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22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荒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爱莲说》衬托手法解读
《爱莲说》赞美了莲花高洁傲岸、端庄正直的品质。
作者运用衬托手法,从情感、环境的不同角度,将莲花的形象描绘得更为充分、生动、鲜活。
情感衬托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世人的“甚爱”,是风气的表现;陶渊明的“独爱”,是真情的流露;在这二者的衬托下,作者“独爱”的莲花又会是怎样的呢?这为莲的形象巧妙地奠定了适当的情感基调,制造了阅读悬念,可谓起笔非凡。
环境衬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作者在描绘莲花的形象时,先绘其生长环境,以彰显其性格品质。
在淤泥中,莲长出了莲茎,而其“身心”,却没有被这样的环境污染。
考验莲花品性的还有清清的涟漪,它们将莲花洗了又洗,涤了又涤,可莲花却并不妖艳妩媚。
这两个否定句,一正一反,定格了莲花的品性:端庄得体,绝不媚俗;矜持稳重,绝不过分。
数量衬托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在短文的结尾,作者反弹琵琶,以多衬少。
菊之爱“鲜”,为数不多;牡丹之爱“众”,为数太多;唯莲之爱“独”,仅有自己,“同予者何人”,是自问,更是反问,答案就在句中——根本没有呀!作者意在强调,世风日下,懂莲的人太少,君子太少。
这样,就将莲的形象、莲的精神,在感慨中传神地表达出来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第22课《梦回繁华》课件(共16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些内容呢?
6
1.请大家浏览全文,用波浪线勾画每段中的关键句,依据重点句子概
整
括各段主要内容,稍后请同学展示。
体
感 知 读
回答示例:我在第___段勾画的关键句子是______,根据这句话,我 概括本段的段意是__________。
繁
华
7
整体感知读繁华
2.理清说明顺序,完成思维导图
创作时代背景、题材 作者及主题
2
我 是
任务一:读繁华
小
小 讲
由于这幅珍宝的画质和颜料极其珍贵且脆弱,所以很少
解
对外展出。假如故宫博物院将在2025年建院100周年之际,
员
对外展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向全国招募优秀讲
解员。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合作,争做优秀讲解员,助力本
次文化盛宴。
思考:你是讲解员如果你要向观众安利这幅画,你会介绍哪
作者简介
张择端(约1085年—1145年),字正 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 宋绘画大师。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宋徽宗 时供职翰林图画院,有《西湖争标图》《清 明上河图》”。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 珍品。
6
《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 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 画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图纵24.8厘米,横528.7 厘米,作品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 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 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22 梦回繁华
毛宁
1
夯实基础
篙 ( ɡāo ) 翰林( hàn ) 题跋( bá ) 擅长( shàn ) 覆灭( fù ) 绢本( juàn ) 田畴( chóu ) 驮队( tuó ) 岔道( chà ) 踏青( tà ) 跋涉( shè ) 漕运( cáo ) 枢纽( shū ) 舳舻( zhú lú ) 纤夫( qiàn ) 宏敞( hónɡ ) 桅杆( wéi ) 酒肆( sì ) 遒劲( qiú )春寒料峭( qiào ) 长而不冗( rǒnɡ ) 络绎不绝( yì ) 摩肩接踵( zhǒnɡ )
第22课《梦回繁华》课件(2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2、掌握说明方法,体会文章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题目解读
“梦回繁华”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梦回”,指 梦中回到某个地方,“繁华”,繁荣热闹,通常形 容地方经济的发达。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 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热闹 繁华的景象。
遒劲( qiú ) 春寒料峭( qiào)摩肩接踵(zhǒnɡ)
络绎不绝( yì ) 长而不冗( rǒnɡ)
多音字
(jìnɡ)遒劲 劲
( jìn )干劲
劲:指“坚强有力;力量大”时读“jìnɡ”。
词语集注
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题”指 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 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翰林( hàn ) 题跋( bá )
擅长( shàn ) 覆灭( fù ) 绢本( juàn)
田畴( chóu ) 驮队( tuó ) 岔道( chà )
踏青( tà ) 跋涉( shè ) 漕运( cáo )
枢纽( shū ) 舳舻(zhú lú) 纤夫( qiàn)
宏敞( hónɡ ) 桅杆( wéi ) 酒肆( sì )
课文是怎样围绕“繁华”来说清明上河图的? 1、先介绍宋朝城市经济的繁华 2、再介绍张择端绘画技艺的繁华和南宋人梦想的繁华 3、最后详写清明上河图反映内容和创作技法的繁华
课题梦回繁华有哪些深意?
