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俾斯麦时代德国外交政策的失误
论俾斯麦统一德国过程中的外交政策
论俾斯麦统一德国过程中的外交政策摘要:30年战争后,德国的统一已“不光是德国的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到欧洲政治格局变化的国际性问题。
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以统一德国为目的的三次王朝战争中,依据形势的剧烈变化,变通现实政治的主张,改变外交策略,有效的防止了反普同盟的出现,成功地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关键词:俾斯麦;外交;现实政治俾斯麦的哲学是:“强权胜于真理”。
他在推行“铁血政策”,武力统一德国的同时,外交上他在对地缘政治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了以“现实政治”为原则的外交政策,精心谋划各种策略,充分考虑到各列强对德国统一运动可能采取的态度以及普鲁士的相应对策。
德国统一是通过俾斯麦领导的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及1870-1871年普法战争完成的,结束了德意志的长期分裂割据。
这三次王朝战争的胜利,都是与俾斯麦的“现实政治”的外交策略分不开的,可谓匠心独运。
本文以三次王朝战争为线索,剖析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的外交政策。
1.丹麦战争普鲁士统一德国的第一次王朝战争是1864年的丹麦战争。
这次战争祸起于丹麦政府违背了国际公约。
在这一争端中,俾斯麦的目标很明确:利用有利时机,吞并三公国,作为统一德国的第一步。
俾斯麦展开了纵横的外交,以争取各国的中立。
如俾斯麦认为俄国的立场是至关重要的,为取得彼得堡内阁的中立,他利用1863年波兰起义同沙皇做交易。
他还利用在克里木战争后尖锐起来的俄国同克里木联盟(英法奥)之间的矛盾,强调霍亨索伦王朝同罗曼诺夫王朝间的轻骑和友谊关系。
由于俾斯麦的狡猾手腕,以及如他所预料的欧洲其它大国见勾心斗角的矛盾,原指望回得到俄英等国援助的丹麦政府,没有得到一兵一卒的支援。
俾斯麦运用现实政治的外交策略,漂亮的完成了德国统一的第一步,也为迈出统一的第二步做了铺垫。
无怪乎俾斯麦在十四年后仍得意地说:“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是我最大的外交成就。
”2.普奥战争俾斯麦极力利用列强的矛盾和弱点,以争取他们在普奥正在中再次采取中立立场。
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与俾斯麦外交战略的改变
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与俾斯麦外交战略的改变1875年的德法战争危机使俾斯麦遭到了上任后的最大的外交失败,这次失败的重大意义在于:它表明如果德国再想削弱法国,其他大国必然要采取强制性手段;德国已经成为欧洲“最危险的国家”。
这导致了俾斯麦的外交战略的变化,他不再用维也纳体系时期的传统手段来建构和维持同盟,而是根据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来建构他的均势体系。
1.1871年后欧洲政治格局的改变以及俾斯麦的应对之策1.1.政治格局的改变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正式成立,这彻底地改变了欧洲的格局。
就德法而言,普鲁士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大获全胜,使法国始终想要报一箭之仇,而《法兰克福和约》使法国将阿尔萨斯与洛林割让给德国,给这股怨气找到一个具体的焦点。
可以说,法国第三共和国从成立之初起,其首要目标就是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德国也认识到《法兰克福和约》只是结束了两国的战争状态,两国的矛盾并没有缓和反而更加尖锐了。
因此,法国新共和国的迅速恢复以及民族仇恨的积蓄不得不使德国时刻为自己的安全担忧。
法国在普法战争后不得不面对的另一个事实是,它已经无力与德国对抗。
在这种情况下,正如基辛格所言:“在缅怀过去及未死的野心两相煎熬之下,法国将其挫折感升华为以近五十年的时间一心一意如今法国凭一己之力已难以对付德国:只想收回阿尔萨斯与洛林——因此永远都需要与他国结盟始得自保。
同样的,法国也随时准备同任何与德国敌对的国家结盟。
”就欧洲其他大国而言,德国的统一也并没有使它们感到更加安全。
普法战争后,沙俄对于军国主义的德国在欧洲的出现和发展抱有极大的戒心,为确保其在西部边境的安全,它把相当一部分兵力调到西部,以防范德国。
奥匈帝国对于1866年普奥战争中的失败以及普鲁士强加给它的耻辱难以忘却。
英国虽执行“光荣孤立”的政策,但它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一个过分强大的国家,危及均势。
总的看来,法国虽然已经被削弱到无力报复德国,但它组成反德同盟的潜在盟友还是存在的。
评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的外交政策_承庆昌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1期 1999年1月评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的外交政策承庆昌提要 俾斯麦在任职宰相二十年间,依据形势的剧烈变化,变通现实政治的主张,改变外交策略,成功地建立了错综复杂的外交体系,有效地防止了反德同盟的出现。
他的外交的成功关键是他在对地缘政治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所制定的自制政策。
关键词 俾斯麦 外交政策 现实政治 地缘政治 自制政策德国的统一破坏了欧洲的均势,促成了欧洲列强之间地位的急剧变化,导致欧洲的重心逐渐向柏林转移。
这个突如其来的巨变引起邻国的焦虑和恐慌。
深谙地缘政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认识到,欧洲均势的任何改变都会激起列强的联合抵制。
鉴此,俾斯麦从1871年接任帝国宰相到1890年被迫辞职的二十年间,自我节制,极力改变锋芒逼人的形象,以稳建温和的风格扮演维持现状的角色,稳定欧洲的秩序,缓和紧张局势。
本文拟就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外交政策的目标、策略的演变、作用以及弱点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军事力量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是在欧洲大陆心脏地带兴起的,因此,对欧洲的政治和外交格局的冲击格外严重。
