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中的人道思想及现实意义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篇一:老子论文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对道的理解摘要: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人之圣也,道之恒也。
现今生活烦纷,人与人的关系愈加僵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凸显出主人意识,这些都需要不断调节,而道对此则有着明显的积极的指导作用,道处之,事以顺。
老子之道从古就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而今社会传统儒礼崩坏,愈加需要老子道对我们生活进行指导,顺道而行,药之方也。
关键词:道养生自然无为(一)道道老子之道是以身观身,以本身之思在情境下,自然而然的博弈智慧的经验之谈。
故而“正言若反”。
反起来说我们不轻易发现的大道理,而大道理从正面说就显呆板和生硬。
“大道废,有仁义”的情境。
这是老子的历史演化观。
老子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社会改革主张,首先是从对历史演化的回顾中得出来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后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从社会的表象层面看,旧的制度、传统、习俗迅速崩坏,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贪婪残暴,兼并战争加剧,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
表现在更深的思想观念的层面上,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们不再保有纯真质朴的自然之性。
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史官,对过去的历史比较熟悉,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又亲身经历了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从而提出了自己对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独特而深刻的看法。
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是天道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落实,是对天道的效法,因而也应是自然无为的。
然而统治者们却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肆意地扩张一己的私欲和野心,导致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对这种违背天道的“有为”政治的反思和纠正。
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二)养生现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地沟油、三聚秦安先后登场。
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之道。
少而富,老而安。
在享受今天的同时,关心明天健康也是至关重要,而老子对这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研究。
《史记》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二养寿。
《老子》读后感(推荐5篇)
《老子》读后感(推荐5篇)《老子》读后感(一)是谁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悠悠地述说着亘古的智慧?是谁在漫漫的岁月轮回里传递着不变的真理?是谁只留下五千言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哲思?是他,哲学的圣者,生活的智者——老子。
他就如一颗璀璨而又古老的恒星,散发出神圣的光芒,透过数千年的时光,照耀在宇宙深处的每一个角落。
老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那一双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宁静与恬适的生存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的纷纷扰扰,追求那一份纯真的心灵自由,这种超乎其然的生活态度,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总与‘道’息息相关。
道是万物的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通过一个‘道’字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论和宗教主义。
在我看来,道的就是一种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
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
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
《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
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
“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无为。
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谓,无所为吗?其实不然。
无为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把其归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
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是顺道办事,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顺自然发展的一种高姿态的智慧。
“不做也完美”从某种角度看,确实有道理。
简述老子“道”的思想
简述老子“道”的思想《老子》第一章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按字面理解:依此推论一:道可以说出来,言可以写下来,声可以发起来;依此推论二:说出来的道,写下来的言,发起来的声,就不是那个太初之道,太初之言,太初之声。
再深入理解可以看出,老子的道论与他同时代的其他道论是不同的,他认为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道”与“无”同意,是“先天地生”的精神实体,不具有任何规定性。
“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是“无为”,即顺乎自然。
“无为”的对立物是“有为”,即人为的改造和创作。
老子认为是道。
万有唯道所生,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中国哲学最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道”尽管是恍惚不明,却是有情有信、有精有物,因而是一种客观的、真实的存在。
这种存在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自本自根”表明它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任何其它事物,“自古固存”表明它在万物形成过程中具有逻辑在先的性质,“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表明它只按自身规律运动并且永无休止。
这样就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道”的存在的真实状况,即是寓存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之中。
