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仁者爱人教案2篇
《仁者爱人》教案
《仁者爱人》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仁者爱人》教案教学目的:、研读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文内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三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导语:上节我们学习了“仁义礼智”,请问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进入下一内容的学习。
2、板书题:仁者爱人——君子之道二、初读感知、识记:輗()軏()惮()硁()狷()筲()便()狎()弟同“悌”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三、读析、讨论、质疑、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个器具。
意指器物各适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则注重修养道德,成就通才,用无不周。
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车。
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
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
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
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
比喻器量狭小的人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便辟:惯于走邪道。
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1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范文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2、名句背诵:背诵1.6、5.26两章。
3、感受鉴赏:,鉴赏“爱人”的具体表现,感受孔子“仁者”的温度。
4、思考领悟:领会“仁”的具体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领会“仁”的丰富内涵,感受“仁者”的温度。
2、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心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康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这话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于丹的观点,即孔子的理论是适合男女大众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没有色彩。
那么孔子的温度体现在哪里?在今天这个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们一起来学习《仁者爱人》,来感受孔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温度。
(板书“仁者爱人”)二、说文解字,切入课题。
1、解字: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个章节都涉及仁字。
所以,儒家学说甚至被称为“仁学”。
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PPT)仁字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
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
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
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
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 引导学生将“仁者爱人”的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二、教学重点1. “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2. 如何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仁者爱人”的深层含义。
2. 将“仁者爱人”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实例。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仁者爱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内容1. 第一部分:讲解“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1.1 介绍“仁者”的定义和特点。
1.2 阐述“爱人”的含义和重要性。
1.3 分析“仁者爱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二部分: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1 讲述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技巧。
2.2 分享乐于助人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2.3 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落实“仁者爱人”的理念。
3. 第三部分:将“仁者爱人”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1 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仁者爱人”的态度和方法解决问题。
3.3 举例说明如何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场合践行“仁者爱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仁者爱人”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仁者爱人”的概念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真实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
4.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就如何将“仁者爱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展开讨论,并提出具体建议。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仁者爱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仁者爱人”理念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案(用)第一章:仁者爱人的概念1.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的概念,例如:“你们认为什么是仁者?什么是爱人?仁者如何爱人?”1.2 讲解:解释仁者爱人的含义,强调仁者是指有仁爱之心的人,爱人是指关心和爱护他人。
引用《论语》中的相关经典语句,如:“仁者爱人”(《论语·颜渊》)来支持解释。
1.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仁者爱人的理解和观点,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1.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历史上的仁者爱人的案例,如孔子、孟子等,让学生分析他们的行为如何体现仁者爱人的精神。
第二章:仁者爱人的实践2.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展现仁者爱人的精神?”2.2 讲解:解释仁者爱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方法,如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宽容他人等。
