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茅盾的读书秘诀 名著起码读三遍 要联想现实生活
名人谈到的读书方法
名人谈到的读书方法
许多名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读书方法,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梁启超的读书方法:梁启超认为,要养成读书兴味,打算做专门学者或者事业家,都需要养成读书兴味。
读书要分清泛读和精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
同时,他强调要掌握三个步骤,即鸟瞰、解剖、会通,通过这三个步骤阅读书籍,才能真正地理解书中的要点,理解作者的思路,输出自己的想法。
2. 高尔基的读书方法:高尔基早年生活困顿,四处流浪,总是拿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包括人们认为不宜读的书。
通过对好书、坏书和各种书籍的广泛阅读,他感到“正派的书固然好,坏的魔道书也好,念得越多越好,要把所有的书都念过,才能找到好书。
”他主张通过比较才能分出好坏,通过好、坏各种书籍的阅读,分辨出生活中的好与坏。
3. 爱因斯坦的读书方法:爱因斯坦提倡一边重视读书,一边也要重视生活,并主张对读过的书最好再回复到生活中去检验一下,看看哪些是正确和有用的,哪些是错误和无用的。
总之,名人的读书方法都有其独到之处,可以为想要提升自己读书效果的人提供启示。
茅盾“三遍”读书法
表现 出来, 陪衬人 物又是怎样不 可缺 少等等 再如读《 红楼梦》 ,
他 能 达 到 背诵 1 9 2 6 年, 茅盾在上 海的商务印书馆工作 时, 曾当
着老板章锡琛 、 好友 郑振 铎等人一 口气背 了半个 多小 时的《 红楼
梦》 , 将 近一个回 目, 可 见其 读 书工 夫之 深 、
对 于读 书 , 茅盾 有 其 独 特 的 感 悟 他 说 : “ 诵读 文学名著, 应
当一 边 读 一 边 回 想 他 所 经 历 过 的 相 似 的 人 生 , 或 者 一 边 读 一 边
当
到 现 实 的 活 人 生 活 中去 看 并 且 主 要 是 从 生 活 中 去 学 习 ” 此 外, 他 还 主 张 要 学 会识 别 书 中的 不足 之 处 , 能够 提 出 自 己的 看 法
《 其J 党 、 i ‘ 》 陈译 奉的M 世 , “ 1
时f ; I 起J , 极 人n 勺 眨 响 m 于 h H J : 党
存 回到故 乡义 呜 当年 , 李大钏 、 陈 独 秀 往北 京 泼 r 《 共 产党 宣 言 》 的 英 文版 . 深 为赞 f I 义, 认 为啦 尽 快 将 此 _ } 5 泽成 中 文 当 时 , 裁 季 陶是孙 中 i l l 的秘 { 5 , 又是陈 独秀 H I { l { 】 的 礼 会 主 义 沦 家 戴 季 陶 当 时 确 实 极 为关 注马克 思 主义删 论 , 希 望 将 - 5 克 思 主 义 一 些 重 婴 著 作 翻 译 成 中 文 。 哦 季 陶 年 在 L t 夺 学 时 . 思 想 颇 为 激 进 , 曾 灭 到 一 本 H文 版 的 《 共 产 党 赢
后 “ 一 师风 潮” 离开 “ 一9 r l i ” , 于1 9 2 0 年
茅盾的三遍读书法 课件
学用结合
边读边思考: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完成表格
读书过 程
粗读 精读 消化
阅读目的
阅读要求
初步印象
理解文章,理清思 路,结构层次,写 作特点
激发创造力,提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学用结合
快、全、粗 慢、细、深
边读边思考 反复琢磨、细细品味,注重 记忆
少年朋友,茅盾先生的“三遍” 读书法适用于阅读各类书籍和文章。 “三遍”阅读,每遍都有明确的目 的、重点。如果能按照这样的步骤 读书,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茅盾的读书法
读书时间□朱冠军“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是宋代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写的一首名为《读书》的诗。
他博览群书,思想深厚,读书见解亦有独到之处,并在长期的阅读和著述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读书方法。
在具体的读书过程中,陆九渊提出了“涵泳”读书法,即读书最忌讳急于求成,若能平缓心性,细心涵泳,必有无穷兴味。
“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在遇到一时弄不明白的地方,也不要就此僵住,往往越是急于弄懂,可能越不容易弄懂,每每此时.不妨暂且将不解之处放在一边,等到通读上下文后或是日后重新阅读时.加上个人对书中内容的认真思考和融会贯通,慢慢地也就领悟了精髓"在陆九渊看来,若识书真味,慌忙当首戒。
慌忙是一种心理忙乱无序、心灵不能把握自己心智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陆九渊的“涵泳瞧书法下带着杂念读书.书中沉潜的真谛和内涵自然也就不能完整地领会。
