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供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关于失业的界定
国际劳工大会将失业者界定为在参照期内无工作,但目前能 够工作并寻找工作的某一特定年龄以上的所有人员。 存在争论的主要因素:年龄界限、寻找工作的准则,以及对 临时解雇、对工作前景失去信心或首次寻找工作人员等情况 的处理。 关于如何处理丧失信心者,即这些人目前虽然没有寻找工作, 但过去可能找过工作,并清楚地表示希望“现在”就有一份 工作。多数国家不把他们算为失业,但有些国家将其纳入失 业范围。 涉及求职问题。求职者必须采取了一种或多种“积极的”求 职方式,如向雇主提出申请,访问中介机构,被列为失业者。 有些国家承认单纯的看广告和找广告为求职方式,另一些国 家则认为,是对这些广告做了实际答复。
3
第三章 劳动供给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和决定 第四节 个人劳动力供给 第五节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 生命周期理论 第六节 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
4
劳动力概念
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 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 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 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劳动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各国的法律规 定有关。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状况、人口状况、教育制度、劳动力自身的生 理特点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就业年龄。
理论上还存在一个使得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因 素:教育的发展
30
1.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2.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3.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4.宏观经济状况 5.社会保障制度 6.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7.工资水平 8.个人非劳动收入 9.其他因素
31
(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期,由 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 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 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 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 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 与率下降。因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 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 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 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
1. 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人口/劳动适 龄人口╳100% 2.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 3.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 动力人口/同一年龄(性别)劳动适龄人口╳100%
21
(一)高龄者的劳动力参与率最低 (二)男性劳动力参与率呈倒U形周期性变化,女性 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形态比较复杂,多数国家呈M形 ,也有一些国家呈倒U形,但无论那种,总体水平均 比男性劳动力参与率低。 根据我国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的不同年 龄段的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不论男性和女性,其周期 均呈倒U形,女性低于男性。
合计 79.20% 78.29% 92.36% 56.49% 19.30%
男 85.0% 77.40% 97.79% 72.58% 32.70%
女 73.00% 79.22% 86.50% 37.01% 8.00%
25
年龄 16+ 16-24 25-54 55-64 65+
合计 81.51% 81.06% 94.27% 59.09% 24.52%
5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中的就业 者和失业者、非劳动力 美国成年人口的劳动力分类图
就业 劳动力(就 业加失业)
辞 职 解雇 重新就业 被召回
人口(16岁及其以 上)
新进入或 重新进入
中途退出 退休
失业
非劳动力
6
全体劳动力:按照美国劳工部的定义,全体劳 动力包括所有16岁以上的、非专门常设机构的 一切人员,即包括其中有收益的雇佣人员(含 军人)、也包括暂时未被雇佣,但是愿意工作 并且正在寻求工作的人。 平民劳动力(Civilian Labor Force):表示 全体劳动力减去军队人员。这一概念经常用作 确定失业百分比的依据。 非劳动力(not in the labor force):又称 非经济活动人口。指既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的 人口,即处于劳动力队伍之外的人口。
65岁以上人 口占总人口 的比例 5%以下 5%-10% 10%以上
65岁及以上人 口与0-14岁人 口之比 15%以下 15%-30% 30%以上
年龄中位数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20岁以下 20-30岁 30岁以上
Over…
18
19
概念: 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
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 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公式: 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
11
我国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资源总数、从业 人员、职工、城镇失业人员等
中国成年人口劳动力分类图
从业人员 其他从业人员 经济活动人口 失业人员 职工
16岁以上劳动 力资源 非经济活动人口
12
劳动力资源总数: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 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 动的人口数。劳动力资源的范围为:在劳动年 龄内(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实际参加 社会劳动和未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不包括在 押犯人,在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 以及16岁以下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
O念
1.个人可自由支配时间、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 2.效用、偏好 3.无差异曲线 4.预算约束线
二、劳动力供给决策
