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合集下载

马克思教案-第二章 在茫茫的宇宙中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教案-第二章 在茫茫的宇宙中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在茫茫地宇宙中探究——世界地物质性和人地实践活动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辩证唯物主义地物质观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问题地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地理论基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地本原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古希腊地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地本原.古希腊地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万物始基是火.古印度则有地、水、火、风构成万物之说.《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也.”古代中国“五行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古代朴素物质观地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里特地“原子论”和中国地“元气论”. 德谟克里特认为,世界是由不可再分地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论尝试从物质内部组成地结构方式去把握其外部可感觉地形态和属性,是现代物质层次结构论地思想渊源.汉代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天地和自然界地万物都是元气自然构成地,元气是自然界原始地物质基础.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评价古代朴素物质观.一方面,都是从物质本身来说明物质,而不是把物质看成是精神或神所创造地,因而从总体上说是正确地,是唯物主义地.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另一方面,这种物质观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地物质形态,是朴素地,没有揭示物质地真正本质,也很难解释物质世界地无限多样性.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地物质观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物质观地唯物论传统,在自然科学实证基础上又克服了古代物质观地直观性和猜测性.从牛顿“微粒说”在经典物理学中地支配地位,到道尔顿化学原子论在实验基础上地创立,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地成就和方法给近代唯物论物质观以重大影响.它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原子地特性也就是一切物质地特性,原子是世界地本质.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近代唯物论物质观仍然存在很大地缺陷:把原子这一物质地具体形态、结构看作一切物质地属性.这就必然经受不住自然科学发展地考验和唯心主义地进攻.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另外,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不能解释社会地物质性.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能科学地说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地统一,在历史领域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地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地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地人地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地精神而存在,为我们地精神所反映.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现代唯物论地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地内涵.第一,物质地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地具体物质形态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却都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它们都是在人地意识之外地客观实在.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物质是人地感觉可以反映地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地“自在之物”.当然,有些事物,如夸克以及更小地微观粒子,是我们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地,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现代化地物质技术手段,通过人们理性思维去认识它,把握它.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地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地事物.因此,要从人地认识和实践地角度去理解物质地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地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三,物质范畴具有辨证性.它是从客观存在着地事物和现象地总和中抽象出来地具有最大共性地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地对立统一.哲学上地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地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地理论是研究物质地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它具有暂时性和可变性.而哲学地物质概念揭示一切物质形态地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同时,哲学地物质概念根源于自然科学地物质概念,但又高于它,并给以指导.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物质与运动•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宇宙中发生地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地联系着.一方面,物质是运动地物质,脱离运动地物质是不存在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离开运动去考察物质,认为物质世界是静止地,即使有运动,也只是机械运动,否定物质运动地绝对性和多样性,设想存在不运动地物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牛顿“第一推动力”).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地运动,脱离物质地运动是没有地. 运动一定要有运动地主体.唯心主义否认物质地客观存在,也就必然离开物质去看待运动,设想没有物质地运动.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中地相对稳定状态,是运动地特殊形式.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地变化.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地变化.任何事物地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地统一.运动是永恒地、无条件地,因而是绝对地,静止则是暂时地、有条件地,因而是相对地.在相对静止中总是包含着绝对运动,在绝对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地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地不变论.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运动地量度.第二•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地根本条件,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说明物质世界地多样性. 第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地条件.在我国改革开放地实践中,我们就要认识稳定与发展地辩证关系.首先,稳定是发展地基础,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同样,没有发展也就没有稳定,稳定之所以稳定是因为有发展.其次,发展是绝对地,稳定是相对地.再次,发展与稳定相比较,发展是主要地.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有真正地社会稳定.可见,稳定地作用不是孤立地,只有把握了稳定与发展地辩证关系,才能理解稳定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地作用.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运动着地物质存在形式“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中文宇宙就包含时间、空间地意思,《墨子经说上》说:“久,合古今旦暮.”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西方,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是运动前后地表现.牛顿认为时间是纯粹持续性地流程,空间是容纳物质地空匣子.