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案《古诗二首》(一)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15篇)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15篇)《古诗二首》篇1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
第一首是白居易的作品,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看后产生的联想。
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风格和《浪淘沙》截然不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的西湖景致。
教学目标:1、能背诵并默写过两首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绚丽的瑰宝。
从小到大,咱们积累了很多古诗。
谁能背背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指名背诵(范围广)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水”的古诗。
二、检查预习1、指名读,注意字音“遂、潋滟、宜”的读音2、生字词师范写:桑轼生写三、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这是两首写景抒情的诗,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小组交流讨论诗意,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自学小组交流汇报师重点指-----遂:于是,就;宜:适合,适宜;潋滟:形容波光闪动的样子指名说处理比喻句四、有感情地朗读出示大海、西湖图片,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气势、语气四、背诵五、默写六、补充课外描写水的古诗《小池》《望庐山瀑布》《春夜喜雨》等《古诗二首》教案篇2北师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花》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主题课文是《古诗两首》,分别是唐代的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和宋代的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这两首诗都是借写春天的花来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在进行第一首诗的教学时,我着重在学法的指导,先让孩子读准字音,再利用工具书自学古诗,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接着学生根据句意质疑。
我就顺势让学生说出,诗中写了哪些美好的景物?然后围绕“花、蝴蝶、黄莺”等景物,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结合诗句进行理解。
整节课学生兴致极高。
由此我想到:语文课的学习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语言,锤炼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的过程!在进行第二首诗《游园不值》的学习时,我先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再请孩子们照着这样的方法自学。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解释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2 教学重点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子的理解和朗读。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与现代诗歌的差异。
3.2 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讨论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3 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古诗,家长签字确认。
5.2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表现。
5.3 家庭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查找其他古诗,进行阅读和欣赏。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清晰的古诗文本,包括注音和解释。
使用简短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难点。
6.2 教学图片准备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主题和画面。
6.3 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展示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7篇)
《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7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
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
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揭示诗题)4.板书课题:池上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
(“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
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北师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北师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四年级语文下册北师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北师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 ”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
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大单元】1《古诗二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大单元】1《古诗二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定位课标分析【核心素养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作的综合体现。
第一学段目标:【识字与写字】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 学习独立识字。
【阅读与鉴赏】1.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3. 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表达与交流】1. 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
2. 与他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3. 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梳理与探究】1. 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
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
2. 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积累活动体验。
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
单元教学目标:【识字与写字】1.认识6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4个字。
2.能根据提示,写好左上包围和左下包围的字。
3.认识“湖心亭、露天剧场"等6个词语,会写“春天、寻找”等31个词语。
4.能根据不同的提问读出句子的重音,仿照例句说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和感受。
【阅读与鉴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背诵《古诗二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能借助插图,说出邓爷爷植树的情景。
一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14篇)
一年级语文古诗教案一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1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1一、激趣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我们学习了《识字1》,通过朗读我们发现了春天的特点。
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大家对春天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草》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自读自语2、小组合作朗读,提出不懂的词互相讨论。
三、细读理解诗意。
通过学习我们对诗有了大概的了解,共同来学习。
离离:指草长的非常茂盛。
岁:年烧不尽:烧不完你喜欢小草吗?喜欢它什么?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同学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
你觉得小草怎么样?(把“强”写在黑板上)“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生:是顽强!师:对!是顽强!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面对小草的遭遇,你觉得大火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觉来读第三句话。
而小草的顽强又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呢?请你也来读读第四句。
正是因为小草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才使白居易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它。
