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集宿区建设为导向的城中村更新研究
《2024年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篇一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现象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城中村的形成,存续以及改造过程涉及到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城中村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解决城中村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二、城中村的形成城中村的形成,首先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关。
在过去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和城市规划滞后,城市中心地带出现了一部分边缘地带和农村居民点。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这些农村居民点并未被完全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城中村现象。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城中村的形成还与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房地产市场等因素有关。
一方面,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土地价格在城市中心地带高涨,而城中村的土地往往以较低的价格被使用;另一方面,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城中村的出现。
此外,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和供应关系也影响了城中村的形成。
三、城中村的存续城中村的存续问题主要表现在其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管理问题和环境问题等方面。
这些问题既有历史遗留的,也有现实发展的。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城中村的存续与城市发展中的利益关系、资源分配以及政策执行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城中村的存续反映了城市发展中的利益关系。
由于城中村的土地和房屋资源被低效利用,导致城市中心地带的土地价值和房地产市场无法得到有效开发。
此外,城中村居民往往享受着较低的生活成本和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这也使得他们不愿意轻易改变现状。
其次,资源分配不均也是导致城中村存续的重要原因。
由于城市发展中的资源分配不均,使得城中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城中村问题的严重性。
最后,政策执行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城中村存续的原因之一。
政策制定者往往更关注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形象,而忽视了城中村问题的严重性,导致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无法有效解决城中村问题。
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研究
感谢观看
2、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和需求,建立健全的居民安置和补偿 机制。
3、改造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城市 化。
4、引入社会资本和第三方机构有利于提高改造效率和质量,推动城市可持 续发展。
展望未来,城中村的更新改造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新的模式和路径,以适 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居民的需求。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完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改 造过程的监管和评估,以保障改造质量和居民利益。
二、更新改造模式
1、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指政府作为城中村更新改造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和财政投 入来推动改造进程。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快速推进改造项目,提高城市整体 形象,同时能够控制改造成本。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容易造成政 府财政负担过重、改造过程中居民利益难以保障等。
2、市场主导模式
4、注重可持续发展: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应注重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满足 当前的需求,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实现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内容
一、背景介绍
城中村是指城市建成区内遗留下来的农村聚落,这些聚落通常以传统农耕经 济为主,缺乏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为城市中的“孤岛”。城中 村的存在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多、城市规划 难以实施等。因此,对城中村的更新改造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文献综述
城中村更新改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 城中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城中村的形成机制、城中村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中村的改造模式和策略等。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实证研 究、案例分析、数学模拟等方法,为城中村更新改造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基础和实 践经验。
以集宿区建设为导向的城中村更新改造
2 7 29 8万 人 , 中 8 % 以 上 为 青 年 务 工 农 民 , 一 些 发 达 城 其 0 在
( 编号 :0 6 A0 A 7— 3 ; 州科技学 院研究 生科研 创新计 划 2 0 B J5 0 0 ) 苏
摘要 :随着城 市化进程 的推进 , 作为城市外来流动人 口的主力军 , 青年务工农 民的居住 问题 日益突 出。本研 究提 出有效解决城 市流动人 口过渡性居住 的 2种主要模式 : 集宿 区” “ 中村 ” 并结合 苏州市青 年务工农 民居住 状况 “ 和 城 ,
的凋查研究 , 集宿区” 对“ 建设与 “ 中村 ” 城 改造两者关系进行解读 , 索出一种 两者融合 的混合社 区模 式 , 探 并从 开发模
式 和管理策 略上证 明了这种混合社 区模式操作 的可 行性 。 关键 词 : 青年务工农 民 ; 集宿 区;城中村 ; 混合社 区
中 图分 类 号 : 0 S一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2— 3 2 2 1 )4— 4 3— 3 10 10 (00 0 0 3 0
在 我 国市 场 经 济 制 度 转 型 的 背 景 下 , 1代 农 民工 离 开 第 农村 , 入城市 , 进 由此 形 成 了 民工 潮 。 随 着 城 市 化 快 速 推 进 ,
面为苏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补充了大量 的新 鲜血液 , 另一方
[ O 伊恩 ・ 1] 莫法特.可持续发 展——原 则 、 分析 和政策 [ / 宋国 M]/ 君, 译.北 京: 济科 学 出版 社 , 经 施普 林格 出 版社 ,0 2 6 2 0 : 3—
治理高校贫困生“贫困循环”的新视角
杨忠伟 :苏 州市人 大常委 ,苏 州科 技 大 学建筑 与
以集宿 区建设为导 向的城 中村更新 ,目的在 于探
城 市规 划 学院副教授 ,硕 士生导 师
索 出一种结合两者优势 的混合社 区 ,既保 障了本地村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 / 杨守建
[ ]周正平. 1 中国重点解决下 岗工 、 大学生和新生代农 民工就业[ . N] 武汉晨报 ( 版 )2 0 — 1 1 第8 ,0 7 1—1. [ ]王艳 华. 2 新生代农 民工 市民化的社会 学分析 … . 中国青年研 究,0 7 ( ) 2 0 ,5 .