总而言之,“道”自身是绝对超越的,但又在具体事物及其关系之中。
所谓“物物者与物无际”,说的是“道”与事物是没有界限的,这似乎说明“道”与事物是融为一体的,但“道”又不是任何一个具体事物。
因此,道就其本性来说,是超越万物的,却又内在于万物。
老子学说的最大贡献,也是最大特点,就是用最高范畴——道,取代了人格、意志、主宰、命运之天。
老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与仁爱的,让万物自生自灭。
《老子·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老子发现,正是这种不仁,才是道之所在,隐隐约约中,似乎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才是至仁至善。
所以老子接着提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意思是说圣人应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不以自己为中心,对百姓的最大负责,就是让其自然发展,遵循物竞天择的自然之道。
综合起来,老子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圣人也就是决策者,应当以天下为重,以大道为先,尽量不以自身喜好为标准,不偏不倚,才是决策者应该有的态度,也才是对百姓最有利的。
《老子》散文艺术浅析_1
《老子》散文艺术浅析20世纪初,诸子学兴盛,“以子证经”的学术传统被打破,《老子》及先秦道家学统得到重新审视。
本世纪的《老子》研究大致上围绕两大问题展开了几次热烈的讨论:一是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生平里籍考证、篇章辨伪及校注,二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探究。
老子的哲学思想充满着辩证法的智慧,深不可测,因而,“五千言”的真谛,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虽然老子其人其书扑朔迷离,纷纭之议两千年,迄今也很难说已真正解决,但是《老子》成书当晚于《论语》,定稿约在战国初期;全书思想理论一贯,文体文风一致,大体出于一人手笔,则取得了大致一致的意见。
较之于哲学思想研究的繁盛,《老子》文学研究尤其是散文艺术研究薄弱一些。
80年代以前除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单列“老庄”一章略加论列外,大多只是只言片语的涉及,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80年代以后随着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拓展,《老子》文学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出现了一批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纵观20世纪的《老子》散文艺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文体形式、艺术特色和文章风格等几个方面。
A、文体特性——洋洋五千言,一部辞意锤炼的哲学诗《老子》虽为语录体却无对话与场面描写,也无设教授学的痕迹,是更为纯粹的“立意”、“见志”之作。
今本《老子》八十一章,结构完整,文辞精练,大体有韵,体近诗歌,加之“玄之又玄”的哲学思想,使“五千言”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
对《老子》诗性特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鲁迅指出《老子》“时亦对字协韵,以便记诵”(第三篇《老庄》),认为其之所以讲究用韵,是为了供人诵读传记。
张振镛认为:“其文理精而词简,整齐而有韵,盖冲口而出,自有声律”,认为《老子》用韵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发之于天籁,本之于自然”的结果。
柳存仁认为“其书为有韵口诀体”。
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老子》的诗体特征,然而声韵律调却是诗歌的基本特性之一。
惟钱基博谓《老子》“辞以简隽称美”,“意以微妙见深”,“其文缓而旨远,余味曲包”,似含有诗意品味的意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岑丹妮11汉语言2班学号1130773209选题意义: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认为“道”是无言的存在,天“道”自然无为,因此治也应该符合“道”的自然特性,无为而治是唯一可取的道路。
唐代以后的许多帝王如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都对《老子》从政治角度进行研究注疏,为他们的统治服务。
在西方,《老子》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一九八七年国情咨文中就引用了“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名言。
事实证明,老子的政治哲学历来备受重视,直至今日其仍有恒常的价值.对现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有积极的意义.论文大纲:一、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简述“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提出,详细举例说明“无为而治”的原则、丰富内涵。
从“道”出发,老子认为“道”的自然本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合理内核”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蕴含着持“道”法自然原则,述管理治国之方、.循“道”之律,天人共处、大力提倡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教养,对自己、对自然不要故意而为都是“无为而治”中的“合理内涵”。
三、“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性反思老子的政治哲学在中国影响深远,他的一些治国谋略至今仍在闪耀着光芒。
.集中论述“无为而治”对现代管理的价值启迪;对构建和谐政治文明的幽视。
重点论述其政治伦理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实践和其带来的深远意义。
文献综述:一.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道家提出的“无为”内容十分广泛,从治国安邦到治家修身无所不包。
首先,“无为而治”的基本内含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
“因任自然”,是指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老子认为统治者超越自然的“有为”,必然会引发其对个人私欲、权势的无限贪欲,以致于夺取庶民百姓的脂膏,威胁人民的自由安宁和生存[1]。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
一、老子及其思想的时代背景
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据史书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在周朝做过“守藏史”的官。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作的一个简单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2)、“知雄守雌",以雄强刚毅应对社会的非常态现象,而以雌柔宽容治理正常的社会。“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主张君王无为而治,就是让百姓和万物自为,不以自己的志向去强行改造他人,有“虚心弱智",才有无为而治。有无为而治,百姓才能自立,国家才能富强,君王朝廷的无为而治,从百姓完全可以自主自为的领域退出,就是顺从大道的法则,回归自然的位置.“治人事天,莫若蔷”,指君王朝廷节俭吝啬,君王少私寡欲,不兴事忧民,朝廷轻徭薄赋,不于民争利,藏富于百姓之中。再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为无为,事无事”等思想中体现出了老子很重视民意,以老百姓之心为心,很注意治国安民之道。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认识