学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小结:是啊!小草虽然狠渺小,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即使是无情的大火也不能将它烧尽,只要春天温暖的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这首古诗使我们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感受春光的美好和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热爱大自然吧!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五:作业填空;离离—()一岁—()野火—()春风—()板书设计:二次备课一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2【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古诗二首》(教案)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每个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二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山玩水时,是否注意过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色有何不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题西林壁》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意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的题壁诗,表达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的哲理。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如何描绘出美丽的画面,并传达深刻的哲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题西林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举例:《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绘了景物的变化,寓意了看问题的角度修辞手法:了解并掌握诗中的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意象描绘出美丽的画面。
举例:《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英勇壮烈的赞美。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在讨论古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思维相当活跃。但在引导和启发方面,我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有更多的创新和发现。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使古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帮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能够用自己的话简要解释古诗中的意思。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想象,理解古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2.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2.3 教学难点: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想象,理解古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准备两首古诗的文本和图片。
准备朗读和背诵的录音材料。
3.2 教室环境:布置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以便学生集中注意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4.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跟读录音材料,纠正发音和语调。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4.3 理解与解释: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他们通过想象理解古诗中的景象。
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4.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解释古诗中的意思。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家长签字确认。
让学生选择一幅与古诗相关的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5.2 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家长的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欣赏:向学生推荐与本节课古诗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故事书、诗歌等。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2 《古诗二首》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2 《古诗二首》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古诗《古诗二首》。
2.能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3.能通过古诗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1.《古诗二首》的朗读与理解。
2.古诗中所蕴含的意境与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一些古代文化背景知识。
2.帮助学生从古诗中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课文《古诗二首》教材及教学PPT。
2.讲解古诗中出现的生字词语表。
3.图片或视频展示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创作诗歌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 学习《古诗二首》(15分钟)第一首古诗让学生先独立阅读《古诗二首》,然后进行齐读。
辅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和语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第二首古诗同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第二首古诗,理解其中的意思,并进行朗读练习。
3. 感悟与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就古诗中的意境、情感进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开拓视野,丰富情感。
4. 课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解释他们的答案,巩固对古诗的理解。
5. 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在课后要多次朗读古诗,加深理解。
六、课后作业背诵并熟读《古诗二首》,并在本人家长的陪同下解释古诗的意义。
七、教学反思在将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古代诗歌,拓展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以上为本节课《古诗二首》的教学方案,希朳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一)
古诗二首(一)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字典。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
教学目标: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3、继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和方法。
4、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诗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大家还有印象吗?(有印象的试着背一背。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这首古诗,主要是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意思。
●二、自学《登鹳雀楼》:1、提出自学要求:(1)利用生字表自学生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
(2)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欲穷(困)(2)指名学生读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a、看注释知道“鹳雀楼”在哪,“依”“尽”“欲”“更”是什么意思。
b、查字典知道:“穷”有四个意思,取“尽”的意思。
(根据课文意思选择合适的解释。
)c、“白日”是什么意思?(指傍晚的太阳,即落日。
)(3)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古诗二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首、踪、迹、浮、萍”5个生字。
会写“首、采”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池上》。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4.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的方式理解诗句,初步感知古诗描绘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古诗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夏天有哪些美丽的景物?有哪些好玩的事?预设:夏天有美丽的荷花,夏天可以去水上乐园……过渡:古人是怎么写夏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二首》,去看看夏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说夏天的美景和好玩的事,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桥梁,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诗文过渡:要想学好一首古诗,了解它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白居易以及他创作《池上》的背景吧。
