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复习》评课稿教学文稿
【参考文档】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篇一: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稿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稿镇南小学唐元英听了付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付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付老师展示出6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付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付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韩老师把算字典的体积贯穿课的始终。
在课后练习中“一个长方体木箱长5分米,宽和高都是0.4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课程接近尾声之时,张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让学生再次感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学习了它,就应该把它运用到生活中。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总结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课》说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课》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47~49页的内容。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在前面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写的,在这一单元主要分成四块: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表面积、体积及体积单位和容积。
从直观形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借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也是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整理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意义,表面积的计算,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单位进率等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其知识系统化。
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通过学生联系生活事例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复习整理的方法。
这部分教材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网络,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概念、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是为今后的圆柱体,圆锥体,甚至更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的确定: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加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区分清表面积和体积的不同。
理解它们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要在复习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复习整理的方法,通过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教材编排特点:这部分教材的编排可分两部分,即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的整理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过程。
5.本节课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梳理长方体、正方体知识,使之系统化。
理解提体积和表面积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从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6.教学目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查漏补缺,综合所学知识,是学生获得整体认识。
在能力及情感态度方面,不仅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能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长方体正方体复习课的评课稿
《正方形和长方形整理复习课》评课稿
评课人:张雪秀今天阳光杯展示课给我们展示了颇有特色的整理与复习课。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的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是很多老师都很纠结的问题。
今天三位老师的课似乎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
以叶老师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整理与复习》为例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叶老师的这节课突显出两大特点:一、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叶老师把内容分成整理知识点和练习两大块,深深地围绕一本整理与复习的目地而展开。
先出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两个图,结合图形让学生回忆起有关这两个图形的相关知识,以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呈现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对比得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最后通过各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
二、练习设计生活化,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1题出示一个鱼缸,学生提出有关长方体知识的问题,再有学生自己去解决。
这样显得问题很自然、很生活化,学生也乐意去学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第2题是包装牛奶盒子。
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贴近,“如何包装更省材料”让学生有兴趣地想去探究。
其中解法多样性,也说明了老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深刻的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让学生从原来的枯燥乏味转变为乐意和喜欢。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在我脑海里隐约形成一种整理与复习课的上课模式。
注重整理的过程,注重练习的设计,注重基础不忘提升,让学生在复习课上学到更多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课》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课》说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课》是针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47~49页的内容进行的教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及体积单位和容积。
通过整理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意义,表面积的计算,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
同时,通过联系生活事例,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
教学目标是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加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区分清表面积和体积的不同。
理解它们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研究复整理的方法,通过研究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材编排特点可分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的整理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过程。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梳理长方体、正方体知识,使之系统化。
理解提体积和表面积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从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是查漏补缺,综合所学知识,是学生获得整体认识。
在能力及情感态度方面,不仅让学生复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能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加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概念、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和交流等方式,丰富学生对现实物体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学生需要初步掌握如何用形体知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勇气。
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复整理时,采用情景教学法。
【推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推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篇1一、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概念课的教学,老师往往通过简单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此种概念。
