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模型的宁夏回族生态移民文化适应研究

合集下载

生态移民区移民语言使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以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语言调查为例

生态移民区移民语言使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以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语言调查为例

相关 性研究


以 宁 夏 红 寺 堡 生 态 移 民 区语 言调 查 为 例
周 永 军
(南京大 学 文学 院 ,江苏 南 京 210023;宁夏大 学 学术 期刊 中心 ,宁夏 银 川 750021)
摘 要 :以 国 内最 大的 移 民 开发 区—— 宁夏 红 寺堡 (兰银 官话 )为 调 查 地 点 ,以 来 自宁 夏 南部 山 区 (中原 官 话 )外 迁 移 民 为 调 查 对 象 ,从 被 调 查 者 的 语 言使 用 为 切 入 点 ,调 查 移 民语 言使 用情 况 ,从 计 量 统 计 学 角度 考 察 移 民 普 通 话 水 平 与
其 影 响 因素 “性 别 、民 族 、职 业 、年 龄 、迁 入 时 间 、收 入 、文 化 程 度 、职 业 、单 位 性 质 和母 语 ”的 相 关 关 系 ,从 而 为社 会 语
言 学 理 论提 供 数理 上 的 支持 。经 多元 线 性 模 型探 讨 这 些 因素 与语 言使 用 (普 通 话 水 平 )的 相 关 性 。研 究 结 果显 示 :移 民 普 通话 的使 用 主要 集 中在 30岁 以 下 的年 龄 段 和 文 化 程 度 为 小学 及 以上 的人 群 中.并 且 普 通 话 使 用 随 着年 龄 的增
65.5% 、58.9%和 27.9%。
关 键 词 :红 寺 堡 移 民 ;语 言使 用 ;影 响 因 素 ;相 关 性
中 图分 类 号 :H131
文献 标 志码44(2018)03—0006—08
移 民语 言 研 究 ,近 年来 成 为 学界 关 注 的焦 点 之 一 国 内对 移 民语 言 的研 究 主要 集 中 在三 峡 库 区 、

宁夏生态移民民俗文化的变化及应对——以宁夏银川新华村、同阳新村为例

宁夏生态移民民俗文化的变化及应对——以宁夏银川新华村、同阳新村为例

智库时代·144·智库观察宁夏生态移民民俗文化的变化及应对陈建丽(宁夏大学,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宁夏在实施大规模生态移民工作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提高移民的物质、精神文化水平。

随着扶贫攻坚工作进入到后期,怎样实现移民稳得住、留得下、过得好,持续稳定地过上好生活已经引起重视。

笔者认为,也需要对民俗文化等深层次内容予以重视并着力建设。

本文以两个移民村为调查点,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和入户深度访谈形式,对移民民俗文化的变化予以考察,发现民俗文化变化,提出移民工作民俗文化工作建议。

关键词:生态移民;民俗;文化变迁;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7-0144-002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工程。

移民从山区迁到川区之后,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沿袭的民俗文化包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乃至民俗心理都会发生一定甚至是巨大的嬗变。

本文以新华村、同阳新村两个分别于1996、2012年搬迁至新居的、汉民村为调查点,对两个村年满18周岁、在现居地居住半年以上的移民进行调查。

由于部分被调查者文化程度比较低,笔者采取由调查人员入户发放调查问卷和协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入户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

共发放29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64份。

264名被调查者中,男、女性分别占45.8%、54.2%;年龄18-20岁的16名,占6.1%,21-30岁的37名,占14%,31-40岁的55名,占20.8%,41-50岁的57名,占21.6%,51-60岁的51名,占19.3%,60岁以上的48名,占18.2%;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56名,占21.2%,初中及以下208名,为78.8%。

二、移民民俗文化变迁的形式及内容移民民俗文化的变化,需要从吃穿住行、婚丧嫁娶、社会交际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

(一)物质生产生活民俗变化的形式及其内容1.居住环境同阳新村的移民们居住在政府统一规划、修建的单门独院的院落中,两户一排,成排连片,每家正房为灰顶白墙的四间砖房,改变了以往在山区的居住方式。