[ ]郑 文升 , 玉霞 , 晓芳 , 5 金 王 丁四保. 市低收入住 区治理与克服城 市贫 困—— 基于对深圳 “ 中村 ” 城 城 和老工业基地城
市“ 棚户 区” 的分析 [l城 市规 划 ,07 (5 . 1 2 0 ,0 )
[ ]林春梅 , 6 王敏 锋 城 中村” “ 路在何 方—— 对杭 州市城 中村改造的再思考[ . C] 中国城 市规划年会论文 集,07 20 .
个 因素的变化 ,而第二级的变化反过来推动初 始的
2 对城 市文明理解度 不足 。当前我 国不少经济困 . 难学生来 自农村 ,而普通高校都 座落在大 中城市 ,贫 困生毕业后的就业 地点大都在城市 ,因他们从小受乡
计划署 ( N P 在 19 U D) 9 6年 的
类 发 展报 告 》 中
存状态 的能力 ,即获得营养与健康 的状况 ;二是健康 生育的能力 ;三是接受教育 与获得知识 的能力 ,以此
首次使用 的一 个概念 。在这 份报告 中,能力贫困指标
外来青年务 工农 民住 宿管理。针对青年 务工农 民 人 口众 多 ,而且流动频繁等特点 ,建立租 户信息 管理
探索建设新模式推进城中村棚改项目建设
探索建设新模式推进城中村棚改项目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地区的改造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城中村改造,尤其是棚改项目建设,一直是城市管理者和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何推进城中村棚改项目建设,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需要探索新的建设模式,推动城中村棚改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新模式下的城中村改造定位传统的城中村改造通常是由政府主导,以征地拆迁方式进行,但由于拆迁费用高昂,受到土地资源紧缺以及居民迁移问题等制约,使得改造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
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必须探索新的建设模式,将城中村改造定位为“功能综合、生态环保、社会和谐”的方向。
这意味着在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社区的功能规划,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新的建设模式下,城中村改造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
除了传统的征地拆迁外,还应该探索利用建筑技术改善现有建筑的状况,提高居民的居住条件。
可以采取PPP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城中村改造,推动城中村的发展。
还应该加强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沟通,形成合力,全方位推进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长期以来,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可以通过政府出资、土地收益和社会资本的引入,建立长效机制,为城中村改造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可以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拓展资金来源,使得城中村改造能够顺利进行。
在新的建设模式下,城中村改造需要强化项目管理和监督,确保改造项目按照规划进行,不出现违规行为。
要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有效进行。
要依法治理,加强法制建设,明确责任,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新模式下的城中村改造,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对改造项目效果进行评估。
需要从生态环境、社会和谐、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考量,全面评估改造项目的成效。
2023年城中村改造的调研报告
2023年城中村改造的调研报告2023年城中村改造的调研报告1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失去或基本失去耕地,仍然实行村民自治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村庄,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城中村”仍保留农村体制,使用集体土地,并以村民委员会为组织形式,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结果。
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一些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逐步融入城区,成为“城中有村,村里有城,村外现代化,村里脏乱差”的地区。
这些村庄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甚至牺牲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
比如,“城中村”在从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因土地、户籍、人口等多方面均属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其发展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景观建设等各方面仍保留浓厚的农民特征,因而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布局,乃至城市整体规划的实施。
由于“城中村”的土地及房屋的性质有别于国有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以及生活在“城中村”中居民的农民身份,“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很多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大难题。
大量的“城中村”存在于都市之中,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改造“城中村”的难度极大,因此如何改造“城中村”,是全国各大城市都正在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我市城中村的现状原来处于城市边缘的村落因周边土地用于城市建设而逐步被城市包围,但剩余土地的性质、建筑格局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人保留传统的农村特征,我市面临改造的城中村包括:东长寿、西长寿、东名村、芦新村、东杨家庄等。
(1)、村落规划落后,问题明显,居民住宅设计标准低,多为平房或独院二层楼房,土地占用量大,管理混乱。
(2)、基础设施不完备,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供暖及供水设施不完善,村民现在依然是依靠自己燃煤取暖,另外,排水设施不完备也是居民生活的一大隐患。
其次,周围垃圾堆积,环境脏、乱、差,垃圾处理设施少。
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