德国统一后,国势与日俱增,边缘地区的列强所感受的压力也随着日益加重,因而列强互相接近结盟对付新生德国的可能性也日渐增大。
俾斯麦时代的德国缺乏稳定的外交基础,活动余地相当狭小。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考虑的话,德国是天生被包围了的国家。
俾斯麦对德国客观环境的局限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
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
此外,根据世界历史整个发展情况,我们的地理位置以及根据德意志民族的内部联结与其他民族相比也许相当松散这一特点,我们比任何一个别的民族更容易遭到别人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
”①俄国外交官彼得·舒瓦洛夫伯爵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俾斯麦因德国地位易受威胁而忧虑,不断受到敌对列强“结盟的恶梦”②的纠缠。
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第 5期
黄
石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Vo _ 6 N . l2 0 5 0t c. 2o 09
20 0 9年 1 0月
J RNA OU L OF HUANG HII T T E OF T CHNOL S NS I UT E OGY
从 俾 斯 麦 到 威 廉 二 世
[ yw rs D ushsK i r i ;i ac ; a e lem I; ri h y Ke o d ] et e a er c Bs rk K i r hl fe g p e c s eh m s Wi Io n o
化 的压 力 , 力 图通 过 对外 大 胆 的 冒险 措施 来 摆 脱 内 便 17 8 1年 , 意 志 帝 国 的统 一 打破 了维 也纳 体 系下 德 欧洲 各 大 国之 间 的 “均 势 ” 在 当初 欧 洲 五 强 政 治 。 中 , 鲁 士是 最 弱 的 国 家 , 普 当德 意 志 帝 国取 代 普 鲁 土 的地 位 时 , 在 人 口、 它 土地 面 积 、 济力 量 和 军 事 实力 经
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 的转变及其影响
沈 劫
( 武汉大 学 历 史 学院 , 北 武 汉 4 0 7 ) 湖 302 [ 摘 要 ] 本文着重考察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过程, 分析了导致其转变发生的国际、 国内和个
人 因素 , 并进ຫໍສະໝຸດ 步探讨 了德 国外交政策 的转变对 当时 国际政治关 系所产生 的影 响。德国作为一个 中欧大 国,
在转 向争取世界 霸权 的过程 中, 外交政策 的得失是值得 我们 深思 的。 其
[ 键词 ] 关 德意志第二帝国; 俾斯麦; 威廉二世; 外交政策
威廉二世“世界政策”失败的根源及启示
威廉二世“世界政策”失败的根源及启示作者:张涛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04期摘要:“世界政策”是威廉二世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为谋求德国崛起及与英国争霸而制定的对外战略。
这项战略使德国走向辉煌,但又迅速走向失败。
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战略定位的错误、与欧洲均势传统的不相容、外交的冒进与凌乱,以及危机管理机制的缺失四个方面导致的。
对威廉二世“世界政策”失败的根源进行分析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对后人的现实启发,从而规避前人所犯的错误,尤其是战略性的错误。
关键词:威廉二世;世界政策;失败;根源;启示威廉二世,原名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多·阿尔伯特·冯·霍亨索伦(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Hohenzollern),是1888年至1918年在位的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以及普鲁士王国末代国王。
威廉二世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推行“世界政策”,宣扬“德意志要成为世界帝国”,并要积极获取“阳光下的地盘”。
一定程度上,威廉二世成功了,德国在很多方面的发展曾一度超越英国。
但出乎意料的是,威廉二世在努力让德国崛起的过程中,政府的每一个决定最后却都成为帝国迈向战争的步伐,世界大国的梦想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化为乌有。
一、从“大陆政策”到“世界政策”1871年普法战争之后,德国走向统一。
统一后的德国在俾斯麦的带领下,实行“大陆政策”,将战略重点放在欧陆,联合英俄,孤立法国,大力发展陆军以及德国工业。
威廉二世在1888年继位后,沿袭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
但在1890年俾斯麦去职以后,威廉二世决心调整对外战略,抛弃“大陆政策”,推行旨在争霸全球的“世界政策”。
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包括三个部分:第一,获取更多的殖民地;第二,建立以德国为主导的欧洲经济区;第三,扩建海军[1]。
其目标是要与英国争夺全球霸主地位,建立世界性帝国。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890年是近代德国外交史的一个分水岭。
是年3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命令俾斯麦辞去宰相职务,这宣告了俾斯麦外交体系的终结。
对于欧洲来说,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德国新的领导人——威廉二世为德国外交战略设计了所谓的“新路线”政策。
俾斯麦外交体系的构建以“大陆政策”和“均势外交”为基点,明确了统一后的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
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和孤立法国,并力图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避免东西作战;联合奥匈帝国,阻止俄向中欧和南欧发展;拉拢英国,加剧英俄对抗,形成英、法、俄、奥、意在欧洲的相互制约。
根据这张极其错综复杂的外交网,1873年俾斯麦促成俄、奥、德缔结三皇同盟。
