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和社会理论

合集下载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国家和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古代哲学家如孔子、荀子等都曾经提出了“天命所归,民之所欲行也”、“有道之德,执政者为公”等关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思想。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复杂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思考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了多种理论流派和理论论争。

1. 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是以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为核心的一种政治理论,在该理论中,国家和社会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国家的主要作用是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自由主义者认为过多干预社会会导致社会权利的侵犯和个人自由的限制,因此国家应该是最小化的。

2. 福利国家理论福利国家理论是20世纪欧洲和北美洲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为国民提供一定的福利,以缓解社会不平等和贫穷。

在福利国家理论中,国家的作用是积极介入社会,并通过分配资源、调节市场等手段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新自由主义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的分配机制,国家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在新自由主义理论中,国家被视为市场的调节者和监管者,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市场自由和企业自由。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只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则是劳动人民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应该承担统一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等职责,同时推进劳动人民的利益。

1.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诉求和依赖的反复循环还是互动共构?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自由主义者强调国家应该尽可能少干预社会,而福利国家的支持者和新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国家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阶级统治的反应,是双方互动的反映。

现在,许多人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生命的共同体重构,双方不同的诉求和依赖通过互动共对构建共同的发展愿景。

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社会主义是一种国家和社会制度,其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两个方面来探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其核心思想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等。

这些理论和观点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指导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还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的产物,旨在探索真正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

共产主义理论则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是指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发展步骤。

以下是一些社会主义实践路径的重要方面:1.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调整社会主义追求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需要不断创新技术、提高劳动效率。

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还需要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建立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通过这种方式,社会主义可以更好地发挥生产力的优势,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2.社会公平与社会福利的提升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正义,通过改革和政策的实施,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全民福利水平。

这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改善,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待遇和机会。

3.政治体制与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注重建设民主政治,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推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参与。

通过加强群众组织和基层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主体作用,实现国家治理的民主化。

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社会主义国家也鼓励多样化的文化交流和创造,提倡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实践路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不断探索和改革中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

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理论摘要: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最早由黑格尔提出。

他在他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明确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区分开来。

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

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理论是对黑格尔相关理论的批判和继承。

马克思认为是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而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本文将通过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概念进行分析,辩证分析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以及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结构性关系。

(一)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

它们才是原动力。

可是在黑格尔看来却刚好相反,它们是由现实的理念产生的,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它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早期所确立的这一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它确立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基本关系,是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马克思坚决反对国家决定社会的观点,他通过艰苦的理论探索而建立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从而为科学的研究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关系奠定了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

(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化。

社会总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政治和经济的二元化,其实质也是社会和国家的二元化。

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看,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是国家把权利(经济权利)逐步还给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从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来看,政治和经济相对分开,是政治和经济充分发展的前提。

(三)社会与国家的重新统一。

国家与社会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性内容,是从过程和结果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的必要性,同时又揭示了国家自行消亡的历史趋势。

因此,马克思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论,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

三.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理论研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市民社会研究于本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学界展开以来,取得了一些严肃而认真的研究成果。

黑格尔关于国家和社会的观点

黑格尔关于国家和社会的观点

黑格尔关于国家和社会的观点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德国的哲学家、评论家和政治理论家,他被誉为现代德国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他的经典著作《法哲学原理》(Elements of the Philosophy of Right)中,他提出了关于国家和社会的一系列观点,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

首先,黑格尔认为国家是自由的实现和最高道德机构。

他认为,个体的自由只能通过参与和归属于国家来实现。

国家是一个独立的和有机的整体,个体通过服从国家的规则和法律来实现自己的自由。

他强调国家对个体的约束和规范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的基础。

其次,黑格尔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国家的存在和作用来实现的。

他将社会看作是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体的利益和自由只能在国家的框架内获得保障。

国家不仅是个人充分发展的保证,也是个人权利的维护者。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强调,国家的目标是实现普遍自由和普遍利益的统一,通过法律和道德的规范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正。

此外,黑格尔还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

他强调社会和国家是通过矛盾和冲突不断演进的。

他认为,自由的实现需要克服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

社会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和权力,通过这些矛盾和冲突,国家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

他将国家看作是历史的产物和实践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此外,黑格尔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还提出了一些批判性的观点。

