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研究综述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健康的重要指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幸福感进行了综合性的文献综述。
本文将综述幸福感研究的最新进展,涵盖了幸福感的定义、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幸福感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程度的评价。
要研究幸福感,首先需要准确定义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感通常包括积极情感、满足感和目标达成感等方面的心理体验。
根据这些定义,研究者们发展了各种测量幸福感的工具,例如主观幸福感问卷、积极情感量表等等。
这些测量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包括个体特征、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
在个体特征方面,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个体因素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例如,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容易感到幸福,结婚的人比未婚的人更具有幸福感。
此外,人格特质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如乐观、自尊、内外控等。
社会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支持体系和教育水平等都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幸福感越高。
此外,社会支持体系、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环境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文化背景也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幸福感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
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体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东方文化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因此,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和评价方式也各不相同。
幸福感对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幸福感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容易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更具有生活满意度和质量。
同时,幸福感也能够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降低患病风险。
从社会带来的角度来看,幸福感水平较高的社会通常更加和谐稳定,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社会关系更加和睦。
因此,提高幸福感不仅对个体有益,也对社会有益。
国内旅游幸福感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幸福感研究综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旅游的流行,学者们也开始对旅游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
本文将从幸福感的概念、国内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国内旅游幸福感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幸福感的概念幸福感是指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快乐感的总体评价,是一个人对于自身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的总结。
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情绪状态、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研究幸福感一直是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热门话题。
二、国内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1. 放松身心,舒缓压力国内旅游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繁忙工作的机会,让人们得以放松身心,摆脱生活中的压力。
在旅游过程中,人们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放眼大好河山,感受大自然的力量,这种放松和舒缓压力的体验可以让人们感到愉悦和满足,从而提高幸福感。
2. 增进人际关系,增加社交互动国内旅游也是一种社交活动,人们可以和亲朋好友一起组团出游,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也可以结识新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这种社交互动可以让人感受到温暖和支持,增加幸福感。
3. 拓宽视野,丰富阅历国内旅游可以让人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接触到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这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可以让人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自信和自豪感,从而提高幸福感。
4. 增加快乐体验,促进精神愉悦国内旅游不仅可以让人们享受美食美景,还可以体验各种乐趣活动,如刺激的户外运动、有趣的文化体验等等,这些快乐的体验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从而提高幸福感。
5. 培养乐观心态,促进心理健康国内旅游可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迹和人文的力量,培养人们的乐观心态,提高人的心理抗压能力,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也是提高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五篇
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五篇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篇1昨日,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__年成都市民幸福感调查报告,成都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5分,满意度较高,且较__年提高了1.58分,较__年提高了5.48分,连续两年实现持续提升。
