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三十一讲 急症 (2)

合集下载

针灸大全~急症针灸~妇产科急证

针灸大全~急症针灸~妇产科急证

辩证论治/妇产科急证- 痛经-【概述】痛经系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以小腹疼痛,可痛引腰骶,甚则昏厥的一种病证。

早在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即有“经来即腹中痛”的记载。

所以,宋.《妇人大全良方》又称经行腹痛。

针灸治疗痛经,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女子胞中痛,不以时休止:天枢主之。

”。

在明清的针灸典籍中有较多载述。

本证的现代病名与此相同。

本证分虚实二类,急症多见于实证。

现代病名与此相同。

【病因病机】本证实症,多因六淫侵袭、摄生不慎,经期受寒饮冷,以致寒湿客于胞宫;或因七情伤损,肝气郁结,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不通则痛。

【辩证分型】针灸治疗急症痛经可分二类。

(一)寒邪凝滞:经期小腹绞痛或冷痛,经色紫暗有块,肢冷畏寒,苔薄白,脉沉紧。

(二)气滞血瘀:小腹胀痛,或拘急疼痛,拒按,经行不畅,经色暗红或紫暗有块,脉弦或沉实有力。

【治疗】(一)寒邪凝滞1.治则:温经散寒。

2.取穴:阴交、水道、三阴交。

3.方义:阴交为冲、任二脉之会,针之以通调冲、任经脉,通则不痛;水道为足阳明经穴,可温胞宫而散寒邪,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祛内寒、调血室、疏下焦。

4.治法:上述三穴均于得气后施温补法,留针至疼痛减轻。

阴交穴,可于针后加隔姜灸。

每日1~2次。

5.古方辑录《针灸大全》:“女人经水正行,头晕小腹痛:照海、阴交、内庭、合谷。

”(二)气滞血瘀1.治则:活血化瘀2.处方:关元、中极、地机、内庭。

3.方义:关元、中极均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针之以通调冲、任;地机为脾经郄穴,内庭为足阳明之荥穴,二穴合用有活血化瘀利气之功。

四穴合用可使气顺血和,冲任流通,则痛自消。

4.治法:上述四穴均以28号毫针剌,进针得气后,施泻法,剌激须强。

疼痛剧烈者留针时间宜长。

5.古方辑录:《神灸经纶》:“行经头晕少腹痛:灸内庭。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痛经案(李东垣)治一妇,年三十余,因每洗浴后,必用冷水淋通身,又尝大惊,遂患经来时必先小腹大痛,口吐涎水。

古代急症刺灸法

古代急症刺灸法

古代急症刺灸法我国古代医家在急症刺灸法方面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继承这份宝贵遗产,对发展现代急症刺灸法、提高救治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节着重介绍急症时针刺法、刺血法、火针法和急症灸法的特点。

一,毫针刺法急症刺法,当以毫针刺法为主,它几乎适于各类急症。

古代应用毫针治疗急症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强调泻法。

急症以针治者,多系实热邪盛,来势虽猛,正气未衰,故重在祛邪,宜用泻法。

如明代汪机《针灸问对》所言“于此而知九针所主,多系外邪薄腠为病,因针施泻,深中病情”,就是这一意思。

杨继洲所主张的大补大泻,其实也重点在泻,谓:“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针灸大成》)。

在具体运用上更可看出,如对惊风一证,他即明确指出:“急惊泻,慢惊补”。

在补泻的适应证上,透天凉手法用“治风痰壅盛”等多为急重之症,而烧山火手法则治“久患瘫痪、顽麻冷痹”之类的慢性痼疾。

当然,强调泻法并不等于不用补法。

不过,在急症治疗中,补法常与泻法配合,或泻中寓补,或补中寓泻。

其次要求“气至病所”。

急症病急势猛。

最需快速截断,针刺截断之法,快莫过于运气直达病所,使上下相接,调逆乱之气,转急变缓,恰如杨继洲所言:“使针力至病所,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针灸大成》)。

有关内容前已述,现将古人“气至病所”的具体手法略述如下,供参考。

“气至病所”的手法,从时间程序上可分为针前准备和针后激发两个阶段;在内容上每个阶段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手法。

1针前准备目的是为“气至病所”创造一个易于激发的条件。

(1) 必先治神:进针前,要总医者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在病人和毫针上,应“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灵枢·九针十二原》),“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

