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媒人民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统一
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回顾与启示
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回顾与启示作者:史文瑞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17期【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点,新闻宣传工作在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关系方面不断发展,虽曾经历曲折,但从总体上来看始终坚持了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推动新闻宣传工作健康持久发展,必须坚持从总体上把握两者的内在统一性,坚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倾向,坚持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坚持二者的统一。
【关键词】新闻宣传工作党性人民性【中图分类号】D261.5 【文献标识码】A1947年1月11日,党的机关报之一—《新华日报》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华日报》是一张党报,也就是一张人民的报,《新华日报》的党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①。
这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尤其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实践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也奠定了“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逻辑和历史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由政治、军事斗争逐渐转向生产建设,新闻宣传工作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和要求,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关系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发展状况解放战争后期,随着大批城市得到解放,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着大量新问题新挑战。
为了处置旧政权的新闻媒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的临时性新闻政策,发展人民广播事业,发展人民出版事业成为党的主要方针政策。
与之相对应,负责全国新闻工作的政府机关新闻总署随之成立,并颁布了新闻报刊行业的相关法规《全国报纸杂志登记暂行办法草案》,规定“凡出版报纸杂志均须按照本办法向当地新闻出版行政机构申请登记”②,标志着新中国对新闻事业实行制度化、法制化管理的开端。
1950年4月,按中共中央指示,新闻总署将新华社改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新的新闻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后,以报纸工作为切入点,对新闻工作中所应坚持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1950年3月至4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要求改进报纸工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使人民广播事业确实建立在群众基础上。
深刻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辩证法
深刻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辩证法作者:金民卿周俊胜来源:《湖湘论坛》2016年第04期摘要:党的新闻舆论必须把党性原则放在第一位,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
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体现,它界定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属性和身份归属,回答了新闻工作“我是谁”的问题。
共产党的党性是人民性的最高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枢纽,把“我是谁”和“为了谁”的问题统一起来,从根本上回答了新闻舆论工作“为了谁”的问题。
新闻舆论工作必须要解决好“说什么”的问题,把握好现象与本质、事实与价值、全面与局部的关系,把新闻舆论的真实性和导向性统一起来,以真实性维护新闻工作的生命,以导向性发挥新闻工作的功能。
新闻舆论工作还要善于掌握“适度”原则,正确处理正面宣传与批评监督的关系,解决好“怎么说”的问题。
关键词: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党性,人民性,导向性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6)04-0056-06一、党性原则体现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属性对于事物的把握,首先要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根本属性。
习近平在谈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时,明确要求必须把党性原则放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姓党这个根本要求。
这个观点深刻揭示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本质属性,科学回答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我是谁”的问题。
党性原则的核心就是回答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内在规定性和身份归属问题。
从根本上说,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的范畴,体现了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没有也不可能有超阶级的意识形态,同样也就不可能有超阶级的新闻舆论工作。
在现代政治格局中,每一个阶级都会建立自己的政党,在本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发展和维护本阶级的利益,由此新闻舆论工作的阶级性也就呈现出其党派性的特征。
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个基本观点。
早在1842年,马克思就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指出:“党派的名称对政治性报刊来说则是一种必要的范畴”,揭示了新闻报刊的阶级和党派属性问题。
试论现代报纸可视性与可读性的辩证
维普资讯 管理科学 Nhomakorabea2 6 ( 5 第5 0 年 第3卷) 期 0
试 论 观 报 甄 视 悭 与 谆 悭 灼 辨
陈 慧 明
( 兰州 日报 社 , 肃 兰 州 700 ) 甘 300
作为党报 , 让具有视觉 冲击力的新闻 图片上头版头条并 经常化 , 度成为禁忌 。平心而论 , 头条 尤其 是党报头条是头版和其 报纸 他版 面最有新 闻价值 的版位 , 它历来都 是编辑苦心经 营 、 全力 主 攻的对象。但是 , 让图片上头条并经 常化 , 可就没有那 么简单 了, 许多编辑存在 着“ 怕 、 不敢 ” 三 三 的心理 ,怕 喧宾夺 主 , “ 位置不敢 放高 ; 怕挤 了文字段 , 尺寸 不敢 发大 ; 怕有损党报庄重 形象 , 片 照 不敢发多 ” , 图文并茂 , 等 对“ 两翼齐 飞” 的理论 , 的人认为党报 有 现今纸传媒 的发展 已进入到“ 图时代 ”随着新 闻事业 的发 做起来有难度 , 读 , 担心 图片多了会 有“ 花里胡 哨” 的感觉 。其实党报 展, 特别是 电视 、 手机 的普及 , 报纸受到 了空前 的严峻挑战 。读者 同样需要 用视 觉新 闻来 吸引受众 的眼球 。 要 求我们 的报纸 , 不仅要 有爱不释手 的可读性 , 而且要 具有先睹 为快的可视性 。那 么如何最大 限度地运 用新 闻图片激 活报纸版 2 合理安 排 新 闻视 觉 中心 面, 让报 纸“ 图文 并茂 , 两翼齐飞 ”达 到图文相互呼应 , , 可视性与 在这个快 餐式 文化盛行 的社会 中, 已经没有多少人有 耐心将 可读 性相互配合相得 益彰 , 以适应与 时俱进 的读者 阅读 , 成为报 文字 逐字逐句地 阅读 ,丰富的视觉元素 可以将文字 表达分割 清 纸版 面设计 中的一项重要研究 内容。主流报纸提出 了“ 图片编 晰, 大 进行简化 。所 以安排好视觉新闻中心就显得尤 为重要 。 辑格 局” ;都市类报纸很是 注重图片的视觉效果 ,以加大新 闻份 作者认 为 , 图时代 的报纸 图片已成为读者打 开报纸 的“ 读 第 量; 一些纸传媒还 推出了视觉新 闻。这就 为现代报纸 可视性与可 视点” ,图片 的功能从过去作为简单地美化版 面手段上升 为争 读性的平 起平 坐创造 了可能 。 取读 者眼球 , 高报道现场感 和贴 近性 的一个 亮点 , 提 成为增强报 现代报业 已进入 以“ 图” 主要传播方式 的读报时代 , 读 为 即注 纸竞争力的一大要素。 