1.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魔”“诗王”,与刘禹锡并称为“刘白”,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创作背景《池上》创作于公元835年,白居易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
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诗。
3.情境诵读播放《池上》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4.纠正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
(1)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5.全班齐读《池上》。
6.集中识字。
本课中有几个生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识记它们吧。
shǒu zōnɡjìfúpínɡ一首踪迹浮萍(1)首,独体字,金文的“首”,上面是头发,下面是脸,脸上还有眼睛。
头是人体最上面的部位,“首领”指一个集体中地位最高的人。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古诗二首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熟悉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殊要留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气和儿童生活的欢快。
教学重点:1.熟悉11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特殊要留意学习“碧、村、童、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柳树的勃勃生气和儿童生活的欢快。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几句诗句:(出示课件)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所见》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白居易《池上》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
小朋友们的童年生活好玩而欢乐,多姿多彩。
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2.教师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今日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清代的一名诗人所写,他的名字叫高鼎。
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出示图片)进展简介: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他写的《村居》。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3.小朋友们,你们喜爱放风筝吗?你们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去放风筝的呢?(播放音乐:放风筝)(出示课件图片)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2.听范读,画诞生字词,读准字音、留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状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音韵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熟悉它们吗?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莺、拂、堤、柳、醉(1)认知“堤”,这个字是左右构造。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第一课时(1)(精品)
《古诗二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和赞美西湖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研读生字为主,尝试探究学习。
课前准备制作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一)初读感知1.出示古诗,指导学生读题,注意“邑”字的读音。
《宿石邑山中》唐韩翃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2.简介作者。
诗人韩翃(hóng):字君平,唐代诗人。
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时称“大历十才子”。
3.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邑、韩、霭、锡”。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描绘了石邑山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
前两句写傍晚投宿所见山之景,后两句写晓行山中所见天之色。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
“浮云不共此山齐”,写仰望所见,诗句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
“山霭苍苍望转迷”,则是写远眺情景: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三四句“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是这首七绝精妙传神之笔。
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暂”“飞”的妙用。
3.体会诗情。
表面看,这首诗似乎单纯写景,实际上景中寓情。
一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赞叹;三四句晓行幽静清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古诗二首》完美教案1
《咏柳》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含义,体会出文中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含义。
读出诗句的节奏感,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配乐欣赏柳树图片,走进诗词创作背景)早春二月,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
有一位诗人奉旨回乡,心情格外高兴。
他在途中偶见一株垂柳,抽出一条条青翠的枝条,吐露出一簇簇嫩绿的新芽,它那长长的软软的枝条在微风的轻抚下款款摇摆,姿态是那样轻快,那样温柔。
他一时兴起,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他就是唐代的大诗人贺知章,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诗人贺知章的脚步走进春天,来学习这首千百年来最好的咏柳诗!(板书课题,强调咏字的书写要点,左窄又宽,口字旁略靠上)生齐读课题。
二、解题,初读释疑1、师:《咏柳》的咏是什么意思?(歌颂赞美)咏柳是指赞美柳树。
2、简介作者及其作品师:到底是怎么的一位诗人写出了这首优美的动人心弦的诗句呢?我们来认识一下他吧。
贺知章,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少年就以文章出名。
他的诗今存19首,其中写景的诗,文字通俗,意境清新。
主要作品:《咏柳》和《采莲诗》,代表作《回乡偶书》更是妙趣横生,传诵至今,谁能来为大家背诵一下?(学生背诵)让我们继续跟着诗人的脚步一起走进春天。
3、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自由朗读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发音准确,注意诗句的内部停顿,(学生读诗)师:在大家读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哪些字记忆比较困难?举手提出,请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预设:碧、绦、裁、剪。
(学生回答记字方法)提问形近字裁、栽、载的辨字方法,(师总结:有衣来剪裁,有木来栽树,有车来载货)。
三、再读,感悟诗情1、我们一起解决了生字难题,有哪位同学愿意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师:同学读得真美,老师从诗词大会请到了一位大师,他也要来读读这首诗 (欣赏配乐范读视频)师:他们读的有什么区别吗?预设:大师读的语速慢,语调有起伏。
微课教案《古诗二首》(一)
微课教案《古诗二首》(一)第五单元《古诗二首》质疑解疑,吟诵品读一、微课目标:通过质疑解疑和吟诵品读,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语言文字和自然之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微课内容一)微课导入:同学们,你曾经在海边看过大浪拍岸、___澎湃的壮观场面吗?你曾经在西湖看过波光荡漾、细雨缥缈的美景吗?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古诗二首》,去感受不同场景下水的不同姿态之美吧。
点击呈现)幻灯片1:古诗二首——质疑解疑,吟诵品读二)微课过程在预这两首诗之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它们的背景。
理解诗意是欣赏诗歌的前提。
下面,我们先解决预过程中的疑问。
1、质疑解疑1)“东海变桑田”是什么意思?(点击呈现)幻灯片2:东海变桑田”后来演变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沧海指大海,___指种桑树的地方,泛指农田。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又简称“沧桑”。
2)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怎么理解?(点击呈现)幻灯片3: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该改为“湖上饮”。
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可以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看到的景象)。
现在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吧。
3)“潋滟”和“空濛”的准确理解。
(点击呈现)幻灯片4:潋滟”指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濛”指雾气迷茫,景物若隐若现,诗中指细雨迷蒙的样子。
两个词语分别描述湖水和雨水,各具特色。