尽管他认为国家对个体的规范是必要的,但他也指出国家的权力容易膨胀和滥用。

他警告说,国家的过度干预可能导致个人权利的压制和社会凝聚力的破裂。

他强调社会也有自己的力量和机构,可以独立于国家发展和运转。

因此,他主张国家应该遵循法治原则,保障个人权利和社会自由。

总之,黑格尔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观点在德国哲学和政治思想中具有重要影响。

他认为国家是个人自由和道德的实现机构,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存在和作用。

最新 马克思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精品

最新 马克思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精品

马克思“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的逻辑起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表明我们党执政治国理念的提升创新和方式的转变。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在社会成长与国家治理之间构建良性的和谐互动关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国家治理体系能够有效适应现代性公共问题的治理要求。

马克思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家与社会关系,找寻国家与社会互动逻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

一、马克思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首要阐明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寻找唯物史观这块基石“就是从研究国家社会关系开始的”。

[1]早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就有了国家与社会相分离的理论传统,并由此出现了两种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一是近代自由主义家们的“市民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的研究框架。

该范式以理想化的自然状态为理论出发点,将社会看作是依凭人的天赋权利组织起来并先于或外于国家的共同体,国家仅是社会为实现自然状态所隐含的自由和平等价值的一个“理性产物”。

从而在逻辑上确立了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的理论范式。

运用该范式来论证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的边界,就为西方社会制约和控制国家政治权力提供了学理基础,进而为建构“有限政府”和“有限国家”提供了政治框架和理论范型。

二是黑格尔的“国家高于或优于市民社会”的理论框架。

黑格尔在承认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离的前提下,将市民社会研究的重心转向了经济活动,从而“摆脱了自由主义理论家通过虚构的自然状态来建构国家和社会关系框架的理论模式”。

[2]在黑格尔眼中,市民社会虽是独立存在的,但它是一个“个人私欲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3]309只有外在的最高的公共机构——国家,这个“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才能解决市民社会自身的矛盾冲突。

因而,在黑格尔的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三位一体的中,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利益的代表者和社会的管理者,它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神圣性,国家决定社会,个人和社会只是国家的工具和附庸。

国家与社会理论名词解释

国家与社会理论名词解释

国家与社会理论名词解释国家与社会理论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目的是研究和解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国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分析和理论建构,国家与社会理论旨在揭示国家与社会的本质特征、运行机制和相互影响,从而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国家(State)是指拥有一定疆域、统治统一、具有主权制度和公共权力的政治组织。

国家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行使治理权力等。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国家通过行使权力来影响社会,而社会则对国家产生影响并对其进行约束。

社会(Society)是指由一定人群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集体群体。

社会具有包容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征,是个体活动和行为的载体和基本单元。

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文化的和经济的结果,社会是个人生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场所,也是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交往和合作的空间。

国家与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的存在和权力是通过一种自愿的社会契约来确立的,人们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和福祉,主动将一部分个人权力和利益转让给国家,以换取国家的保护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社会契约论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和互惠关系,即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同时国家也有责任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2. 社会功能论:社会功能论强调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公正。

国家具有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促进社会进步和消除社会不平等的功能。

社会功能论强调国家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关系,国家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发展状况来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确保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和持续发展。

3. 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应该以实现社会主义目标为导向,即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共享的理想。

社会主义理论强调国家应该发挥调节和平衡社会各方利益的作用,促进财富的公平分配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学理论知识:福利国家与社会——全球化、创新性和实践

社会学理论知识:福利国家与社会——全球化、创新性和实践

社会学理论知识:福利国家与社会——全球化、创新性和实践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与社会的变迁,福利国家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福利国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在改善社会福利方面提供服务的机构,它更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福利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建设的基石,它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减少社会不公、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福利国家的显著特征就是在保障国民基本权利和创造社会福利方面的高度关注和贡献。

这种关注和贡献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和社会服务质量。

在福利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创新性和实践,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和深化,国家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和精细化。

福利国家要想实现创新性和实践,首先需要通过全球化来不断强化对比国家的学习和借鉴,使福利国家能够深入理解和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在制定和实施福利政策时更加科学合理。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国家发展大势对于各领域的求解和解决问题迫切需要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因此,福利国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应该不断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全球福利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社会发展和变革对福利国家的创新性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福利国家不仅需要关注社会和人的各个层面的需求,也需要更深入的开展福利创新,创新不能仅仅保持传统的福利模式。