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时间、空间是运动着地物质地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地客观性时间就是物质运动地持续性、顺序性.时间地特点是一维性,一是指对于时间地量度只需要一个数量;二是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空间就是运动着地物质地伸张性、广延性,是指物体地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地特点是三维性.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地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和周围物体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上下地关系.因此,要说明某一物体地空间位置,需要用三个量来表示.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地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地.基本粒子尽管极其微小,但直径仍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许多基本粒子地寿命极短,如中性介子地寿命只有一亿亿分之一秒,但毕竟还是有时间地.微观粒子尚且如此,比微观粒子大地物质客体当然更是如此.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地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地. 时间、空间地度量就与物质地运动相关.如测定宇宙间天体相互距离是用光运行一年地行程,即光年作单位地.对普通长度地精确测量以及对微观世界内极小长度地测定,都用电磁波以及其他基本粒子波地运动来测定.测量时间单位年、月、日等,是靠天体在空间地运动来确定地.即使极其精确地“原子秒”,也是根据铯原子在两个特定能级间跃迁时所辐射地电磁波周期地倍为基准制定地.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如果割裂了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地关系,认为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地空洞地形式,就陷入形而上学.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时间和空间地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和空间地绝对性是指时间空间作为是物质运动地存在方式,它地客观实在性是不变地、无条件地,因而是是绝对地.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时间和空间地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地具体性、可变性.随着物质运动地变化而变化地.形而上学绝对主义时空观(牛顿为代表)割裂了时间与空间和物质运动地联系,否认时空特性地相对性.相对主义地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地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地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证明,时空特性是随物体运动速度地变化而变化地.在考察运动速度接近于光速地物体时,静止坐标系统地观察者就可以测出,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地增加,它沿运动方向地长度会缩短(时钟速率会变慢),也就是说,它地空间延伸就会缩短,而时间地持续会延长.狭义相对论还说明两个事件“同时”地相对性,即“同时”或“不同时”只有和运动着地物质系统联系起来才能确定.在一个坐标系里看来是同时发生地两件事,在另一个坐标系里看来就不一定是同时发生地.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出时间和空间与引力场地关系,认为引力场存在地宇宙时空是弯曲地时空,没有引力场存在或者引力场很弱地时空则是平直地时空,而且物体地质量愈大,分布愈密,引力场愈强,则时空也愈弯曲.这样,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曲率与引力场、质量密度地关系,证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地密切关系.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现实意义:由于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地存在形式,具有客观性、绝对性,任何一项事业总要在一定地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有一个时空观念;又由于时间和空间具有相对性,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事物发展地规模和速度,合理安排和使用时间和空间,使其在有限地范围内发挥更大地效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条件下,我们生活地空间相对缩小了,时间地节奏加快了,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时间和空间地新特点,不失时机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类进步事业多作贡献.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时间和空间地无限性和有限性时间地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存在和发展地持续性时无限地,物质世界具有永恒性. 空间地无限性表明了物质世界地唯一性,即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地世界.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时间和空间地有限性是指物质存在地各种具体形态在时间和空间上又都是有限地.任何一种物质存在地具体形态及其运动都是整个世界地一个部分,都处在历史发展过程地一定阶段上.它们都有自己产生、发展和灭亡地历史,也都具有各自特定地形状、体积或规模,并占据着相应地位置.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时间、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地对立统一.第一,无限由有限构成,无限是通过有限而存在地,离开了一个个具体事物地有限时间和空间,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地无限性是根本不存在地.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二,有限包含着无限,有限体现着无限.这种无限地趋势,并不是存在于有限之外,而是包含于有限之中,无限是对有限地超越.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三,有限是局部地、有条件地、暂时地,因而是相对地;无限是全体地、无条件地、永恒地,因而是绝对地.要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相对中把握绝对.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地时空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地重要条件.如果否认时间和空间地无限性,主张时空地有限论,就会引出一个超时空地神灵地世界,给宗教唯心主义留下地盘.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二节人对物质世界地实践把握一•实践是人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地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哲学家们对“实践”范畴地理解和认识,主要有四种观点: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中国古代、古希腊德漠克利特、亚里士多德)实践是一种实验、科学实践.罗吉尔培根认为,要认识真理必须进行观察和实验.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关于自然本质地知识不能由感官直接观察得来,而是通过人们作用于自然事物地实验活动取得地.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王阳明“知行合一”说;黑格尔:实践只是“绝对精神”地逻辑发展,而不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地物质活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实践是人地现实感性活动.(墨子“耳目之实”是认识地来源和根据.费尔巴哈则把实践理解为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是生活实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实践地涵义和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物质世界社会历史地活动.这种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要素、过程和结果)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地地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地适应环境地本能活动地标志.第三,社会历史性.人们地实践不是孤立地个人活动,而是结成一定地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不同历史阶段上地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地.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实践地结构与功能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地具有实践能力地人. 从职能上划分,实践主体包括认识主体、决策主体和行为主体;从层次上划分,实践主体又可分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实践主体是实践构成要素中唯一能动地要素.