通过调查,报告建议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提升市民幸福感。
调查中,在问到对幸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方面,68.88%的市民认为“家人健康“、47.70%认为是“子女教育“、47.13%认为是“医疗状况“、42.28%认为是“食品安全“、41.63%认为是“住房条件“、36.54%认为是“社会保障“、32.51%认为是“婚姻家庭“、31.69%认为是“家庭养老“、21.51%认为是“人身安全“、18.31%认为是“伪劣商品“。
“75后85前“幸福感最低__年成都市女性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9分,略高于男性0.11分。
从具体构成看,女性在生活信心、幸福感知、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四项幸福感满意度高于男性,而在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便利三项则低于男性。
年龄段的不同对幸福感知程度也不一样。
其中,16—19岁的青少年幸福感评价最高,为83.63分;其次为50—59岁的老年人群,幸福感满意度为82.95分;再次为20—29岁和40—49岁年龄段人群,分别为82.60分和82.00分;而处于30—39岁的“75后85前“幸福感满意度最低,为81.23分。
记者注意到,“75后85前“群体在七个方面评价分都最低,特别是工作环境和幸福感知两项,分别为71.19分和77.47分,分别比最高分少了3.21分和4.32分。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幸福感最高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人士幸福感得分为82.46分,已婚人士幸福感为82.29分,丧偶人士幸福感为81.13分;离婚人士幸福感最低,仅为78.94分。
从构成项目看,离婚人士在家庭环境和幸福感知方面满意度低,分别为79.39分和72.50分;而未婚人士在生活信心和家庭环境方面满意度较高,分别为87.24分和86.02分。
2024年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2024年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工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谋生,更多的是追求工作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作为评价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工作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对于理解工作与生活质量的内在联系,提升员工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工作特性与主观幸福感工作特性是影响员工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作的自主性、挑战性、复杂性等特性能够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增强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例如,当员工能够在工作中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完成任务时,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此外,工作的社会认同度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当工作被认为是社会所尊重和认可的职业时,员工会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
三、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工作压力是工作环境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它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影响。
过度的压力会导致员工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降低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然而,适度的压力也能够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就感。
因此,如何平衡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的重点。
研究发现,个体的应对策略、社会支持以及组织的干预措施等因素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作压力,提高主观幸福感。
四、工作与生活平衡工作与生活平衡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职业竞争的加剧,许多员工面临着工作与生活失衡的问题。
长时间的工作、加班以及职业发展的压力使得员工很难兼顾家庭和个人生活,从而导致幸福感下降。
因此,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对于提高员工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通过合理规划工作时间、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寻求家庭支持等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工作与生活平衡,提高员工的幸福感。
五、组织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组织支持是指组织为员工提供的工作资源、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情感支持等。
幸福感调查报告3篇
报告一:广东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什么是幸福?你幸福么?回答肯定是众说纷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与你所生活的社会状态,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近几十年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人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白了就是资本主义的美化词,现在的中国国情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社会主义岌岌可危。
也有人说这几十年来,中国愈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是走了社会中国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人们一直把幸福看作人生的终极目标,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追求幸福。
那么在我们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人民的幸福感有多少呢?是不是人们的幸福感也可以做一个判定我们所走道路对错的指标呢?为此,我在中国特色主义的前沿阵地广东做了关于幸福感的调查。
调查发现:一。
