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同步教案本命年的回想
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第一章:回顾本命年的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命年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本命年经历,分享感受和体验。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本命年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探讨本命年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本命年经历,准备分享。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自己的本命年,以及他们对本命年的看法。
讲解本命年的概念和传统文化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本命年经历,互相倾听并给予反馈。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对本命年意义的理解和传统文化的认知。
第二章:家庭在本命年的角色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在本命年中的角色和作用。
引导学生反思家庭在本命年中的支持和关爱。
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和感恩之心。
讨论家庭在本命年中的角色,如庆祝活动、传统习俗等。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在本命年中给予的支持和关爱。
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家庭在本命年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对此的感受。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家庭在本命年中的具体做法和支持。
小组分享: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倾听并给予反馈。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对家庭在本命年中的角色和作用的认知。
第三章:本命年的挑战与成长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本命年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本命年中成长和克服困难。
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自我成长意识。
3.2 教学内容讨论本命年可能面临的挑战,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
探讨如何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心态和应对策略。
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在本命年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对此的感受。
小组讨论:分享在挑战中成长的故事和经验。
小组分享: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倾听并给予反馈。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对在本命年中的挑战和成长的认知。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春节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2、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景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味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及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赏析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课前播放春节喜庆图片,配以《新年序曲》音乐,营造欢快喜庆的氛围。
看到这些画面,听到这首欢快的乐曲,我们会立刻想到一个节日——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每当除夕之夜,大红灯笼挂起来,喜庆春联贴起来,清脆的鞭炮响起来,到处都洋溢着喜气、欢乐、热闹的节日氛围。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还有几个月又要过年了,我们盐中的校园电视台准备筹划一期有关春节的电视专题节目,分配给我们一个任务——地方采风,介绍地方过年的习俗活动,哪个地方呢?它就是作家刘绍棠的家乡——北京郊区运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
今天,我们就在作家的带领下去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完成这个任务。
二、春节专题地方采风——选取场景1、自由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2、选取场景画面。
读完课文,我们了解了作者的家乡过年的时候有很多习俗活动,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北方春节民俗风情画卷。
假设你作为电视摄像编导来采风,你觉得哪个场景画面最有年味,最有特色?最想选取哪个活动场景或画面来拍摄?为什么?学生发言,扣住节日的热闹、欢乐、和美、喜庆的氛围点评。
3、总结:刚才大家选取了很多场景,如: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畜、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包饺子、守岁、拜新年。
这些活动习俗无一不充满浓浓的年味,具有浓浓的民俗风情。
相信这些镜头一定会深深地吸引观众的。
三、春节专题地方采风——画面解说1、欣赏示例出示“炒年货”片段“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教案本命年的回想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教案本命
年的回想
A]
年习俗,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创设情境,开展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究,比较今天过年与过去过年的不同风俗,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感情。
1.了解过年习俗蕴含的乡土风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
词板书并指名注音,带读:
)嚼()栗()丫()粘
()秫秸()盍()
烙饼()簸箕()门槛()馅()疮())
亲支近脉()颇()
二、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1.同桌两人轮流读课文,要求流畅、自然。
2.“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可为什么作者却偏偏只写春节?
3.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火热的春节景象,重点朗读课文的2—4段,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或者说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过年的热闹气氛,哪些语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畅谈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领会本文语言特色,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
4.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汇报:(引导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联系生活。
)
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归纳,不求答案唯一,但注意概括得当。
如: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
)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看谁读得最流畅,最能体现过年时的热闹、喜庆的气氛和充满浓郁的北方风味。
三、作业:收集有关本地过年的习俗、传说。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七上《12本命年的回想》word教案 (1).doc
二、背景资料
关于二十四节气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
赏心悦目穿梭()吆()喝此起彼()伏自卖自夸疙瘩()秫秸()邪魔鬼祟()骚扰( )阖( )家返老还童
四、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
1、全文着重记叙了作者本命年对于 的回忆。
2、全文按照顺序来写过春节。
五、朗读课文,在讨论中进 行课文的具体内容的了解。
1、课文描写京郊运河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点?
秋(立秋) 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 霜降),
冬 (立冬)雪(小雪)雪( 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课文 开头的诗句工整严谨,每句一季,每季六节,每句一、四两个字相同,字面上都是季名(实际上表示节名),使二十四节的季节划分十分明确。(修改)
三、扫清字词障碍
灶膛()烙()饼簸箕()
春节(过年,大年):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2、阅读第3小节,归纳出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词语,谈谈其作用。
3、朗读课文第四小节,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春节。找出表示顺序的关键词。Leabharlann 按时间顺序写过春节。腊月初一
腊八
腊月二十三
腊月三十
正月初一
五、作业
抄写词语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 的资料
学生齐读
个人读
全班齐读
自主思考
合作交流
朗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1苏教版
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
1.了解京郊运河春节的习俗,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通过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能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难点】:
理清思路,品读语言中蕴涵的浓郁乡土风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过三个多月又要过年了,大家回顾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有哪些活动?