引用一些经典故事或寓言来说明仁者爱人的实践意义。
2.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者爱人的经验和感受,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2.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制定一个关于如何在校园或社区中实践仁者爱人的计划,如组织公益活动、帮助弱势群体等。
第三章:仁者爱人的价值观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的价值观,例如:“你们认为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重要吗?为什么?”3.2 讲解:解释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如促进和谐社会、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等。
引用一些现代社会的例子来说明仁者爱人的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3.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仁者爱人价值观的理解和看法,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3.4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场景下展现仁者爱人的价值观的情景,如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中。
第四章:仁者爱人的挑战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实践仁者爱人时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你们认为在实践仁者爱人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4.2 讲解:分析在实践仁者爱人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如自我利益的冲突、他人的不理解等。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仁者爱人”的含义,知道仁者爱人的表现。
(2)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仁者爱人”的意义。
(3)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态度。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仁者爱人”的含义:(1)仁者: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2)爱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2.“仁者爱人”的表现:(1)关心他人的需求,乐于助人。
(2)尊重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
(3)关爱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
3.如何成为一个“仁者”:(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他人需求。
(2)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4)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仁者爱人”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对“仁者爱人”的理解。
2.讲解新课:(1)教师详细讲解“仁者爱人”的含义和表现。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仁者爱人”的表现。
3.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成为一个‘仁者’?”(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角色扮演:(1)教师设计一个关于“仁者爱人”的场景。
(2)学生分角色扮演,解决问题。
5.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
(2)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感悟。
6.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课后作业1.思考题:(1)如何将“仁者爱人”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2)你认为“仁者爱人”在现代社会中有何意义?2.实践活动:(1)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三:仁者爱人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三:仁者爱人教案教学设计课题:《仁者爱人》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孔子和孟子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理解了人的价值,先后构建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学道德体系。
他们认为,仁植根于人性,并依循着人性自然健康的发展;仁是一种广博宏大的爱,包蕴着一切美德;仁是一种勇气和力量,引导着人实现善的理想。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初读感知1、识记:颠沛( ) 譬( ) 施( ) 矣同也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仁的含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1、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恶乎:于何处。
(2)终食之间:一顿饭的时间。
(3)造次必于是:匆忙急剧之时一定守着仁。
(4)何事于仁:哪里只限于仁这件事。
意指何止是仁。
(5)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
即推己及人的意思(6)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
即推己及人的意思(7) 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8)信则人任焉:诚实就会受到别人的任用。
(9)事:从事、实践,照着做。
(10)亲亲而仁民:亲爱亲人仁爱至百姓。
这句是说仁爱是基于亲情的。
(11)仁也者,人也:意思是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时便有仁这种道德体现出来。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 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2)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仁者爱人》教案
《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仁者爱人》的文本内容,体会“仁爱”的内涵。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仁者爱人》的文本内容,掌握“仁爱”的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将“仁爱”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仁者爱人》的作者孟子及其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仁者爱人”这个主题,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仁爱”的理解。
(二)文本解析1.让学生自读《仁者爱人》,理解文本内容。
2.教师对文本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分析孟子对“仁爱”的阐述,让学生明白“仁爱”的内涵。
(三)案例分析1.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这些行为是否符合“仁爱”的理念。