七成半人感到幸福,整体幸福感接近"比较幸福水平".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为14.9%,回答"比较幸福"的比例最高,约占六成,为59.2%,两项相加为74.2%,也就是回答倾向于认为自己生活得幸福;有13.6%的人做了介于幸福和不幸福之间的选择,9.8%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2.5%的人选择了"不幸福",倾向于不幸福回答的比例为12.3%.调查中从"不幸福"、"不太幸福"、"说不清"、"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分别计分为1—5,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的平均幸福水平为3.74,标准差为0.912,也就是说整体平均分接近"比较幸福"水平。
二。
从不同群体的幸福感来看⑴女性比男性更感幸福本次调查样本的男女比例为男性52.9%,女性47.1%.调查结果显示,两性被调查者幸福感有一定差异,女性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均高于男性,而回答"说不清"、"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于男性,经卡方检验,男性和女性之间幸福感的差异在统计上达到显著水平。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其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此以来,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心理实验和神经科学技术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对幸福感的主观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从而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个体的生理健康、经济收入、社会关系、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较好的生理健康状况、更高的经济收入、稳定的婚姻关系以及较高的教育水平等正相关。
人们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经验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往往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关注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个体对于同一事件的评价因人而异,而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
具体而言,个体的价值观、心理特质和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评价。
乐观的人更倾向于对事件做出积极评价,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人更加乐于助人,更有社会责任感。
主观幸福感还对个体的决策和风险倾向产生影响。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更加理性和谨慎的决策倾向相关。
最近的研究还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神经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脑内多个区域的活动有关,包括前额叶皮层、纹状体、杏仁核和海马等。
这些脑区参与了个体对于情绪状态和奖赏的感受和体验。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促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和提高幸福感的干预策略等,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幸福需求。
幸福感研究综述
幸福感研究综述刘芳(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通过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的简单梳理,对幸福感研究的新取向———幸福感概念整合模型作了介绍,并对今后幸福感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幸福感中图分类号:B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09)01-079-04收稿日期:2008-08-21作者简介:刘芳(1971—),女,甘肃民勤人,高级讲师,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人格与心理健康。
1.引言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活着,然后希望活得更好一点。
活着就是要满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点就是要满足社会和精神需要。
怎样才算满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满足的极限。
[1]追求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同样,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也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
从古至今,学者们从未终止过对幸福问题的探索。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先哲们就在探求人类幸福的途径,当时的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幸福是一个多学科的命题,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
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尝试着对“何谓幸福生活”的问题进行定义。
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
自1967年Wanner Wilsion 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源自社会学的认知幸福感模型与源自心理学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综合成了主观幸福感(Sub -jective Well-Being ,SWB )理论模型,占据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词。
在研究的进程中,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自己探究的不同出发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2]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而主观幸福感作为对个体幸福感的一种感知和评价,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各种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都为我们揭示了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本综述将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全面了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主观感知和评价。
