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脉结代,心动悸”
张仲景治心悸心慌的经典小方!
张仲景治心悸心慌的经典小方!展开全文张仲景治心悸心慌的经典小方!闹了半天,又是湿气惹祸本文理论依据:《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仲景方药古今应用》、《仲景临床中药学》、《经方方证要点》昨天,我给您写了张锡纯治疗心慌的方子,用于调治心血不足、神魂不安的患者。
我不知道您看过没有。
今天在这里,我再给您写一个。
只不过,这不是张锡纯的办法,而是张仲景的,两个人差了一千多年。
调治的思路,自然也完全不一样。
先来看这个医案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年26岁,什么毛病呢?心下位置悸动不安,似跳非跳,似慌不慌,总之是感觉不安生,总感觉心跳不正常。
但这个情况也有改善的时候。
什么时候呢?就是大便拉稀、稍微腹泻的时候。
这个腹泻,隔三岔五来一回,然后心里面就安生了,但不久以后还是老样子。
这什么毛病啊?患者去过心内科,看是不是心脏不好,但是没查出来什么。
后来,此患找中医。
接待他的,是国内当代的中医经方大家。
医家这么一看,发现舌苔白滑,脉象弦。
而且腹部有振水之声。
再仔细一问,发现患者腹泻的时候,大便清水样,不臭。
看到这里,医家明白了,写了一张小方子——茯苓24克,生姜24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
结果,6剂之后,所有症状全部消失,再也没复发过。
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患者其实就是脾胃阳气不足,水湿之气停于心下胃脘所致。
什么意思啊?就是说,这个患者,脾胃阳气不足,没有办法运化水湿之气,于是水湿化作痰饮。
水湿痰饮停在胃脘部位,犯于上,则形成了心中悸动不安之感。
犯于下,走于肠间,则体现为便溏、拉稀,清水样的便。
还有的,病邪犯溢于四肢,会导致浮肿。
腹部的振水声,就是水湿痰饮停聚的表现。
舌脉所体现的,也都是水饮之邪内聚的问题。
也就是说,这个患者所谓的心慌、心悸、不安,说到底,还是水湿痰饮之邪作怪。
这种情况下,仲景的小配伍,茯苓、桂枝、生姜和炙甘草就比较科学。
它本名叫做茯苓甘草汤,基本配伍是茯苓6克,桂枝6克,甘草3克,生姜9克。
其中,桂枝和生姜温阳行水,茯苓利水健脾,炙甘草固护中焦。
2022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8
2022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A型题(1-81题)1.?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其影响因素是BA.体质因素B.社会环境因素C.地理差异因素D.季节因素2.与“阳胜那么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B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C.交感互藏D.互相转化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那么是CA.抑强B.扶弱C.泻子D.补母答案:C泻子。
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此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CA.太阴脉衰B.少阴脉衰C.阳明脉衰D.少阳脉衰5.“治痰先治气〞的理论根据是CA.气能生津B.气能载津C.气能行津D.气能摄津6.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亲密相关的是BA.任脉B.督脉C.冲脉D.带脉7•根据?素问•刺志论?,可以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DA伤风B伤寒C伤湿D伤暑8.以下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C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9.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那么是DB.治标C.先治标后治本D.标本兼治10.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BA.神乱B.失神C假神D.少神11.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BA.寒证B.痛证C惊慌D.宿食12.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AA.脉来时止B.脉来缓慢C.脉来数急D.脉来无力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DA气陷B亡阳D气脱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DA.风寒犯表证B.痰热壅肺证C.风热犯表证D.风热犯肺证15.症见纳呆,脘腹坠胀,大便溏稀,神疲惫力,证属CA胃气虚B脾气虚C脾虚气陷D脾阳虚16.症见神疲惫力,肌衄,舌淡,证属DA气滞血瘀B气虚血瘀C气血两虚D气不摄血17.以下选项中,属太阴病证辨证根据的是DA四肢厥冷B下利清谷C畏寒欲寐D腹满呕吐18.症见心烦不寐,耳鸣腰酸,潮热盗汗,脉细数属于DA心阴虚B肝阴虚C肺肾两虚/阴虚D心肾不交/阴虚19.孕妇慎用的药AA.桂枝B.白芷C.羌活D.麻黄解析:桂枝辛温助热,有温通经脉的作用。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
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味苦寒) 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苦寒) 芒硝一升(咸寒)甘遂一钱(苦寒)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心悸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心悸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惊悸,病情较重者—怔忡,可呈持续性。