生态移民中的文化适应

生态移民中的文化适应


要: 生态移 民工程是将原 来生活在 生态环境 恶化地 区的人 口迁移到相对适 宜生存 的地 方, 首要 目的就在 于降
低迁 出地生态环境的人 口压 力, 解人 与 自然之 间的矛盾 , 缓 也是 当一方水土养育不 了一方人时被迫 实行的扶 贫迁移策 略, 环境 的改 变会 引起人们在 生产 方式 、 生活 习俗 、 宗教信仰 、 价值 观等方面的改变 , 生文化 变迁。 产 只有适应文化 变迁
应 自然 的结果 , 生态 移民 自古 以来在各 民族 各地 区就发生 过 是谋求生存与发展 的一条不得 已的出路 。 生态移民是一项 大 型的工程 ,有些地区政府采取 的是 自愿与非 自愿的方针 , 由 于搬迁到新 的环境 定居需要很大 的投 资 , 对一些本来 就很 贫
态移 民从保护 生态脆弱地 区的生态环境 出发 , 既考虑 移民能 致 富奔小康 , 又不能 破坏迁 入地近期 和长远 生态环境 , 同时 保护迁入地原居 民利益 不受损害 , 是多 目标移 民。还有 的学 者不但强调生态移 民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的 目的 , 而且 也
21年第 1 00 6期 总第 9 0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0MI S ARCH GUI C RE E DE
பைடு நூலகம்
No 1 2 1 .6, 0 0 S r lN .0 ei o9 a
生 态 移 民 中 的 文 化 适 应
余 吉 玲
( 兰州大学 西北少数 民族研究 中心 , 兰州 7 0 2 ) 30 0
关 于生态移 民的定义 目前不 同学者从 不 同的角度做 了 很多 阐释 , 可谓 见仁 见智 , 众说 纷纭 , 莫衷 一是 , 目前 还没有
统一认定的权威界定。 葛根高娃 、 乌云巴图认为 , 生态移 民是 指由于生 态环境恶化 , 导致人们的短期或长期 生存利益受到 损害 , 从而迫使 人们更换 生活地 点 , 调整生 活方式 的一种经

宁夏生态移民情况调研报告

宁夏生态移民情况调研报告

青铜 峡市依托黄河金 岸建 设 、酿酒葡 萄种植和工 区工程建设 和配套设施满意度 较高 ,通过移 民后 一段
业 园区发展 , 大力发展 酿酒 葡萄产业 , 在 同兴村 及甘城 时期 的生活 , 切 身感 受到 了搬迁带来 的好处和利 益 , 移
子建设 葡萄种植基地安 排当地移 民打工就业 ;在三个 民的 1 3 常生活便利 , 每天可 以吃到新 鲜 肉菜 , 适 龄儿童 移 民安置 区分 别建设 了奶 牛养殖 园区 ,同兴村 养殖 园 上学距离远 、 行路难 的问题 得到彻底 改善 , 医疗卫生 等 区奶牛 已委托上 陵集 团托管 经营 。 公共设施 完善。移 民搬迁后 , 信息来源广 、 渠道宽 , 外出
( 二) 产业发展各具特 色
通过调研 了解到 , 目前生态 移民土地集 中安 置 , 原
亩设 施农 民政 策提供可靠 的依据 ,自治 区统计局 近期组织人员 则上人均安排一 亩水浇地 ,支 持户均发展 l 有条件 的县 ( 市、 区) 支持户 均发展 1 亩设施农 田或 对 同心县 、 红寺堡 区 、 灵武 市 、 金凤 区 、 兴庆 区 、 贺兰 县 、 业, 青铜 峡市等 7个县 ( 市、 区) 的8 个移 民村 进行 了调研 , 1 座高效养殖 圈棚 。青壮年劳动力有外 出务工的 , 也有
( 区) 9 1 个 乡镇 6 8 4 个行政村 1 6 5 5 个 自然村 , 其 中县 内
同心县 实行 人均 1 — 2亩水浇地政策 ,在移 民户 院
安置 3 5 %, 县外 安置 6 5 %; 规划建设 安置 区 2 7 4个 , 其 中建有养殖 圈棚 , 鼓励农 民养殖育肥牛 。
中: 生态移 民安置区 2 3 4 个 。截提供户均两亩温棚 , 完成二代 日光温棚 5 7 0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doc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doc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篇一:实施生态移民(调研报告)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实施生态移民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移民办二〇一二年实施生态移民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