这是一种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但本节课中,方老师紧扣体验式学习主题,创建情境,通过两次小组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引导学生在动态的学习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并积极思考。
整节课中,老师没有强加给学生知识,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二、利用白板助力数学课堂。
白板的使用是方老师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在教学时,教师利用拖拽、蒙层、克隆、旋转等功能,展示了长方体的面、棱的特点,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
三、制作模型,训练能力。
方老师创设了制作长方体框架的活动。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通过选择方案,动手操作,再次加深了对长方体基本特征的理解,也得出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结论。
对正方体的学习也就变得简单起来,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篇2最近教研组正在进行全员参与的公开课展示活动,今天有幸聆听了陈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秉着学习借鉴的精神,走进了陈老师的课堂,听后也有一丝感慨和不成熟的想法。
一、注重感知体验,自主建构新知。
陈老师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在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让学生在头脑中检索生活的长方体形状,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由“关于长方体你都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一问,有效的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并以此展开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与整理》评课听了年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教学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与整理》,有以下三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
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
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如引入部分,让学生先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然后根据已有经验展开知识的梳理,形成网络,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跳一跳”便可以摘到“检桃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也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
在教学中王老师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说课稿.docx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说课稿一、说教材本单元是在前面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写的,它的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表面积、体积及体积单位和容积。
这部分教材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也为今后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口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查漏补缺,综合所学知识,使学生获得整体认识。
在能力及情感态度方面,不仅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能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1、知识与能力: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休的特征,拿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理解其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讨论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想彖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彖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感受数学与牛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学生现状,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帮助学生梳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使Z系统化,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从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说教法和学法复习课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结合某一主题,梳理已经学过的知识,木节课的教学, 我采用了“聊天式”的方法引入课题,开门见山地引导学生进行“一理”、“二杳”、“三练”、“四提升”等四个环节进行梳理长方体和止方体的相关知识,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本单元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我主要采用了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佐课件教学,激发学生爱数学、爱生活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理——梳理知识复习课的第一大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梳理相关内容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系统,因此,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自我介绍的方法,让学生理清他们的特征,其次引导学生梳理公式,利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同桌互相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和、表而积体积的意义和计算公式,将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整理与复习的评课稿
整理与复习的评课稿1认真地聆听了顾老师的《整理与复习》, 现在就顾老师的课说说我的看法。
一、课前沟通, 拉近师生心理距离课前, 顾老师首先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 接着引导学生根据P107页上的表格提示进行了交流。
我认为, 顾老师这一环节设计得很好。
因为是借班上课, 学生跟上课老师之间比较陌生, 上课的老师对学生的学情也不是很清楚, 这样一来, 既消除了孩子跟老师之间的陌生感, 缩短了心理距离, 上课的老师也大体上了解了一下学情, 以便在接下来的课上有的放失。
二、创设情境, 衔接零散知识板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 顾老师创设了小华一家逛商场的情境, 将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 24时记时法以及克和千克三个零散的知识板块衔接起来, 避免了传统数学复习课讲、练、评的单调乏味, 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
三、微笑课堂, 展示教者人格魅力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进行有效的、高质量的对话, 其前提是营建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 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形成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
整节课上, 我们顾老师的脸上始终挂着一丝温柔、期待的微笑, 让我如沐春风, 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相比之下, 我自己的课堂氛围就没有她明主、平等, 这将是我今后要努力的一个方面。
微笑课堂, 学生学得轻松, 教师教得愉快, 何乐而不为呢?四、建议1.在某些具体知识点的梳理上, 我们是不是可以适当地放一放手。
我个人认为;复习课, 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竖成串, 横成链, 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没有必要像老鸟喂食一样, 把每个知识点都嚼碎了喂给学生。
其实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抛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稍加点拨即可。
比如在复习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时, 我在教学预案中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谁来举例说明如何把24时计时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2)谁再来举例说明如何把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3)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完了之后, 我准备了三组题进行反馈练习, 第一组是将24时计时法改成普通计时法, 第二组是把普通计法改成24时计时法, 第三组“我是小包公”, 判断改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评课稿
4月18日下午聆听了王峰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这节复习课,主要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关系、公式、单位及进率。
一、整节课王老师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物品“牛奶盒”为载体,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看到这个牛奶盒,你想提出什么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马上就有学生提出:“这个盒子的体积是多少?”、“做这个盒子要多少纸张?”有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后,对于本节课的思维就有了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二、通过合作交流,整体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