病人则需心神宁静,情绪稳定。

总之,“必使患者精神已朝,而后方可入针”(《针灸大成》)。

《针灸治疗学》急症 ppt课件

《针灸治疗学》急症  ppt课件

ppt课件
17
虚脱以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逆冷, 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甚则昏迷、二便失禁,血 压下降,脉微欲绝为主要特症的危重病症。
虚脱类似于西医学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ppt课件
18
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包括感染、出血、脱水、 心泵衰竭、过敏和严重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 下,引起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减少,导致全身性 微循环功能障碍,使脏器的血流灌注不足。引起 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害为特征的 病理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心动过 速、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苍白或紫绀、尿量减 少、头晕、乏力、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昏迷以 及代谢性酸中毒。
本病的预后:良好,临床上,多数轻症患者可 于短时间内苏醒,苏醒后除感疲乏,口干,头晕外, 无失语,瘫痪,口眼歪斜等后遗症。少数重症患者 也有厥而不返,由厥变脱,一厥不醒而死亡者。
西医学认为,晕厥主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 织短暂性缺血、缺氧所致。
ppt课件
4
【病因病机】
本病的致病因素不同,病理变化不一,但最 主要的共同病机乃是阴阳平衡失调,气血运行失 其常度,致使气机逆乱,升降失常,当升而不得 升,当降而不得降,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神志受 影响而导致晕厥之变。在病理表现上有虚实两个 方面,实证为气逆上冲,血随气逆,壅滞于上, 以致清窍蔽塞;虚证为清阳不升,气血不能上承, 以致神明失养。
2.余幼鸣针刺涌泉穴治疗癔病性昏厥抽搐23例。所治23例 均为女性,23例皆是情绪在受到强烈刺激后发病。取单侧涌泉 穴,予强刺激,行针l~3min,留针在5min以内,以病人意识 恢复、抽搐停止为原则。结果:23例全部意识恢复,见效最快 30秒,最慢3min,平均1分20秒。有4例因情绪未稳定,出针 15min后再次发作,重新针刺该穴抽搐停止。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心、小肠、交感、神门、内分泌。每次选3~5穴,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
(二)胆绞痛
1.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急性胆囊炎右上腹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区,伴有恶心、呕吐,右上腹胆囊区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部分患者出现黄疸和高热,或摸到肿大的胆囊。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一、晕厥
【辨证】
多由元气虚弱,病后气血未复或产后失血过多,每因操劳过度、骤然起立等,致使经气紊乱,气血不能上充于脑,阳气不能通达于四末发为晕厥;或情志异常波动,或外伤剧痛,致使经气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清窍受扰,发为晕厥。
【辨证】
操作 毫针泻法。
方义 日月配胆俞、期门配肝俞为俞募配穴,疏肝利胆止痛。阳陵泉为足少阳之合穴,以利肝胆之腑。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患的经验效穴。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肝、胰胆、交感、神门、耳迷根。急性发作时,毫针强刺激,持续捻针。疼痛缓解后,用耳穴压丸法,两耳交替进行。
2.胆道蛔虫症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操作 毫针泻法。迎香透四白,鸠尾透日月。每次留针1~2小时。
方义 阳陵泉为足少阳之合穴,可利胆止痛。迎香透四白为治疗本病的经验穴。鸠尾透日月疏通局部气血。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患的经验效穴。诸穴共奏驱蛔止痛之功。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胰胆、艇中、十二指肠、神门、耳迷根。பைடு நூலகம்刺右侧,疼痛未止再刺左侧,强刺激。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神门、肾上腺、心、皮质下。毫针刺,强刺激。
(2)刺络法 选十二井穴、十宣、大椎。毫针刺后,大幅度捻转数次,出针后使其出血数滴,适用于实证。