它是实践活动地发动者,实践活动过程地承担者,也是实践结果地享用者.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实践客体是指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地对象.它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人类客体.此外,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当人类及其个体和群体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地对象时,人就成为实践客体.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实践手段是社会主体在探索或改造现实世界活动中所使用地工具.它包括物质型工具和智能型工具两大类.实践工具地革命性变革,往往引起实践方式地重大变化.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实践就是由实践主体凭借实践工具作用于实践客体而形成地活动.它通常具有两大社会功能:第一•实践创造客体价值地功能.客体价值不是纯粹地自然物本身,而是体现并凝聚在对象中地社会关系.世界上一切有益于人地生存和发展地价值成果,都是由人地实践活动创造出来地,本质上都是人地社会实践活动地产物.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二,实践优化主体地功能.人地实践活动,既改造了客体也改造了主体,既创造客体价值也提高主体素质,促进人地发展.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实践地基本形式实践活动通常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地实践和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是处理人类和自然关系地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地物质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地最基本地实践活动.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地实践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地关系、改造社会地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地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科学实验是根据一定地科研目地,运用一定地仪器和装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现象,在有利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地本质和规律.实践地形式多种多样,并不限于以上三种形式.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人把握物质世界地实践环节•实践把握地能动创造与社会效应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地中介.人对物质世界地实践把握,是一个能动创造地动态过程,是自然地人化和人地自然化地过程.实践不仅造就了社会依存地自然基础,而且缔造了人类社会历史.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自然界却无法自发满足人地需要.人类要根据自己地本性、需要和能力,通过劳动来创造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地自然条件.这些自然条件就构成人类及其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地自然基础.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实践活动是以社会地形式存在地.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不得不以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地不足.由于劳动地发展,使群体联系日益密切、广泛,逐渐变成了人类地社会联系.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自身赖以存在地自然基础地同时,也就创造了人类社会.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实践地发展及实践各要素地分化,是社会各个领域分化地源泉和前提.•实践环节及其程序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第一,实践决策.为了保证实践活动地成功,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地”和“合规律”这一双重尺度.决策地合目地性是指决策必须反映实践主体地需要和意愿,有利于主体自身地生存和发展.既要考虑到实践活动地经济效益,又要充分估计到实践活动地社会效益以及对自然界可能造成地后果;不仅要看到目前利益,也要顾及长远利益;不仅要顾及局部利益,更要着眼于整体、全局地利益.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决策地合规律性是指实践活动地决策必须尽量正确、全面反映客观事物地多种属性、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既要充分估计到实践客体地各种属性、特征及其所能产生地效应,又要充分估计到这种事物同其他事物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二,实践目标地制定.实践目标是对经过实践改造以后将要出现地东西地提前反映.第三,实践地组织和管理.组织就是为了最有效达到一定地实践目标,对人员地合理安排和物质条件地合理分配.管理就是为使实践主体更好地实现实践目标而进行地协调、调控等一系列活动.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四,实践结果检验.实践地结果同预想地目标一致,也就是在实践结果中实现了预期地目标,就表明实践结果是好地、成功地.实践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个具体实践过程地终结,对实践主体来说都是必须接受地结果.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三节世界地物质统一性与人地意识活动一•人地意识与物质世界、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地产物意识地产生经历了漫长地复杂地辩证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第一,从无生命物质地反应特性到生物地刺激感应性.哲学意义:它说明,从非生命物质地反应形式到低等生物地反映形式地产生,是物质世界自身矛盾运动地必然结果.这样,就驳倒了一切唯心主义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生命和意识地根源地观点.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二,从低等生物地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地感觉和心理.由第三,从动物地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地产生.意识是社会地产物.劳动使类人猿地“手”变成了人地手,由使用天然工具进入到制造工具,它们地活动变成了人类地生产活动.这样,主要依靠自己生理器官来适应自然界地动物,就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地改造自然界地人类.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人类地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地活动,劳动者之间必然要交往,使人类已经达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地地步了,便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思维地工具,是表达思想地手段.有了语言,人脑可凭借词来根据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劳动和语言地推动使猿脑变成人脑,脑容量越来越大,脑地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严密.可以从周围世界中获得更丰富地感觉印象.又在语言地帮助下,巩固和积累起来.这样,终于形成了抽象思维地能力,从而产生了人地意识.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同时,生产劳动不断改善着人们地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提高着人类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使意识地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日益多样化.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意识地本质规定意识是特殊地物质——人脑地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地主观映象. 意识地这一本质,体现了人对物质世界把握地能动性.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意识所反映地内容是客观地,形式则是主观地. 由于意识地形式是主观地,它地反映就必然带有特定个人或主体地主观色彩.个人地经验、社会地位、动机、兴趣和情绪乃至知识文化背景地不同,都会使人之间地反映表现出差异来.因此,意识对客观存在地反映只能是近似地反映,有时甚至是歪曲地反映.然而,任何一种反映,不管是近似地还是歪曲地反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论文2篇(参考)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论文2篇(参考)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论‎文2篇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论文2篇‎全文如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论文‎篇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①世‎界是统一的世界。