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后,针对俄法组成三国同盟。
此后同俄国关系紧张,80年代后期几启战端。
1887年缔结德俄再保险条约,以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
对于英国,俾斯麦设法避免冲突,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实际支持英国,阻止俄国取得黑海制海权。
80年代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德俄矛盾、德英矛盾加深,大陆政策破产,俾斯麦被迫辞职。
1890年后,大陆政策让位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1888年威廉二世继承德国皇位,在俾斯麦被免职后,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便积极对外推行“世界政策”。
“世界政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获取“阳光下的地盘”,即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
他试图把德国从一个欧陆国家变为世界帝国,妄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并与世界列强争霸世界。
正如极力鼓吹对外扩张的外交大臣伯恩哈特•冯·皮洛夫在1897年12月的一次演说中声称:“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_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收稿日期]2009-07-02[作者简介]沈劼(1983 ),男,辽宁开原人,硕士生。
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沈 劼(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 要]本文着重考察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过程,分析了导致其转变发生的国际、国内和个人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对当时国际政治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德国作为一个中欧大国,在转向争取世界霸权的过程中,其外交政策的得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关键词]德意志第二帝国;俾斯麦;威廉二世;外交政策[中图分类号]K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22(2009)05-0066-05Fro m B is m arc k t o KaiserW il hel m IIt he Transiti on i n Forei gn Poli cy of D eutschesK aiserrei ch and its InfluenceS HEN J ie(School ofH istory ,W uhan Un i v ersity ,W uhan H ube i 430072)[Ab stract]T his a rtic l e f ocuses on i nvestigati ng the transiti on process i n fore i gn po li cy of D eutsches K a i serre ich ,and analyses the i nternationa,l dom estic and persona l factors wh ich lead to its transiti on .Further mo re ,it also discussesthe i n fluence o f the transiti on o f f o re i gn po li cy o f D eutsches K a iserreich on the i nternationa l po litica l relations o f t hat ti m e .The ga i n and loss o f the f o re i gn po licy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 fG remany fro m a Centra l Eu ropean great pow er to a G l obal hegemony are w orth consi der i ng .[K ey words]D eutsches K a i serre ich ;B i s m arck ;K aiser W il he l m II ;fore i gn po licy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打破了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各大国之间的 均势!。
昙花一现——评俾斯麦的外交政策
昙花一现——评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作者:孙琳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4期摘要:俾斯麦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其在德国统一,以及统一后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令后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成绩,成就了德国的强大,但是其外交思想有其自身的瑕疵,他的外交思想没有形成让后世能继承体系,致使其苦心编制的外交体系只能是19世纪后半期的昙花一现。
关键词:俾斯麦,德国,外交体系,昙花一现在德国的统一战争中,俾斯麦通过一系列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其凌厉而务实的外交手腕,将对德国威胁的萌芽化解在无形中,保证了和平的国际环境,促进了德国的统一。
列宁曾经评论俾斯麦:“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进步的事业。
”①一、俾斯麦推行其外交政策的背景德国统一后,这个年青的帝国不仅打破欧洲大陆固有的均势,而其强大让周围的邻居不寒而栗,这促使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发生了急剧的转变,欧洲的重心逐渐偏向柏林。
尽管如此,俾斯麦对德国当时的所处的国际环境深刻透析,才不至于冒进和鲁莽。
首先,德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外交策略。
