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从文小说与民间文学

合集下载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摘要沈从文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原始自然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以摆渡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内心蕴含的乡土情结。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充满神性和诗意的世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出神韵与诗意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建构。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继承文学先辈们提供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

他倡导自然的人性观,追求舒缓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具有诗意的审美意境,构建了一个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引言乡土文学是指通过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的乡土历史文化,表达人类普遍的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学形式[1](P16-17)。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其中一种是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另外一种是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

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

浅谈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特色

浅谈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特色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摘要]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他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艺术风格极具特色。

他是一个“乡下人”,他着力构筑了湘西世界,处处抒写了湘西的风俗人情,讴歌了人性美,但也有悲观的一面,唱出了孤独哀婉的田园悲歌。

[关键词]沈从文风俗人情造境艺术一、风俗人情一谈及沈从文的小说,首先反映在人们面前的就是遥远的湘西的“风俗”。

自从八十年代初沈从文其人其作被“重新发现”以来,在许多研究论文和著作中,都不约而同的将“风俗美”当成沈氏乡土小说的主要标志,并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沈从文乡土抒情之作的出现,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所带给人们的耳目一新之感还是强烈的、震撼的。

尽管初期习作的浅显使得他的乡土情结没有得到更有利更充分的展现,但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湘西边地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以及人物描写,显然有别于其他乡土文学作者笔下的沿海乡村;而且对于都市的困惑,乡土文学作者的感伤情怀往往渗透在他们对于乡村社会与风俗的批判当中,倒是这个来自边地的“乡下人”,大概是没有受到新式学校教育,没有受到新式文化熏陶,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于地方风俗的欣赏与满足,思乡与怀旧之情抒发的更具本色,这的确也是独树一帜的。

并且使得当时受够了压抑和苦闷的读者感到亲切和温馨。

沈从文那些以重在展现湘西世界的奇风异俗的作品,在八九十年代的“沈从文热”中倍受青睐。

《龙朱》中描写的族长儿子追求女子的对歌,给我们展示了郎家族田园式的生活方式;《雨后》、《阿黑小史》这些作品中大胆描写少男少女放肆在山野里幽会、拥抱、接吻、野合,表现原始形态的“野性”;《柏子》写船夫柏子与寡居妇人之间男欢女爱,这个美丽而带有几分忧伤色彩的故事包含着人的自然性与人性本真的哲学思考;《萧萧》、《一个女人》描写的是乡村女性“不识不知”、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的为人处世方式。

诚然,这一切又都是通过沈丛文那特别讲究温和和节制,婉约隽永的叙事态度和清新明丽、活泼多姿的独特文学语言来加以表达的。

试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民间故事

试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民间故事

摘 要: 沈从文是 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一个备受读者欢迎 的作 家, 他 以湘西为背景 的小说创作 , 受到湘西 民间故事的深深影响。 他 的小说汲取 了大量的湘西民 间故事养分 , 湘 西民间故 事是他创作 的源泉之一 。这主要表现在其 小说题材 、 艺术手 法、 乡土语
言三个方面。
关键词: 沈从文 小说 ; 民间故事; 艺术手 法; 乡土语 言
第 5期
遵 义 师范 学院 学报
J o ur na l o f Zun yi No r ma l Co l l e g e
Vo 1 . 1 6 , No . 5
0c t . 201 4
2 0 1 4年 l 0月
试析 沈从 文小说 中的湘西 民间故 事
莫华 秀
(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 南 吉首 4 1 6 0 0 0 )
中图分类号 : 1 2 0 6 . 7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9 . 3 5 8 3 ( 2 0 1 4 ) . 0 0 7 3 .v e An a l y s i s o f t h e f o l k t a l e s f r o m n o v e l s b y S h e n c o n g - - we n
一个作家对传统文化和某一地区的文化了解愈深切他的语言便愈有特点17用这句话来评价沈从文显然是很贴切的沈从文正是把文学的根深深扎在了湘西的民间才使自己的小说语言有了民间故事的特点从而又有了醇厚的民间意总之沈从文从湘西民间故事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并进行了活用赋予其现代意义使之成为他小说创作成功因由之一
第 1 6卷
M 0 Hu a — x i u
( 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J o u r n a l i s m, J i s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 J i s h o u 4 1 6 0 0 0 , C h i n a )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民俗美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民俗美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民俗美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以较多的篇幅反映了湘西人民的不幸和阶级压迫的深重,然而这些描写与揭露又大都是熔铸在民俗描写之中的。