图时代 的到来 , 读 让新闻界老前 辈穆青 2 O 重图片的视觉传达功能 ,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 冲击力 。 多年前对 报纸提 出的“ 图文并茂 , 两翼 齐飞” 之理论 变成可 能 , 这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 的加快 ,人们接受信息 的方式也随之加快 , 也是充分发挥报纸服务功能的客观要求 , 也是报纸版 面创 新的客 读 图、 读题成为许多人的阅读 习惯。同时纸传媒 吸收视觉传媒 的 观需求 。图片作为表现新闻的重要手段 和媒体竞争 的重要武器 , 优势 , 图片制造视觉 冲击 , 运用 产生立体效果 , 现代报纸 的一 任何一个版面编辑都不可忽视 。读 图时代 , 闻图片作 为纸传 媒 也是 新 大特征 。 的眼睛, 是指它对报纸版面的“ 活化 ” 作用 。中国人 民大学教授喻 那么 , 图时代 的报纸版面如何运 用新 闻图片来 表现新 闻主 国明先生 曾把读者买报的过程描述为 “ 读 五步三秒” 要做到在五步 。 题, 发挥视觉优势加强表达效果 , 让版面既可读又可视 ( 好看 )更 三秒 时间里让新闻 图片直逼人 眼 , , 使读者一眼便发现它 、 喜欢 它 , 好地将信息告知读者 , 以为应主要处理好 以下几点关系 : 笔者 进而 产生购 买欲 , 合理安排 视觉 中心 。 版面整体效 果就显 得 注重 非常重要 。 一个 版面往往有几 幅图片 , 谁上谁下谁居中都有讲究 , 1 让可视 性 与可读 性 平起 平坐 遵从 的原则便是主次分明 , 出视觉 中心 , 突 不平均使用版面 , 做到 读图时代的到来 , 深化 了“ 图文并茂 , 翼齐飞” 两 的办报思路 , 合理 布局 , 图文 、 图题相互协调 , 促成版面整体效果的表达 。 也为创新版面设计带来 可能 。 这就要求 编辑在创新版面时一定要 在信 息时代 , 人们工作 和生活的节奏不 断加快 , 很难 有大量 以新 闻价值 为标 准 ,根据新 闻价值 的大小决定 图片与文字 的配 的时间仔细 阅读文 字报道 ,而新 闻图片 以其形 象直观 的新 闻传 置 。 价值 大的图片 , 对 千方 百计地 发挥其特有优势 , 采用大图片甚 播 , 使受众 可以在很短 的时间内获得新 闻资讯 , 因而图片新 闻得 至组图造成强势 ; 对一般 的题材 , 应不 以文 图相配 的形式 出现 。 只 到大众媒体前所未有的重视。现在 , 不仅是报纸 、 杂志 , 包括互联 选其一即可。总之 , 是突 出图片 , 还是 图片从属文字 , 主要取决 于 网、 电视新 闻 , 也有新闻图片的位置 , 像央视新 闻频道 《 媒体广场 》 看用哪一种形式更 容易将新 闻信 息传达给读者。 中的《 闻相册 》还有经济频道 的《 新 , 全球资讯榜 》 目中 , 栏 也有 中 2 世纪 8 年代 以前 , O O 报纸上 出现的新闻照片仅仅是新 闻内 外 图片新 闻出现在 电视屏幕上 。 面对各种新 闻媒体空前激烈 的竞 容的再现或强化 , 进入 9 年代后 , O 图片不再 仅仅是表 现新 闻内容 争 , 报纸也面临着严 峻的考验和挑 战 , 图片新 闻 的报 道是报 做好 的照片 , 还包括 了各种配合主题的概念性 图片、 闻配 图、 闻图 纸适应读 图时代的需要和适应媒体激 烈竞 争的有力手段 。 新 新 让可视 片报道 、 图片专题报 道 ; 现在 , 而 出现在报纸上 的除了新 闻照片 , 性 与可读 性这个报纸 的“ 两翼 ” 同时硬起来 , 真正实现从 “ 图文并 还有图表、 图示 、 概念性设计 图片、 漫画、 速写 、 饰图和各 种小标 茂 ” 图文并重” 装 向“ 的转变 , 闻图片独立载体 的作用更加 突出 , 使新 志 ,各种各样 的视觉元素在最适合它们表现 的领域丰 富着报纸 。 发挥 出越来越重要 的形象传播作 用。 增强着现 代报纸 的可视性与可读性 。 报纸 的可视性 , 过去之所 以未能 引起 报人 的普遍重视 , 一个 3 精 心 制作标 题 重要的原因是认识上把 它理解在报纸 的可读性之 中, 把包 括版 面 图片是 报纸的眼睛 , 标题是 图片的眼睛 , 它或提示新 闻事实 设计 、 标题制作 、 文章处理 、 搭配等要素都统统称 为可读 性 。 的内容 、 揭示新 闻图片 的意义 、 图文 或 或评 论新闻事实的 内容 , 直接影 使报纸的可视性被淹没 了 , 报纸的可视性应 有的独立 地位 和特殊 响到新 闻价值 的表达效果 , 对新闻标题制作得好 与不 好也就成为 功能被忽视了。 如今 , 随着读 图时代的要求 , 我们 的任务就是要从 读 图时代体现编辑水平的标尺。精 心制作标题就是要力求准 确、 报纸的可读性之中把 可视性 “ 留” 提 出来 , 报纸的可视性 与可读 形象 、 让 生动地 反映新 闻事 实, 以通俗明快的方式吸引读者 , 形成强 性 平起平坐 , 一同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 本上 确立包括 冲击力 烈的视觉 冲击力 , 完成新 闻功能 的转换 。 很强的新 闻照片在 内的图片的独立地位 , 最大限度地 发挥 它的特 让新 闻标题像 一幅“ 动态 画” , 应该是读 图时代对 报纸新 闻标 殊功能和作用 , 达到 1 1 2的效果 。 +> 题 的一种高要求。 闻标题应该产生动 势 , 新 应该“ 动化 ”多年来人 , 现代一些都市类报纸 , 基本上都是 让新闻图片上 头版 头条 或 们对这一认识没有异议 , 但在具体操作 时 , 路数却极 其有限 , 多强 作封 面处 理。 党报 同样需要增强可视性 , 服务于读图时代的读者 。 调在 动词上下功夫 , 因为动词 最富有活 泼 、 生动 的( 下转 12页) 2
新闻记者讲好“好故事”的方法
新闻记者讲好“好故事”的方法作者:尉伟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4年第03期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报道者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大新闻媒体要想脱颖而出,可谓难上加难。
记者是新闻行业的主要工作主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可以从新闻记者出发,对新闻理念、新闻报道方式和传播方式进行现代化的调整,展现新闻价值。
本文主要论述了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记者如何讲好“好故事”,推动新闻行业的转型创新。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媒介融合的脚步,为传统媒体带来冲击力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其实,新闻行业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记者是新闻行业正常运行的中坚力量,所以要利用多种手段提高记者的专业水平和核心素养,凭借记者的强大力量推动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主要从新闻记者概述、新闻记者讲好“好故事”的重要性、讲好“好故事”的标准以及如何讲好“好故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新闻记者概述新闻记者是一种职业,其主要工作是采访、新闻报道和新闻编辑,可见,新闻记者的工作范围十分广泛,而且我国新闻领域是多样的,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
新闻记者应该有较强的敏感度,及时发现身边的新闻。
同时文字表达能力和采访技巧也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
记者需要持证上岗,这不仅是他们专业性的象征,也是其采访活动的合法证明。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记者讲好“好故事”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定改变,新闻行业同样如此。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记者在工作过程中,对新闻内容进行优化和制作,使新闻故事能够从语言和视觉两个层面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体验,弥补新闻故事在传统传播过程中的不足。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通过多种手段使新闻记者讲好“好故事”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也能激发人民群众阅读新闻的兴趣,如此一来,能够弥补传统新闻报道的短板,实现传统新闻向现代新闻的过渡。
浅析如何增强党报新闻可读性?
浅析如何增强党报新闻可读性?摘要:当前,各种新型媒体不断崛起,党报改革势在必行。
读者的支持与认可是党报生命力延续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党报从业者必须从趣味性、知识性、指导性等方面下功夫,迎合读者需求,增强党报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在发展与改革的大潮中乘风破浪。
关键词:党报、新闻报道、可读性。
提起党报新闻报道,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便是枯燥无味,可读性不强,大多是一些政策性的新闻,与群众生活距离太远。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媒体的出现,党报新闻的报道方式也在逐渐改变,更加关注群众的需求,但在可读性方面的改善和提升仍然任重道远,增强党报新闻的活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党报新闻缺乏可读性的原因一是报道形式单一。