德国位于欧洲大陆的心脏地带,处在大国的包裹之中,所以刚刚独立的德国,要想保护自己,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它必须推行结盟政策,在包裹中找到一条通道。
其次,德国所处的国际环境。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遭到惨败,次年5月,双方签订了正式的《法兰克福和约》,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对于一向以大国臣民自居的法国人来说,这无异于奇耻大辱,法德关系对法国而言,只有一个层面,那就是复仇。
在北边,英国虽然此时恪守光辉孤立政策,但它在工业、商业和海军占有绝对优势,它是均势的关键国之一,密切关注欧陆的动向,如果德国的行为超出英国容忍的限度,其必定会联合欧陆各国制衡德国。
从战略上看,德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东方,因为俄国一旦与法国结成盟友,这无疑是德国的梦魇,因此同俄国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是俾斯麦自始至终所尽力维持的。
奥匈帝国势力较弱,保持奥匈作为缓冲国,是俾斯麦认为意义重大的一项举措。
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
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与俾斯麦外交战略的改变1875年的德法战争危机使俾斯麦遭到了上任后的最大的外交失败,这次失败的重大意义在于:它表明如果德国再想削弱法国,其他大国必然要采取强制性手段;德国已经成为欧洲“最危险的国家”。
这导致了俾斯麦的外交战略的变化,他不再用维也纳体系时期的传统手段来建构和维持同盟,而是根据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来建构他的均势体系。
1.1871年后欧洲政治格局的改变以及俾斯麦的应对之策1.1.政治格局的改变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正式成立,这彻底地改变了欧洲的格局。
就德法而言,普鲁士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大获全胜,使法国始终想要报一箭之仇,而《法兰克福和约》使法国将阿尔萨斯与洛林割让给德国,给这股怨气找到一个具体的焦点。
可以说,法国第三共和国从成立之初起,其首要目标就是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德国也认识到《法兰克福和约》只是结束了两国的战争状态,两国的矛盾并没有缓和反而更加尖锐了。
因此,法国新共和国的迅速恢复以及民族仇恨的积蓄不得不使德国时刻为自己的安全担忧。
法国在普法战争后不得不面对的另一个事实是,它已经无力与德国对抗。
在这种情况下,正如基辛格所言:“在缅怀过去及未死的野心两相煎熬之下,法国将其挫折感升华为以近五十年的时间一心一意如今法国凭一己之力已难以对付德国:只想收回阿尔萨斯与洛林——因此永远都需要与他国结盟始得自保。
同样的,法国也随时准备同任何与德国敌对的国家结盟。
”就欧洲其他大国而言,德国的统一也并没有使它们感到更加安全。
普法战争后,沙俄对于军国主义的德国在欧洲的出现和发展抱有极大的戒心,为确保其在西部边境的安全,它把相当一部分兵力调到西部,以防范德国。
奥匈帝国对于1866年普奥战争中的失败以及普鲁士强加给它的耻辱难以忘却。
英国虽执行“光荣孤立”的政策,但它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一个过分强大的国家,危及均势。
总的看来,法国虽然已经被削弱到无力报复德国,但它组成反德同盟的潜在盟友还是存在的。
俾斯麦外交政策之分析
浅谈俾斯麦外交政策陈明媚摘要:俾斯麦是德国历史上叱咤风云于欧洲政坛的一名“铁血”宰相,在他的身上强烈地彰显出容克阶级地主专横、狂戾的作风。
其果敢、坚毅、自信的个性对于德国的统一以及德国的外交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他任职期间所建立的大陆联盟体系,有效地稳定了德国的局势和维稳了欧洲的均势,但是它自身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与无法克服的弊端,最终以失败落下帷幕。
关键词: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欧洲均势1862年9月,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俾斯麦讲明了自己的立场:“维也纳条约所规定的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
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①为此,他开始让他蜚声欧洲政坛乃至国际政坛的“铁血政策”。
本文拟从大陆联盟体系推行的背景,目标,形成过程以及最终的影响作一些拙略的评述。
一:大陆联盟体系推行的背景19世纪50、60年代,德意志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飞跃性的进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人们各方面的水平得到了质的突破,国民经济的重心开始转移到机器大工业的生产领域上了,机器大工业的制度得到的普遍建立。
1850—1870年,“德国这二十年中带来的成果比以前整整一个世纪还要多。
”②但是,德意志城邦林立,封建割据状态依旧成为其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绊脚石。
这就使得经济领域的变化与政治局面的现状发生了重要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把国家统一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三次王朝战争的胜利消灭了封建城邦的割据状况,奠定了俾斯麦大陆联盟政策的基础。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
把属于丹麦的石勒苏益格—何尔施泰因两公国并入德国。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
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何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帮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890年是近代德国外交史的一个分水岭。
是年3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命令俾斯麦辞去宰相职务,这宣告了俾斯麦外交体系的终结。
