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中的生死观及其生命教育功能

合集下载

国学:《庄子》的生死观

国学:《庄子》的生死观

国学:《庄⼦》的⽣死观有关先秦诸⼦的著作除《庄⼦》以外鲜有直接谈⽣死⼤关的。

作为后世正统的儒家⼀脉由孔⼦的⼀句“未知⽣,焉知死?”堵住了后世儒学谈论⽣死的道路。

《庄⼦》作为先秦诸⼦中最特⽴独⾏的⼀个,不仅在⼤谈如何养⽣延命,⽽且《齐物论》和《⼤宗师》等篇章中更是对⽣死进⾏了直接的辩论与描述。

⼀、《庄⼦》的⽣死观1.《庄⼦》以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所谓“⽼聃死”就是证明。

⽼聃死,秦失吊之,三号⽽出。

弟⼦⽈:“⾮夫⼦之友邪?”⽈:“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然。

始也吾以为其⼈也,⽽今⾮也。

向吾⼊⽽吊焉,有⽼者哭之,如哭其⼦;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之,不蕲哭⽽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时也;适去,夫⼦顺也。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养⽣主》)历史上有关⽼聃的记载,说他是西去出了函⾕关,⽽“莫知其所终”(《史记·⽼庄申韩列传》)。

此处偏⾔及其死,后世的道⼠神化⽼⼦之流不得不做还未《庄⼦》此段作⼀番说解:“此独云死者,欲明死⽣之理泯⼀,凡圣之道均齐,此盖庄⽣寓⾔⽿。

⽽⽼君为⼤道之祖,为天地万物之宗,岂有⽣死哉?故托此⾔圣⼈亦有死⽣,以明死⽣之理也”(《庄⼦疏》)。

圣⼈亦有终期,则《庄⼦》认为⽣命必有尽头是可以想见的了。

这样,养形养寿以求长⽣久视便是渺不可及的企望。

《庄⼦》既知⽣命不能永久,因⽽不以养形为根本究竟,那么,⾯对死亡,可以⾔说的便只是⼈的态度了。

死亡是⼈⽣的必然,对其⽤情过度,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天之所受,本⽆物也,犹以有情相感,则是忘其始者之所受,⽽遁逃其天理,背弃其情实”(林希逸《庄⼦⼝义》) 。

⼈的⽣死是⼀个⾃然⽽然发⽣的过程,“‘时’者值其时,‘顺’者顺其常”(锺泰《庄⼦发微》),“安时处顺”就是知道⽣命有其来临之时,也应顺其天理,坦然⾯对它的离去:“既知其来去之适然,则来亦不⾜为乐,去亦不⾜为哀”,“知其⾃然⽽然者,于死⽣⽆所动其⼼,⽽后可以养⽣也”(林希逸《庄⼦⼝义》)。

【试析《庄子》中体现的生命之“道”】庄子的生命观

【试析《庄子》中体现的生命之“道”】庄子的生命观

【试析《庄子》中体现的生命之“道”】庄子的生命观《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哲学和美学著作,全书从头到尾都在诠释生命这个主题,“当我们认识了庄子,读懂了《庄子》,我们便会知晓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生命。

”一、字宙的本源――“道”“道”是庄子哲学的本源,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庄子的人生哲学理论体系奠基在“道”这个哲学范畴之上,它贯穿于整部《庄子》之中。

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将人生与永恒的宇宙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最高生命境界便是达到“道”的境界。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白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大宗师》)庄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它没有形状,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用语言表述,它产生万物,是万物的本源,它超脱了时空限制,是终极的永恒的。

另一方面,当天地万物生成之后,“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

”(《天道》)“道”便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不离万物,不分高下,不分贵贱,“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知北游》)因而,“东郭子问于庄子日:‘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日:‘无所不在。

’”(《知北游》)道是宇宙自然本身。

宇宙的天地万物的运作化育是自然而然的,没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支配,“天下有常数。

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索”(《骈姆》)因而道生成万物是自然而然、自然无为的过程。

二、自然之“道”――与物为一庄子认为人世间灾难不断,根源就在于人不顺于自然之性,争相违抗自然之道。

“中国哲学有一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以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的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人应通过自我内在的修养与完善,与外在的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天与人不相胜”(《大宗师》),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谁都不应该压倒和伤害对方,“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浅论庄子的生死观【摘要】生与死,是人类探索生命的一个永恒的命题。

何谓生,何谓死,千百年来人类不断研究的这个课题,不少先圣哲人耗尽了一生,只为解开生命和死亡的奥秘。

但在庄子眼中,这些却是微不足道的,他将一般人看来相当严重的生死变迁看的淡似春梦,了然无痕。

本文将探索庄子的生死观,及其顺应自然的养生观。

【关键词】生与死;庄子;生死观;养生观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

每个人在人生的舞台上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

然而什么是生,人为什么要生,要怎样生;什么是死,人为什么会死,人死后什么样子,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谜团。