模式固定化,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新、不活,如会议报道,读者看到的基本就是千篇一律的新闻,标题、导语、正文等内容模式化严重,常常是会议什么时候召开,出席的领导是谁,而正文就是主要领导的发言,数不尽的“会上指出”、“会议强调”,不同的会议给人的感觉就是同一件事。
[1]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味同嚼蜡的新闻,完全没有品读的兴趣。
二是语言枯燥乏味。
翻开报纸一看,读者会发现不论是时政新闻还是民生新闻,它的语言常常是枯燥乏味的,很难让人品读下去。
有的记者根据部门或者社区等提供的材料及讲话稿就写出一篇新闻,并没有实地进行采访,写出的新闻常常是官话、套话一大堆,读者真正想要的信息并没有体现出来,有时连记者自己都不知道新闻要传达给读者的到底是什么信息。
三是选题不接地气。
我们都知道,党报主要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做好宣传报道,大部分新闻报道都有较强的政治性。
但鉴于有的记者不深入思考,策划的某些选题不接地气,导致宣传报道大政方针的新闻可读性较差,虽然是与市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政策解读,却得不到读者的青睐。
二、如何增强党报新闻可读性?1.创新报道形式,突出趣味性。
会议和领导活动是党报新闻的重要专题,也是党报的重要报道内容。
很多人都觉得这类型的报道枯燥乏味,可读性较差,那么对于这种报道记者是要有选择性的进行报道,充分挖掘会议和领导活动中包含的国家、政府决策和相关精神等丰富信息,选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将会议及活动中呈现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报道出来。
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
题目:自由主义理论有关的读书报告。
姓名:每户黄神-留学生学号:11160068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
19世纪,文明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都声称遵循自由至上主义原则。
今天除了共产主义统治的国家外,大多数国家至少在理论上都以自由至上主义作为其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的基础。
既然自有至上主义有着如此广泛的文化和地理传播范围,那么社会机构实际运作方式的千变万化不足为奇了。
一.基本假设:今天的民主国家之所以能够出现,是与大量的思想家通过理论探讨而逐步发展出来的原则分不开的。
而且这些意象家的理论又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的直接影响。
与威权主义理论,自由至上主义理论的原则也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社会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知识和真理的本质这些问题的回答上的。
自由至上主义者认为,人才是独一无二,人本身就是目的。
一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才是社会的目标。
人类只所以不同余地等动物,就在与人类有能力思考,记忆,利用经验并得出结论。
认识文明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它的推动者。
因此,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也就成为终极目标。
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目标。
自由至上主义的理论家们强烈否认国家是人类备斗的最高体现,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承认国家是一个有用的甚至是需要的工具。
国家的存在,是味了给个人提供一个可以发挥其自身潜力的环境。
自由至上主义理论不能接受这样的命题:社会是一个独立实体,这个实体比组成它的个体成员更重要。
自由至上主义有关知识本质和真理本质的理论与早期基督宗神学思想极为相似。
人从他的造物主那里遗传了理性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认识周围世界。
在这个基本上,自由至上主义都构造了一个与中世纪思想家所构造的完全不同的上层建筑。
一个人的继承变得不那么重要,而解决人类问题的个人能力才更重要。
自由至上主义哲学家门进行而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所有知识领域。
虽然通往真理的通路上会存在争论和分歧,但是对于理性的人们来说,道路尽头的真理确实可以确定,可以证实并且可以接受的。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提高新闻宣传水平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提高新闻宣传水平作者:刘恒新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5期【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作为地市党报学习贯彻好这一讲话精神,对于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下,提高党报新闻宣传水平,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党性人民性新闻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对党报而言,作为舆论引导的主力军和党的宣传主阵地,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只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才能真正肩负起党报的责任和使命,切实增强党报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亳州晚报》作为市级党报,学习和贯彻好这一讲话精神,对于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下,提高党报新闻宣传水平,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具有更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党性原则是办好报纸的坚实基石党报是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政治优势、社会优势、思想优势和人才优势,承担着引领主流舆论、巩固执政基础的重任。
党性是党报立身之本,是党报存在的基石。
在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传播方式和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下,媒体发展既面临复杂的社会问题,也面临创新传播的难题,党报只有坚持党性,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才能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使新闻宣传富有建设性、具有针对性、产生实效性,才能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亳州晚报》作为市委机关报,地级亳州市成立之初名叫《亳州报》,2002年提出了“坚持党性,走进百姓”的办报理念。
2008年经市委同意,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报纸更为名《亳州晚报》,明确更名后党报的性质只能加强,不能有削弱,并在改版中贯穿“三个不改变”:即市委机关报的性质不改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方针不改变,“党报性质,晚报风格”的办报思路不改变,这种模式被业界专家称为“党报的‘身’,晚报的‘心’”。
以党性与人民性统一提升传播力
以党性与人民性统一提升传播力作者:柳青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05期摘要:本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的新闻舆论工作定位,从历史的视角认识了新闻事业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论证了把握和处理好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关系,并得出“把党性和人民性统筹好、实践好、统一好,宣传思想工作就能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这一规律。
关键词:党性;人民性;统一性;传播力“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习近平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次重申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这为我们如何正确的理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位,用科学的方法做好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是一个有着明确答案的问题。
然而,近年来,却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将两者对立起来,所谓的“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老百姓讲话”“人民群众人数超过党员,所以人民性大于党性”等等错误言论不时出现。