全县土地总面积498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和1个自然保护区,168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92%和69%。

目前,全县仍有近15.7万贫困人口生存在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地震断裂带和偏远山区,且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严重缺水是制约海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苦瘠甲于天下,在这块土地上却生息着46.5万人口,使本来就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出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局面。

尽管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之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樵采和祖辈粗放耕作的落后方式,成为发展中无法逾越的硬伤,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出路在哪里?一、艰难地探索改革开放二十年,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与天斗与地斗,艰苦创业,打机井、修水库、修梯田、修道路、架电网、建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贫-反贫-再脱贫的怪圈没有彻底摆脱,治标不治本,是不是还有其他出路呢?县委政府的决策者在思考这个问题,区党委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在思考,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通过思考、探索、实践得出两个字那就是移民。

通过移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海原移民应该说是走过了投亲靠友搬迁到政府组织跨县移民再到县内移民这样一个历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才能实现海原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

二、生态移民实施情况1989年以来,全县通过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和群众自发移民的形式,累计完成移民搬迁8.8万人,其中依托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发安臵移民5.5万人,县内安臵移民1.2万人,群众自发向区外和区内各市县移民2.1万人。

宁夏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与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

宁夏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与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

宁夏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与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生态移民是宁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解决贫困问题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态移民,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拓宽了移民致富的空间。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宁夏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与精准扶贫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包括移民迁入地选址及产业发展问题、社区文化适应问题与生态环境问题,精准扶贫问题则主要表现为思想宣传不到位、扶贫项目效益低与帮扶效果不理想。

各相关部门应把可持续发展与精准扶贫作为生态移民的应有之义,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生态移民是从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出发,把原居住在生态脆弱地区分散的人口以移民的方式集中起来,形成新的村镇,进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宁夏生态移民是破解区域生态和生存矛盾、实现双赢的战略性决策”,可持续发展与精准扶贫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研究宁夏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与精准扶贫问题,不仅可以为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而且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与贫困问题的解决也具有一定意义。

一、宁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移民迁入地选址及产业发展问题宁夏的生态移民工程历时久远,不少移民迁入地选择在了城郊或沙漠边缘地带,农业发展艰难、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大等问题使得移民在迁出后陷入了再次贫困的恶性循环中,造成了二次搬迁问题。

以泾灵新村为例,移民搬迁前政府规划让移民发展诸如圈棚养殖、大棚蔬菜、灵武长枣等特色产业种植,但移民搬迁后发现泾灵新村农业用水缺乏且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因而只能将土地流转出去,以务工收入维持生计。

许多移民对农业用水缺乏、无法进行正常农业生产怨声较大,出现了返迁的想法与行为。

生态移民工程将移民从贫困地区迁出固然重要,但是最终目的是使移民脱离贫困的状态,生活水平有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政府在搬迁前对移民后续的产业发展有详细的规划。

政府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前,应当本着对移民负责的态度,对迁入地的生态环境、气候、地理位置、发展潜力等做详尽的考量,将每个工作环节做细、做精,保证移民在搬迁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宁夏生态移民研究

宁夏生态移民研究

宁夏生态移民研究宁夏生态移民研究近年来,随着人民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宁夏作为我国贫困和生态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生态移民在宁夏的实践以及其对当地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备受瞩目和重视。

一、宁夏生态移民的背景和意义宁夏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干旱,土地资源贫瘠,生态环境脆弱。

这导致了宁夏长期面临着生存困境和发展难题。

为了改善贫困和不适宜居住的环境,宁夏政府决定采取生态移民的方式,将贫困地区的居民迁移至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

生态移民对于宁夏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态移民可以解决贫困地区的生存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生态移民可以减轻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降低生态破坏程度,为生态环境恢复提供机会。

最后,生态移民还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二、宁夏生态移民的实践宁夏生态移民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政府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移民规划,确保了移民的顺利搬迁和居住条件的改善。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移民参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

在贫困地区的居民移民至新居住地后,政府积极组织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环境。

同时,政府还进行了土地整合和农业生产布局,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生态移民地区的环境保护力度,加强了对移民后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居民的融入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经济的发展。

三、宁夏生态移民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宁夏生态移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移民后居民在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模式上还存在困难。

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差距较大,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能力。

其次,生态移民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和经济发展仍然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宁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究