历史沿革1.关于病名:《内经》有惊、惕、惊骇、惊惑、惊躁等名称,《金贵要略》和《伤寒论》中称“惊悸”、“心动悸”、“心中悸”、“心下悸”。
宋·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2.关于病因病机:《内经》认为病因为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也”。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诸病源候论》:外感、情志失调:“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悸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唐宋以后医家对心悸的认识,一般有以下几种:认为心悸为水停于心下所致:宋·陈无择:“五饮停蓄,闭于中脘,使人惊悸,属饮家。
”认为心悸是水停于心下及心气虚所致:成无己:“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情志所致:宋·杨士赢:“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张京岳《京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心血不足加痰郁:清·李用粹:“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成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也责之虚与痰:“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强调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3.关于治疗《金贵要略》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炙甘草汤小议及其在临床上应用
(3)《伤寒论》 177条以 “伤寒 ”二字冠首,故
象。心跳可能过快,也
可治“伤寒”之
可能过慢,或不规则,
证。
或是以(正2常)的脉速结度代跳动
。 “脉结代”是间歇脉的并称
《伤寒论》178条对结代脉作了很
淸楚的注释:“脉按之来缓,时一
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
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Βιβλιοθήκη 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
为麻仁只是润燥一通个便作用是制约桂枝、生姜等辛
而怱略之。也不燥应之以品。唐容川《血证论》:“
为不可解而以他桂药枝代入心化气,变化而赤,然桂
之。徐灵胎曰:枝“辛一烈能伤血,故重使生地、麦
药有一药之性情冬功、效芝麻以清润之,使桂枝雄烈
”。
之气变为柔和,生血而不伤血。
其 按丘氏所考1两=13.75g来折
速尿 20mg qd 安体舒通 40mg bid 盐酸曲美他嗪 20mg tid 另外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针、尼莫地平及基础 疾病的对症处理。
临床案例一:
8/8患者仍气促,冷汗出,动则加重,双下肢水肿较前 稍消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复查心 电图:1.心房纤颤伴长R-R间期2.提示心肌缺血3.异常Q 波;地高辛浓度:0.25 ng/ml;BNP:226pg/ml。
服其 法十
二
(1)本方经典煎服法: “上九味,以淸酒七升,
·
水八升,先煮(八2味)取本三方升水,酒同煎,大多
炙 甘 草
去滓,内胶烊医消者尽认,为温不服用酒,效果稍逊, 一升,日三服临。床”实践经验表明病重者可
汤
酌加酒。
煎
煎好的药液稠厚香甜,
酒精已挥发殆尽,即使不能
饮酒者也无妨。
"脉结代"的现代解读及临床释义
中药治疗心律 失常 新观 点—— 整合 调节 。据 《 伤寒 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 治》 记载 , 当脉搏 的结代 与 心慌 同时存 在 时 ,
就是心律失常 。参松养心胶囊 的抗心律 失常作 用可能是 通过 对心肌细胞多离子 通道 的阻滞 作用 来实 现 的 , 对瞬 间外 其 向钾 电流的阻滞效应显示了独特的抑制 2相折返 的作 用 , 能 既
・
1 6・ 4
金堡 用药 1 8月第 5 生 卷第 8 A期
C i J f l i l a0a Du s. uut 0 2 V 1 08 h o Ci c f hl r U eA gs2 1 .0 5N . A n n a Rt g .
・
临 床 诊 疗
・
“ 脉结 代 ” 的现代 解读 及 临 床释 义
刘宏祥 , 赵永 辰 , 曼 史
【 关键词 】 脉结代 ; 心律失常 ; 参松养心胶囊 【 中图分类号】 R517 【 4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7 — 262 1)8 04 0 64 39 (02 0A一 1 6— 2
《 伤寒论 》 7 17条 ( 宋本 ) : 伤寒 , 云 “ 脉结 代 , 心动 悸 , 炙甘
结脉为 中医脉 象之一 。《 脉诀 刊误》 补充 为 : 脉缓 来 , “ 时
一
止复来 , 常数 , 无 ……日结。 传统 中医认为 , ” 脉来缓 , 时而一
止( 突然停顿一次 ) 止无定数 , , 或跳三下 , 停一下 , 接下来 跳五 下停一下 , 无一定 的停顿规律 , 为结脉。中医认 为 , 脉结而有力
常 的同时可降低病死率 , 但其仍有许多非适应证 , 如心动过缓 、 血压偏低等 。这就迫使临床 医师一定 要在心 律失常 药物治疗
《伤寒论》研究札记
寒 论 > 证 论 治 精 神 为 基 础 , 编 了我 国 第 一 本 ( 医 辨 证 辨 主 中 学> 材 。 教 [ 文] 原 伤寒 , 结 代 , 动悸 . 甘草 汤 主之 。 脉 心 炙 甘 草 四 两 炙 生 姜 三 两 切 人 参 二 两 生 地 黄 一 斤 桂 枝 三 两 去 皮 阿 胶 二 两 麦 门 冬 半 升 , 心 麻 仁 半 升 大 去
