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沸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水的沸腾教案

初中水的沸腾教案

教案:水的沸腾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沸腾现象,掌握沸腾的条件和特点。

2. 学会使用温度计和计时器进行实验操作。

3. 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水的沸腾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2. 水的沸腾特点:温度保持不变,持续吸热。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计时器。

2. 数据分析:理解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酒精灯、温度计、计时器、石棉网。

2. 实验材料:水、火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沸腾?你们见过水沸腾吗?2. 学生分享生活经验,教师总结:沸腾是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汽化的现象。

二、探究水的沸腾条件(15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水沸腾的过程,记录温度和时间。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解答疑问。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三、分析水的沸腾特点(15分钟)1. 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发现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沸腾时温度不变?3. 学生讨论,教师解答: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沸点不变。

四、实验操作技能训练(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练习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计时器。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提高实验技能。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水的沸腾条件、特点及实验操作。

2.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其他液体的沸腾现象,记录下来。

2. 完成实验报告:水的沸腾实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水的沸腾现象,掌握沸腾的条件和特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培养了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同时,教师注重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然而,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和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沸腾》优质课教案

《沸腾》优质课教案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沸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经历给水加热的观察实验中,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学会记录并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2.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尊重探究实验中的事实证据。

3.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

教学准备:酒精灯、方座支架、铁圈、石棉网、小烧杯、温度计、火柴、实验记录表、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以生活小事导入新课,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师:同学们,生活中你们亲自烧过开水吗?水烧开后是多少摄氏度?(学生自由汇报)。

师适时板书。

师:如果水开了之后,我们不停下来而是继续给水加热,你认为水的温度会怎样?根据学生猜测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烧开水的秘密就必须亲自去烧一烧。

这节课,我们就亲自来烧一杯开水,仔细观察观察,把其中的秘密给揭开,好不好?二、设计实验1、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给水加热需要用到专门的仪器(课件出示仪器图片)有了这些材料,你们能不能把它组装起来。

2、学生开始组装,师巡视。

三、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1、师:现在给水加热,你认为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温馨提示)除此之外,还要做好观察和记录。

2、师展示记录单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师:同学们做好实验记录,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记录表,一份是这样的: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交流共同解决.教师小结:0分钟就是在没加热之前,先把水的温度测量记录下来。

然后再开始加热。

加热到1分钟时记录下水的温度,2分钟又记录下水的温度。

一直记录下去。

师: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到,现在开始探究吧!看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

3、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

实验开始,教师要巡回指导,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4、汇报与交流师:刚才各个小组都在认真地进行实验,并做好了实验记录,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发现,现在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初中物理沸腾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沸腾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沸腾年级: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理解沸腾的定义和条件;2. 掌握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点;3. 能够运用沸腾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沸腾的定义和条件;2. 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点。

教学难点:1. 沸腾条件的理解和应用;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计时器等;2.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水沸腾的现象,那么什么是沸腾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沸腾是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汽化的现象。

二、探究沸腾的条件(15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准备一个烧杯,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 实验要求:观察水沸腾的过程,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3. 实验结果:学生观察到水在达到一定温度后开始沸腾,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4. 教师讲解:沸腾的条件是液体达到沸点,并且继续吸热。

三、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点(15分钟)1. 教师讲解:沸腾过程中,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汽化,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 学生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验证温度保持不变的现象。

3. 实验结果:学生观察到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确实保持不变。

四、生活中的沸腾现象(15分钟)1. 教师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沸腾来解释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例如煮饭时水沸腾后米饭变熟,蒸汽机车的水箱沸腾等。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沸腾的定义、条件和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操作和观察是否准确,是否能够运用沸腾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回答沸腾的定义和条件;2. 学生能够描述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点;3. 学生能够运用沸腾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4. 学生实验操作安全和准确。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沸腾》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沸腾》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沸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沸腾的概念,了解沸腾现象的发生原因和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增强其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沸腾的概念和条件,了解沸腾现象的应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沸腾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技能。

三、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三课《沸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物质在加热后会发生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并询问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进而引出本节课将学习的沸腾现象。

2. 讲授1.引导学生猜想什么情况下水会沸腾,并引导学生形成对沸腾现象的初步认识。

2.讲解沸腾的概念:指液体在加热的过程中,由于液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增加,热能储存达到一定程度时,液体内部的汽涌现象。

讲解完毕后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沸腾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沸腾现象。

3.探究沸腾的条件:导电性、热传导、物质的特性等。

4.进一步讲解沸腾的应用。

3. 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探究沸腾现象的原因,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技能。