宁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究

宁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究宁夏生态移民工程一方面有利于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另一方面通过异地开发,有利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

移民工程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在移民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存在利益冲突、文化冲突等问题。

本文试图研究在移民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激发生态移民的文化自主性、完善生态移民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进而实现以人为本的移民理念,保证宁夏地区和谐稳定的发展。

标签:生态移民;社区文化;文化冲突对于“生态移民”(eco-migration)的概念,由于国外、国内移民的方式不尽相同,因而学术界尚没有公认的定义。

但各学者曾从目的层面、原因层面等多维视角对这一概念进行阐释,虽然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落脚点不同,但其核心内涵是共通的,即生态移民是指由于生态脆弱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将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地区的人口。

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一方面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异地开发,进而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

“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宁夏实现生态移民工程的奋斗目标。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宁夏地区成功地将数十万贫困人口从南部山区移出,这一工程使得移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其迁出地的生态环境也得以改善。

但生态移民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其带来的成效在短时间内很难确切的衡量,在移民期间或在迁入地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要使移民融入新的社区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通过移民社区文化建设来进行调节。

一、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随着宁夏生态移民工程的进行,移民原有的社区将出现转型、解体,而作为移民迁入地的新社区内会出现重组、组合等现象。

因而将产生移民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认同问题,如果移民间相互认同度高,社区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反之亦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移民融入新社区的过程也是其在迁入地再社会化的过程,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研究认为:“由于个人必须通过社会化过程来获得与其社会生活地位相适应的习惯和智力特征,才能够参与社会活动,因此,如果愿意,我们可以称此为文化适应。

移民的迁移意愿与生活期望——基于宁夏生态移民调查数据的Logistic

移民的迁移意愿与生活期望——基于宁夏生态移民调查数据的Logistic
Northwest population
移民的迁移意愿与生活期望
王 艳 1, 彭 婧 1, 党晶晶 2
2017 年第 4 期
第 38 卷
——基于宁夏生态移民调查数据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
(1. 北方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银川 750021; 2. 西安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西安 710021)
要: 政府主导的移民工程已实施 30 余年, 在此过程中移民的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发生着悄然变化。基于

303 份移民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 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 从移民意愿的影响因素入手探讨移民的生活期望。 结果表明, 移民的外出务工频率、 对政府财政补贴和清真寺满意度对迁移意愿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 而移 解决温饱的生存层面, 而是向往更舒适的生活, 但对居住地生态环境并不关注。 关键词: 迁移意愿; 影响因素; 生活期望; Logistic 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C9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672 (2017) 04-0116-06 收稿日期: 2016-10-02 民的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等个人属性则与迁移意愿不相关。结合访谈资料, 发现当前移民的生活期望已不是最初
移民称为吊庄移民,2001 年至今的移民称为生态移 民, 移民工程已进行了 30 余年, 在此期间移民的迁 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有着怎样的变化。通过梳理 文献, 蔡锦棨在 1986 小说 “吊庄人” 中提到, 由于山 新灌区移民的效果并不理想 [1]。邓一鸣 (1987) 指 出在创业带头人摆脱贫困的成功示范效应下, 目 前宁夏回族自治区申请吊庄的人很多, 不少人托 (1999) 指出到 1990 年前后, 早期的两栖式移民已 经适应了吊庄移民区的生产, 加之生活条件的迅 速改善, 大部分人在此定居下来。他们的这些变 化极大地影响了那些原本对移民工作持抵制态度 的人们, 动摇了他们死守故土的心理, 促使他们纷 纷主动提出移民申请 。从中可以看出至少在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张云雁(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模式进行了探析。

宁夏扶贫开发的基本模式为就地移民模式和异地开发模式,其中异地开发模式包括围绕城市辐射区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城市劳务移民模式和建立大型生态移民区模式3种类型。

总结了宁夏生态移民的成功经验,一是在对移民区生态移民科学选址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二是制定科学、全面的生态移民政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宁夏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1)32-20152-03Analysis of th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ZHANG Yun-y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Abstract By taking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in ethic group re-gions.The basic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for poverty relief in Ningxia are in-situ migration and new area development pattern.The new areadevelopment pattern includes three types ,namely small town development pattern around urban radiation districts ,urban labor migration pat-tern ,and large-scal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Finally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ecologic migration in Ningxia is summarized.First ,scientif-ic industrial planning shall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proper selection of ecologic migration location in immigrant settlement regions.Second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ecologic migration policies should be formulated.Key words Ethic minority areas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Ningxia基金项目2010宁夏自治区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0NXBFX02)。