陆九渊认为,慌忙莫读书,读书当心境从容,读书当肺腑舒展,这也是读书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准备工夫「陆九渊认为.读书不是简单的识字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不光需要通过文理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而且需要沉浸字里行间触摸文章的意旨.还需要拥有审美的意趣。
但读书又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苦差事.只要懂得用心“涵泳”,就能心境舒放沉潜其中.进而通过反复玩味和推敲.获得书之真味、境之妙处、神之所养读书不只需要心理前提和基本方法.同样需要讲究策略,既要有灵活性,也要坚持原则性。
一般来说,对于书中一时半刻难以理解甚至无法理解的,不妨暂时放下.待日后功夫到了自然豁然开朗,但如果是与自己联系紧密且常常用到的.就应抓紧时间认真思考,直到弄懂弄通、完全掌握为止。
陆九渊的“涵泳”读书法.不仅是一种读书方法.还浸润着哲学思辨的智藏和美学体验的意趣.kZ8□孙雪梅著名作家茅盾自幼喜爱读书,年幼时,当同龄的孩子还在学《三字经》时,他就已经将《字课图说》作为识字教材。
名人读书方法举隅
名人读书方法举隅作者:刘旭龙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08-11-26 9:15:26 俗话说得好:一窍不得,多走几百。
这充分说明方法很重要。
方法对一件事情的成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要想迅速提高阅读效果,就要注意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家、哲学家等都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做法,很值得我们仿效。
为了使大家在阅读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我搜寻整理,归纳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下面就介绍给大家。
一、鲁迅读书五法1、多翻法(也叫“随便翻翻”)。
他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翻一遍目录,或者读几页内容。
”他认为这样可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
同时,还可以有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等诸多好处。
2、跳读法。
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此法可节省阅读时间,提高效率。
3、设问法。
这就是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结构和内容后,提出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再细读全书,达到融会贯通。
4、“五到法”。
所谓“五到”就是:心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口到,开口读书,读出声来;眼到,仔细浏览,目光专注;手到,边做笔记(正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脑到,善于动脑筋,勤思考,多分析。
5、立体法。
鲁迅说:“倘要看文艺作品,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著作派自己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再然后从文学史上看看他在史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个人的传记,那既可以大略了解了。
”此法,既有一般的泛读,又有重点的“深掘”;既有横断面又有纵剖面。
这样就有利于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的组成。
二、茅盾“三遍”读书法“三遍”就是:第一遍求得初步印象;第二遍品味作品的好处;第三遍吸收各种精华。
茅盾在1942年时曾经总结他的“三遍读书法”。
他说,读书起码要读三遍。
茅盾读书杂记
茅盾读书杂记茅盾,字抒笃,名复之,号灵木,浙江绍兴人,著名的现代文学家、散文家,茅盾文学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新文艺复兴的奠基者、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大师级人物。
20世纪60年代,茅盾先后出版了《望乡台记》《最爱的乡愁》《游经》等多部散文集,赢得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力。