2.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四)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3.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时刻关注“仁爱”,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仁爱”的感悟文章。
2.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践行“仁爱”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析《仁者爱人》文本,引导学生关注“仁爱”的内涵,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讨论和实践。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于“仁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确了自己在今后生活中如何践行“仁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仁者爱人》的文本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把握孟子关于“仁爱”的具体论述,难点在于让学生将这种理念与实际行为联系起来。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案(用)第一章:仁者爱人的概念1.1 仁者爱人的定义解释仁者爱人的含义,强调仁者是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他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具有爱心和同情心。
通过举例说明仁者爱人的表现,如帮助有需要的人、关心他人的幸福和安康等。
1.2 仁者爱人的历史背景介绍仁者爱人的概念在中华文化中的起源和发展,强调儒家思想对仁者爱人的重视。
引用经典文献,如《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解释仁者爱人的理念在古代社会的应用和影响。
第二章:仁者爱人的实践方法2.1 培养仁者爱人的心态教授学生如何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心态。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2 实践仁者爱人的行动提供具体的实践方法,如志愿服务、帮助同学、关心社区等。
第三章:仁者爱人的社会意义3.1 仁者爱人对社会和谐的影响探讨仁者爱人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减少冲突和矛盾。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仁者爱人对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3.2 仁者爱人对个人成长的价值强调仁者爱人对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和人格成长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如何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包容心和责任心。
第四章:仁者爱人的挑战与应对4.1 仁者爱人的挑战讨论在现代社会中,仁者爱人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如个人利益的冲突、时间的压力等。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仁者爱人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努力和牺牲。
4.2 应对仁者爱人的挑战提供应对挑战的策略和方法,如培养自律、合理安排时间等。
强调坚持和实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实践仁者爱人。
第五章:仁者爱人的故事分享5.1 分享仁者爱人的故事讲述一些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的仁者爱人的故事,展示他们的善行和奉献精神。
通过故事分享,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向善之心。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仁者爱人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人生道路上。
第六章:仁者爱人在家庭中的应用6.1 家庭中的仁者爱人讨论仁者爱人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支持。
《仁者爱人》优秀教案
《仁者爱人》优秀教案仁者爱人说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仁者爱人》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仁者爱人》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仁”的丰富内涵。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
3、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教学难点1、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
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论语》中关于“仁”的阐述有很多,《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
回顾学过的部分,有关“仁”的阐述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2章P9)二、释题题目“仁者爱人”也是出自于《论语》里的一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是大教育家,因材施教,樊迟是孔子的一个不怎么聪明的学生,因此孔子用最浅显的语言跟他讲道理,只教他“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
三、文本探究(一)“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仁之本:孝悌(修身要务,德育为先,智育为后)(研读1.6)仁之则:忠恕忠:尽心竭力。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解读6.30章) 恕:推已及人,仁爱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读5.12章)“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颜渊》仁之上:圣(博施济众)(解读6.30章)(二)实践“仁”的方法、途径是什么?孔子自己是否达到“仁”?仁之方:能近取譬(推己及人)(解读6.30章)(解读5.26,10.17,7.9,15.42,9.106)(7.27)仁的实践:1、“言志”,体会三人的不同点。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案(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仁者爱人的含义及核心价值观;2.能够区分仁者和爱人的不同点,并分别列举仁者和爱人的典型人物;3.能够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表达仁者爱人的观念。
技能目标1.能够进行团队合作和分组讨论,推动课堂氛围;2.能够使用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地表达仁者爱人的概念;3.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树立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操;2.提高学生对于家庭、社区、国家与世界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仁者爱人的概念;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仁者爱人的观念。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人文情操;2.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问题驱动学习);2.小组合作学习法;3.视听教学法。