宁夏西海固地区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研究

宁夏西海固地区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研究

1引言宁夏地方各级政府以移民自愿与非自愿、自助和救助安置相结合方式,整合移民安置点的生态、经济、社会等资源,有计划、大规模地迁移、安置西海固贫困地区群众,缓解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实现了生态移民在新住地的安居乐业。

大力实施的整村连片搬迁的生态移民工程,是改善当地群众治贫拔根的有效途径,它积极引领民族地区“三农”经济逐步改变落后面貌达到全面脱贫致富,与全国一起奔向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康之路。

2生态移民及文化适应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或不具备就地扶贫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文化适应”这一概念,在1883年由美国民族事务局的鲍威尔(J.W. Powell)首次提出,把文化适应定义为来自外来文化者对新文化中的行为模仿所导致的心理变化。

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莱底菲尔德(Redifield)提出:文化适应用于理解这样一类现象,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通过不断的接触,使双方或两个群体最初的文化类型发生变化。

3西海固地区生态移民及文化适应3.1移民方式宁夏的生态移民主要有政府组织搬迁和自愿搬迁两种形式:一是政府组织搬迁。

政府组织搬迁是生态移民的主要形式和被动方式。

宁夏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智能作用,将西海固地区生存条件差的群众,有计划、规模性地整村搬迁至生产生活条件较好、有脱贫致富前景的银川市及固原市周边地区的居民点安置,统一为每户搬迁群众提供住房、院落和各种补助,建立新区。

二是自愿搬迁。

自愿搬迁是异地搬迁的主动方式和次要形式,是“拔根”扶贫和脱贫的有效方式之一。

西海固贫困地区具有一定的生产技能和自救能力的群众,迫于迁出地恶劣的生存条件和状况,自觉改善生活生存环境,以自食其力的方式,远往他乡,自谋生路。

3.2生存适应在迁出地,西海固贫困地区的群众主要采取种、养并存的生产方式。

当地因地势高、降雨少,不利灌溉,人们大多采取“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原始耕作方式,除购买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种子外,很少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农作物产量低、收益少。

记忆理论视角下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探究

记忆理论视角下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探究

记忆理论视角下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探究引言生态移民是指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自然灾害等原因而迫使人们迁移居住的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移民者需要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并逐渐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记忆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通过探究人们的记忆、认知和学习方式来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情感。

本文从记忆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究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过程,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过程1. 文化冲突生态移民常常面临着新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这与他们先前的生活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新的环境中,移民者可能面临着语言障碍、工作技能不适应等问题,导致他们与当地居民产生文化冲突。

2. 文化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移民者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

他们学会了新的语言、适应了新的工作方式,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转变过程,需要移民者不断通过学习和适应来完成。

3. 文化融合最终,生态移民者逐渐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环境,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认同。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上,还表现在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交圈子中。

二、记忆理论视角下的文化适应因素1. 认知记忆的作用认知记忆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对信息进行了加工、存储和提取,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记忆。

在生态移民的文化适应过程中,认知记忆的作用非常重要。

移民者需要通过认知记忆对新的语言、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进行学习和适应,从而完成文化适应的过程。

针对生态移民者的文化适应问题,可以开展相应的文化适应培训。

通过对生态移民者进行语言学习、文化认知、就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价值观。

2. 促进社区支持和融合社区是生态移民者适应新文化环境的重要场所。

可以通过建立生态移民社区,促进移民者之间的交流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形成更加紧密的社会网络。

3. 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生态移民者在适应新文化环境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需要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