对于欧洲来说,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德国新的领导人——威廉二世为德国外交战略设计了所谓的“新路线”政策。
俾斯麦外交体系的构建以“大陆政策”和“均势外交”为基点,明确了统一后的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
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和孤立法国,并力图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避免东西作战;联合奥匈帝国,阻止俄向中欧和南欧发展;拉拢英国,加剧英俄对抗,形成英、法、俄、奥、意在欧洲的相互制约。
根据这张极其错综复杂的外交网,1873年俾斯麦促成俄、奥、德缔结三皇同盟。
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后,针对俄法组成三国同盟。
此后同俄国关系紧张,80年代后期几启战端。
1887年缔结德俄再保险条约,以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
对于英国,俾斯麦设法避免冲突,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实际支持英国,阻止俄国取得黑海制海权。
80年代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德俄矛盾、德英矛盾加深,大陆政策破产,俾斯麦被迫辞职。
1890年后,大陆政策让位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1888年威廉二世继承德国皇位,在俾斯麦被免职后,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便积极对外推行“世界政策”。
“世界政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获取“阳光下的地盘”,即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
他试图把德国从一个欧陆国家变为世界帝国,妄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并与世界列强争霸世界。
正如极力鼓吹对外扩张的外交大臣伯恩哈特•冯·皮洛夫在1897年12月的一次演说中声称:“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俾斯麦式的失败
俾斯麦式的失败: 伟人为何后继无人?众所周知,德国政治家俾斯麦是现代政治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他本人的远见、智略和手腕远远超出他死后一百年来的任何政客。
在统一德国的过程,俾斯麦对局势的发展做到了极为准确的预估,对胜利的边界把握到了极致,当统一完成之后,他清晰地洞察到一个未曾显现的风险,并使之整整延后了三十七年,直到愚蠢的德国人自己破坏了这一切。
连自恋如许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描述俾斯麦的一生时,都不禁感叹(俾斯麦与黎塞留)“如几何般精准度量人心”。
然而,令人的遗憾的是,1890年,当伟大的俾斯麦离开政坛之时,他的外交政策却不仅遭到了皇帝威廉二世、首相卡普里维这样的政治家反对,也遭到了外交部资深外交专家赫尔斯泰因迈、驻俄武官施魏尼茨、驻土大使拉多维茨的普遍反对。
事实上,威廉二世和卡普里维虽然缺乏俾斯麦的远见卓识,但也不乏对专家的敬畏,1890年,针对是否继续签署俾斯麦所热衷的《德俄再保险条约》,卡普里维召集原先在俾斯麦手下工作过的专业外交官讨论,没有一个德国外交官支持继续实行俾斯麦的对俄政策。
一位如此伟大的外交家,其外交政策竟然在其下台后被完全废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嘲讽。
那么,俾斯麦外交为何会被德国政界和外交界抵制呢?在我看来,俾斯麦外交悲剧命运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位伟大政治家终其一生都在防止一个未曾出现过的危险——列强对德的联合扼杀。
1875年,俾斯麦目睹法国实力恢复后,曾经扬言对法国再次宣战,以此试探列强态度。
结果,俾斯麦的政策遭到英国、俄国和奥匈的一致反对,见此,俾斯麦即知晓德意志的强国地位已经引发周边列强的恐惧,如果德国不能谨慎行使自己的实力,恐惧的本能就很可能驱使周边列强联合起来扼杀德国。
随后的俾斯麦政策即是基于这种认知行事,无论是联奥,还是亲俄,以及亲英,或者挑拨列强互相残杀,其目的都是如此。
然而,俾斯麦政策无论效果多么显著,其不能逃脱的困境就在于,他仅仅是防止一个只有他真正意识到、且未曾出现的危险。
俾斯麦式外交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争端中的分析
俾斯麦式外交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争端中的分析【摘要】在19世纪末,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争端成为了德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通过分析俾斯麦式外交在该争端中的应用,探讨了俾斯麦式外交的特点、该争端的起因、以及外交手段对争端的影响和结果。
文章指出,俾斯麦式外交注重平衡和谨慎,通过联盟和外交手腕成功化解了该争端,为德国外交树立了典范。
俾斯麦式外交也存在局限性,一些人对其效果持争议态度。
文章评价了俾斯麦式外交在该争端中的成功与局限,并给出了启示和总结。
俾斯麦式外交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争端中的成功,为后来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俾斯麦式外交、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争端、特点、起因、应用、影响、结果、评价、争议、成功、局限、启示、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争端是19世纪德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俾斯麦式外交的经典案例之一。
该争端发生在1864年,涉及到丹麦与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关于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领土归属的争议。
背景是当时德意志联邦内部的政治和领土纷争,以及丹麦国内的民族矛盾。