枣 三 十 枚 擘 。 上 九 味 以 清 酒 七 升 , 八 升 . 煮 八 味 , 三 水 先 取 升, 滓 , 胶 烊 尽 。温服 一 升 . 去 纳 日三 服 。 一 名 复 脉 汤 。
中 医古 代对 心 律 不齐 有 一 定 认 识 , < 问> 人 气 象 如 索 平
论 、 部九 候论 、 奇 论 等篇 提 出过 多种 不整 脉的 形象 。 < 三 大 伤 寒论> 提 出 了促 、 、 则 结 代三 种 不 整 脉 。 有 具 体 的 治 法 , 与 并 相 联 系。 (金 匮要 略> 有不 整脉 的记 载 ) 脉 促 、 闷之 用桂 < 亦 如 胸
对 冠心 病 及 高血 压之 心律 不齐 几乎 无 效 。
关
键
词 :伤 寒 论 ;
研究;
论 述 文 章 编 号 :0 9—5 7 ( 0 2 0 10 2 6 2 0 ) 4~0 9 3 8—0 2 遂 字研 究 , 系临 床实 践 。 有所 得 。 联 必
中 图 分 类 号 : 5 R2 1
2 关 于 脉 结 代 与 心 动 悸
有 些 病 人 主 诉 心 动 悸 , 且 一分 明 显 , 有 触 动 即 行 发 并 卜 一 作 , 光 事 物 、 言 刺 激 均 能 引 起 发 作 。 发 则 坐 卧 不 安 , 不 声 语 夜 成 寐 , 情 烦 躁 , 用 炙甘 草 汤 治 疗 悉 无疗 效 。之 后 凡遇 主 心 余 诉 心 动悸 之 患者 , 须 仔细 诊脉 , 其 是 否有脉 律 不齐 ( 结 必 察 脉
中医关于“心悸”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心悸”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心悸心悸是以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症的疾病。
临床多呈发作性,每因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等发作,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多为阵发性;病情较重者为,可呈持续性。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心肌炎、神经官能症等以心悸为主症者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心悸”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原因可致本病相关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记载脉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脉绝不至日死,乍疏乍数曰死。
”这是认识到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关系的最早记载2.心悸的病名,首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和《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称为“心动”“心中”及“惊悸”等,认优、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以炙甘草汤为主治疗心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以炙甘草汤为主治疗3.元·朱丹溪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丹滚心法·惊属虚:时作时有时,以朱砂安神丸。
”“怔忡者血虚,征无时,血少者多,有想虑使的正者,痰因火动。
4.明·虞抟《医学正传·惊悸证健忘证》云:“征者,心中对,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之状,有时而作者是的证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张景岳《景岳全书,征惊恐》谓:“此证唯阴虚分人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原,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
经方: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
经⽅:炙⽢草汤(⼼动悸,脉结代)炙⽢草汤【原⽂】伤寒脉结代,⼼动悸,炙⽢草汤主之。
⽢草四两(炙)⽣姜三两(切)⼈参⼆两 ⽣地黄⼀⽄ 桂枝⼆两(去⽪)阿胶⼆两 麦门冬半⽄(去⼼)⿇⼦仁半升 ⼤枣⼗⼆枚(擘)右九味,以清酒七升,⽔⼋升,先煮⼋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升,⽇三服。
⼀名复脉汤。
【⼜名】复脉汤【作者】张仲景【出⾃】《伤寒》【经典回顾】1、伤寒脉结代,⼼动悸,炙⽢草汤主之。
【剂量】1、炙⽢草⽤⼀两,⽣姜三⽚,桂枝三钱,⼈参⼆钱,⽣地黄⼀两,阿胶⼆钱,麦门冬五钱,⿇⼦仁五钱,⼤枣⼗⼆到⼗五枚。
2、麦门冬和⿇⼦仁是表⾥药,⼀个润肺,⼀个清肠,常常并⽤所以等量。
【组成】⼈参⽢草地黄麦门冬桂枝阿胶⼤枣⿇仁姜【时机】1、⼀名复脉汤2、结代脉。
只要⼼脏有问题的脉不整,就可以⽤。
3、病⼈是⼼肺虚肠胃实。
【⽅解】1、⽢草、⼈参、⼤枣、⽣姜,这四味药是固定健脾的;2、麦门冬专门是润肺的,让肺⾥⾯的湿度够;3、⿇⼦仁慢慢的把肠⼦清出来,中药的仁剂,杏仁、薏仁,都是油质⽐较多的,可以润滑,本来⾎就不够了;4、⽣地专门是补⾎的;5、阿胶是驴⽪熬成的胶质,现在最好的是⼭东的阿胶,深咖啡⾊,阿胶专门补⼼⾎,阿胶⽌⾎的功能⾮常好,所以⼥⼈⽉经来的时候不能吃阿胶;6、把补⾎的药加在⾥⾯,要让它进⼊⼼脏进⼊动脉,所以重⽤桂枝。
【应⽤集锦】1、⾆裂纹是由于⾆为⼼之苗,⼼阴不⾜,不能上荣于⾆,⾆失濡养,则⽣裂纹。
可⽤本⽅治疗。
2、⼿⼼出汗,⼿⼼虽属⼼包络之部位,但⼼包络是⼼之外围,与⼼同⽓。
汗⼜为⼼之液,汗多则耗伤⼼⽓,故⽤本⽅益⽓敛阴以⽌汗。
3、炙⽢草汤应⽤于⼼脏病、巴西多⽒病、产褥热、肺结核、喉头结核等。
4、脉结代、⼼动悸,炙⽢草汤5、⼼悸,不易⼊眠:炙⽢草汤补⼼⾎。
【⽐较集锦】1、⼩建中汤,是补阳⽤的,没有⽣病也可以吃;2、炙⽢草汤是补阴虚⽤的。
