南亚研究季刊》、《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太平洋学报》、《现代国际关系》、《亚非纵横》、《战略与管理》等刊物上。

②内容主要涉及“安全”、“战略”、“格局”、“实力”、“崛起”、“军事”、“外交”等领域。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在以上研究成果发布平台中,从刊物的被引频率、复合影响因子等情况来看,专业类期刊中排名较为靠前的是《南亚研究》、《南亚研究季刊》等刊物,综合类期刊中排名较为靠前的是《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战略与管理》和《当代亚太》等刊物。

截至2011年12月被引频率较高的文章有孙士海《印度的崛起:潜力与制约因素》(《当代亚太》,1999年第8期,被引频次49次)、宋德星《南亚地缘政治构造与印度的安全战略》(《南亚研究》,2004年第1期,被引频次30次)、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与印度未来安全》(《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被引频次30次)、宋德星《论巴基斯坦的安全战略———地缘政治方面的强制性因素》(《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被引频次20次)、张文木《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历史分析》(《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被引频次15次)等。

二、主要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对南亚的研究随着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崛起逐渐兴盛起来,学术成果逐渐增多,研究深度也在逐步深入,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对南亚地缘政治的研究也开始走向繁
801①

各研究机构排序根据机构名称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人名及各刊物排序均根据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荣。

主要表现如下。

(一)译著和专著
总体上,中国学者研究南亚地缘政治方面的著作并不多见,严格来讲,国内尚没有专门研究南亚地缘政治的系统专著。

早期,国内学者主要是翻译介绍了一些国外学者关于南亚地缘政治研究的著作。

表1中国学者翻译出版与“南亚地缘政治”相关的译著
原作者或编者书名编译者出版社出版年份
[印]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
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
德隆、望蜀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澳]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陆仁三联书店1971
[美]A·J·科特雷尔、R·M·伯勒尔印度洋在政治、经济、军事
上的重要性
上海外国语学
院英语系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印]克·拉简德拉·辛格印度洋的政治周水玉、李淼商务印书馆1980[瑞士]吉尔伯特·艾蒂安世纪竞争:中国和印度许铁兵、刘军新华出版社2000
[美]斯蒂芬·科亨大象和孔雀———解读印度
大战略
刘满贵等新华出版社2002
[印]杰伦·兰密施理解CHINDIA:关于中国
和印度的思考
蔡枫、董方峰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英]戴维·史密斯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
界新秩序
丁德良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印]桑贾亚·巴鲁印度崛起的战略影响黄少卿中信出版社2008[印]莫汉·古鲁斯瓦米等追龙:印度能否赶超中国王耀东等时事出版社2010注:表中译著按出版时间排列。

国内虽然没有出现专门论述南亚地缘政治的系统专著,但在中国学者出版的关于南亚“战略”、“安全”、“军事”、“外交”、“崛起”等著作中都将地缘政治因素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论述。

表2中国学者出版的与“南亚地缘政治”关联性较大的著作作者或编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陈平生印度军事思想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姜兆鸿、杨平学印度军事战略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孙士海南亚的政治、国际关系及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孙士海印度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孙培钧、华碧云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蒋一国等印度国防经济研究解放军出版社2002
马加力关注印度:崛起中的大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赵晓卓南亚雄狮:印度军事力量透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曹兴僧泰冲突与南亚地缘政治:世界民族热点研究
和最长民族纠纷
民族出版社2003
赵伯乐当代南亚国际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吴永年等21世纪印度外交新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901
张文木印度国家发展潜力及其评估———与中国比较科技文献出版社2005
郑汕印度战略文化与国防政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
胡志勇文明的力量:印度崛起新华出版社2006
孙士海、江亦丽二战后南亚国家对外关系研究方志出版社2007
张贵洪超越均势:冷战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胡志勇冷战时期南亚国际关系新华出版社2009
徐滇庆等终结贫穷之路:中国和印度发展战略比较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杨浩勇印度:能超越中国吗?中国财经出版社2009
赵干城印度:大国地位与大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加力崛起中的巨象:关注印度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曾祥裕巴基斯坦对外政策研究1980 1992巴蜀书社2010注:表中著作按出版年份升序排列,年份相同的按作者姓名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此外,沈伟烈和陆俊元的《中国国家安全地理》、张文木的《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唐世平的《塑造中国的理想安全环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全球战略大格局———新世纪中国的国际环境》、朱听昌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杨成绪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透视》、傅梦孜的《亚太战略场———世界主要力量的发展与角逐》以及陈峰君的《亚太安全析论》等许多著作虽不专门研究南亚,但均在著作中辟出专门的章节或部分对南亚地缘政治进行专门论述。