这种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搞碎片化,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我们必须加以廓清和纠正,从理论上阐明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关系,为新闻宣传工作真正做到既姓党又姓民,既让党放心,也让人民满意厘清思路,指明方向。
一、从历史的视角认识新闻事业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强调的“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这一论断有着充分的历史和事实依据。
党性和人民性的概念虽来自西方,但真正提出党性与人民性“统一论”理论是在新闻领域,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新闻宣传工作具有党性并非中国特色,他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任何国家任何政党主办的新闻媒体,都在事实上履行着党的喉舌的作用,其信息的传播都存在好恶取舍、是非把握,都反映着特定阶层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
不同的是,不同的党媒代表的利益阶层不一样。
浅谈新闻媒体中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
12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南阳师范学院2016年SPCP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创新项目“习近平新闻观研究”成果论文作者简介:杜晓宇(1995—),女,河南焦作人,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黄慧(1994—),女,河南周口人,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徐会银(1993—),女,河南周口人,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梁保建(1971—),男,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学。
浅谈新闻媒体中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杜晓宇 黄 慧 徐会银 梁保建(南阳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摘 要:党性与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是我国新闻传播的内在要求。
新闻工作者在舆论宣传中应践行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指导思想,发挥好党和人民“中介”的角色作用。
关键词:新闻媒体;党性;人民性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21-0012-01新闻媒体将党的指导思想与方针传递给人民,同时也把群众的情况反馈给党,让党更好地了解群众的意愿与期望。
目前,如何处理好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是媒体在报道工作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关于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在新闻工作中,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往往对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甚至将党性与人民性对立起来。
其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将党性置于人民性之上。
这种看法将党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过分夸大,而忽视人民应有的权利。
其实,这并不符合我党执政为民的宗旨。
2012年3月24日,贵州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因为高空坠物砸坏了一辆私家车的纠纷,在电话中采访毕节市政府驻贵阳办事处办公室主任文永东。
增强可读性 讲述好故事 传递好声音——关于提升党报传播力的几点思考
66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7期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党报是地方党委机关报,汇集了当地一流的人才和资源,责无旁贷地发挥着“信息主渠道”和“舆论主阵地”作用。
那么如何让党报的新闻更有可读性和传播性呢?认真践行“三贴进”,创新、改进新闻报道,提升报道的温度和深度是党报在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局势下寻求突破的“法宝”。
一、围绕中心,找准坐标挖故事心里有中心,手里有大局。
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这是我们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定位和明确要求。
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作为党报的一名从业人员更要在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不忘社会责任,用心、用力、用情寻找发现身边的新故事、好故事,接通“天线”和“地线”,既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声音,又能增强党报的魅力,发挥党报的优势,发挥传播正能量的中坚力量。
都说写新闻就像是在讲故事,故事讲得精彩自然有人听。
当然,故事讲得好不好,取决于“说事人”的知识储备和表达水平。
如果新闻人的知识储备不充分、不及时,显然无法为读者提供有趣的故事、优质的新闻。
学深悟透党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我们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在新发展阶段,做好时代的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
新闻工作者要在实践中、群众中、生活中去捕捉那些小事情反映大政情、小百姓反映大民情、小事件反映大舆情的喜闻乐见的人与事,去采集那些细小的有代表性和有感染力的人与事来反映,才能以小见大,使党报所倡导的大事、大情、大理,通过有声有色的小人物、小事情、小故事反映出来。
这种取材于广大民众身边的新鲜事,其感染力、可读性,往往能有“取滴水面见太阳”的效果。
2019年10月,笔者在新疆博湖县本布图镇那音托勒盖村采访,了解到一支由21位农牧民群众自发组成的“马背上的巡湖队”义务保护母亲河,5年来累计行程1.26万公里的好故事。
这篇生动体现博湖县委、人民政府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喜成果,有力地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新发展理念的强大生命力的稿件分别在《新疆日报》和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机关报《巴音郭楞日报》刊发,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中央广播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组专程前来拍摄。
论传媒四种理论的相互关系
论传媒四种理论的相互关系阅读:7502010-06-02 20:51标签:杂谈《传媒的四种理论》书中总结了四种传媒的理论,为传媒制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是传媒理论领域的经典之作。
四种理论都有着各自的背景,而且每一个都是相当独立的,在某一时期主导传媒理论,指导着新闻实践。
但是,深究下去,不难发现,这四种理论存在着内在的相互关系。
四种理论各有突出点,这是由于背景和目的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则是因为传媒理论的内部发展趋势和规律,有它自成的理论系统或者体系。
具体来说,报刊的四种理论是对报刊的前两种理论的发展或修正,也就是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是对威权主义理论的发展,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
从书中总结所得,威权主义理论,就是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报刊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受国家管制,是统治的工具。
所以在集权主义制度下,报刊虽然表现为私有性质,但是报刊依旧受到集权控制,不允许对政府、政权进行批评报道,最主要的是不允许对统治者提出批评意见,受到维持现状观念的支配,报刊必须根据神权来行动,而纳粹法西斯和苏联共产主义都将集权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公众通讯工具完全沦为为国家和政府控制和服务的工具。
这一时期,权力的中心在于国家(政府)的意志①。
而苏联共产主义与威权主义相同的一点就是报刊是统治者加强统治的工具。