实验步骤:1.先让学生把热水倒在一个大容器中。

2.把酒精灯放在底部,加热或降低酒精灯的高度,让火焰直接加热干净的试管底部。

3.用一根小木棍轻轻地搅拌一下试管底部,热水就会沸腾。

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问一些探究性问题,如:1.试管底部为什么会沸腾?2.加热试管底部的酒精火焰对热水产生了什么影响?3.沸腾的现象和热传导、导电性有什么关系?4. 总结1.询问学生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并引导学生总结沸腾现象的概念和条件。

2.引导学生思考沸腾现象的应用。

5. 作业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沸腾现象的认识:1.沸腾现象是什么?2.实验中你发现了哪些规律?3.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沸腾有关?五、板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沸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2. 能力目标3. 情感目标##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1. 单元2. 课程## 教学过程1. 导入2. 讲授3. 实验4. 总结5. 作业## 板书- 沸腾的概念和条件- 沸腾现象的应用六、教学方法1.情境式教学法: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

初中沸腾物理教案设计

初中沸腾物理教案设计

初中沸腾物理教案设计年级:八年级教材:《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沸腾的定义、条件及其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影响沸点的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沸腾的定义、条件及其特点。

2. 影响沸点的因素。

教学难点:1. 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原因。

2.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沸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沸腾现象。

2. 提问:什么是沸腾?沸腾有哪些特点?二、探究沸腾的条件(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沸腾的条件,教师巡回指导。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实验探究影响沸点的因素(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水的沸点。

2.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四、理论学习(10分钟)1. 教师讲解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原因。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影响沸点的因素。

五、应用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沸腾现象。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沸腾的定义、条件及其特点。

2. 强调影响沸点的因素,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沸腾的短文。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影响沸点的因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理论学习、应用拓展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沸腾的定义、条件及其特点,掌握影响沸点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沸腾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沸腾》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沸腾》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沸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沸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理解沸腾的含义;- 掌握造成液体沸腾的条件和原因;- 观察和描述液体沸腾的过程,并能够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

2.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教学课件、两种不同的液体、火源、温度计、实验笔记本;- 学生准备:学生文具、实验笔记本。

3.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使用投影仪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沸腾现象的兴趣。

提问学生,他们曾经见过或听说过液体沸腾的情况吗?请举例说明。

第二步:知识讲授(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教学课件,介绍沸腾的定义和液体沸腾的条件和原因。

让学生了解到,当液体受热至一定温度时,液体内部的分子会变得活跃,形成气泡并从液体底部向上升。

- 温度升高是造成液体沸腾的重要条件之一;- 加热液体时,液体分子的热运动加快,使水分子逐渐与周围分子相撞,逐渐形成气泡,气泡从液体底部向上升,直至液体表面破裂。

第三步:实验操作(15分钟)1. 教师示范:将两种不同的液体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加热至适当温度。

2.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液体沸腾的过程。

3. 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观察结果并回答问题:“为何一种液体沸腾的速度比另一种液体快?”4. 整理实验结果:学生将实验结果用图表或文字方式记录在实验笔记本中。

第四步: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

通过整理实验结果和回答问题,学生可以得出结论:不同液体的沸腾速度受到其性质和温度的影响。

第五步:巩固与拓展(15分钟)学生个人完成拓展练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液体沸腾的条件和原因。

通过实验记录和小组讨论,学生培养了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

同时,通过巩固与拓展环节,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了检验和拓展。

初中沸腾教案

初中沸腾教案

初中沸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沸腾的定义、条件及其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沸腾的定义及条件2. 沸腾的特点3. 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4.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5. 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沸腾的定义、条件、特点及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2. 难点: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以及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沸腾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沸腾的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 previous knowledge,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沸腾的定义及条件:让学生了解液体沸腾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

3.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液体沸腾的过程,总结沸腾的特点。

4. 讲解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液体沸腾时温度的变化。

5. 讲解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气压对沸点的影响。

6.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了解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演示、案例分析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沸腾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沸腾教案

初中物理沸腾教案

初中物理沸腾教案课程标准:1. 知道沸腾的条件,会解释生活中有关沸腾的现象。

2. 能利用温度计正确地测量液体的温度。

3. 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会比较它们的异同。

教学目标:1. 了解沸腾的定义、条件及其特点。

2. 掌握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3. 能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沸腾的条件。

2. 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1. 沸腾条件的理解与应用。

2. 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沸腾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沸腾现象。

2. 提问:什么是沸腾?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吗?二、探究沸腾的条件(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沸腾的条件。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3. 教师演示实验,验证沸腾的条件。