(二)学术论文
中国学者在南亚地缘政治的研究中,不仅翻译了数量众多的论文和著作,也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对研究南亚地缘政治及中国南亚战略的制定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表32000年以来中国学者关于“南亚地缘政治”研究的学术论文作者学术论文题目刊物发表时间张文木印度的地缘战略与中国西藏问题《战略与管理》1998(5)孙士海印度的崛起:潜力与制约因素《当代亚太》1999(8)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与印度未来安全《战略与管理》2001(3)
张文木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
略的历史分析
《战略与管理》2001(4)
殷方从地缘政治理论看新世纪的印度海洋战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5)
宋德星论巴基斯坦的安全战略———地缘政治方面的
强制性因素
《战略与管理》2001(6)
傅小强印巴冲突的历史和地缘考察《亚非纵横》2002(2)何道隆论印度“地缘战略国”的地位与作用《南亚研究季刊》2002(3)张文木印度的大国战略与南亚地缘政治格局《战略与管理》2002(4)宋德星南亚地缘政治构造与印度的安全战略《南亚研究》2004(1)张力印度的“能源外交”及其地缘政治考量《南亚研究季刊》2004(3)陈会娟中印边界纠纷中的地缘因素《南亚研究季刊》2004(4)011
宋德星地缘政治、弹性均势与美中印三角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4)方玮冷战后印度地缘战略思维探析《国际观察》2005(2)谭中“CHINA”加“INDIA”等于“CHINDIA”《国际政治研究》2005(3)赵伯乐阿富汗:影响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新因素《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叶海林结构不均衡问题对新形势下中巴关系的影响《当代亚太》2006(10)随新民印度对华安全认知的维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1)赵伯乐印度崛起的地缘因素《当代亚太》2007(2)
王义桅中印共同崛起的国际政治意义———从地缘政
治范式到全球“大同”范式
《国际观察》2007(4)
谭中采用“地缘文明”范式促进中印关系发展《南亚研究季刊》2008(2)曾祥裕略论巴基斯坦的地缘安全结构《南亚研究季刊》2008(2)宋德星、白俊“21世纪之洋”———地缘战略视角下的印度洋《南亚研究》2009(3)赵干城南亚国际格局的塑造与中国的抉择《南亚研究》2010(1)赵干城中印关系的地缘政治特点与发展前景《南亚研究季刊》2010(1)
戴永红、秦永红中国与南亚能源合作中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
科版)》
2010(2)
刘庆“珍珠链战略”:印度的认知与应对《南亚研究季刊》2010(2)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区域的大国政治———
兼论印度与中国安全合作的战略互补意义
《太平洋学报》2010(3)
胡伟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印度的大国战略和影响《和平与发展》2010(5)张根海现代地缘政治中的俄印关系分析《当代世界》2010(6)殷宗华从地缘政治层面分析美国的“拉印制华”战略《学理论》2010(35)刘少华、高祖吉印度崛起对中国地缘政治的影响《南亚研究》2011(2)赵干城中印地缘安全关系初探《南亚研究季刊》2011(2)宋德星世界政治中的“中南亚”:新的地缘政治图景《外交评论》2011(5)注:本表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制作,表中仅列出中国学者学术成果中与“南亚地缘政治”密切相关的论文,如有遗漏,敬请谅解。

表中论文按发表年份升序排列,年份相同的按期数升序排列,期数也相同的按作者姓名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三)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选择与“南亚地缘政治”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位论文的题目,其中一些研究开拓性、创新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大大推动了中国的“南亚地缘政治研究”。

表42000年以来国内高校与“南亚地缘政治”题材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学位论文题目学位授予单位学位学位授予
年份
陈东山论中国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印度因素暨南大学硕士2002欧玲湘论印度的石油安全与地缘战略云南大学硕士2003王新龙印度海洋战略初探云南大学硕士2004张贵洪超越均势:论后冷战时期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复旦大学博士2004时宏远试析冷战后印度南亚政策的调整云南大学硕士2005随新民中印关系社会认知研究外交学院博士2005蔡定昆地缘政治视角下云南与印度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2006
111
陈会娟中印边界争端中的地缘因素四川大学硕士2006
张力冷战后时期印度的外交与战略安全四川大学博士2006
徐亚平地缘政治体系中的印度因素青岛大学硕士2007
李新春中印地缘关系及我国的对策研究中国石油大学硕士2008
吕海翔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印俄三边合作河北师范大学硕士2008
王昊冷战时期美国对印度援助政策研究(1947 1971)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08
习罡华地缘政治与1947 1974年的克什米尔冲突北京大学博士2008
徐刚中印关系与中国安全环境吉林大学硕士2008
白玲印度海权及其对中国海上安全的影响辽宁大学硕士2009
陈益华中印海权战略比较暨南大学硕士2009
万明威21世纪印度地缘政治战略转变与中印关系黑龙江大学硕士2009
李大标冷战后地缘视角下的美国对印战略透析西北师范大学硕士2010
刘庆春南亚次大陆地缘政治历史演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10
刘杨建新地缘政治视野下的中印关系南昌大学硕士2010
朱宇凡中印海上安全问题研究中央党校博士2010
陈伟从地缘战略看冷战后中国在南亚的国家利益及其维护暨南大学硕士2011
李国绪21世纪初印度海洋战略的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硕士2011
杨亚雄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印关系研究兰州大学硕士2011注:本表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制作,表中仅列出国内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与“南亚地缘政治”密切相关的论文,如有遗漏,敬请谅解。