在课堂开始让学生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时,四人合作完成表格,方法合理,。
放手让学生尝试归纳、整理、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梳理知识中形成网络,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练习过程能与前面的导入前后呼应,做到素材的合理利用
王老师这节课始终用到了牛奶盒这个素材,在后面的求体积、容积时,还是能够让学生明白,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做到素材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的原则。
个人觉得这节课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在合作交流完后,请了一个学生去汇报,然后与大家交流,好像下面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是特别的高,而且这个环节所花的时间也比较长,如何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保证每组同学都能有效完成合作,这是一个得知商榷的地方。
评课者:(叶飞)
评课者:(叶飞)。
最新《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复习》评课稿教学文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复习》评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评课稿今天五年级的涂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颇有特色的整理与复习课。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的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是很多老师都很纠结的问题。
翻转课堂,信息技术的使用让我们耳目一新,对于复习课似乎又有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注重整理的过程,注重练习的设计,注重基础不忘提升,让学生在复习课上学到更多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翻转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的模式由原本老师传授的模式转变为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和研究,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合作者、组织者这一定位,被涂老师演绎的很到位。
她的点拨之处恰在学生的迷茫之时,不懂之处,一语中的,使学生如沐春风,幡然醒悟。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很强,并且,组织语言的逻辑性强,循循善诱,语言简练。
讲解具有针对性。
表达准确,思维严谨,使学生享受了一次严谨思维训练的洗礼。
精心设计的习题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我发现每道题都是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设计的。
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有坡度,又符合不同学生的口味。
特别是最后一题,涂老师能举一反三、扩展延伸。
通过不断地变换条件,有效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像这样的训练,既能有效地推进学生思维训练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解题技巧的提升,可以说是一举数得呀!翻转课堂的方法只是一种教学手段,重点是翻转课堂所体现的教学思想。
老师想要能够真正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体现出来,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准备。
比如整堂课练习设计很多,反馈很及时。
但是在练习的设计上还要精选习题,提高习题的思维价值。
课堂的设计上应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复习、自我整理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做练习。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七年级生物下册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人的由来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森林古猿生活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广泛分布于亚、非、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完整word版)《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评课稿王倩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一课,主要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关系、公式、单位及进率。
整节课活泼生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总体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复习课.特别突出以下几点优势:一、结合实际生活引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新课开始面对金鱼缸方案的设计王老师提出:“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调动起来,“我想知道金鱼缸花费的材料”“金鱼缸的占地面积"“金鱼缸的体积”良好的氛围让本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
二、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以及教师参与的作用。
比如:在课堂开始让学生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时,四人合作完成表格,方法合理,留给学生充分地时间和足够大的学习空间,放手让学生尝试归纳、整理、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梳理知识中形成网络,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小组的活动中,体现了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三、以学生为主体全班汇报交流,生生间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完善知识网络。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本课教师创造机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站在讲台上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展示交流。
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下面学生的质疑和讲台上学生的解疑答惑,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他们是课堂的主人,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四、练习设计具有生活化,注意沟通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如练习的取材来源于生活,“设计鱼缸”、“设计牙膏包装盒”等练习,这些学习材料都是学生极为熟悉的,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练习的难度。
使学生在脑中将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寻找到解题方法。
教师不仅教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初步的应用意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通用7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通用7篇)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通用7篇)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1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基本图形,所以新授课也好,练习课也罢,都是数学教师们熟悉的平淡无奇的内容,上过这一内容的老师很多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老套、机械,难以上出新意。
听了这次观摩,我有幸欣赏到了刘老师执教的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课,收获良多。
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出浓厚的课改气息,上出新意。
一、教学要具备勇气。
曾经有很多次外出听课的机会,也聆听过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但是思前想后,就是想不出有哪位优秀教师上过哪一节练习课给我们看。
课改行进到今天,我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解决公开课与家常课的“两张脸”现象。
一位朋友曾这样调侃听到的“教学展示课”:如果真去学习他们的上法,恐怕期末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就要考砸了。
如此可见一些公开课表面的浮华是多么地背离随堂教学的实际。
“真的很佩服刘延革老师的勇气和智慧!她敢在这样的大会上上练习课,还能上得如此精彩!”这是一位听课者发出的感慨,也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
如果说以前对练习课的教学深感头痛的话,那么在聆听了刘老师的教学风采之后,我不仅从心里发出一种感慨,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得如此精彩。
“家常课”、“公开课”本就为一家,我们要有一种挑战的勇气,挑战练习课、挑战家常课,以此拉近“家常课”与“公开课”的距离,用研究公开课的心态去研究家常课,用随堂课的基础性、扎实性来衡量公开课,两者相辅相成,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牢固掌握新知的主阵地。
二、教师要善“啃题目”。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怎么列式?为什么除以12?知道棱长又可以求什么?”这是本堂课的第一道练习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在做这道题目时需要回忆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及棱长总和的计算公式,在回答问题时需要掌握的是正方体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这不正是本课需要学生达到的目标之一吗?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刘老师的课堂提问,巧妙地将正方体的知识复习融入一道简单的练习之中,看似平常却极不平常,以一题而复习一片,以一斑而窥全豹,那是大师的艺术,是无痕的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在黑板上。