针灸治疗急症

针灸治疗急症
验证了针灸的独特优势
通过与其他治疗方法的对比,我们验证了针灸在 急症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如快速缓解疼痛、调整 脏腑功能等。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为 今后的针灸治疗急症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经验教训分享
针灸操作需规范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规范的针灸操作对于保证治 疗效果至关重要,包括准确的穴位定位、适当的刺激强度 等。
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急性疼痛主要采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穴位,如阿是穴(即疼痛部位 )、合谷、内关、足三里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迅速缓解疼痛症状。
适用范围
针灸治疗适用于各种急性疼痛,如头痛、牙痛、胃痛、腰痛等。在治疗过程中,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疼痛部位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刺激。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治疗方法
针刺深度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患者 体质和病情,掌握适宜的 针刺深度,避免过深或过 浅。
针刺角度
根据穴位特点和针刺目的 ,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 如直刺、斜刺、横刺等。
刺激量掌握
通过捻转、提插等手法, 控制刺激量大小,以达到 治疗目的,同时避免过度 刺激引发不适。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严格消毒
针刺前对针具和针刺部位进行严 格消毒,防止感染。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针灸治疗急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
国外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针灸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临床实践 的不断丰富,针灸治疗急症的效果将 会更加显著,应用范围也将会更加广 泛。
国外对针灸治疗急症的研究也在逐渐 增多,越来越多的国外患者开始接受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急症
目录
• 针灸治疗急症概述 • 常见急症针灸治疗方法 • 针灸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 临床疗效评估与总结 • 安全性问题探讨与风险防控策略 • 总结与展望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ppt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ppt
原理
针灸适用于多种常见急症,如疼痛、休克、晕厥、中风等。
适用范围
针灸治疗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特点
针灸治疗急症具有疗效快、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特点。
优势
针灸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对于急性疼痛、晕厥等具有显著疗效。
急症针灸治疗的特点与优势
针灸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
针灸对各种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等具有良好疗效。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
xx年xx月xx日
CATALOGUE
目录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介绍针灸治疗常见急症的步骤和方法针灸治疗常见急症的效果评估针灸治疗常见急症的临床应用案例针灸治疗常见急症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01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介绍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循环和内分泌系统,从而改善身体的应激能力和免疫功能。
针灸治疗方法
治疗1次后,患者腰痛症状明显减轻,可以轻微活动。治疗5天后,患者腰痛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活动能力。
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方法
采用毫针刺法,取太阳、风池、百会、合谷等穴,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
病历介绍
患者,女,45岁,因工作压力导致偏头痛,表现为左侧头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社会认知度和信任度提升
通过科学宣传和普及针灸知识,提高社会对针灸治疗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进一步推动针灸治疗在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
要点三
THANKS
感谢观看
疼痛
休克
晕厥
中风
针灸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压和循环,缓解休克症状。
针灸可以调节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脑部供血,缓解晕厥。
针灸有助于改善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康复。
02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的步骤和方法

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穴为主。 主穴:内关 阴郄 膻中 方义:内关调理心气,活血通络,为治疗心绞痛的
特效穴;阴郄活血缓急止痛;膻中疏调气机。 配穴:气滞血瘀——太冲、血海 操作:毫针泻法。 其他治疗:耳针法
内脏绞痛
2、胆绞痛
(1)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胆的俞募穴为 主。
呕吐
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呕。取手厥阴、足 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内关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为止 呕要穴;足三里疏理胃肠气机,与中脘 远近相配,通降胃气;中脘理气和胃止 呕。
呕吐
配穴:寒吐者——上脘、胃俞 热吐者——合谷、金津、玉液
食滞者——梁门、天枢 痰饮者——膻中、丰隆
配穴:寒湿者—神阙 湿热者—内庭
食滞者—中脘
操作:毫针泻法。神阙用隔姜灸法。
其他治疗:穴位注射法、耳针法
痛经
1、实证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取足太阴经及任脉穴 为主。
主穴:三阴交 中极 次髎
方义:三阴交通经止痛;中极通调冲任之气,散寒 行气;次髎为经验穴。
配穴:寒凝—归来、地机 气滞—太冲
主穴:肾俞 三焦俞 关元 阴陵泉 三阴交
方义:肾俞、三焦俞配关元疏利膀胱气化;三阴交、 阴陵泉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配穴:湿热——委阳、合谷
血尿——血海、太冲
操作:毫针泻法。
其他治疗:耳针法
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三 阴交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可疏通 肢体经络。
中风
配穴: 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配气海、足三里
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
上肢不遂配肩髃、手三里、合谷

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实践操作必考之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

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实践操作必考之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

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实践操作必考之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它利用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方法主要有经络穴位针刺和常用疗法两种。

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的实践操作对于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是必考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帮助中医师承进行正确的实践操作。

1. 头痛:头痛是人们常见的不适症状之一,中医常用的针灸方法是太阳穴针灸。

太阳穴位位于眉毛和耳垂之间凹陷处,通过针刺太阳穴位可以改善头痛。

此外,还可以使用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侧,向外侧数4横指的位置。

按压或针刺足三里穴位可以缓解头痛。

2. 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常用的针灸方法是攒竹穴灸。

攒竹穴位位于手背,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凹陷处。

可用灸法或针刺来治疗咳嗽。

此外,也可以使用合谷穴位,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凹陷处。

通过按压或针刺合谷穴位可以缓解咳嗽。

3. 腹痛:腹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常用的针灸方法是足三里穴灸。

足三里穴位位于小腿前侧,向外侧数4横指的位置。

通过灸法或针刺足三里穴位可以缓解腹痛。

此外,也可以使用曲池穴按摩,曲池位于手臂外侧,肘部下方凹陷处。

通过按摩曲池穴位可以缓解腹痛。

4. 发热:发热是身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常见反应,中医常用的针灸方法是百会穴灸。