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

,增强其社区归属感。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劳务移民权益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通过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确保劳务移民享有与当地 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权益 。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
加强对劳务移民所在企业 的劳动保障监察,保障其 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提供法律援助
为劳务移民提供法律援助 ,帮助其维护自身合法权 益。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劳务移民子女教育水平
加强基础教育投入
加大对劳务移民子女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其受 教育水平。
提供职业培训机会
为劳务移民子女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帮助其掌握 就业技能。
鼓励参加高等教育
鼓励劳务移民子女参加高等教育,提高其学历水 平和综合素质。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程度不断 提高,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 问题。
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现状 • 劳务移民市民化的问题 • 劳务移民市民化的策略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宁夏地区的劳务移民数量不断增加 ,这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意义
通过对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社会 融入、文化适应以及城市化的进程,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探讨宁夏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过程,包括社会融入、文化适应、就 业、社会保障等方面。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宁夏地区的回族劳务移民进行深 入调查和分析,以揭示其市民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移民的文化适应:宁夏吊庄移民生活习俗调适调查研究——以芦草洼吊庄(兴泾镇)为例

移民的文化适应:宁夏吊庄移民生活习俗调适调查研究——以芦草洼吊庄(兴泾镇)为例

移民的文化适应:宁夏吊庄移民生活习俗调适调查研究——
以芦草洼吊庄(兴泾镇)为例
马伟华
【期刊名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宁夏的吊庄移民规划使一部分居住在西海固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到了宁夏北部黄灌区.移民离开了原来的生存环境,来到迁入地吊庄后,试图被迁入地接受或者要成为迁入地的真正一员,必然经历不同生活习俗、生产活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调适,才能最终与迁入地的文化真正融合.移民群众生活习俗的调适是他们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应对自然与社会环境变迁的一种策略;也是他们适应文化变迁时,在物质、精神乃至制度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的调整.
【总页数】5页(P36-40)
【作者】马伟华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芦草洼吊庄移民地区排水改造工程浅议 [J], 时琳
2.移民的文化适应:宁夏吊庄移民的生育观念调适 [J], 潘华;马伟华
3.移民的文化适应与生育观念调适——以宁夏吊庄移民为例 [J], 潘华;马伟华
4.移民教育与社区文化重构——宁夏芦草洼吊庄移民的教育人类学透视 [J], 马效义
5.移民与文化变迁:宁夏吊庄移民语言变迁的调查研究 [J], 马伟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夏生态移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宁夏生态移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宁夏生态移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马兴伟
【期刊名称】《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年(卷),期】2022()6
【摘要】在大力建设黄河流域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推动下,提升宁夏生态移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成为当前的必行之事。

以立德树人、资源增量达标、规范化管理等工程为载体,聚焦基础教育薄弱板块,紧抓教师这一关键环节,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创建完善的基础教育管理体系,以此实现宁夏生态移民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彻底解决上学难、教育水平低等问题,推动宁夏生态移民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战略。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马兴伟
【作者单位】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教育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宁夏地区生态移民住宅绿色适宜技术实测研究--以红寺堡区鲁家窑生态移民为例
2.生态移民地区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和权益保护——以宁夏同心县生态移民新村为例
3.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用水安全保障研究——以平罗县某生态移民安置区为例
4.论特困地区生态移民社区整合——以宁夏西海固地区生态移民为例
5.多维
并举助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宁夏生态移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略论之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篇一:实施生态移民(调研报告)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实施生态移民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移民办202年实施生态移民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

全县土地总面积498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和1个自然保护区,168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92和69。

目前,全县仍有近15.7万贫困人口生存在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地震断裂带和偏远山区,且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严重缺水是制约海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苦瘠甲于天下,在这块土地上却生息着46.5万人口,使本来就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出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局面。

尽管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之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樵采和祖辈粗放耕作的落后方式,成为发展中无法逾越的硬伤,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出路在哪里?一、艰难地探索改革开放二十年,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与天斗与地斗,艰苦创业,打机井、修水库、修梯田、修道路、架电网、建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贫-反贫-再脱贫的怪圈没有彻底摆脱,治标不治本,是不是还有其他出路呢?县委政府的决策者在思考这个问题,区党委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在思考,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通过思考、探索、实践得出两个字那就是移民。

通过移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海原移民应该说是走过了投亲靠友搬迁到政府组织跨县移民再到县内移民这样一个历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才能实现海原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

二、生态移民实施情况1989年以来,全县通过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和群众自发移民的形式,累计完成移民搬迁8.8万人,其中依托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发安臵移民5.5万人,县内安臵移民1.2万人,群众自发向区外和区内各市县移民2.1万人。