4)西子是谁?___指的是春秋时代___著名的美女___。
把西湖比作西子,是说西湖也同样美丽。
2、吟诵品读解决了预中的疑问后,我们再来吟诵品读,更深入地感悟。
首先,朗读第一首诗:浪淘沙___白浪茫茫与海相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尽,遂令东海变___。
1)沧海变桑田,潮汐涨落,力量巨大品读:___的诗意很浅显。
“___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地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
”点击呈现)幻灯片5:感悟:这首诗指出了潮汐涨落的规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断冲击着海岸,使海岸不断发生变化。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完美版教案1
12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采”等7个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朗读古诗,圈出生字生词。
2.完成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1.认识“首、踪、迹、浮、萍”5个生字,正确书写“首”和“采”。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浮萍、采、踪迹”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教学“首”。
(1)知道这是表示数量的量词,还可以说“一首歌”“一首曲子”等。
(2)课题中的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教师范写“首”,学生书空。
首: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
“自”的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右边的竖。
3.明确本课的任务:学习《池上》这首古诗。
板书“池上”,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1.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检查朗读,随机出示词卡认读“踪迹”“浮萍”,并正音。
(1)以字带词,加上动作,读好词组“撑小艇”——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小娃撑小艇”。
(2)卡片认读“踪迹——藏踪迹”,“踪”读好平舌音——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3)卡片认读“浮萍”,结合浮萍的图片,借助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识记:浮萍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
——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3.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图片的意思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这一设计是为了降低难度,借助图片这一载体,将学生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通过连线的方式呈现出来。
《古诗二首》的教案
《古诗二首》的教案《古诗二首》的教案1第2课古诗两首设计理念:本课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
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
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学习目标:1、认识枯等7个字,会写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趣。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认读、识记生字。
学习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1、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
如古筝或其他轻快、优美的乐曲。
2、彩笔和画纸。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鼓励引入1、老师听说,有的小朋友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哪些小朋友会呀?大声背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学生背诵〕2、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学了那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古诗。
〔板书出示课题:草〕二、范读激趣1、老师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指名汇报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同学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味道。
谁读得好,我就给他配上音乐。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指名生诵读,配乐朗读。
3、大家都想配乐读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吧。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1、老师简单描述诗歌意境。
2、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学生自读体会〕3、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4、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5、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诵古诗。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枯荣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6、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学生自读体会〕7、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8、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
《古诗二首》
——质疑解疑吟诵品读
一、微课目标:质疑解疑,让学生理解诗意;吟诵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文字之美、自然之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微课内容
(一)微课导入:
同学们,你到过海边见过大浪淘沙、惊涛拍岸的壮观场面吗?你到过西湖见过波光荡漾、细雨迷濛的优美景色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二首》,去感受一下这不同场面下水的不同姿态美吧。
(点击呈现)幻灯片1:古诗二首——质疑解疑吟诵品读
(二)微课过程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两首诗。
理解诗意是欣赏诗歌的前提。
下面,我们先把预习过程中的疑问解决。
1、质疑解疑
(1)“东海变桑田”是怎么回事?(点击呈现)幻灯片2:
东海变桑田,后演变为沧海桑田这一成语。
沧海,大海;桑田,种桑树的地;泛指农田。
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又简称“沧桑”。
(2)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怎么理解?(点击呈现)幻灯片3:
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看到的景象)。
现在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吧。
(3)“潋滟”和“空濛”的准确理解。
(点击呈现)幻灯片4: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濛”:雾气迷茫,景物若隐若现,诗中指细雨迷蒙的样子。
两个词语,一写湖水,一写雨水,各具姿态。
(4)西子是谁?
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把西湖比西子,是说西湖的美
2、吟诵品读
解释了预习疑问后,我们再来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朗读第一首诗:
浪淘沙
白居易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1)沧海变桑田,潮汐涨落,力量巨大
品读:白居易的诗意很浅显。
“白浪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地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
”
(点击呈现)幻灯片5:
感悟:这首诗指出了潮汐涨落的规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断冲击着海岸,使海岸不断发生变迁。
沧海变桑田,潮汐涨落,力量巨大。
我们再来朗读第二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
..(liàn yàn)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zhuāng)浓抹总相宜。
(2)西湖比西子,比喻传神,景色迷人
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啊!
(点击呈现)幻灯片6-7:西湖美丽图
(点击呈现)幻灯片8:
感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她都是迷人的。
西湖比西子,比喻传神,景色迷人。
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
(三)微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不同风格的诗。
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博大,描写了海上的变迁,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
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实行“三步走”的策略:一是课前充分预习;二是质疑解疑,理解诗意;三是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这三步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同学们以后学习古诗,可以参照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