例如,福利国家的医疗保健制度当前已经越来越强调预防和健康,这是福利国家一个重大的转变。

在未来,福利国家需要更多的把握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使福利创新更加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发展和变革中。

这需要福利国家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提高科学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使福利国家的福利产业真正实现全面和务实的转型。

福利国家需要在创新性和实践的基础上,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合作,充分利用社会的多样性优势和主体力量,确保良好的福利生态环境。

建立福利国家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体在福利体系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创新,促进多元化、普惠化和精准化的福利发展,使福利国家从单一的“政府援助”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型福利国家转型。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要义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要义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要义作者:张明霞范鑫涛来源:《人文杂志》2015年第05期内容提要作为一个“不是现成的,而是解释学的”逻辑-开放体系,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基本框架可概括为:国家源于社会理论;国家脱离并驾驭社会理论;社会摆脱国家控制理论;国家消亡或者国家回归社会理论。

这一学说的逻辑机理可归结为:社会之于国家具有本源意义;国家之于社会具有实现意义。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降,这一学说凭借三次大的“复兴”浪潮,不断得到有效辩护和切实推进。

正确理解和诠释经典马克思主义超越“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抽象对立的“国家-社会”理论,在当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建设”问题,都可以在这一经典学说中获得应有和本有的理论地平线及其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社会“国家安全” “社会建设”〔中图分类号〕B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6-0022-04较之于学界熟知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批判理论”的称谓,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理论关系要义,似乎更能标明此一学说的实相。

学界皆知,黑格尔的国家理想主义被马克思批判后,马克思揭露出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

由于受到近代市民社会思想的深刻影响,马克思因之也就拥有了一个消解“国家神话”的规范性范畴——市民社会。

相形之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就在马克思及其继承人那里被再次勾连并不断获得重新定位。

吊诡的是,马克思并没有沿袭“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赋予社会以前政治或国家的生命,而是断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都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二者必将随着阶级的消亡而逐步统摄于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的“人类解放”(相对于单纯的“政治解放”),依此理论逻辑,进而实现其“新世界观”的真正创制乃至完成。

可以说,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基本框架可归结为:国家源于社会理论;国家脱离并驾驭社会理论;社会摆脱国家控制理论;国家消亡或者国家回归社会理论。

浅析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浅析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136理论纵横理论版一、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一)传统国家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同一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时代,人们都依存于城邦共同体,“对全体希腊人来说,城邦就是一种共同生活”。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市民社会就是城邦共同体,国家与社会是复合而一的,两者是没有区别的,城邦的正义和善就是这种复合的基础,总体来说他的国家理论为传统国家主义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虽然承认这种国家与社会的复合,但是他将城邦与家庭和作坊相区分,在一定意义上也做出了对国家与社会进行区分的尝试。

西塞罗明确了传统意义上市民社会的概念,指出了市民社会不仅指国家,还包含着市民生活的领域,但是他把正义和理性看作是国家的基础,总的来说他关于国家与社会的思想依旧是存在于国家与社会的混合中,并没有对国家与市民社会作出区分。

国家与社会不可能长期复合,中世纪基督教兴起,独立于政权之外的教会的出现是后期国家与社会分化的根源之一。

(二)近代自由主义:社会先于国家在霍布斯自然法学说的基础上,近代自由主义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自然状态”这一概念,认为自然状态位于国家产生之前,自然状态的社会先于国家而存在,这已经从一定程度上试图对国家与市民社会进行区分。

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是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而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当属亚当·斯密。

洛克是近代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他高度评价了自然状态,认为人在这种状态中是自由且平等的,他以自然状态的理论论证了政治国家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并把这种状态作为先于政治国家的存在。

卢梭也具有社会先于国家这一理论逻辑,认为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植根于基于“公意”的社会契约,他虽然也没有对国家和社会做出根本上的划分,但是他强调了国家的整体性,建立了普遍意义上的现代性国家。