(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主张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宗,道先于天地万物,高高在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认为万物由“道"而生,得道则存,失道则亡,上至侯王君主下至普通民众无一人可离于“道”万物因“道”而和谐。老子以“自然"生命存在的最高范畴,视自然为在“道"之本质特征,用自然的“道”取代以前的“神",使人从神的宗教压迫中解放出来,且“道“作为对自然规律的提升和概括,作为对人们具体生活、行为活动的抽象化反映和呈现。“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老子心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物,具有规律、法则意义,也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无始无终,无边无涯故又被称为“大”,从万物回归到一,从演化的逆过程来认识全局和认识事物。老子的思想的论证方式都是将“道"与人的生命存在统一起来意味着生命的自由自在、本性纯真的理想的实现。“天之道,利而不害”将道视为一种知识化、思辨性的客观存在,并且努力将这种客观化的原则推向人生,使其成为人生的法则宇宙的秩序环境,使生命得以生成和繁殖,所以老子说天道“利而不害”。老子在解说这种抽象的“道"时,以随处可见的水之柔弱、以赤子的纯真自然、以母亲的宽广胸怀来比拟“道”,这些体现了人类高雅纯真的一面,也是人类所追求的关键。
老子思想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老子思想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老子作为我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人和道教的始祖,而且也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重要启蒙者,即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也在世界上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老子的哲学体系以“道”为核心,以“无为”作为践行“道”的方式,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大量的和谐思想,涉及到宇宙、社会的各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忧患意识、和谐、辩证法思想来论述老子思想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众所周知,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存世的不世之作《道德经》(又称《老子》),乃历代不世之经典。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其学说乃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我们从老子的四个思想方面浅谈老子的思想。
(一)自然无为,顺其自然,生生不息.“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无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老子的“无为”是指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遵循自然法则,顺其自然。
老子的“无为”,实际是要人们遵循规律,客观地去做事,让社会在和谐中发展。
老子的无为哲学有着其崇高的思想境界,顺其自然,无为不矜,无为自化,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在当今社会有着其广泛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老子把“无为”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高原则和人的至善品德,他认为,从人类到自然界要以无为、无欲即“自然”为其活动的准则。
同时老子的自然无为对人类自身的修养发展也有着广泛的启发意义和重大影响。
中医学和现代很多长寿的人士都借鉴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第七十三章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老子认为没有欲望心就会平静下来,一切都会变好。
老子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让一切顺其自然。
如果一切能顺其自然,就能生生不息,老子这种朴素的道家思想,对我国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读老子《道德经》一得
读书心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读老子《道德经》一得严春忠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人们对其研究探讨从未间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是其思想精髓,值得认真研究,深刻思考。
一、“天人合一”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养生和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从“道”的概念出发,间接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
“道”是虚空之间的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难以言说的,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常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就是这样一种似无而有,似有实无的东西。
“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
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
当证明了天道自然,天道就成为表示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认为天道是人们行为应该效法的原则。
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老子发现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
当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时,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原则,就是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到他们的出发点,并且是一种永恒现象,所以叫做“常”。
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久。
人们效法天道,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态。
老子认为,要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人们就必须要按“道”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
思想上要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虚静自守,包容一切;行为上要物我两忘,卑贱下处,柔弱守中,处于无争、无为、无欲的状态;待人上不骄不躁,诚恳谦虚,只作奉献,不求索取,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