表中论文按学位授予年份升序排列,年份相同的按作者姓名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三、中国学者“南亚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一)传统地缘安全始终是研究重点
南亚在中国的安全环境中处于较为独特的地位,大多数中国学者在研究南亚地缘政治的过程中始终把重点放在传统地缘安全这一“高级政治”领域,多集中于研究南亚地缘政治的构造特征、南亚国家之间及其与中国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实力对比、利益关系、存在的安全困境等。

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宋德星教授的《南亚地缘政治构造与印度的安全战略》一文,从整体上分析了印度国家陆海复合型的地缘特征,指出印度对威胁的判断受到两大地缘现实的影响:来自陆上的压力和来自海上的挑战,所以印度在思考和制定安全战略时无不同时注意陆上和海上两大方向,而印度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所具有的天然缺陷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安全战略目标不能始终如一地定位于“地区核心”这一点上。

①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赵干城的《中印关系的地缘政治特点与发展前景》一文指出,历史上的中印地缘争夺导致中印双方政治关系较为脆弱,并且当两国利益冲突逐
①宋德星:《南亚地缘政治构造与印度的安全战略》,《南亚研究》,2004年第1期,第20页。

211
渐尖锐时,情绪性的反应往往会占上风,未来中印两国要实现共同崛起,必须
要突破地缘政治争夺的固有框架,
将两国关系纳入新的战略视野。

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张文木教授的
《印度的大国战略与南亚地缘政治格局》指出,南亚地缘战略格局因印度的强势外交以及“九一一事件”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南亚的地缘战略天平进一步向印度倾斜;南亚有核国家间发生全面性总体战争的可能性已大为降低;随着印度的崛起,
南亚地区以印巴矛盾为基调的传统格局将逐渐转向印度与大国之间,尤其是与美国之间更广
泛的利益协调和矛盾为基调的新格局。

②复旦大学张贵洪的博士学位论文《超越均势:论后冷战时期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③指出,冷战后美国在南亚
地区弱化美巴关系提升美印关系,日益扩大了在南亚的影响,但是美国的“超越均势”并不利于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

此外,军事科学院赵晓卓的《南亚雄狮:印度军事力量透视》,陈平生的《印度军事思想研究》,姜兆鸿、杨平学的《印度军事战略研究》,蒋一国的《印
度国防经济研究》以及郑汕的
《印度战略文化与国防政策》④等几本著作是国内较早对印度军事思想、
战略文化、国防政策、国防经费和国防工业进行研究的专著,为南亚地缘安全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领域逐渐拓宽
1.部分学者研究视线逐渐从陆地投向海洋
在对南亚次大陆地缘政治进行研究的同时,一些中国学者逐渐将研究视线投向了印度洋。

印度将印度洋视为“印度的内湖”,中国大量的商品经过印度洋销往欧洲和非洲,同时绝大部分能源进口都必须穿越印度洋。

随着中印的快速崛起,
两国力量都将向海洋延伸,大大增加了在印度洋上相遇的可能性,印度洋将可能成为中印发生地缘冲突的新方向。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以关键词为“印度洋”、学科类别为“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为条件,检索结果显示:21世纪最初的几年,每年公开发表的文章数量仅为十余篇。

自2005年始,每年公开发表的文章数量增速迅猛,在许多年份甚至达到上百篇。

其中2005年157篇,
2006年105篇,2007年105篇,2008年913
11①
②③④赵干城:《中印关系的地缘政治特点与发展前景》,《南亚研究季刊》,2010年第1期,第22页。

张文木
:《印度的大国战略与南亚地缘政治格局》,《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4期,第90页。

张贵洪2003年的博士学位论文
《超越均势:论后冷战时期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名为
《超越均势:冷战后美国的南亚安全战略》。

赵晓卓编
:《南亚雄狮:印度军事力量透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陈平生编:《印度军事思想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姜兆鸿、杨平学
:《印度军事战略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蒋一国:《印度国防经济研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2年版;郑汕编
:《印度战略文化与国防政策》,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篇,2009年117篇,2010年70篇,2011年45篇。

进一步对从2000 2011年间的文献进行检索,文章关键词涉及“印度洋”和“战略”的有28篇,涉及“印度洋”和“安全”的有8篇,涉及“印度洋”和“中国”的有53篇。