在庄子眼中,生与死则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

在《庄子·知北游》中,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这里他将人的构成归于气。

气聚则人生,气散则人死。

一个简单的比喻为生与死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在庄子眼中,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

《庄子·至乐篇》中记载了庄子回答惠施关于生死的见解:“察其而来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行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由此可以知庄子视死生变迁,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只有顺从依随,才是人间至道。

所以妻子死后,他击鼓而歌,并不哀恸,老聃去世,他“三号而出”,不过是顺应自然罢了。

既然对生死看得如此自然,庄子对自己的葬礼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庄子·列御寇》中“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在此也体现了庄子与孔子截然不同的死葬观。

孔子讲厚葬,认为这是出于孝,孝敬死者是为了孝敬生者,孝敬生者是为了效忠君主,而庄子讲不葬,是因为他看破了生死。

在庄子看来,生未必乐,死未必苦。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论庄子的生死观要谈庄子的生死观,首先夭谈一下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最主要的思想就是‚道‛。

人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人从生到死,经历了一遍,便归于尘土,回归到自然,无论你生前是贫穷还是富有,什么都没有剩下,那么人来到这世上有什么用?只有‚道‛是永恒存在的。

因此,庄子的生死观中处处体现出‚道‛意味。

生与死是人生的重大问题,也是探讨哲学所不能避开的话题,庄子也不例外。

古今中外,名人不少,但真的能看开生死的人却并不多。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

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平生否定有死后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其受临终之苦的折磨时,呼叫着「啊!上帝呀!我的上帝。

」「先生,在你的哲学中也有上帝吗?」向看护他的医生这样问。

「亲受痛苦的境遇,即使哲学上没有上帝,也束手无策。

我病如能痊愈,将从事完全不同的研究。

」叔本华临死前曾吐露这样的心声。

尽管叔本华生前做过如此多的研究却仍然害怕死亡,对此庄子的态度却又显如此的洒脱。

《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反正是要死的,干嘛还要浪费东西,怎么都是腐烂,被谁吃又有什么分别?有人说庄子太无情,确实,连他本人都这么说,如庄子《德充符》中他与惠子的对话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但他是否真的无情呢?《庄子〃至乐》中庄子的妻子死了,开始庄子也‚独何能无慨‛,但后来庄子看开了生死,‚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读《庄子》,我们往往对其超然的生死观感触颇深。

如果说他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有关理论是有失偏颇的话,那么他的关于生死的观点无疑却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比较正确的。

在《庄子》中,很多篇幅都涉及到生死观问题。

综合来看,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持如下观点:首先,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文中,作者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意思是说人的生死和白天黑夜一样,是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观点早已经被科学证明了是完全正确的。

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产物,和一块石头,一棵草,以及太阳和宇宙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庄子就能够以锐利的眼光看穿生死的本质,的确是难能可贵。

其次,庄子认为活着是一种痛苦,死了是一种快乐。

作者杜撰了一个《髑髅之乐》的故事,假托自己和髑髅对话,然后髑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很明显这是庄子的观点,只不过是假借髑髅之口说出来罢了。

同样,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作者也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还是把生看成是一种痛苦,把死看成是一种休息。

再次,庄子认为既然生死是自然现象,生为苦,死为乐,那么对待死亡就无须乎悲痛,应该高兴才对。

在《安时处顺,视死如归》一文中,庄子假借秦失吊老聃“三号而出”,其弟子认为如此不合乎礼节的故事,让秦失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

意思是说,该来的时候,老聃应时而生;该去的时候,老聃顺乎自然而死。

对待生死能持安于常分、顺其自然的态度,哀乐之情就不能侵入人的内心。

同样,在《方外之人的丧事》一文中,作者虚构了孔子让子贡帮忙料理子桑户丧事的故事,子贡到时,见子桑户的好友孟子反和子琴张正在编曲弹琴以歌。

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

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

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著作中,他对人生和生死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并分析其思想的深度和长度。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人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被社会的功利观念所束缚。

庄子的这种人生观与现代社会中追求物质利益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一定的深度。

庄子的生死观也是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宇宙的自然规律。

在庄子看来,生死是一种变化,就像四季更迭一样,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过程。

他认为人应该对生死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不要过分恐惧或追求生死。

庄子主张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他提出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云出岫,自然无心”的观点,强调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过分追求或逃避生死。

庄子的这种生死观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有着重要的启示,具有一定的深度。

庄子的人生观和生死观的深度和长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的思想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名利禄的观念形成了重要的反思。

其次,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超越了个人的恐惧和追求,强调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最后,庄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他的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有着广泛的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浅谈老庄的生死观