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城中村是指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地区,多为无序建设和低水平的房屋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成为城市中的一颗“毒瘤”,既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需要进行改造。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城中村的现状和问题,为城中村的改造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选择了某市的两个典型城中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居民生活、环境污染等情况。
2. 问卷调查:设计了问卷,包括居民住房条件、基础设施配套、交通条件等方面的问题。
四、调研结果1. 基础设施缺失:调研发现,城中村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居民供水、供电、供暖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困扰。
2. 房屋状况差:绝大多数城中村居民住房面积较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通风、采光等设施。
3. 环境污染问题:城中村多为无序建设,废弃物、废水无处处理,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4. 交通条件不便:由于城中村多分布在城市边缘或偏远地区,交通条件较为不便,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五、建议和措施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供稳定可靠的水、电、燃气供应,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2. 提升住房条件:政府可以与相关单位合作,提供低价或分期付款的方式,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 环境治理:建立城中村的垃圾分类和处理体系,加强废水处理,改善环境污染问题,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
4. 优化交通条件:政府可以加大对城中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公共交通服务,方便居民的出行。
六、结论城中村改造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需要政府加大对城中村的投入和管理,同时也需要居民自觉配合。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城中村改造的迫切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希望能为城中村的改造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
2024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
2024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一、引言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些地区通常存在住房条件差、环境卫生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中村改造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对城中村改造的调查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城中村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城中村地区的基本情况,包括住房条件、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城中村地区的居民,实地走访则主要针对城中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情况。
同时,我们还查阅了相关政策法规和文献资料,对城中村改造进行了综合分析。
四、调查结果住房条件差:调查发现,城中村地区的住房普遍存在建筑老旧、结构不合理、通风采光差等问题。
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城中村地区的建筑密度高,居住环境差,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环境卫生差:城中村地区的环境卫生问题也比较突出,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等现象普遍存在。
此外,由于城中村地区缺乏公共设施和绿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基础设施不完善:城中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普遍不完善,如道路破损、交通不便、电力设施老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城中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五、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加强规划和管理:政府应加强对城中村地区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提高城中村地区的建筑质量和居住环境。
同时,应加强对城中村地区的管理力度,规范建筑行为和市场秩序,防止乱搭乱建等现象的发生。
完善基础设施:政府应加大对城中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道路、交通、电力等设施,提高城中村地区的公共设施水平和经济发展能力。
同时,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中村地区,推动城中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城中村改造项目可研报告
城中村改造项目可研报告一、项目背景城中村是指大城市中出现的集中居住区,通常由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等低收入人群居住。
城中村的存在严重影响城市形象,也存在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城中村改造项目。
二、项目目标1.改造城中村低收入人群居住条件,提供良好的住房环境;2.改善城中村的基础设施设备,提高居民生活品质;3.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4.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改善城市环境;5.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福利和生活质量。
三、项目内容1.拆迁计划:根据城中村的规模和情况,拆迁计划需要合理安排,确保居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2.住房建设:改造城中村现有住房,提供改善的住房条件,并增加适量的住房供应。
3.环境整治:提升城中村的环境卫生状况,加强垃圾处理和绿化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4.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中村的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设备,提高城中村的基础设施水平。
5.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城中村的学校、医院、商店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和就业。
6.社区管理:加强城中村的社区管理,建立健全的社区组织和居民自治机制,提高居民的管理能力和居民参与度。