在心理学中,主观幸福感通常被称为幸福感或幸福感受,它是一个根植于个体主观心理状态的概念,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情感状态。
主观幸福感包括情感维度和认知维度两个方面,情感维度主要指个体对自己当下的情感状态的评价,认知维度主要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整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评价。
两者共同构成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反映了个体的整体幸福感受。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受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等。
心理学者根据已有研究,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特质:个体的性格、情感状态、习惯和人格特质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乐观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而情感不稳定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负面情绪。
2. 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对主观幸福感也有重要影响。
包括物质条件、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
有研究表明,物质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支持和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也有积极影响。
3. 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东方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可,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实现和自我价值感。
这些文化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和评价都会产生影响。
4. 生活事件:生活中的事件和经历也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婚姻、工作、家庭、健康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幸福感研究综述
心 理学研 究者 在尝试 构建生 活质量 的 主观指标 体系
过程中, 发展 出认 知 维度 ( 活满 意度 ) 生 的测量 , 并将
16 9 9年提 出幸福评 估 的情 感取 向模式 。 rd u 认 Ba b m
为 ,正性 情感 与负性情 感并 不是 同一维 度 的两 个方 面 , 是两个 彼此 独立 的维度 ; 福感应 理解 为正性 而 幸 情感 与 负性情感 之 间的平衡 ,正性 情感 增加一个 人
各种 事 件 的总 体 情感 反 应 [。 6 ]
二 战后 整个世 界都 发生 了剧 烈 的变化 ,随着 物质生 活 的不 断丰 富 ,人们 对生 活 的心 理体验 问题 逐渐显 现 出来 。 针对 这种变 化 , 方经济 学家 不再满 足于仅 西
素》 公开 发表 之后 , 经过 四十 余 年 的发 展 , 幸福 感 的
文献 以惊 人 的速度增 加 …。幸福 感 的研究 主要 存 在
的幸 福感 , 负性情 感降 低一个人 的幸 福感 , 以要 增 所 加幸福感 , 既要减少 负性情感 , 又要增 加正性 情感 晗。 ] 随后 , i e 等人 提 出 , De r n 应从情 感 类型 的频率 和强 度
两个 方面衡 量情感 。正 性情感 和负性 情感 频率变 化
相反 , 体验 正性情 感 的时间多 , 体验 负性情感 的时间
平 对人 的生存 和发展 的意义 。 与之 相适 应 , 社会 学和
11 主观幸 福感 的概念模 型 . 主 观幸福感 早期 的涵义 界定 是从情感 的角 度切
人 的 。 0世纪 6 2 0年代 之前 , 人们 普遍认 为情感 是单
一
维度 ,正性情 感与 负性情 感负 相关 。Ba b r rd un在
大学生幸福感研究综述
大学生幸福感研究综述一、研究现状1.1幸福感的认识幸福,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体验,也是生命价值的终极追求。
因此,它是一个古老而又恒新的主题,从人类起源开始,人们就在不断探寻幸福。
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理解和思索的脚步。
人类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进步。
幸福感的概念有如下几种认识:1.1.1幸福感的情感模型最早的幸福感概念界定是情感模型,Bradburn(1969)奠定了幸福感的情感取向模式。
他把幸福感理解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之间的平衡。
正性情感增加一个人的幸福感,负性情感降低一个人的幸福感,总的幸福感是两者之间平衡的结果。
1.1.2幸福感的认知模型第二个幸福感的概念模型源于社会学家对生活满意的研究,他们把生活满意视为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从认知角度展开了研究。
认知模式既包括对整体的生活满意的全面评估,也涉及到具体领域生活满意的评价。
1.1.3主观幸福感模型Andrews和Withey在1976年提出:主观幸福感包含三个基本因素,它们是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
生活满意度被看作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主观性,幸福感的评价完全依赖于个体本人的标准;(2)整体性,它是一种综合评价,是对生活的总体满意感;(3)相对稳定性,幸福感并不随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
1.1.4心理幸福感的模型Ryff和Singer ( 1998, 2000)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引申中探索了幸福感背景问题—人的生活空间发展理论。
他们认为幸福不能等同于快乐,批评了主观幸福感研究对情感的过度关注,认为情感的评估不能够明确地回答主观幸福的涵义,幸福感应该定义为“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
1.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进展1.2.1国外幸福感研究的进展从心理学诞生之初至20世纪50年代初,在有些心理学家的理论与研究中涉及到幸福与快乐的问题,产生了一些有关幸福感的重要思想,阿德勒把幸福感同生活的意义联系起来,认为“生活的意义不是为个人优越而奋斗,而是在于如何满足人类和谐友好的生活,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需要,在于对人类全体发生兴趣。
幸福感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宁波市女教职工压力与幸福感研究课题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项目(“幸福象牙塔-大学生心理健康读本”,200452022)的资助通讯作者:金一波,女,副教授,博士。
