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4节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新人教版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4节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第四节氧化还原反应考纲定位要点网络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2.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

3。

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4。

能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与本质知识梳理1.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1)本质和特征(2)相关概念及其关系(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①常见氧化剂常见氧化剂包括某些非金属单质、含有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等.如:②常见还原剂常见还原剂包括活泼的金属单质、非金属阴离子及含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低价金属阳离子、某些非金属单质及其氢化物等。

如:③元素化合价处于中间价态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处于中间价态的物质氧化产物还原产物Fe2+Fe3+FeSO错误!(H2SO3/SO2) SO错误!SH2O2O2H2O其中Fe2+、3232主要表现还原性,22主要表现氧化性.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间的关系图示[辨易错](1)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金属阳离子一定只具有氧化性. ( )(3)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一种元素被氧化时,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4)某元素从游离态变为化合态,该元素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 )(5)H2O2是一种绿色氧化剂,只有氧化性没有还原性。

()(6)在Cl2+2NaOH===NaCl+NaClO+H2O反应中,1 mol Cl2反应转移2 mol e-。

()[答案](1)×(2)×(3)×(4)√(5)×(6)×3.两种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1)双线桥法:标变价―→画箭头―→标得失―→定数目。

示例:C与浓硫酸反应:(2)单线桥法:箭头由失电子原子指向得电子原子,线桥上只标电子转移的数目,不标“得到”“失去”字样。

示例:Cu与浓硝酸反应:[深思考]对于MnO2+4HCl(浓)错误!MnCl2+Cl2↑+2H2O的反应(1)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022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5讲离子共存与离子推断教案

2022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5讲离子共存与离子推断教案

第5课时关键能力——离子共存与离子推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在选择题中常出现,此类试题以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体现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操作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侧重考查考生的分析与推测能力、归纳与论证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基础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辨析基本概念(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地组织整合化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判断物质结构、分析物质性质、推断反应结果、归纳总结规律,调动运用化学学科的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溶液中离子共存的判断及离子的推断体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认知能力。

考向1 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分析与推测能力) 判断多种离子能否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其实质是判断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若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则可以大量共存,否则不共存。

此类问题设置“陷阱”的角度主要有溶液的颜色、溶液的性质、溶液的隐含信息、题干的具体要求等,要求考生基于电离、离子反应及核心元素认识离子的性质,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运用实证分析物质的内部结构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离子反应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运用抽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等思维方法来组织、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解决学习探索情境中的离子推断问题。

角度1 考虑溶液的颜色根据溶液的颜色首先确定溶液中是否存在该离子,中学化学常考的有色离子有四种:离子Cu2+Fe3+Fe2+MnO-4溶液颜色蓝色棕黄色浅绿色紫红色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江苏卷)无色透明的溶液中:Fe3+、Mg2+、SCN-、C l-B.(四川卷)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Cl-、MnO-4、Cl-、S2-C.(山东卷)无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l3+、NH+4D.(江苏卷)0.1 mol·L-1 NH4HCO3溶液中:K+、Na+、NO-、Cl-3D[含有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则无色透明溶液中Fe3+不能大量存在,且Fe3+与SCN-反应生成Fe(SCN)3而使溶液呈红色,故A项错误;含有MnO-4的溶液呈紫红色,则无色溶液中MnO-4不能大量存在,且H+、Cl-、Mn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B项错误;无色溶液中Al3+、S2-发生双水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C项错误;0.1 mol·L-1 NH4HCO3溶液中含大量NH+4、HCO-3,与溶液中的K+、Na+、NO-3、Cl-不发生反应,可以大量共存,D项正确。