宁夏回族生态移民迁移意愿与迁移行为调查分析

宁夏回族生态移民迁移意愿与迁移行为调查分析

宁夏回族生态移民迁移意愿与迁移行为调查分析
冯雪红;聂君
【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41)006
【摘要】三十年来,通过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工程,宁夏扶贫和生态恢复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此同时,移民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政府而言,移民搬迁首要解决的就是移民迁移意愿与迁移行为不一致的问题.少数移民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搬迁,虽然最终实现了迁移行为,但始终与迁移意愿相左,这种“迫不得已”的迁移行为,对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管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移民二次搬迁或返迁原居地.正值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实施之际,基于实地调查,笔者对待迁回族生态移民迁移意愿和已迁回族生态移民迁移行为进行分析,探究两者显著影响因素的异同,为进一步推动回族生态移民迁移意愿的产生,促使其迁移行为的最终实现,提出对策建议.
【总页数】7页(P53-59)
【作者】冯雪红;聂君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宁夏银川750021;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宁夏银川7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5
【相关文献】
1.对中国农村移民非永久性迁移行为的再考量 [J], 张学英
2.生态移民迁移的动因分析——以三江源X村生态移民为例 [J], 隋艺
3.移民的迁移意愿与生活期望——基于宁夏生态移民调查数据的Logistic回归分析 [J], 王艳;彭婧;党晶晶
4.中国工程外迁移民社区安置中的冲突及其解决——基于江苏省大丰市移民安置点的调查分析 [J], 马德峰
5.女性待迁移民自我认知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三峡库区526名女性待迁移民的调查分析 [J], 肖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宁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其中汉族占人口绝大多数,尤其是20世纪初期以及中期,大量的汉族移民进入宁夏地区。

这些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对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宁夏的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和改变。

因此,深入研究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情况,对于加深对宁夏本土文化和汉族移民文化的理解,促进宁夏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情况,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汉族移民进入宁夏的历史背景和大规模迁移的原因。

2.汉族移民对宁夏本土文化的影响和改变,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

3.汉族移民如何适应宁夏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对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

4.汉族移民在宁夏形成的社会组织、文化交流和互动模式。

5.汉族移民与当地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以及对宁夏社会文化多元性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步骤如下:1.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汉族移民的口述资料、地方志、学术论文等,用于全面了解汉族移民进入宁夏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适应情况。

2.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移民村、移民家庭等,进行田野调查,借助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采集汉族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情况、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等相关信息。

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逐步深入了解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在社会文化方面的适应情况,以及对当地文化、经济、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和研究价值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得出以下结论:1.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与宁夏本土文化有不同的适应模式。

2.汉族移民对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技术和管理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 维度模 型最 早是 P a r k s 和? Mi l l e r ) 于 i 9 2 1 年
迁移, 更 是 移 民群 体所 在文 化 空间 的迁 移 。 自然环 境 与社会 环 境 的变迁 迫使 回族 移 民在生 计模 式 、 社 会 交往 、 价值 观 念 等 多个 方 面进 行 调 整 , 以适 应 新
的环境 , 谋求 与 他 族 文 化 的协 调 平 衡 发 展 , 构建 良
中 豳分 类 号 : D 6 3 2 . 4 ; C 9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1 0 0 7— 4 0 7 4 ( 2 0 1 3 ) 0 6 —0 0 2 5一 O 8
基金项 目 : 宁夏 高等 学校 科 学研 究 项 目( N GY2 O 1 2 1 O 2 ) ; 北 方 民族 大 学 自主 科 研 基 金 项 目( 2 O 1 1 Z MYO O 2 ) ; 北 方 民
持传统 文化 , 又 对 与其 他 文 化 群体 交 往 不 感 兴趣 , 采取 的就 是边 缘 化策 略 。由于 整 合策 略 能 带 给 个
体更少 的文化适 应压力 , 多数 人更倾 向于这 种积 极 的文 化适应 策略 [ 2 ” 。 ( 三) 多维 度模型
( 一) 单维度模 型
2 0 1 3年 1 1月
基 于 多维模 型的宁夏 回族 生态 移 民文化适应研究
冯 雪 红 聂 君
( 宁夏 大 学 西 夏 学研 究院 , 宁夏 银川 7 5 0 0 2 1 )