1.一般劳动力供给决策模型 2.非劳动收入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3.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三、劳动力供给曲线
经济活动人口: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 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人 员和失业人员。
13
经营收入的人员。按就业身份分组包括:(1)职工; (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私营业主;(4) 个体户主;(5)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6)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7)农村从业人员;(8)其 他从业人员(包括军人)。 职工(Formal Employees):在国有企业、国有 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合资或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工 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种人员。不包括乡镇企业和 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劳动者,也不包括城镇个体和私 营企业工作的员工。 Over……
男 86.61% 80.85% 98.27% 72.58% 34.21%
女 76.35% 81.28% 90.17% 45.17% 15.82%
26
1.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趋势 从所选取的8个主要的工业国的历史资料来看 ,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期,总体上 上升的趋势(法国、德国稍微有所下降) ( 1 )男性劳动力的劳动力参与率都有大幅度 的下降(日本除外) ( 2 )女性劳动力的劳动力参与率都有大幅度 的上升
16
二、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人的自然属性方面
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性别、年龄、民族 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
经济方面
劳动者对工作的偏好以及对工资的刺激反应 经济周期波动 劳动制度 工资制度
17
社会制度
年龄分组划 分标准
0-14岁人 口占总人 口的比例 40%以上 30%-40% 30%以下
22
23
120
劳参率(%)
80 60 40 20 0 0 20 (a)男性 40 60 80 年龄
劳参率(%)
100
100 80 60 40 20 0 0 20 40 60 年龄 80
(b)女性
图一:男性参与率生命 周期曲线
图二:女性参与率生命 周期曲线 24
年龄 15+ 15-24 25-54 55-64 65+
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
14
一、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二、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15
一、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报酬条件下,劳动力的供 给主体自愿对自己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把握两点:
(一)劳动力供给是对劳动力使用权的一种让渡, 这种让渡是以一定的报酬为条件的,它是劳动者的 劳动力供给能力与供给意愿的统一。 (二)从一个封闭区域来看,劳动力供给的上限是 该地区潜在劳动力资源(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 口),下限是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人口)。
8
失业者(unemployed): 包括在调查周内没做工作,在此以前四周内曾 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 适于工作(临时疾病除外)的一切人。此外, 失业者范畴还包括那些没做工作,又适于工作 的(1)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再起用的人; (2)正在等待的,等待时间达30天可到工资不 同的新职业岗位上报到的人(调查周一般指一 给定周中包括该月12号的星期天到星期六的七 天时间)。
58.6
日本
72.0
75.9
88.6
90.1
56.2
61.7
瑞典
75.5
78.5
94.1
80.3
56.5
76.5
英国
74.4
74.9
95.7
84.3
51.4
64.3
美国
68.7
76.8
91.2
84.5
46.8
69.1
28
29
2.劳动力参与率变化的原因
(1)产业结构的调整 (2)观念的变化 (3)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4)离婚率的上升
7
就业者(Employed): 在美国劳工统计技术上,指正在受雇佣那一部分 平民劳动力。包括:所有的(1)“正在工作”, 或者(2)“有职业但并未工作”的人。 所谓“正在工作”指的是为得到工资或利润而工 作的人,或在家庭或农场或行业中不领工资,每 周工作15小时以上的人。 “有职业但并未工作”一词,则是指现在不工作 也不寻找工作,但本人有职业或企业,只是由于 休假、疾病、劳资纠纷或恶劣气候而暂时未工作, 或者由于其他各种原因而削减工时的人。
作用:劳动力参与率指标
1.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 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 2.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
20
• 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由于潜在劳动力人口的数据 取得性比较差,因此,通常就以劳动适龄人口为基 础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有的时候,为了计算方便, 也以总人口[年龄别(性别) ]为基础计算劳动力参 与率,相应的比率被称为总人口[年龄别(性别)]劳 动力参与率。
1
《劳动供给研究》 (美)雅各布•明塞尔 ( Jacob•Mincer ) 著 , , 张凤林等译,中国经济出 版社,2001年9月)
2
1. 标准的基本分析 ——罗宾斯( Robbins , 1930 ):单个人愿意供给的劳动时间是两种相 反的力量作用的净结果:工资率变化产生的收 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2.“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保罗•H•道格 拉 斯 ( Douglas,1934 ) ; 约 翰 •D• 杜 兰 德 ( Durand,1948);克伦拉斯•D•朗(Long,1958 ):从所观察到的工资与工作时数之间的负向 关系,得出工资变化的收入效应倾向于超过正 的替代效应的推论。 3.家庭背景下的劳动供给——加里•贝克尔( Becker,1965 ) : 家庭是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决策 单位
27
总体
国别 澳大利亚 1966 68.1 1993 74.9 1966 94.6
男性 1993 85.0 1966 42.0
女性 1993 62.5
加拿大
64.5
72.2
89.4
78.9
38.0
65.4
法国
69.2
66.7
89.9
74.7
48.9
58.7
德国
70.1
68.4
94.8
78.9
48.4
9
关于工作时间的界定
第13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于1982年通过的国际就业定义, “包括所有从事产品和服务生产的人员,即使在具体的 短暂参考期内仅工作一个小时,以及所有暂时缺勤,但 拥有一份职业并在其正常工作的人员。”
在实际的工作时间测量中包括有关工时的三项衡量标准。 第一项标准涉及每周工作一个“边际”时数(低于10小 时)的人员数量; 第二项标准涉及那些工作“超量”时数的人员数量,即 每周时数超过“正常”工作周的时数(过度就业); 第三项标准是对人均年实际工作时间的估计数。