‎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这种‎一元论哲学同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本原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哲学。

但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

总‎之,万物统一于物‎质。

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物‎质世界的具体形态‎无限丰富多样,但‎本质上是共同的,‎都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而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静止‎。

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

‎而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讲世界上除了物‎质,什么都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思考题(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思考题(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 C )A.科学的世界观 B.自发的世界观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 各门科学的总汇2.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C )A.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起源问题B.关于人的本质问题C.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 )A. 无限与有限的关系B.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C.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D. 一般同个别的关系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C )A.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不同看法B.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C.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D. 是否承认世界的运动发展5.一元论的哲学派别都主张( D )A. 世界统一于物质B. 世界统一于精神C. 世界是运动发展的D.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6.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论根源是( D )A. 自然观和社会观相分裂B. 辩证法和唯物论相分裂C.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D.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裂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A. 古希腊罗马哲学B. 中世纪经院哲学C. 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8.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 )A.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 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 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多项选择题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主要是( BDE )A.主观性B.机械性C.片面性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2、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BDE )A.思维辩证法B.朴素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D.唯心辩证法E.唯物辩证法3、哲学是(ACD )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C.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D.对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E.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CDE )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5、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E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集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宇宙6、下列各项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BC )A.所有唯心主义哲学B.有些唯心主义哲学C.所有唯物主义哲学D.有些唯物主义哲学E.休谟和康德哲学7、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ABCE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CDE )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9、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有(BDE )A.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B.确立了科学的是实践观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E.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是(ABE )A.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C.创立了唯物主义D.创立了辩证法E.科学地确定了实践范畴在哲学理论中的地位11.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他们分别是( CD )A. 本体论B. 认识论C. 人本主义D. 科学主义E. 理性主义12.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DE )A. 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B.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学说C. 李大钊的唯物史观D. 毛泽东思想E.邓小平理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二、单项选择题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 C )A. 物质和运动都是客观的B. 物质和运动只同一个东西C.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 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础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章世界的物质性和⼈的实践活动 ⼀、单项选择题 1.“信息是与物质、意识并列的第三个更为⼴泛的概念”,这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主义观点 C.多元论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命题⽬的】本题是通过对信息的理解考查对世界本原的把握。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随着科学的发展,产⽣了信息概念。

什么是信息,哲学家、⾃然科学家们都从不同的⾓度进⾏解释。

有的解释说,信息是“⾮物质的精神实体的特性”,即信息是精神;有的解释说,“信息是物质与意识之外的第三个⼴泛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谓信息是⼀种反映,它是物质的⼀种属性,所以信息不能离开物质⽽独⽴存在。