Email:jinyibo@1967年,Wanner Wilson 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公开发表之后,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幸福感的文献以惊人的速度增加[1]。
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研究取向———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 gical well-being ,PWB )。
20世纪末,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促使幸福感研究的两种取向出现整合的趋势。
1主观幸福感1.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模型主观幸福感早期的涵义界定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的。
20世纪60年代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情感是单一维度,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负相关。
Bradbu rn 在1969年提出幸福评估的情感取向模式。
Bradbu rn 认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并不是同一维度的两个方面,而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维度;幸福感应理解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之间的平衡,正性情感增加一个人的幸福感,负性情感降低一个人的幸福感,所以要增加幸福感,既要减少负性情感,又要增加正性情感[2]。
随后,Diener 等人提出,应从情感类型的频率和强度两个方面衡量情感。
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频率变化相反,体验正性情感的时间多,体验负性情感的时间就少。
而在强度变化上则有相关趋势,即容易体验到强烈正性情感者,也容易体验强烈的负性情感[3]。
这一观点支持了Bradburn 的观点,即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并不是同一连续体的两端。
Diener 等人进一步发现,主观幸福感的整体评价更多的是建立在积极体验的频率而不是积极体验的强度基础上。
事实上,强烈的积极体验通常也会使个体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4]。
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的综述
周 芬 芳 研 究 发 现 :杭 州 市 女 性 社 区 工 作 者 的正 性 情 感 体验水平 远远 大于负性情感 和体验 。 硕 士生的幸福感水 平 比较 高 。f 冬 燕 等 人 的研 究 表 明 , 安 市 下 岗失 业 人 员 1 】 吗 西
251老人 的总体幸福感水平 .. 胡军生 等人 研究发现 :农村老年 人的幸福感 水平远低
于 城 市 老 人 。1 3 1 252 农 村 居 民 的幸 福 感 水 平 .- 宋 晓 飞 等 人 研 究 发 现 :00 %的农 民 幸 福 感 水 平 较 高 , 4. 9 而 67 %的幸 福 感 水 平 较 低 。 . 9
| 扳 I( f 下转第 17 9 页)
i ‘ 1 81
交流 , 愿多和用人单位 接触 , 却愿意跟从 他人来获 得 自 不 而
己。大学生早 已成年 , 依赖行为 不但 可耻 , 而且毫无 责任可
言, 还会 变 成 家庭 和 社 会 的 蛀 虫 。 () 化 意志 :咬定青 山不放 松 , 根原在 破岩 中 , 2强 “ 立 千
磨万击还 坚劲 , 尔东南西北风 。” 任 要具有 这种坚强 的精 神
实 现时产 生的一种 积极情绪 状态 , 由需要 、 是 认知 、 情感等 因素 与外 界的因素交互作用 形成 的一 种复杂 的、多层次 的
心 理 状 态 。 … 福 感有 _ 基 本 的特 点 : 是 主 观 性 , 是 整 幸 一个 一 二
自考生 离异儿童 寄养儿童
女 性 社 区工 作 者
普 遍 认 为 主 观 因 素 是 最 本 质 的影 响 因 素 ,客 观 因素 通 常 以 主 观 因 素 为 中介 。 23 幸 福 感 影 响 因素 研 究对 象 . 研 究 对 象 见 表 1 。 24 幸 福 感 影 响 因素 研 究 对 象 集 中 的具 体 领 域 . 笔 者 阅 读 的 相 关 文 献 发 现 :幸 福 感 影 响 因 素 的 研 究 对 象 主要 集 中 在 老 年 人 、 村 居 民 、 学 生 、 农 大 中学 生 、 中小 学 教 师 、 人 、 院工 作 者 和企 业 员 工 等 领域 。 病 医
近年来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资料
近年来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资料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
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吃饱喝足就是幸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富起来了,基尼系数下降,人们幸福的来源以及表现已经迥然不同。
本文根据前人研究讨论幸福感是什么、有哪些表现方面以及影响因素。
一、幸福感概述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主观幸福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
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幸福感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心理很多方面,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就业状况、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婚姻质量、价值观念、传统习惯、民族文化、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二、幸福感表现方面幸福感体现在经济不断繁荣,收入不断提高,房价受到控制,科技不断进步,出行愈加方便,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和谐稳定,政治权利充分体现等各个方面。
三、影响因素(一)内部因素1、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心理学将人际交往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也称为人际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2身体健康:身体健康的人往往比身体不健康的人开朗乐观。
3心理状况:这里的心理状况指个人气质类型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稳定外向的被试幸福感分数最高,而不稳定内向的被试幸福感分数最低。
(二)外部因素1、人口因素:中国曾是封建帝制国家,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思想控制数百年,在中国人潜意识里有“重男亲女”看法,所以,在中国女性受到一定歧视,幸福感较低。
老年人岁月迟暮,心中担忧死亡,所以幸福感与儿童青年也不一样。
幸福感的研究范文
幸福感的研究范文幸福感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幸福的感觉。