3、(1)⼼悸+⽔饮(突发呕吐、晕眩等),⼩半夏加茯苓汤;(2)⾎虚之⼼悸,炙⽢草汤;(3)顽固的失眠证,⼼下悸得厉害,⽤其他的药不⾏,⽤茯苓⽢草汤加龙⾻、牡蛎各12 克每每见效。
促、结、代三种脉象的理论辨析
促、结、代三种脉象的理论辨析最近在看中医诊断学相关的书籍,稍有心得便记录下来脉诊,不过是对脉位、至数、脉长、脉力、脉宽、脉律、流利度、紧张度等八个要素的辨别综合分析。
脉律则是指脉搏节律,正常的脉搏节律应当和缓从容、节律一致。
促、结、代就是以节律异常为突出特点的三种病理脉象。
“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这是我看到结代脉第一时间从大脑中浮现的语句。
“脉结代”到底是什么样的?是结脉,还是代脉,亦或是又结又代,为什么不是促?心悸兼见脉结代为什么药施以炙甘草汤?下面我们从脉象分析入手,看看能否作出比较好的解释。
促、结、代三种脉象均为脉气不相续接而导致的歇止类脉象。
促脉数而中止,结脉迟而中止,且二者止歇不规律;代脉缓而时止,止歇有律且时间较长。
三种脉象分别有脉来有力与脉来无力之分。
无力者正气虚衰,有力者邪实正虚。
结而无力,多因气血亏虚,尤其是心气心血亏虚,不能良好地鼓动与充斥脉道,而导致脉气不相续接;促而无力,多因阳气亏损,虚阳外越,脉动急躁而又续接不畅;代而无力,因脏腑衰败,精亏气少,蓄而鼓脉,一动便虚,需再蓄而鼓。
由此观之,较之促结,代脉所显示的正气更虚。
脉来有力则多为邪实正虚。
数为阳、迟为阴。
促而有力可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偏热者,阳热鼓动血行,则脉来急数,邪热灼津耗液,心气心血受损,脉气不相续接,故而时止;结而有力可见于阴寒内盛,“血得寒则凝”故脉来迟缓,寒凝而气滞又血行不畅,致使脉气不相续接,而时有一止。
又气滞血瘀、痰饮食积均可阻滞气血,致使脉气续接不及,而时有一止,偏热者促,偏寒者结,因邪实故脉来均有力。
代而有力者可见于疼痛、惊恐、跌扑损伤等症,痛则气结、惊则气散、恐则气下、血瘀则气滞,均是气机不畅,或兼痰瘀阻滞脉道,脉行不畅而不相续接,多为一时性,但必有正虚之征,无正虚或现弦、动、涩象。
或有常人情绪激动、过度劳累、酗酒饮茶后亦可出现短暂的促而有力的脉象。
总结三种脉象的特点: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有力邪热、无力虚阳越。
《伤寒论》治疗心悸条文的相关统计及浅析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9), 14788-14795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92069《伤寒论》治疗心悸条文的相关统计及浅析卞淑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收稿日期:2023年8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9日摘要对张仲景在《伤寒论》分散全篇的治悸条文进行六经分布、方剂、药物等相关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对心悸部位、治法及遣方用药进行探析,总结归纳仲景治疗心悸的药证规律。
得出结论:《伤寒论》治悸条文共有12条,以太阳病篇最为集中,占比过半;治悸方剂8首,共运用了17种药物,单味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炙甘草,其次为桂枝,两药物使用频率之和占整体药物使用频率的近1/3,药对中桂枝、炙甘草药的使用频率最高,在8首方剂中使用了6次;仲景将心悸部位进行详细区分为临床准确辨证提供依据;仲景治悸重用温补法。
关键词伤寒论,心悸,方药,治法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Treatment of Palpitations in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Shuxian BianGraduate Schoo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Received: Aug. 19th , 2023; accepted: Sep. 14th , 2023; published: Sep. 19th , 2023AbstractZhang Zhongjing’s all-round treatment articles in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ix meridian distribution, prescriptions, drugs and other re-lated statistics, and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the palpitation location, treatment and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pharmacological evidence law of Zhongjing in the卞淑贤treatment of palpitations was summarized. Conclusion: There are a total of 12 articles on the treat-ment of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with solar disease being the most concentrated,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there were 8 anti-palpitation formulas; a total of 17 drugs were used;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use in single medicine was prepared licorice, followed by cassia twig; the sum of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the two