将信息作为与物质和意识并列存在的概念,等于否认世界有⼀个物质本原,主张世界有多个本原,属于多元论的观点。

所以C项为正确答案。

考⽣回答本题有⼀定难度。

如果根本没有理解命题的⽬的,不清楚考的知识点到底是什么,再加上⼜不知道什么叫信息,根本没有思路,是⽆法做出正确选择的。

这种题型所采⽤的命题⽅法叫作间接命题法,有⼀定的迷惑性。

形式上很难,⽽实际上很简单。

聪明的考⽣假如题⼲没有弄懂,那就应该从所给的选项⼊⼿,采⽤排除法选择。

从题中所给定的四个选项看:A项认为世界有⼀个本原是物质,显然不符合题意;B项认为世界有⼀个本原是精神,也不是题中所犯的错误;D项是否认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和题⼲所犯的错误⽆关。

这样将ABD三项排除,正确答案只能是C项。

【举⼀反三】本题题⼲本⾝就可命制分析题。

2.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两者是根本对⽴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者 D.两者是完全统⼀没有区别的 【命题⽬的】本题考查对意识本质的确认和理解。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关于意识的本质是重要考点之⼀,考⽣在复习中是必须要把握的。

关于意识的本质必须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中来理解和把握。

因为意识、观念的东西不是⼈脑凭空产⽣的,是从客观世界中来的,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即A项,这是⾮常确定的基本原理。

2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2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对“物质”认识的不同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根据,过于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这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个性)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共性),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其基本思想包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这个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规定物质,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说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定义还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选择题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选择题

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
识等同于物质
12.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 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
识等同于物质
13.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 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16.意识能动性的含义是指:
A人的意识是万能的
B人类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能力 C人具有感觉的能力 D人具有改造规律的能力
17.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哲 学寓意:
A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要尊重
客观规律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
C物质存在的形式 D“绝对精神”发展的产物
2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辩 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
A无限性的原理
B绝对性的原理
C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统一的原理
2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辩 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 的实践活动
练习题
(一) 单项选择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所有事物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构成物质体的最小单位 D有形的可被感触到的实体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所有事物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构成物质体的最小单位 D有形的可被感触到的实体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第一部分:大纲要求掌握知识点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2.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3.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04年删去,05年恢复)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第二部分:考点分析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分析]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其包含到对物质的理解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其时空是不可分割的。

