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上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7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共46张PPT)
诗意:碧绿的江水向东浩荡奔 流到这里回旋。
状元成才路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 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 中所见的天门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 的立脚点。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 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 从“日边来”上的“一片孤帆”。
我会写
断 楚 至 孤 帆 饮
初 镜 未 磨 遥 银 盘
词语解释
【中断】从中间断开。 【出】高高地耸出。 【孤帆】一只小船。帆: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常被用来指船。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淡妆】淡雅朴素的装扮。
状元成才路
衣巷》《石头城》等。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 光/秋 月/两 相 和 ,
潭 面/无 风/ 镜未磨。
遥 望/洞 庭/ 山水翠,
白 银/盘 里/ 一青螺。
理 解 古 诗
互相映衬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的波光 未经打磨的铜镜
诗意:洞庭湖上的秋月光辉和水色交相融和, 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资 料 袋
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
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
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 天门由此得名。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自由读一读古诗, 对照注释,说说每 句诗是什么意思。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教材解读一、《望天门山》赏析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江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江:这一段长江古属楚地,故云。
赏析: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饮湖上:在湖中饮酒。
湖,即西湖。
水光潋滟: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方:正。
山色空濛:指在细雨中山色空灵迷蒙。
西子:指古代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淡雅的装扮或者浓艳的装扮。
相宜:合适。
【解读】这首诗也是诗人在杭州做官期间写的,也是写雨景,但是和前一首诗侧重点有所不同。
上一首诗是描写具体的一场阵雨,这首诗则是通过一次晴雨变化,对西湖做出了总体评价。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赏析】这首诗写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佳作。
诗人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手法,描绘了天门山雄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杰作。
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把西湖的美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
诗人以洞庭湖为背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湖光秋月、君山的景色,表现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阅读教材和教辅材料或请教语文老师,了解更多具体信息。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望洞庭)》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断duà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盘pán(盘子、棋盘、盘问)二、我会认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宜yí(相宜、宜居、因地制宜)三、多音字抹mǒ(涂抹)mā(抹布)磨mó(磨难)mò(磨盘)四、古诗大意《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五、问题归纳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17 古诗三首
结构梳理 湖月辉映 风平浪静
洞庭湖 山水一色 盘内青螺
喜爱、赞美
勤于思考
《望洞庭》这首诗中,“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的 “白银盘”指的是(洞庭湖的湖面),“青螺”指的 是( 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句诗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 ( 山水的色彩美 )。
勤于思考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比喻 ) 诗题为《望洞庭》,是( C )时候望洞庭的? A.早晨 B.中午 C.夜晚 诗中“翠”的意思是( C ) A.翠鸟,鸟名 B.绿色的硬玉,翡翠 C.绿
碧水/东流/至此回。 入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 两岸/清山/相对出, 感觉。朗读时,一定要读
出长江的磅礴,雄壮,充
孤帆/一片/日边来。 满阳刚之气。
课文解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
注释:
【楚江】即长江。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 所以叫楚江。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诗句大意: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
【欲】想要。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 【相宜】合适。
诗句大意: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适宜。
勤于思考
思考:朗读诗歌前两句,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 的西湖山水之中时,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你想用什么词语来表 达你的感受?作者描绘这景象用的词语是?