德意志联邦内部分裂,丹麦利用这一机会试图对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实施中央集权统治,引发了德意志各邦的抗议。
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利用这一局势,以推动普鲁士在德意志联邦的领导地位为最终目标,积极干预并获得了奥地利的支持。
这一事件不仅是各方力量博弈的结果,也是俾斯麦外交智慧和手段的体现。
通过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争端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俾斯麦式外交的特点和策略,及其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运用和影响。
也能够看到俾斯麦式外交在推动国家利益和维护和平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2. 正文2.1 俾斯麦式外交的特点俾斯麦式外交强调实力平衡和稳定。
俾斯麦认为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持一种平衡,避免一个国家过于强大而导致其他国家的不安与对抗。
他主张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这种平衡,避免战争爆发,确保和平与稳定。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外交政策实践之一,其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导致了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在战略层面上,俾斯麦主要采取了血与铁的政策,通过战争来推动德国的统一。
而在统一完成后,俾斯麦则转变为更为灵活的外交策略,以维护德国国家利益和实现稳定的欧洲格局。
在统一前,俾斯麦通过实施战争来消除德国周围的敌对势力,从而为德国统一铺平道路。
18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他先后领导了三次战争,包括德丹战争、奥地利普鲁士战争和普法战争。
这些战争的目标是分别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从而削弱对德国统一的阻碍。
在这一过程中,俾斯麦极为巧妙地运用了外交手段,通过结盟和割地等手段,巩固德国与其盟友的地位,确保德国的优势地位。
然而,一旦德国统一完成,俾斯麦意识到战争并不是唯一的手段,为维护德国的利益和确保国家的稳定,必须采取更为灵活的外交策略。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俾斯麦致力于建立德国的国际地位和稳定的欧洲秩序。
他主张保持与欧洲大国的平衡关系,防止德国成为其他国家的威胁,并同时通过维护德国利益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来使德国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俾斯麦的外交策略的核心是“不结盟主义”,即避免与其他强国结成军事同盟,以免牵扯进与其他国家的战争。
相反,他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俾斯麦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结束了法团争端,并成功夺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而在与奥地利的关系上,俾斯麦采取了同样的策略,以和平方式解决了与奥地利之间的争端,确保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除了不结盟主义外,俾斯麦还重视国家的经济发展,并通过一系列的内政改革来推动经济的繁荣。
他实施了俾斯麦式保护主义政策,通过高关税和财政政策来保护国内工业,并通过建设铁路和改善农业生产来推动经济发展。
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德国成为欧洲最为强大的经济体之一,为国家的外交事务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实力。
后俾斯麦时代德国外交政策的失误
后俾斯麦时代德国外交政策的失误1890及其之后的短短五年,对于德国的外交来说,几乎是失败而耻辱的一段历史。
1890年三月,俾斯麦在与德国年轻的皇帝威廉二世的分歧中被迫辞去执掌28年之久的首相职务。
德国进入“后俾斯麦时代”。
后俾斯麦时代初期,俾斯麦的继任者,德国宰相卡普里维推行了与俾斯麦政策大相径庭的所谓“新路线”。
而这一政策在接下来的几年造成的最大恶果就是破坏了俾斯麦的外交辉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且推动了法俄的接近,甚至加速了法俄最终的联合。
卡普里维认为,过去俾斯麦想联合俄国对抗法国的政策并不现实。
他认为法国和俄国的联合是必然的。
德国应尽早将外交重点从联俄反法转向准备对俄法联盟的战争。
新政策的对过去俾斯麦外交路线的延续就是继续巩固和加强与奥地利、意大利的同盟关系,同时竭力拉拢摇摆暧昧、光荣孤立的英国倒向德国的阵营。
所以在1890年6月卡普里维拒绝了俄国提出的续订《再保险条约》的要求,也让德国自己关上了俄德友好的大门。
德国对俄国的疏远,加速了俄国同法国的接近。
俾斯麦经营了二十年的以“孤立法国”为核心的外交艺术开始走向崩溃。
俄国在巴尔干问题和东方问题上跟奥匈帝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又与英国在远东的利益上斗争不断,使得俄国与奥匈帝国和英国的靠近几乎不可能;而德国之前孤立法国所取得的成效也包括俄国同法国的疏远。
意大利虽然刚刚兴起,但是它与俄国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利益冲突,并且意大利还属于三国同盟。
所以当德国关闭跟俄国的友谊之门的时候,也就在事实上孤立了俄国。
走投无路的俄国必然要向同病相怜的法国发出交好的信号。
于是德国不仅失去了俄国这个可能的强大的盟友,同时也让法国近二十年难得地打破孤立,并且让法俄同盟成为了可能。
这个时候虽然德国拒绝了俄国,但是另一方面也通过不同的政策获得了英国一定程度上的好感。
德国给予了英国它力所能及的一些优惠,使得英国在欧洲大陆上是倾向德国的。
但是英国的示好也给了卡普里维一个错误的信号,那就是英德同盟的可能。
浅论俾斯麦的外交策略在德国统一中的运用-模板
浅论俾斯麦的外交策略在德国统一中的运用浅论俾斯麦的外交策略在德国统一中的运用郭细林内容摘要:德意志的统一,在政治经济作用的背后,普鲁士宰相俾斯麦的灵活外交策略在德意志的统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次王朝战争成功,从一定程度来说就是俾斯麦外交策略的成功。
关键词:德意志,俾斯麦,统一,外交●在德国的统一过程中,我们不能不说俾斯麦。