百会穴位位于头部,枕骨点连线的中点位置。

用灸法或针刺百会穴位可以缓解发热。

此外,也可以使用太冲穴按摩,太冲位于脚背,大脚趾与第二脚趾之间的凹陷处。

通过按摩太冲穴位可以缓解发热。

5. 肩颈痛:肩颈痛常常是由于长时间的不良姿势或过度劳累引起的,中医常用的针灸方法是天宗穴灸。

天宗穴位位于手臂外侧上臂中部,二、三头肌附着处凹陷处。

通过灸法或针刺天宗穴位可以缓解肩颈痛。

此外,也可以使用风池穴按摩,风池位于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上方凹陷处。

通过按摩风池穴位可以缓解肩颈痛。

以上是一些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中医师承在实践操作中需要确切掌握这些方法,以便为患者提供准确和有效的治疗。

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实践操作必考之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

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实践操作必考之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

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实践操作必考之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凭借其独特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对于中医师承以及确有专长的医者来说,熟练掌握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以供中医师承参考。

一、感冒感冒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症状包括流感样症状、咳嗽、嘶哑等。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气血运行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风池、大椎、百会等,可以选择单穴刺激或结合使用。

方法为用细针快速刺入穴位,适当得以提高刺激频率和强度。

二、胃痛胃痛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疼痛症状,常见于消化不良、胃炎等疾病。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舒缓胃肌肉。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周荣、中脘等,选择单穴或结合使用均可。

方法为选择适当的针刺手法,并适度提高刺激强度。

三、腰部疼痛腰部疼痛是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痛性疾病,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增加而日渐普遍。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局部经络、缓解肌肉痉挛以及改善血液循环疏通经络。

常用的穴位有腰俞、腰阳关、肾俞等,可以选择直针或斜向针刺。

刺激时间可根据病情进行调整。

四、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可由多种因素引起。

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性疗法,可通过调节血液循环和缓解神经紧张来缓解头痛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阳穴、攒竹、风池等。

施针时需要注意控制刺激力度,适度提高刺激频率。

五、咳嗽咳嗽是常见的急性或慢性呼吸道疾病症状,针灸可通过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缓解咳嗽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膈俞、肺俞、中府等。

适宜选择浅刺或缓刺手法,避免过深刺激引起不适。

总结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的医者应当熟练掌握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以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病情。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供中医师承参考。

当然,针灸治疗涉及复杂的医学理论和经验,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因此,对于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的医者来说,不仅要掌握基本的针灸技术,还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以上是对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的简要介绍,中医大医之道博大精深。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
概述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
概述
• 急症,是指突然发生的疾病或意外损伤而言, 有时也包括轻的病症骤然转剧或慢性病症的 急性发作。
• 针灸治疗急症,在我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
概述
• 急症病急势猛,多应就地施治,以免 贻误抢救时机。
• 针灸治疗急症最有长处:由于针灸方 法简便,起效迅速,不受地点、时间、 设备、药物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器具 简单,随时随地,均可应急。
吐汗出,周身无力,甚至晕厥。 • 4、妇科检查、盆腔B超扫描和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
晕厥的诊断要点
•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颜面苍白、汗出肢冷。 • 病情轻者晕厥时间较短,苏醒后无后遗症; • 病情严重者,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死亡。 • 常见于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反射性晕厥、
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中暑、低血糖昏迷以及 癔病性昏迷等疾病。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
抽搐的诊断要点
• 筋脉拘急导致四肢不自主抽动、颈项强直、口 噤不开、角弓反张为主要特点。
• 严重者可伴有昏迷。 • 常见于西医学的高热惊风、急性颅内感染、高
血压脑病、癫痫、妊娠痫证、破伤风、颅内占 位性病变、颅脑外伤、癔病等疾病过程中。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
主穴定位
• 痛经:关元 三阴交 地机 十七椎
十七椎
关元穴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
主穴定位
• 晕厥:水沟 百会 内关 合谷
百会穴
水沟穴 内关穴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
合谷穴
主穴定位
• 抽搐:水沟 大椎 筋缩 合谷 太冲 阳陵泉
太冲
阳陵泉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
主穴定位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
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需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确定治疗方案 。
VS
详细描述
急性腹痛的针灸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 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如急性肠胃炎可采 用远端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的方法,肠 梗阻则可采用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方法。
急性腰痛的诊断与针灸治疗
总结词
针灸治疗急性腰痛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需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确定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的疗效评估
01
疗效迅速
针灸治疗对于许多急症具有迅速的疗效,如急性腰痛、头痛等。在正确
诊断和选穴的基础上,针灸能够迅速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2 03
整体调节
针灸不仅针对特定症状进行治疗,还具有整体调节的作用。通过针灸治 疗,可以促进人体自愈机制的发挥,调整机体内部的功能,达到扶正祛 邪、平衡阴阳的目的。
急性腹痛的针灸治疗案例分析
总结词
针灸治疗急性腹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减轻症状。
VS
详细描述
急性腹痛是一种常见的急症,针灸治疗急 性腹痛具有简便、快捷、安全等优势。通 过针刺穴位,可以刺激经络,调和气血, 舒缓胃肠道平滑肌痉挛,从而缓解疼痛症 状。临床案例表明,针灸治疗急性腹痛具 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迅速缓解疼痛, 减轻症状。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
汇报人: 2023-11-16
•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概述 •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的分类与诊断 •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的穴位选择与
操作方法 •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的疗效评估与
注意事项 •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的临床案例分

