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复习 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6个,共36分
1、哲学知识/哲学科学P
2、P3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
哲学,就是爱智之学。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文明P6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
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
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
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
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3、精神、劳动P12
精神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在哲学上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产生的观念、思想上的成果。
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的反映。
但是,精神又具有极大的能动性,通过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物质的东西。
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
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4、教化P15
教化”与“教育”虽仅一字之差,但其手段的高明程度却远非教育可比,它把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
5、数学P21
数学源自于古希腊语,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
虽然不同的传统学派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价值。
6、始基P51
哲学起始于本原论,这种原始的哲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某种最简单的东西派生出来的并且最后又都要复归于它。
这个万物都初生于是又终归于是的宇宙本原,在古希腊哲学中被称为“始基”,在中国先秦道家哲学中被称为“道”。
这种本原论哲学实是把宇宙理解为一个自我循环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从某个起点出发而逐渐展开并最终回到其起点。
这意味着本原论
世界观中的世界是一个自我运动着的封闭巨系统,它所包含着的一切事物都是这个系统整体的某个部分,这些部分都是有生有灭的暂时性存在,但它们生灭变化于其中的整体却是不生不灭的永恒性存在。
由此可见,“始基”或“道”与万物之间具有这样一些方面的关系:
(1)“始基”或“道”是自我往复无穷地运动着的循环过程,万物都是这个无限循环过程中具体展现其过程的各种形式的运动的载体;
(2)“始基”或“道”是运动着的万物的母体,万物是“始基”或“道”的派生物;
(3)“始基”或“道”是自己不动却是万物运动的推动者和支配者,运动着的万物是由于“始基”或“道”的推动而运动并以其运动来表现“始基”或“道”的具体现象。
7、本体论P71
本体论(Ontology)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Goclenius,1547-1628)首先使用的。
此词由ont(όντ)加上表示“学问”、“学说”的词缀——ology构成,即是关于ont的学问。
ont源出希腊文,是on(όν)的变式,相当于英文的being;也就是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存在”。
对本体论这个词的定义虽然有各种不同,但一般对它还是有一定的的理解。
大体上说,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8、逻各斯P82
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
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因而也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
希腊文这个词本来有多方面的含义﹐如语言﹑说明﹑比例﹑尺度等。
赫拉克利特最早将这个概念引入哲学﹐在他的著作残篇中﹐这个词也具有上述多种含义﹐但他主要是用来说明万物的生灭变化具有一定的尺度﹐虽然它变幻无常﹐但人们能够把握它。
在这个意义上﹐逻各斯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
亚里士多德用这个词表示事物的定义或公式﹐具有事物本质的意思。
9、决定论、目的论P150
决定论是关于事物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哲学理论,在哲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对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的不同回答,人们把历史决定论分为四大类:神学目的论的、唯心论的、机械论的及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
神学目的论的历史决定论是把社会历史中的因果性联系归结为隐藏在冥冥之中的上帝、天命或天意预先安排的结果,历史的过程和结局完全由这种神秘的东西来决定。
这种观点在表面上神或上帝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实际上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有其自身的因果性和规律,因而从本质上看,属于唯心论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非决定论。
唯心论的历史决定论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但却不承认社会历史运动
的客观实在性。
它总是把精神性的东西作为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历史过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动力。
机械决定论是把物质及其机械运动作为决定性的因素,简单地把拉普拉斯的动力学决定论从自然界直接推广和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
机械决定论仅仅适用于宏观物体,而对于微观领域以及客观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偶然现象的研究就产生了统计决定论。
运用概率的和统计的方法进行研究的统计性定律没有构成对客观规律的否定,因而就不构成对决定论的否定。
从本质上看,它是承认偶然性与必然性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决定论。
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则是把经济因素看作决定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因素。
用目的或目的因解释世界的哲学学说。
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规定事物存在、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因和根据。
其根本点是把自然过程拟人化,把目的这个只为人的活动所固有的因素强加给自然界。
目的论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论和内在的目的论。
前者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发生并秩序井然,都是神的目的所安排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外在的目的论的早期代表,到中世纪则为宗教神学所利用和发挥,成为宗教神学的核心思想。