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学家,茅盾读书杂记是他工作之余记录下关于读书的随想笔记,可以为我们推动阅读提供灵感和思考。
茅盾读书,持之以恒、不断求索,坚持“站在大师身边、谦虚谨慎”的开拓精神,也让他以宽广的格局把握了中国古代现代文学、历史思维、社会变迁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和智慧。
据记载,茅盾从三岁起,就开始形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在百忙之中,他仍然有抽出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读书和查考,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
茅盾在读书杂记中曾有过如此的感慨:“可比较和求索,这才是读书的真义。
”这五个字凝练地诠释了读书的重要性,也勉励我们做到读书有方法。
茅盾相信,只有运用比较和求索,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客观存在的事物,把握住书中的精神内核,有效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才能真正地读书,从而增长知识和储备资料,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提供支持和协助。
茅盾也提出“正确、系统读书”的方法,以建立自己的“读书秩序”。
他坚持“四位一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记录-求索-深造”,从而有效地组织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除了正确、系统读书,茅盾对其他读书方法也有深入的分析。
《读书杂记》中,他还分享了读书的其他小方法,比如“想开思考”、“把握全局”和“把书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发掘每本书的精髓,达到学习的目的。
在茅盾的读书生活中,坚持严格的节奏,有它的艺术意义,他曾经说过:“读书是顺次不可少,时间必须规定,这是一种艺术,不可离开秩序。
”从茅盾的读书杂记中可以深刻体会到,他对读书的审美观和读书生活的严格要求,是一种广博的读书经验,是一种用心、用精、用慧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欣赏的读书方式。
有关名人的读书方法
许多名人都非常重视读书,并总结出了各自独特的读书方法。
以下是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
1. 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认为,遇到疑问时不要纠缠于某个地方,而是要跳过去,继续向前进,这样就能在整体上更好地理解原著。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节省时间,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2. 老舍的印象法:老舍先生读书时注重寻找灵感,他认为“印象甚佳”就是好书。
他并没有时间去仔细分析书籍,而是追求一种对全书的整体感知。
有时候,书中的一段文字就能让老舍喜欢两天,这种读书方法注重个人感受和审美体验。
3. 华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先生主张读书要从薄入厚,从初步的扎实理解到深入的融会贯通。
他认为,读书要追求本质,彻底理解每个概念和定理。
这样一来,原本较薄的书,在增加内容后就会变得较厚,这就是由薄入厚的读书过程。
这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各具特色,但都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以及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素养。
他们的读书方法对于广大读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读书方法,让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名人读书 方法
名人读书方法
很多名人都拥有独特的读书方法,以下是一些名人读书方法:
1. 鲁迅的“跳读”法:他主张读书要“自己有目标,自己有计划”,不可信手拈来,“随手翻阅”。
2. 老舍的“印象”法: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
印象甚深,不知不觉地自己也随着写一写。
”
3. 秦牧的“牛嚼”法:秦牧主张读书要像“反刍”一样,反复咀嚼,徐徐消化,吸收营养。
4. 钱钟书的“渗透”法:钱钟书读书主张博、通、广,“由博反约”,厚积薄发。
5. 余秋雨的“畏友”法:余秋雨认为散文需要一些“畏友”,即学术著作和棋谱、小笔记、长篇小说、翻译以及长篇小说都有所涉猎的朋友。
同时他还强调要“避开人云亦云的所谓普及,而选择那些一时不被追捧的优秀作品”。