drugs accounted for nearly 1/3 of the overall drug use frequency, and the drug used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cassia twig and prepared licorice, and it was used 6 times in 8 first formulas; Zhongjing made a detailed distinction of pal-pitation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accurate clinical differentiation. Zhongjing Zhi reuses the warm supplement method.KeywordsTreatise on Cold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Palpitation, Recipe, Therapy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说文解字》中释“悸”为“心动也”。
历代中医治疗心律失常小考
历代中医治疗心律失常小考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治疗中医虽没有心律失常的病名,但是医家普遍认为此病属于中医“心悸”、“怔忡”之范畴。
回顾历代中医积累的经验,是治疗此病的宝贵财富。
《内经》《内经》虽无心悸、怔忡这些病名,但是对此病的病因病机已有类似记载。
心虽为五脏之一属阴,但心在五行中属火,主宣发阳气,同夏天的热气相像。
如果心阳不足或心脉闭阻则不能正常宣发阳气则引起心悸、怔忡等。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惊骇,皆属于火。
”为后世“寒凉派”医家刘完素“心火甚易惊”的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与今天心肌炎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极其相似。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疗上当以扶正祛邪为主。
《伤寒论》《伤寒论》对于本病心阳衰弱、心血不足、水饮内停等证有详细论述。
代表的条文如《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后世研究表明,此方对窦性心律失常具有双向调节的功效,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是《伤寒论》滋心阴补心阳的名方,为后世气血双补治疗心悸开辟了先河,为后世医家广泛应用。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作为《伤寒杂病论》论述杂病的部分,对此病也有详细描述。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曰:“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不仅描述了惊悸在脉象上的变化,还说明了惊与悸之间的区别。
《金匮要略》:“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麻黄通阳散结,两药合用,治疗痰湿痹阻心阳引起的心悸。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论五苓散应用云:“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
五苓散主之。
”说明五苓散也可治疗水饮凌心水湿内停之心悸。
唐宋时期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惊悸候对此病也有论述:“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称;或恐惧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汤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7 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 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功能。
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主治。
气虚血弱,营血不足”脉结代,心动悸舌光色淡,气短,少津。
虚劳肺痿。
方剂的组成,药共有10 味。
5 味是通阳益气的药物(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 味是滋阴养血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
我在早期使用时,因为药房不备姜、枣,也认为其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常不嘱用。
再是方中的麻仁,因教科书只讲其润燥通便之功,加在其中不解其意,故常询病人大便情况,唯对便秘者方敢安心使用。
后来看到有人说麻仁乃枣仁之误,如清代尤怡即主张当用枣仁,但再后来偶尔读到罗大伦教授一文,言国外有科研报告称火麻仁有修复受损心肌细胞的作用,始知老祖宗早就知道它是治心脏用的。
还有方中的清酒,原本也自以为是地认为其可有可无,有时也嘱加酒,但只是根据《方剂学》中介绍的,服用时加10 毫升为引。
经学习才知道清酒应该就是农民自酿的米酒,冬季刚酿成时酒呈奶色,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所写的“莫笑农家腊酒浑”,“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酿成的米酒,是稻谷丰收后酿制,初浑浊,储藏到第二年春天,色澄清,称为清酒。
这种米酒辛热轻扬,可以行药势、通经络、利脉道。
使用炙甘草汤时,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使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柯韵伯言“地黄、麦冬得酒良”当是此意。