(二)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2.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3.朗读第四节,读后思考这一节写了过年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写上小标题。
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⑥备糕点⑦送灶王爷⑧换门神⑨除夕守岁⑩拜新年
4.这十件事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5.课文写了作者家乡过年的十件事,你最喜欢哪一件?请你发挥想像,具体描绘一下这个场面。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地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
2.作者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本命年里回想几十年前过年的情景呢?
(四)拓展延伸:
1.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2.针对现在过年与以前过年的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总结课堂发言,向爸爸妈妈写一份建议书,提出一些既不失过年的含义,又符合新时代发
展的过年建议。
最新整理初一语文教案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语文教案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品读群众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
3.提高自我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华民族过年习俗中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回忆过年习俗,了解地方特色,感受浓郁的乡土风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清思路,复述过年的火热景象。
2.理解作者行文线索的清晰,结构的严谨。
难点1.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突破阅读中感知,探究中领悟,鼓励学生了解、关心、参与有关的民俗活动,学会传情达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中国什么节日过的最热闹,最喜庆?(学生回答:过年、春节)教师讲解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
著名作家刘绍堂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我们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此引申开去,让同学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2、出示学习目标◆了解作品有条理地展现春节民俗。
◆理解春节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内涵,◆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简介作者刘绍棠xx市通县人。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峨眉》,中篇小说《蒲柳人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柳敬亭说书》。
他的文学创作一直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初读课文,积累生字词读准字音簸箕(bòji)大吃大嚼(jiáo)糁(shēn)儿秫秸(shújiē)鬏(jiū)渍(zì)阖(hé)家涿(zhuō)州筛(shāi)子糖黏(nián)儿邪魔鬼祟(suì)教学版块4: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1)课文主要的篇幅写的是什么?(2)课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作者回忆了过年的哪些事?请大家将每一件事都用简洁、准确的主题词说出来?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1)课文主要的篇幅写的是什么?(2)课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作者回忆了过年的哪些事?请大家将每一件事都用简洁、准确的主题词说出来?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火热的春节景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4.doc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的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本文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
(重点)3.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语说“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
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能由此引申开去,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刘绍棠(1936—1997),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现代著名作家。
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他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
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2.关于乡土文学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
鲁迅的小说如《孔乙己》《故乡》等,便是最早的代表作。
在鲁迅的带动和影响下,2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以文学研究会、青年作者为主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宽广而真实地描绘了内地宗法形态和沿海半殖民地形态的村镇生活,具有较浓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意味,推进了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
到30年代,由于创作倾向的不同,乡土文学作家已分道扬镳:沈从文的《边城》代表着一种类型,而萧红的《生死场》代表着又一种类型。
四五十年代以后,乡土文学朝具有地区特点的流派(如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刘绍棠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方向发展,理论主张上也显得更为自觉。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苏教版七上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及练习