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出仁者和爱人的概念,引入仁者爱人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仁者”和“爱人”的区别。
2.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讨论仁者和爱人的典型人物、仁者爱人的实现等问题,并记录下各组的讨论成果。
3.手抄报展示(15分钟)由每组学生将讨论成果手抄到PPT上,并在展示PPT期间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视听教学(25分钟)通过播放仁者爱人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仁者爱人的更深层含义。
5.(10分钟)老师简要课堂内容,重点回顾仁者爱人的核心价值观、学生探讨的重点等内容,巩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四、教学评估1.学生参与程度及课堂态度;2.学生在手抄报展示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及成果;3.学生能否准确地表达仁者爱人的核心价值观;4.学生能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仁者爱人的理念。
五、教学资源1.仁者爱人的视频;2.老师准备的PPT课件;3.学生的笔记本和教材。
《仁者爱人》教案:如何教育孩子感恩和关爱他人
《仁者爱人》教案:如何教育孩子感恩和关爱他人如何教育孩子感恩和关爱他人引言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快节奏,人们常常忘记去关注和关爱身边的人。
尤其对于孩子们来说,感恩和关爱他人是塑造他们成为可爱、友好、责任感强的人的重要学习内容。
教育孩子感恩与关爱,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仁者爱人》一书,是一本关于人性的书籍,内容深刻,故事情节感人。
在教育孩子感恩和关爱他人的过程中,如何使用这本书,发挥它的优势,使之成为教育孩子的有力工具,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一、教育孩子感恩的意义感恩,是人们内心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孩子学会感恩,不仅能够受益于个人内心的平和,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与人相处。
一方面,感恩是一种美的涵养,能增强孩子的道德、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让孩子学会感恩,能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幸福源于别人的帮助与支持,从而学会对他人充满尊重和感激之情。
感恩还能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关爱他人。
感恩家庭,感恩身边的人,能让孩子们更加有爱心、责任心和关爱心。
二、如何教育孩子感恩1.亲身榜样。
父母或者老师能够成为孩子们感恩教育的亲身榜样。
孩子们往往在成长中会模仿父母的行动,因此,作为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表现,争取能在孩子心目中成为正面的榜样。
2.通过故事情节教育。
孩子们喜欢听好听故事,更愿意通过故事情节了解自己应该如何行动。
适时讲述一些典型的感恩故事,例如狮子和老鼠、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通过这些故事能让孩子们懂得感恩之道,学会去关注和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3.通过《仁者爱人》教育。
《仁者爱人》这本书有着深刻的人性描写,通过阅读,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情感内涵。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深入浅出、生动易懂,是非常适合教育孩子感恩与关爱的读物。
三、如何使用《仁者爱人》这本书去教育孩子感恩与关爱1.了解原著。
家长或者老师可以先自行阅读这本书,了解它的主题和情节,这有助于能更好的教育孩子们。
2.引导孩子们思考和探索情感内涵。
苏教版选修《仁者爱人》教案
苏教版选修《仁者爱人》教案苏教版选修《仁者爱人》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选修《仁者爱人》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导入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一书中出现了100多次,(幻灯.显示几则仁的语句)仁的内涵也极广泛,但是无论如何去理解,假如要归原,或许可以用“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来解说。
(引入本标题)“一”为道,“二”为天与地。
“仁”为人与天地、人与人的亲密和美关系。
二、过程1、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结合翻译大体把握几则片段的大意,幻灯显示重点字词,落实局部字词的读音、含义等(其余具体字词的落实穿插在片段的具体分析中)2、研读第一个片段,分析,想要成为仁者,他首先需要做到什么?然后还需要做什么?孝悌为儒家仁爱之根本,先爱家人,才能泛爱众(引入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认为孝悌为根本的相关资料——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仁者爱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和道德价值。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仁者爱人”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然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询问学生对视频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有何感受。
Step 2:阅读与讨论(10分钟)教师分发故事《仁者爱人》的文本给学生,要求学生默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故事中的“仁者”是指什么?如何理解“仁者”的概念?- 故事中的“爱人”是指什么?为什么他们需要被爱?- 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成为“仁者”?-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展示对人的关爱和乐于助人的品质的?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Step 3:角色扮演(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展示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和对话。
每个小组只需要选择一个情节进行表演,但要求表演出主人公如何展示对他人的关爱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创作,但要保持故事中的核心思想不变。
Step 4:语言练习(15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语言练习。
教师分发练习册,要求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 选择和圈出故事中含有关爱和乐于助人意义的词语。
2. 完成与故事相关的填空练习,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填写。
Step 5:写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以故事中的主人公或其中一个角色的视角,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是如何成为“仁者”,展示关爱他人和乐于助人的行为。
学生应注意使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修改彼此的写作,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Step 6:分享和总结(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读出自己所写的短文,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思考。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和讨论,强调“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和教育价值,并鼓励学生将这样的品质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仁者爱人教案(用)