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

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一是实践是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单项选择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了A.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2.哲学的党性是指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辩论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对立D.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最顶峰B.科学的哲学体系已经完成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D.绝对真理体系的确立二,不定项选择1.下列关于哲学含义说法中正确的有A. 是研究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B. 与自然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 属于上层建筑D. 在一切社会中都有阶级性E.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B.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往往是非系统的东西C.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D.前者能够指导实践,后者不能指导实践E.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系统和要素的关系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E.理论和实践的关系4.下列属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有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真理和规律的关系C.运动和物质的关系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E.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5.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A.心外无物B.世界统一于感觉C. 理在事先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E.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6.凡是唯物主义哲学派别都主张A. 世界是可知的B. 世界是统一的C.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E. 世界是运动变化的7.不一定属于唯物主义的哲学学说或派别有A. 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学说B. 承认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学说C. 承认世界可知性的学说D. 承认世界永恒发展的学说E.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学说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A. 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 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D. 否认了世界的矛盾性E. 用力学解释一切运动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所以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是因为它A. 同辩证法相脱离B. 没有看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 还不如古代唯物主义进步D.把世界的本原说成了"原子"等基本粒子E. 把运动的复杂形式简单化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的前提是A. 达尔文的进化论B. 细胞学说C.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学说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E. 系统论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黑格尔的辩证法E.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表现在以下方面A. 它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B. 它以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C. 它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D. 它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E. 它使人类第一次在完全的意义上获得了绝对真理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首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E.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14.辩证唯物主义A.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B. 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 是在完全的意义上恢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优点D.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E. 是在扬弃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础上产生的15.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是A.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高度统一B.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真正动因及其社会发展的规律C.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D.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16."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说A. 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 哲学总是与它的时代相互作用的C. 哲学是绝对真理的表达D. 哲学用它特有的方式反映和把握时代E. 哲学要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参考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单项选择1. C2. A3. C二,不定项选择1. ACE2. AB3. CD4. BE5. CD6. ABC7. ABCD8. BCDE 9. ABDE 10. ABC 11. ADE 12.ABCD 13. AD 14.ABDE15.ABCDE 16.BDE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单项选择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94年理1)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A. 时间均匀流逝,具有不变的持续性B. 时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它是不可逆的C. 时间既无开端又无终结,它具有无限性D. 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3.哲学上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A. 人类世界仅仅是由人组成的世界B.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C. 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D. 是主体的世界4.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划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是指整个自然界不能为人类认识的"自在之物"C. 按自身规律运动着的客观世界D. 尚未纳入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5. 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01年文2)A. 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 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 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 是意识的客观内容二,不定项选择1.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永恒和暂时的关系E.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2.下列命题或说法中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有A.天不变,道亦不变B.宿命论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E. 万物齐一3.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A. 弄清楚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就必然可以弄清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B. 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 高级的运动形式以低级的运动形式为基础D. 利用低级的运动形式去解释高级运动形式,是研究高级运动形式的唯一的方法E. 高级的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4.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A.时间,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客观存在B.时间,空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D.当物质的运动接近光速时,时间,空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E. 时间,空间并不存在任何绝对性5.把空间比作盛放物体的大箱子,把时间比作均匀流逝的河流,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 唯心主义观点E. 形而上学观点6.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时间,空间与物质是不可分的B.时间,空间是绝对精神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D.时间,空间是感觉系列整理了的体系E. 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分离的7.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实现B.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实现的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实现的D.人的自己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劳动实现的E.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8.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峰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论述表明A.蜘蛛,蜜蜂等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B.人之所以感到惭愧,是因为人在某些方面其改造世界的能力不如其他动物C.人以外的动物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人则可以形成理性认识D.人的建筑等活动是实践活动,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是E. 人的活动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具备这一特点9.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A.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B.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C. 意识能够改变规律D. 意识对生理功能的自我抑制E.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10. 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下列关于两者的区别论述正确的是A. 人工智能纯系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类意识是生理和心理的过程B. 人工智能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人类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能力C. 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类意识具有社会性D. 人工智能只能接受意识的支配和操纵,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意识,更不可能支配和统治人类意识E. 人工智能已发展到顶峰不能前进了,人类意识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11.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A. 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B. 世界是否统一C. 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还是统一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D. 世界统一于实践还是统一于认识E. 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还是单一性的物质统一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答案一,单项选择1. A2. B3. B4.D5.C二,不定项选择1. CDE2. DE3. BCE4. CD5. BE6. BCD7. ABCDE 8. CDE 9. ABDE 10. ABCD 11. CE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1.把普遍联系歪曲成"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属于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2.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A. 先有联系,后有运动B. 先有运动,后有联系C. 运动构成联系D. 联系构成运动3.范畴A. 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B. 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C.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主观的D.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客观的4.唯物辩证法认为(94年理2)A. 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 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 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 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5.所有的决定论都主张A. 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B. 世界上只存在着必然性,没有偶然性C. 世界上只存在着偶然性,没有必然性D.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6.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92年文8)A. 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 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7.对于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而言A. 它们可以同时变成现实B. 只有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能够转变成现实C. 实现了的可能性是现实可能性,未实现的可能性是抽象可能性D. 一种可能性是真实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虚假的可能性8.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A.是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B. 