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就是主张报刊应当成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
施拉姆认为苏联共产主义可以看做是一种新的集权主义,由此得出四个观点,绝对的新闻自由是不可能的;能自由地说出他们相信的真理;反对国家的自由是不容许的;自由和责任是密不可分地连在一起的。
这四个观点放在威权主义理论上也是可以的。
这两个理论都是强调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的自由和利益,报刊要为统治者服务,有着不少的共同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来源于早期的威权主义理论,并且根据工业革命及其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修正②,所以说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是对威权主义理论的发展,这个发展是使得政府对传媒的控制更加严密。
论党的新闻舆论话语权的“五个统一”
论党的新闻舆论话语权的“五个统一”作者:周俊胜来源:《新闻爱好者》2020年第08期【摘要】掌握新闻舆论话语权才能赢得疫情防控主动权。
做好疫情防控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党的新闻舆论话语权建设的“五个统一”,即阶级利益和工具属性、党性原则和人民立场、真实报道和舆论导向、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国内宣传和国际传播五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面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只有牢牢抓住话语权这个关键,深刻把握疫情舆论的话语主体、话语客体和话语载体的逻辑关系,才能主动占领话语高地、牢牢把握话语导向,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疫情防控舆论力量。
【关键词】党的新闻舆论;话语权;“五个统一”;疫情防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决胜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1]我们只有扭住疫情防控舆论特别是互联网舆论这个话语权的最大变量,坚持舆论话语权建设的“五个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回应社会关切、传递权威信息,最大程度消除社会焦虑,增强必胜信心。
一、坚持阶级立场和工具属性的辩证统一话语权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决定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社会存在和两种利益的反复较量。
我们既要清醒认识舆论斗争的阶级性本质,又要科学把握话语主导的工具性方向,努力做新闻舆论阶级立场和工具属性的统一论者。
新闻舆论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处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深刻影响着社会心态走向和社会价值导向。
新闻舆论的阶级立场体现在不同的话语主体,面对同一个话语客体表现出不同的观点,通过自己掌握或者深刻影响的话语载体向公众进行传播,从而达到话语主体自始至终的斗争目标。
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第一时间主动分享病毒基因和防控经验,第一时间采取超常规措施阻止疫情蔓延,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新闻评论贵在导向性与可读性相统一——以《松原日报》为例
782019第08期 / 总第390期Column笔者作为松原日报社副总编辑,分管新闻评论工作,对本报的社论社评和小言论等,既注重导向性,也注重可读性,也就是说,注重导向性和可读性相统一。
明白人都知道,新闻评论写作,单纯保证导向正确并不难,单纯追求可读性也不难,难就难在既要保证导向正确,又要吸引读者阅读。
下面以《松原日报》(以下简称“松报”)刊发的部分社论社评和群言性小言论为例,从选题和立论、思维和角度、论证和表达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选题和立论 (一)选题选题对于新闻评论来说,就是选择所要评说的事物或所要评论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选择论题。
论题从哪里来?我的体会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
1.从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以及当前形势任务中选题。
就松报说,首先要围绕松原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选题,围绕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任务选题。
这样选题就符合“唱响主旋律”的要求,体现党报评论的特点。
松报刊发的《“五子登科”经,富民强市梦》,这个论题就来自市委、市政府主抓的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突出发展民营经济。
作者用事实说话,以舆论引导干部群众“换脑子”“壮胆子”“改样子”“转路子”“迈步子”,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2.从新情况、新问题、新举措层出不穷的现实社会生活中选题,从广大群众的呼声和平民百姓的诉求中选题。
这是新闻评论选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松报刊发的《有一种阔气不叫奢侈》,这个选题就来自现实社会生活,论述了在改善民生方面应该做“加法”,在“三公”消费方面应该做“减法”,而不要领导“有病”让群众“吃药”,机关“有病”让基层“吃药”,上头“有病”让下面“吃药”。
3.从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中选题。
这样的选题因为新闻价值高、时效性强,通常受关注度也高。
松报刊发的《两个“好”破掉一个“难”》,这个论题就来自吉林省乾安县有效破解“百万只羊工程”融资难问题的新闻事实。
论述了解决融资难问题既要用市场无形之“手”,拿出好项目;也要用政府有形之“手”,拿出好政策。
电视新闻报道中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路径的研究
电视新闻报道中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路径的研究作者:马龙飞来源:《声屏世界》2020年第03期摘要:电视新闻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有效工具,对引导社会舆论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电视新闻具备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同时也是突发事件、大型活动、权威发布等电视直播的优质传播渠道。
借助优质画面和专业的制作水准以及电视首发优势,在受众心中有着独特的新闻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走群众路线是党的电视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宗旨,电视新闻站在群众立场,代表党的声音,表达群众的意见和诉求。
在电视新闻制作报道过程中,要始终坚守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把党的主张与人民心声联系起来,不断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与受众满意度。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党性人民性电视新闻是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基于全媒体大小屏向广大受众传递相关新闻信息的一种传播方式。
借助图像和声音以及紧凑的编排,电视新闻的信息内涵往往更加全面、直播优势更为明显、影响力也更大。
因此,电视新闻在多种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中占据着主导和主流地位。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这为电视新闻媒体指明了新的道路。
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究竟怎样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已经成为广播电视新闻领域,乃至整个新闻行业正在积极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路径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党性。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党性,指的就是要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行电视新闻制作报道,这是电视新闻坚持党性原则的核心要求。
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确自身的政治立场,对党的大政方针政策进行全面宣传与深入解读。