01
针灸治疗常见急症概述
针灸治疗急症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针灸治疗急症是指使用针灸技术对急性发作的病症进行紧急治疗,以达到缓解 症状、减轻病痛的目的。

急救针灸

急救针灸

( 2 )本 病 常 见 于 现 代 医 学 的急 性 感染 (气管炎、肺炎、肺结核、急性扁桃体 炎)、急性传染病(菌痢、脑炎、麻疹、 水痘、白喉)、寄生虫病、中暑、风湿热、 恶性肿瘤等疾病; 多因细菌或病毒
感染所致。
(3)高热对人体消耗很大,且 可引起许多严重合并症(如小儿 发病则病势急骤,常可继发惊风、 抽搐、气逆痰厥等),因此必须 迅速、积极治疗,且要及时清除 有关致病因素。
急。”
《灵枢· 热病》:"热而痉者死。"
《金匮要略》:瓜萎桂枝汤、葛根 汤、大承气汤治疗痉证的主方。
大承气汤----温病学派治疗"热 甚致痉"先导。
唐•孙思邈《千金方》首提“新 产妇人及金疮血脉虚竭,小儿脐风” 致痉。 明代•张景岳----阴虚精血亏损 《景岳全书· 杂证谟· 痉证》“凡属 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抽 挛僵仆者,皆是此证。”
清代温病学说----提出“热极生风, 热甚津伤”----病因学说更趋完善。
《临证指南医案》“肝为风木之脏,因 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 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 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 跌仆,甚则瘈疭厥矣。”
(2)本证多为全身性、对称性,伴有 或不伴有意识障碍;常见于现代医学的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各种脑炎、脑膜 炎、脑肿瘤、脑血管疾病、脑先天发育 障碍、癫痫、小儿惊厥、癔病性抽搐等; 其他如感染性疾病(高热)、破伤 风、中毒、高血压脑病、代谢障碍性疾 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亦可导致抽搐。
(一)诊断
1.起病突然,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 弓反张为主要特征。 2.外感--起病前多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 状;内伤--常有素体虚弱,反复发作抽搐史,或有 失血过多史,或有汗、吐、下太过史等。 3.血常规、生化、脑脊液检查,头颅CT、 MRI等。

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实践操作必考之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

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实践操作必考之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

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实践操作必考之常见急症的针灸方法(一)晕厥1.辨证要点:晕厥常与气血不足、恼怒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脑,与肝、心、脾关系密切。

体质虚弱或情志过激,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气血运行失常,导致晕厥的发生。

临床表现为骤起而短暂的意识和行动丧失。

突然昏仆,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者,为虚证;素体健壮,偶因外伤、恼怒等致突然昏仆,兼呼吸急促,牙关紧闭,舌淡,苔薄白,脉沉弦者,为实证。

2.治法苏厥醒神,以督脉穴为主。

3.处方主穴:水沟、百会、内关、足三里。

配穴:虚证配气海、关元,实证配合谷、太冲。

方义:水沟、百会为督脉经穴,为醒脑开窍之要穴;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醒神宁心;足三里补益气血,使气血上奉于头以苏厥醒神。

4.治疗操作毫针虚补实泻法。

(二)虚脱1.辨证要点虚脱常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等,严重损伤气血津液,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能供养全身所致,甚者可导致阴阳衰竭,出现亡阴亡阳的危候。

主要表现是面色苍白,汗出淋漓,神情迟钝,四肢厥逆,少尿或二便失禁,甚则昏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

大汗淋漓,汗清稀而凉,手足冷,舌质胖,脉细无力或芤大者,为亡阳;汗出黏而热,手足温,口渴,脉细数无力者,为亡阴。

若病情恶化,每可导致阴阳俱脱的危候。

2.治法回阳固脱,苏质救逆。

以督脉、手厥阴阴经穴为主。

3.处方主穴:素髎、水沟、内关。

配穴:亡阳者配气海、关元、足三里;亡阴者配太溪、涌泉。

昏迷者配中冲;肢冷脉微者配百会、神阙。

方义:素醪属督脉,可升阳救逆,开窍醒神,升高血压;水沟为急救要穴,可醒脑开窍;内关可宁心安神,改善心脏功能。

4.治疔操作素髎、水沟毫针泻法;内关毫针补法。

(三)抽搐1.辨证要点抽搐常与感受六淫疫毒、暴怒、头部外伤、药物中毒、失血伤津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脑,累及于肝。