6. 冰心的“零取”法:冰心在《忆读书》中说:“我读中国古典小说,一上来就是明清的野史,笔记和杂著,因为它们篇幅短小,情节新奇。
”
7. 贾平凹的“触一通三”法:贾平凹曾说过:“读书要玩味,还有‘触一通三’,就是看一文而能及其余。
”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初一作文叙事:茅盾-“三遍”读书法
初一作文叙事:茅盾:“三遍”读书法
茅盾是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曾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被誉为“文学巨匠”。
《子夜》、
《林家铺子》等是他的代表作品。
“三遍”读书法是茅盾先生总结出的一种粗精结合、学用结合、争次反复的读书方法。
茅盾先生说:
“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
”茅盾先生的这一读书方法可概括地阐述为:第一遍:粗读。
粗读的要点是“快”、“全”、“粗”。
“快”即粗粗地、泛泛地快速把书读完;
“全”即概要了解全书的内容,留下初步的整体印象;
“粗”即不必仔细推敲、研究,但要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留后处理。
第二遍:
“精读”。
“精读”的要点是“慢”、“细”、深”。
即要读准每个字,理解每个词,懂得每句话,并细细咀嚼,反复推敲以深入到文章的内层,把握住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写作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倡导的思想、观念。
第三遍:消化。
在粗读和精读的基础上,边读边思,反复琢磨,细细品味,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一些重要的知识;仔细推敲书中精华,并吸收为己所用;识别书中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
消化理解的过程是激发创造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是学用结合的过程。
茅盾“三遍”读书法
茅盾“三遍”读书法
茅盾“三遍”读书法
茅盾在他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它的炼字炼句。
”
这种“三遍”式读书法,归纳起来就是:
第一遍:鸟瞰式。
要快点读,一口气把它读完,以获得对全书完整的印象,居高临下,看清全貌,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的内容。
对书中难点留下记号,以便以后解决。
第二遍:精读式。
要逐字逐句,逐段逐章研读,弄懂字面意义,深入理解内容、写法。
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从各个角度思考、品味作品的意义。
第三遍:消化式。
经过精读,品味到了作品的佳处,但这仍是作者的东西。
要把它化为自身的“血肉”还需要读第三遍,以吸收消化其精华。
这时要着重考虑:书中的内容能否为自己所用,可从哪个角度用。
在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这种“三遍”式读书法,表面看来,似乎速度慢点,但实际上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读书法,对青少年的读书学习是很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
茅盾的读书法
包 括 句 法 炼 字 . 是 从 《 红 楼 梦 》, 将近一个回目 , 可
速 至囱昱I
d u x i e xi a n g d a o
; ^ 著 , 。 ● _ 、 他 ^ H ● v 不 ’ ■ 止 、 ‘ 读 ■ 、 三 ” ● v ’ 遍 n , v ’ n , 有 ’ , 的 ● _ 、 熟 , ● 、 ‘ 读 ● ~ ‘ 兰 成 ● ~ ‘ 诵 n - ’ 。 ^ ● 他 、 ^ - 的 ■ v ’ 文 ● ■ _ 学 ■ , ● 成 ~ ‘ n ■ 就 ’ ^ , ● 从 ■ 、 v 某 ● ~ ' n 兰 种 ● - 意 ^ - _ 义 、 ■ - 上 ~ ‘ r ● 说 ~ ’ , ● ~ , ‘ 是 n ● v ’ 他 ^ , ● 阅 0 ^ , 读 ● 、 n 的 , v ’ { }
要注 意 记 忆 它 精 练 的 字
出 作 品 好 在 什 么 地 方 . 想 到 还 主 张 要 学 会 识 别 书 中 的 不 作 者 为 什 么 要 这 样 写 . 作 品 足 之 处 .能 够 提 出 自 己 的 看
中 的 典 型 人 物 又 是 怎 样 形 象 法 和 见 解 . 以 激 发 自 己 思 考 想 象 的创 造 性 . 学 用结 合 . 增
象在 飞 机 上 乌 瞰 ( k 白 n) 生 不 止 读 三 遍 。 如 他 在 读 列 名 著 .应 当 一 边 读 一 边 回 想
至景 : 第 二 遍 要 慢 慢 地 夫 托 尔 斯 泰 的 《 战争与和平》 他 所经历 过的相 似 的人 生 .