他的这些小说,没有浓烈的“火药味”,没有刀光剑影,没有使人惊心动魄的情节,更没有游离于作品之外的政治说教,而恰恰就是在这种看似轻快、充满诗意的民俗风情的笔调中,作者给我们展现了湘西人民的自然和淳朴。

而且同时他又同那深情、婉转的笔调给我们摹绘了湘西的民俗美。

美不是空灵的抽象物,它是具体而生动的,民俗当然亦如此。

而民俗往往都是凝聚在一定的物质形式上,无论是在吃、住、行的物质生活中,还是在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以及人生礼仪等事象中,民俗美的本质都存在于具体感人的审美对象中,当人们把这些风俗意象作审美观照时,人们便会感到这些风俗事象的民俗美,《边城》正是对这种民俗美的完美诠释。

在《边城》这部中篇小说里,沈从文不仅由衷地缅怀了边地过去民风的淳朴,如画地描绘了川湘边境那个苍崖翠竹、白塔、碧溪和往返的渡船交相辉映的风景之美,而且如歌似泣地刻画出了生活在那小山城附近劳动人民之间的人情美、人性美。

本篇论文,意在通过探讨《边城》之艺术风貌,来展现《边城》那穿越斗转星移的时间之流,沈从文所营造的那种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

一、自然景物美以独树一帜的文艺鉴赏家出名的文学评论者刘西谓(李健吾)早在1935年就撰文赞叹《边城》是一首诗,说:“这里一切是谐和,光与影的配置,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空气里,一件艺术品,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艺术的。

……这不是一件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①。

《边城》中的美是一种纯美,没有任何的矫饰。

首先是自然的美——湘西自然风光的美。

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市侩、流光溢彩以及一切非自然的色彩,纯乎一色。

这里只有两岸青山,一川绿水,吊脚楼临水而筑。

边城的自然风光,与桂林漓江类似,但是在漓江上乘船游览,船已经不再是小木船或者竹排,已经是机动游船了,首尾相接,浩浩荡荡。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经典之作,通过对民俗的描写展现了边城的独特风情。

民俗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传承。

《边城》中对民俗的描写细腻入微,如婚嫁习俗、节日庆祝等,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中。

民俗在小说中的叙事功能也十分明显,它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背景,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边城》以其深刻的民俗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边城》中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的分析,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还可以进一步探讨沈从文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关键词】《边城》,民俗解读,叙事功能,文学史,重要性,描写,地位,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小说《边城》中,作者沈从文深刻地描绘了一个富有活力和独特民俗风情的边城,使得民俗成为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

通过对《边城》中民俗的描写和解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和情节,还可以深入探讨民俗在文学作品中的叙事功能和意义。

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在文学作品中,民俗可以丰富作品的背景和氛围,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节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边城形象,让读者仿佛置身感受到了浓厚的地方风情和文化底蕴。

民俗在《边城》中还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

通过对民俗的描写和解读,作者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甚至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

民俗的传承与演变也给作品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共鸣,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2. 正文2.1 民俗的重要性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俗和传统,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

在文学作品中,民俗常常被用来丰富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民族色彩。

在小说《边城》中,民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沈从文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

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摘要:提及沈从文,史上惯以“乡土作家”称之。

其创作的作品大部分都涉及他的家乡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字里时刻流露出对故乡的爱。

就像沈从文自己说的,他就像江边的一个船夫,边划船边看景边感悟。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民俗风情;文化意蕴一、研究缘起——文学创作中的民俗文化选择取向(一)沈从文概况及其特色分析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1]。

二十二岁时,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自称“最先的职业作家”。

[2]身为凤凰人的沈从文,湘西的民俗风情对他的创作意义重大。

在《从文自传》中,他写道:“我就是一个不愿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3](二)沈从文作品的民俗价值确定——以小说为例进行研究沈从文在《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一卷·后序)中写道:“说到学力,我没有读过什么书,另外我有点话,我没有读书,与其说是机会,不如说是兴趣吧。

” [4]凭借写作,沈从文从一个他口中的“乡下人”跻身上流社会。

然而,他也曾受到许多人的批判。

在1948年写的《斥反动文艺中》把沈从文放在反革命反人类的位置上大肆批判。

[5]所幸的是经过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其作品中隐含于乡土风俗之下的独特的美感终于为世人所见。