浅谈老庄的生死观
在庄子那里,他不仅看到了生的价值,也看到了死的价值。庄子是典型乐死的,在他看来,死并不等于生命的消失,而是对人生负累的解除,可以使人获得自由,死因此而具有了生命的价值,他从生命本身的意义上肯定了死亡。因而,庄子认为,既然生死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生有生的意义,死有死的价值;那么对于生死,人们则应该坦然面对,安然顺从,顺其自然,而不去肆意改变。生,则要好好把握活出价值;死,亦则坦然面对,笑颜相迎。
庄子亦从生死物化的观点出发,得出了“死生一体”与“生死平等无差别”的结论。庄子在其《大宗师》中说了一则寓言故事,译成白话文如下:“孟孙才的母亲死了,他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居丧时也不悲痛欲绝。颜渊对此难以理解,便请教于孔子。孔子说:这是因为孟孙才不知道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在他看来,生死就好比化为一物,是同等无差别的,二者都依赖于不可知的变化,因而他才是最清醒的人。”可以说,庄子借此寓言说生死如一体,只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是平等无差别的。“死生有待耶?皆有所一体”,这句话更是从正面明确表明其“死生一体”的立场。所谓“死生一体”,其一是指生死不可分割,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与死,只是一体多面,二者是相通的,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无法独立存在。任何一个生命都不可能只有生没有死或只有死没有生,更不论说人,亦是如此。其二是说,生死具有相同的物质,这就是“气”;又有相同的终极根源,这就是“道”。因而相对于“道”或“气”而言,生与死只有形态之异,没有本质区别,正所谓“万物一府,生死同状。”可以这样说,生死二者本质根源相同亦是相互依存而在,则生死是平等没有差别的。生与死只是一体两面,没有孰高孰低;二者是同种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因生与死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对于生与死,我们应该平等待之,而非分出个孰重孰轻。
关于老子的生死观,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首先,确定有一个超越生死限制的存在即道,道是周而复始的,是处于“不殆”的永恒运动之中的,是不死的,而这恰恰是使万物的产生与存在成为了可能。其次,世界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有生必有死的,“死”是每一个人的归宿,是不可阻挡的自然之势。然而,死亡不是归于虚无,而是一种对生命之道的回归。最后,人是可以超越生死的,即虽然人的生命机体死去了,但其精神、其思想却可以生存下去,当然前提是其精神或其思想仍在发挥着影响。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摘要]面对死亡,庄子是典型的自然主义超脱论者。

他认为死亡是自然变化,一个人只要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超越人世古今之变,就可以齐生死,不再恋生患死了。

庄子安死而不乐生,对人生持淡泊无为的立场,对死亡怀有一种豁达的态度。

[关键词]庄子死亡自然主义超脱论淡泊无为面对死亡,见仁见智。

哲学史上的各种死亡观都主张接受死亡,但理由各不相同:儒家把死亡作为一个无须多加考虑的事实来接受;柏拉图和基督教把死亡作为灵魂升天来接受;古希腊犬儒主义学派把死亡作为命运来接受;佛教把死亡作为个人的命运来接受;而庄子在面对死亡,在寻求有限与无限、小我与大我的统一时,从寻求个人与自然的统一出发,把死亡作为对自然的复归来接受。

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对于这种思想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是所谓“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百姓深陷无休止的战乱之苦,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作为哲学家的庄子不能仅仅满足于悲叹一番。

面对自然力,社会力,疾病力摧毁,湮灭,销蚀人的生命,庄子靠智慧排除死亡的困扰。

一、生死自然说《庄子·大宗师》中记载了庄子安死的自然主义超脱论思想:“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明确指出,死生本是命,如同日夜相交替的永恒变化一样,是自然的规律,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这是万物所固有的事情。

……天地给我以形体,用生使我劳苦,用衰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

因此,如果以生为乐,也就应该以死为善。

正是出于对死亡这样豁达的态度,庄子才会在妻子去世后蹲坐在地上敲着瓦盆放声歌唱。

庄子回答惠施说:“我也有些伤感,后来才知道生死是由于气化,如四季的运行一样,循环不已,是自然而然地运行的。

人死后返归自然,安然歇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痛哭是不通达生死的道理,不懂得命运的必然,所以才不哭了。

对庄子生死观的看法

对庄子生死观的看法

对庄子生死观的看法
庄子的生死观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同时也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庄子看来,生死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应该顺应自然,接受生死的自然规律,不必在生死面前过于纠结和惶恐。

庄子的生死观是基于他对世界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得出的结论。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暂时的,包括生命本身。

他主张人们应该看淡生死,珍惜生命,利用生命去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意义。

庄子的生死观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提醒人们在生命的旅途中要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和名利,而忽略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存在着误解和迷茫,庄子的生死观则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读后感论文从《庄子》看庄子的生死观