仁者爱人教案(用)德为先的,他认为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是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的基础。
二)宾语前置的类型在文中,出现了多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如:“爱人者,人恒爱之。
”、“仁者,人也。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
”等等。
通过分析这些句子,我们可以得出宾语前置的类型:宾语+谓语+主语,这种结构可以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晰。
三)___对___的评价在本文中,___对___的评价是“仁者,人也”,这句话表达了___对___的高度评价,也表现出___对仁爱之心的重视。
___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他有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但他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更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___认为,管___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是因为他有仁爱之心,能够关心百姓的疾苦,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需要继承和弘扬儒家的仁爱思想。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关心他人的需要,用心倾听他人的心声,以此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发展中,我们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推动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发展。
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也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明确了“仁”的具体内涵。
掌握了宾语前置的类型,正确理解了___对___的评价,明确了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秉持仁爱之心,做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人。
忠恕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仁的基本要求,也是___待人的基本原则。
忠指的是尽心尽力,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要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要让别人飞黄腾达。
恕则是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而广之,所谓“让世界充满爱”,也是忠恕之道的体现。
人如爱己”,强调了普遍的爱和利益共享。
两者的仁爱观有何异同?。
《仁者爱人》教案:教育孩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仁者爱人》教案:教育孩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育孩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现代社会,家长们面临的教育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教育孩子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品质。
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挑战、解决问题、适应环境和提高自信心。
而如何教育孩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每个家庭教育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以《仁者爱人》教案为例,探究如何教育孩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什么是《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情感的电视剧。
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亮亮的残疾人和他的爱人雨婷之间的感人故事。
这部电视剧以其温暖和人性化的主题成为了一部弘扬人性和爱的著名电视剧。
这个主题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是每个人都应该热爱生命、珍视友谊与爱情、努力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培养正向的人生态度。
二、如何教育孩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帮助孩子面对挑战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这时家长就要引导孩子换一种思考方式,看到更多的希望,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仁者爱人》中,不论亮亮受到何种限制,他依然会用自己的方法寻找解决办法,他的行动方式不会是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地尝试。
对于孩子,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发掘自己的潜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鼓励孩子尝试各种方法寻找出路。
2.学会宽容与爱宽容是一个人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仁者爱人》这部电视剧所强调的人性美德。
做家长的要教育孩子学会宽容,不吝惜在生活中给予别人的支持与理解,培养爱与关怀的品质。
当孩子能做个宽容、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人时,他们的生活品质将得到巨大提升。
3.培养孩子正向思维当我们能够关注到生活中的积极部分,就可以慢慢地改变对负面情绪的态度。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探索、发现、创造积极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在孩子的心中播撒种子,让他们从小时候就养成正向的积极思维,形成习惯。
4.带着孩子学会感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育他们学会感恩,对周边的一切事物都心生感激。
苏教版选修仁者爱人教案2篇
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仁”的含义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2、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3、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仁”的含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还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本质,本质就是“仁”。
怎么理解“仁”呢?成为“仁者”的条件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内容讲解1. “仁”的根本是什么?(1.2)孝弟这两点做好了才能做学问,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死读书。
所以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问。
”2. “仁”的内涵是什么?即“仁”的真谛是什么?“仁”是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就是它的核心。