四、效益评估1.社会效益:改造后的城中村将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品质,改善城市形象,并减少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经济效益:改造项目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同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效益:通过加强环境整治和绿化建设,改造后的城中村将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五、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城中村改造涉及到多个领域的技术,需要有相关的技术支持和专业人员参与。
2.经济可行性:改造项目需要一定的投资,但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居住环境,可以提升土地价值和房屋租售价格,增加项目的收益。
3.社会可行性:城中村改造是一项人民群众普遍支持的项目,能够提升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品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2024年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篇一城中村问题_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现象已经成为许多大中城市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扩张过程中,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农村建设形态、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和人文环境的地区。
这些地区虽然地理位置处于城市中心,但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形成了特有的社会、经济和空间问题。
本文将从形成、存续与改造三个方面对城中村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
二、城中村的形成城中村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政策性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
过去,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政策,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部分农村地区被纳入城市范围,但由于政策限制,农民的房屋和土地无法及时转化为城市资产,从而形成了城中村。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城中村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价值不断上涨,而农民由于缺乏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城市发展资源,无法充分享受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
同时,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缺乏产业支撑,难以实现经济转型。
三、城中村的存续城中村的存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社会因素是城中村存续的重要原因。
由于历史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民对于改变原有生活环境和社交圈子的抵触心理较强,不愿离开原有社区。
此外,城市中存在的贫困群体和流动人口也为城中村提供了人口支撑。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城中村存续的原因之一。
虽然城中村地区土地价值较高,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和城市发展资源,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城中村地区的房屋租赁市场存在乱象,租金水平较低,难以吸引高收入群体入住。
四、城中村的改造针对城中村问题,改造是必然选择。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城中村改造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首先,改造可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质,吸引更多高收入群体入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城中村问题: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的开题报告
城中村问题: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问题与背景城中村问题是当今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研究课题。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内部的土地资源供给难以追赶人口的增长,导致高层建筑及豪华住宅区的建设成本昂贵,这样大量的居民就会找到一种较为经济的住宅方式。
而城中村即是一种应运而生的解决方案。
城中村,原为城市建设用地外的空余土地,地理位置偏远、道路交通不便,缺乏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基本上是一种为新进城市居民提供便宜、实惠住房的经济型住宅区。
当然,一些地区也由于历史原因,政策失误、制度问题等原因导致城中村问题更加严重,并对城市治理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文拟从经济学层面分析城中村的问题,详细讨论城中村的形成、存续与改造,并探究解决城中村问题的经济学方法。
二、文献综述关于城中村问题的研究,已经有较为丰富的文献和研究成果。
在宏观层面上,城中村问题被视为城市发展中的症结,领域涉及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学和政策学等。
有研究认为,城中村的问题是集中表现为住房问题的,而住房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因素。
另一些研究则着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城中村问题,包括城市土地资源短缺与住房需求不平衡,政府政策引发的扰动,以及市场竞争等等。
总体来说,文献中存在的缺陷是对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没有体现出城市治理、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集成治理理念,并且缺乏经济学领域的定量分析。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本文主要研究城中村问题的形成、存续与改造,通过对历史、政府与市场三个层面的经济学分析,探讨城中村问题的原因与影响,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中村的形成1. 城市化进程对城中村的影响:分析城市化加快发展对土地资源的挤压,以及居民迁移需求的增多,导致城市建设用地外的空余土地成为了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选择。
2. 行政政策的作用:探究政府土地与住房等相关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失效,导致城中村问题的不断加剧。