【创新设计】2014届高三化学一轮(梳理+通解+集训)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创新设计】2014届高三化学一轮(梳理+通解+集训)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下 列 几 种 盐 : Na2SO4 、 Na2CO3 、
NaCl、K2SO4、K2CO3、KCl,应该怎样进行分类?
提示 按阳离子分为两类:钠盐和钾盐。 按阴离子分为三类:硫酸盐、碳酸盐、氯化物。 按酸根是否含氧可分为两类:无氧酸盐、含氧酸盐。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中 一定 有 物 理 变 化,而物理变化中 不一定 有化学变化。
些过程都属于物理变化。
四、胶体、分散系 1.分散系
(1)概念: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剂)中
(2)分类: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2.氧化物的类别判断 (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非金
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 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 是酸性氧化物,Al2O3 是两性氧 化物。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形成对应的酸、碱时,元素
化、钝化、硬化、氢化、水化、皂化、炭化、催化、酯
化、同素异形体的相互转化;②脱水;③干馏、爆炸;④ 电解、电镀、电化学腐蚀、电解质溶液导电。
我的感悟 ①元素论种类,不论数量;
②元素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也有化合态;
③一种元素可有多种同位素; ④某些元素可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同素异形体; ⑤化学变化中只改变电子层结构,原子核无变化,元素种 类不变;
⑥原子晶体、金属、稀有气体均由原子直接构成。
问题征解 胶体是比较稳定的分散系的原因是什么?

2022届高考化学(人教版新课标)一轮复习配套教师文档: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2讲

2022届高考化学(人教版新课标)一轮复习配套教师文档: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2讲

第2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考纲要求]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考点一电解质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前提条件试验条件现象实质实例电解质化合物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导电自身电离出离子HCl、CH3COOH、NaOH、BaSO4、NaCl、Na2O等非电解质化合物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自身不能电离出离子酒精、蔗糖、NH3、SO3、CO2等留意必需是化合物“或”与“和”的区分用“是否导电”不能确定是否为(非)电解质用“自身”能否电离,可确定是否为(非)电解质NH3、SO3等的水溶液能导电,但不是自身电离而导电,所以是非电解质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完全部分电离平衡不存在存在溶液中微粒种类水合离子、水分子水合离子、水分子、弱电解质分子相互关系均为电解质。

在相同温度下,同浓度的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力量强于弱电解质溶液举例强酸、强碱、绝大部分盐(BaSO4、NaCl)、活泼金属氧化物(CaO)弱酸、弱碱、H2O、极少数盐3.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深度思考1.推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2)BaSO4投入水中,导电性较弱,故它是弱电解质()(3)弱电解质溶液中存在两种共价化合物分子()(4)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5)CaO是强电解质,是由于它的水溶液能导电()(6)Cl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Cl2是电解质()答案(1)×(2)×(3)√(4)×(5)×(6)×解析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强弱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及所带电荷数的多少有关,与电解质强弱没有必定联系,(1)错误;尽管BaSO4难溶于水,但溶解的部分全部电离,故其为强电解质,(2)错误;弱电解质溶液中,有未电离的弱电解质和水这两种共价化合物分子,(3)正确;HCl、H2SO4都是共价化合物但却是强电解质,(4)错误;CaO是强电解质,是由于熔化时能完全电离,能导电,它的水溶液能导电,是由于CaO和H2O反应生成Ca(OH)2,Ca(OH)2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Ca2+和OH-,(5)错误;Cl2是单质,(6)错误。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章 专题复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章 专题复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章专题复习教案苏教版必修专题复习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巩固物质的分类及方法,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2、进一步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3、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归纳总结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感觉,重视轻松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的快乐重点离子方程式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概念的应用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复习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1、物质的分类2、物质的化学变化二、本章典型题剖析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1、守恒律: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总数 ==降低总数 ==失电子总数 ==得电子总数2、价态律:(1)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1 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2 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 F、 O只有负价无正价3 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3、强弱律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氧化剂 + 还原剂==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板书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讲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板书1、物质的分类投影 (1)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单质金属:Na 、 Mg 、 Al 非金属:S、 N2 、 O2 氧化物酸性氧化物:SO2、 SO3、 P2O5、碱性氧化物:Na2O、 CaO、 Fe2O3 两性氧化物:Al2O3 不成盐氧化物:CO、 NO 按酸根含氧酸:HNO3、 H2SO4 投影主干知识,让学生回忆细节知识。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2_9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计算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2_9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计算教学设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九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计算〖复习目标〗(1)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2)能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教学难点〗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原理进行相关计算〖教学过程〗【知识精讲】1、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1)推断反应物和产物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以及归中原理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2)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过程中发生了电子转移,而氧化剂得电子总数(或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必然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或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根据这一原则可以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配平。