代表作品:《赤壁赋》《惠崇春江晚景》
《题西林壁》《赠刘景文》等
知识锦囊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历来 为许多文人墨客所喜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杭州西湖, 去欣赏诗人苏轼笔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字词学习
饮(冷饮) 奇(奇怪)
初(初晴)
蒙(空蒙)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
如果要把西湖
欲 把西湖比西子,
比作美女西施,淡
妆浓抹都是那么合
淡妆浓抹总相宜。合适。 适,美丽多娇。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 女之一,她是春秋末期越国 人,姓施,名夷光,世居苎 (zhù)萝山苎萝村。苎萝山 现属绍兴诸暨市城关镇。苎 萝有东、西两村,施夷光住 在西村,所以叫她“西施”。
朗读指导:朗读《望天门山》时,按“二 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前两句语气应该豪迈, 体现天门山的壮美;后两句语气稍柔和,尾句 要读得引人遐想。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时,
按“二二一二”的节奏朗读,语气柔美,感情 饱满,读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朗读《望洞 庭湖》时,朗读停顿的划分为:湖光/秋月/两 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结构梳理
望
湖月 洞庭湖 潭面
相和 如镜
和平宁静
洞
景色 山水相衬 青螺
主旨概括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 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 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 纸上。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 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随堂练习
一、填一填。 《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_雄__伟__壮__美_和
课后作业
1.收集苏轼和李白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并 品析背诵。 2.你有喜欢的某一处风景吗?请你以小短文的形 式展示一下。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 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 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
每天免费分享,请微信搜索公众号:好老师好童学教学团队
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洞庭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附练习)
•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 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天门中断楚江开,
从中间断开。
状元成才路
碧水东流至此回。
雄伟的天门山
状元成才路
被长江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
此,回旋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水又是什么样子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晴雨中的西湖 1.描写西湖晴天时的特点的词是___水__光__潋__滟___;描写西
湖下雨时的特点的词是__山__色__空__蒙____。 2.作者对晴雨中的西湖景色的评价分别是__晴__方__好____、
__雨__亦__奇____。
四、如西子般的西湖 1.诗人把西湖比作___西__子___,说西湖像她一样___美___,
然的热爱之情。( √ )
2.《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初晴后雨”是说刚开始是晴天,
后来下雨了。( √ )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法。( × )
五、把诗句补充完整,完成练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_晴__方__好_____,山色空蒙_雨__亦__奇_____。 _欲__把__西__湖__比__西__子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宋___代诗人苏轼。 2.这首诗描绘了西湖__晴__天____和__下__雨____时的美丽 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___赞__美___之情。
3.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主要是因为( B )。 A.“西子”与“西湖”都有一个“西”字。 B.“西子”与“西湖”都很美。 C.“西子”与“西湖”在同一个地方。
课后练习
一、用“\”划去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写教案不能千篇⼀律,要发挥每⼀个⽼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课⽂原⽂ 望天门⼭ 【唐】李⽩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东流⾄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 孤帆⼀⽚⽇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 【宋】苏轼 ⽔光潋滟晴⽅好, ⼭⾊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西⼦,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两相和, 潭⾯⽆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 ⽩银盘⾥⼀青螺。
【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教案:望天门⼭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赏图⽚,揭⽰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河壮丽。
⼤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图⽚) 2.师:⼤家知道这是哪⾥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被叫做天门⼭,谁来说说⾃⼰看了这些图⽚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家都说了⾃⼰看了天门⼭的图⽚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李⽩也去到了天门⼭,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这⾸诗。
5.下⾯请⼤家齐读课题--《望天门⼭》(教师板书课题)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读通诗句。
2.指导⽣字的读⾳。
3.全班齐读,分⼩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节奏划分,指导学⽣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完美
字词检查
tíng
wèi
mó pán
庭 未 磨盘
学习生字
jìng
镜子 镜
结构:左右 音序:J 部首:钅 组词:铜镜 穿衣镜
书写指导:两边都要写窄, 竟字三部分都要扁,中间是 日不是口。
wèi
未来 未
结构:独体字 音序:W 部首:木 组词:未知 素未谋面
书写指导:两横位置靠上、 下横要长,中竖贯穿两横, 撇和捺要舒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 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课后作业
课下搜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些诗,读一读。
mó 磨拭 磨
结构:半包围 音序:M 部首:石 组词:磨难 磨功夫
书写指导:整体要写紧凑, 广字要宽,下边的林和石 要写扁。
yáo
遥望 遥
结构:半包围 音序:Y 部首:辶 组词:遥控 遥遥相对
书写指导:右上边四笔要 小、写紧凑,下边的午和 山中间一竖是一笔。
yín 白银 银
结构:左右 音序:Y 部首:钅 组词:银两 银花火树
亦抹 宜
学习生字
yǐn
饮酒 饮
结构:左右 音序:Y 部首:饣 组词:畅饮 饮水思源
书写指导:右边横钩比左 边的稍长,左边的竖提要 在撇的上边止笔。
chū
初晴 初
结构:左右 音序:C 部首:刀 组词:初升 大梦初醒
书写指导:衤上点靠右,横撇 起笔稍向上拉、撇要长,右边 中间有短撇和点并相连。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知识点走近作者: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 -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难点探究: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
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
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主题归纳:主题:《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望洞庭》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感悟:美丽的景色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再普通的景色也能生出不一样的风情。
乘一叶孤舟,顺流而下;坐湖中小亭,笑赏烟霞。
让我们记下心中的感悟,成就新的诗篇。
课后习题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点拔:背诵古诗前,要熟读古诗。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语文》学科三年级上册的第17课。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作品,分别是《静夜思》《枫桥夜泊》和《登鹳雀楼》。