二、风情画卷——沈从文小说的民俗特色沈从文出生、生长都在湘西地区,他的小说作品中许多都是关于湘西地区人情风貌的描绘。

其中交通民俗、节日民俗、婚丧礼仪、神巫崇拜、民歌俗语等在小说中体现最多,也最让人印象深刻。

沈从文的民俗散文

沈从文的民俗散文

沈从文的民俗散文
沈从文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散文和小说为主。

其中,他的民俗散文更是独具风格,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博
大精深。

在沈从文的民俗散文中,他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中国各地不同
的民俗风情。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民间节日、传统婚礼、祭祀仪
式等场景,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他的《清明上河图》中,他通过对河南省汝州市清明祭
祖活动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清明节的独特意义和深刻内涵。

同时,他还借助诸如“放河灯”、“撒钱”等各种独特的民俗习惯,
让这个节日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在他的《韶山记事》中,他还生动地描写了湖南韶山的红
色文化和毛泽东的领袖风范,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风起云涌的气息。

总之,沈从文的民俗散文是一部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它深刻、
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面向和深层含义,是我们传承和发扬
民俗文化的重要宝藏。

论论沈从文小说与民俗文化

论论沈从文小说与民俗文化

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西小说作家,其家乡湘西以及湘西的民俗成为他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

作者从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中,提炼出饱含深刻寓意的意向母题,将民俗文化摄入作品并使之具体化,艺术化,形象化,从而使他的湘西乡土小说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民俗文化《萧萧》Abstractthe shen congwen i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of vernacular novel writer, her hometown of xiangxi and xiangxi folk custom become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trong point of his novel creation. The author from the rich ethnic customs and habits, extracted with profound moral intention motif, the intake works and make it specific, folk culture art, visualization, which makes his xiangxi native novels has rich aesthetic connotation.Key words:the shen congwen novel "rustling" folk culture目录摘要 (1)英文摘要 (2)目录 (3)正文概论 (4)参考文献 (12)前言民俗对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民俗具有物质条件和明显的活动方式,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社会现象,因此成了识别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

民族化在文学创作上更是一个非常紧要的问题。

实践证明,文学作品里这个特点表现得愈丰富,愈鲜明,就愈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试析沈从文作品语言的特色

试析沈从文作品语言的特色

试析沈从文作品语言的特色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语言具有独特的特色。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言运用
沈从文的小说大多采用闽南语作为基础语言,同时融合了多种方言。

他将方言与官话、文言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这样的语言表达,既保留了方言的地域性和民间性,又具有了更广泛的文化内涵和深度。

二、意象丰富
沈从文的作品中意象非常丰富,他通过对物象的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自然景观的描写等手法,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格调。

同时,他也非常善于利用象征手法,将微小的细节与整个故事融为一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句式简洁
沈从文的句式简洁、清晰,极富韵律感。

他善于利用短句、断句和句式重复等手法,达到意境显现的效果。

在他的作品中,语言的简洁性不仅使故事更加紧凑,也使读者更能深入理解主题和情感。

四、情感真挚
沈从文的作品情感真挚、动人,他善于把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中的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幽默手法,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和趣味性。

总之,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具有方言运用、意象丰富、句式简洁和情感真挚等独特特色,这些特点不仅为作品增色添彩,也使读者更能深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人性深度。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引言纵观20 世纪的中国文学界,沈从文无疑是很闪亮也很独特的。

作者用充满灵性与诗意的语言为世人勾画出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

湘西独特的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实勤劳的人民的影响成就了沈从文特殊的个性气质,他自称为“乡下人”,“依恋于对‘乡下人’生活的体认和再现,从而使之成为湘西生活的自觉的叙述者。

”沈从文的小说和湘西民俗文化关系密切,湘西民俗是沈从文创作源泉。

他的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湘西特有的节目,奇异的地方风俗,神秘而古老的巫楚神话传说的描述,带有极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通过描写这些独特的湘西文化表达对自然的生命形式、原始人性的赞美和作家对民族意识及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

同时在这一系列的小说中,他以一种热忱和抨击的态度对民族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又多与民俗中的陋俗相连)“作了一种善意的记录”(《沈从文文集》十二卷P86 花城出版社),在他的追寻与探索中虽不无悲凉的气氛,伴随着严峻的民族危机感,同时也表现了“故事在写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成分”。

这也正是他的湘西小说中民俗特色的风格。

每每人们读后,犹如一杯醇酒,总是使你不断地去思索、回味。

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的几类突出民俗的探讨来展示湘西人民自然、健康的生命力,从而引起我们对湘西民俗传承的重视和自我发展的反思。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湘西六类突出的民风民俗:婚恋民俗、巫楚文化、民居文化、丧葬民俗、节日民俗和湘西山歌,构成了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