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步骤为:①标好价:正确标出反应前后化合价有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

②列变化:列出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值。

③求总数:求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总数,确定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化学计量数。

④配系数:用观察法配平其他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⑤细检查:利用“守恒”三原则(即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逐项检查配平的方程式是否正确。

(3)缺项补项在配平中缺项,一般通过质量守恒可以判断,更多时候考查H和O的缺项,如左边O多,可以采用O+2H+→H2O或O+H2O→2OH-;左边少O,可以H2O→2H++O或2OH-→H2O+O。

(4)抓住一个关键,掌握三个原则①一个关键准确判断并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求出化合价升降数及其最小公倍数,进而求得氧化剂、还原剂的化学计量数。

②三个原则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b、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相等。

c、反应前后各带电微粒所带电荷总数相等(离子反应)(5)配平的基本方法①全变从左边配:氧化剂、还原剂中某元素化合价全变的,一般从左边反应物着手配平。

②自变从右边配: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包括分解、歧化)一般从右边着手配平。

【创新设计】2014届高三化学一轮(梳理+通解+集训)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创新设计】2014届高三化学一轮(梳理+通解+集训)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3.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 变化 。
4.有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5.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元素被氧化, 是否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提示 不一定,如Cl2+H2O HCl+HClO中被氧化和被 还原的都是氯元素。
二、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表示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电子的得失和数目。
我的总结 在复习过程中采用对比的方法掌握氧化—还原两条线:1. 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表现氧化性→被还原→对 应还原产物;2.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表现还原 性→被氧化→对应氧化产物。
问题征解 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哪些?
提示
(1)逆向配平法:部分氧化还原反应、自身氧化还
原反应等宜用逆向配平法,即选择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为 基准物配平方程式。 (2)缺项配平法:一般先确定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 物、还原产物的系数,再通过比较反应物与生成物,确定
具有中间价态的物质 氧化产物 Fe2+
2 SO3

还原产物 Fe S H2 O
Fe3+
2 SO4

H2O2
O2
+ - 氧化 其中:Fe2 、SO2 主要表现 还原 性,H2O2主要表现————— 3
性。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一定不同吗?试举例说明?
提示 不一定,同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 可能是同种物质,也可能是不同的物质,氧化产物和还原 产物也有可能是同一种物质或不同的物质。例如:Cl2+ H2O HCl+HClO,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6HCl(浓)+KClO3===3Cl2↑+KCl+3H2O中Cl2既是氧化产 物又是还原产物。

高三一轮复习化学教案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人教版)

高三一轮复习化学教案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人教版)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课时分散系 胶体复习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分类方法及各种分散系的特点。

2、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基础知识:1、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nm ~100nm 之间2、胶体的分类气溶胶——雾、云、烟 按分散剂状态分 液溶胶——Fe(OH)3胶体、蛋白质溶液 胶体固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 按分散质分 粒子胶体—分散质微粒是很多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分散质微粒是高分子,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3、胶体的重要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光通过胶体时所产生的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是由于胶体微粒对光线的散射而形成的,溶液无此现象,故可用此法区别溶液和溶胶。

②布朗运动:胶体粒子所作的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运动。

布朗运动是分子运动的体现。

③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工业生产中可利用电泳现象来分离提纯物质。

3色;而As 2S 3胶体微粒向阳极移动,使阳极附近颜色加深,呈深金黄色。

④胶体的聚沉:一定条件下,使胶体粒子凝结而产生沉淀。

胶体聚沉的方法主要有三种:a.加入电解质b.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另一种胶体c.加热。

如:制皂工业生产中的盐析,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等等。

⑤渗析:依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利用半透膜把溶胶中的离子、分子与胶粒分离开来的方法。