j 细 地 咀 嚼 . 注 意 到 各
芎 一遍是
“ 鸟 瞰式” . 即
迅速 地读 一 遍 . 让 大 脑 地 表 现 出 来 的 .陪 衬 人 物 又 r 、 初 步 印 象 。 第 二 遍 是
名家巨匠谈读书的读书方法
名家巨匠谈读书的读书方法No.1胡适胡适认为,读书须有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
眼到能养成好习惯,养成不苟且的人格。
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来。
前人说,口到是要念到烂熟背得出来。
我们现在虽不提倡这样背书,但有几类书,仍旧有熟读的必要,如心爱的诗歌、精彩的文章。
读此外的书,虽不须念熟,也要一句一句念出来,中文书如此,外文书更要如此。
念书能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话的构造,以及句中各部分的关系。
心到是要了解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
要用心去考究。
读书要求心到,不要怕疑难,只怕没有疑难。
工具要完备,思想要精密,这样就不怕疑难了。
手到就是要劳动双手。
吸收进来的知识,无论是看书得来的,或是听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的,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
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作提要,或作说明,或作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述过,这样得出的思想才可算是自己的。
No.2冯友兰冯友兰将自己的阅读经验总结了四点:第一,精其选;第二,解其言;第三,知其意;第四,明其理。
第一条“精其选”是说读书的选择。
读什么书,我们已经在前面提到过,此处就不再解释了。
第二条,解其言,这个意思与胡适所说的“眼到”相似,读书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
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
中国有句老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作者写出来的话总比他想表达的意思少。
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完全知道作者的意思。
我们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
这就是知其意,意思与胡适所说的“心到”类似。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可再加一句“意不尽理”。
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意识上的反映。
“理”和“意”有主观客观之分,作者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误差。
你知道三遍读书法吗?
你知道三遍读书法吗?三遍读书法你会吗?现代作家梁斌,也采用三遍读书法。
他早年读书时,就想将来当个作家。
所以他读了郭沫若、鲁迅、叶圣陶、茅盾等中国新文学作家的大量作品,读了《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象》等名著和部分外国作家的著作,甚至于如醉如痴地将《复活》连读三遍,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写这本书的含义,对自己的文学创作也大有好处,受益匪浅。
通过这样的三遍读,他对文学名著的理解逐步加深了——按语言或者按表现手法,或者按艺术形象等作分类研读,看情节是怎样安排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人物、场面、情感是怎样表达的……在第一遍知其美的基础上,深入探寻了其所以美的道理。
闲聊读书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所谓三遍其实是多遍的意思。
虽然人的理解能力、研究目标各有不同,但读一遍只能达到一遍的目的,而真正读懂、弄通则需要几遍,才能完成。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要多读才能读懂,其实,读书不容易,把书读懂更不容易。
一本好书或好的文学作品仅仅读一遍,只能对书中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而真正想读懂则需要几遍,甚至更多遍才能完成,才能领会书中的韵味。
三遍读书法最适合读文学作品。
一遍只能初步了解,二遍不能深入到精髓之处,只有三遍恰到好处,可以很好地理解作品内在和外在含义,又可增强记忆。