康德从他所认为的没有法律和国家的原始自然状态出发,认为不基于法律保护的社会是完全可以先于国家而存在的,正是契约的缔结才使得国家产生。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表示 : 这个社会陷于 了不 可解决 的 自我矛盾 , 分裂 为不 调和 的对立 面而又无力摆脱 这些对立面 。而为 了使这些对立 面 ,
用强制 性机器对人身施加影响 的工具 。通过 强制 手段 , 使统
治阶级的意志制度化 和法制 化, 迫使 人们 服从社 会分 工 , 使
“ 任何人都有 自己一定 的特 殊的活 动范 围 , 个范 围是强 加 这 于他的 , 他不能超 出这个范围” 为了获得维持 自身生活所 需 ,
的生活资料 , 他就始终必须在这个范围内活动 。统治 阶级通
过剥夺被统治阶级的 自由来维 护 自己的 自由。第三 , 国家行
政机构运行中的种种弊病 以及附属 于行政 机构 的官僚 阶层 也是导致 国家与社会对立 的重要原 因之 一。黑格 尔认 为行
这些经济利益 冲突的阶级 , 不致在无 谓的斗争中把 自己和社
看, 我们所要 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应该是 一个社会 管理体制 不断创新和健 全的社会 , 国家强盛从 而导致稳 是
定有序 的社会。和 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决定 国家 的基 本原理 在 当代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建 设 实践 中的理
论创 新 , 国 家回 归社 会 的 实现 形 式 。 是
国家 与社 会 关 系理论 对 和谐 社 会 建 设 启 示 的
史 文 哲
(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 甘肃 兰州 707) 30 0

要: 社会建设作为 中国特 色 社会主 义建设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 中的一大建设 , 一个宏大 的 系统工程 , 是 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 中国共产 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 建设 的战略规 划。从 马克思主 义国 家与社 会 的关 系来

哲学思想知识:哲学与政治——思考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之道

哲学思想知识:哲学与政治——思考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之道

哲学思想知识:哲学与政治——思考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之道哲学思想知识:哲学与政治——思考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之道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中,依赖于这个社会的诸多规则和制度。

这些规则和制度是由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制定和执行的,它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如何治理社会和国家,如何制定并执行有效的法律,成为了政治学和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探讨哲学思想对治理社会和国家的启示,以此思考如何制定实用的政治理论和实践方法。

一、哲学思想对政治的启示1.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是由胡布斯提出的一种政治哲学理论,它认为政治权力是一种社会契约的产物,政府只有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保护公民权利的前提下,才有权力存在。

这种政治理论强调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无法分割性,并提出了政府为其选民服务的理念,它对于现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权力分立:权力分立是由孟德斯鸠提出的政治哲学理论,它主张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个独立的机构,并通过制衡机制来确保政治权力的平衡和有效运转。

这种政治理论突出了权力底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类社会政治权力分配的一个基本标准,即权力分立原则。

二、哲学思想在现代政治实践中的应用1.合法性:从权力源头考虑,政治合法性应该来自于人民,以保障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一个具有合法性的政府应该依赖公民的合法授权,并且每一项政策和决策都要基于人民利益,这样才能够获得社会和公民的信任和支持,保障政府的稳定与平衡。

2.开放性: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每个国家都必须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要保持尊重和理解。

国际社会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联合了起来,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孤立的境地中独自发展。

同时,一个开放的国家也能够吸收外部文化和思想的优秀成果,促进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3.稳定性:政府是整个国家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政府稳定的地位和有效的管理,对于整个国家的稳定、核心利益的维护,以及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国家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建构