利用渗析可提纯胶体。

4、胶体的制备方法Fe(OH)3溶胶的制备,利用的就是FeCl3的水解反应:+∆++−→−+H OH Fe O H Fe 3)(3323例题精讲:【例1】(2010重庆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铝制容器可盛装热的H 2SO 4B .Agl 胶体在电场中自由运动C.K与水反应比Li与水反应剧烈D.红磷在过量Cl2中燃烧生成PCl3〖答案〗C【例2】下列现象或应用不能用胶体知识解释的是A.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B.牛油与NaOH溶液共煮,向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食盐析出固体C.氯化铝溶液中加入小苏打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和气体D.水泥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工厂烟尘,减少对空气污染〖答案〗C课后练习:1.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金属材料都是导体,非金属材料都是绝缘体B.棉、麻、丝、毛及合成纤维完全燃烧都只生成CO2和H2OC.向煮沸的1 mol/L NaOH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D.用激光笔检验淀粉溶液的丁达尔现象〖答案〗D2.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胶体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易产生沉淀;溶液均一、稳定,静置后不产生沉淀B.布朗运动是胶体粒子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据此把胶体与溶液、悬浊液区分C.光线通过时,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则无丁达尔效应D.只有胶状的物质如胶水、果冻类的才能称为胶体〖答案〗C3.下列关于胶体的认识错误的是() A..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属于物理变化B.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一般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1 nm=10-9m),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C.往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会产生沉淀而后沉淀逐渐溶解D.水泥厂、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烟尘,是因为烟尘粒子带电荷〖答案〗B4.(2009·广东高考)下列说法都正确的是()①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②四川灾区重建使用了大量钢材,钢材是合金③“钡餐”中使用的硫酸钡是弱电解质④太阳能电池板中的硅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位置⑤常用的自来水消毒剂有氯气和二氧化氯,两者都含有极性键⑥水陆两用公共汽车中,用于密封的橡胶材料是高分子化合物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⑥C.①②⑤⑥D.③④⑤⑥〖答案〗B5.(14分)(1)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反应后得到棕黄色的FeCl3溶液.用此溶液做以下实验:(2)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看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在小烧杯中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加入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4)另取一小烧杯也加入25 mL蒸馏水后,向烧杯中也加入2 mL FeCl3饱和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烧杯中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此实验可以区别.(5)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可以看到的现象是,此变化的离子方程式为.(6)已知明矾能净水,理由是. 〖答案〗(1)Fe2O3+6H+===2Fe3++3H2O(2)Fe3++3OH-===Fe(OH)3↓(3)红褐(4)乙溶液和胶体(5)首先得到红褐色沉淀,最终又得到棕黄色溶液Fe(OH)3+3H+===Fe3++3H2O(6)明矾溶于水后,Al3+水解生成Al(OH)3胶体,它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吸附水中的杂质而使之聚沉第二章化学反应及其变化第二课时电解质概念辨析复习目标:1、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等概念辨析。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2 新人教版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2 新人教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物质的分类简单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物质混合物溶液分散系浊液胶体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化学反应四种基本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电离离子共存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写拆查删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表示方法: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分类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1.例如锌和铁都是金属单质,已知它们均能跟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跟某些酸反应、跟某些盐反应等。

又知铝也是金属单质,则铝也应具有锌、铁等金属单质的一般性质。

2.寻找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物质例如在①磷酸(H3PO4)、②氢氧化镁[Mg(OH)2]、③氧化钙(CaO)、④氯气(Cl2)、⑤氢溴酸(HBr)等物质中,具有酸的通性的是①⑤。

3.对物质进行鉴别例如选择化学试剂鉴别稀硫酸、稀盐酸、NaOH溶液、BaCl2溶液、KNO3溶液、Ca(OH)2溶液时,可先按酸、碱性的差异利用石蕊试液将它们分为三类,然后再分组鉴别。

序号分类依据物质①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显酸性) 稀硫酸、稀盐酸②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显碱性) NaOH溶液、Ca(OH)2溶液③石蕊试液无明显现象(显中性) BaCl2溶液、KNO3溶液某化学兴趣小组欲研究H2SO4、BaCl2、Na2CO3、NaCl、NaOH的性质,对于如何研究,他们设计了两种研究方案:方案Ⅰ:将它们按照酸、碱、盐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方案Ⅱ:将它们按照钠盐和其他化合物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

(1)根据方案Ⅰ进行分类时,某同学发现Na2CO3溶液也显碱性,于是将Na2CO3与NaOH都划分为碱类,是否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方案Ⅱ两组物质间任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共64页精美word)