三、学习沸腾的特点(15分钟)1.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总结沸腾的特点。

2. 教师讲解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四、蒸发与沸腾的比较(10分钟)1.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蒸发和沸腾的过程,总结它们的异同。

2. 教师讲解蒸发和沸腾的异同,并进行总结。

五、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1. 学生举例说明沸腾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师讲解沸腾在生产中的应用,如锅炉、热水器等。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分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沸腾的定义、条件、特点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沸腾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沸腾条件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初中物理沸腾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沸腾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沸腾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沸腾的定义及其特点。

2.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测量液体温度变化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4. 引导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沸腾的定义及其特点2. 实验原理及方法3. 实验操作步骤4. 数据分析与处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沸腾的定义及其特点,实验操作步骤,数据分析与处理。

2. 教学难点:实验原理及方法,数据分析与处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烧开水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现象。

提问:水产生了什么现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水沸腾的现象,并引入新课——沸腾。

2. 讲授新课(1)沸腾的定义及其特点讲解沸腾的定义,即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阐述沸腾的特点,如伴随着响声,有很多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

(2)实验原理及方法介绍实验原理,即通过测量液体温度变化来研究沸腾特点。

讲解实验方法,包括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

(3)实验操作步骤1)组装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铁架台、温度计、秒表、硬纸片等。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

3)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4)分组实验,重复以上步骤。

(4)数据分析与处理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发现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2)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进一步分析水沸腾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沸腾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沸腾的定义及其特点,掌握了测量液体温度变化的方法。

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感受到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实验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 思考:为什么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请举例说明。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沸腾实验,让学生掌握了测量液体温度变化的方法,培养了观察、分析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汽化和沸腾教学设计

汽化和沸腾教学设计

汽化和沸腾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教学简案表11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前面学过了哪两种状态之间的变化?生:固态与液态。

师:(手指蘸杯中少许酒精洒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观察酒精的变化。

(说明:利用情境引入,提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归纳简单的问题,使他们在参与中初步感到成功的喜悦,为学习本节知识提供良好的精神状态。

)生:黑板上的酒精变少了,有的看不见了。

师:减少的酒精哪里去了?生:由液体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它的相反过程是液化。

师:你们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说明:学生讨论,抢答举例。

)师:(演示用酒精灯将纸点燃并用纸锅烧水。

)(说明:老师用提前准备好的纸片当即叠成小纸锅烧水,让学生观察,学生像看魔术表演一样新奇。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生抢答,气氛热烈,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师:这说明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如洒在黑板上的酒精变少了的现象是蒸发,水烧开后会变少的现象叫沸腾。

(板书:汽化方式蒸发沸腾)师:你们想知道为什么用纸锅能烧开水,而纸却不燃烧吗?(说明:师用激发性的语气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生:想知道。

师:好!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汽化方式中的沸腾现象。

二、确立研究课题师:谁能说说你见过的水沸腾时有什么现象?(说明:指定学生甲、乙分别回答,虽然不完善,但师应及时鼓励表扬。

)师:你们还想知道有关沸腾的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猜想,培养发散思维和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说明:学生讨论、思考、猜想,师将学生有代表性的问题列在黑板一侧,让学生解答,剩余的问题进行归类。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水在沸腾过程后有什么现象,继续加热水温如何变化。

(说明:确立课题,像进行科学研究一样进行教学。

)三、进行新课1. 实验探究师:根据刚才的猜想内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实验装备?(说明: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装置,师巡视后让设计好的学生为同学们讲解设计方案,师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并强调应注意的问题,将教学活动变为学生的创造活动。

沸腾教案及说课

沸腾教案及说课

21.沸腾教学目标:1、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记录、整理、分析给水加热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2、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尊重探究实验中的事实证据。

3、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

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表曲线图等方法记整理、分析给水加热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

难点: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发现新问题。

教学准备;酒精灯、铁架台、小烧杯、温度计、火柴、石棉网、线、温水、钟表、彩笔、泡沫杯盖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出示一杯水)师:这是老师在课前从自来水龙头接的一杯水,这杯水能喝吗?生:不能。

师:为什么呀?生:因为它是一杯生水。

师:对呀,咱都知道不能喝生水。

那如果要喝的话应该怎么样?生:把它烧开。

师:对,如果要喝的话必须要把它烧开。

那关于烧开水你有哪些问题?(师相机板书问题)生:烧水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温度怎样变化?水开时什么样子?温度是多少?烧开以后继续加热,温度有什么变化?二、猜想与假设师:我早就说过,咱班的同学都是善思考会学习的孩子,你看一下子就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那今天这节课咱们就重点来研究这几个问题好吗?生:好。