幸福感的研究旨在探索人们如何定义幸福,以及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本文将分析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和应用方法。
一、幸福感的定义幸福感是主观感受,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可能有所不同。
有的人认为物质富足是幸福的关键,有的人认为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是幸福的标志,还有人认为追求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幸福感是一个个体内心深处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快乐感的评估。
二、影响幸福感的因素1.物质条件:物质富足对提高幸福感起到一定的作用。
研究表明,适度的财富可以提供安全感和满足基本需求,从而增强幸福感。
2.社交关系:与家庭、朋友和社区的良好关系对幸福感至关重要。
社交支持和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体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3.健康状况:身体健康是幸福感的基础。
研究发现,身体健康状况好的人通常比不健康的人更加幸福。
4.个体特征:性格特质、乐观态度和自尊心等个体特征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积极乐观的个体更容易拥有更高的幸福感。
5.心理需求满足:自我实现、成长和追求个人目标的过程可以带来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三、幸福感的应用方法1.心理测评:幸福感可以通过心理问卷或调查表来测量。
这些测量工具可以帮助研究者定量地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并比较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2.幸福干预:基于幸福感研究,幸福干预可以在个体和社区层面上进行。
个体层面的幸福干预可以通过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促进社交关系和提升心理健康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社区层面的幸福干预可以通过建设社区支持网络、提供公共服务和鼓励社会参与来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3.政策制定:幸福感的研究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以便制定更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政策。
例如,在教育领域,政策制定者可以关注学生的幸福感,鼓励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幸福感研究对人们追求幸福、提升生活质量和改善社会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幸福感调查报告幸福感调查报告个人总结(优秀4篇)
最新幸福感调查报告幸福感调查报告个人总结(优秀4篇)幸福感调查报告幸福感调查报告个人总结篇一(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感本次调查发现广东省东、北、西部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存在差异,基本上可以认为,幸福感的高低与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很复杂。
美国人总体上要比新西兰人富裕,但并未觉得更幸福。
更富的奥地利、法国、日本和德国人并不比巴西、哥伦比亚和菲律宾人更幸福。
从1958年到1987年,日本的人均gdp增长了5倍,但日本人的幸福感却几乎没有增加。
这并非说经济发展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研究发现,富足国家的人们明显比那些贫穷国家的人们幸福。
对那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10000美元(1995年)的国家来说尤其明显。
没有任何富足国家的人们的幸福平均值很低,但是那些富足国家中较高人均收入似乎并不对幸福值又太明显的影响。
而在低端,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过渡阶段国家的人们对生活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
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不断升高人们的幸福感。
但是,幸福感是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社会的发展应该以社会均衡发展为目标,致力于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经济、生活状况,提高全民整体幸福感。
(二)民生与幸福感在较低经济收入阶段,经济收入与幸福感之间是有正相关的,在经济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这种相关程度就很低了,收入对幸福很少甚至没有影响。
布伦诺·s·弗雷等人的多国对比研究发现,幸福感与收入的相关为0.20;在较低的收入水平,收入的增加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幸福水平,但一旦年收入达到1.5万美元,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幸福感的。
影响变得相对较小。
本次调查发现家庭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相关为0.106,幸福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还处于经济收入较低阶段,收入的提高依然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外,收入虽然是一个可以用货币单位衡量的量化指标,但是,收入的高低却是一个需要对比才能获得的,而和谁去比却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人的这种个体差异性,同样的货币量化的收入却得到不同的收入高低感受,也就是说,个人或家庭收入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心理指标,而不应该看作是一个经济指标,相对收入是一个比收入绝对数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幸福感综述
主观幸福感一、定义:(一)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
目前,幸福感用SWB(subjective well-being)来表达。
(二)构成部分(测量指标):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
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概括评价。
情感平衡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量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SWB更有效的指标。