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城中村是指城市中存在的一些老旧、拆迁房屋集中的地方,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环境较差。
城中村改造项目旨在通过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提升其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二、项目目标1.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对城中村进行规划和建设,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和基础设施;2.提高城中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改造后的城中村将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3.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和上层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项目内容1.土地整治和规划:对城中村内的土地进行整治和规划,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建设住宅和公共设施:新建住宅和公共设施,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3.改善基础设施:包括电力、水、供暖、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升级;4.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在改造后的城中村中,新建和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5.引导产业发展:在改造后的城中村中,引导农民工就业创业,推动城中村向特色产业转型。
四、可行性分析1.社会需求:城中村改造旨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符合社会的需求;2.政策支持:政府各级对城中村改造项目有较大的关注和支持,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3.市场前景:改造后的城中村将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居民入住,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4.技术可行性:城中村改造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但现有的建筑、规划和设计等技术都已经相对成熟;5.资金可行性:城中村改造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政府、企业和居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筹集资金。
五、项目风险及对策1.技术风险:项目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应加强研发和引进创新技术,减少技术风险;2.资金风险: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应合理规划项目资金,通过政府支持、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3.沟通风险:项目需要多方合作,应加强沟通和合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4.市场风险:改造后的城中村需要吸引居民入住,应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市场竞争力。
关于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探索与思考_调研报告完整篇.doc
关于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探索与思考_调研报告一、“城中村”:推进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现象我省已经确定了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而“城中村”则是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当中出现的现象。
所谓“城中村”,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市化快速推进而把周边地区部分村落及其农用地一起纳入城市用地的范围,使大部分农用地的性质由集体所有制转化为全民所有制,而在征地过程中返还给乡村的用地和以前的村民住宅用地、自留山等则维持征地前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在维持征地前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的土地上以居住功能为主、且深受城市影响的农村社区就被称为“城中村”。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发展,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原先城区周边的村庄,现在区域位置上已成为城区的组成部分,成为一道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特殊景观——“城市里的村庄”。
“城中村”在行政上已是城市的范畴,属于街道管理,但“城中村”仍然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管理体制。
“城中村”农民的土地大部分已经被国家所征用,不再从事农业耕作,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第二、三产业及土地收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二、“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城中村”是发展中出现的现象,也给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空间,但是,“城中村”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产流失由于“城中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造成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下,房屋建筑占地面积大,建筑风格与城市规划不够衔接,且往往含有院落和小块菜地、猪圈等,房屋容积率低,土地利用十分粗放。
同时,“城中村”的土地区位条件相对优越,土地的产权又属于村集体所有,这样,优越的区位条件和相对于城市低廉的土地价格,使“城中村”中不规范的房地产二级市场特别活跃,导致由于规划和基础设施改善而使土地升值的部分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
2、管理体制不顺,管理难度较大“城中村”周围已经被城市社区所包围,而“城中村”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区,它既像城市又像农村,既不是城市又不是农村。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中村改造成为当前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城中村是城市中存在的一种老旧、密集、拥挤的居住区域,存在着住房老化、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中村改造已经成为城市更新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城中村改造中难以避免的问题也伴随而来。