一、婚恋民俗正如沈从文所言,湘西原是“被历史所遗忘”的角落。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后,湘西仍停留在原始或半原始状态,当然这里的风俗习惯也就仍然滞留在原始的落后状态,作为民俗现象之一的婚俗就不能不浸染上这历史的痕迹,因而影响到男女青年的婚姻问题。

一方面婚俗中的陋俗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婚姻悲剧。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原始或半原始状态,湘西的婚俗里同样也有着自然淳朴的气息,也造就了许多天真烂漫的爱情佳话。

民俗与人情论沈从文《萧萧》

民俗与人情论沈从文《萧萧》

民俗与人情论沈从文《萧萧》一、本文概述《民俗与人情论沈从文《萧萧》》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沈从文短篇小说《萧萧》中所蕴含的民俗元素与人情内涵。

文章首先对沈从文及其作品《萧萧》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以及主要人物等。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萧萧》中展现的湘西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如婚嫁习俗、乡村生活、民间信仰等,以及这些民俗元素如何与人物命运、情节发展紧密相连。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主角萧萧的成长与变化,以及她与周围人的情感纠葛,揭示出小说所蕴含的深刻人情主题。

文章将总结《萧萧》作为一部民俗与人情交织的佳作,在展现湘西地区独特文化魅力的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温情。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沈从文对于乡土情怀与人性探索的深刻思考。

二、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元素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萧萧》,充满了丰富的民俗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为作品增添了地域色彩,也深刻反映了湘西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萧萧》中,沈从文详细描绘了湘西乡村的日常生活、节庆习俗以及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

例如,作品中多次提及的“赶场”,即乡村集市交易活动,是湘西地区特有的经济交流方式,也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赶场”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湘西乡村的热闹与活力。

沈从文还通过作品展示了湘西地区的婚嫁习俗。

在《萧萧》中,萧萧的童养媳身份及其与花狗的婚外情,都是湘西地区特有的婚姻现象。

这些习俗反映了当时湘西乡村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风貌,也体现了沈从文对于乡土文化的深刻思考。

沈从文在《萧萧》中还描写了许多湘西地区的节庆活动,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庆习俗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湘西乡村生活的欢乐与和谐。

通过这些民俗元素的呈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沈从文的《萧萧》以其独特的民俗元素,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地域色彩和文化魅力的湘西乡村世界。

这些民俗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湘西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边城》中的民俗事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是沈从文笔下呈现出的最美丽的“湘西世界”,湘西的山山水水和巫楚文化氛围养育了沈从文,而沈从文又通过自己的笔把湘西故土神秘的风姿和喷涌的原始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家这种摆脱现实情感的重压,把感情融化在文字和故事中而表达出的深沉情感正是通过这种对民俗情感的认同而获得的。

《边城》的成功之处在于沈从文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放在了民俗事象之中,将意蕴深厚的民俗景观作为写作的背景,将小说的人物和事件融于民俗学语境的框架中,使民俗获得了一种媒介的作用。

因此,对民俗的理解成为了对《边城》理解的一把钥匙。

《边城》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边地情调的民俗风情画,小说中的民俗在被叙写的同时显现出了自有的审美意蕴和价值。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是特定地域与民族的文化名片,它存在于民间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要素中间,是一个由种种民俗事象所组成的现实文化空间。

换言之,民俗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原生态的现实社会生活表象,一定地方的民俗就是该地方凡俗大众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

所以在深入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活时,自觉地去观察和搜集在人们心灵中有着广泛影响、并在其思想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民俗事象,对作家塑造具有民族性格和独特个性的典型形象大有裨益。

《边城》借助了一系列具有民俗符号寓意和功能的具体事象传达深邃的情感和信息,营造出文本蒙而悠远、朴实而隽永的审美韵致。

歌谣在苗族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仪式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苗族人不但平素能随时随地信口唱来,表达当时的情绪或叙述当地的事件,而且每当举行某种仪式或集会时,男女对歌更是日夜不休。

而对歌也成为了男女婚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青年男子是否能寻到理想的伴侣、抱得美人归,就要看他唱歌的本事了。