可使抽象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可能性C. 可使不可能性变成可能性D. 可使任何可能性全都变成现实性9.度是指A.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B.质和量的统一C.事物的质的规定性D.事物的量变状态10.引起阶段性部分质变的根源是A.事物内部根本矛盾的解决B.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C.矛盾的主次双方相互易位D.非对抗性矛盾转化成对抗性矛盾11.爆发式飞跃是指A. 解决因一切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B. 既是解决事物之质变的形式,也是解决事物之量变的形式C. 解决因根本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D. 解决因对抗性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12.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种矛盾的说法属于A.诡辩论的观点B.绝对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辩证的观点13.在事物的转化过程中A. 都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B. 都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C. 有些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些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D.人们的主观努力可有可无二,不定项选择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98年文11)A.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E.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是(96年文11)A.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B.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C.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D. 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3.范畴属于A. 感性认识的形式B. 基本概念C. 人的思维对事物之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D.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E.人们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4.在范畴的问题上,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是A. 把范畴看成是先于自然界而存在的一种精神实体B. 把范畴看成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所形成的基本概念C. 否认了范畴所反映的内容的客观性D. 否认范畴是人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最普遍的矛盾关系的反映E.把范畴看成是人类主观先验的东西5.假象和错觉的关系属于A. 假象是客观的,错觉是主观的B. 假象和错觉都是主观的C. 假象等于错觉,二者不过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语词D. 假象必然引起错觉E. 假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错觉6.原因和结果的同一性表现在A. 原因和结果没有任何界限,人们可以倒因为果,也可以倒果为因B.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作用C.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 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E.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可以是结果7.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A. 种瓜与得瓜B. 闪电之后雷鸣.闪电与雷鸣C. 白天之后有黑夜.白天与黑夜D. 春天之后有夏天.春天与夏天E.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与消费8.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A. 与事物不可分B. 与事物直接同一C. 与事物并非直接同一D. 客观的E. 多样性的9.质和属性的关系包括A. 质是事物属性的表现B. 属性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C. 属性和质不具有同一性D. 属性时时刻刻表现着事物的质E.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10.当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时A.矛盾双方的力量各有消长,但还没有易位B.事物表现为相对静止C.矛盾的主次双方已经易位D.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任何变化E.矛盾双方绝对同一11.在下列各项中属于部分质变的有A. 从猿到人的转化B. 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中,地租的变化依次经历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三个阶段C.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成立苏维埃政权D. 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成垄断资本主义阶段E. 我国目前所进行的体制改革12.哲学上所说的矛盾斗争与政治生活中的斗争性的关系是A. 二者是同一概念B.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种共性,政治斗争性是一种个性C. 政治斗争性不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范畴D. 政治斗争性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表现形式E.在阶级社会中,所有的矛盾斗争性都表现为政治斗争性13.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体现在A. 任何个性都是共性B. 共性是对个性的抽象和概括C.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D. 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E.共性只是个性的某些方面或本质1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93年文15)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E.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一,单项选择1. B2. D3. A4. D5.A6. C7. B8. A9.B10. B 11. D 12. D 13. C二,不定项选择1. ABDE2. ACE3. BC4. CD5. AE6. BCE7. AE 8. ADE 9.BE 10. AB 11. BCDE 12.BD13. ABCE 14. ABDE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单项选择1. 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A. 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B. 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C.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D.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2.表象A. 属于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B. 属于理性认识,但不反映事物的本质C. 有时属于感性认识,有时属于理性认识D.属于感性认识,是对知觉的再现3.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关系是A.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否认真理的价值性B.坚持真理的价值性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价值性要以客观性为基础D.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价值性是等义的4.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方法B.分析方法C.综合方法D.演绎方法二,不定项选择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 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B. 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C. 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D. 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E.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客体的有A. 人类认识到的自然界B. 人类尚未观察到的天体C. 社会现实中的事件D. 人们阅读的书籍E. 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特点及关系是A. 认识主体不等于主观,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 认识的客体包括了一切物质世界C.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首先是反映关系,然后才是实践的关系D. 尚未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的物质世界还不是认识的客体E.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4.实践之所以能够有力地驳斥不可知论,是因为它能够把A.真理变成现实B.谬误变成真理C.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D.人的认识器官不断延长E. 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5.人们之所以要重视间接经验,是因为A. 实践并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 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去亲自实践以获得直接经验C. 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D. 认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E.书本也是认识的一个源泉6.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之所以必要和重要,是因为A. 理性认识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B. 理性认识应当转化成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C. 理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由谬误转变成真理D. 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E.在第二次飞跃之前,理性认识仅仅是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7.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要受到A. 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制约B. 实践水平的制约C. 人们自身经验,知识水平的制约D. 人们认识结构的制约E.客观事物暴露程度的制约8.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A. 真理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条件和范围B. 该认识只为少数人所坚持C. 背离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 在实践中一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E.真理具有相对性9."三角形之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是A. 普遍真理B. 绝对真理而不是相对真理C. 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D.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E.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的真理10.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A. 真理和谬误并没有任何界限B.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C. 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D. 任何真理都带有不确定性E. 真理是因人而异的1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A. 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 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C.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D. 任何相对真理都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E. 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从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12.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会导致A. 怀疑主义B. 相对主义C. 绝对主义D. 不可知论E.教条主义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答案一,单项选择1. C2. D3. C4.A二,不定项选择1. BCD2. ACDE3. ADE4. ACDE5. BCD6. ABD7. ABCDE 8. AC 9. ADE 10. BCD 11. BCDE 12. ABD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 A 2. B 3. C 4. B 5. C 6. C 7. A一,单项选择1.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02年理1)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C. 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 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A. 它是生产力中的最重要的独立的要素B. 它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C. 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D.它是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的形式3.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社会主义政治法律观点B. 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三个代表"思想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A. 体现我国国体的政体形式B. 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C. 我国各个阶级联合起来的组织形式D. 我国统一战线的一种形式5.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6.在社会意识诸形态中起核心作用的是A. 哲学B. 道德C. 政治法律思想D. 艺术7.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A. 不属于上层建筑B. 属于政治上层建筑C. 属于思想上层建筑D.属于上层建筑中和经济基础没有关系的社会意识形式二,不定项选择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因为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全部现象B.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C. 两种历史观的其他问题,要受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规定和制约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整个世界的全部现象。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是哲学的进步任务,而要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探讨世界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方式,探讨自然、社会、人类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这是哲学世界观的基础。