苏教版七上《本命年的回想》教案及练习苏教版七上《本命年的回想》教案及练习课文点拨课文以在本命年回忆过去的方式,再现了中国人过大年的传统,很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读后让人感到,中国人正是在那种忙忙碌碌、风风火火之中,体会过年的热闹喜气,送走一个又一个新年的。
文章总共叙写了十件事,突出了人们过大年时忙碌的景象,这十件事依次是:第一,炒年货。
“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炒货类多量大;“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奶奶的炒年货歌伴着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表明在传统的习俗中寄寓着父老乡亲的许多理想。
第二,吃腊八粥。
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说明营养丰富,同时达到了色、香、味俱全的境界。
第三,买糖果。
卖糖葫芦的、卖枣儿的小贩,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引得小孩直流口水。
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好像到了农村集市,热闹非凡,也衬托出了几分年味。
第四,挑绒花。
大姑娘小媳妇,“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那是害羞;老太太买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特色鲜明。
可见作家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细腻生动。
第五,宰牲禽。
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渲染浓浓的年味。
第六,备食物。
“家家都忙着”“穷门小户也要……”可见无一例外,大家都在“忙年”。
第七,送灶王爷。
第八,换门神。
写旧习俗用了“换岗”一词,这是幽默的体现。
和上文写送灶王爷一样,对于换门神的描写也表现了乡亲们的虔诚,寄托着他们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美好愿望。
第九,除夕守岁。
第十,拜新年。
“恭喜,恭喜!”“同喜,同喜!”再简单不过的话语,凝聚着人们内心的喜悦和祝福。
十件事情,量多面广,但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多而不乱。
而且交代时间也很巧妙,注意变化。
如在写完第一件事后,用“……又该吃腊八粥了”一句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件事;写到除夕,则用“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交代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联系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2. 过程方法目标:欣赏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
3.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生自己过年时的亲身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的对比,他们能体会到春节的变化与传统民俗的魅力。
教学思路设计:学生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教学情境设计:教室营造出过节的气氛,体现课文特定的民俗色彩。
教学课件的制作也以喜庆、欢快的背景、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在富有“年味儿”的环境中学习、感悟。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生字词。
2.已朗读过课文,挑选课文中的一个片段写诵读脚本。
3.搜集有关春节的资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内容:1.检查、落实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分析第4自然段的结构导入教学1淡化上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
利用课前两分钟时间,播放一幅关于春节的幻灯片,让学生自觉进入氛围。
2、师:同学们!观看了幻灯片,大家想到了什么?3、师:大家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4、师:那位学生来谈谈你是怎么过年的?(视发言时间给1-3位学生发言)5、总结学生发言,引入本课教学。
6、解释什么是本命年7、简介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8.检查字词:本课要求掌握的字词主要有:浓郁、簸箕、穿梭、筛子、门槛、秫秸、阖家、鬼祟、篱笆、剔核、玉米糁儿、疙瘩鬏、大吃大嚼。
理解并学会运用:阖家、鬼祟、赏心悦目。
9.初读课文布置思考题:A:课文从什么地方开始回想的?从什么地方结束回想的B:《本命年的回想》过年的特点是什么?10、分析课文开头明确:第3自然段开始回想,第5自然段结束回想。
第3自然段为标志。
分析开头“节气歌”的作用。
找出总结春节特点的句子。
分析“守旧”的意义。
理清思路,分析第4自然段结构。
设疑引导a.作者回想的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b.我们现在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答疑并引导:我们现在过年从除夕开始,课文中的过年从腊月初一开始。
这一月之间,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呢?分析结构针对上述问题,默读第4自然段。
分层、起小标题分小组讨论小标题几件事中跟吃有关的有几个?说明了什么?与吃无关的表现了什么?结构总结(明线)a.“这几件事之间什么顺序?”(预热—增温—红火—发烧)b.“用课文中的词回答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重视过年、热爱生活)中心总结(暗线)a.“这样丰富的生活表现了运河地区人民什么特点?”b.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勤劳、淳朴))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通过对第4自然段的分析,学生能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带有浓重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
了解关于春节的民俗知识,在讨论春节民俗的变化中,学生感悟到中国节日的内涵。
通过朗读,欣赏优美画面,体会语言风格。
布置学生自选课文片段写诵读脚本。
教师范读“炒年货”片段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教师组织、点评:要求:分析内容——确定基调分析语言——确定重音分析感情——确定语气本课脚本应做到:分析出课文所展示的画面内容、及蕴涵的感情,列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词、句。