关于失业的界定
国际劳工大会将失业者界定为在参照期内无工作,但目前能 够工作并寻找工作的某一特定年龄以上的所有人员。 存在争论的主要因素:年龄界限、寻找工作的准则,以及对 临时解雇、对工作前景失去信心或首次寻找工作人员等情况 的处理。 关于如何处理丧失信心者,即这些人目前虽然没有寻找工作, 但过去可能找过工作,并清楚地表示希望“现在”就有一份 工作。多数国家不把他们算为失业,但有些国家将其纳入失 业范围。 涉及求职问题。求职者必须采取了一种或多种“积极的”求 职方式,如向雇主提出申请,访问中介机构,被列为失业者。 有些国家承认单纯的看广告和找广告为求职方式,另一些国 家则认为,是对这些广告做了实际答复。
3
第三章 劳动供给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和决定 第四节 个人劳动力供给 第五节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 生命周期理论 第六节 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
4
劳动力概念
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 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 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 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劳动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各国的法律规 定有关。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状况、人口状况、教育制度、劳动力自身的生 理特点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就业年龄。
理论上还存在一个使得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因 素:教育的发展
30
1.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2.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3.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4.宏观经济状况 5.社会保障制度 6.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7.工资水平 8.个人非劳动收入 9.其他因素
31
(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期,由 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 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 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 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 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 与率下降。因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 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 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 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
1. 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人口/劳动适 龄人口╳100% 2.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 3.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 动力人口/同一年龄(性别)劳动适龄人口╳100%
21
(一)高龄者的劳动力参与率最低 (二)男性劳动力参与率呈倒U形周期性变化,女性 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形态比较复杂,多数国家呈M形 ,也有一些国家呈倒U形,但无论那种,总体水平均 比男性劳动力参与率低。 根据我国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的不同年 龄段的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不论男性和女性,其周期 均呈倒U形,女性低于男性。
合计 79.20% 78.29% 92.36% 56.49% 19.30%
男 85.0% 77.40% 97.79% 72.58% 32.70%
女 73.00% 79.22% 86.50% 37.01% 8.00%
25
年龄 16+ 16-24 25-54 55-64 65+
合计 81.51% 81.06% 94.27% 59.09% 24.52%
5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中的就业 者和失业者、非劳动力 美国成年人口的劳动力分类图
就业 劳动力(就 业加失业)
辞 职 解雇 重新就业 被召回
人口(16岁及其以 上)
新进入或 重新进入
中途退出 退休
失业
非劳动力
6
全体劳动力:按照美国劳工部的定义,全体劳 动力包括所有16岁以上的、非专门常设机构的 一切人员,即包括其中有收益的雇佣人员(含 军人)、也包括暂时未被雇佣,但是愿意工作 并且正在寻求工作的人。 平民劳动力(Civilian Labor Force):表示 全体劳动力减去军队人员。这一概念经常用作 确定失业百分比的依据。 非劳动力(not in the labor force):又称 非经济活动人口。指既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的 人口,即处于劳动力队伍之外的人口。
65岁以上人 口占总人口 的比例 5%以下 5%-10% 10%以上
65岁及以上人 口与0-14岁人 口之比 15%以下 15%-30% 30%以上
年龄中位数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20岁以下 20-30岁 30岁以上
Over…
18
19
概念: 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
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 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公式: 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
11
我国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资源总数、从业 人员、职工、城镇失业人员等
中国成年人口劳动力分类图
从业人员 其他从业人员 经济活动人口 失业人员 职工
16岁以上劳动 力资源 非经济活动人口
12
劳动力资源总数: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 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 动的人口数。劳动力资源的范围为:在劳动年 龄内(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实际参加 社会劳动和未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不包括在 押犯人,在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 以及16岁以下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
O念
1.个人可自由支配时间、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 2.效用、偏好 3.无差异曲线 4.预算约束线
二、劳动力供给决策
1.一般劳动力供给决策模型 2.非劳动收入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3.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三、劳动力供给曲线