要: 在 对 宁夏 红 寺 堡 区调 查 的基 础上 , 基 于文 化 适 应 的 多 维模 型理 论 , 从婚姻 、 饮食 、 宗教 信 仰及 传 统 节 日四
员 在心 理上 和文 化上 的变化 。长久 以来 , 移 民文化
族 文化 与他 族文化 在 风俗 习惯 、 宗教信 仰 等 方 面 的
差 异引起 心 理 和行 为 上 的反 差 、 不适应或失控感 ,
容 易导致 民族 关 系失 和或社 会 整合混 乱 , 从 而影 响 生 态移 民地 区社 会 的和 谐 稳 定 发 展 。鉴 于 回族 移 民文化适 应 的双重 性 , 我们对 宁夏红寺 堡 生 态移 民
2 6
吉 以横断 面 的态 度研 究 为基 础 , 并 以移 民在 传统 文 化 与 他族 文 化 的 态度 倾 向作 为模
型维度 划分 的依 据 , 经 历 了单 维 、 双 维 再 到 多 维 模
型 的几 个 发 展 阶 段 。
歧视偏见 、 合 理 配 置 民族 构 成 比例 、 建 立 健 全 宗教 设 施 、 完善 优 惠 政 策 、 扩 大劳务输 出、 普 及 学校 及 社 会 教 育等 六
项 对 策 建议 , 以进 一 步促 进 回族 生 态 移 民 的 文 化 适 应 。
关键词 : 回族 } 生态移民 ; 文 化 适 应
族 大 学 重点 专项 项 目( 2 0 1 2 X Z W1 4 )
作者简 介 : 冯 雪红 , 女, 宁夏 大学 西夏 学研 究 院博士 后 流动 站研 究人 员 , 北 方 民族 大学 学报 编辑部教 授 。
聂 君, 男, 宁夏 大 学 西夏 学研 究 院 博 士 生 。
生 态移 民工程 不 仅 意 味 着 移 民 在 地理 空 间上
区 的两 乡( 镇) / k 村① 进 行 了 实地 调 查 , 发放 4 0 0份 调查 问卷 , 回收 3 8 4份有 效 卷 , 并 对 相 关 政 府部 门管 理者 、 宗教 人士 、 普通 移 民等进行 了深度 访谈 , 借助 多维 度模 型 展 开 宁夏 回族 生态 移 民 的文 化适
第3 4卷
第 6期
吉首大学学报( 社 会 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J i s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
Vo 1 .3 4 NO .6 NO V .2 O l 3
应 也 随之产 生 , 在新 的 文化 情 境 中 , 移 民个 体 因 回
发 展
在多文 化类 型共 存 的社 会 环境里 , 不 同文 化群 体 的人们 因群 体 间持 续 不 断 地 接触 、 交往、 碰撞 而 导致 的一方 或 双 方在 传 统 文 化 上发 生 的变 化称 为 文化适 应 , 它不 仅 涉 及 到群 体 层 面 , 也 包 含 群体 成
个 方 面 分 析 了回 族 生 态 移 民的 文 化 适 应 策 略 , 并从 文化差 异、 歧视 与偏 见、 社 会 支持 、 居住 时 间、 自愿 与 非 自愿 、 交往 意 愿 与 交 往 能 力 、 人 口统计 学 因 素 七 个 方 面 总 结 了 回 族 生 态 移 民 文 化 适 应 的 影 响 因 素 , 并 提 出 了消 除 民 族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O一1 O
在线杂志 : h t t p : / / s k x b . j s u . e d u . c a ① 红 寺堡 区是 全 国最 大 的 生 态 移 民 扶 贫 开发 区 , 也是 宁夏唯一 成建制 ( 县 级) 的 生 态 移 民 区 。本 次 调 查 范 围 涉 及 大 河 乡的 大 河村 、 开元村 、 红崖 村 、 香 园村 和 红 寺堡 镇 的朝 阳村 、 团结 村 、 玉 池村 和 梨 花村 。
应研 究 。
好 的 民族 关 系 。对 回族移 民而 言 , 这 种 文化 的适 应
性 调整是 移 民搬迁 的必然结 果 。一方 面 , 回族移 民


移 民文 化 适 应 维度 模 型 的
与 他族 移 民的充分 接 触促进 了民族 间 的文 化交 流 , 各 族人 民相 互依 存 ; 另 一方 面 , 对 他 族 文 化 的不 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