电视新闻要图文并茂、声画俱佳地做好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发布、解读、跟进工作,始终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基本立足点,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积极融入党的新闻宣传理念,用党性原则指导新闻报道实践,同时把握党性原则,判断舆情是非,严守道德伦理底线,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内容。
剖析传媒规制 明确传播伦理——评《新媒体传播中的法规与伦理》
剖析传媒规制明确传播伦理——评《新媒体传播中的法规与伦理》作者:暂无来源:《传媒》 2021年第17期文/李俊海当前,迅猛发展的媒介技术更新了信息传递路径,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
新媒体以互联网为依托,赋予了网民话语权。
然而,部分人受利益诱导,为博人眼球故意散布虚假信息,导致信息环境乱象丛生。
如何完善新媒体传播法律法规体系和伦理规范体系,对新闻传播进行动态监管,一直是学界讨论不休的热门话题。
由顾理平教授所著的《新媒体传播中的法规与伦理》一书从上述问题出发,基于中国实际情况,探讨了新闻传播法规与伦理的诸多方面,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新媒体时代公民隐私保护面临难题。
该书秉持问题意识,对大数据时代公民隐私保护现状展开了分析。
新媒体开拓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却也增加了信息传输的风险,部分平台为谋取私利,未经用户同意将其信息出售给第三方。
该书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公民隐私泄露的特点,认为渠道多元成为显性特征。
这些年,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往往是通过新媒体平台曝光,公民隐私也牵扯其中,新媒体平台成为信息发布者牟利的工具。
信息发布者将个人隐私作为舆情反转的武器,甚至违法展开人肉搜索,在网络平台上直接发布搜索结果,对当事人造成心理伤害。
新媒体得到广泛应用后,公民隐私保护难度进一步增大。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大环境下,一些唯利是图的人为个人利益上传他人信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该书站在时代前沿,考察了公民隐私保护的现状,指出了当前我国法律体系存在的薄弱之处,提出将法律体系优化作为公民隐私保护的重中之重,体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
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作者从多角度探究了导致公民隐私泄露症结并分析存在的原因。
首先,作者探讨了互联网开放性与公民隐私泄露的关系。
大数据时代公民隐私数据的收集更加简单,隐私数据处理并未得到关注。
技术加速了信息共享,其中包含大量的隐私数据信息,关乎公民个人隐私权益。
部分公民选择与同伴共享信息,却在共享过程中出现信息窃取情况,致使隐私数据被二次使用。
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的统一
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的统一作者:程磊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1期摘要: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报刊应体现时代精神与人民要求,涵盖着政治性、时代性和人民性的品质。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创办的主流报纸,舆论宣传立足于服务抗日的大局,贯彻党的各项政策,凸显出强烈的政治性;采编工作精益求精,内容贴近劳苦大众生活,人民性突出;传播理念与时俱进,全面反映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与大后方的经济实况,时代色彩浓郁。
抗战时期中共主流党报的舆论宣传达到了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的内在统一。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共党报;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中图分类号:G216; 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1009207新闻出版是高度反映意识形态动向的重要场域。
在此场域中,主流报刊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共意识的培育与走向。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传媒以动态、发展的目光,准确、及时地传播进步舆论,批驳反动言论,成为“反对奴化思想和民族失败主义,巩固和建设根据地,长期坚持抗战的一条重要舆论战线”[1]。
习近平指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历史实践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
[2]在地区军国主义势力妄图美化侵略、部分青年厌倦宏观史实甚至走向历史虚无主义的背景下,研究与重温党在抗战时期的舆论宣传事业,有益于坚持与弘扬正确的历史观。
一、抗战时期的中共主流党报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期间,根据历史事实和对德国新闻界的长期观察,提出无产阶级报刊应体现时代精神与人民要求,[3]这映射出好报刊的三个品质:坚持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反映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潮流,体现了政治性、人民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放手发动群众,将日本帝国主义彻底驱逐出中国,实现民族独立。
在此期间,以各级党报、党刊、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中共传媒体系逐步创立,成为鼓舞与强化中央、地方抗日根据地和国统区军民坚持斗争信念的精神武器。
关于对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几点认识
关于对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几点认识关键词:新闻理论;新闻实践;新闻记者媒体环境是不断发展着的,大众传播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利用广播、电视、新闻等各种新型的传播科技的手段。
新闻传播在当今已经发展成为自媒体时代,减弱了其可控性,增加了其可能性,参与新闻传播的人员不一定都非常了解传播理论。
要想使我国的新闻传播可以更加持续的发展,就要有机结合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
一、概述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新闻理论也可以称为理论新闻学,在新闻学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新闻理论综合和概括了新闻实践经验,指导着新闻工作的发展。
我国首次出现新闻理论的标志就是在1918出版的《新闻学大意》,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形成对的学科体系,促进新闻实践不断发展。
新闻理论这门学科比较年轻,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旧面临很多问题,例如在新闻理论的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显示问题,对于临近学科传播学实现借鉴的时候,无法有效的发挥出创造性的作用。
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是有机统一的,二者属于辩证存在的关系,新闻理论需要新闻实践,而新闻实践要想不断发展也需要新闻理论的不断完善。
二、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中的党性对无产阶级政党提出了要求,在宣传新闻的过程中需要坚持本阶级的意志,将本阶级的利益体现出来。
在宣传节目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党性原则,宣传党的理论和思想,时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
在政治方面,贯彻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在组织上自动接收党的领导,严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的工作纪律。
新闻工作具有多种属性,不仅具备党性,还具备人民性。
新闻工作的人民性要求不仅要坚持党性,还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将他们的心声反映出来。
针对人民性的原则要求新闻代表人民的利益,将人民的业绩报道出来,并且集中人们的智慧建设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体现出人们对于当今事业的监督,利用人民喜欢的形式丰富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