政府引导与市场化改造的平衡、居民参与与利益保障、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对城中村改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探讨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有助于推动城市更新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的阐述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中村改造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现状和问题,探讨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促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
具体包括政府引导与市场化改造的平衡,居民参与与利益保障,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旨在找到城中村改造的最佳路径,实现城中村的良性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阐释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进一步分析改造过程中的多方合作,尊重居民意愿的关键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为城中村改造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城中村改造问题一直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简单的房屋改建,更是城市更新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可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住环境质量,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促进城市宜居化和宜业化。
城中村改造还可以促进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城中村改造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发展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治理问题和民生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需要充分考虑居民利益和参与,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区城中村改造助推城市更新提质调研报告
xx区城中村改造助推城市更新提质调研报告近期,xx区政协组织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xx区分局、智都公司、新华街、花城街,围绕我区城中村改造进行了视察调研和专题协商。
调研组采取实地考察、座谈了解等方式,实地察看了三东村(含罗仙村八经济合作社)旧村改造项目、三华村综合改造项目,并座谈了解项目推进情况,围绕我区城中村改造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和交流,为推动xx区城市更新提质,打造xx北部增长极积极建言献策。
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一、xx区城中村改造基本情况2023年9月xx区第xx届委员会第xx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xx区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明确重点围绕xx北站、xx 湖、空铁融合(平步大道沿线)和机场周边4个重点片区,稳步推进三年实施计划13条旧村庄改造工作、五年行动方案43条旧村改造(含上述13条)。
xx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了《xx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已完成社会公众意见征询。
2023年,按照《xx区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要求,大力推进18条城中村改造工作。
其中,完成实施方案批复2个(横潭村河西社、田美村东南社),完成招商1个(三东村),完成数据调查并基本具备招商条件7个(杨一村、杨二村、广塘村、东镜村、东莞村、石塘村、新街村),启动基础数据调查4个(天和村、九湖村、大陵村、三华村),完成改造意愿表决3个(乐同村、军田村、大华村),开展改造意愿表决1个(联合村)。
由于2023年底国家、省、市出台了在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的有关政策,按照xx市有关工作部署,我区目前正在全力推进横潭村河西社、田美村东南社2个已批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以及列入《xx市2023年城市更新项目年度计划》的三东村(含罗仙村八经济社)旧村全面改造、三华村综合改造项目,其他城中村列入前期研究工作项目。
截至目前,横潭村河西社、田美村东南社正在加快推进施工建设,三东村(含罗仙村八经济社)旧村全面改造项目正推进片区策划方案报批,三华村正探索可持续的综合改造模式,编制片区策划方案,与有关企业洽谈项目合作事宜。
区城中村改造助推城市更新提质调研报告
区城中村改造助推城市更新提质调研报告区城中村改造助推城市更新提质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更新成为推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
区城中村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对整体城市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区城中村改造对城市更新提质的影响,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对区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案例等文献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当前改造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2. 实地调研:选择某区域的中村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改造前后的变化,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获取直观数据。
三、调研结果1. 区城中村改造加速了城市更新进程:通过大规模更新城中村的建筑和环境,提高了城市整体的形象和品质,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
2. 改造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改造后的城中村改善了居住环境,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让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品质。
3. 改造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城中村改造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区域的经济活力,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4. 城中村改造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资金短缺、居民迁建问题、保护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平衡等。