内在的目的论认为事物的必然性存在于目的性之中,进而把目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是比必然性更高的原则。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内在的目的论的奠基者。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目的论美德,要从行动主体或者分配物的目的出发。
1、论述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人生在世的全过程。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
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
海德格尔认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
这是哲学研究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如何揭示这一点,他借用了其师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工具。
“现象”这个词在希腊文中表示“自行显现”,故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
他说:“只有我们不去企图把事物硬塞进我们为其制造的观念的框框中去时,它才能向我们显现自己。
”这里是他开始反驳尼采认为知识归根结底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
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并不能靠强力、靠征服和压制来认识一个客体,而只能任其自然,以此来使它展示出它自己究竟是什么。
笛卡尔所意识的存在,即“我思,故我在。
”而海德格尔一举撕破了笛卡尔哲学的图画。
他说,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世界中的存在。
人就在世界之中,因为人完全处于存在之中。
他把人看成是一个存在的场或是领域,场的中心并没有所谓的精神实体或者自我实体。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人存在价值的看法。
他认为,“我将要死”并不是世界中的一个外在的和公开的事实,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内在可能性。
我随时都可能要死,因此死就是我现在的可能性,而且我也肯定会死,无论是死于哪种方式,因此死又是我存在的极端性。
它是我各种可能性中最极端、最绝对的一个。
承认了死就是承认了人的有限性,因此海德格尔也研究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对于人的有限性的体验,不在于其周界、延伸范围,而在于它存在的核心中。
——人都是有限的,因为它的存在充满非存在!海德格尔就是这
么矛盾的论述着这个问题。
2、阐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恩格斯有一部著名的著作,叫做《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在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一开头,恩格斯就提出一个论断:“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页)我们通常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都是根据恩格斯做出的这个论断提出来的。
正因如此,你只有回去读读恩格斯的论断,想想恩格斯讲的道理,你才有可能比较深入地理解我下边要阐释的内容。
怎么来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我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和“人与世界”,这两对范畴是什么关系?我作了这样一个概括: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哲学自觉。
最好大家能记下来这句话,回去理解。
哲学要研究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叫做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那为什么你又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呢?那么这个思存关系问题,同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什么关系?我给大家作了这样一种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和世界关系问题的哲学自觉。
马克思在阐述他写《资本论》的方法论的时候,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他说,《资本论》为什么不从“人口”人手呢?为什么从商品人手呢?马克思说,如果从“人口”入手的话,那么人们形成的只是一个“混沌的整体的表象”,而如果从商品人手,就会以胚芽的形态表现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矛盾。
对于哲学来说,人和世界的关系,仍然是一个“混沌的整体的表象”。
人和世界的关系,你既可以在常识的层面上去说它,又可以在科学的层面上去说它,当然,你也可以在哲学的层面上去说它。
然而,一旦你把人和世界的关系抽象为一个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时候,它表现了你的哲学的理论自觉。
正因为许多人不理解这种自觉,所以才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化、庸俗化、实证化,把一个反思意义上的哲学问题,变成丁一个非反思的经验问题、常识问题或科学问题。
这是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最为根本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这是一个最难理解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熟知而非真知”的问题。
通常解释哲学基本问题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出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精神和物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
由于对此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所以构成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
凡是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是第二性的哲学学说,都是哲学的唯物主义;与此相反,凡是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而物质是第二性的哲学学说,都属于哲学的唯心主义。
那么同时还有一种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世界的两个本源的哲学学说,把它叫做二元论,但是二元论最终总是滑向唯心主义。
这是第一方面。
那么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人类的意识能否认识物质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哲学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由于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于物质的反映,因此全部的唯物论都是可知论。
同时,由于唯心论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派生出来的,所以彻底的唯心论也是可知论。