读后感论文从《庄子》看庄子的生死观

读后感论⽂从《庄⼦》看庄⼦的⽣死观从《庄⼦》看庄⼦的⽣死观摘要:《庄⼦》⼜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是战国早期庄⼦及其后学所著,也是庄⼦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庄周梦蝶和⿎盆⽽歌等故事⾥,我们能看出庄⼦的⽣死观,⽽由⽣死观⼜可深⼊理解庄⼦的哲学思想。

本⽂将从庄⼦和《庄⼦》的概述介绍⼊⼿,逐步剖析庄⼦的思想精髓,进⽽了解中国的哲学发展。

关键词:庄⼦⽣死观哲学思想⼀、庄⼦与他的《庄⼦》庄⼦,姓庄,名周,字⼦休(亦说⼦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学家。

创⽴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物之⼀。

庄⼦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过分析批判。

同时庄⼦为⼈⽣性洒脱随性。

有⼀则⼩故事: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庄⼦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重利;卿相,尊位也。

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的⽜吗?喂养它好⼏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

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

你赶快给我⾛开,不要侮辱我。

我宁愿象乌龟⼀样在泥塘⾃寻快乐,也不受⼀国君的约束,我⼀辈⼦不做官,让我永远⾃由快乐。

”可见庄⼦并不像孔⼦、孟⼦⼀样希望⾃⼰的学说主张可以为政治所⽤。

庄⼦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研究道学。

他⼤⼤继承和发展了⽼聃的思想,与⽼⼦并称“道家之祖”。

他把“贵⽣”、“为我”引向“达⽣”、“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

《庄⼦》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书·艺⽂志》著录五⼗⼆篇,今本三⼗三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五,杂篇⼗⼀。

全书以“寓⾔”、“重⾔”、“卮⾔”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学说⽽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倡⾔逍遥⾃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章的典范之作。

从庄子的角度看庄子的生死观

从庄子的角度看庄子的生死观

从庄子的角度看庄子的生死观[摘要] 本文就《庄子》内篇文字探讨庄子对生与死的看法,力求摈弃外来思想影响,从内在心理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庄周认为生死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顺其自然的接受,而不应该好生恶死。

[关键词] 庄子内篇生死观自然庄周给我们留下的影响比他的生命要长远,后世千年一直都众说纷纭,庄周的生命已经结束,可是关于他的传说一直在时空中存在。

我们只能从《庄子》一书中窥得他的思想,仁者见仁,有人说庄子认为生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于丹心得》),但是从《庄子》全书来看毕竟有他人的思想夹杂其中,所以本文的作者仅就内篇文字来解读庄子的生死观念,力求最真实的解读庄子的思想。

一、自然的存在——生庄子用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他用了两件事情来告诉我们什么是他心中的“生”: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 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和“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天生形体与常人不一样的右师坦然面对自己形体的异常,“天也,非人也。

”人无法决定自己的生命形式,我们只能接受生命的存在。

上天给予右师与众不同的外形,可是上天同样给予右师生存的权利,既然“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人能做到就只有安然接受。

面对上天赐予的生命,庄子很实际的提出了一种比较的观点:虽然辛劳,但是比起在牢笼里的生活,野鸡是绝对不会愿意到牢笼里生活的。

也就是说面对上天赐予的生命,要顺其自然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人的生不是由人自己决定的,庄子的思想里,“天”是决定“生”的,而“天”到底是什么呢?庄子的一生里都在思索,但是他也不能给一个明确的答案,只能以自己“人”的思维去表达。

首先就是天命不能改变,而只能去承受。

无论“生”得多么艰难,人们都只能承受。

“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

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

庄子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

庄子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

庄子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
庄子对生死看得很淡然、很自然、很豁达、很乐观,认为生与死只是生命形态的变化。

《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庄子的生死观。

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庄子是这样说的:
古时候的“真人”,不知道喜欢生,不知道害怕死。

出生来到人世他不欣喜,死去离开人世他不拒绝。

他只觉得逍遥自在地去了,逍遥自在地来了而已。

他不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也不会探究哪里是他死后的归宿。

他欣然接受一切,忘记生死,复归自然。

他还认为生死是命运的安排,有如昼夜交替,是永恒的、正常的自然现象。

再看看《庄子-至乐》中的一则故事
庄子妻死,惠施前去吊唁,却看到庄子坐守棺旁,鼓盆而歌,就是拍打着瓦盆唱着歌。

惠施看不过去,说:你不哭也就够了,还鼓盆而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你说的这样。

妻子死了,我开始怎么能不感到悲伤啊!紧接着他说到妻子这个生命个体从无到有、从生到死的过程:最初是无生、无形、无气;后来阴阳二气交合,变成魂气;再后来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天生又变成了死。