俾斯麦1862年出任普鲁士宰相,他出任再想不到十年,实现了由普鲁士完成的德意志的统一,大大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法国和奥地利受到了抑制,德国成为了欧洲强国。
德意志的统一,在当时的环境下,得益于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的外交斡旋,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在德国统一中面临怎样的环境,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我们下面从这两方面来谈谈。
一、德国统一时面临国际形势九世纪后,查理曼帝国瓦解后,经过五百多年的封建割据,到十八世纪,德意志诸侯林立,每一邦国都有较大的实力,他们彼此征战,政治经济上长期处于混乱不堪的状态。
德意志之所以长期陷入政治四分五裂的困局,统一运动之所以会屡屡失败,从很大程度上是受德意志的地缘政治所决定的。
因为德意志的战略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差,四周都是欧洲大陆传统的强国,而它本身发展又太晚,以英国、法国、俄国为首的欧洲大陆强国都必然要阻止德意志的统一。
因为对它们来说,在欧洲中部出现一个统一强大的德意志是对他们利益的严重威胁,这就是它们可能会联合阻止德意志统一的共同利益所在。
到19世纪中叶后随着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和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以及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德意志统一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
而此时刚刚登上普鲁士政治舞台的俾斯麦也在此基础上理解了统一德意志的历史必然性。
为了维护容克地主阶级的利益,保存君主政体和贵族阶级的特权,俾斯麦认为德意志的统一必须由他们自己来领导,必须由他们来迫使软弱的德意志资产阶级俯首听命。
俾斯麦同样也懂得,在以后统一的道路上两个德意志邦—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冲突不可避免。
悲剧英雄:细读俾斯麦外交战略的成败得失
悲剧英雄:细读俾斯麦外交战略的成败得失这场战争代表了德意志革命是比上世纪法国大革命更为巨大的政治事件。
六个月前被所有政治家们接受的、可以用于指导我们处理外交事务的原则,现在都不复存在。
所有的外交传统都被一扫而光。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新世界,具有新的影响力,要应对的是全新、陌生的事物和危险。
——英国政治家本杰明·迪斯雷利十九世纪是一个外交家辈出的年代。
梅特涅、卡斯尔雷、塔列朗,迪斯雷利、索尔兹伯里、伊藤博文、李鸿章........每一个人都在世界外交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其中,最被后人所推崇的,当属德意志第二帝国宰相俾斯麦。
关于俾斯麦外交政策的研究作品早已汗牛充栋。
但是细品起来,这些作品有些过于专业不便于理解;有些又过于简单化,无法体现出其间的博弈和大局观。
笔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十九世纪欧洲权力平衡的重建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俾斯麦的外交得失和欧洲权力格局的变化过程,在“简单化”与“专业性”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十九世纪的欧洲之所以会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理想素材库”,正是因为在这10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多次权力重组和平衡的过程。
第一次是起始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拿破仑战争。
其结果是法国的战败和处理战后问题的维也纳和会的召开。
在维也纳和会上,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成功的将奥地利、俄国、英国、普鲁士和法国联合起来,组建了著名的“欧洲协调”体系,即通过这五强国的协商和联合行动解决欧洲的冲突。
欧洲协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维持了欧洲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与俾斯麦齐名的奥地利外交家梅特涅第二次权力重组始于1848年的欧洲民族主义革命。
在这次巨变中,拿破仑三世登上国际舞台。
拿破仑三世立志要打破欧洲协调对法国的束缚,恢复他的叔叔,即拿破仑大帝的荣光。
可惜他志大才疏,虽然通过挑起克里米亚战争成功的破坏了欧洲协调,但同时也促进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最终在普法战争中战败。
随着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欧洲权力格局再次发生巨变。
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外交失误
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外交失误 一、引言1871年1月,在容克军官们的拥促下,普鲁士王威廉一世于法国凡尔赛宫镜廊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正式宣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成立。
这一标志性的事件不仅结束了德意志民族长期的封建割据局面,也彻底改变了欧洲自拿破仑时期以来的维也纳政治体系,从此德国取代了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世界政治也将围绕它而展开。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草创时期居功甚伟的俾斯麦理所当然地成为帝国宰相,主持帝国外交工作。
看起来,他似乎仍然可以使用那精巧得令人惊叹的外交技巧周旋于各国之间: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俄罗斯都被包括在与德意志帝国的联盟之中;对法国的殖民野性予以鼓励,使得法国和英国、意大利不断摩擦;鼓励英国对土耳其对俄的反抗,使英国保持中立。
这个结构复杂的“联盟体系”几乎使整个欧洲都需要德国的斡旋。
德国,这个破坏了欧洲政治格局的国家反而成了欧洲和平的保证人和仲裁者。