新闻工作的党性和人民性具有一致性,这主要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决定的,这就需要统一党的宗旨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时政新闻报道如何接地气
时政新闻报道如何接地气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4期王桂珍新闻是为大众服务的,时政新闻也不例外。
时政新闻是传媒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达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新闻类型,在推进传播能力建设、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时政新闻报道不仅有着严格的规范性、程序性,还有极强的时效性。
然而,当前许多媒体尤其是各级党报仍然沿袭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报道形式呆板,内容干瘪,难以适应变化了的新闻舆论环境和人民群众深入了解新闻信息的迫切需求,没有很好地发挥时政新闻的宣传优势,致使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提起党报的时政新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张冷脸”、“官话连篇”、“刻板无味”等形容词。
党报的时政新闻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关键是这方面的报道习惯于“穿旧鞋走老路”,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新、不活、不实。
其根源在于党报时政报道存在的政策宣传简单化、工作报道程式化、报道语言公文化等通病,造成了新闻可读性弱化,影响了受众的阅读兴趣。
造成党报时政新闻干瘪乏味、不受群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党报记者习惯了“居高临下”式的“单向灌输”做法,离百姓的需要甚远。
这样做出来的新闻,不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针对性差、有效性不强,缺乏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究其根源,是媒体记者在宣传和引导舆论的过程中,没有从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出发,而是单向片面说教,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
党报时政新闻不受欢迎的另两个原因,一是记者没能把读者所要获取的信息,从领导讲话、领导活动和有关会议等众多信息中挖掘出来。
既然是给普通大众看的时政新闻,就应该了解普通大众的阅读习惯,使得时政报道尽量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进而与之有所联系。
二是不按传媒市场规律办事。
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深刻变革,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也在与时俱进,社会意识形态也在多元化重组。
在这种情势下,若想提升时政新闻的影响力、引导力,必须按规律办事,实现新闻传播规律和市场规律的有机统一。
浅谈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浅谈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一、问题的提出:理解新闻学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
但因为很长时间以来新闻学领域不谈论人民性问题,所以,在论述这个命题之前,有必要阐释何谓人民性,。
人民性是由人民这个概念衍生出来的,这两个概念本来是属于政治学和法学领域的概念,而且,这两个概念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生成、变化和发展。
把握人民和人民性概念的这两个特点,尤其是后一个特点,对于我们理解和阐释人民和人民性概念以及由此生发的一系列问题,具有确定其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的意义。
这启示我们:当下在新闻学领域讨论人民性问题,一是不能背离《宪法》的精神;二是要承认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形态带给人民和人民性涵义的历史局限性和现实规定性,即承认人民性是一个历史的具体范畴。
运用这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看待人民和人民性,有助于我们对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意识形态语境下的人民和人民性问题作具体分析。
二、认民性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根据相关文献显示人民性的涵义出现在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
一些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先后提出和阐述过人民性的涵义。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对人民和人民性概念作了具有现代法学意义的解释。
德国思想家、文学家歌德和另一位德国思想家赫尔德也都谈论过人民性的涵义。
从19世纪初开始,人民性这个概念出现在俄罗斯文学领域,我国研究俄罗斯文学的著名学者张铁夫教授认为普希金较早提出文学的人民性问题。
文学的人民性在早期俄罗斯文学评论和创作中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普希金时代,人们通常是在人种学而不是社会学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亦即在民族性意义层而上去进行理解和阐释,而且特别强调从本民族历史中选材、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描绘本民族的风俗习惯。
普希金试图给人民性一个科学的定义,但他所说的人民性也主要是指民族性。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别林斯基在1835年写的《论俄国的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一文中说: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有最高度的人民性;然而,我不想对它们的人民性说太多的话,因为人民性算不得真正艺术作品的优点,只不过是它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把人民性理解为对某一国家某一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气质的忠实描绘的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传媒人民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统一
作者:陆以放牛国强徐超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0期
【摘要】传媒的人民性和可读性(收视率)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针对目前存在的把人民性与可读性(收视率)相互对立的两种现象,本文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提出了实现传媒的人民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的途径。
【关键词】传媒;人民性;可读性;解决途径;探索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媒体,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性进步,特别是网络、手机、博客等媒体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如何实现人民性与可读性(含收视率、点击率)的完美统一,是当前媒体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传媒的人民性是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保障人民群众全面了解所发生事件真相的权利,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传播行为。
传媒可读性不仅反映了从业人员、媒体的主观努力,也是受众是否认同的客观现象。
实现传媒人民性与可读性的完美统一是绝大多数传媒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追求的目标。
衡量传媒是否做到人民性与可读性的完美统一,需要广大传媒从业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媒体存在的不良现象
过分强调导向功能,忽视可读性。
在宣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方面不是潜移默化,而是灌输与教化,方法简单、形式僵化,大大降低了可读性。