特点:(一)主观性:是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来自他人的标准来评估;(二)相对稳定性:是指虽然在评定幸福感时会受到情境和情绪状态的影响或外界的准则;(三)整体性:是指主观幸福感时一种综合评价,它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对认知的判断,即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
三、理论模型三大转折情绪幸福感+认知幸福感一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一积极心理测量模型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心理学一现代心理社会健康模型四、解释幸福感产生的理论模式:(一)、动力平衡模型由于人格因素只能解释主观幸福感的一部分变异,而且,并非所有的生活事件都直接影响SWB而更多地是通过人格起作用,所以单纯的人格理论或生活事件理论都存在着不足。
动力平衡理论则试图弥补这一不足。
它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套平衡的生活事件水平和平衡的SWBK平,它们都建立在稳定的个人特点之上。
任何事件对SWB 都有三种可能的影响:使SW升高、降低或保持平衡水平。
当生活事件处于平衡水平时,SWBf变,一旦生活事件偏离正常水平,如变好或变坏时,主观幸福感会随之升高或降低。
但这种偏离是暂时的,因为稳定的人格特点具有重要的平衡功能,会使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都回返到平衡水平。
但这个理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考察不同生活事件的变化对SWB勺相应影响,以及人格所起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关于学生和老师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一、前言“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种取向:一是主观幸福感(SWB, Subjective well-being),一是心理幸福感(PWB,psychological well-being)[1]。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综合性心理指标,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
心理幸福感是对人的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和潜能的实现程度的评价。
国外幸福感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经过40 余年的发展,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研究对象日益广泛、研究成果非常丰硕。
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定量、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成果中论文上万篇,专著近百本[2]。
他们在研究的领域提出了幸福感稳定论( StabilityTheory)、定值理论(set- point theory)、动态平衡理论、认知比较论( Cognition and Judgment Theory)、应对方式论(CopingStyle Theory)、文化差异论(Cross Culture Theory)以及其他理论。
我国开展幸福感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晚了国外20 余年,但是发展较快,取得了很多成果。
二、主体在现有的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中,从研究内容看,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是相当全面,涉及的内容有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职业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人际幸福感等以及这些幸福感与各种要素的互相影响程度。
在人群涉及面上也是相当广泛,学生、医生、老年人、军人、少数民族等都包括在其中。
从研究的学科角度分析,现有研究更多的是从心理学和教育学学科角度出发的,管理学、社会生态学角、运动人体科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也有涉及;从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角度分析,影响不同研究对象的幸福感的因素也是各不相同的,不可一概而论。
在每一个研究对象的背后,研究者考虑的更多的是研究对象本身的特质。
(一)学生学生主要包括儿童、中学生、大学生、医护专业学生等。
对人类有幸福感的研究报告
对人类有幸福感的研究报告研究主题:对人类有幸福感的研究摘要:幸福感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此研究中,我们探讨了影响人类幸福感的因素和机制。
通过相关文献综述、调查问卷和实验设计分析,我们发现个体的社会支持、个人满意度、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等因素对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
此外,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揭示了幸福感背后的生理和生物学基础,为我们深入理解幸福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一、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能得到的情感、物质和信息方面的支持。
多项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获得情感支持,并通过获得物质支持和信息支持来改善生活状况,从而增加了幸福感。
二、幸福感与个人满意度个人满意度是评估个体满足程度和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研究发现,个人满意度与幸福感紧密相关。
个体对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如工作、人际关系、健康、财富等的满意程度会直接影响其幸福感。
三、幸福感与情绪状态情绪状态作为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积极情绪如快乐、满足等会提高幸福感,而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则会降低幸福感。
研究发现,通过积极情绪调节和管理,个体可以提高自身的幸福感水平。
四、幸福感与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指个体在生活中获得满足和幸福感的程度。
研究发现,个体的生活质量与其幸福感密切相关。
生活质量不仅包括物质条件,也包括个体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等多个维度。
提高生活质量可以促进个体的幸福感提升。
结论:通过综合研究文献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社会支持、个人满意度、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等因素对人类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