所以,一般认为,如果俾斯麦在1890年继续当政,德国可能就不会被迫进行战争,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就不会崩溃。
然而,这种看法夸大了俾斯麦的个人意义,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的作用。
尽管俾斯麦付出极大的努力,但实际上他精巧的“联盟体系”正是在他当政时期遭到严重损害。
最大的原因在于:“联盟体系”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德国能否维持其平衡复杂欧洲政治的力量和地位,更取决于德国能否使世界其他强国相信它是个在领土上没有新要求的国家正。
是在处理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俾斯麦犯下了严重的失误,最终二、进退两难:是争雄世界还是老实作人?还德意志第二帝国刚刚建立时,它就面临一道选择题:是争雄世界还国后,也在德国急速开展工业化进程并硕果累累时,利的刺激和经济扩张的需要,使得一个世界帝国图景摆造成在他离任时德国处于必须面临多线对敌的危险境地。
是老实作人?在成功地击败法德意志民族的民族主义不断高涨。
尽管德意志第二帝国本身就是依靠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力量建立和巩固的,但是,民族主义从来就是狂暴任性的力量,非常不容易被恰倒好处地用于政治。
德国崛起“七大错”
德国崛起“七大错”一些人言必称英美,我则是德国的拥趸者。
这不仅是因为德国创造了灿烂的现代文明,而且中国与德国一样属于“后发外源型国家”,分析德国的昨天就是探讨中国的明天。
德国的崛起被俾斯麦安排得极为妥当,先是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然后争取法国中立击败奥地利但并不羞辱奥地利,最后是争取奥地利中立击败法国。
可惜俾斯麦的继承者没有俾斯麦的“世界眼光”,从而导致德国两次战败失去大片领土甚至被“四大国”分区占领。
德国崛起,本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英美的“德国式道路”,可惜太多庸才伤害了这个天才辈出的国度。
1、放弃三皇同盟战略普奥战争结束后,俾斯麦就努力争取与奥地利“和解”,例如俾斯麦说服普鲁士国王在萨多瓦战役后“以胜求和”放弃进军维也纳,避免过分刺激奥地利。
普法战争后,德国为防止法国找到盟友,干脆在1873年与沙皇俄国、奥匈帝国结成同盟,该同盟一直持续到1890年俾斯麦病逝。
后继者放弃了“三皇同盟”,只维持了与奥匈帝国的军事同盟,这就导致沙皇俄国1891年即俾斯麦病逝次年结成军事同盟,德国也就陷入了俾斯麦在3次王朝战争中都极力避免的“东西两线作战”。
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最终陷入了“东西两线作战”中从而导致失败,放弃俾斯麦的“三皇同盟”战略,已经预兆着德国的失败。
2、放弃挑拨英法战略俾斯麦没能说服德国放弃阿尔萨斯与洛林,也就意味着法德矛盾无法化解,俾斯麦转而鼓励法国进行海外殖民扩张,一则使得法国主要精力用在海外而不是欧洲大陆,二则制造英法之间的不合。
法国在东南亚与非洲与英国争夺得不可开交,在突尼斯又和意大利剑拔弩张。
法国因此不能在对德复仇战争中获得英意两国的援助,这正中俾斯麦的下怀。
不料1888年俾斯麦被迫辞去首相职务后,继任者放弃了该战略,转而寻求“阳光下的底盘”,从而引起英国的警惕。
俾斯麦之后的德国外交决策者尝试与英国正式结盟以减少海外扩张的阻力,却不管英国有无这样的现实需要和符合英国的外交传统。
而且最要命的是,当英国恪守其“光荣孤立”传统不愿意和德国正式结盟的时候,德国外交决策者的想法竟然是通过武力恫吓和施加外交压力的方式来逼迫英国结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俾斯麦时代德国外交政策的失误
1890及其之后的短短五年,对于德国的外交来说,几乎是失败而耻辱的一段历史。
1890年三月,俾斯麦在与德国年轻的皇帝威廉二世的分歧中被迫辞去执掌28年之久的首相职务。
德国进入“后俾斯麦时代”。
后俾斯麦时代初期,俾斯麦的继任者,德国宰相卡普里维推行了与俾斯麦政策大相径庭的所谓“新路线”。
而这一政策在接下来的几年造成的最大恶果就是破坏了俾斯麦的外交辉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且推动了法俄的接近,甚至加速了法俄最终的联合。
卡普里维认为,过去俾斯麦想联合俄国对抗法国的政策并不现实。
他认为法国和俄国的联合是必然的。
德国应尽早将外交重点从联俄反法转向准备对俄法联盟的战争。
新政策的对过去俾斯麦外交路线的延续就是继续巩固和加强与奥地利、意大利的同盟关系,同时竭力拉拢摇摆暧昧、光荣孤立的英国倒向德国的阵营。
所以在1890年6月卡普里维拒绝了俄国提出的续订《再保险条约》的要求,也让德国自己关上了俄德友好的大门。
德国对俄国的疏远,加速了俄国同法国的接近。
俾斯麦经营了二十年的以“孤立法国”为核心的外交艺术开始走向崩溃。
俄国在巴尔干问题和东方问题上跟奥匈帝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又与英国在远东的利益上斗争不断,使得俄国与奥匈帝国和英国的靠近几乎不可能;而德国之前孤立法国所取得的成效也包括俄国同法国的疏远。
意大利虽然刚刚兴起,但是它与俄国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利益冲突,并且意大利还属于三国同盟。
所以当德国关闭跟俄国的友谊之门的时候,也就在事实上孤立了俄国。
走投无路的俄国必然要向同病相怜的法国发出交好的信号。
于是德国不仅失去了俄国这个可能的强大的盟友,同时也让法国近二十年难得地打破孤立,并且让法俄同盟成为了可能。
这个时候虽然德国拒绝了俄国,但是另一方面也通过不同的政策获得了英国一定程度上的好感。
德国给予了英国它力所能及的一些优惠,使得英国在欧洲大陆上是倾向德国的。
但是英国的示好也给了卡普里维一个错误的信号,那就是英德同盟的可能。
卡普里维天真的认为,英国和德国的同盟只是时间问题,通过一些利益的转让可以让英国放弃维持许久的“光荣孤立”政策。
但是很显然这只是一厢情愿。
虽然英国在政策上倾向三国同盟,但是它根本不会加入这个军事同盟。
因为不仅因为传统上英国不愿意卷入某些同盟而限制自己外交的灵活和行动的自由,而且也因为英国根本就不需要加入某些同盟来获取什么保护。
后俾斯麦时代最初的这几年,卡普里维拙劣的外交手腕让德国丧失了俾斯麦时代德国依靠其天才的外交才能取得的有利地位,不仅没能发动新的德法战争以进一步制服法国,反而让法国跟俄国结盟,让法国的军事力量再次崛起。
而之后刚愎自用的威廉二世咄咄逼人且狂妄自大的扩张政策让英国不得不最终加入法俄同盟组成三国协约集团,直接对抗德意奥的三国同盟集团。
虽然1894年卡普里维在国内的质疑声中辞职下台,但是他埋下的失败的祸根最终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猛烈的爆发!
作者:郝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