经济活动人口: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 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人 员和失业人员。
13
经营收入的人员。按就业身份分组包括:(1)职工; (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私营业主;(4) 个体户主;(5)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6)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7)农村从业人员;(8)其 他从业人员(包括军人)。 职工(Formal Employees):在国有企业、国有 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合资或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工 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种人员。不包括乡镇企业和 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劳动者,也不包括城镇个体和私 营企业工作的员工。 Over……
男 86.61% 80.85% 98.27% 72.58% 34.21%
女 76.35% 81.28% 90.17% 45.17% 15.82%
26
1.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趋势 从所选取的8个主要的工业国的历史资料来看 ,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期,总体上 上升的趋势(法国、德国稍微有所下降) ( 1 )男性劳动力的劳动力参与率都有大幅度 的下降(日本除外) ( 2 )女性劳动力的劳动力参与率都有大幅度 的上升
16
二、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人的自然属性方面
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性别、年龄、民族 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
经济方面
劳动者对工作的偏好以及对工资的刺激反应 经济周期波动 劳动制度 工资制度
17
社会制度
年龄分组划 分标准
0-14岁人 口占总人 口的比例 40%以上 30%-40% 30%以下
22
23
120
劳参率(%)
80 60 40 20 0 0 20 (a)男性 40 60 80 年龄
劳参率(%)
100
100 80 60 40 20 0 0 20 40 60 年龄 80
(b)女性
图一:男性参与率生命 周期曲线
图二:女性参与率生命 周期曲线 24
年龄 15+ 15-24 25-54 55-64 65+
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
14
一、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二、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15
一、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报酬条件下,劳动力的供 给主体自愿对自己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把握两点:
(一)劳动力供给是对劳动力使用权的一种让渡, 这种让渡是以一定的报酬为条件的,它是劳动者的 劳动力供给能力与供给意愿的统一。 (二)从一个封闭区域来看,劳动力供给的上限是 该地区潜在劳动力资源(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 口),下限是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人口)。
8
失业者(unemployed): 包括在调查周内没做工作,在此以前四周内曾 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 适于工作(临时疾病除外)的一切人。此外, 失业者范畴还包括那些没做工作,又适于工作 的(1)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再起用的人; (2)正在等待的,等待时间达30天可到工资不 同的新职业岗位上报到的人(调查周一般指一 给定周中包括该月12号的星期天到星期六的七 天时间)。
58.6
日本
72.0
75.9
88.6
90.1
56.2
61.7
瑞典
75.5
78.5
94.1
80.3
56.5
76.5
英国
74.4
74.9
95.7
84.3
51.4
64.3
美国
68.7
76.8
91.2
84.5
46.8
69.1
28
29
2.劳动力参与率变化的原因
(1)产业结构的调整 (2)观念的变化 (3)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4)离婚率的上升
7
就业者(Employed): 在美国劳工统计技术上,指正在受雇佣那一部分 平民劳动力。包括:所有的(1)“正在工作”, 或者(2)“有职业但并未工作”的人。 所谓“正在工作”指的是为得到工资或利润而工 作的人,或在家庭或农场或行业中不领工资,每 周工作15小时以上的人。 “有职业但并未工作”一词,则是指现在不工作 也不寻找工作,但本人有职业或企业,只是由于 休假、疾病、劳资纠纷或恶劣气候而暂时未工作, 或者由于其他各种原因而削减工时的人。
作用:劳动力参与率指标
1.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 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 2.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
20
• 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由于潜在劳动力人口的数据 取得性比较差,因此,通常就以劳动适龄人口为基 础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有的时候,为了计算方便, 也以总人口[年龄别(性别) ]为基础计算劳动力参 与率,相应的比率被称为总人口[年龄别(性别)]劳 动力参与率。
1
《劳动供给研究》 (美)雅各布•明塞尔 ( Jacob•Mincer ) 著 , , 张凤林等译,中国经济出 版社,2001年9月)
2
1. 标准的基本分析 ——罗宾斯( Robbins , 1930 ):单个人愿意供给的劳动时间是两种相 反的力量作用的净结果:工资率变化产生的收 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2.“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保罗•H•道格 拉 斯 ( Douglas,1934 ) ; 约 翰 •D• 杜 兰 德 ( Durand,1948);克伦拉斯•D•朗(Long,1958 ):从所观察到的工资与工作时数之间的负向 关系,得出工资变化的收入效应倾向于超过正 的替代效应的推论。 3.家庭背景下的劳动供给——加里•贝克尔( Becker,1965 ) : 家庭是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决策 单位
27
总体
国别 澳大利亚 1966 68.1 1993 74.9 1966 94.6
男性 1993 85.0 1966 42.0
女性 1993 62.5
加拿大
64.5
72.2
89.4
78.9
38.0
65.4
法国
69.2
66.7
89.9
74.7
48.9
58.7
德国
70.1
68.4
94.8
78.9
48.4
9
关于工作时间的界定
第13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于1982年通过的国际就业定义, “包括所有从事产品和服务生产的人员,即使在具体的 短暂参考期内仅工作一个小时,以及所有暂时缺勤,但 拥有一份职业并在其正常工作的人员。”
在实际的工作时间测量中包括有关工时的三项衡量标准。 第一项标准涉及每周工作一个“边际”时数(低于10小 时)的人员数量; 第二项标准涉及那些工作“超量”时数的人员数量,即 每周时数超过“正常”工作周的时数(过度就业); 第三项标准是对人均年实际工作时间的估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