师:别着急,现在咱们先就这几个问题来猜一猜。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猜测?生:(略)三、制定方案、计划师: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那你们的这些想法到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想不想验证一下?生:想。

师:那想要验证就必须要亲自去烧一烧。

那这节课咱们就来模拟一个烧水的实验好不好?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说一说。

生:(说实验器材)师:那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验证咱们刚才的猜想呢?实验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怎样分工的?该注意哪些问题?请同学们先在小组中讨论一下,制定出一个方案来,可以简要的写一写。

沸腾教学设计

沸腾教学设计

沸腾
教材简要说明
本课只有一个活动,“我们给水加热,会有什么发现?”主要探究给水加热时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通过做好观察记录搜集变化过程中的信息,并在对信息的分析整理中获得科学知识,发现新问题。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对所观察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器材做给水加热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分析和解读数据,并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观察实验事实。

3.了解水的沸点。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经验进行预测
1.提出问题: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现象?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现象进行预测。

引导学生进行三个方面的预测:
一是在给水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的情况。

二是水开时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三是水开了之后再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怎样。

二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活动,证实预测结果
1.讨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教师适当对实验的方法给予补充指导。

3.学生经历探究实验过程。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实验,小组内密切合作,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5.对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作出解释。

6.将实验结果与预测相对照,获得认识,发现新问题。

三课堂自我评价
四拓展活动
反复进行本课中的实验,且在不同地点、不同天气里做同样的实验,有什么发现。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沸腾》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沸腾》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沸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沸腾和水蒸气的形成过程。

2.掌握水沸腾时的特征。

3.了解沸腾与水的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水沸腾时的特征。

2.沸腾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沸腾现象的科学原理。

2.水的沸点与环境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1.水的三态及相变规律回顾。

2.水沸腾的特征及沸腾的科学解释。

3.沸腾现象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回顾水的三态及相变规律。

2.提问:水沸腾后会变成什么?2. 操作环节1.展示水沸腾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水沸腾的特征。

2.在实验室里准备一个较大的玻璃杯,倒入适量的水,加热它,并观察水的特征变化。

3.让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格,记录每次加热后水的温度与沸腾状态,并用简短的语言描述沸腾的特征和变化。

4.提问:什么因素影响水的沸点?请学生进行讨论。

3. 归纳总结环节1.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归纳出沸腾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2.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表,帮助学生总结沸腾现象与温度的关系和沸腾现象与压强的关系。

3.教师讲解沸点的概念及其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4. 拓展延伸环节1.提示学生讨论汽车等机动车辆行驶时,为什么要加装散热器?2.告知学生可尝试在不同环境压强下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变化,计算出水的沸点变化大小。

六、教学评价1.询问学生对沸腾现象的理解和水的沸点变化的原因的理解。

2.对学生实验记录表格的填写和实验记录的描述加以评价。

七、教学资源1.视频:《沸腾的奇妙》。

2.实验设备:玻璃杯、酒精灯或热水浴。

八、教学亮点通过实验和视频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沸腾的特征和现象,加深学生对沸腾现象的认识。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掌握沸腾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提高学生科学分析和实验探究能力。

(整理)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沸腾》教学设计 (2)

(整理)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沸腾》教学设计 (2)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沸腾》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沸腾》一课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循环的第二课。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蒸发现象后,继续指导学生认识液体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

沸腾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五年级的学生都应该熟悉它,但是,对于水的沸腾过程中伴随的热量的变化、水沸腾时的温度等问题却没有做深入的思考。

本课以探究水的沸腾现象为载体,引领学生经历猜想预测、实验观察、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全过程,既能帮助学生获得许多关于沸腾的直接认识,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熟视无睹”的沸腾现象,隐藏着那么多我们未必“熟知”的东西,逐步培养他们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

教学目标:1、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记录、整理、分析给水加热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认识到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在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活动中,感受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体验合作探究的愉悦感。

3、认识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铁架台、烧杯、水、酒精灯、火柴、酒精、温度计学生:铁架台、烧杯、水、酒精灯、火柴、温度计、手表、实验记录单、水温变化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同学们,我们山东是孔子的故乡,也是有名的礼仪之乡,当有客人到来的时候,我们一般会为客人沏上一杯热茶表示欢迎,只要沏茶就免不了烧水,生活中你们烧过水吗?烧水时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2、学生随意回答。

3、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点出:今天这节课一起在课堂上烧杯水。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一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二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烧水的现象,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二、预测现象、实验记录。