较具代表性的有宋德星、白俊的《“21世纪之洋”———地缘战略视角下的印度洋》、马孆的《试析印度的海洋战略》、张文木的《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历史分析》、马加力和徐俊的《印度的海洋观及其海洋战略》、刘庆的《“珍珠链战略”:印度的认知与应对》、殷方的《从地缘政治理论看新世纪的印度海洋战略》等。

①与此同时,国内高校越来越多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也纷纷以“印度洋”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方向,如中央党校朱宇凡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印海上安全问题研究》、辽宁大学白玲的硕士学位论文《印度海权及其对中国海上安全的影响》、暨南大学陈益华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印海权战略比较》等。

这些成果对研究南亚国家海权和海洋战略具有参考价值。

2.研究向地缘经济、能源安全领域延伸
20世纪末随着地缘经济学说的风靡以及中印经济的崛起,一些中国学者认识到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军事对抗逐渐让位于经济竞争与合作,传统的地缘政治观念正在被新的地缘经济观念所取代。

有的学者预测,21世纪随着中印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印之间在“高级政治”领域的政治、军事博弈将逐渐让位于经济利益、经济关系等“低级政治”领域的博弈,认为中印之间加强地缘经济的合作,有助于解决双方的地缘政治困境。

张文木的著作《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和论文《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区域的大国政治————兼论印度与中国安全合作的战略互补意义》从中印之间的安全合作视角指出,“资源是地缘政治学说演绎的逻辑起点”,“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的统一,是现代地缘政治学说的本质特征”,印度位于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印度的国家安全产生了更大压力,因此,印度未来安全依赖于中国的发展,而印度扩大在印度洋的作用也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②四川大学学者戴永红、秦永红的《中国与南亚能源合作中的地缘
411①

宋德星、白俊:《“21世纪之洋”———地缘战略视角下的印度洋》,《南亚研究》,2009年第3
期,第31 45页;马孆:《试析印度的海洋战略》,《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6期,第74 80页;张文木:《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历史分析》,《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第13 23页;马加力、徐俊:《印度的海洋观及其海洋战略》,《亚非纵横》,2009年第2期,第47 52页;刘庆:《“珍珠链战略”:印度的认知与应对》,《南亚研究季刊》,2010年第2期,第21 27页;殷方:《从地缘政治理论看新世纪的印度海洋战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102 105页。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区域的大国政治———兼论印度与中国安全合作的战略互补意义》,《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3期,第38页。

政治战略考量》指出,南亚国家与中国和中亚国家特殊的地缘位置关系决定了其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能源合作战略问题上,中印合作能够共同应对“亚洲溢价”的挑战,中巴合作能够保障中国重要的能源通道安全,中孟合作会受到中国与印度和缅甸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中斯合作能保
障中国能源供应经过印度洋区域的关键节点安全。

①云南师范大学蔡定昆的硕士学位论文《地缘政治视角下云南与印度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云南大学欧玲湘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印度的石油安全与地缘战略》等,均从地缘政治视角对中印之间的经济和能源合作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3.中印崛起现象成为研究热点
在地缘政治研究中,国家间实力对比的变化历来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它关系到国家间安全关系的定位和安全关系的变化。

中国学者在研究中都注意到了印度近年来的快速崛起,
并开始思考中印的崛起相互给对方和国际体系带来怎样的影响等问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者马加力《关注印
度:崛起中的大国》和《崛起中的巨象:关注印度》②两本著作指出,近年来印
度经济增长势头相当强劲,其军事能力、外交活动乃至文化张力都随之扩大,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政治影响力继续扩大,已经走上快速崛起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学者孙士海的《印度的崛起:潜力与制约因素》一文指出,印度具有崛起的国家意志、有利的地缘战略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政治稳定、国家统一、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科技和军事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在大国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等八大崛起的潜力和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人口负担沉重、传统文化制约现代化进程、政治动荡、国内安全问题严重、缺乏安全稳定的地区环境等五大制约因素,所以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印度的崛起势头不可阻挡,但如果其国内外面临的安全问题处理不当,将大大制约其
迈向世界大国的步伐。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孙培钧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华碧云的著作《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
④是国内少有的较为系统地对印度的国家实力进行基础性研究的著作,书中以翔实的数据、可靠的来源,系统、全面地展示了20世纪印度在各方面的实力,缜密精当地分析了21世纪印度在各方面具备的潜力,
指出印度是当今亚洲的强国,是5
11①
②③④戴永红、秦永红
:《中国与南亚能源合作中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0年第2期,第77页。

马加力:《关注印度:崛起中的大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马加力:《崛起中的巨象:关注印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孙士海
:《印度的崛起:潜力与制约因素》,《当代亚太》,1999年第8期,第3 14页。

孙培钧、
华碧云编:《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