1国家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建构
国王和武士构成荣誉 关系
2、封建主义的关键安 排
不可避免的分散化机 制
不可能为稳定的、广 泛的统治体系提供充 分的制度基础
3、超越封建主义
4、等级制国家
政治权力的行使日趋连续 A统治者以神性的、公共 化、常规化和具有目的性。 权力的拥有者出现;
统治的集中:道路、识字 率、物资繁荣、战争技术 发展、城镇化、以货币为 中介的经济活动
国家汲取社会资源和 财政开支途径变化。
两个结果:
1、将大众组织起来进 入政治生活并没有破 坏自由的宪政模式;
2工人阶级接受了资本 主义体制,试图通过 政治行动而非阶级压 迫来寻求调整、缓和 各种冲突。
四、现代国家建构的多重理论视角
(一)管理的视角 现代国家首先是实现了对越来越大领土的有效的
第一讲:
国家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 建构(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导言
现代国家是现代社会中唯一能够持续存活 的主要政体形式;
理解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政治发 展,必须从理解现代国家的本质、发展及 其建构因素出发;
现代国家的建构是一个复合的历史发展趋 势的产物,不能够只从单一因素来解释。
在不同的理论视野中,当代的自由民主国 家呈现出不同的角色及其发展危机
加入代议制度的作用
国家建设第一阶段地方政府 类型 行政管理式 参与式
地缘政 治持久 竞争的 开端
1450之前 1450之后
世袭绝对主义 官僚宪政主 (拉丁欧洲) 义(英国)
官僚绝对主义 世袭宪政主
(日耳曼诸公 义(波兰、
国)
匈牙利)
总结:1、代议机关抵制王权的能力决定国 家政权的性质:绝对主义或者宪政主义
6、领土
国家享有对特定疆域 领土独占的控制,日 场地进行仲裁和实施 法律,保护其不受其 他政治权力入侵。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
1、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1990年全国实现小康程度为 48% 2000年全国实现小康程度为 96% 还有三个指标没有达到: 农民人均纯收入1066元(1200元) 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3克(75克) 农村卫生保健合格 80%(10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



思பைடு நூலகம்题
1.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请结合实际 ,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 ,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 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请从历 史和现实的结合上,谈谈解决这些问题 的意义和途径。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 设理论和制度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2.掌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3.认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息关系的意义、目标和
着力点
4.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任务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 国家长治久安的斩落高度抓好社会建设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就业问题
劳动力状况 就业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 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关乎社会和谐 稳定,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 根据人口结构测算,我国的劳动力人口近8亿.今后一个 时期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就业 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万个左右,2010年达到1500 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超过630万人。 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 800万—900万人。

国家与社会理论

国家与社会理论

国家与社会理论马黎勇一、国家与社会理论的渊源塞维斯在他的《国家和文明起源》中提出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是由游团、部落、酋邦、国家四个阶段组成。

其中游团是有自治权、自给自足的群体, 通常仅由几个家庭组成, 并且成员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由有经验和有特殊能力的单个人领导;部落像游团那样人人平等,但更大程度上带有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

他们已经发展了以亲戚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机构,负责重新分配食物和组织一些团体服务。

在这个社会里公众意见在决策制定上起主要作用;酋邦是由有特殊宗教的、政治的或才能的单个人领导的社会。

这个社会仍以亲戚关系为基础,但已划分了等级。

统治权集中在强有力的亲戚首领手中,他们负责再分配食物、奢侈品和其他资源;有组织机构的国家社会( 文明) 则是大规模的运行着,它有众多的人口、复杂的政治机构、很多永久性的管理机关、分层社会和精耕农业。

弗里德在《政治社会演进>中提出了分层学说即平等社会、阶等社会、分层社会、国家四个演进阶段。

依塞维斯的意见:弗里德的“平等社会”等同于塞维斯的“游团”和“部落社会”,“阶等社会”等同于“酋邦社会”,“分层社会”是国家产生以后才出现的社会。

而弗里德自己则认为“分层社会”是介于“阶等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一种社会。

它先于国家出现,或者说几乎与国家一同出现。

自从他们的作品发表以后, 人类学界关于社会演化的讨论大都是在他们的理论架构之上进行的,或者至少可以说是不敢忽视他们的理论的。

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 约翰逊和厄尔又提出了三个大的社会进化阶段:家庭层次上的团体——地方性的团体——地区性的团体,并且他们在地区性团体中又细分为简单酋邦、复杂酋邦和早期国家三种。

其中“家庭层次上的团体”相当于塞维斯的“游团”,“地方性的团体”相当于“部落”,简单“酋邦”相当于塞维斯酋邦的前一阶段和弗里德“阶等社会”的后一阶段,“复杂酋邦”则相当于塞维斯酋邦的后一阶段和弗里德的“分层社会”。

他们的理论在人类演化进程上既有相似性又各具特色,并且在关于酋长的作用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论一直是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的重要课题。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流变和不同学者之间的理论论争一直都存在。

本文将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流变以及相关的理论论争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该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我们将探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流变。

在19世纪,现代国家的概念逐渐形成,政治哲学家们开始对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与探讨。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而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国家应该是公民利益的代表和保护者,在其权力行使中应受制于法律和公民意志。