苏步青教授也提倡三遍读书法。
他说:“我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是这样的。
我喜欢《聊斋志异》,不知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我就先读下去,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
读数学书也是这样,要把一部书一下子读懂不容易,我一般边读边想,读到最末一遍,题目也全部做完,读书不必太多,要读得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仔细来看,这几位名人的读书方法,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读书要有毅力。
不能这一本读三遍,另一本就读二遍,要坚持长久,特别是对那些名著和好的文学作品更应该多读几遍,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只有几本读得很透彻,其他都一带而过,那样就收效甚微。
书是需要反复阅读的
龙源期刊网 书是需要反复阅读的作者:毛周林来源:《小学阅读指南(3-6年级版)》2011年第02期说句实在话,真的很羡慕那些读书过目不忘的人。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过目不忘,那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因为如此一来,便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朱自清的记忆力相当好,据说能够将《红楼梦》背诵下来,而且不管从哪章开始都行。
作家茅盾对此不以为然,不太相信,于是有一次,茅盾便特意拿出《红楼梦》来验证,令茅盾大吃一惊的是,无论他要求朱自清背诵哪章,朱自清都没有出现丝毫的差错。
茅盾不得不佩服,觉得朱自清的记忆力真是神奇。
北大的怪才余杰的记忆力也很惊人,记者采访他时,问他为什么能够懂得那么多的东西时,余杰说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因,他说:这还得归功于我的记忆力。
我的记忆力很好,而且读书很快,几乎能够达到一目数行的效果。
能够拥有较快的阅读速度,能够拥有较好的记忆力,当然再好不过,然而,倘若你没有这些本领,那么,你也完全没有必要自卑,更不必过分羡慕那些读书比自己快、记忆力比自己好的人。
因为这些并不是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学到知识的根本因素。
书是需要反复阅读的。
无论一个人读书速度多快,记忆力有多好,如果不对书进行反复阅读,那么他在理解上就要大打折扣,我想这一点是谁都不会否认的。
笔者有的朋友,读书速度也特别快,一本三四十万字的小说,他们七八个小时就能看完,有的甚至两三个小时就能看完,我佩服他们的阅读速度,但绝对不羡慕。
笔者阅读速度虽然慢,但我会反复阅读。
有的书,只要自己喜欢的,我都会不厌其烦的一读再读,比如《三国演义》,比如《平凡的世界》我都读了好几遍,后一部,至今已读十一遍。
别看反复阅读,因为自己读书很慢,第一遍读下来,几乎记不住书中人物的全部姓名,但第二遍再读时,便能大概记住书中的人物名字,第三遍,人名不成问题了,书中的内容也慢慢地熟悉了,再读,当然理解的程度便也慢慢加深。
上学的时候,看到有的同学成绩那么好,记忆力那么了得,很是有些眼红,可是当我走进了社会,才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未必就有很大成就,因为能力的高下不只是依靠这些,就拿读书来说,读书慢,记忆力不太好,都不是影响一个人获得知识的关键,关键是一个人能不能反复地阅读书,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名人学习:茅盾的读书方法
名人学习:茅盾的读书方法名人学习:茅盾的读书方法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一批知名作家都是经过长期的文学准备而后步入文坛的,他们从孩提时代起就逐步打下深厚的文学基础。
鲁迅、郭沫若是这样,茅盾也是这样。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取其精华,是茅盾走向文学成功之路的重要因素。
他认为:“读书的范围愈广,则愈能得到多方面的启迪,他的写作的准备项下的积蓄愈厚愈大。
”(《论创作的准备》)他指出,“边写边读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还须强调“边生活”(《关于文学修养》)。
茅盾一生读书甚博,学贯中外。
他在《我阅读的中外文学作品》手笺上写道:青年时我的阅读范围相当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读。