这个核心不是孔子自己说的,而是他的一个叫曾参的弟子说的,就是“忠恕”。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做到这一点难不难,你能做到吗?我知道有个人做不到,这个人是子贡,这是孔子告诉我们的。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于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这是子贡很得意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
他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
譬如有人骂我,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骂任何人。
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的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愿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烦恼。
你说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他向孔子报告了自己这个做学问的可贵心得。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孔子听了便说:子贡呀!这是你做不到的呀!再下一句虽然没有写出来,但隐约中包涵有孔子自谦的意味,等于说,就算我为师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为什么呢?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活着,一定烦恼了别人,这是必然的道理。
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己得到一点所谓“享受”,所谓“幸福”。
仁者爱人学习教学学习设计苏教版本学习教案
《仁者爱人》教课方案《论语》在春秋期间,学术上,出现了“百花怒放”的现象,在诸之百家中,我们不可以不提孔子,提起孔子,我们就要提到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我们知道儒家的中心思想就是“仁”“仁爱”。
这也是孔子一世追求的,是孔子思想的中心和精华。
我们今日联合选文《仁者爱人》共同学习和商讨孔子的“博爱观”。
一、、自由朗诵课文,熟习内容我们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将选文分红个章节。
《论语》是语录体的形式,每一个人读它都有自己不同的感觉,第一要求每一个人自由地高声朗诵,要能读出自己的感觉。
、齐读全文,纠正字音。
入则孝,出则弟(ì)若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ì)能近取譬(ì)冕衣裳者(á)固相师之道也ì吾其被发左衽(ī)齐读节并思虑:贯串孔子一世的思想是什么?忠恕何为忠?(用原文回答)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想事事行得通,也要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简单地说,就是全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踊跃为人,对人悉心全力。
何为恕?(用原文回答)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做的事,你就不要强者所难,不要给他人造成麻烦和损害。
宽厚遇人、孔子以为一个人既要做到“忠”又要做到“恕”,也就是说要爱大家,第一应当从什么地方做起?齐读第一节和译文,并思虑:孔子以为要爱大家,第一从什么地方做起?入则孝,出则弟(孝是孝敬父亲母亲,弟是敬爱兄长)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孝敬父亲母亲,弟是敬爱兄长。
父亲母亲兄长是自己的亲人,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会去爱他人和宽厚的对待他人呢。
在此,孔子告诉我们,博爱是一种感情,第一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才能推已及人,这样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广泛和睦。
总结:齐读板书上的句子:入则孝,出则弟孝弟爱亲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忠恕爱大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就是要孝敬父亲母亲,敬爱兄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仁”的含义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2、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3、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仁”的含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还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本质,本质就是“仁”。
怎么理解“仁”呢?成为“仁者”的条件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内容讲解1. “仁”的根本是什么?(1.2)孝弟这两点做好了才能做学问,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死读书。
所以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问。
”2. “仁”的内涵是什么?即“仁”的真谛是什么?“仁”是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就是它的核心。
这个核心不是孔子自己说的,而是他的一个叫曾参的弟子说的,就是“忠恕”。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做到这一点难不难,你能做到吗?我知道有个人做不到,这个人是子贡,这是孔子告诉我们的。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于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这是子贡很得意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
他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
譬如有人骂我,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骂任何人。
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的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愿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烦恼。
你说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他向孔子报告了自己这个做学问的可贵心得。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孔子听了便说:子贡呀!这是你做不到的呀!再下一句虽然没有写出来,但隐约中包涵有孔子自谦的意味,等于说,就算我为师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为什么呢?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活着,一定烦恼了别人,这是必然的道理。
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己得到一点所谓“享受”,所谓“幸福”。
所以子贡说了这些话以后,孔子说他做不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人活在世界上是互助的,我们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赖于人,甚至妨碍了别人。
不过,如能常生警觉,想到妨碍了别人时,尽量少妨碍一点,已经是最好的道德了。
所以说,绝对无私,绝对无欲,是做不到的。
老子也认为绝对无私是不可能的,做到“清心寡欲”、“少私寡欲”,已经很了不起/3. 对“仁”的理解(6.30)“仁”的更高程度是“圣”,这是很难做到的。
子贡讲的博施,就是讲社会福利。
广博,无条件的把东西送给人家,救济大家,让大家都得到帮助。