沈从文乡土小说对民间文学的移用

沈从文乡土小说对民间文学的移用
视, 这 即如胡 适 所 言 : “ 在历史 的眼光里 , 今 E t 民
切 新 文 学 的来 源 都 在 民 间 ” , 胡适认为 “ 《 国
风》 来 自民间, 《 楚辞》 里 的《 九歌》 来 自民间。汉
魏 六朝 的乐 府 歌辞也 来 自民间 。以后 的词是 起 于
歌 妓 舞女 的 , 元 曲也 是 起 于歌 妓 舞 女 的 。弹 词起 于街 上 的 唱鼓 词 的, 小 说 起 于 街 上 说 书 讲 史
式的 民 间文 学在 沈从 文 乡的土 小说 中体现 最 为鲜 明 , 沈从 文众 多文本 中都 对 它们进行 了移 用 , 使得 其 乡土小说 创作 无论 是在 增添 文本表 现 的地 方性 色彩还 是在 刻 画鲜 明的人 物 形 象这 两个
向度 上 都起 到 了事半 功倍 的 作 用 , 进 而 鲜 明地 服 务 于其 乡土 小说 写作 的 美 学意 蕴 , 体现 出了 “ 作 家文 学” 与“ 民 间叉 学” 之 间的不 可忽视 的深厚 关 系。
第3 0卷 第 1期
V0 l _ 3 O N0. 1
Hale Waihona Puke d o i : 1 2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0 5 9 8 . 2 0 1 3 . O 1 . 0 2 0
沈 从 文 乡 土 小 说 对 民 间 文 学 的移 用
任 晓兵
( 内 蒙 古财 经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呼和浩特 0 1 0 0 5 1 )
众 在生 产 和生 活 中 口头创 作并 在广 大人 民群 众 当 中流传 的文学 艺术 , 这 即为 “ 民间文 学 ” 。 五 四时期 民间文 学价 值 的被发 现也 是源 自于 五 四一 代 新 文 学 作 家 建 设 中 国 新 文 学 的 需 要 。

论沈从文小说创作与湘西民间文学

论沈从文小说创作与湘西民间文学

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沈从文小说创作与湘西民间文学莫华秀二〇一五年六月分类号密级公开U D C 单位代码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沈从文小说创作与湘西民间文学On the Creation of Shen Congwen’s Novel s and Xiangxi Folk Literature研究生姓名莫华秀指导教师刘兴禄副指导老师何小平学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提交论文日期年月日论文答辩日期年月日答辩委员会主席论文评阅人二〇一五年六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首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研究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导师签名:时间:年月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一、论题来源 (1)二、研究现状 (2)第一章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民间文学借用概况 (5)第一节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民间故事 (5)一、幻想故事 (6)二、生活故事 (7)三、民间寓言 (7)第二节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民间歌谣 (8)一、劳动歌 (9)二、仪式歌 (9)三、生活歌 (10)四、情歌 (11)第三节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民间神话 (12)第二章沈从文小说中湘西民间文学书写的生成背景和主体抉择 (16)第一节沈从文小说中湘西民间文学书写的生成背景 (16)一、20世纪20年代中国歌谣学运动 (16)二、成长于拥有丰富民间文学资源的湘西地区 (18)第二节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主体抉择 (19)第三章湘西民间文学对沈从文小说创作意蕴的影响 (23)第一节美丽的人性 (23)一、自然即美 (23)二、自由即美 (25)第二节人性的扭曲 (27)一、以民间价值观反观传统社会下的人性 (27)二、以民间审美观反观现代文明下的人性 (29)第四章湘西民间文学对沈从文小说创作艺术风格的影响 (32)第一节叙事的影响 (32)一、叙述内容 (32)二、叙述话语 (34)第二节抒情的影响 (35)一、借景抒情 (36)二、借人文风俗抒情 (36)第三节语言的影响 (38)一、湘西民间歌谣对沈从文小说创作语言的影响 (38)二、湘西方言俗语对沈从文小说创作语言的影响 (39)结束语 (42)致谢 (45)参考文献 (46)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8)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被视为具有世界声誉的一流作家,其经典散文、小说作品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一致赞许,也成为众多研究者不断探究的热点。

从沈从文的田园牧歌世界看乡土文学创作——《边城》赏析

从沈从文的田园牧歌世界看乡土文学创作——《边城》赏析

从沈从文的田园牧歌世界看乡土文学创作——《边城》赏析沈从文是著名的乡土作家,他的作品《边城》是一部典型的乡土小说。

《边城》以描写农村生活为主,讲述了在乡村背景下的人物故事。

作品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写了乡村的生活现状、乡村人民的习俗、乡村社会的变迁等,并以此来反映乡土社会的现实。