一些地方和企业所办的媒体在此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些媒体整天围着领导日常活动转,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管理部门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势;传媒成为政府工作日志、大小官员的舞台;一些地方报纸,不敢报道本地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美其名曰是不给当前大好形势“抹黑”,严重脱离群众。
一味追求可读性,忽视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与搞活,一些传媒把报道品位低下、格调庸俗的内容当成增强媒体可读性的“独门秘籍”,以至于媒体上各种事故、凶杀、色情事件连篇累牍,官员的贪污、受贿、腐化堕落泛滥成灾;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娱乐节目大肆宣扬“金钱至上”,标榜一夜成名,引起受众的反感,社会风气也被这些所谓具有很强可读性的传播内容所毒化。
存在不良现象的原因
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要受我国传媒体制影响,强调“喉舌”功能,媒体受权力制约太大。
二是与传媒发展速度与质量有关。
1978年以来,我国各类传媒呈几何级翻番,难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
特别是一些小媒体内部管理不健全,无法保障媒体的质量。
三是与生存环境有关。
目前,大部分传媒走上了自收自支的企业化经营之路,迫使其走向市场,自寻出路。
许多媒体,特别是小媒体把刊登品位低下、格调庸俗的内容当成媒体生存的不二法宝。
四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有的传媒主管部门对从业人员报道品位低下、格调庸俗内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未尽完善。
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
现阶段传媒从业人员众多,缺乏严格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而一些媒体的领导认为只要政治原则问题上不犯错,对报道的内容是否符合主旋律、主流价值观等放松要求;一些媒体放松了对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政治学习例会很少组织;更有一些媒体为减少支出,大量使用实习人员,对人员的管理形同虚设。
同时部分从业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愿意深入基层“三贴近”,身陷文山会海之中,缺乏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理解,缺乏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正确分析和理解,把从事传媒工作当成谋取个人名利的“敲门砖”。
还有少数传媒从业人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追求一夜暴富和快速致富的急功近利思想,只求眼前实际利益,而放松了对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严格要求。
人民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的途径
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
新闻传播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如果缺乏正确的纲领作指导,必将引起混乱和失误;陈旧的、僵硬的指导思想必将使新闻工作走上邪路,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指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影响力,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地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决定》作为指导我国文化战线的纲领性文件,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当前文化体制,也包括新闻媒体当前面临的问题。
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蚀,党中央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出发,明确了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新闻媒体的工作方向,是传媒及其从业人员今后的工作准则,是实现人民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的政策保证。
必须要有一套良好的工作机制。
2011年8月,中宣部要求在新闻媒体中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实现传媒人民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统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走基层》报道组用近一周的时间,以生动的画面真实记录了新疆塔县马尔洋乡的干部,攀悬崖渡冰河到大山深处,护送42名孩子走出大山上学的真实过程。
观众收看后很震撼,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鼓励传媒从业人员进行积极尝试与探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主流媒体在实现人民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积极的尝试。
在这个方面,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南方都市报》的表现尤为突出,其主要特点是面对的受众明确、特色鲜明。
《参考消息》2008年以318.3万份的发行量排名全球第五名,这充分证明了新闻的人民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强化传媒从业人员思想素质建设。
传媒从业人员不仅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政治的敏感性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要自强自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体来说,一是要注重编辑队伍建设。
编辑是媒体的灵魂,必须建立过硬的编辑队伍,找准人民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的契合点,把好关口;二是传媒记者要践行“三贴近”原则,准确及时地抓住受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真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写出受读者欢迎的好报道和好文章;三是传媒从业人员要忠于党的新闻事业,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建立严格的媒体评价、管理体系。
目前部分上星频道电视节目存在过度娱乐化、格调低俗、形式雷同等倾向,引起广大受众的不满。
自2012年1月1日起实行的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对电视上星新闻类节目播出量、综合频道定位、改善节目类型结构、建立科学综合评价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进行了规范管理,目的是为了让电视荧屏更好地满足广大受众健康向上、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
深化传媒体制改革,建立正确有效的媒体导向机制,使传媒形成科学的激励、竞争机制;管、放结合,解决新闻管理与发挥媒体积极性、创造性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完善传媒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管理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完善新闻职业道德价值导向机制,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核心价值观进行培养;建立有关法律、纪律和自律等约束机制;及时处理诽谤新闻、黄色新闻及虚假新闻案件等,净化媒体和传媒从业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王娜,高正方.传统观念影响下的受众及媒体接受意识[J].新闻爱好者,2011(7上):13—14.
[2]郑健.坚持正确导向与可读性的统一[J].军事记者,2004(6):36—37.
[3]寇纪淞,荣荣.社会问题报道与受众心理引导[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4—58.
[4]张昆.浅谈如何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J].新闻爱好者,2011(11上):25—27.
(作者单位:陆以放,徐超,河南油田分公司井下作业处;牛国强,河南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测井公司)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