只有极少数的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
所有的教科书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所讲的就是这些。
那么,能不能这么简单化地来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呢?思维和存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它构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最“较劲”的地方。
我希望你们和我一起思考。
我分解为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同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前面我说过,在“事实”的意义上,“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非常清楚。
但是,人同世界的关系问题,在理论的意义上,在逻辑的意义上,却是一个“混沌的整体的表象”的问题,是难以从理论上、逻辑上讲清楚的。
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却是一个逻辑上存在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是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哲学的自觉。
所以这里边就必须区分开一个问题,那就是逻辑问题与事实问题。
这个问题非常难于理解,而这个问题又是不容回避的。
我们说可以把哲学的全部问题归结为“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
那么合乎逻辑的说法应该是人同世界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了,你看现在出了很多的书,要改变哲学基本问题,它也是说,哲学基本问题就应该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而不应当还像原来那么说,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呢?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以逻辑的方式表达了作为事实存在的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难以理解之处就在这里。
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在一个素朴实在论的意义上,是一个经验事实的问题。
我们看看吧,我们的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都啥关系?这在素朴实在论上就变成了一个经验事实了。
如果你在一个素朴实在论的经验事实上,去追问人同世界的关系,你就构成了一种直观的反映论了:没有世界能有人吗?没有人能有人的意识吗?你这样来想问题,从一个经验事实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人同世界的关系的确是一清二楚的。
而当我们把哲学的基本问题抽象为、概括为、升华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时候,我们就把一个经验事实的问题提升为一个哲学层面的逻辑的问题了,思维同存在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逻辑的意义上,穷尽了人同世界的全部关系。
我们往往把人同世界的关系看成它的那种感性的丰富性,而很难去把握到思存关系的逻辑的丰富性。
所以人们很难学哲学就在这了。
通常都是以经验常识去理解哲学,所以比较容易接受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但是很难升华为思维对存在的关系。
我现在就说到这,强调一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对人同世界关系的一种理论的自觉、哲学的自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或者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凡承认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世界是否是可知的?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哲学家一般都坚持世界是可知的。
而唯心主义哲学家则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一派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的认识不能达到对世界的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的本质。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区分-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对此的不同
回答区分-可知论-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承认世界可知不可知
论-认为世界不可知或思维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
它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是引导我们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现实地变革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强大工具。
3、论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
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
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意思是:“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比较权威的解释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而否认和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所以他说,我思故我在。
并非是平时所说的“我思考,故我存在!”*
他把一切能怀疑的暂时先怀疑掉。
比如说,你现在对着电脑,你以为电脑是切切实实真实地存在在你那里。
笛卡尔就告诉你,可能有一个骗人的魔鬼(他曾经用了“骗人的上帝”这一词汇,惹得当时宗教界人士很不高兴),随便拿了个玩意幻化成电脑摆在你面前,使你误以为这一切是真的。
比如说,你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你觉得是真实存在的。
他告诉,其实这可能是一场梦而已,在这场梦里,你还会做梦。
他说,很可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你的朋友,世人,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个骗人的魔鬼欺骗你,给你带来的幻觉,带来的虚假的道具。
包括你自己看到的手,你的身体,你的形象,都有可能是假的。
所有你生活的世界的一切都有可能是假的。
为什么笛卡尔能如此怀疑呢?因为,在逻辑上,你也没有办法证明这一切是必然为真的。
你不断地沉思,一天又一天,你希望找到最终能确证为真,为不假的东西,然而周遭的一切,你会发现,都是可怀疑的。
然而,笛卡尔告诉你,最后有一件事情,你是无法怀疑的。
这件事情是什么呢?那就是:你在沉思,你在怀疑这件事情本身是无法被怀疑的。
笛卡尔写作的时候用的是第一人称,所以又可以这么说:我在怀疑这件事情本身是无法被怀疑的。
既然如此,也就意味着存在着某样正在进行怀疑的“工作”的事物。
也就是说,有思维这件事情,本身就证明了有某种“存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