高三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共64页精美word)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本章内容概述本章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到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到化学反应分类的3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4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后两种分类初中没有涉及过,因而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因此,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学习方法指导1、理解掌握一种化学研究方法—分类法,并使之贯穿于化学学习。

2、通过实验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和胶体的性质,强化由实验学化学的学习方法。

3、学习两种新的化学反应分类法,是化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4、利用氧化反应和离子反应回顾总结所学知识,并且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高考命题趋势1、分类法的应用、分散系的概念及胶体的性质2、对于离子反应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离子反应,此类试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有:①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②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③会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高中化学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一)教案 新人

高中化学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一)教案 新人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一)从容说课本节课是复习课,主要内容为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类方法学习化学和探究化学科学规律。

例如,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着重研究胶体的概念、分类、性质、应用。

通过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复习分析实验事实形成电离、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用离子反应的规律探究溶液中-23CO 、Cl -、-24SO 等离子的检验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胶体的概念、分类、性质及其应用;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技能。

2.熟练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探究溶液中Ag +、-23CO 、Cl -、-24SO 等离子的检验方法。

提高设计并完成化学实验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1.在复习中,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物质分类、离子反应的内容进行整理、加工。

2.通过探究与活动,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探究胶体概念、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胶体概念、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应用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所具备的智力,仅够清楚地认识到在大自然面前自己的智力是何等的欠缺。

如果这种谦卑精神能为世人所共有,那么人类活动的世界就会更加具有吸引力。

——爱因斯坦(美国)师:同学们从爱因斯坦的励志名言中,明白了什么?[板书]复习课(一)一、常用的物质的分类方法师:完成下列表格,然后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回答氧化还原反应和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投影]师:巡视,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2022年新教材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2章物质及其变化第2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学案

2022年新教材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2章物质及其变化第2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学案

新教材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2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课程标准]1.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

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典型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考点一电解质及其电离1.电解质及其电离的关系(1)常见的强酸、弱酸强酸HNO3、H2SO4、HClO4、HCl、HBr、HI弱酸H2CO3、H2SiO3、CH3COOH、H2C2O4、HClO、HF、H2S、H2SO3强碱NaOH、KOH、Ca(OH)2、Ba(OH)2、RbOH、CsOH弱碱NH3·H2O、Mg(OH)2、Fe(OH)3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如虽然CO2、SO2、NH3的水溶液能导电,但CO2、SO2、NH3均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导电的原因——电离(1)概念: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电离条件:酸的电离条件是溶于水,盐和碱的电离条件是溶于水或受热熔化。

[点拨] ①电解质不一定能导电,如固态NaCl、液态HCl等都不导电。

②电解质的强弱与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溶解度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如碳酸钙,其溶解度小,溶液导电能力弱,但其属于强电解质。

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1)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用“===”连接,弱电解质(包括弱酸的酸式酸根)的电离方程式中,用“”连接。

例如:Na2SO4:Na2SO4===2Na++SO2-4;HClO:HClO H++ClO-。

(2)多元弱酸的电离分步书写,多元弱碱的电离一步书写。

例如:H2CO3:H2CO3H++HCO-3、HCO-3H++CO2-3;Fe(OH)3:Fe(OH)3Fe3++3OH-。

(3)酸式盐的电离,强酸酸式盐与弱酸酸式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式不同。

例如:NaHSO4:NaHSO4===Na++H++SO2-4;NaHCO3:NaHCO3===Na++HCO-3、HCO-3H++CO2-3。

2022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第2章物质及其变化第3讲离子共存离子检验和推断学案

2022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第2章物质及其变化第3讲离子共存离子检验和推断学案

第3讲离子共存、离子检验和推断[课程标准]1.能应用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2.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能利用典型代表物的性质和反应,设计常见物质检验的方案。