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筋脉失养,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为抽搞。

主要表现为四肢抽动,甚者伴有意识丧失,或伴有口噤不开,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外感抽描多为实,内伤抽描多为虚;抽搐有力者为实,抽搐无力者为虚。

急症针灸的治法

急症针灸的治法

一、偏头痛1、治法:疏调经脉,通络止痛。

按部位局部选穴和远端循经选穴。

前额痛:阳明经,侧头痛:少阳经,后枕痛:太阳经,巅顶痛:厥阴经。

阳明经: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少阳阳经: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太阳经:天柱、后溪、申脉、阿是穴、后顶厥阴经:百会、四神聪、太冲、内关、阿是穴全头痛:风池、百会、头维、率谷、太阳、合谷外感头痛:风寒头痛:风门、列缺风热头痛:曲池、大椎风湿头痛:偏历、阴陵泉内伤头痛:阳亢:太冲侠溪三阴交肾虚:肾俞太溪三阴交气血虚:气海、足三里痰浊:中脘、丰隆瘀血:血海膈俞2、操作: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

瘀血头痛可在局部及膈腧行点刺出血并加拔火罐。

头痛急性发作时可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时间宜长。

二、落枕的治法、主穴、叙述并演示其毫针操作1、治法:调气活血、舒筋通络。

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太阳经穴为主。

2、主穴:落枕穴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配穴:风寒袭络者+风池、合谷气血瘀滞者+内关、局部阿是穴肩痛者+肩髎、外关背痛者+天宗3、操作:毫针泻法。

先刺远端穴落枕穴、后溪、悬钟,持续捻转,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项,一般疼痛可立即缓解。

在针局部的腧穴,可加艾灸。

三、中风(1)中经络1、治法:调神导气,疏通经络。

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3、配穴: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风池;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解溪;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4、操作:(2)中脏腑1、治法: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一)、提问:1、风疹、疔疮、痄腮、乳痈、扭伤、腱鞘囊肿、目赤肿痛、麦粒肿、耳聋耳鸣、牙痛、咽喉肿痛、近视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2、风疹、疔疮、痄腮、乳痈、扭伤、腱鞘囊肿、目赤肿痛、麦粒肿、耳聋耳鸣、牙痛、咽喉肿痛、近视的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二)、上次课内容梗概:风疹、疔疮、痄腮、乳痈、扭伤、腱鞘囊肿、目赤肿痛、麦粒肿、耳聋耳鸣、牙痛、咽喉肿痛、近视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第五节急症一、晕厥一、定义晕厥是指骤起而短暂的意识和行动的丧失,属于中医“厥证”、“脱证”的范围。

二、特点其特征为突感眩晕,行动无力,迅速失去知觉而昏倒,数秒至数分钟后恢复清醒。

本病常因精神刺激、惊恐、体位变动而诱发。

二、病因病机发病原因多由元气虚弱,病后气血未复,产后失血过多,每因操劳过度、骤然起立等致使经气一时紊乱,十二经脉气血不能上充于头,阳气不能通达于四末而致;或因情志异常波动,或因外伤剧烈疼痛,以致经气逆乱,清窍受扰而突然昏倒。

现代医学认为,晕厥主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短暂性缺血、缺氧所致。

四、辨证分型始则自觉头晕乏力,眼前昏黑,泛泛欲吐,继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短时尚能逐渐苏醒。

1.虚证素体虚弱,疲劳惊恐而致昏仆,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气短眼花,汗出,舌淡,脉细缓无力。

2.实证素体健壮,偶因外伤、恼怒等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呼吸急促,牙关紧闭,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五、治疗1.刺灸法治则:苏厥醒神。

处方: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方义:水沟位居任督交接之处,督脉入脑上巅,取之以接续阴阳经气,有开窍醒神之功;中冲刺之能调阴阳经气之逆乱,为治疗昏厥之要穴;涌泉引气下行,最能醒神开窍,多用于昏厥之重征;足三里可补气血而和中,以资气血之源。

随证配穴:虚证配气海、关元、百会,俱灸;实证配合谷、太冲。

操作:毫针刺,虚证补,实证泻;虚证可灸。

2.耳针法选穴:神门肾上腺心皮质下方法:毫针刺,强刺激,每次留针15—30min。

六、注意事项①针灸对情绪激动、外伤疼痛引起的晕厥效果良好,其他原因者可作为临时辅助治疗。

②对晕厥须详细检查,明确原因,以便采用相应治疗措施。

二、虚脱一、定义虚脱是以面色苍白、神志淡漠,或昏迷、肢冷汗出、血压下降为特征的危重证候,类似现代医学的休克。

二、病因病机本病多由大量失血,大吐大泻;或因六淫邪毒,情志内伤,药物过敏或中毒,久病虚衰等严重损伤气血津液,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能供养全身所致。