所有这些,既反映了“道”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概括了中华文化关于做人的美德,也揭示了人类养生的要诀。
人们若能真正按“道”的要求修身养性,进入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境界,就能海涵自然精气,滋心养身,延年益寿。
论《老子》的伦理观
论《老子》的伦理观早在司马迁,就有这样的评论:“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1] “绌”借为“黜”,指儒道相互贬低、摈弃。
儒道整体上代表着不同的哲学、文化和社会理念,从战国到汉初,两派许多代表性思想家之间确实争鸣不已。
历史上许多学者根据这种对立争锋的案例得出判断:儒家重视人道,道家重视天道;孔子和儒家偏重伦理规范和道德哲学,而老子和道家不讲伦理学说,甚至是反对道德伦理的。
长期以来,这个极大的歪曲或隐或显,影响很广。
本文试图加以回答,以正本清源。
儒家固然重视道德。
儒家一方面关注现实的人性,重视人的心理、情理和事理,关注人道关系和谐的原理和理想。
另一方面,儒家礼仁兼用、寓仁于礼,在道德教化上有显著功效。
《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可见离开了“礼”,“仁”不能孤立地支撑孔子道德思想的大厦。
身处社会转型期的春秋时代,孔子思想和行为亦新亦旧,他的道德可以用据仁由礼四字概括。
而这里的“礼”毫无疑问来自周礼。
周礼的源头和特点如何?笔者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习俗性的规范体系。
不仅如此,儒家的仁爱道德也是放在承袭周礼的社会框架下讲的。
换句话说,仁爱发端于自发的血缘情感,其原始形式是家庭亲情。
从此出发,开蒙自觉,由近及远,推而广之,直至使天下亲如一家。
早期儒家的仁爱道德及其理想社会里面,西周宗法社会及其情感可谓深根固扎。
从严格意义上说,习俗规范以既定社会体系为前提,未达到道德哲学的审视,属于前道德传统,不能等同道德化思想和行为。
因为习俗只是遵从共同习惯行事,而道德需要究明行为规范的善恶、是非、对错与否,同时根据道德原理建构性地思考社会基本结构。
两相对照,道家从其创始人老子开始,就对传统社会制度、道德习俗与规范展开了严肃的批判和反思,因而更有资格称为道德哲学。
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通用5篇)
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道教故里楼观台大兴土木,重修庙宇,规模宏大,器宇轩昂。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教,它把春秋末年的老子抬为开山之祖,老子著有的《道德经》,区区五千字,在世界上,每字平均卖家最高。
《道德经》是老子以出世的精神和理念为当权派写成的气势磅礴的入世名山之作,阐扬"道"和"德"主旨。
老子在挥洒五千字后西出函谷关,不知所向。
后人把老子曾经谈经论道的楼观台作为道教故里,以纪念老子。
秦岭北麓的楼观台古木参天,溪水淙淙,竹林成海,是一处求道成神的仙境。
以前课堂上听老师批评老子思想落后,总希望社会倒退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深入读《道德经》,发现老师误解了老子,我们也在错误的品评老子。
一、老子在哲学上首先提出"道"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道,这种观点直抵宇宙本体。
哲学家和神学家都在思索宇宙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有"五行"之说,认为宇宙由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组成;印度古代神学家认定宇宙由地火水风四种物质构成;西方神学家则认为上帝创生世界。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和物质构造的直觉猜想,认为天地万物概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的冲气组成,既不同于一,又不同于二,故称之为三,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与近代西方实证科学中的原子构成学说十分近似。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都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的构思当中,实在难能可贵!老子提出的"有无相生,祸福相依"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是先秦时代的.哲学高峰。
二、在政治上,老子反对战争,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在对待旧制度的态度上,与孔子有所不同。
孔子站在继承与发杨殷周、尤其是西周文化的立场上,以继承西周文化为己任,并在旧文化中增添了新内容,使之适应新时达的要求。
例如在天道观上,一方面续宣扬西周以来的天命论,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是另一方面,他不再强调上帝的人格形象,而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认为天并不发号施令,四时百物则自然地运行生长。
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孔子完全强调人为的作用,说:“为仁由己,而有人乎哉?”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天的权利范围,强调了人的作用,消弱了人的绝对权威性。
再如在对待西周以来的由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上,孔子极力主张维护传统的礼乐制度,提出“立于礼”、“以礼让为国”等思想,同时又主张对礼乐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反对徒具形式的虚伪礼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就是说,礼制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既要继承又要改变。
孔子为了挽救礼乐制度,特别提倡用“仁”的思想来充实“礼”的内容。
认为没有仁爱的思想,就谈不上礼乐。
他提倡“礼,与其奢也,宁俭”的思想,即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为好。
礼节仪式不在于繁多,而在于能否体现仁爱的思想。
在对待传统的礼义文明态度上,老子则与孔子不同。
老子对传统礼义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认为礼已是人民手中虚伪、欺诈的工具,成了祸首。
至于仁义,老子认为它只是在纯朴大道废弃之后产生的东西。
老子认为,只有“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
但老子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文化,抛弃礼乐仁义的思想。
《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可见,老子并不一概否定礼乐文化。
如老子主张“绝仁弃义”,同时又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这是要求去掉虚伪的仁义,而提倡真实的仁义。
《老子》中的人性论
《老子》中的人性论分类:默认栏目《老子》中的人性论及其意义关键词:老子人生哲学人性论意义内容提要:文章立足于《老子》原文出发,寻求蕴涵其中的人性理论(人性之说),力求从其人生哲学中归纳《老子》中的人性内容,并从其人生哲学决定于其人性理论的角度去剖析《老子》之言对于人的关注,并思考其人性理论对于老子哲学及现代人生哲学的意义,从而为解决人在社会生活中寻得自我与本真,进一步适应社会生活,以求更好的生存状态提供一定的认识和参考。
道家哲学在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质疑的。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尤其是道学专家都给予了它极高的评价。
“儒家道家,乃中国思想史里两条大主流。