在古典文学方面,任何流派我都感兴趣,例如汉赋及其后的小赋,我在青年时代也很喜欢。
至于中国的旧小说,我几乎全部读过(包括一些弹词)。
这是在十五六岁以前读的(大部分),有些难得的书(如金瓶梅等)则在大学读书时读到的。
对于外国文学,我也是涉猎的范围相当广,除英国文学外,其他各国文学我读的大半时英文译本。
如何阅读文学名著呢?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茅盾在《杂谈文学修养》中建议,读名著起码“读三遍”。
第一遍是粗读,快读。
“好象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主要引起“情感上受感动”;第二遍是慢读,细细咀嚼,注意篇章结构;第三遍是精读,要一段一段地读,注意炼句炼字。
后两遍要让理智活动起来,不仅要分析技巧,而且要“想到作者的思想,要看到作者在这篇里写的是什么社会问题,写了哪几个典型人物,再想想他用怎样的形象表现出来”。
同时,还应以社会科学书籍参照来读,比如“托尔斯泰善写俄国的农民,所以我们最好能找一本讲俄国农民的书来读。
”此外,茅盾还提倡应多读作品评论和作者传记,并与其他名著进行比较,抓住其特点。
他认为,多读、精读、思考和比较,是读文学名著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学修养的必然路径,舍此则别无它途。
茅盾与红楼梦的名人故事
茅盾与红楼梦的名人故事
茅盾与红楼梦的名人故事
茅盾能够背诵名著《红楼梦》,起先有人以为是赞美之词。
一次,几个朋友在茅盾家里聚谈,恰好那个人也在场,他请茅盾背诵《红楼梦》,茅盾欣然答应。
客人随便点了一回,茅盾果然滔滔不绝地背诵了一遍,真是名不虚传。
茅盾惊人的记忆力,对他在文学上取得辉煌业绩显然起了很大的作用。
茅盾在年逾八旬的高龄,而且身有重病,亲自撰写回忆录叙述过去六十年的前尘人生影事,还是往事历历在目,描写得细致入微,读起来娓娓动人。
青年人应该发奋学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有一个最佳年龄段,就是青少年时期。
在这个时期,被称为记忆力的黄金时代,也被称为智力的黄金时代。
而错过这个年龄段,人的记忆力就会逐渐下降、衰退。
有材料介绍:人过了二十岁,脑细胞每天就要死掉十万个以上;活到八十岁,脑细胞就只剩下百分之六十三了。
事实上,凡是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在二十多岁就显露了才华。
有人总结出记忆的规律:
背诵是记忆的根本,争论是记忆的益友,理解是记忆的基础,重复是记忆的窍门,趣味是记忆的媒介,联想是记忆的捷径,应用是记忆的动力,简化是记忆的助手,卡片是记忆的仓库。
18、茅盾的“三遍”读书法
18、茅盾的“三遍”读书法一、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词语和结构较复杂的句子。
3、能抓住重点词、句、段,较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茅盾先生的“三遍”读书法,提高阅读速度,提高学习能力。
4、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2、深入理解。
三、教学难点:学会茅盾的“三遍”读书法。
四、时数安排:本课用五课时教完第一课时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过程:1、让学生自由谈谈读书的方法和感受。
2、老师谈读书方法。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茅盾先生的“三遍”读书法18、茅盾的“三遍”读书法(三)新授过程1、初读课文(1)老师示范读、领读。
(2)让学生自由读:A、画出不懂的字词句。
B、画出自己认为意义深的句子。
(3)记下“三遍”读书法的内容。
2、扫除生字词障碍(1)查字典(2)结合课文内容和老师讲解(3)拼读(4)重点讲解:先驱者咀嚼弄懂阐述鸟瞰琢磨3、指导预习(1)想一想,茅盾先生的“三遍”读书法是指哪三遍。
(2)把课文中读不懂的地方打上记号。
(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练习生字词,理解意思。
第二、三课时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复习与检查:1、检查生字词2、检查阅读情况3、检查预习情况(三)新授过程:1、讲读第一至四自然段:(1)读通课文、疏通句子。
(2)理顺文理。
(3)老师导读:A、茅盾先生的身份、职务、作品和人们对他的赞誉。
B、他的代表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C、茅盾先生吨“三遍”读书法的论述: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词炼句。
(4)细读第三自然段,领会“三遍”读书法。