他说:她的生死与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多么相似啊。

现在她就要从我家的小屋去到天地巨室,坦然安卧,而我嗷嗷哭着送她,自感太不懂得生命的道理了,所以停止了悲伤,拍打着瓦盆唱起了歌。

我们看看,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是何等的超然和达观!。

浅谈庄子的生死观

浅谈庄子的生死观

在庄子看来 , 的死生是 必然 的, 人 不可 避免 的, 如 犹 昼夜交替那样永 远地 变化着 , 自然的规 律。既然死 和 是
生是不依人 的意志为转移 的自然现象 , 么 , 那 人们就应该 克制死 亡所带给 人的悲 痛 , 不使哀伤 过分 伤身。庄子把 死 生看作是一种 客观必 然性 , 一种 自然现 象。宇宙的一 切 现象 , 都是此生彼生 、 此灭 彼灭 的相待 的互 存关 系 , 其 间 没有 永 恒 的存 在 。所 以 任 何 现 象 , 的性 质 是 无 常 的 , 它 表 现 为 刹 那 间 的生 灭 。所 以 庄 子 说 , 死 是 同一 的 , 即 生 生 是 死 , 即 是 生 , 且 两 者 是 连 在 一起 , 可 分 割 的 , 以 死 而 不 所 找 不 到 生 死 的界 限 。
教 于大 方 之 家 。 生 死 为 自然 现 象 在庄子 的观念 中 , 物是齐 一的 , 万 皆是 由道 所生 , 人 也不例外 。庄子对死 的态度 , 是看 到 了死 就是一种 生命 的更新 。因为那是从某 一种存 在转化 另一种存 在 , 如同

变化 的结果 。“ 形体的变化 , 是出于 自然的变化 。 人的生 ”
进 于 知 矣 。 唯 简 之 而 不 得 , 已 有 所 简 矣 。孟 孙 氏 不 知 夫 所 以生 , 不知所 以死 ; 不知 就先 , 知就后 ; 不 若化为物 , 以 待其所不知之化 已乎 !且方将 化 , 知不 化哉 ?方将 不 恶 化 , 知 已化 哉 ?吾 特 与汝 , 梦 未 始 觉 者 邪 !且 彼 有 骇 恶 其 形而无损心 , 旦 宅而无 情死。孟孙 氏特觉 , 哭亦 哭, 有 人 是 自其 所 以乃 。且 也 相 与 吾 之 耳 矣 , 讵 知 吾 所 谓 吾 之 庸 乎 ? 且 汝 梦 为 鸟 而 厉 乎 天 , 为 鱼 而 没 于 渊 。不 识 今 之 梦 言者 , 其觉 者 乎 , 梦 者 乎 ? 造适 不 及 笑 , 笑 不 及 排 , 其 献 安 排 而 去 化 , 入 于 寥 天一 。 ( 庄 子 ・ 乃 ” 《 大宗 师 》 )

浅析《庄子》的生死观

浅析《庄子》的生死观

探索与争鸣
在这里,庄子借助单豹和张毅的故事来说明,在贵生 美化来减轻甚至于消除死亡所带来的恐惧与不安,也就
重生以力求保养自己生命的同时,应该注重于形神兼养, 是现在常说的“节哀顺变”。为了进一步消除这种恐惧
在保养生命的过程中忽视形体或者忽视精神,都无法在 与不安,庄子又讲了老子薪尽火传的故事,他在《养生主》
度恐惧。
度上是相通的,虽然从表面上看,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
就人的生死流转过程而言,庄子认为,决定生死存亡 的结果,但从生命的本质上来说,生与死只不过是个体生
的必然法则是完全外在于人的存在,人们难以把握与理 命运动过程的不同阶段,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是可以
解生死的必然法则。人人都想只有生而没有死,只有存 相互转化的。庄子这种生死一齐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
二、对庄子生死自然观点的考量
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
庄子提倡贵生重生,却并没有陷入贪生怕死的境地, 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7]
而是以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死亡的到来。从庄子对于死
在这里,庄子借用秦失之口,一方面批评吊唁老子的
亡问题的思考上来看,他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死亡” 人并未超脱生死的境界,不懂得生死自然的道理,另一方
然而,这种抛开世事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 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
那么如何才能心平气和地去保养自己的生命呢?庄子又 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 通过痀偻者承蜩的故事来说明只有通达生命实情,不要 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3]
013
2019 年 5 月下半月刊(总第 91 期)
化。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对待生死问题却持豁达乐观的 的奥秘,将生死问题自然化。庄子通过这样的论述,将生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在讨论庄子的生死观时,得先理解他的核心思想。

庄子认为生死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对立。

比如他说:“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门。

”这句话意思很简单,生和死其实是相互依存的。

他提倡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像水流一样,无拘无束。

首先,庄子对于生命的看法很独特。

他不把生命看得太重,认为生命只是一种存在。

他用“蝴蝶梦”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梦中他是蝴蝶,醒来后却不确定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身份和现实都是相对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世俗的标准束缚,但其实可以用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