1、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 弘扬这种繁华。
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 代的强烈愿望。
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
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
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
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
”愚公却毫不动摇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
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
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2.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ppt精品课件
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 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
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示例一: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处于何处都是 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 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二: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 困难的精神。
•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不能 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 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 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山引 水
景 人描
事
陋室铭
(不陋)
淡泊名利 安贫乐道
(德馨)
庐赞
托
物
言
志
亭
学习了《陋室铭》,我们看到了作 者那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是不是要 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 上的追求呢?请发表你的看法。
重点词语
①名: 出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 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
②灵: 灵异
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③斯: 这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馨: 香气,这里指品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
德高尚
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 ⑤鸿儒:博学的人。鸿,
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大。儒,有学问
人甚爱牡丹。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
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 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
②甚:很。 ③蕃:多。 ④独爱: 唯独喜爱。 ⑤盛: 很。
世人很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译文]我则惟独喜爱莲 ──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 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 (缠绕的)蔓,(也)没有 (旁逸的)枝;香气远播, 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 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 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 弄啊。
八年级上册语文22 《〈孟子〉三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 《〈孟子〉三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参考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为“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这一主张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无论做设么事都要考虑“人和”的因素,顺应民心。
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胜算越大;反之亦然。
楚汉之争的事例就能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
清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
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
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
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
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
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参考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3张PPT)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团结。 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Hale Waihona Puke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 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 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 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 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
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 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 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之 小城 而 表转折,但是,却 不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梦回繁华》课件(共22张PPT)
寻“繁华”——欣赏一幅好画
如果你要向现场观众安利《清明上河图》,你会怎么介绍呢? 那美术鉴赏家毛宁在《梦回繁华》中又是怎样介绍的呢
第一段:画卷的创作背景 第二段:画卷的作者和作品意蕴。
第三段:画卷的规模及特点、具体内容
第四段画卷的创作特点及价值。
寻“繁华”——欣赏一幅好画
细读课文第四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 》的?为什么这样写?
寻“繁华”——欣赏一幅好画
这幅图为什么叫《清明上河图》?“上河”什么意思呢?
画中的场景是 清 明 时 节 的场景,“ 上 河 ” 有 两个意思 ,第一个是“ 汴河”的意思,第二 个是清明时节,各地的商贩来到汴河两岸 赶 集 的意思。 “ 上 河 ” 是 个 动 词 ,类似于我们现在 所说的“赶集”“赶圩”等。
梦 回 毛繁 宁华
字音识记
篙( ɡāo ) 擅长( shàn ) 田畴( chóu ) 踏青( tà )
翰林( hàn ) 覆灭( fù ) 驮队( tuó ) 跋涉( shè )
题跋( bá ) 绢本( juàn ) 岔道( chà ) 漕运( cáo )
枢纽( shū ) 宏敞( hónɡ ) 遒劲( qiú ) 络绎不绝( yì
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 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说明方法:列数字 作 用:通过具体准确的数字来介绍画作的大小,让读者对这幅 画的规格有直观的了解,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2、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 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说明方法:打比方 作 用:把“长卷”比作“乐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 内容的优美丰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父亲给予训导。 命,教导、训诲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告诫
谨慎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这里指丈夫
准则,标准
译文: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 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 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 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 夫!’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妾妇之道。
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丈夫之冠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往送之门( 动词,到 )
之 妾妇之道也( 结构助词,的 )
与民由之( 代词,指正道 ) 此之谓大丈夫(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往送之门,戒之曰( 动词,告诫 )
戒 必敬必戒( 形容词,谨慎)
妾妇之道也( 准则,原则 )
3、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 正的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礼、 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核心、 基础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处世态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为人原则)
课堂总结
《富贵不能淫》 选 自 《 孟 子 》 一 书 ,作者通过问答的形式,从对 大丈夫的错误看法批驳开始,阐述 了做到“大丈夫”的标准,即: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从而提出,得志与民由之;不 得志独行其道。即有“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从 仁 、礼、义及立身处世的角度阐述, 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
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他本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曾受学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为“亚圣”。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礴,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辞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成书,即《孟子》。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城:内城。
(三里之城.)2.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3.环:围。
4.池:护城河。
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6.委:放弃。
7.去:离开。
8.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9.至:极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愚公移山 (共51张PPT)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一词多义
①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②而 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达于汉阴(介词,到) ③于 告之于帝(介词,向) 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④其 其如土石何(句首语气词,表示反问)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焉 有子存焉(句末语气词)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翻译:(他)苦于大山北面的阻塞,来进去都要绕道, 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 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 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
行山、王屋山: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 放置土石呢?”