甚者导致阴阳衰竭,出现亡阴亡阳之危候。

三、辩证分型面色苍白或紫疳,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或昏迷,或烦躁不安,尿量减少,张口自汗,肢冷肤凉,血压下降,脉微细或大无力。

1.亡阳兼见呼吸微弱,唇发紫疳,舌质胖,脉细无力2.亡阴兼见口渴,烦躁不安,唇舌干红,脉细无力。

若神志不清转人昏迷,呼吸微弱,心音低钝,脉微欲绝,为阴阳俱脱之危候。

四、治疗1.刺灸法治则:回阳固脱,苏厥救逆。

处方:素髎水沟内关方义:素髎属督脉,有升阳救逆,开窍清热之功,急刺可使血压回升;水沟为苏厥救逆之要穴,急制可回阳固脱;内关宁心安神。

三穴合用,回阳固脱。

随证配穴:神志昏迷配中冲、涌泉,肢冷脉微配关元、神阈、百会,仅灸。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并灸。

2.耳针法选穴。

肾上腺皮质下心方法: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每次留针60~120min。

3.艾灸法选穴:百会膻中神关元气海方法:艾炷直接灸,每次选2~3穴,用中等艾炷灸至脉回汗收为止。

五、注意事项虚脱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发病突然,病情复杂,须针对原因采取不同治疗方法,针灸可作为抢救措施之一。

三、高热一、定义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C的急性症状,中医文献所称的“壮热”、“实热”、“日哺潮热”等,均属于高热的范畴。

二、特点其病因多由外感引起,亦有内伤发热者。

本节主要讨论外感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三、病因病机外感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卫失宣散,肺失清肃;或温邪疫毒侵袭人体,燔于气分;或内陷营血,引起高热。

亦有因外感暑热之邪,内犯心包而致者。

四、辩证分型外感高热,发病急,病程短,体温在39℃以上,初起伴有恶风寒等外感征候。

1.风热表证高热恶寒,咽干,头痛,咳嗽,舌红苔黄,脉浮数。

2.肺热证伴有咳嗽,痰黄而稠,咽干口渴等症。

3.热在气分高热汗出,烦渴引饮,舌红,脉洪数。

4.热入营血高热夜甚,斑疹隐隐,吐血便血,舌绛心烦,甚则出现神昏谵语、抽搐。

五、治疗针刺法治则:清泻风热。

处方: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

方义: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十二井、十宣皆在四末,为阴阳经交接之处,三穴点刺,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

曲池为阳明经合穴,配合谷清泻阳明实热。

诸穴共奏疏解表邪,清泻风热之功。

随证配穴:风热配鱼际、外关,肺热配少商、尺泽,气分热盛配内庭、厉兑,热入营血配中冲、内关。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大椎、十宣、井穴点刺出血。

2.耳针法选穴:耳尖耳背静脉肾上腺神门方法:耳尖、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余穴用毫针刺,强刺激,每次留针15—30min 3.刮痧法选穴:脊柱两侧和背俞穴。

方法:用特制刮痧板或瓷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脊柱两侧和背俞穴,刮至皮肤红紫色为度。

四、抽搐一、定义抽搐是指四肢不随意的肌肉抽动,或兼有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口噤不开等。

引起抽搐的原因很多,临床根据有无发热分为发热性抽搐和无热性抽搐两类。

本证常见于小儿惊厥、破伤风、癫痫、颅脑外伤和癔病等。

二、病因病机本证病因很多,多为感受时邪,郁闭于内,化热化火;或饮食不节,湿热壅滞,郁久化火,火扰神明,热极引动肝风,经筋功能失常而抽搐;或因脾虚湿盛,聚液成痰,上蒙清窍而致;亦有脾胃素虚、气血不足而致虚风内动者。

三、辨证分型本证以四肢抽搐为特征,或兼见短时间的意识丧失,两目上翻或斜视,牙关紧闭,或口吐白沫,二便失禁,严重者伴有昏迷。

1.热极生风多兼表证,起病急骤,有汗或无开,头痛神昏。

2.痰热化风多见壮热烦躁,昏迷痉厥,喉间痰鸣,牙关紧闭。

3 血虚生风多无发热,伴有手足搐搦,露睛,纳呆,脉细无力。

四、治疗1,针刺法治则:熄风定惊。

处方:百会印堂人中合谷太冲方义:百会、印堂既能熄风定惊,又能开窍醒神;人中为止抽搐之要穴;合谷、太冲相配;称为开四关,为熄风止痉之首选穴。

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宜熄风定惊,然后对因治疗。

随证配穴:发热配大推、曲池,神昏配十宣、涌泉.痰盛配内关、丰隆,血虚配血海、足三里。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