在《边城》中,沈从文运用了许多乡土文学创作的特点,如农村自然景色的描写、乡村生活的描写、乡村人民的习俗和风情的描写等。

通过这些元素,沈从文使《边城》成为一部具有浓厚乡土风情的作品。

论沈从文审美式的乡土小说——以《边城》《长河》为例

论沈从文审美式的乡土小说——以《边城》《长河》为例

论沈从文审美式的乡土小说——以《边城》《长河》为例摘要:沈从文凭借大量描绘故乡湘西的小说而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乡土作家之一,《边城》更是他乡土叙事的高峰之作。

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以鲁迅为首的乡土小说的审丑,沈从文是以审美式的创作在乡土文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贡献了很多独特的优秀乡土小说,因此本文将重点以《边城》和《长河》为例,探讨沈从文审美式的乡土小说。

关键词:湘西;风情;乡土;牧歌乡土小说发端于20年代的鲁迅创作,主要的特征是在异地用回忆的手法写故乡的人和事。

在实际的创作中,以鲁迅为代表的揭露封建文化对农村精神异化的迫害,以便引起疗救的希望的一派,著作颇丰,成为20年代乡土文学的主流发展。

但除此以外,仍有一些别的理念,比如周作人对于乡土文学的看法是要在描写故乡风土文化的过程中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被茅盾等左翼作家所不赞成,然而周作人的理念并未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去。

与他的理念不谋而合且融汇在作品创作中的作家是沈从文沈从文1922年从湘西来到北平后,几经波折于1924年开始从事创作,起初的作品多以军队生活和湘西下层民众生活为题材,奇异的生活经历和湘西社会风俗引起了读者和文坛的注意。

虽然艺术上比较幼稚,人物类型众多而面目模糊,题材宽泛却不深入,情趣诙谐却意旨不深,但仍给北平带来一股湘西的异域风,给在都市挣扎的人们一个喘息的机会。

也是1924到1927年的这段幼稚之作,奠定了沈从文后来的创作题材和风格发展方向。

1928到1930年,是沈从文创作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代表作《萧萧》《柏子》,主人公形象开始生动起来了,不再是面目模糊,对题材的挖掘也较第一阶段深刻。

1931年到1938年,成熟阶段,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了,本文要探讨的《边城》和《长河》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表达了他对湘西社会独具特征的思考。

1939年至1949年,沈从文创作的后期阶段,此阶段并没有延续之前的湘西创作,更多的是沉浸于对社会人生的内心关照中。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边城》中的民俗事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中的民俗事象《边城》是沈从文笔下呈现出的最美丽的“湘西世界”,湘西的山山水水和巫楚文化氛围养育了沈从文,而沈从文又通过自己的笔把湘西故土神秘的风姿和喷涌的原始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家这种摆脱现实情感的重压,把感情融化在文字和故事中而表达出的深沉情感正是通过这种对民俗情感的认同而获得的。

《边城》的成功之处在于沈从文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放在了民俗事象之中,将意蕴深厚的民俗景观作为写作的背景,将小说的人物和事件融于民俗学语境的框架中,使民俗获得了一种媒介的作用。

因此,对民俗的理解成为了对《边城》理解的一把钥匙。

《边城》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边地情调的民俗风情画,小说中的民俗在被叙写的同时显现出了自有的审美意蕴和价值。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是特定地域与民族的文化名片,它存在于民间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要素中间,是一个由种种民俗事象所组成的现实文化空间。

换言之,民俗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原生态的现实社会生活表象,一定地方的民俗就是该地方凡俗大众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

所以在深入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活时,自觉地去观察和搜集在人们心灵中有着广泛影响、并在其思想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民俗事象,对作家塑造具有民族性格和独特个性的典型形象大有裨益。

《边城》借助了一系列具有民俗符号寓意和功能的具体事象传达深邃的情感和信息,营造出文本蒙而悠远、朴实而隽永的审美韵致。

歌谣在苗族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仪式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苗族人不但平素能随时随地信口唱来,表达当时的情绪或叙述当地的事件,而且每当举行某种仪式或集会时,男女对歌更是日夜不休。

而对歌也成为了男女婚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青年男子是否能寻到理想的伴侣、抱得美人归,就要看他唱歌的本事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7-09[作者简介]周星平(1964-),男,云南云县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沈从文小说与民间文学周星平(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昆明 650031)[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民间文学;表现手法[摘 要]沈从文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均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民间文学是沈从文的创作源泉之一,他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民间文学作品的独特韵味,从而更具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I20714;I20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58(2004)03-0042-03Shen congw en ’s N ovels and Folk LiteratureZHOU X ing 2ping(Department o f Chinese ,Kunming Teacher s College ,Yunnan Kunming 650031,China )K ey w ords :Shen C ongwen ;novels ;folk literatur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Abstract :Shen congwen ’s novels have been influenced in both content and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by folk literature which is one of his s ources of creation ,and from which he derives a great deal of rich nourishment ,which enables his w orks s ome unique appeal of folk literature and m ore artistic charms.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沈从文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作家,他注重汲取民间文学的营养,使他的小说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呈现出民间文学的特色。