很多时候,放下执念,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再来说说死亡。

庄子觉得,死亡并不可怕。

他提到“无生无死”的境界,表达了对生死循环的理解。

其实,死亡就像一个轮回,仿佛一场季节的变换。

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风景。

正如他所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他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短暂并不意味着无意义。

其次,庄子强调生活中的自由。

自由对他来说,是超越生死的关键。

他常常用“逍遥游”来形容这种状态。

在逍遥的境界里,心灵是无拘无束的,哪怕面对生死也不会有恐惧。

就像在大海中遨游,任凭潮起潮落。

人生的烦恼,往往源于对生死的恐惧和对现实的执念。

在庄子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

就像“北海之鲲,化为鹏”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转变。

我们应该接受变化,拥抱每个阶段的自己。

生活中,哪怕遇到挫折,也能在痛苦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最后,庄子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启示。

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常常陷入焦虑中。

庄子的智慧提醒我们,别忘了停下来,观察生活的美好。

享受当下,别被未来的未知所困扰。

他提倡的“道法自然”,其实就是要我们顺应生活的变化,接受一切。

正如他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有的变化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庄子的生死观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他的思想鼓励我们去探索内心,接受自然的法则。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我们能找到生活的最终智慧,活得更加自在。

不因生喜,不以死悲——庄子的生死哲学

不因生喜,不以死悲——庄子的生死哲学

不因生喜,不以死悲——庄子的生死
哲学
庄子生死哲学是一种博大精深的伦理理论,充满思虑。

在《庄子》中,庄子提
出“不因生喜,不以死悲”。

这句话说明,庄子不偏向任何一种生活,也不认为其中一种生活比另一种生活更重要。

他认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生与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因此,他建议人们不要太过注重物质生活,而要专注于道德价值。

在《庄子》中,庄子总是倡导以泰然处之的态度对待生与死,他强调虚无主义
和消极主义之间的差别。

他认为,要取得生活真正的平衡,人们必须明白,当物质的喜悦或悲观情绪出现时,心灵也应保持亘古不变的理智。

他还强调,“不因生喜,不以死悲”,只要人们能够保持自我调节,以和谐之心对待生死,就能正确对待自我与周围环境,由此达到形成自己的心灵世界。

庄子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学风格点绛芬芳,其内涵深刻。

许多哲学家和读者喜欢
研究他的思想,并认为他开创了一种具有深刻影响的生活哲学。

通过这种生活哲学,人们开始用理性的思维态度审视生命的意义,思考两种存在间的关系。

庄子以其“不因生喜,不以死悲”的哲学理论,使人们开始以更加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许多平常与不平常的事情,从而获得一种更深层次、更充满快乐的生活方式。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庄子是个深邃又风趣的人。

他的生死观尤其引人深思。

生与死,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在庄子的眼中,却是如同春夏秋冬,水到渠成,毫无冲突。

他常常通过简单的故事,深入的道理,把复杂的哲学变得轻松易懂。

庄子说过:“生死无常,何必忧之?”这句话简直就是他的座右铭。

生活就像一条河,时而波澜壮阔,时而波澜不惊。

我们人类在这条河流中漂泊,生与死的交替就像流水不息。

我们常常在乎生的快乐,死的恐惧。

可是,庄子提醒我们,不如顺其自然。

想想看,我们常常会因为某些事情感到焦虑,比如升学、工作、家庭。

可是,庄子会告诉你,这些都是过眼云烟。

真正重要的是心态。

我们要像竹子一样,随风摇曳,根深叶茂。

对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自然的过程,不值得过分纠结。

在《庄子》中,庄子用“大鹏展翅”和“蚊子叮咬”的对比,阐述了生与死的不同层次。

大鹏,展翅高飞,无所畏惧。

蚊子,细小卑微,辛苦一生。

大鹏与蚊子的命运,正如我们每个人。

我们可以选择成为大鹏,还是蚊子。

这完全在于自己的选择和心态。

有时候,庄子也会用一些极具表现力的比喻,讲述生死的道理。

他把生死比作一场梦。

梦里有欢笑,也有泪水,醒来时,一切都烟消云散。

人们常常在意梦的内容,却忽略了梦的本质。

生与死就像这场梦,最终都要回归到虚无中去。

其实,庄子并不否认生的美好。

他说:“人之生,犹如浮云。

”生如浮云,漂浮不定。

我们常常追求永恒,却忘了真正的美在于瞬间。

抓住当下,享受生命的每一刻,才是最重要的。

庄子希望我们能在生与死之间,找到一种洒脱的态度。

在《齐物论》中,庄子提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意味着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生与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每一个生命都与其他生命息息相关,彼此交融。