2.耳针法选穴:皮质下肝脾缘中耳中心方法:每次选用3~4穴,毫针刺,强刺激。

3.电针法选穴:内关四神聪合谷太冲神门方法:毫针刺后通脉冲电,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每次通电10~3omin,用于急性发作的患者。

五、急痛一、定义急病泛指人体不同部位出现的剧烈疼痛。

二、特点针刺治疗各种痛症,其止痛效果已被前人长期实践与现今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所证实。

针刺镇痛原理被逐渐揭示,针刺治疗痛证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篇部分章节已对头痛、牙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分别作了介绍.不再重复。

今选择常见的几种内脏急性病症扼要叙述如下。

心绞痛一、定义心绞痛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证候。

二、特点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胸骨后和左胸前疼痛,是压榨性或窒息性,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直至无名指和小指。

疼痛一般持续1—5min左右,伴有面色苍白、表情焦虑、出汗和恐惧感。

心绞痛多因劳累、饱餐、情绪激动而诱发。

三、治疗1.针刺法治则:通阳行气,活血止痛。

处方:心俞厥阴俞内关膻中方义:心俞、厥阴俞为心和心包之背俞穴,根据脏病多取背俞的原则,取两穴通阳活血;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为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之一;膻中为心包之募,与厥阻俞俞募相配,善治心胸疾患。

随证配穴:气滞血瘀配血海、膈俞,阳气欲脱配水沟、百会。

操作: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背俞穴向脊柱斜刺;余穴以‘气至病所”手法使外感上传至前胸。

2.耳针法选穴:小肠交感神门内分泌方法:每次选3~ 5穴,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每次留针60min。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胆囊炎系细菌感染、高度浓缩的胆汁或反流人胆囊的胰液的化学刺激所致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右上腹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区,伴有恶心、呕吐,右上腹胆囊区有明显压病和肌紧张。

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和高热,或摸到肿大的胆囊。

胆石症系指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决定于结石的部位、动态和并发症,主要为胆绞痛,其疼痛剧烈,恶心呕吐,并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发热。

胆绞痛发作一般时间短暂,也有延及数小时的。

胆囊炎、胆结石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

四、治疗1.针刺法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处方: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阳陵泉胆囊穴方义:胆俞配日月,肝俞配期门为俞募配穴,每次选用一组,选取右侧,以疏调肝胆气机而止痛;阳陵泉为足少阳之合穴,以利胆腑;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病的经验穴。

随证配穴:呕吐配内关、足三里,黄疸配至阳,发热热曲池、大椎。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

2.耳针法选穴,肝胰胆交感神门耳迷根方法:急性发作时采用毫针刺,强刺激,持续捻针,每次留针30—60min;剧痛缓解后再行耳穴压九法,两耳交替进行。

胆道蛔虫症一、定义胆道蛔虫症系蛔虫钻入胆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病证。

临床表现为上腹中部和右上腹突发阵发性剧烈绞痛或剑突下“钻顶”样疼痛,可向肩肿区或右肩放射,伴有恶心、呕吐,有时吐出蛔虫,继发感染时有发热。

疼痛时间数分钟到数小时,一日发作数次。

间歇期疼痛可消失或很轻微。

本病在农村校为多见,好发于儿童或青壮年。

二、治疗1.针刺法治则:解痉利胆,驱蛔止痛。

处方:迎香透四白鸠尾透日月胆囊穴中脘阳陵泉方义:迎香透四白为治疗本病之经验穴,鸠尾透日月疏通局部气血,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病之经验穴,中脘利胆和胃,阳陵泉为足少阳之合穴,诸穴共奏驱蛔止痛之功。

随证配穴:呕吐配内关、足三里。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每次留外1—2h。

2耳针法选穴:胰胆艇中十二指肠神门耳迷根方法:先刺右侧,疼痛未止再针左侧,强刺激,捻转运针;或以0.25%普鲁卡因在上述耳穴注射,每穴0.3ml,每日1~2次。

肾绞痛一、定义肾绞痛多见于泌尿系结石病,结石可发生于泌尿系统的任何部位,但多原发于肾脏。

其临床表现为绞痛突然发生,疼痛多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并沿输尿管向髂窝、会阴、阴囊及大腿内侧放射并出现血尿或脓尿,排尿困难或尿流中断,肾区可有叩击痛。

二、治疗1.针刺法治则: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处方: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方义:肾俞、三焦俞位于肾区,又为足太阳膀胱经穴,配关元疏利膀胱气机;远取三阴交、阴陵泉以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随证配穴:血尿配血海、太冲,湿热重配委阳、合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