在孔子学生中,只有子贡敢讲这句话,因为他的钱很多,所以他敢吹这个牛,假如我博施、济众,老师,怎么样?可以算得是你所标傍的仁慈吧?孔子对子贡这个问题的答复很妙,他说,你说的这件事,太伟大了,岂止是对仁来说,实在是永远做不到,做不尽的大事业,我也做不到,就是古代圣帝明王如尧舜一样当权的人,也做不到。
问题是在于一个人想做好事,绝对大公,很难很难,是做不到的。
儒家是讲保留适度的自私,慢慢扩充到为公。
我们大家要注意,三民主义的思想,就是从儒家这个思想来的。
儒家的推己及人,我有饭吃,才想到你需要饭吃,分点给你,我们两个有饭吃才分给他,我们三个有饭吃,再分点给大家吃。
一步一步扩充。
如全体都要一下子做到,不但我们做不到,尧舜也做不到。
所以孔子说子贡的理想太高了,孔子告诉他,真正仁的人,是要自己站起来,但是要顾虑到别人的利益,使别人也站起来。
4.“仁”的具体行为表现在志向上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二课时一、“仁者爱人”具体行为表现10.17 马棚失了火,不问马,只问伤人了吗?7.9 孔子对养生丧死的礼非常重视15.42 对待盲人的态度(补充:师是古代很重要的文化官,管音乐,艺术的大师。
在春秋战国时期,乐师与后代的太史令同样重要,因为古代非常重视礼乐文化。
)9.10 孔子作人态度的诚敬。
看“齐衰”的人是一种同情,看到执政的人,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必定要致敬;对于瞎子,是怜悯。
孔子对于这些人都是非常肃敬,不问他们多大年纪,“过之必趋”,如果要经过他们前面,一定很快的走过去。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小动作,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从这上面可以出一个人问的修养、做人的修养到达什么程度。
拿行为科学来说,一个人看见别人遭遇痛苦的事情,而毫无同情心,甚至于像小孩子看到烧死老鼠一样,在旁拍手欢呼。
试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孔子看到不但肃然起立,且“过之必趋”,一定走快几步,不敢多看,这就显示他心理上的修养。
7.17 孔子做人做事的态度。
他钓鱼就是钓鱼,不用机械性的方法,不用大网去网。
(纲即是网。
)以现代的生产观念来说,这种态度又是落伍的了!如果说光是用钓竿去钓鱼,连企业公司都不要设立。
这简直与经济政策完全相违背。
但这个话不是讨论生产问题,是个人做人的原则。
就是说他钓鱼也好,做什么也好,不喜欢用机心来整人。
“弋不射宿”,打猎的时候,拉弓射箭,不射宿鸟,就是对还巢的鸟,栖息在那里的鸟,他是不射的。
这一点也代表中国过去文化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现在当然也还保留。
我们从旧体小说就可看到了。
中国人打斗很不喜欢用暗器,常用的暗器是所谓“镖”。
万不得已要用镖时,必定同时大喝一声:“看镖!”表示先打了招呼,通知了。
这虽然是一个小动作,也就是民族性的特征,是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
现在说起这些中国文化,从另一方面看,都是落伍的思想了。
但以最新的观念来说,又不落伍了。
现代的生物学家,尽量提倡爱,爱动物,全世界都组织保护动物会,保护野生动物会,提倡禁猎。
我们过去认为,爱护动物是应有的道德,如相传的“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中国人都晓得,过去小孩读书,老师都教的,成为生活教育。
春天,鸟刚孵出小鸟的时期,不要去打,否则母鸟被打死了,小鸟将在巢中饿死,非常悲惨。
这种教育,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小事,但是扩而充之,就是仁爱心。
所以将孔子的这两点,放在这里,就是说爱心的扩充,是仁。
二、讨论管仲是不是“仁者”按照对“仁”的标准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仁者”,孔子告诉子贡,管仲对历史的贡献有如此的大,没有管仲,我们的文化都可能灭绝了。
这种情形,又怎么是普通男女,认为他怎么不为公子纠而死的观念可比呢?公子纠对管仲并不好,不听管仲的意见,如听管仲的意见,就不会有齐桓公,而是公子纠起来了。
公子纠不以管仲为国士,管仲也不必要为公子纠殉死,这就不能拿普通一般人的情形来责备管仲了。
所以说有仁德的人是要做有益于大众的事,也即“爱人”。
小结:“仁者爱人”是孔子伦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仁”以“爱人”为核心,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实行的方法。
板书:孝弟谨信成为“仁者”的条件爱人亲仁仁者爱人“仁”的内涵:忠恕志向“仁者”的具体表现行为行为讨论管仲是不是“仁者”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义礼智”,请问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君子之道二、初读感知1、识记:輗()軏()惮()硁()狷()筲()便()狎()弟同“悌”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三、读析、讨论、质疑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个器具。
意指器物各适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则注重修养道德,成就通才,用无不周。
(2) 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车。
(3) 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4)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
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
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6) 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
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7) 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8) 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
比喻器量狭小的人.(9) 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10) 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11) 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12) 便辟:惯于走邪道。
(13) 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1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15) 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16)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17)大人:指居高位的人。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2)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
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
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3)阐述了义与利的辨证关系。
(4)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5)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
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
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6)“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
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
(7)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8)君子担心的应该是自己有没有才能。
(9)君子的交友之道。
(10)君子爱好的标准。
(11)君子应该有所敬畏。
(12)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