另外,大量生地黄等滋腻药服之碍胃,加酒浸煮可除此弊。
此方组药之妙,见《医寄伏阴论》:“本方亦名复脉汤,为滋阴之祖方也。
其功固在地黄、麦冬、人参、甘草等一派甘寒纯静之品,而其妙全在姜、桂、白酒耳。
复脉汤与复脉辈
复脉汤与复脉辈复脉汤与复脉辈复脉汤即炙甘草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其条文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其证是因寒邪损伤心阳所致。
心阳虚衰,失于温养,鼓动无力,心动失常,故可见心中悸动不宁。
心主血脉,心阳虚弱,无力鼓动血脉,则脉气不相接续,故脉象结代。
治疗应益心气,温心阳,滋心阴,养心血,以复脉定悸。
复脉汤以炙甘草为君药,配伍人参大补元气;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生地黄、阿胶补血,滋阴润燥。
总之,本方以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生地黄、麦门冬、阿胶、麻仁滋阴养血润燥;姜、桂、酒辛温,具有温通心阳,通行血脉之功。
诸药合用,温而不燥,通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损阳,阴阳调和,共奏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复脉定悸之功。
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凡属阴血不足,阳气衰惫,心气虚弱者,均可加减应用。
复脉汤中“复脉”之重点,在于复脉中之阳。
复脉汤的临床应用近年来,复脉汤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治疗心律失常(早搏、心动过缓、房颤),病毒性心肌炎,病窦综合症,扩张性心肌病等。
也常用于汗证、白细胞减少症、季节性低血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复脉汤治疗以虚为主的心脏病疗效显著。
但由于心脏病症状较多,因此临证时要注重药物的加减运用。
如出现心前区憋闷疼痛,连及后背,可合用栝蒌薤白半夏汤,并加葛根、厚朴、枳实等以助其宽胸散结,行气通阳。
如出现气虚便溏,可去生地、麻仁,加山药、茯苓、白术以健脾利湿。
如出现头晕,耳鸣,头胀痛,可合用天麻钩藤饮以平肝潜阳。
此外,要重视方中清酒的应用,清酒能够温通经脉行药势,亦能佐制生地滑肠之弊,增强药性。
复脉汤的衍变与“复脉辈”的化裁运用1.复脉汤的衍变自复脉汤创立以后,常用于治疗以“脉结代,心动悸”为主症的临床疾病,如孙思邈用其“治虚劳”病,症见“汗出而闷,脉结悸”;《外台秘要》用治热病伤阴的肺痿;《张氏医通》用治“虚劳少血,津液内耗,心火自炎,致令燥热乘肺,咯唾脓血”的病证。
《伤寒论》辨治心悸规律探析
《伤寒论》辨治⼼悸规律探析⼼悸是⼼中悸动不安,甚者不能⾃主之谓,是临床常见症状之⼀。
《内经》虽⽆⼼悸的病名,但对其病机已有论述,如《素问·举痛论》:“惊则⼼⽆所依,神⽆所归,虑⽆所定,故⽓乱矣。
”⼼悸作为⼀个病名,⾸见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1],称之为“⼼动悸”“⼼下悸”“⼼中悸”,并对其病机、症状、治法、⽅药均详尽论述。
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律失常症状相似,因此把握“⼼悸”的辨治规律,对临床确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概述《伤寒论》中与“悸”有关的条⽂计⼗余条,分布较散,缺乏系统性。
⽽成⽆⼰在《伤寒明理论·悸》中提纲挈领的指出⼼悸病因不外⽓虚、痰饮两端。
⽈:“其⽓虚者,由阳⽓虚弱,⼼下空虚,内动⽽为悸也;其停饮者,由⽔停⼼下,⼼主⽕⽽恶⽔,⽔即内停,⼼不⾃安,则为悸也。
⼼悸之由,不外⼆种,⼀者⽓虚也,⼆者停饮也。
”总的来说,正虚邪扰,⾎脉不畅,⼼神不宁,则为⼼悸[2]。
证治分类1⼼阳不⾜《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叉⼿⾃冒⼼,⼼下悸,欲得按者,桂枝⽢草汤主之。
”⼼居胸中,五⾏属⽕,故为阳脏,《素问·六节脏象论》:“⼼者……阳中之太阳,通于夏⽓”,其主⾎脉之功能,全赖⼼阳之温煦。
汗为⼼之液,由阳⽓蒸化津液⽽成。
发汗过多则阳随汗外泄,伤及⼼阳。
⼼阳⼀虚,⼼脏失去阳⽓的庇护,则空虚⽆主,故见⼼中悸动不安。
虚则喜按,故其⼈常以⼿按其⼼胸间,以求稍安。
桂枝⽢草汤有桂枝、⽢草组成。
桂枝⾟⽢性温,⼊⼼助阳;炙⽢草⽢温,益⽓补中。
⼆药相伍,⾟⽢合化以温⼼阳。
另据《本草经疏》记载:“桂枝能利关节,温通经脉…其⽤之道有六:⽈合营,⽈通阳,⽈利⽔,⽈下⽓,⽈⾏瘀,⽈补中。
”虽⾔和营是其⾸功,但亦明⾔有“⾏瘀”之效。
临床所见⼼悸发展⾄后期合并阳虚⾎瘀证者亦不在少数,因此此处桂枝还可理解为寓未病防变⽽治未病之意[3]。
2阴阳两虚《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动悸,炙⽢草汤主之。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论:心悸
经⽅⼤家胡希恕讲伤寒论:⼼悸
伤寒脉结代,⼼动悸,炙⽢草汤主之。
——《伤寒论》
这个脉结代脉不⼀定要⽤炙⽢草汤,但是⼼动悸,⾎不⾜以养⼼,则⼼动悸真正的由于
虚,现在由于阴虚了,可以⽤炙⽢草汤。
有些结代脉,如前⾯的抵当汤,脉沉结,沉脉中见结,沉脉有时停下下。
所以实证⾥头有很多是瘀⾎证,反倒⽤下剂,可是实证没有⼼动悸,如果⼼动悸相当厉害,动悸是惊恐的意思,⽟函经是“惊悸”,这时炙⽢草汤是有作⽤的。
此⽅是桂枝汤去芍药,⾥⾯有桂枝⽣姜⼤枣⽢草,另加些滋阴药啊胶、麦冬、⿇仁、地黄。
同时加⼈参健胃。
所以⽣⾎⽣津液,胃要是坏了是不⾏的。
⽽且⽅名也给我们个启⽰,⽣地⽤1⽄,麦冬半升都是⼤量,不说⽣地麦冬汤⽽说炙⽢草汤,炙草不过四两,为什么?
⽢能养脾,古⼈认为是⽢药都是健胃的,这⾥滋阴药皆为⽢药,尤其麦冬,麦冬汤解释有健胃作⽤,这⽅主药是健其胃⽓为本的,尤其阴分太虚了,当然也给滋阴药,桂枝外调营卫,此⽅主要内滋阴津液,然后健其胃⽓,这是⼀种治⾎虚,脉结代的正法,不健胃是不⾏的。
所以遇到⾎虚津液虚,⼤滋阴把胃弄坏了,是恢复不了的。