四、调研结论1. 区城中村改造对城市更新提质具有积极作用,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
2. 改造过程中需要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并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
3. 应继续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投入力度,整合各方资源,为城市更新提质提供持续支持。
五、建议1. 政府应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财政投入,并通过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2. 在城中村改造中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3. 在改造过程中,加强与居民的沟通与协商,保障居民权益。
4. 引入新技术和新理念,探索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六、结语区城中村改造对城市更新提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研旨在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文献和实地调研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城中村改造对城市更新提质有积极作用,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投入力度,并注重与居民的沟通与协商,引入新技术和理念,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城中村”空间形态更新策略研究
“城中村”空间形态更新策略研究摘要:城中村的问题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政策的变化,城中村的研究也应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从空间形态方面入手,探求城中村改造中空间形态更新中的原则与形式。
关键词:城中村空间形态更新策略开发模式引言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城中村”的出现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改善城中村土地利用水平较低、建筑无序,居住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成为促进宜居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三旧改造”政策的实施,城中村更新改造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亦总结出一些新的经验和措施,为未来进一步完善城中村改造更新提供借鉴。
1.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更新的目标城中村改造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普遍选择,在经历城市无序扩张的“摊大饼”式发展之后,城市逐步转向了以内城复兴和中心活化为主导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而用地低效、建设环境恶劣的城中村,自然成为首要改造的对象。
通过对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更新,进一步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强历史街区和有历史价值建筑物的保护,保存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改善生活环境,完善设施建设,引入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促进城中村游离于城市人口边缘的农民、外来人员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从而提升城镇化质量。
2.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更新的原则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更新是促进城市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推进城中村的更新改造进程中,需要兼顾以下几个原则。
(2)整体性原则。
更新应当注重保持城市的“整体性”,研究更新地段及其周围地区的城市格局和文脉特征,在更新过程中遵循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保持该地区城市肌理的相对完整性。
(1)对象性原则。
在更新的过程中,要保持更新对象独特性,包括个体的独特性以及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独性,尊重其原有的文化与空间肌理,避免简单套用与其空间特征不相符的空间形式。
(4)延续性原则。
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5篇
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5篇对于调研报告,大家务必要遵照工作的需要,拟定出切合实际的调研计划,调研报告可以为组织提供关于客户需求和偏好的洞察,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5篇,供大家参考。
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篇1城中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或半包围,但在土地权属、户籍等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地区。
城中村对城市发展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问题越来越突出,其在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负效应正日益显现和扩大,越来越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瓶颈。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围绕县城的城中村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结合调研情况,就城中村改造问题谈点看法。
一、桂阳县城城中村的现状(一)主要特点。
一是城中村面积大人口多。
县城城中村有腊树下、刘家岭、财神庙、龙潭村、北关村、培才村、城南村、李家湾、豆腐村、塔背村、新澄村、柏树村、牛巷口村、小宝山等14个村,面积约7平方公里,占县城建成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多,人口约4万人,占县城人口的四分之一多。
二是经济发展基础弱。
目前,我县城市建成区内的培才、龙潭、北关、上辇豆腐冲等许多城中村,为了县城的发展,已将大部分赖以生存的土地奉献给了县城建设,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失地农民。
这就使得这些村(居)委既没有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又失掉了土地这一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和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导致集体经济发展乏力,失地农民没有就业保障,群众生活水平日益下降。