我们的一生,不仅是个人的旅程,更是与天地万物共生的旅程。

庄子的生死观不仅限于个人。

他还关注群体、社会。

比如,庄子认为,若大家都能以平常心看待生死,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没有人会为了名利、地位而争斗,生活就会变得简单而美好。

浅谈庄子的生死观

浅谈庄子的生死观

浅谈庄子的生死观【内容摘要】:“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 (《庄子·知北游·知北游玄水》)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生不足喜,死不足忧,视死若归。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

人人都有各自的舞台各自的角色,也有说不清道不尽的故事。

而何谓人生,人又为何而活?这也许是每个人心中的疑问,有些人可能已找到了答案,但有更多人在为此而迷惘和彷徨。

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选择。

有的人选择积极去谋取社会上的金钱与地位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并借此来显示自身的高贵;有的人选择放弃自身所拥有的外物而去追寻那理想中的淡泊生活。

前一种人会“重生”,因为他们对生有无限的渴求,并对死感到惧怕;后一种人对生无所求,对死亦无所畏,他们平静地看待生与死,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喜与悲。

而何谓生,何谓死?这一直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断研究的课题,耗尽了不少先圣哲人的一生,只为解开生命,死亡的奥秘。

但在庄子眼中,这些却是微不足道的,“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才老身死,不哭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之而死。

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 (《庄子至乐鼓盆而歌》)正当惠子不解庄子的无情之时,庄子解开了惠子的疑惑。

他说,他之所以不悲泣是因为他认为一个人还没有来到这个人世的时候,是没有生命的,甚至连形体也不存在,连构成他生命的那种气也不存在。

只有当气发生变化,并诞生形体时,形体才产生了生命,而既然本来是“无生”,当然仍旧要归于“无生”,那么生死不过是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如果生就快乐,死就悲哀,这是“不通乎命”的。

死生一条庄子生命关切思想研究

死生一条庄子生命关切思想研究

死生一条庄子生命关切思想研究庄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其中,他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更是引起了后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围绕庄子的生命关切思想展开探讨,并且列举五个案例验证其思想的正确性。

一、生命与死亡的关系庄子认为,生命与死亡并不是一个对立的二元对,而是一个统一体。

在《逍遥游》中,庄子写道:“生之谓性,死之谓命,成之谓道。

”这句话或许可以理解为,生命之所以有了如此多姿多彩的形态与存在方式,正是因为每一个生命体都有一种特殊的“性”,这种性会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不同的“成长”,最终成就一条独特的“道路”。

而死亡,则是这个“道路”的终点,这个“性”与“道路”不再关联,而转换成另一种存在方式。

可以说,生与死并不是一条孤立的道路,而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两者之间互相依存,相互成就。

例1:人类的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终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没有意义或者没有价值。

正是因为死亡存在,我们才能更加珍惜人生中瞬间的美好,更加高度地评价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和经历。

二、生命由心而存在《庄子·人间世》中,庄子提出了“生命由心而存”的观点。

他认为,外在的物质环境无法单独决定生命的存续,而是要依靠内在的心态和精神状态。

这个想法与现代西方的“心理学”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先驱。

例2:人们在经历了心理上的创伤、病痛、挫折等情况后,往往会感到精神空虚、失落、无助。

而通过改变思想状态、调整内心的精神状态,可以让生命获得恢复、重生的力量,生命意义得以重拾。

三、追求逍遥自在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彼何人哉?逍遥之人也。

”他所谓的“逍遥之人”,是指那些可以自由地驰骋于各种环境之中、无拘无束、自我实现的人。

这种人,有着强大的内在能量和掌控力,可以主动地决定自己的生命之路。

这种追求逍遥自在的生命态度,与自由主义的精神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例3:人们在遭遇困难、挫折、失意等情况时,往往陷入消极的情绪之中,感觉自己无法摆脱痛苦的纠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wjszxk@

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了
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在积极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提升经济效益,即使在高校教育中,专业设计也与社会利益直接挂钩,而缺乏对生命的理性对待。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很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人甚至自己的生命不重视、不珍惜,由此造成很多悲剧。

可见,在当今社会进行生命教育非常重要。

其实,生命教育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就对生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曾系统地对生死问题进行阐述,这一观点在其著作《庄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下面笔者将对《庄子》中的生死观及其主要生命教育功能进行具体分析。

一、《庄子》中的生死观人生中的各种困境是庄子哲
学极为重要的立足点。

庄子的思想主要是寻找解决这些困境的策略,在这些困境中,生死困境意义重大,是人类始终关注的重要话题。

1.肯定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庄子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肯定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庄子》中有较为显著的贵生、重身的思想,这种思想从老子那里继承而来。