”[1]“……道学思想特别是老子的‘道法自然’、‘人道合一’,庄子的‘道通为一’、‘无以人灭天’的思想曾经引起了欧洲、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很多人文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重视。
例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德国海德格尔、量子力学家薛定谔、美国科学家卡普勒、印度化学家P.赖易、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澍等在阐述他们的科学哲学和历史著作中都援引了道家的思想和著作,并肯定了道家思想的科学性、现代性和普世性。
”[2]“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在道教。
”[3]这些高度评价无疑证明道家哲学的博大和精深及其能够广泛流传并影响世界文化的巨大的生命力。
一、老子与《老子》老子为道家鼻祖,通常为世所公认。
对老子其人的考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和训诂学的角度看,都认为是确有其人。
但是,目前已经有很多人对此表示疑问,其中尤以钱穆先生运用文史资料及诸子百家著述中的思想脉络线索断言老子乃为老年学者之通称,非有老子其人,实因著者不祥乃借用此一称谓而已。
(这一借用带有《老子》乃是多人创造之嫌。
作者)也进一步推论《老子》一书成书应在庄子、惠施、公孙龙之后。
并认为《老子》实乃荟萃了诸子百家之说。
对老子其人的考证,其意义在于更准确地理解《老子》其义,但无论如何《老子》五千言是黑纸白字呈现在那儿的,高度的概括与综合,其深邃的思想带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老子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老子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老子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老子,名李聃。
我国先秦时期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
其代表著作《老子》中的许多言论,虽历经数千载,仍似长江大河流水,有着永久的生命力。
它未因时空变换而被尘封,也未因时代久远而被遗忘。
恰恰相反,好多思想就如同真理的燧石,愈是经时间老人的打磨,愈是闪现出耀眼的光辉。
先说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老子,通过对社会矛盾的观察和思考,以他的宇宙观和思维方式,提出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慧见卓识。
指出,人是自然化育恩养的万物之一,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把人纳入到天的范畴。
老子不仅崇尚自然,敬畏天地,而且主张人们师法自然,强调人道要服从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不仅在古代有它的积极意义,对于当今人类保护环境的主题思想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导致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同的。
在远古农业文明早期,生产力低下,农耕生产受到大自然的严重制约,人们依赖自然,敬畏自然,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儿女,对天地有着一种由衷的亲切感戴之情。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人们对自然的认知与感情也有了变化,不少人不再那么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了,甚至凌驾于自然之上,在发展经济的共同目标下,把原来相亲相近的自然万物当作可占有的财物任意践踏役使,森林被大量砍伐,矿产资源被过度开发,连野生动物也在劫难逃,从而而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类自己给自己的生存带来危害。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有两种可供处置的财产:一是人类的智慧,二是全球环境。
全球环境是全人类共有的"固定资产"。
老子的处世哲学
老子》的处世哲学在《老子》的内容中,其处世哲学无疑是占重要的位置,通过学习与探讨,我们知道老子的处世哲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我关系。
在《老子》第二十五章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
”老子一直认为道不仅在时序上先天地而存在,而且天下万物也是道所产生的。
宇宙有四大:道之外,加上了天、地、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是以自然而归的。
相比之下的儒家,孔子则侧重于人道,从人道出发,去强调天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
而老子作为到家的代表之一,与儒家是有所区别的。
他侧重于天道,提倡自然主义,强调人性和天道都是取其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和谐。
我们只要细细品读文章,不难发现:在《老子》的处世哲学里面存在这三大体系——淡泊名利和善待善恶、柔弱与不争、以德报怨。
一、淡泊名利、善待善恶老子认为对名利,善恶要采取超越的态度。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各方面的诱惑甚多,然而,人们常常容易为周围的名利欲声色所诱惑,甚至逐步迷失自己原有的本性。
为此,我们要保持真我,那么就要做到淡泊名利,超越善恶,不趋炎附势,不做墙头草,以提高自己甄别事物的能力。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盲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十二章)即: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
其实,这两句话是为了突出为“腹”和为“目”。
为“腹”即求建立在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贪欲的生活。
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是流连忘返,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心灵日愈空虚。
基于此,老子唤醒人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
而对待善恶问题,老子一方面承认“美言可以使誉,善行可以加人”;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善美丑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几何?”(第二十章)因而,老子主张对“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基于“道”本根的非战观、基于“人道”立场的战争价值观、作战有“道”的战争制胜观,这些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代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后世也影响深远。
老子身处春秋战国后期,这个时代不仅是众所周知的百家争鸣的年代,更是战乱不休,生灵涂炭的的时代,为挽救这个日益沉沦的衰败乱世,老子开出了前所未有的治世良方,即“道”,老子以大道包罗寰宇,以大道统论自然、社会、人生,尤其是呼唤统治者以大道清静无为不争的法则来处身立世,最终是要实现理想的小康社会。
然而,老子身逢诸侯混战的时代,要实现理想社会的蓝图,就必须首先消除战争。
论兵因之成为老子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一、基于“道”本根的非战观老子思想的本质是“道”本根论,老子以道来统论社会,人生,老子的“道”主要是自然之道,老子是以自然之道来重建政治、经济、文化,其根本是“道法自然”,老子不仅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政治,在战争观方面,老子同样秉持“道法自然”的理念。