1、出示一杯水,如果我们要把这杯水烧开,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先猜一猜,在把水烧开的过程中,会有哪些现象发生?2、学生猜测:(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会冒气泡、水会变少、冒热气等)3、谈话:如果要检验我们的猜测对不对,你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对,做实验,只有自己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基于课程标准的“沸腾”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沸腾”教学设计

2021年4月Vol.39No.08中学物理基于课程标准的“沸腾”教学设计陈朝阳李建彬胡象岭(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山东曲阜273165)摘要:本文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凸显科学探究的“沸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学生基于观察和推理建殳沸腾概念、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关键词:沸腾;教学设计;科学探究;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134(2021)08-0042-041教材分析“沸腾”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资源•因为沸腾作为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不仅是物态变化中的一种形式和常见的生活现象,而且有关“沸腾”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中•此外,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特点以及沸点概念,是学生体会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思想的生动载体.同时,学生对液体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探究过程,较为完整地体现科学探究的七要素,是提升初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典型素材.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⑴将“沸腾”编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第3节“汽化和液化”中,本节教科书还编排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蒸发和液化现象等内容,本文只讨论“沸腾”部分的教学问题.《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物态变化”一节的要求是:“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⑵教科书首先在描述生活现象的基础上用简短的语言给出沸腾的定义,接着安排实验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特点,揭示沸腾时的气泡特点、温度变化特点以及吸热情况,最后点明沸点的概念.2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对沸腾现象已有初步认识,但主要停留在对沸腾现象的观察⑶,并未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科学探究,学生在上节课“熔化和凝固”的学习中,经历初中物理课程中的第一个科学探究活动——探究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特点,因此,本节课是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再认识.学生虽然在学习沸腾概念之前已经学习汽化的概念,但对沸腾的认识仍然浮于表面,难以将沸腾与汽化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与逻辑推理相结合,透过“沸腾时液体中有气泡产生”的表象认识到“沸腾是汽化现象”的本质•另外,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能量观念比较薄弱,在分析沸腾现象中的能量转化时亦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困难,需要教师加以引导.3教学目标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对“沸腾”部分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通过观察和科学推理,认识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经历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探究过程,体会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科学探究要素的要求和意义;(3)根据探究结果,知道液体具有沸点,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和沸腾时的能量转化;(4)能用沸腾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特点•难点:沸腾现象的本质.5教学过程5.1基于观察和推理建立沸腾概念教师首先通过鸳鸯火锅总是辣油锅先“烧开”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明“烧开”这一生活用作者简介:陈朝阳(1998-),女,山东青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理学科教学;李建彬(1991-),男,山东泰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物理课程、教学与学习;胡象岭(1963-),男,山东汶上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物理课程、教学与学习.•42•中学物理Vol.39No.082021年4月语在物理学中叫作“沸腾”,引入沸腾概念的教学.然后,通过以下三组观察与推理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沸腾概念,认识沸腾现象的本质.5.1.1初步建立沸腾概念利用透明水壶烧开一壶水,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这些气泡都在什么位置?学生能观察到水的内部和表面都有气泡出现,且气泡不断产生、翻滚,十分剧烈•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气泡怎么产生?这一问题学生不易回答,教师此时抛出辅助问题:是空气进入水中形成的吗?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汽化知识,通过推理得出气泡是水遇热发生汽化现象变成的水蒸气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由此,学生建立沸腾概念: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5.1.2加深学生对沸腾本质的认识在学生概念初步建立后,继续观察水沸腾现象,教师进而提出问题:水沸腾时气泡有什么特点?学生不难发现,沸腾时气泡比较多,由下到上逐渐增大,直到水面破裂开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沸腾时气泡逐渐增大?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推理:沸腾时,底部的水由于最靠近热源不断汽化会聚成气泡,在气泡上升的过程中,又不断有水发生汽化现象,变为水蒸气汇入气泡中,导致气泡逐渐增大,宜到水面破裂开来.5.1.3明确水沸腾时的现象特征教师将水停止加热一小段时间后,再次加热,引导学生观察水沸腾前的气泡特点,并尝试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学生观察到水即将沸腾时,气泡由大变小•经历之前的推理过程,学生可根据热胀冷缩原理以及本节课所学的液化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底部的水由于最靠近热源,发生汽化现象,形成气泡并上升•但是沸腾前,水的上部温度较低,气泡遇冷体积会变小;气泡遇冷会放热,部分水蒸气发生液化,也会使得气泡体积减小教师将沸腾前后的气泡特点绘制在黑板上(如图1所示),为接下来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基础.5.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在学生明确沸腾概念后,便可以进入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教学环节•本设计依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对科学探究的要求⑷,制定探究方案.探究过程以科学探究的问题、证据、解释、交流四个要素为逻辑线索展开.5.2.1问题对于问题要素,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要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⑷.对于本节课,学生很容易将水沸腾与温度变化联系起来,但困难在于学生难以将这种联系转化为问题,并准确表述为一个可探究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基于沸腾是水发生汽化的本质,类比冰熔化为水的温度变化特点,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水沸腾时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通过采用类比冰熔化为水的温度变化特点的方式,学生很容易提出猜想: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此时猜想的依据并不充分,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水沸腾需要有热源加热,显然水沸腾前温度会持续升高;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不会一直升高?假如温度会一直升高,会岀现什么结果?学生根据所学的熔化知识容易意识到,若温度一直升高,势必会达到一定的温度使得容器熔化,与事实经验不符,从而有依据地提出“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一假设.5.2.2证据证据要素包括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⑷•《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在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过程中,应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并能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⑵.