2、讲读第四到第七自然段:(1)理顺文理(2)老师讲解:A、具体分析第一遍读书要粗读:要求“快”、“全”、“粗”B、具体分析第二遍读书要精读:要求“慢”、“细”、“深”。
(名人传记)爱读书的茅盾
(名人传记)爱读书的茅盾爱读书的茅盾俗语说:“三岁看到老”,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小时候的表现可以预测到一个人的将来。
无数事实证明,这句话有一定的正确性。
现在我就给你们讲讲茅盾的故事。
茅盾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酷爱读书,平时,母亲给他的零用钱,他大部分用来买书和杂志阅读。
有一年暑假,茅盾所在的学校组织师生坐火车到很远的南京城区参观,老师带着他们去了著名的雨花台游玩,雨花台附近的小路边有许多小摊,专卖各种各样漂亮的雨花石,同学们都争着去买,准备带回家。
茅盾也挑选了一枚色彩艳丽、光滑圆润的雨花石仔细端详着,越看越喜欢。
可是他一问,价钱贵得惊人,茅盾心想,身上仅有的这些钱,原是打算买书的,如果买了雨花石,怎么买书呢?他考虑再三,只买了几枚最普通的,价钱便宜的。
从雨花台回来,茅盾又来到书店里,他看到书店里摆放了许多书,很是高兴,不知看哪一本好,看了一会儿,他翻到了一本古人刘义庆编写的小说集《世说新语》,就站在书柜旁,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一个个新鲜有趣的故事把茅盾深深地吸引住了,不知不觉天色暗了下来。
书店里亮起了灯。
茅盾在昏暗的灯光下继续看着。
几个同学找遍了整条街,终于在这家小书店里找到了茅盾,他们催促了好几次,说老师已经在火车站等了很久了。
茅盾这时才合拢书,掏钱把书买了下来。
接着,又挑选了另外几本书,然后和同学一起离开了书店。
在回学校的火车上,同学们都是有说有笑的,谈这次旅游的见闻,有的还打起了扑克。
只有茅盾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一边认真地看《世说新语》,两天的路程,他居然把这本书读了两遍,他说太喜欢这本书了。
回到学校后,他向同学们介绍这本书,他说自己通过读这本书,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
增长了见识,让同学们也来读一读。
因为茅盾从少年时代就热爱读书,他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非常好,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
以优异成绩考入初中和高中,高中毕业后,被学校派往日本东京留学。
后来他坚持博览群书,并坚持练习写作,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茅盾的读书秘诀名著起码读三遍要联想现实生
活
导语:文豪的私家书单是怎样的?名人都读什么样的书?一观之下,或许可以增加到我们的人生必读书目中,帮我们懂史、悟世、明理、养性。
在中国当
文豪的私家书单是怎样的?名人都读什么样的书?一观之下,或许可以增加到我们的人生必读书目中,帮我们懂史、悟世、明理、养性。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茅盾是不得不提的人物。
作为学贯中西的著名作家,他不仅创作了《子夜》《春蚕》等影响深远的作品,还捐出自己的稿费设立了茅盾文学奖,以鼓励长篇小说的创作。
除了长篇小说外,茅盾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和读书以及文艺理论相关的篇章,从中可以窥见茅盾的读书轨迹和他所推崇的读书方法。
茅盾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当同龄孩子都在学《三字经》时,茅盾具有维新思想的父亲和知书达理的母亲为他选择了上海澄衷蒙学堂出版的《字课图说》作为识字教材。
在茅盾故居陈列室里,就存放着一部《字课图说》,茅盾晚年时还曾经回忆这本书带给他的欢乐。
8岁时茅盾入小学读书,但因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常常缺课。
在母亲的教授下,他很快读完了《论语》。
后来有一天,茅盾在放废旧物品的屋子里发现了一箱小说,包括《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他的父母发现他偷看小说后非但没有阻止他,反而提供了更多的小说给茅盾,从此茅盾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说迷。
中学时代的茅盾大量阅读了《古诗十九首》《庄子》《荀子》《韩非子》《孟子》等传统文化典籍,从而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
大学时,茅盾在老师的指导下精读了《典论·论文》《文心雕龙》《文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