考点一离子共存1.所谓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2.熟记常考离子的性质颜色MnO-4(紫)、Cu2+(蓝)、Fe2+(浅绿)、Fe3+(棕黄)氧化性ClO-、MnO-4、NO-3(H+)、Fe3+、Cr2O2-7还原性S2-(HS-)、SO2-3(HSO-3)、I-、Br-、Cl-、Fe2+水解显酸性NH+4、Mg2+、Al3+、Cu2+、Fe2+、Fe3+水解显碱性AlO-2、S2-、SO2-3、CO2-3、SiO2-3、ClO-、CH3COO-酸式酸根离子HCO-3、HS-、HSO-3、HPO2-4、H2PO-43.熟记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Al3+CO2-3、HCO-3、S2-、HS-、AlO-2、ClO-Fe3+CO2-3、HCO-3、AlO-2、ClO-NH+4AlO-24.限制条件分析解读无色溶液有色离子不能大量共存(透明溶液可能含有色离子)使甲基橙呈红色或pH=1 溶液显酸性,OH-及弱酸的阴离子不能大量共存遇酚酞呈红色或pH=13 溶液呈碱性,H+及弱碱的阳离子、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与Al反应放出H2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强碱性,显酸性时不能含NO -3由水电离出的 c (H +)=1×10-13mol·L -1水的电离受到抑制,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性离子和还原性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一定能”“可能”或“不能”大量共存确定是“可能性”还是“肯定性” 加水稀释,c (H +)c (OH -)减小说明该溶液呈酸性[稀释的是溶质,c (H +)减小,而c (OH -)增大]某溶液中lg c (H +)c (OH -)=12 该溶液呈酸性Fe 3+与SCN -不能大量共存二者发生络合反应1.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________。

【创新设计】2014届高三化学一轮(梳理+通解+集训)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创新设计】2014届高三化学一轮(梳理+通解+集训)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讲 离子反应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 性。 4.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5.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等概念的辨
析。
2.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及有限定条件的离子共存。
一种关系 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之间的关系
一种方法 离子方程式中物质的拆分技巧
(1)能拆成离子形式的指“两易”,易溶的且易电离的,
如强酸(H2SO4、HNO3、HCl、HBr、HI、HClO4等),强 碱[NaOH、KOH、Ba(OH)2等]、可溶于水的盐[钾钠铵盐 均可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氯盐(Cl-)不溶银亚汞,硫 (酸)盐不溶铅和钡,其余各种酸的盐,钾钠铵外多不溶]。
H2SO4===2H++SO2- 、 4 (NH4)2SO4的电离方程式分别为
2 NaOH===Na++OH-、 (NH4)2SO4===2NH++SO4- 4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用 表示。 ①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且电离程度逐步减弱,以第一步电离
H2S ++HS- H 为主。如H2S电离方程式为 HS- ++S2- H
二、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1.概念:有 离子 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化学反应都是离子
反应。 2.实质:溶液中离子的种类或浓度发生 改变 。 3.条件:有 难溶的物质 或 挥发性的物质 或 难电离的物质 生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和络合
反应。
4.离子方程式 (1) 定 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复习目标:1、基本分类方法,能够对物质组成进行分类。

2、掌握元素、化合物等相关的概念,能够进行辨析。

基础知识:一、粒子的基本概念1、核素、元素、同位素(1)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2)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质子数相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3)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核素总称为元素)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原子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②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基本粒子。

③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④原子的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哲学的角度首先提出来的。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说。

目前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入。

注意: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组合。

核素 同位素互称 总称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①离子的种类: 离子 ⎩⎨⎧阳离子:Li +、Na +、NH +4 阴离子:F -、NO -3 、 SO 2-4 ②离子的生成途径:离子的产生⎩⎨⎧原子分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电解质的电离③存在离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NaCl 、CaC 2、C 17H 35COONa ;电解质溶液中:盐酸、稀硫酸等;金属晶体中:钠、铁、铜等。

【注意】在金属晶体中只有阳离子,而没有阴离子。

分子、原子、离子均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基本单元,是化学研究的微观对象。

4、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完整理解分子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子是一种粒子,它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如:水、氧气、干冰、蔗糖等就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

②分子有质量,其数量级约为10—26kg 。

③分子间有间隔,并不断运动着。

④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⑤每个分子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的若干原子按一定方式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⑥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把分子分成分子⎩⎨⎧单原子分子:He 、Ne 、Ar 双原子分子:O 2、H 2、HCl 多原子分子:H 2O 、P 4高分子 ⑦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作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它是一种较弱的作用力。