下面笔者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就沈从文小说受民间文学影响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内容方面的影响从内容方面来看,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涉及到大量民歌,而这些民歌,不仅真实反映了湘西人民盛行唱民歌的习俗,而且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性格起了一定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边城》第八节写翠翠在初五那天晚上让祖父进城,自己留下守渡船,无人过渡时,她轻轻地唱起了民歌:“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莫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

”这首民歌含蓄地表现了翠翠对二老的思念以及她对自己的家庭和二老家庭贫富差别的忧郁,还有感觉到王乡绅碾坊陪嫁的威胁。

《长河》中《枫木坳》一章写夭夭去祠堂看望老水手,到了河边,她向对岸唱道:你歌莫有我歌多,我歌共有三只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刚刚唱完一只牛耳朵。

这首民歌表现了夭夭即将见到老水手的愉快心情,同时也刻划了她天真调皮的性格。

《渔》这篇小说,写到兄弟俩把船拴好到山上玩,弟弟发现石桌上的山桂野菊便拾起藏到麂皮抱肚中,在静谧的夜色中,他情不自禁的轻轻唱起了山歌:你脸白心好的女人,在梦中也莫忘记带一把花,因为这世界,也有做梦的男子,无端梦在一处时你可以把花给他。

柔软的风摩我的脸,我像是站在天堂的门边———这时,我等你来开门,不拘哪一天我不嫌迟。

这里,沈从文实际上是借助民歌来表现弟弟的内心世界:他渴望得到一个漂亮善良的女子的爱情,同时还表现了他温柔多情的性格。

在《萧萧》中,作者通过花狗勾引萧萧所唱的情歌,表现了花狗粗俗的流氓性格:天上起云云起花,包谷林里种豆荚,豆荚缠坏包谷树,娇妹缠坏后生家。

天上起云云重云,地下埋坟坟重坟,娇妹洗碗碗重碗, 第26卷第3期2004年9月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 L OF K UNMI NG TE ACHERS C O LLEGE V ol 126N o 13Sep 12004娇妹床上人重人。

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有一部分小说中的民歌,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媒介:他们通过唱情歌相识相爱,倾诉衷肠,如《媚金・豹子・与那羊》《龙朱》《神巫之爱》《月下小景》《阿黑小史》等小说。

《媚金・豹子・与那羊》写媚金和豹子一个在山南一个在山北从早到晚唱情歌,最后媚金唱不过豹子,决定把自己交给豹子:红叶过冈是任那九秋八月的风,把我成为妇人的只有你。

豹子听到这歌,非常欢喜,便唱道:白脸族一切全属第一的女人,请你到黄村的宝石洞里去,天上大星子能互相望到时,那时我看见你你也能看见我。

媚金听到豹子的歌后,回唱道:我的风,我就照到你的意见行事。

我但愿你的心如太阳光明不欺,我但愿你的热如太阳把我融化。

莫让人笑凤凰族美男子无信,你要我做的事自己也莫忘记。

豹子接着唱道:放心,我心中最大的神,豹子的美丽你眼睛曾为证明。

豹子的信实有一切人作证,纵天空中到时落的雨是刀,我也将不避一切来到你身边与你亲嘴。

在《月下小景》中,寨主的儿子傩佑带着美丽的姑娘来到山上,在月色下,两人躺在一起,用山歌表达对对方的爱恋之情:傩佑:龙应当藏在云里,你应当藏在心里。

姑娘:我灵魂如一面旗帜,你好听歌声如温柔的风。

傩佑:人人说我歌声有毒,一首歌也不过如一升酒使人沉醉一天。

你那敷了蜂蜜的言语,一个字也可以在我心上甜香一年。

姑娘:不要冬天的风,不要海上的风,这旗帜受不住狂暴大风。

请轻轻的吹,轻轻的吹;(吹春天的风,温柔的风)把花吹天,不要把花吹落。

傩佑:有翅膀鸟虽然可以飞上天空,没有翅膀的我却可以飞入你的心里。

我不必问什么地方是天堂,我业已坐在天堂门边。

姑娘:身体要用极强健的臂膀搂抱,魂灵要用极温柔的歌声搂抱。

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用月儿点灯。

傩佑:我不要日头,可不能没有你,我不愿作帝称王,却愿为你作奴当差。

姑娘: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在唱完歌后,两人为了永远在一起,同服毒药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还有一部分民歌既没有起到表现人物的感情、心理、性格的作用,也不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媒介,而只是作为湘西民俗的组成部分存在。