本节课实验方案比较简单,且与上节课“探究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特点”的探究方案具有相似性,因此可采用学生汇报的形式设计探究方案.为体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强调实验方案应基于探究目的进行设计.本节课与上节课的探究方案虽然具有相似性,但探究问题不同.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实验方案是根据探究目的进行设计,并非简单复制上节课的方案.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法.对于本实•43•2021年4月Vol.39No.08中学物理验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使水尽快烧开的改进方法:(1)加盖子;(2)水的初始温度高一些;(3)烧杯适当小一些.实验方案如图2所示.图2实验器材组装图第三,除了设计实验方案外,还需制定记录和处理数据的方案.基于上节课的探究,学生可以自主设计数据记录表格以及处理数据的“温度一时间”图像.教师需要强调以下注意事项:(1)当温度达到90T左右时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数据;(2)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气泡特点,观察到沸腾现象之后再记录4-6组数据;(3)撤掉酒精灯后继续观察烧杯内气泡变化,并再记录几组数据.探究方案完成后,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及操作规范.5.2.3解释解释要素要求学生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⑷•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到类似如图3所示的“温度一时间”图像.时间/min图3水沸腾前后的“温度一时间”图像教师按图3所示将图像分段并提问和BC段气泡有什么特点?水是否沸腾?温度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气泡特点回答:在段,水没有沸腾,温度逐渐升高;而在BC段,水已经沸腾,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得岀结论: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教师结合图像给出沸点的定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图像的BC段和CD段,得出液体沸腾条件:达到沸点并持续吸热.学生在得到结论后,还需要对探究结果进行解释•根据课程标准对物态变化的要求,本设计将解释内容定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解释温度变化图像,重点•44•解释沸腾时温度不变的原因:汽化需要吸热,水沸腾前汽化较缓慢,热源提供的热量多于汽化吸收的热量,水的温度会升高;当水沸腾后汽化过程剧烈,热源提供的热量与汽化吸收的热量达到动态平衡,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撤掉热源后,无法提供沸腾所需热量,沸腾现象随之停止.5.2.4交流该要素要求学生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关注探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科学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和反思⑵.交流要素在上述探究过程均有体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下是完成探究过程后的交流活动设计.aw>s体的鴻点(标准大r压)液体沸点/°c液体沸晟/°C j液体沸点/°C 液态铁2750甲苯111液态氧-183液态铅1740水100液态飢-196水银357洒精78液态氢-253亚麻仁油287液态氯-33.4液态氨-268.9图4教科书中的沸点小资料图对比教科书上的小资料(如图4所示)给出的水的沸点,学生会发现与实验测量结果不一致•教师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实验误差.讨论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小资料的标题,点明气压也会影响沸点.但由于学生此时不具备气压的知识基础,可留作以后解释.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发表感想,畅所欲言,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6教学评价设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习评价内容的设置应与课程目标一致卩〕.为此,基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设计分别针对科学探究过程以及学生学习效果设计相应的教学评价活动.6.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评价针对科学探究过程,则通过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以及学生互评的方式评价学生在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环节的表现情况.6.2学生所学物理知识的评价针对教学目标中的沸点、沸腾条件、能量转化和解释现象等内容,笔者设计4项评价活动.评价活动1:结合图4小资料中的信息,提出问题:本实验中是否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或者家中的寒暑表?该评价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说明实验室常用的中学物理Vol.39No.082021年4月温度计是水银温度计,引导学生分析水银温度计的优势.评价活动2 :再次回顾本节课探究方案,教师提出引入新课时油锅先烧开的问题•提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为了能够让水更快沸腾在烧杯上加了盖子,类比这一做法,引导学生解释现象:油锅中油会浮在水的表面,相当于加上盖子,减缓热量的散失,在两锅具有相同热量输入的情况下,热量散失更慢的油锅会先沸腾.评价活动3:教师以本节实验方案为基础,在烧杯中再放一盛水的试管,用酒精对烧杯进行加热,用两只温度计分别测量烧杯和试管中水的温度⑸(如图5所示)•待烧杯内的水沸腾后,引导学生观察:两容器中的水温度如何?沸腾情况如何?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学生观察到两容器中水温都达到100T,大烧杯中的水已经沸腾;但由于试管内的水与烧杯中的水不存在温度差,无法吸热,小试管中的水却没有沸腾•在解释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沸腾条件以及沸腾过程中能量转化的理解.图5沸腾的条件演示实验图评价活动4:课后作业•教师提供网红液氮冰淇淋冻伤皮肤的新闻,要求学生根据本节所学,分析皮肤冻伤的原因;并搜集资料,梳理液态氮在科学研究中的用途.7本设计的特点7.1注重观察与推理,加深学生对沸腾本质的理解我国基础教育历来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传统"《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说明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交流•”⑵教科书通过简短的语言回顾生活现象便直接给出沸腾的概念,这种方式很难使学生将沸腾与汽化联系在一起•本设计通过演示实验,将观察活动与学生的思维过程相结合,使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步深化,帮助学生认识沸腾现象的本质.7.2基于核心素养要求,设计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但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假探究、形式探究、低效探究等问题⑻,不少教师对科学探究要素的理解不够深刻,往往忽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时为了照顾探究过程的完整性而随意提出假设⑼;亦有教师将科学探究等同于学生实验操作,对探究结论的解释、探究过程和结果的交流反思等凸显不够3).本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设计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以期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提供参考.7.3基于教学目标开发教学评价活动沸腾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但在教科书的课后习题中却没有设置相应的练习题.本设计基于教学目标,开发一系列教学评价活动,既注重对科学探究的过程评价,又创设生活现象、演示实验、前沿科技等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沸腾知识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充分体现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理念.参考文献:[1]闫金铎.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岀版社,2017.[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李新乡.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翟小铭.郭玉英,陈颖.中学物理核心能力要求的百年沿革与展望一基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目标文本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9):59-67.[7]王晶莹,宋倩茹,高守宝.我国中学物理学科能力的百年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2)=15-34.[8]王慧君.科学探究教学设计:依据、实施与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13(09):102-106+126.[9]乔通,胡扬洋.论探究教学中假设建立的过程[J].物理教学,2020,42(11):41-44.[10]邓阳,王后雄.凸显“解释-论证”的科学探究:内涵、现实意义和实践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10):112-119.(收稿日期:2021-01-23)・45・。