二、自我梳理形成网络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同学们回想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有什么特 征它的特征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描述呢 (1)同桌交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各有什么特 征 (2)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作适当评点。可让其他学 生进行补充。 形体 特征联系 面棱顶点 体有 6 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 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有 12 条棱,相 对的棱长度相等。有 8 个顶点。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 方体 体有 6 个面,都是面积都相等的正方形。有 12 条 棱,长度都相等。有 8 个顶点。 评点:请对比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 和不同点。 从而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做书 56 页第 1 题 长方体有()个面,相对的面(); 有()条棱,相对的棱();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入:同学们都带来了牛奶盒和魔方,今天这节
课,这小小的牛奶盒和魔方将成为我们学习的小助手,
与我们一起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一下
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教学过程
2、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做好铺垫。
教师:关于这一单元,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整
理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出示
少要多大
同桌先交流一下两题的区别,然后只列式不计算。
四、课终回顾,深化认识。
1、师:复习完这个知识后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
发言)
……
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
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
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让他们合作
课例研究综 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
述
知识应用分成两个环节:基础练习给定数据的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复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复习》评课稿贾姑小学束增凤今天早上,我有幸在五年级班听了一节李玉莲老师的整理复习课,使自己对复习课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李老师在课前将一些本单元涉及到的知识用表格给出,学生收集整理有关概念和公式,学生汇报时老师不再是简单肯定或否定,而是让不同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学生的汇报中老师不断将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抛给学生,如:学生在回答完长方体有12条棱后,老师紧接着追问“长方体的棱长可以分为几组?为什么这样分?棱长总和怎样求?”一环套一环,使学生将棱长的有关知识点串起来,不在割裂知识间的联系。
其次:背公式时要求学生讲出公式中每一个字母的含义,不再是单纯记忆,而是在理解中强化应用。
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回答后追问“长乘宽是哪个面?长乘高?宽乘高?求6个面的面积和只要将这一组面之和乘以2即可”。
学生不仅会背公式,对公式中的每个面的面积怎样求理解得很清晰,题目中不论求什么样的面,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个基本公式进行转换,达到了举一反三的功效。
第三:一道题涵盖本单元所有知识点,将一个情境用透,如:实践操作1、制作一个长方体鱼缸需要哪些材料?要测量哪些数据?为什么?2、出示数据:长方体鱼缸的长:80厘米宽:40厘米高:70厘米(四周是玻璃,底面是铁皮,角铁固定)(1)需要多少米的角铁?(求长方体棱长总和)(2)需要多少铁皮?(求这个鱼缸的占地面积是多少)(3)不考虑制作损耗的情况下,算一算需要多少玻璃?(求长方体的侧面积)(4)鱼缸占多少空间?(体积)能装水多少?(容积)(5)玻璃厚度忽略不计,实际加水为鱼缸高度的80%,即:70×80%=56厘米,实际加水多少升?(6)放入水草、假山和小鱼后,水面高58厘米,水草、假山和小鱼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如能将此题理解到位,相信本单元的所有知识点也能融会贯通。
我的二点思考:1、本节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回顾、归纳、运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复习》评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评课稿
今天五年级的涂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颇有特色的整理与复习课。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的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是很多老师都很纠结的问题。
翻转课堂,信息技术的使用让我们耳目一新,对于复习课似乎又有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注重整理的过程,注重练习的设计,注重基础不忘提升,让学生在复习课上学到更多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翻转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的模式由原本老师传授的模式转变为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和研究,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合作者、组织者这一定位,被涂老师演绎的很到位。
她的点拨之处恰在学生的
迷茫之时,不懂之处,一语中的,使学生如沐春风,幡然醒悟。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很强,并且,组织语言的逻辑性强,循循善诱,语言简练。
讲解具有针对性。
表达准确,思维严谨,使学生享受了一次严谨思维训练的洗礼。
精心设计的习题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我发现每道题都是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设计的。
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有坡度,又符合不同学生的口味。
特别是最后一题,涂老师能举一反三、扩展延伸。
通过不断地变换条件,有效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像这样的训练,既能有效地推进学生思维训练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解题技巧的提升,可以说是一举数得呀!
翻转课堂的方法只是一种教学手段,重点是翻转课堂所体现的教学思想。
老师想要能够真正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体现出来,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准备。
比如整堂课练习设计很多,反馈很及时。
但是在练习的设计上还要精选习
题,提高习题的思维价值。
课堂的设计上应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复习、自我整理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做练习。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七年级生物下册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森林古猿生活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广泛分布于
亚、非、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2、四种现代类人猿: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
其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
3、从猿到人进化的原因:地形和气候的变化。
4、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是古人类化石。
二、人的生殖
1、男性生殖系统:主要器官是睾丸,其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前列腺和精囊腺:分泌黏液
2、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器官是卵巢,其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3、生殖过程:
(1)受精部位:输卵管;胚胎发育的场所:子宫;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2)胎儿在8周左右出现人形,40周发育成熟。
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阴道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三、青春期
1、一般来说,男孩进入青春期比女孩晚两年。
2、青春期的身体变化:(1)身高突增;(2)神经系统以及心、肺功能明显增强;
(3)性器官发育并出现第二性征。
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3、青春期的心理变化:(1)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
老师的关怀;(2)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跟家长交流;(3)性意识开始萌动。
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2、糖类、蛋白质、脂肪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其中,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
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
3
4、“第七类营养素”是膳食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