后⼜称复脉汤是错的。
真正脉要是绝,那只能⽤通脉四逆汤,此⽅复不了脉。
这都是千⾦搞的。
此⽅是治结代,出现间歇,复间歇可以,不是没有了。
真正到了⼼脏衰了,此⽅寒性药⽤不得。
后⾯讲的通脉四逆汤就是,那只能救胃,所谓救胃扶阳,胃⽓保住⼀分,⼈⽣命可挽回⼀分。
如果胃⽓全完了,⼈就好不了,故那必配四肢厥冷,⾎液达不到四末,基础在胃,胃为⽔⾕之海。
胃⼀点消化作⽤也没有,到那时吃这药不⾏,⼀点寒性药也不能⽤。
调理心脏偷停的炙甘草汤--罗大伦博士的论述
调理心脏“偷停”的炙甘草汤罗大伦博士(2010-05-26 06:47:02)这两天忙碌而又充实着,周末和王鸿谟老师、程凯博士去了外地一个油田,做个一次公益活动,周一回来后上班,然后给朋友调理身体,脑子不停地在转。
昨天晚上回来的时候没有坐地铁,因为轮不上座位,就坐了公共汽车,结果夜色中在车上昏沉睡去,直到家门口,蓦然惊醒,才及时下车,这才发现自己的本能还是可以的,如果不在家门口醒,就直接被拉到廊坊了。
然后夜色中找地儿吃口饭,在一个快餐店门口,一个迎面走过的姑娘冲我嫣然一笑,然后擦肩而过。
我知道,这位八成是把我当做哪个熟人了,估计过去后她还会想:哪个饭局上见过这个人呢?还有一次,我在过马路的时候,刚过到一半,有位朋友迎面而来,也过到一半,突然看见我了,在马路中间一把攥住我的胳膊:“罗博士,您看我这是什么病?”两旁车辆呼啸而过,我心想:您的心情我理解,但是这很容易让我们俩都进医院啊。
本来不想再谈药方了,怕大家乱用。
但是,既然有很多朋友问炙甘草汤的事儿,我还是讲述一下吧,大家记住一定要在医生的监督下使用就可以了。
炙甘草汤,又叫复脉汤,是我使用的最早的经方了。
当时,我刚开始学习中医,很用功,结果非常的劳累,加上还有其他的事儿,就搞得自己患了一种病,叫早搏,我当时的心脏跳动六七下的时候,就要停止一下,感觉自己的胸中空了一下,或者是心脏空转了一下,很恐怖,甚至有的时候还有濒临死亡的感觉,简直是惶惶不可终日。
那个时候,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我心里想,如果我的宝贝心脏,连着给我停几下,我是不是就要和这个世界告别了?有几次,我心中突然偷停,只好蹲坐在路边,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想:可能要和大家告别了吧?没敢告诉父母,于是开始了治疗过程,去了我们那里的最好的医院,一家大型西医医院,心内科的主任给我治疗的,当时查了很多,包括用了很多设备,就是不知道是怎么引起的,最后,这个主任对我说:就按照心肌炎来治疗吧,虽然心肌酶谱都正常的,但是有的人心肌炎过后,心肌酶谱也查不出来什么了,就按照这个治疗吧?这话让我很狐疑,什么叫“就按照心肌炎来治疗”呢?但是也没有办法,就按照她说的来治疗吧,于是,开了点什么调整神经的药,结果服用毫无效果,治疗了检查,检查了治疗,大约几个星期过去了,毫无效果。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78条
第178条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得此脉者,必难治。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脉一息四至曰平,一息三至曰迟,小快于迟曰缓,一息六至曰数,时有一止者,阴阳之气不得相续也。
阳行也速,阴行也缓。
缓以候阴,若阴气胜,而阳不能相续,则脉来缓而时一止;数以候阳,若阳气胜,而阴不能相续,则脉来数而时一止。
伤寒有结代之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为死脉。
此结促之脉,止是阴阳偏胜,而时有一止,即非脱绝而止。
云此皆病脉。
清·吴谦《医宗金鉴》“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动,至名曰结阴也”数语,文义不顺,且前论促结之脉已明,衍文也,当删之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持其脉口五十动而不一止者,五脏皆受气。
呼吸闰息,脉以五至为平,太过不及,是阴阳偏胜失其常度矣。
偏胜之脉,更为邪阻,则止而不前。
阳邪盛而数中见止,名曰促,有急趋忽蹶之象也。
阴邪盛而缓中见止,名曰结,有绵绵泻漆之状也。
阳盛,可知为阴虚之病脉;阴盛,可知为阳虚之病脉矣。
阴阳相搏而脉动,伤寒见此,是形冷恶寒,三焦皆伤矣。
况有动中见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宛如雀啄之状,不以名促,反从结名者,以其为心家真藏之阴脉也。
更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宛如虾游之状,不可名结,因得代名者,以乍疏乍数为脾家将绝之阴脉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此承上节申言结代之脉也,然必先明结代之义,然后可与明仲师之言。
结者,如抽长绳,忽遇绳之有结处,则梗塞而不条。
代,犹代谢,譬之水中浮沤,一沤方灭,一沤才起,雨后檐溜,一滴既坠,一滴悬空,离而不相续也。
盖气未脱而停顿者,曰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脉结代,心动悸”
关键词:伤寒论;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悸
张仲景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记载:“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其意为:初起病为伤寒,后出现脉结代而心动悸,表明病变已及于心脏。
“心动悸”指心悸而形于外,其动应衣,即心悸之甚者,较一般心悸为重。
脉结代是脉律不整,有歇止,此种脉象与心动悸同见,则表示心阴心阳两虚,心失所养,故悸动不安;脉搏不充,运行无力故脉结代。
治之当滋阴养血而补心,通阳复脉而治结代,用炙甘草汤。
[1]
于是,“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深入人心,读过《伤寒论》的医生都知道并且临床广泛运用,临证凡遇到“脉结代,心动悸”,即处方以炙甘草汤,自谓行合经文,理直气壮。
然而有的病人服药后有效,有的无效,甚至病情反而加重。
这并非是经文不实,经方无效,乃是有的医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须知仲景所论,乃从伤寒角度出发,并未专题论述“脉结代,心动悸”。