这种观点在19世纪的欧洲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接受。

20世纪初,随着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阶级斗争的过程,而国家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受到阶级斗争的影响。

这一观点对20世纪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

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开始逐渐兴起。

社会现代化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变得更加复杂。

国家不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而是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不同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之间进行协调和调整的机构。

在这样的视角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开始被理解为一种多元主义的关系,国家在其中扮演着一个协调者和调解者的角色。

除了社会现代化理论之外,一些新古典主义的观点也开始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重新解释。

他们认为,国家与社会联系紧密,但两者应当保持相对独立。

国家的作用在于制定和执行普遍适用的规则和制度,而社会应当在这样的规则和制度基础上进行自主发展。

如果国家过度干预社会的发展,则容易产生扭曲和僵化,导致社会失去活力与创造力。

西方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

西方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

作者: 唐士其
出版物刊名: 国际政治研究
页码: 59-65页
主题词: 国家与社会关系;自由主义者;黑格尔;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市民社会;无政府主义者;城邦;古代希腊;组织形式;罗尔斯
摘要: <正> 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调整,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就显得既重要又十分迫切。

在西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就是社会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迄今为止尚没有这方面的系统的理论专著。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与社会的概念也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作为一种简单的介绍与评述,本文将国家定义为在特定的领土范围内合法地垄断了暴力的使用权,并对此范围内的所有居民进行管理和提供保护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也是国家区别于社会的两个重要特征。

至于社会,在本文中仅指在地理范围上与国家大致重合的但又。

有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书籍

有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书籍

有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书籍推荐:
1. 《权力与国家:国际政治中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这是一本研究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的书籍,由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创始人约翰·华尔兹所著。

书中强调了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影响,阐述了国家是理性的,通过加强合作比相互战争更能带来国家利益。

2. 《公民参与和国家治理》:作者是约翰·凯茨和詹姆斯·斯托尔尼。

书中讨论了公民参与如何对国家治理产生积极影响,揭示了数字技术在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中提供了大量公民参与的机会,有助于建立透明、负责、反应灵敏的政府。

3. 《权力与金钱:权力分配和财富集中的政治经济学》:这是一本由政治经济学家罗伯特·M·托马斯所著的书籍。

作者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权力分配和财富集中的现象,讨论了在政治和经济制度中如何制约权力,确保公平的经济和社会制度。

4. 《民主与自治:从理论到实践》:由史蒂芬·霍利等人合著,书中阐述了民主与自治的理念与实践,并对不同国家和社会的民主与自治制度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5. 《社会公正与公民参与》:作者是约翰·麦克尼尔。

书中强调了社会公正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核心价值,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推进社会结构性改革,改革政治行政机制以约束权力,建立健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发展社会组织,落实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希望以上书籍推荐能帮助您理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并获得更多有关这一主题的知识和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导特质论阶段(20世纪30~40年代)领导特质论以领导者为中心,从不同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显示出的不同特质出发,希望通过领导特质的研究,发现领导者的一般特征,并解释领导现象的发生与变化。

这一理论的创始人是阿尔波特,代表人物有斯托格蒂尔、吉伯和穆恩。

2、行为论阶段(20世纪40~60年代)领导行为论认为:领导的本质是一种影响力,它是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相作用中形成的,领导者借助这种相互作用来引导被领导者的思想与行为以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行为理论在对领导行为的基本倾向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不同领导风格和领导行为对领导绩效的影响。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多基尔、勒温、利克特、坦南鲍姆、布莱克和莫顿等。

主要成果有: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三种领导方式理论,领导“连续带”模式,四制度领导模式,管理方格图理论等。

3、权威论阶段(20世纪40~60年代)权威论基本上与行为论并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雷芬。

他们认为领导不是一种权势的运用,而是一种影响力,谁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谁便是领导者,而不一定是在机关组织中居于正式权力地位的人。

这一理论主要研究领导权威的构成、行使、作用及提升等内容。

4、权变论阶段(20世纪60~90年代)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过与被领导者的交互作用去完成特定领导目标的动态性行为过程,领导的有效行为应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权变理论又称情景理论、情境理论或者情势理论,代表人物是菲德勒等。

领导权变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使领导具有更强的艺术化色彩,并且使得人们对领导的判断不再局限于道德标准。

5、新领导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