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最新地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精品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
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及季风。
4.结合具体气候类型的特点,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①气压带(北半球)②风带(北半球)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是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动力。
(√)2.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对称分布。
(√)3.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水平气流向左偏转,环流方向与北半球相反。
4.气压带和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问题探究]分析三圈环流示意图(图1)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共同探讨问题。
图1图2探究1全球低压带和高压带各有哪几个?哪些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提示:低压带有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高压带有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
其中赤道低压带是由于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极地高压带是由于纬度高,太阳辐射弱,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属于热力原因。
探究2哪些纬度位置多雨?为什么?提示:赤道和60°纬度多雨,这两个纬度位置都是由低压带控制,气流上升,容易凝结形成降雨。
探究3确定各风带的风向,填在下表中,并分析风带风向的特点。
提示:从图中读取各风带的风向由于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不同,因此南北半球对称风带内的风向也关于赤道对称,东西方向相同,但南北方向相反。
探究4全球气压带、风带随着季节变化其分布有什么变化规律?提示: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的变化其分布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同。
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时,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移动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移动的纬度幅度为5°~10°。
【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知识结构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2、素质教育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教学目的(一)课标要求: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通过对两图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2、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
(2)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材列举了对我国冬、夏天气的影响以及设计的活动题“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分析均是开放型的。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1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影响。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针对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并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气压和风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2.教学目标:
4.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分析中,深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及分布特点。
2.学会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气候变化、地理环境差异等。
3.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学习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形成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不够深入。
2.实践与应用:
(1)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气压和风现象,如季节性风向变化、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等,撰写观察报告。
地理①必修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理解海陆分布形成的北半球气压中心。
3、理解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的范围。
[教学难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形成。
3、西南季风的形成。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活动)教材活动1看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
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明确:热力环流。
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在教材第33页图2.9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明确: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理。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5. 气压带和风带的应用三、教学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理。
2.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形成原理、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解释。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应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导学】问题引入:什么是气压带?什么是风带?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理。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堂讲解】1.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形成原理、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解释。
【课堂练习】1. 针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
2. 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在农业生产、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应用。
2.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在我国的分布特点。
【课堂小结】2. 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巩固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知识。
2. 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分析天气现象。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通过地图和实例,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3. 应用实例: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解释。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课标解析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重点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对气压带和分带分布的影响;重点掌握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和世界主要气候的特点、分布状况,并能够阅读和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示意图。
学会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判断气候类型。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概念:成因:意义:假设条件:过程:先是赤道与极地间的,再是,最后近地面形成压带和个风带。
动:随南北移动而移动。
北半球夏季移,冬季成因:对气压带的影响表现:季风:的影响因素 、 、 、三、典题解析1、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月。
图中 A 处的气压名称 ,气候类型是 。
(2)图中B 盛行 季风,附近洋流 名称为 。
(3)图中C 处盛行 季风,此时洋 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
(5)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是。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是看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和风向箭头,以此来确定月份和相应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并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
从图上可以看出,亚欧大陆为低压中心,风从印度洋、太平洋向大陆吹,可以判断出该图表示的是7月份。
再从印度所处的位置可判断其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印度洋海水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向东运动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东亚吹东南季风,附近为日本暖流。
答案:(1)7月 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 热带季风气候 (2)东南 日本暖流(3)西南顺(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5)因东亚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对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其热力差异明显,季风环流最典型。
2、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解析:本题关键是选好“突破口”,如从甲、乙两处入手,比较困难,只有从60°处入手,仔细观察,该处有①②两支气流相遇,①气流爬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上,由此可见①气流是中纬西风,②气流是极地东风。
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低 热力环流 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传授目标】:1、知识与技术: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纪律。
2、历程与要领:运用比拟、类比要领,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3、情绪态度:议决三圈环流的学习,明白大气环流对环球的热量均衡和水量均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气候变化和气候的形成,明白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干系。
【传授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其季候移动。
【传授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历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传授历程】一、 新课导入诗云:“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见议决风可查看气候的变化。
本节课将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 大气环流[引导]: 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有什么特点?3、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学生]:环球性的有纪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发宁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均匀状态。
大气环流的特点是环球性、长期性、纪律性。
[承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现在回顾热力[[地之间也存在着冷热不均,那是否也会形成热力环流呢? [假设]:(1)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2)不思虑地球自转 (3)不思虑地球公转[学生]:思考讲义33页活动,并完成。
[西席]:(1)赤道地区,吸收太阳辐射较多,温度较高,近地面空气受热扩张上升,在高空空气密度大,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低压。
(2)极地地区,吸收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近地面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高空空气密度小,形成低压,近地面形成高压。
(3)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于是近地面气流由极地流向赤道,高空气流由赤道流向极地。
(4)于是在赤道和极地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热力环流,称为单圈环流。
[学生]:上台画出南半球。
[承转]:单圈环流能否维持?在单圈环流中,只思虑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实际上地球是不断举行自转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单元讲述的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阐明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本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实际就是讲述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在这里,教材着重研究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意义,而要分析这些内容,首先要认识大气环流的一般特点。
因此.教材第一目分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各自闭合、彼此联系,形成了高、低空大气的运动状况和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风带。
还有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发生南北移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2、运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3、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第一目大部分内容,通过课本讲述和两个活动,介绍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原因,最后通过图示说明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移动。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活动内容,活动时应在课前准备好材料,讲清具体要求,指导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
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照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二)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学方式】 讲授法、读图法、绘图法、自主探究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马纬度的故事[自主学习一]阅读第一段,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特性及意义[板书]一、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2)特性:全球性、有规律、长时期的平均状态(3)意义:促进了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平衡,是影响各地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素。
[板书]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假设一: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提问: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什么?生: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