《水沸腾了》 教案 教学设计

《水沸腾了》 教案 教学设计

《水沸腾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沸腾过程及其特点,掌握沸腾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水的沸腾过程2. 沸腾的条件3. 沸腾现象的观察与分析4. 实验操作:观察水沸腾的过程5. 知识拓展:沸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的沸腾过程、沸腾的条件、沸腾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2. 教学难点:沸腾条件的理解与应用,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

2. 利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水沸腾的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沸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沸腾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水的沸腾过程及其特点,阐述沸腾的条件。

3. 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水沸腾的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沸腾的条件。

5. 知识拓展:介绍沸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器、煮饭等。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评估1. 评估内容:学生对水的沸腾过程、沸腾条件以及沸腾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的掌握程度。

2. 评估方法: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课后作业。

3. 评估标准:能准确描述水的沸腾过程,理解沸腾的条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沸腾现象,能够联系实际生活讨论沸腾的应用。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热水、温度计、计时器、厨房用具等。

2. 教学媒体:PPT、实验视频、相关阅读材料。

3. 辅助工具:黑板、白板笔、投影仪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讲解水的沸腾过程、沸腾条件,进行实验观察;第二课时分析实验结果,拓展知识,总结反馈。

八年级物理上册《沸腾沸点》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沸腾沸点》教案、教学设计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节能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煮粥等,引导学生思考沸腾现象的本质。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水烧开的样子吧?那么,水为什么会烧开呢?烧开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沸腾现象的定义。
-播放沸腾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沸腾过程中气泡的变化,理解沸腾的本质。
3.设计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合作精神。
-分组进行不同气压下沸点变化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
4.加强课堂讲解,注重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用图示、表格等形式,直观展示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让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3.通过对沸腾现象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沸腾的现象吗?沸腾是什么?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沸腾是液体在加热过程中,达到一定温度时,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汽化的现象。
2.学生结合实验结果,理解物理规律。
五、巩固练习
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习题,解答学生疑问。
六、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教师总结课堂重点,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七、课后作业
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布置开放性作业:观察生活中的沸腾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从《蚂蚁》和《沸腾》教学设计中探讨提高课堂交流效果的方法