例如《长河》中《秋》一章写到,有一个背松毛束的妇女,受到一个叫生福的男人调笑,她用竹耙子将那男人打跑,见到老水手便说:“伯伯,你看,我们这地方去年一涨水,山脉冲断了,风水坏了,小伙子都成了野猪,三百斤重,一身皮包骨,单是一张嘴有用处。

一张嘴到处伤人。

”这时,对面枫木树下,有个割草的小伙子正在唱山歌:三株枫木一样高,枫木树下好恋姣;恋尽许多黄花女,佩烂无数花荷包。

姣家门前一道坡,别人走少郎走多,铁打草鞋穿烂了,不是为你为哪个?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湘西人民好唱民歌的风俗,且会被这种习俗所深深吸引。

沈从文还有一部分小说是在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改写的,最典型的是小说集《月下小景》。

据沈从文在《〈月下小景〉题记》中说,里面的故事除《月下小景》外,都出自《法苑珠林》所引的佛经故事,共八篇:《寻觅》《女人》《爱欲》《猎人故事》《一个农夫的故事》《医生》《慷慨的王子》《扇陀》。

这些小说故事情节大多生动曲折,神奇迷离,还是很有魅力的。

而《媚金・豹子・与那羊》则是在湘西民间故事的基础上改写的,沈从文将原故事中豹子因贪睡而爽约改为因寻找定情礼物小羊而爽约,而这一改,则更加突出了豹子对媚金的一片痴情。

根据湘西民间故事改写的还有《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阿金》等小说,虽然很难一一考证沈从文有多少小说直接取材于湘西的民间故事,但可以肯定这类小说不在少数。

二、表现手法方面的影响民间文学对沈从文小说表现手法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歌的表现手法的运用上。

先看《边城》开篇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故事的开篇方式和叙述口34第3期 周星平:沈从文小说与民间文学吻,作者用简洁洗炼的语言,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及主要人物。

再看《边城》中的两段: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了。

……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

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起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

这里,作者娓娓叙来,简明扼要,画龙点睛,呈现出民间文学作品介绍人物的特色,几乎同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的叙述手法无异。

《边城》中写到傩送在高崖上为翠翠唱情歌,但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所唱情歌的内容及如何唱,而是从翠翠的角度侧面表现情歌所产生的奇妙效果: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这明显受到民间叙事诗烘云托月表现手法的影响:这段描写同《陌上桑》写罗敷之美、《娥并与桑洛》写娥并之美丽及桑洛之英俊有异曲同工之妙!民间文学对沈从文小说在表现手法上的影响还体现在语言的口语化、生活化上。

民间文学作品在语言上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口语化和生活化,沈从文小说无论是叙述描写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力求口语化和生活化,显得清新自然、质朴生动。

先看叙述描写语言:萧萧次年二月间,十月满足,坐草生了一个儿子,团头大眼,声响宏壮。

大家把母子二人照料得好好的,照规矩吃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

一家人都欢喜那儿子。

(《萧萧》)当真说来,三三的事情,鱼知道的比母亲应当多一点,也是当然的。

三三在母亲身旁,说的是母亲全听得懂的话;那些凡是母亲不明白的,差不多都在溪边说去。

溪边除了鸭子就只有那些水里的鱼,鸭子成天自己嘎嘎的叫个不休,哪里还有耳朵听别人的话。

(《三三》)这两段文字非常简洁流畅朴素,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且很有湘西地方特色,非常口语化,生活化,很像民间文学作品。

再看人物对话:老水手不由得唶了起来,做成相信不过的神气:“咄,长寿,长寿,你这个人眼眶子好大,一只下水船,面对面也看不明白,你是整天看水鸭子打架,还是眼睛落了个毛毛虫,痒苏苏的不管事?”那水手因为手气不大好,赌输了钱,正想扳本,被老水手打岔,有点上火,于是也唶起来:“咄,伯伯,你真是,年轻人眼睛,看女人在行!要看船,满河都是船,看得了多少?”“你是拦头管事!”“我拦头应当看水,和水里的石头,抬起头来就看天,有不有云,刮不刮风,好转篷挂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