战争究其本质来讲是以武力来解决冲突或者问题,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历史现象,究其根源,则来自于人的贪欲和不知足,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与自然生养万物,大道无为之生生大德是根本对立的,因此老子关于战争的基本态度是非战的,提倡和平,崇尚自然。
虽然老子基于“道本”主张非战观,不幸的是,老子生活的战国后期,是名副其实的“战”国,据史书记载,发生在春秋时代的战争是非常频繁的,如发生在周襄王二十年(前632)的城濮之战(今山东)、周定王(前589)的鞍之战(今济南)等等。
战争一方面频繁发生,另一方面战争规模越打越大。
越打越大的战争也必然越来越残酷,如发生在周定王十三年(前590)楚宋之战,楚庄王围宋达九个月(九月至五月),据说当时宋都城内粮食断绝,“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吕氏春秋·慎势篇》)老子身处其中,深刻认识到了战争的危害性,认为人类最愚昧最残酷的行为,莫过于战争。
承上启下的《道德经》
承上启下的老子《道德经》老子《道德经》是一部有着永恒魅力的“文化原典”,它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上承远古文化,下启百代后学,并且有着富有原创性的思想和恒久超越性的主题。
老子的思考指向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贯通古今中外的普遍性问题,而他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更是充满了深刻玄妙的东方智慧,千百年来的历代阅读者和解释者凭借着这些富有哲学意义的解答解决了个人与社会甚至与自然的诸多问题,同时《道德经》本身的意义也在发展中升华和蜕变。
一、道与个人快乐老子认为“道”是本原,所以道生万物,它能够包容一切、统摄一切,一切事物统一于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良性的变化是有序的,所谓“阴阳相推”就是指阴阳的有序变化。
道作为事物的和谐统一关系,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所以《道德经》以“道,可道,非常道”作为开篇是老子对于自己思想的一种直接阐述,也是对道、德论的引出。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有一句话,“复归于婴儿”。
老子认为婴儿不懂得伪装,一切随性而为,天机自然,最接近于“道”,他主张向婴儿学习,做一个纯真自然的人。
老子最出名的观点就是“无为”,其核心就是顺其自然,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万物之自然”。
这种自然就是平常说的“天然”,指万事万物没有人为因素的那种状态。
“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也是道家所提倡的一种生活态度,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老子说,一个人越是贪婪越是纵欲就会越背离圣人的道路。
一些过分、极端的东西拖累我们的肉体和精神,抛弃它们,过一种简单的生活,我们才会像圣人一样自由、快乐。
如今社会中的物质财富是一种很差的衡量快乐的标准,人似乎并不会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快乐。
古人鉴定圣人的标准,如今而言并不是背离社会的物质定律,不是丢掉那些为了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财富所进行的所谓没有意义的努力,而是一种在奋斗中的“无为”,一种简化奢靡享受和极端见解,为了目的纯粹的行为方式。
老子道德教育思想
老子道德教育思想《老子》是富于德育思想的经典,其德育的基本目标是尊道贵德,德育内容十分丰富,“无为”是《老子》道德思想的基本原则,其哲学理论根据是它的“天道自然无为”的宇宙观,其政治思想基础是它的“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观。
《老子》所提出的道德行为规范,其合理因素经过批判地改造之后,对今天的现代化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
根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时代(公元前580年)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东)人。
周朝的守藏室吏(皇室图书馆馆长)。
其博学多才名扬列国,孔子也曾带领弟子前去向老子求道,其后评价老子是飞腾在云端里的龙,成为千古逸话。
老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天才的哲学家,具有极强感性的养生修行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老子看到周朝的衰落,辞去工作,西去昆仑山,途经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向老子求道及养生修行之术,老子为教示尹喜,著五千文,为人类留下了这一瑰宝。
老子在其天生资质之上,加上长年修行,开启了其超越的感性力、直观力、遥视遥听及洞察纤微的能力。
“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第一章,以下引用此书仅注章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第四十七章》)之文,必是老子自身的经验之谈。
老子运用此功能,观察到了物质的“道”的存在(物理的自然之道)及道与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不变的法则、规律(抽象的自然之道),结合其渊博的知识与修行修德经验,总结完成了此著。
初读《老子》,偶得感想,为老子的至高至善的道德所熏陶。
虽然《老子》开篇讲到的是“道”,他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由此悟得,他的“道”同一般意义上的“道”显然是不同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第一章》),只有通过无欲的状态才能观察到“道”的奥妙;若总是处于有欲状态,就只能观察到“道”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可见,老子的“道”是在“无欲”规范下的“道”,离开“无欲”那就是“常道”。
老子德治思想意蕴及其社会现实意义
生 活在 春秋 时 代 、 曾长期 做史 官 的老子 , 治理 政 想与 道德 是 一致 的 。他 认 为 , 社会 纷乱 、 世 污 浊是 人 由于 “ 大道 废 ” 即人 们 观 念 变 化 、 德 失 落 造 成 的。 , 道
他同那个时代的许 多思 想家一样 , 视道德修养为整 治天 下 的要 务 。 “ 尊道 贵 德 ” 是他 为救 治社 会 而 开具 的药 方 。 由于对 时事 的失 望 和 厌 弃 , 后 来 做 了 隐 他 者 。但 他对 时 事兴 衰 、 德变 迁仍 然 是关 注 的 , 道 因此 以洋洋 洒洒 哲 理诗 般 的 五千 言 , 热情 歌颂 道 德 , 吁 呼 当国者实行“ 德治” 老子》 。《 一书共 8 章 , 1 直接提到 圣人 、 侯王就有 4 o多处 , 其他明显指代圣人 、 王的 侯
总第 2 期 第 5 3 期
・
哲 学 与思 辨 ・
老子德治思想意蕴及其社会现实意义 Nhomakorabea任 民
( 河南 教育学 院 , 河南 郑 州 4 00 ) 503 摘 要: 老子是 我 国春秋 时期著 名的思想 家, 的《 他 老子 》 又名《 ( 道德 经》 循 天理 , ) 说人 事 , 高扬道 德 的权 威和
维普资讯
20 0 2年 9月
哈 尔滨 市委 党校 学报
THE J OUR NAL OF HARBI CO N MM 1 EE S HOOL OF T TI C HE CCP
S p, 0 2 e 2 0 S ra eilNo. 3 No. 2 5
价值 。他提 出的尊道 贵德 的思想 以及论 述的 许 多道德 要 素 包含 着深厚 的德 治 思想 意蕴 , 不仅 对 中 国古代社会 管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通用14篇)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通用1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通用14篇)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通用14篇)我们会有一些启迪后,可将其保存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做能够让我们持续思索不断发展。