从《蚂蚁》和《沸腾》教学设计中探讨提高课堂交流效果的方法

从《蚂蚁》和《沸腾》教学设计中探讨提高课堂交流效果的方法作者:王心敬来源:《小学科学》2022年第03期《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表达与交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科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提高的过程,课堂交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现实教学中,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交流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严重阻碍了老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

本文着重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探求提高课堂高效交流的方法策略。

一、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老师提问走过场。

老师的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

但是不适当的提问,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变成走过场。

如,教学《蚂蚁》一课,有的老师问学生:关于蚂蚁,你想研究什么?学生的反应很热烈。

有的说:我想研究蚂蚁吃什么;有的说:我想研究蚂蚁怎么睡觉;还有的说:我想知道蚂蚁怎么打架……学生问题满天飞,不着边际,偏离了老师课前预设的问题,浪费了时间,使组织教学陷入混乱,小组交流流于形式,汇报交流表面化,师生评价空洞无物。

二、提高课堂交流效果的方法课堂中的交流,要有内容,有实效,这就需要有高效的交流策略来保障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以青岛版小学科学《蚂蚁》教学设计为例,探讨提高课堂交流效果的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画蚂蚁、观察蚂蚁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难点是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教具学具】蚂蚁若干只、玻璃瓶、水槽、瓶盖或小木块、放大镜。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谜语激趣: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

请在动物王国里寻找谜底。

引导探究:找到谜底后,寻找它的踪迹,捉几只,观察它的外形。

注意:不要伤害它,并把它画下来,下节课一起带到课堂上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沸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含学科德育目标)
1.会用表格等方法记录、整理、分析给水加热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能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在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活动中,感受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含学科德育过程)
(一)、演示导课:
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水加热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从开始加热到水烧开,看到什么现象?(温度逐渐升高,有大量气泡在水中产生,并且很快冲出水面,水烧开了,过一会儿,水明显的减少)。

水烧开了,也称为水沸腾了,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沸腾
板书:《沸腾》
(二)提出问题
你们想研究沸腾的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三)、猜想假设
探究沸腾的秘密、实验预测
老师给每人准备了一张表,我发给你们,每人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
来。

给水加热过程中我预测的现象(用√表示)问题我的预测
水的温度的变化趋势先快后慢均匀上升先慢后快
水的沸点100ºc高于100ºc低于100ºc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的变化继续升高下降保持不变[学生填好后,老师收齐]
(四)、制订方案实验设计与探究
我已把实验用的材料准备好,每小组都有两两个铁圈的铁架台、石棉网、烧杯、凉水、酒精灯、温度计、计时的钟表一块,小组在组装时注意:温度计的野泡正好进入水中,不要触及烧杯壁及杯底。

每组都把实验材料组装好了,那么,我们在做实验时应注意哪些事项?(酒精灯的使用,温度计的读数,同学的分工等)。

在做实验时,我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表不能停下来,只是每过一分钟记录一次,要记下水沸腾使用了多长时间;二是水沸腾了以后,再继续加热2—3分钟,仔细观察、记录。

(五)实施探究
学生做实验并把观察记录记下来(发观察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观察记录
学生做实验,老师汇总同学们的预测表,学生展示实验成果。

通过信息、数据的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水沸腾时达到一定的温度,继续加热,温度也不会再升高,水开始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

板书:沸点
老师汇总了学生的预测表和实际做得不相符。

(六)、展示交流
出示投影,使学生知道为什么不同。

和自己的实验结果对照一下,你们还有什么想法?(可能是器材的原因,天气的原因,地理位置的原因等造成和结果不相符)
(七)拓展创新走进科学
出示投影:
1、有的同学家里有高压锅,你知道为什么煮饭比较快吗?
2、高山上和山脚下煮饭,哪个地方不易把饭煮熟,为什么?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沸腾的秘密,同学们还想继续研究吗?老师布置一个课后研究制作的问题。

师先讲解瓦特的发明,使学生受到感染,然后人人自行设计制作具有创新特色的蒸汽动力机,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也可独立完成,做时一定注意安全用火,小心烫伤自己和同学,制作完后,到下节课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教后反思
今天我在五年级上《沸腾》一课。

实验没有做完。

这是个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我想在教学中,学生的表现较好的地方在能够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烧开水的时候,沸腾的水怎样顶动壶盖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提问题。

这一点上学生表现的不错。

但是我想最大的问题还是学生的教学管理。

这是我在上五年级的课时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