而幸福感又与个体的生理和生物学基础密切相关,这一点通过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经济学的研究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因此,进一步探索幸福感机制,提高人类幸福感水平,对于建设更加幸福的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幸福感调研报告
幸福感调研报告幸福感调研报告幸福感调研报告是通过对人们对幸福感的主观感受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了解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幸福感的来源以及不同群体的幸福感差异。
本次调研共收集到500份有效问卷,以下是对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首先,我们对被调查者对幸福的定义进行了讨论。
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将幸福定义为内心的满足和快乐感,同时也包括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健康、财富、自我实现等方面。
幸福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但内心满足是普遍的共识。
其次,我们调查了被调查者认为幸福感的来源。
调研结果显示,家庭和亲密关系是被调查者认为最重要的幸福感来源。
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与家人和伴侣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其次,工作和事业的成功也被认为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此外,身体健康、朋友间的相处以及个人情绪和心理状态也被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我们对不同群体的幸福感差异进行了研究。
调研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年龄较大的被调查者更关注家庭和亲密关系,而年龄较小的被调查者则更注重职业发展和个人成就。
另外,教育水平也与幸福感存在一定的关联,受过高等教育的被调查者幸福感更强。
此外,不同职业的人群在幸福感上也存在差异,创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往往更容易感受到幸福,而上班族的幸福感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内心感受,它与个人的家庭关系、健康状况、朋友关系以及事业成就等方面息息相关。
虽然不同群体对幸福的定义与来源略有不同,但共同点在于追求内心满足和快乐。
通过了解幸福感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为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 是要 加强 德 性 的 修养 , 最终 达到“ 随 心 所 欲 不 逾矩 ” 的 幸 福 境 界 。道 家 主 张 合 乎 于 自然 的 幸 福 观 。老 子认 为万物 本身 的状 态就 是 最 好 的 , 排 除 个 人欲 望好 恶 而 顺 其 自然 , “ 处 无为之事 , 行 不 言 之
o f Ch i n e s e p e o p l e. Ke y wo r ds: we l l—b e i n g;mo d e l ;r e v i e w
关于 “ 幸 福是 什么 ” 的研 究和 探讨 , 国外 早 已有
中 国古 代 思 想 家 对 幸 福 的探 讨 侧 重 于人 生体 悟层 面 , 其中, 以儒 家 所 倡 导 的 幸福 观 影 响 最 为 深 远 。孔子 把幸 福 看 成 是 一 种 高 于 任 何 物 质生 活 和
第1 8 卷 第5 期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 ・ N 。 ‘
2 0 1 3年 1 0月 J OURNAL OF HUNAN UNI VERS I TY OF TECHNOLOGY S OCI AL S CI ENCE EDI TI ON O c t .2 0 1 3
教” 就是 幸福 。墨家 主张 兼 爱 天 下 , 个 人 要 把 社 会
过程 中。伊壁鸠鲁在《 致美诺寇的信》 中, 深入地 阐
述 了 他 的幸 福 观 , 他 认 为 幸 福 就是 快 乐 , 开展 一切 人类 活 动都 应 该 以获 得 快 乐 为 前 提 。他 还 指 出幸 福 的生 活应 该 包 括 肉体 的健 康 和 灵 魂 的平 静 。苏 格拉 底认 为 幸福来 自于不 断地 学 习 , 获得 幸 福 的前 提 是理性 地 思 考 。伯 利 克 里认 为 幸福 是 一种 对 现
d e r t o e n r i c h a n d i mp r o v e t h e w e l l — — b e i n g r e s e a r c h a n d p r o v i d e a t h e o r e t i c a l g u i d a n c e t o i mp r o v e t h e w e l l — — b e i n g
( C o l l e g e o f B u s i n e s s ,H u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Z h u z h o u , H u n a n 4 1 2 0 0 7 C h i n a )
现 。基 于此 。 对 国外和 国内的幸福感研 究成果进行 了梳理 和总结 , 并对幸福感后续研 究进行 了展 望 , 以期在丰 富和完善幸福 感研 究的同时, 能够为我 国民众幸福感 的提 高提供理论指 导。 [ 关键 词] 幸福感 ; 模型; 综述
[ 中图分类号] C 9 1 2 . 6 4
Ab s t r a c t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a l o n g w i t h i mp r o v i n g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ma t e r i a l l i f e ,“ we l l —b e i n g ’ ’h a s g r a d u a l l y b e c o me a h o t t o p i c o f r e s e a r c h,a n d w e l l —b e i n g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 a c h i e v e me n t s a p p e a r e d i n l a r g e n u mb e r s .B a s e d o n t h i s ,
之, 最早 起源 于 西 方哲 学 。亚 里 士 多 德 在 《 尼各 马 可伦 理学 》 中谈 到 , 幸福 是人 的 自我 完善 , 人 活 着就 要追 求一 个卓 越 的梦想 , 幸 福就 体 现在 实 现 梦想 的
境遇本身 , 超越贫富贵贱之上的心理体验。在孔子 看来 , 幸福和物质生活没有必然的联系, 追求 幸福
d 0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1 1 7 X. 2 0 1 3 . 0 5 . 0 2 3
幸 福 感 研 究 综 述
欧绍 华 , 胡 玉松
( 湖南工业 大学 商学院 , 湖南 株洲 4 1 2 0 0 7 )
[ 摘要] 近年来 , 伴 着物质 生活质 量的提 高 , “ 幸福” 逐 渐成 为人 们 热议 的话题 , 有 关幸福 的研 究和相关 学术成果 大量 涌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1 6 7 4—1 1 7 X( 2 0 1 3 ) 0 5— 0 1 1 3— 0 4
W e l l— — be i ng Re s e a r c h Re v i e w
0u S h a o h u a, HU Yu s o 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