这三首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诗人李白、宋代诗人张继和唐代诗人王之涣。
它们通过描
绘作者在不同场景下的感受和表达情感,展现了诗歌的美妙与深远。
《静夜思》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中思念故乡的情景。
诗中通过独自一人的思索感受,表达了浓烈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枫桥夜泊》是张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在枫桥上夜晚停船的情景。
诗
中通过对船身倒映在月光下的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江南水乡的美景和诗人的思
考之情。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律,描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俯瞰大地的感受和
对时光流转的思索。
诗中通过宏观的视角和时空的变换,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变迁的
感慨与思考。
这三首诗作为精选的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和情感表达,也给读
者带来了对自然景物、家乡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诗歌,可以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
和感受中华文化的瑰宝,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的第17课。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春晓》、《夜泊船影》和《悯农》。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描述了春天来临时大自然的景象,描绘了鸟儿唱歌、春风吹拂、阳光明媚的场景。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
美好描绘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夜泊船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夜晚看见船影的场景。
诗中写到
了船影在水中倒影的美丽景象,以及作者对于离乡背井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情感深沉,给人以思考生活的启示。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写了当时农民的辛苦和苦难。
诗中描绘了种田、耕作、收割等农民的辛勤劳作,以及他们的穷困和艰难。
诗人通过描绘农民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评,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们能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抒发方式,感受到诗歌的美丽
和力量,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爱之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生字课件)
偏旁:钅 笔画数:11
组词:银色 白银 银河
笔顺:
造句:白银是中国古代的流通货币。
pán 音序:P
结构:上下
偏旁:舟 笔画数:11
组词:玉盘 银盘 盘子
笔顺:
造句:圆圆的月亮像玉盘。
组词:未来 未知 未必
笔顺:
造句:希望未来我可以在太空中漫步。
mó
音序:M
结构:半包围
偏旁:麻 笔画数:16
组词:磨刀 打磨 折磨
笔顺:
造句:那位老师傅磨刀的动作很麻利。
yáo
音序:Y
结构:半包围
偏旁:辶 笔画数:13
组词:遥远 遥控 遥望
笔顺:
造句:外婆的家在遥远的乡村。
yín
音序:Y
结构:左右
三 年级语文上册
会写字
duàn
音序:D 偏旁:斤
结构:左右 笔画数:11
组词:中断 断开 断
笔顺:
造句:挂在墙上的彩带从中间断开了。
chǔ
音序:C
结构:上下
偏旁:疋 笔画数:13
组词:酸楚 清楚 苦楚
笔顺:
造句:这幅画中的细节描绘得非常清楚。
zhì
音序:Z
结构:上下
偏旁:至 笔画数:6
组词:至少 至于 至此
笔顺:
造句:碳酸饮料喝多了不利于身体健康。
chū
音序:C
结构:左右
偏旁:衤 笔画数:7
组词:当初 初中 起初
笔顺:
造句:我的姐姐在上初中。
jìng
音序:J 偏旁:钅 组词:镜头 笔顺:
结构:左右 笔画数:16 镜片 镜子
造句:湖面平静得就像一面镜子。
wèi
音序:W 结构:独体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经典17 古诗三首(类文阅读)
类文阅读-17 古诗三首
天平山中
[明] 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
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
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释】茸茸(róng):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
楝(liàn):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枇(pí)杷(pa):树的名称。
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徐行:慢慢地走。
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 ____ 代诗人___________ 所作,人称__________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通过 _____ 、____ 、_____ 、_____ 、、六个动词,让我
们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美景。
3. 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
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________ 、_______ 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
第二课时
一、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默写古诗《望洞庭》。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
1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 • • • •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 • • • •
三、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
3.中断开流
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澈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圉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三、1•水光澈滋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四、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的颜色,湖面上波光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微风把岸边花草树木的清香送到船上,是那么让人心醉……
他们玩得兴致正浓时,天上却飘下了丝丝细雨。
朋友遗憾地要离开时,却发现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圉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显得更加奇妙。
苏轼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连声赞叹:“西湖不仅晴天十分美丽迷人,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诱人啊!”朋友听了,若有所思地说:“西湖的美胜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笑着说说:“要是把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切了!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
而西湖则是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显得很奇特、美丽。
”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他乘兴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
光澈淞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即兴为诗歌提名为一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三课时
一、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1.湖面的波光。
指湖光和秋月。
和谐,优美。
指湖面。
制作、磨
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诗句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宇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2.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乂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句的意思: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把洞庭湖面比作铜镜。
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
学习方法指导
同学们只要能做到以下几点你的学习一定能有突飞孟进的提高:
上好每堂课,用好每一秒。
练准每道题,迈实每一步。
课上漏掉…分钟,课后需要几倍功。
信心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与勤奋。
祝你学习进步,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