5、 “基”、“根”、“碳正离子”(1) “基”是指分子中除去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以后剩下的原子团(也可能是单个原子),它是电中性的,通常不能稳定存在,如—NO 2硝基、—CH 3甲基、—SO 3H 磺酸基等(注意磺酸基不能写成—HSO 3)。

(2) “根”是带电的原子团,能稳定存在,如“NO 2—”亚硝酸根离子,“HSO 3—”亚硫酸氢根离子,它们各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根”与“基”的区别在于是否带电荷。

“根”与“基”的电子式也不同。

如羟基—OH 的电子式为 ,而氢氧根OH-的电子式为,甲基正离子CH3的电子式为。

二、物质组成分类1、纯净物和混和物常见的混合物包括:⑪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聚合物等);⑫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浊液)⑬同分异构间的混合体(如二甲苯总是混合物,含邻、间、对三种)⑭同素异形体间的混合体⑮其他:①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水玻璃、福尔马林、盐酸、浓硫酸;②爆鸣气、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③钢、生铁、普钙、漂白粉、碱石灰、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④煤焦油、石油及其各种馏分、植物油和动物油。

2、单质、同素异形体①同种元素的原子能构成单质的分子或晶体。

②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有因分子中原子个数不同而形成的同素异形体,如氧气(O2)和臭氧(O3);因晶体中原子排列不同而形成的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和石墨,白磷和红磷。

同素异形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转化过程破坏原有化学键,因而属于化学变化。

同素异形体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的产物是唯一的,因此可以由此两个方面证明其互为同素异形体。

③单质可分为金属与非金属两大类,金属单质具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固态时有延展性;在化学反应中是还原剂。

非金属单质一般没有金属光泽,质脆易碎,除个别(石墨)外不善于导电传热。

非金属性强者在化学反应中是氧化剂。

3、化合物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它又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两大类。

无机化合物的初步分类见前页表(1)氢化物:由氢和另一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一般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氢化物,其固体属分子晶体,熔点较低,常温呈气态,称气态氢化物;碱金属及碱土金属(ⅡA)与氢形成的氢化物则属于离子型氢化物,其中氢元素为-1价。

(2)氧化物:由氧和另一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根据其性质可进一步分为:A.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一般低价金属氧化物,特别是活泼金属氧化物(ⅠA、ⅡA族)属于此类氧化物B.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一般非金属氧化物,特别是高价非金属氧化物(CO2、SO2、SO3)和高价金属氧化物(Mn2O7、CrO3)属于此类氧化物C.两性氧化物-既能跟酸起反应又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Al2O3、ZnO、BeO等。

【注意】a.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包括两性氧化物)的对应(化合价一致)水化物是含氧酸或碱。

b.少数几种氧化物如CO、NO等,既不能跟酸,也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叫做不成盐氧化物。

c.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分别可以看成是含氧酸、碱失去水的剩余部分,又称酸酐,酸酐(其中相应元素R的化合价相同)),如SO3是硫酸的酸酐,SO2是亚硫酸的酸酐,N2O5是硝酸的酸酐。

至于NO2既不是硝酸也不是亚硝酸的酸酐。

d.通常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氧元素和碱金属、某些碱土金属还能形成化合价为-1价的过氧化物,如Na2O2和BaO2以及超氧化物,如KO2。

(3)酸:由氢和酸根组成,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是一种电解质,在电离时生成酸根阴离子,其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

①按组成分无氧酸(酸根不含氧元素),它们是酸性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称氢某酸,如氢氯酸HCl(俗称盐酸),氢碘酸HI、氢硫酸H2S、氢氰酸HCN等;含氧酸(酸根中含氧元素)称某酸如硫酸H2SO4、硝酸HNO3,有不同变价的按其化合物称高氯酸HClO4,氯酸HClO3,亚氯酸HClO2,次氯酸HClO。

相同元素、且成酸价态相同的酸还可按酸分子中失水情况分正酸和偏酸,如H3PO4为磷酸,HPO3为偏磷酸;H4SiO4为原硅酸,H2SiO3为硅酸;H3AlO3为铝酸,HAlO2为偏铝酸等。