三是社会保障待遇低。
某年以来,县城建成区内的村委改制为社区,但由于土地性质、集体经济等改制不到位,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边缘群体,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有的还转化为城市贫民,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
四是群众生存环境差。
城中村范围内的房屋建筑建设年代久远,大多数已成为危房,加之,近年的私搭乱建现象严重,房屋普遍存在质量和安全隐患;如某年至某年环城西路范围的居民住宅面积比某年增加了100%,造成了采光不好、通风不畅、屋内潮湿等不利于生活的恶劣环境,严重危及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更新断想:“城中村”的困惑与出路
城市更新断想:“城中村”的困惑与出路
祁苑玲
【期刊名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5()6
【摘要】近30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出现城中村现象,“城中村”问题复杂多元,涉及生活的改善、身份的改变,非农化和工业化问题,户籍制度问题,产权界定问题,社会关系重塑问题,思想意识变迁问题。
解决城中村问题是实现城市更新改造,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文章提出,解决城中村问题必须从物质建设、制度建设、精神建设三方面着手,各自的侧重点应是以土地产权为基础推进物质建设,以规划为手段实现制度建设,以社区建设为纽带打造城中村促进精神文明全面提高。
【总页数】4页(P36-39)
【关键词】城中村;城市更新;城市化进程
【作者】祁苑玲
【作者单位】云南省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8
【相关文献】
1.困惑与出路——浅析新课改中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困惑”与“出路” [J], 秦宏愿
2.城中村旧改,激活城市——以广州市城市更新为例 [J], 易嘉兴;邓丽敏;张炜康
3.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城中村改造景观设计方法探究 [J], 王革予
4.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城中村城市更新
——以宜昌汉宜村为例 [J], 李东
5.城市更新视角下城中村日常生活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昆明市斗南村为例 [J], 毛志睿;王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 ・ 8
社会学研究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1 年第 3 00 期
二、 苏州 市青 年务 工农 民居住 状况 的调查 分析 ( ) 查对 象 的特 征分析 一 调 据 国家统计 局 统计 ,09年度 全 国农 民工 总量 20 为 2 9 8 人 , 其 中 8 % 以上 为 青 年 务 工 农 民。 27 万 这 0 在一些 发达 城 市 , 苏州 为 例 , 以 截至 20 0 8年 末 全 市 户籍 总人 口 6 9 7 2 .5万 人 , 暂住 登 记人 口 5 6万人 , 8 流动人 口与户籍 人 口比接 近 1 1 :。 由于 苏 州地 区制 造业 发 达 , 动密 集 型产 业 集 劳 中 , 来劳 动力 流入 的“ 地效应 ” 外 洼 明显 , 中青 年农 其 民工 占很大 比例 。这 一方 面可 以为苏州 社会 经济 的 快速 发展 补充 大 量 的新 鲜 血 液 , 另 一方 面 也 向城 但 市 能否 解决 这 么多流 动人 口住房 问题提 出 了挑战 。 本研 究选 择 了苏 州市集 聚大 量外来 务工人 员 的 工业 园区和 高新 区 的青 年务 工农 民为本 次调研 的对 象 ,9 0年 后 出生 的农 民工 有 2 5人 , 性 18人 , 18 8 男 5 占 5 .% ; 5 4 女性 17 , 4 5 2 人 占4 .%。通过 问卷 调查 和 非结 构式 访谈 得 到 第 一 手 资 料 , 归 类 如 下 : . 现 1 青 年务 工农 民有 较强 烈 的融 入城 市 的 意愿 ; . 2 普遍 高 于第 一代农 民工 的文化 教 育水 平 ; . 3 城市 化 的 消 费 方式 ; . 年 务 工 农 民 职业 多变 和 流 动频 繁 。( 4青 王 艳华 ,0 7 青年 务 工 农 民的 优 势 资本 是 年 龄 , 于 20 ) 由 年轻 , 且受 过一 定 的教 育 , 他们 思想 活跃 , 充满 活力 ,
上探 讨 了这 种 混 合 社 区模 式 操作 的 可 行 性 。
[ 关键 词 ] 年 务 工 农 民 ; 宿 区 ; 中村 ; 合 社 区模 式 青 集 城 混 [ 中图 分类 号 ]9 33 C 1 .1 [ 献标识码] 文 A [ 文章 编 号 ]62—17 (00 0 08 0 17 012 1 )3— 08— 4
一
、
引言
作用 。
在我 国市场 经 济制 度 转 型 的背 景下 , 第一 批农 民工离 开 了以土 地 务农 为 生 的农 村 , 入 收入 可 以 进 更多 的城市 , 由此慢 慢 形 成 了 民工 潮 。 随着 城 市化 的快速 推进 , 第二 代青 年务工 农 民( 本文 第二 代农 民 工, 又称 “ 八字 头 ” 民工 , 称 青 年 务 工农 民 ) 农 统 带着 对 城市 生活 的 向往 开始 了他 们 的 城 市生 活 。然 而 , 青 年务 工农 民为城 市 发 展做 出 的 巨大 的 、 可 或缺 不 的贡献 与他 们 在 城 市 中 的生 活状 况 和 居 住 条 件 相 比, 已形 成 比较 大 的反差 。 另 外第二 代农 民工与 第一代 农 民工 成长环 境 和 所受 教育 的不 同 , 然 决定 他 们有 着 不 同 的社 会 认 必 同感 和 生活期 望值 , 中表 现为 : 集 由第 一代 农 民工 的 亦工 亦农 向全职 非 农转 变 、 由第 一 代 农 民工 的城 乡 流动 向融人 城市 转 变 、 由第 一代 农 民工 谋 求 生存 向 追求平 等转 变 ( 正平 ,0 7 。基 于青 年务 工 农 民 周 20 ) 的 以上 特点 , 以看 出青年 务 工 农 民具 有 强烈 的市 可 民化意 愿 , 们成 为 急需 市 民化 且 易 于 市 民化 的群 他 体, 而且他 们对 自身在城 市 中的居 住状 况 十分关 注 。 本 文结 合对 苏州 市青 年务工农 民居住状 况 的调查 分 析 , 出并 肯定 了可 以有 效 解 决 青 年务 工农 民过 渡 提 性 居住 的模 式 :集 宿 区” “ 中村” 以及两 者 间衍 “ 和 城 , 生发展 策略 的探讨 , 望能 对 目前 相关 研 究起 到 补 充
* [ 基金 项 目] 苏 省建 设 厅 资 助 项 目(S06 D 6 。 江 J20 Z 0 ) [ 稿 日期 ]0 0 4— 2 收 2 1 —0 2
[ 作者简介] 李诗强(94一) 男, 18 。 江西九江人 , 士研 究生, 究方向 : 市规划设计 与理论 ; 忠伟 (97一) 男, 海市人 , 硕 研 城 杨 15 , 上 苏州市人
社会学研究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1 年第 3 中村 更新研 究
李诗 强 杨 忠伟
( 苏州科 技 大学建 筑与 城市规 划学 院 江苏 苏 州 2 5 1) 10 1
[ 摘 要 ] 着 城 市 化进 程 的推 进 , 为 城 市外 来 流 动 人 口的 主 力 军 , 年 务 工 农 民 的 居 住 问 题 日益 突 出 。本 文 首 先 提 出 随 作 青 了作 为有 效 解 决 城 市流 动 人 口过 渡 性 居 住 的 两 种 主 要 模 式 :集宿 区” “ 中村 ” 结合 苏州 市青 年 务 工 农 民 居 住 状 况 的 调 查 “ 和 城 , 研 究 , “ 宿 区” 设 与 “ 中村 ” 造 两 者 间关 系的 解 读 , 索 出一 种 两 者 融 合 的 混合 社 区模 式 , 对 集 建 城 改 探 并从 开 发 模 式 和 管理 策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