[自主探究一]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完成P33活动,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的方向结论一:在假设一条件下,全球由于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形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称为单圈环流。
[板书]形成单圈环流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讲解: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因为地球在不停的自转着。
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高带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会发生偏转。
[板书]假设二:地表均匀,太阳直射赤道提问: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生: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教师讲解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边画图边讲解)①赤道低气压带是如何形成的?师: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之间,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如何形成的?师: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向北向南流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掌握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
3.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能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2、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三、教学方法引导法演示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式学习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的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使大气不断运动的。
而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高低纬度间的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了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那么全球到底有几个气压带和风带?以及这些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像海陆风、城市郊区之间的风都属于热力环流,这些大气运动规模和范围比较小。
规模比较大的有全球尺度的大气运动,而全球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
1、大气环流①定义②成因③特性④意义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在不同假设条件下大气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探究课本上33页活动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上节课的热力环流知识解释单圈环流。
)2、单圈环流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也就是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这样的条件下,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
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喜欢探究自然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待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素养。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认知水平,因材施教,确保教学质量。
1.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b.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
c.结合实际案例,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解答与反馈: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二上课前。
5.课堂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活动,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课后作业:布置与气压带和风带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细风带(第 1 课时)授课方案一、课标解析《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课时内容的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表示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搬动规律。
” “绘制”要修业生运用地理画图等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在理解知识基础上,学会运用图像地理语言表达地理事物的分布、形成过程和地理成因,“说出”要修业生能基于图像基础进步行思想活动,而且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搬动规律。
二、教材解析《气压带细风带》内容可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要点介绍三圈环流平和压带、风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为后续学习和商议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平和候的影响打下基础,并对理解后边洋流的形成、分布有重视要的意义。
因此本课时内容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重视点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学情解析在本节课从前,学生已经基本学习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大气运动的各种“力”的相关知识,积累了一些季风、海陆风等相关知识经验,可以解析一些简单环流模型和现象。
但必修 1 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基础和难点,而在必修 1 中“气压带细风带”自己亦拥有必然的难度,加之学生画图技术、空间思想能力、图文变换能力等宽泛较差,综合分析能力依旧较弱,因此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求的掌握三圈环流的空间形态,理解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和分布等知识可能感觉困难。
四、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理解大气环流的看法及三圈环流形成原理。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3)学会制作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型。
(4)掌握气压带、风带的搬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1)设计两种问题情况(地球均质与不自转,均质与自转),让学生商议由单圈环流至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采用板画(动画)和模型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表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搬动。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参考课时: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特性;②掌握“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③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
1.2过程与方法:①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探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分布;②观察多媒体课件,自主发现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产生的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规律。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2.2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3 专家建议充分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通过活动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制作三圈环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
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体验其形成过程,获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活动时应在课前备好材料,明白具体要求,老师指导活动全过程,最后让同学们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
4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绘图法,引导法5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动画6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土,造成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
大家知道这些氢气球炸弹是如何“飘”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创设情境】(通过对热力环流、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的回顾,以此为基础引入大气环流的教学。
)1.请结合下面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气流方向。
2、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学生讨论并结合教材P36第一段内容回答:【探究新知一: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特性: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探究新知二:单圈环流】(提问)地球上的热源和冷源在哪呢?假设:(1)太阳终年直射赤道(2)地面性质均一(3)地球不自转(提问)地球的大气环流会是怎样的呢?课件演示“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完成以下内容:(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升(上升、下沉),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极地垂直方向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
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
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过渡:“全球的大气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板书:(二)、三圈环流
过渡: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在一些假设的前提下来研究大气的运动情况。
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板书:1.单圈环流(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
(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
过渡:单圈环流是我们在以上三个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如果去掉地球不自转这个
假设条件,那么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
现在的假设条件有两个: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请思考:(边讲边用课件演示)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
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
(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
)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
)因此在60°
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
(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
(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
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图。
(8)引起上述“三圈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9)结合上图,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变式拓展:
(通过变式图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培养学
生的读图、用图说明、分析的能力。
)
应用巩固:
A、B、C、D分别表示气压带或风带,请结合图中信息(图中箭头表示风带)判断A、B、C、D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在图中填写名称。
(通过该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
讲解:在以上假设的条件下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实际还是有差异的。
我们都知道,地球不断的自转和公转。
若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何变化呢?试结合教材图2.11进行归纳。
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
应用巩固:
读图并思考回答:
(1)该图表示北半球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试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
A. B. C. D. 。
承转:以上我们分析的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是一种理想模式。
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
也就是大气环流还会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更为复杂。
活动探究:1.请结合P39的图2.12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1)观察图2.12可知,陆地面积: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且海陆相间分布。
(2) 依据物理学知识可知,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均快于海洋。
(3) 读图2.12-a,由于冬季欧亚大陆降温快→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亚洲高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极地低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
(4) 读图2.12-b,由于冬季欧亚大陆增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亚洲低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热带高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
结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
2.请结合P40的图2.13和图2.14(或下面的图)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3.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请结合P41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课堂总结:
教学反馈:
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该图为______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其中A为________(气压名称),B为_____(高或低)气压。
⑵此季节,__________气压带被_________切断。
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B.图中A实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的一部分C.图中B的位置处于一年中较偏北的位置上D.此时南亚吹西南季风,东亚地区高温多雨
⑷大约半年后,A所在大陆上形成_________(气压名称),该气压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气压带。
在该气压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吹__________(气流性质)的__________风(风向)。
⑸世界上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