②按其性质不同可分a.强酸与弱酸按相同条件同浓度下的电离度区分。

常见酸的强弱:强酸:HClO4、H2SO4、HNO3、HCl、HBr、HI;中强酸:H2SO3、H3PO4;弱酸:HF、CH3COOH、H2CO3、H2S、HClO、HAlO2、H2SiO3b.挥发性酸又称低沸点酸如HCl、HF、HBr、HI、HNO3、H2S和不挥发性酸又称高沸点酸如H2SO4、H3PO4。

另有某些不稳定含氧酸如H2SO3、H2CO3、HClO,只存在于水溶液中。

c.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这是根据酸根阴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氧化性与非氧化性划分的,酸中的H+都有氧化性。

常见的氧化性酸有硝酸、浓硫酸和次氯酸,非氧化性酸如盐酸、氢氟酸、磷酸。

注:酸性强弱和氧化性强弱之间没有联系和因果关系,如次氯酸HClO是强氧化性弱酸。

(4)碱:由金属和氢氧根组成(氨水NH3·H2O除外),且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它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

可以按性质分为强碱与弱碱,也可以按溶解性分为可溶性碱和难溶碱。

如:KOH、NaOH、Ba(OH)2为可溶性强碱; Ca(OH)2为微溶性强碱;Fe(OH)2 Fe(OH)3、Cu(OH)2为难溶性弱碱;NH3·H2O为可溶性弱碱(5)盐:由金属(或NH4+)离子与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仅由金属与酸根组成的盐叫正盐,如Na2SO4、K3PO4;如组成中还有氢元素,即有酸式根的为酸式盐,如NaHSO4、NaHCO3、Ca(H2PO4)2;除金属和酸根外还有氢氧根为碱式盐,如Cu2(OH)2CO3、Mg(OH)Cl等,一般碱式盐的水溶性较差;在电离时产生两种阳离子和一种酸根离子的盐是复盐,如KAl(SO4)2·12H2O、(NH4)2Fe(SO4)2、KCl·MgCl2·6H2O。

(6)络合物:含有络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络合物.例如络盐[Ag(NH3)2]Cl、络酸H2[PtCl6]、络碱[Cu(NH3)4](OH)2等;也指不带电荷的络合分子,例如[Fe(SCN)3]、[Co(NH3)3Cl3]等。

配合物又称络合物。

(7)其它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如Mg3N2、CaC2一般不称盐类而属于氮化物、碳化物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⑪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即物理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

如:水的三态转化,石油的分馏,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

物理变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键的断裂或者形成化学键,如食盐晶体熔化时就是破坏晶体中的离子键,而液体NaCl降温变成晶体时,又形成了离子键。

⑫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与物理变化相比,化学变化有以下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②常伴有放热、发光、变色、发声等现象③变化的本质是:旧键断裂、同时新键形成。

如:石油裂化,煤干馏,胃内消化食物等。

化学变化过程的同时也发生了物理变化。

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生成CO2和H2O是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一般指不涉及物质化学组成改变的一类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也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内容。

(1)化学性质主要包括①氧化性、还原性②酸性、碱性③稳定性④络合性(2)影响化学性质的因素①物质结构。

结构是影响化学性质的最重要因素,结构决定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离子结构、晶体结构等。

②物质的浓度对化学性质也有影响,如浓H2SO4与稀H2SO4的性质不同,浓HNO3与稀HNO3的性质不同等。

Cu十H2SO4(稀)——不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例题精讲:【例1】(08年广东理基·24)在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荔枝酿酒 B.酸雨侵蚀建筑物C.空气液化制取氮气 D.生石灰遇水成为熟石灰〖答案〗C〖解析〗A.荔枝酿酒过程中,会发生无氧呼吸,将其中的葡萄糖转化为乙醇,并释放出CO2气体;B.酸雨侵蚀建筑物过程中,酸雨的成分H2SO3与H2SO4会与岩石的CaCO3反应;C.液化(相变)是一种物理变化;D.生石灰为CaO,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Ca(OH)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