其简单。愚公与智叟的对话,智叟的议论简略,愚公的 分析、反驳详尽,甚至不厌其烦地列出一个子孙繁衍图 来增强说服力。这样详略得当,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类文欣赏
带着伤痕飞翔
朱毅帆 它出壳了。一身灰色的毛,还带着水,它顶破了蛋 壳,从里面钻了出来。它抖抖毛,似乎想站起来,但是 没有成功。
它的父亲忧心忡忡地望着它,因为它的翅膀和脚根
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段解: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
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0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 翻译: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 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精析: “年且九十”点出他已年老,为下文
“残年余力”做铺垫。
惩山北之,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出与汝毕 力平险,指通豫,达于汉阴南,可乎?”杂然相许。其妻 献 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如太行、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梦回繁华》课件(共34张PPT)
检查预习 词语辨析
络绎不绝 纷至沓来
> 我梦里所到的地方,竟是一片康庄大道,马来车往, 络 绎 不 绝。
> 贴出布告以后,自己在招募公所坐镇,只见应募的小伙子,
纷至沓来 ,应接不暇。
相同点 不同点
都有接连不断的意思。 “纷至沓来”不仅指人,还可泛指一切事物。 “络绎不绝”专指人、车、马、船的来来往往。
摹状貌
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提篙盘索。桥上 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 、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 个高潮。 具体描绘画面细节,使读者对画面呈现的内容产生画面感。
作比较
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 遒劲,笔法灵动, 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突出《清明上河图》 “线条遒劲,笔法灵动”的特征。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 (提示:先梳理课文内容,归纳总结说明顺序)
介绍《清明上 河图》产生的 社会背景。
介绍《清明上 河图》的基本
信息。
介绍《清明上河 图》的艺术特点 和社会价值。
段落
1
2
3
4
5
介绍《清明上河
分三层介绍《清
图》的作者张择
明上河图》的主
端及创作动机。
漕运:旧时指国家利用水道调运粮食。 舶胪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舶,船尾。胪,船头。 脚店: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客店。 沉檀:沉香木和檀香。二者均为香木。
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手卷:裱成横幅的书画长卷,只供案头观赏,能卷舒,不能悬挂。 遒劲:雄健有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梦回繁华》课件
汴京近郊 风光
(开卷处)
汴河两岸的 繁华情景
(画面中段)
汴梁市区的 街道
(画面后段)
说明顺序
➢说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 主体内容,主要采用的空间顺序。 ➢三四段的关系:概括到具体。 ➢全文:逻辑顺序。
精读课文找出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相应 的例句并说说其作用。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 24.8厘米,横528.7厘米。
特点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 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 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打比方
慢板、柔板: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的风光 快板、紧板: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尾声: 画面后段——汴梁市区的街道
摹状貌
梦回繁华
社会背景
作者及其 创作动机
总体概括 介绍画作
具体描画 画面内容
画作的艺术 特点和社会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 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 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 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 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在中国乃至全 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梦回繁华
预习检测
生字难字
绢(juàn)
驮(tuó)
冗(rǒng)
遒劲(qiú jìng) 舳舻(zhú lú) 题跋(tíbá)
长途跋涉(bá shè)
春寒料峭(qiào)
摩肩接踵(zhǒng)
川不息(luò yì)
预习检测
词语注释 遒劲:雄健有力。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 长途跋涉: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川流不息:(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梦回繁华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梦回繁华笔记《梦回繁华》是一篇描写北宋都城汴京繁荣景象的散文。
作者通过对当时汴京的细致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盛世。
文章开篇,作者就以“梦回”二字,将我们带入了一个遥远的时空。
接着,作者通过对汴京城墙、街道、商铺、酒楼等方方面面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在城墙上,我们可以看到守卫严密的士兵;在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在商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在酒楼中,美酒佳肴让人陶醉。
这些细腻的描绘,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的时代。
文章中,作者还通过对各种职业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
有卖艺的艺人,有走街串巷的小贩,还有那些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们。
这些人物的出现,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
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艰辛。
作者通过对乞丐、流浪汉等弱势群体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另一面。
这些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受贫困和歧视的折磨。
这种对比,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梦回繁华》这篇文章通过对北宋都城汴京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盛世。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和弱者的艰辛。
这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译: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
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了解什么是正衬和反衬
5、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学习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和追求高洁德行的志向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是正衬和反衬的理解。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阅读思考:
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
2这些语句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气味、气质风度
3连线
4小结托物言志
教学设计
补充内容
预习
展示
1.收集有关各种花的诗句和图片,最好能诗画相配。展示自我才情。可参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布置综合性学习。
2.理解文义
3.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作业
布置
背诵并且翻译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学法
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
质
疑
探
究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8.能否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
延伸
拓展
写作方法探究二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ຫໍສະໝຸດ 态度,分别是怎样的?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3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明确衬托正衬反衬)
神木二中导学案基本格式
年级
八
班级
学科
语文
自
主
学
习
4.作者写的难道仅仅是莲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还歌颂了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君子,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
5.文中的三种花分别象征什么?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达标
检测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莲——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赞美
菊——隐逸者——志向高洁,隐居避世——惋惜
牡丹—富贵者——贪慕荣华,追求名利——厌恶讽刺
6.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理解衬托——正衬、反衬的写法
课题
22爱莲说
分课时
2
总课时
2
学习
目标
1、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