了解民俗知识体会其内涵通过对“换门神”的分析过渡到《本命年的回想与春节民俗》。
以“除夕夜”一段为例,分析春节民俗。
学生自己找出本段中关于春节的民俗。
以吃饺子、包制钱、放鞭炮、贴春联为例分析其内涵。
结合对文章语言的分析和对民俗知识的认识共同朗诵“除夕夜、拜年”一段(吃饺子、包制钱——盼望生活美好。
放鞭炮、贴春联——营造节日气氛。
女生推选一人朗诵“除夕夜”部分,男生推选一人“过年”部分。
全体朗诵结尾。
)拓展探究1.为什么作者回忆小时侯过年会有返老还童之感?(小时侯过年思想单纯、内容丰富、是贫困生活里幸福的日子。
)2.我们现在又是如何过年的呢?与过去有什么不同?(当今过年的一些新现象:春节联欢晚会、手机短信、电话拜年。
)3.过去过年与现在过年相比,没变的是什么?(团聚)4.揭示出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特点。
总结全课这几年春节人们又重新寻找回了曾经失落的民俗。
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回归了。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知道民族的讲究、祖国的传统。
这也正是作家刘绍棠所要告诉我们的六、布置作业《本命年的回想》作业纸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tǒng()破nián()性 hé()家邪魔鬼suì()kōu()门腌zì()lào()饼 gēdā()()2.填空。
①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流派)作家,所谓“本命年”,即是________________。
你能写出十二生肖中的几种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对旧年习俗信手拈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
3.想想你家乡过年的风俗,就其中一二种,试作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标点使用有错的一项是()A.多么诱人啊,小树林里的一切!B.他想知道“铁块比木块重”这种说法是否科学。
C.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D.你是喜欢看书呢?还是喜欢打球?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练习。
(03年甘肃)打春打春,就是立春。
立春,是春回大地的节气。
在24节气中,再没有比立春更让人这么喜气洋洋的了。
立春带着温暖不声不响就扑进了千山万水,融入了千家万户。
风变柔了,柔得像婴儿那绵绵的嫩手,拍打到哪儿,哪儿就有甜甜的声响;雨变酥了,酥得像是蓄满了养分的香油,落到哪儿,哪儿的禾苗就长了劲地生发;天变暖了,暖得屋外也像是农家冬日时烧热的大炕,娃儿们吆三喝四地翻跟斗,蹦高高。
不光娃儿乐,苏醒了的青蛙也乐,乐得亮开嗓子唱上了。
青蛙一唱,燕子就上场了,在天地间上下起舞……春天真好!真好的春天,是从立春开的头、起的步。
可为啥咱那父老乡亲要把立春喊成打春!乍一听,弄得人心里怪别扭的。
打,打架、打闹、打仗……为啥要把一个慈眉善眼的春天和这么个“打”字撮合在一块,这不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了吗?仔细一想,满不是这么回事,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要生动得多,要活灵活现得多!和打字结伴的词不光是打架、打闹、打仗,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辞典上密密麻麻弄出了几页子。
别个的咱不多说了,检出几个熟悉的品品味道吧!先想起一个——打草稿。
草稿不是正式稿子,可是没有草稿,也就没有定论的文稿。
草稿所以草,是那繁杂的思绪就像春风抚过、春雨滋润过的土地,刚刚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转眼间就万紫千红春满园了。
而这草色遥看近却无,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过程,用的那个打字,实际是说孕育哩!孕育不是出生,却比出生更重要。
草稿不是定稿,却比定稿更重要。
定稿不过是强化一个角落,要的是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过是删繁就简,要的是万绿丛中红一点。
定稿要比草稿好得多,美得多,可要是不有那起先的草稿,哪会有后来的定稿?说透了,这打草稿就是谋划,就是构思,就是初创,如此理解,那么这打春不就是谋划春天、构思春天、初创春天吗?在这么好的时令到来时,多思思,多想想,“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不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了吗?把握了春天,就把握了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这春打得应该。
又想起一个——打鼓。
想起打鼓,就想起家乡的威风锣鼓。
那锣鼓要是响起来呀,听得人血液在脉管里使劲地奔跑,灵魂在思想里高兴地舞蹈。
那个声音,像是天崩,像是地裂,像是排山,像是倒海,像是……不说了,你就是把人间最有声威、最有气魄的词语都喊遍,也无法描画威风锣鼓的神韵。
这人间的鼓打到这个份上,真把人类从小虫虫、猿猴猴到现在这个样子,这个主宰天下的胆识气魄都活画出来了。
这鼓打得好!打得好的鼓不是天天打、时时打,是有了节日,有了喜事,值得美美庆贺一回了,才痛痛快快打一场鼓,打一场惊天动地的鼓。
如果把鼓字换成春字,打鼓就变成了打春,没想到这打春里有这么激动人心的意思。
打春是闹春,闹腾个红红火火的春天,闹腾个威威风风的春天,闹腾个天遂人愿的春天。
看来这春还是打着好!打春,就是比立春好!老辈人说打春,咱这辈子也说打春,下一辈子,下下辈子千万千万也别忘了打春!5.文中哪些语句对“打春”作出了形象化的解释?6.“打春,就是比立春好!”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摘引文中原话回答。
7.品味下面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立春带着温暖不声不响就扑进了千山万水,融入了千家万户。
8.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作者在最后不体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寓意?9.跟一般歌咏春天的文章相比,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独特之处?参考答案1.捅、粘、阖、祟、扣、渍、烙、疙瘩2.①刘绍棠;乡土文学;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
虎、狗、鸡、龙等。
②炒年货、吃腊八粥、送灶王爷、守岁等。
3.略。
4. D5.打春就是谋划春天、构思春天、初创春天;打春就是闹春,闹腾个红红火火的春天,闹腾个威威风风的春天,闹腾个天遂人愿的春天。
6.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要生动得多,要活灵活现得多!7.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悄悄地来到了人间,给人们带来了温暖。
8.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寓意:要用满腔热情去对待人生,努力开拓、创造美好生活。
9.作者以民间口语“打春”为题,选取跟“打春”有关的词语“打草稿”“打鼓”去写,把春天写得极富生气、活力,同时紧扣“打”字表现了人的生活需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