老子“道”论研究
老子“道”论研究摘要:对中国先秦哲学家老子“道”的理念进行分析,将老子所阐述的“道”及其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对本体之“道”、道的有无统一进行较为系统的阐释,对现今我国伦理思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的理念;演变;现实意义一、“道”之演变历程“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最早出现于《老子》之中。
可“道”由形下之器向形而上的演变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历程。
“道”字最早出现于西周早期的青铜铭文之中,本意是指人们日常所行走的道路、途径。
直至西周晚期,“道”这一概念才被广泛使用,写法也骤然增多,《金文诂林》中就有六种之多。
《说文解字》云:“道,所行道也。
”《尔雅·释宫》谓之:“一达谓之道”。
从“道”这一原始意义上来看,“道”具有确定的指向,是人们达到目标的必经之路,其可以被引申为事物之所以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和必然趋势;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需要在“道”上来回往返,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道”可以为人们提供达到既定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便可引申为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最高原则。
由此,“道”字便不断地超出了其本意范围而朝着一个新的哲学概念而演进。
这些普遍意义和抽象性绝不是轻而易举获得的,而是古人在无数次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探索和总结中逐步概括出来的。
“道”由一个具体的生活名词上升为一个极具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其间经历了一个不断抽象的过程。
从“道”观念的历史发展来看,这一哲学的抽象化进程开始于《诗经》。
《诗经》是反映我国先民日常生活的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已出现了一些以“道”言喻事理的诗句,如《诗经·秦风·蒹葭》中有“道阻且长”、“道阻且跻”等诗句,此处“道”看似仍有“道路”之意,实则为先民运用文学手法,借道路的迂回、遥远来隐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处境,用以表达心中之悲痛。
可见,此时的“道”字已出现了与本意相脱离的苗头,尽管尚未脱离本意,但它却是具体之“道”向抽象的哲学范畴演变过程中的艰难而重要的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稿 Special Contribution16南风 south wind论《老子》中的人道思想及现实意义文/赵彧艺[关键词]人道思想;清静;守柔;向善1 先秦道家思想的渊源1.1 社会渊源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流派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道家就是百家中的一个,它的产生与其他诸子百家有着大致相同的社会渊源。
1.1.1 诸侯争霸导致的社会危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对各诸侯国丧失了原有的控制力,各诸侯国趁机壮大自身的势力。
因此,各诸侯国产生了其独特的经济制度,进而促进了其政治制度的变化,如秦国的商鞅变法,齐国的管仲变法等。
再者,春秋时期王权的衰落和诸侯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了旧有礼乐制度的崩坏。
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表明了旧有的等级关系和统治秩序的崩溃,社会呈现出多元的、无序的混乱状态。
1.1.2 隐士阶层成为道家思想的先驱者春秋以前,“士”不是一个独立的阶层,他们属于贵族的庶孽。
春秋以后,“士”开始由贵族阶级的一个等级转变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后来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同样也唤起了士阶层参与政治、改善社会地位的欲望。
作为一股独立的社会力量,“士”大多知识渊博,他们积极入仕,投身于政治活动,在思想上具有独立的批判精神。
后来他们对现实彻底失望,离群索居,拒绝与当政者同流合污,做了隐士。
但是,这些士对社会,特别是对政治采取批判的姿态,而这种批判也是关注社会的一种表现,就是对政治一种特殊形式的参与。
士阶层是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言行思想对道家思想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2 思想渊源近年来,学者们普遍认为,“老子的思想同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始宗教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崇尚阴柔就体现了老子对尚古文化中女性崇拜的继承。
”《老子》中重阴、尚柔、守雌等基本特征,都是对女性美好品德的高度概括。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三宝便集中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首领的美德。
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其中“ ‘谷’即山谷,特指有水的溪谷。
在中国古代,溪谷常用来指代和象征女性或女性的生殖器官。
”“玄牝”同样指代女性的生殖器。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老子所受远古女性崇拜观念的深刻影响。
除此之外,道家思想也与古老的月神崇拜有着密切的关联。
叶舒宪先生在他的《中国神话哲学》中说道:“道的原型可以追溯到神话意识中规则变化或周期变化的物象。
”基于这一点,我们看“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反着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等。
在这些描述中,诸如“母”与其说是对太阳的描述,不如说是对月亮的描述更易于让人接受。
在第五十八章的最后,老子讲到君子的形象应该是“光而不耀”,像月亮一样,明亮而不刺眼。
并且在古代社会,月亮的阴柔气质也是女性的代表。
因而,从民俗学的角度和古代社会的女性崇拜的观念来看,道家的思想理论有一方面也源于原始宗教文化中的月神崇拜。
1.3 职业渊源每个人的思想和他所从事的职业的关系非常密切。
例如,儒家出身于朝廷的司徒之官,专门掌管教育和礼仪。
阴阳家出身于朝廷的卜官。
在《汉书·艺文志》中讲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历记成败,存亡,福祸,古今之道。
” 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掌管图书文献档案,现在人们多说这个官职相当于图书档案馆馆长。
道家的思想相比于其他流派要高一筹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出身于史官,头脑冷静,史学智慧发达。
他们看尽了历代历朝兴亡流转之道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社会哲学。
因此,道家的职业渊源也为其治人治世之思奠定了基础。
2 《老子》中人道思想的主要内容2.1 何为人道中国历史上对“人道”没有做过系统性的解释。
但是对于“道”的解释,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
“道”在周代金文中,意为道路。