医生可法于经文,但不可拘泥于经文,临证当辨证论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为得当。
结脉是指脉率比较缓慢而有不规则的歇止。
[2]《脉经》载有“结脉往来缓,时一至复来。
”《诊家正眼》称“迟滞中时见一止。
”提示脉象以脉率慢,节律不齐为主要特征。
临床主要主阴盛气结,由气、血、痰、食停滞及寒邪阻遏经络,致心阳被抑,脉气阻滞,故脉来迟滞中止,结而有力;由气虚血弱致脉来迟而中止者,则脉结而无力。
代脉一般指有规律的歇止脉,可伴有形态的变化。
[2]切脉时脉来迟缓,脉力较弱,呈有规律的歇止,间隔时间较长,故曰“迟中一止,良久复来”。
张景岳曰:“忽见软弱,乍数乍疏,乃脉形之代。
其断而复起,乃至数之代,两者皆称为代。
”可见代脉包含了节律、形态和脉力等方面的参差不匀。
代脉临床主要主脏器衰微。
气血虚衰而致脉气运行不相连续,故脉有歇止,良久不能自还。
若痹病疼痛、跌打损伤或七情过极等而见代脉,则是邪气阻遏脉道,血行涩滞所致,脉代而应指有力。
如此结脉与代脉是不能同时并见的。
但是对于同一患者,有时脉结,有时脉代,又是可能的,故结脉与代脉可见于同人而不同时。
经文的“脉结代”,即或结或代之意。
“心动悸”为证名。
自觉心悸,或见心前搏动,此因气血衰微所致,或因心失滋养温运,或心血瘀结,血脉不畅。
另外,结脉之发,缘气血虚弱,心力不继。
然非气血虚之一端也,尚有因血瘀气滞,脉道不利者。
《濒湖脉学》载“结脉皆因气血凝”,此之谓也。
代脉多主虚损病。
心动悸者,非一般心悸可比,此为脉歇止时,患者自觉心脏有翻动之感。
如上所述,“脉结代,心动悸”有虚证,有实证,有虚实夹杂而偏于虚、偏于实者之分。
据笔者临床工作10年来的实践经验来看:对于“脉结代,心动悸”的病人,首先当辨其证候的虚实。
1 虚证
常见心中悸动不安,面色不华,倦怠乏力,少寐多梦,短气心烦,每因劳累而症状加重,舌光色淡,少津,脉结或代而脉力较弱。
本证主因心阴心阳两虚,心失滋养温煦,脉运无力,脉道不充所致,所以其心悸不是一般的心慌,而是“心动悸”,即心慌的很厉害,说明心虚得很重。
心主血脉,所以脉就出现了结代。
治当滋阴补阳,养血复脉,方宜炙甘草汤(复脉汤)。
该方养阴药用量重、浓煎,否则成形不足,则阳药燥烈有余,空旋阳动之力,不足以复脉。
以前有些医者用生地多配酒,酒为一种溶剂,又能通行血脉,故方中可加少量清酒,现在也有加黄酒或甜米酒的[3]。
验案:黄氏,男,63岁,干部,2007年5月就诊,症状发作多无诱因、突然发作,发作时心悸不已,全身无力,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呼吸微弱,全身冷汗出,舌质淡暗少津,苔白厚,脉结或代,无力,一派虚脱之象。
症状发作呈间歇性,约2-3周发作1次,每次发作半小时到十几个小时不等,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频发室性早搏,7268个/24小时,部分呈二联律,偶见三联律。
此乃心阴心阳不足,气血两亏,心失所养,心脉不畅所致。
治以益气滋阴,补血复脉,炙甘草汤原方:炙甘草12g,党参6g,生姜9g,生地30g,桂枝9g,阿胶6g烊化,麦冬10g,火麻仁lOg,大枣5枚(劈开),5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5剂后,病人自感体力渐复,心悸之症减轻,嘱其继续服药,连续服上方3个月,症状进一步减轻,约2-3个月发作一次,其难受程度及持续时间缩短。
复查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减少为1029个/24小时。
2 实证
症见心动悸不安,胸闷不舒,心前区胀闷刺痛,或左胁、背疼痛,舌紫暗或
有瘀斑,脉多结或代,有力。
此为血瘀气滞,心阳被遏,脉络瘀阻而致。
法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可用桃仁红花煎或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
验案:王某,女,42岁,工人,2008年10月18日就诊。
该患者之前经某医院诊为心肌炎,对症治疗后出现心动悸,心前区刺痛,胀闷不舒,纳差,易烦躁,查舌紫暗,有瘀斑,脉代,有力。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频发房性早搏,683次/24小时。
此为心悸,心血瘀阻之故,投以桃仁红花煎加减:赤芍20g、桃仁15g、当归15g、生地25g、甘草6g、红花l5g、川芎5g、丹参10g、制香附12g、延胡索10g、青皮10g,5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服药5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药1月后症状完全消失,后未再诊。
当然,临床上更多见虚实夹杂之证,则应仔细辨其偏于实或偏于虚,是邪气胜为主还是正气虚为主,然后再施以方药则更为妥当。
“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固为明训,但万不可见到“脉结代,心动悸”者,不予辨证而都予以炙甘草汤。
首先对此证按虚、实予以辨证施治,方觉全面,比较符合临床实际。
疾病是复杂的,虚实见证也不是绝对的,临床上纯虚纯实证都较少。
虚证多挟有实证,若挟实证不重者,治虚为主,可酌情加行气活血之品,以达补而不腻;实证也多兼虚症,对此治实为要。
虚症不重,可不加补虚之品,所谓“邪去正自复”是也;虚实相兼证情似半者,可攻补兼施。
“脉结代”是或结或代之义,多单见,二脉不能同时并见,但可见同一患者。
“脉结代,心动悸”,不论虚实均有血脉不畅之因,故“脉结代,心动悸”者临床辨证多兼有血瘀,故多可加用活血化瘀之品,以达通行血脉,推陈出新之目的,临床疗效或有提高。
参考文献:
[1] 聂惠民.伤寒论讲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68.
[2]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0.
[3] 王志峰,赵力岩.“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我见[J]. 中国实用医药,2008,3(35):
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