在《庄子》中,“身”出现了90多次,具体表现为“忘身”“苦身”“终身”“汝身”“处身”“伤身”等,通常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某个人的生命整体,二是指生命在形体方面的主要存在方式。

庄子提出,“天下尽殉”是当时一种非常突出的社会现实,这种“殉”在小人、士、大夫、圣人身上都有所体现。

其中圣人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会选择牺牲自己,大夫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更为兴旺,也会选择牺牲自己,士为了自己的名声选择牺牲,而小人则是为了追
求利益选择死亡,他们不管是何原因,最终的结果都是对自己的天性造成伤害。

庄子认为这是一种异化现象,庄子对这种现象的揭示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其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并懂得自然是生命的重要源泉,要坦荡对待生死问题,做到顺物安命。

其次,庄子提出天人并生的重要观点。

一方面,庄子认为,人在天地万物之中是一种比较渺小的存在。

庄子在《齐物论》中运用高度哲学化的语言表达了这一观点,提出要消除万物之间存在的区别。

另一方面,庄子又提出人的地位与天地等同。

与天地相比,人并不渺小,因为人与天地的根源都是“道”。

为了充分体现这一观点,庄子在著作中重视和肯定了残疾者的生命价值,强调要充分重视人的内在,破除关于形体“全”或“残”的观念。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管生理上是否残疾,都不会影响到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价值。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翟媛媛
53
DOI:10.16412/ki.1001-8476.2017.23.028
2017.08
最后,《庄子》提出以死生为一体的重要观点。

庄子非常重视对死亡问题的探讨,认为生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命题。

在庄子看来,死生是一体的,一方面他认为生与死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生死相伴而生,相互依存,只有二者都存在,才能将完整的生命诠释出来。

另一方面,在他看来生与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以“气”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二者的生命根源都是“道”。

2.以平静之态面对死亡面对死亡,庄子提出要在心态上做到平静,为此他提出以下几种非常重要的观点。

第一,不贪生。

《庄子》中提出两种重要的死亡方式,分别是“终其天年”的正常死亡以及“中道夭”的可避免死亡。

对于正常的死亡,庄子认为要以达观的态度去面对,做到不贪生。

第二,不伤生。

庄子非常关注生命的价值,提出要尽可能避免对生命造成伤害。

也就是说,对于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死亡方式,要降低其出现的可能性,做到“不伤生”。

第三,乐然生。

也就是说要尽情享受生命的每一刻,充分把握其中的逍遥与自在。

第四,安然死。

面对生,我们可以享受,面对死,我们也不能过分畏惧,要坦然地接受,做到视死如归。

3.通过修持寻求心灵慰藉的港湾
庄子看到人们在膨胀的物欲
中放弃了心灵的安宁与和谐,忘记了人的自身价值,造成各种人生烦恼和困惑。

对此他主张通过“心斋”“坐忘”“见独”等方法来修持、养生。

在《庄子》中,“心斋”即排除杂念与欲望的精神修养过程;“坐忘”是要抛弃各种私心杂念,深入理解自然并感受自然本性;“见独”则是发现内在、先验的心理状态。

然而,从终极关怀与心理慰藉的角度看,庄子的这些思想其实是在向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修养方法,为人们排除外界干扰、获得心灵宁静提供途径,从而使人明确人生意义的真谛。

二、如何发挥《庄子》中生死观的生命教育功能
在生命教育受到日益关注的今天,怎样将《庄子》中的生死观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呢?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要将生命教育课堂与个体需求结合起来,充分了解每一个受教育者的需求,探知他们最渴望了解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构建相关的教育课程。

根据庄子的生命观进行的生命教育,可从以下方面开展。

第一,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

正如《庄子》中强调的全身、保身、养生等,每个生命个体只有拥有这种生命意识,才能更加热爱与尊重生命。

第二,要接受与生命价值有关的教育。

第三,对生死要有
达观的态度。

其次,要培养一支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生死观有一定了解的教学队伍,这样才能更好地结合教育,将以庄子为代表的哲学家的生死观充分体现在生命教育之中。

再次,《庄子》中的生死观强调除掉贪欲,主张以坦然的态度面对死亡。

为了更好地进行生命教育,应当建立一些有关生死观的生命教育基地。

比如名人公墓、烈士陵园等,让人们了解名人、烈士的事迹,从中获得更多关于人生观、世界观及生死观的体悟。

最后,在当代,要想充分发挥《庄子》中生死观的重要教育作用,就必须对其生死哲学进行客观认识与解读。

而且这种教育不能只由某一主体进行,还要依靠大家共同的努力,包括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努力,最终将《庄子》中的生死观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今天,生命观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社会各界展开了非常广泛的讨论,生命教育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庄子》中的生死观对今天的生命教育有显著的影响。

无论如何,我们要充分重视《庄子》在当今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以传统文化中正确的生死观来启发与引导人们尊者生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
生活方式。

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