后来逐渐引申出指导统治之意。
而据《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道”,毛传每云行道也。
道者人所行。
故亦謂之行。
道之引伸爲道理。
在这篇文章中讲到的 “人道”指的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在一定社会中要求人们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道。
也就是人的法则和秩序。
2.2 《老子》中人道思想的主要内容2.2.1 善静者清,宁静以致远纵观全书,“清”的含义就是“善静者清,宁静以致远。
”老子曰:“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老子认为,人如同一杯含有杂质的水,不能总摇晃它,要让它自己慢慢地学会沉淀。
只有静下来,水才能静置出清澈的一部分,人们的思想才会变得清晰、冷静、理智。
老子在《老子》第四十五章中讲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躁”借为“燥”,干也“正”,长也,君也。
老子认为,运动可以克服寒冷,而清静则可以耐得住燥热,因此清静才是天下的根本和最重要的原则。
2.2.2 虚怀若谷,谦虚使人进步老子曰:“旷兮其若谷。
”老子认为,人应当心怀谦虚,心胸开阔地如同山谷一样,才能容纳更为浩瀚的知识和事物。
一个人只有保持一种谦谦君子的态度才能走完长远的人生之路,正所谓“谦谦君子,用涉大川”。
老子在《老子》第Special Contribution 特稿south wind 南风 17三十九章中讲到:“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高亨曰:“碌碌,钰貌美。
珞珞,石恶貌。
”李约曰:“玉貌碌碌,为人所贵。
石形落落,为人所贱。
”王弼曰:“玉石碌碌、珞珞,体尽于形。
”玉和石的坚硬质地全部表露于其外形上,而不能深藏,因而贵贱,毁誉一目了然。
所以老子认为,不要将自己定为高贵的美玉,而应定位为卑贱的石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2.3 卑2.2.3.1 善于处下《老子》中所讲的“卑”,并不是我们现代所常理解的“卑鄙”之意。
《老子》中的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对“道”赋予最直接的含义就是“道路”,道路就在我们脚下,道路将自己的位置摆地很低。
由此看来,老子认为认为做人也要符合道的含义:善于处下。
这也就是《老子》中所讲的“卑”的含义。
老子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认为,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够成为大江大海,就是因其低洼的地势,所以其他的水系才能汇聚在他们这里,形成庞大的水系。
他同样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若想领导好他的人民,那么领导者在语言上一定要表现地非常谦卑。
正所谓 “水低成海,人低成王。
”2.2.3.2 低调“卑”的第二层意思是“低调”,表示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
《老子》第五十八章的最后四个字是:光而不耀。
“光而不耀”的前提是有光,没有光一切都是空谈。
老子所提倡的低调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自身首先具备一定的实力。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老子认为,真正身怀绝技的人是不会总将自己的长处拿出来和别人较劲的,这样一种低调的方式,反而更能显示出自身的修养。
2.2.3.3 韬晦韬晦,也是《老子》中“卑”的一层含义。
“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就是“韬晦”之意。
“韬”指宝剑的鞘;“晦”指把光芒隐藏。
将一把明晃晃的剑放在剑鞘里,不单单是为了保护它,更是为了隐藏其光芒。
我国在封建社会时期,几乎每一年都有战争发生。
因此我们从建国以来,能有这么长时间的和平发展时期是非常难得的,是用智慧换来的,而不是逞匹夫之勇所能达到的。
这也是道家“韬晦”智慧所带给我们的财富。
2.2.4 柔弱胜刚强《老子》的“柔、弱”,不是让人成为弱者,而是让人善于“守弱,守柔”。
“善于守弱,柔弱胜刚强”就是“柔弱”的含义。
老子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用六个生动的反面事例,形象地表现了不善于守柔的人是不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喜爱的。
只有懂得贵柔守弱之人才会“有朋自远方来”。
不仅如此,柔弱的东西更长久,并且更有生命力。
因此,哪怕是一根细细的柳丝都很难被折断,然而到了秋冬之际,那些看似强大的枝叶却一折就断,此所谓“木强则折”。
柔弱是生命的状态,僵硬刚强是死亡的状态。
因此,保持柔弱才是生路。
3 《老子》中人道思想的现实意义3.1 柔退不争很多人认为《老子》宣扬了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但是通读整部作品,可以发现其中有很明显的积极入世的倾向。
正所谓 “以退为进,以不变应万变”。
在老子看来,世界上的万物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并且“周行而不殆”。
他认为正是因为世界处于一个这样自然的没有任何干扰的状态,万物才能将自己最好的状态展现出来,才能够稳定和平地发展。
“无为”并不是没有作为之意,而是指以不破坏世界万物这种自然的状态为前提的一种的行动。
老子认为要时刻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水低成海,人低成王”只有把自己的地位放地低一点,才能将“小溪”汇成“江河湖海”。
做人就要如同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居卑屈下,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
3.2 虚怀若谷老子曰:“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就是说一个国家最强有力的东西最好不要轻易拿出来展示,以防招来不必要的祸患。
近来的国际社会,不少国家纷纷亮出自己的军事装备,展示自己的军事力量,频频秀“肌肉”。
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然要展现出自身的大国气度。
在大家纷纷亮“国之利器”之时,我们安安稳稳地搞建设,如果你的东西比我们的先进,那我们就学习;如若没有,那我们仍然要埋头苦干。
为人之道也同大国之道一样,首先自己要清楚自己的实力,落后于人了,奋起直追;自己遥遥领先时也不能掉以轻心,更要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地潜心钻研。
适当地崭露头角和适当地收敛锋芒也是《老子》教于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人道思想。
对我们而言,不管旁人怎么打压和讽刺,都要用“若谷”的心胸去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
3.3 与人为善《说文解字》中说:“善,吉也。
”老子认为“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做人原则。
据《说文解字》,“慈,爱也。
”老子认为“与人为善”首先要做到“慈爱”。
老子认为人应当具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
”将“慈”作为三宝之首,可见“慈”在我们人生之路中的非凡意义。
“善”体现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上,比如下雨天,和树下避雨的人一起分享自己的雨伞等等,这样看似不平凡的举动都是善意的表现,都是爱的流露。
那么对于乐于施善者,大家都会看到你这种可贵的品德,必然有很多人在各个方面支持你,所谓“得道多助”,乐施善者得道多助,必然仁勇无敌。
面对被误解和不被理解的这种情况,老子认为要:报怨以德。
“报怨以德”就可以息事宁人,转危为安。
否则冤冤相报何时了。
“报怨以德”是与人为善的一种极高姿态。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多的关注点都放在物质的享受方面,而更多地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