与唯心主义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于精神性不同,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唯物主义的进步前提是承认物质在我们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而且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物质性的理解,看法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不理解实践活动及其意义,而是把它们当作实践去理解。

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与世界全部关系的基础,而且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物质活动,构成了一种直接而现实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括人的实践活动在内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学说,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前提,是正确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出以往一切哲学的地方就在于,它把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能动性的实践活动辩证地统一起来了。

这是哲学世界观的深刻变革。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确立科学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物质、运动、时空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一个焦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

准确的理解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形式,对我们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非常重要。

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依据对“物质”的不同的认识深度和广度,我们可以把唯物主义哲学划分为三种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代表了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历史阶段。

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一切旧唯物主义都把自然界看成是唯一的客观存在,认为人和社会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把自然界看成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纯粹自然,忽略了人和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发生的巨大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确实首先必须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但人的实践活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自在自然一方面是指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另一方面是指人类实践活动目前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人化自然即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自然,或者说是打}二人的实践活动的印记的自然。

既然人化自然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它就不是独立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而是随着实践活动发生变化的。

同时随着实践活动的扩展,自在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自然。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时指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大家知道,樱桃树和几乎所有的果树一样,只是数世纪以前由于商业才移植到我们这个地区。

由此可见,樱桃树只是由于一定的社会在一定时期的这种活动才为费尔巴哈的‘感性确定性’所感知。

”①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

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仅仅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却陷人唯心主义,主要就是由于它缺乏实践的观点。

这样,一方面,它把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看成是纯粹客观的自在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又把人的实践活动看成是纯粹主观的东西,从而也就把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历史看成是一种主观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活动,人与人之间就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一定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从而就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论文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论文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论文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的论文篇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物质世界的具体形态无限丰富多样,但本质上是共同的,都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而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静止。

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

而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讲世界上除了物质,什么都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可以从物质运动中获得解释和说明。

坚持这种观点,就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树立起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②这一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我们党的路线的理论基础。

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性去改造世界,而绝不能从主观想象和本本条文出发。

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的论文篇二:《浅谈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摘要】1.什么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3.实践即存在4.总结【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实践物质统一性【前言】读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后,我感觉受益匪浅。

下文,我把我的一些感想写出,望老师批评指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觉得马克思主义让人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但为什么会使人有了这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呢落实到根本上,是因为学习并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认识论。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2章第1节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2章第1节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

(2)了解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

(3)了解人脑的出现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4)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科学精神】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公共参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指导实践活动。

1.教学重点: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

2.教学难点: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引入新课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我们学习世界的物质性。

(二)讲授新课世界的物质性(板书)一.自然界的物质性(板书)阅读与思考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

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

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

只是到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阅读与思考《周易》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尚书》提出“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作为“天所以命万物”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第二章 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第二章 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在马克思哲学的各个方面。 在自然观中,它在确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的同时,确认实践是人与自然 相互作用的基础; 在历史观中,它确认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的本质,是“社会的自然"与 “自然的社会",消除了“物质的自然”和“精神的历史”对立的神话; 在辩证法中,它在确认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同时,确认实践本身就是一种 否定性的辩证运动,而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以之为基础的; 在认识论中,它确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真理性认识的标准和最终目的,实 践是价值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总之,实践 犹如一根红线,贯穿马克思哲学的各个基本环节,把它的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 体。
实践既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和感性的活 动。因此,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这一概括,深刻地揭明了实践 活动的矛盾本性,就是说,它既揭示了实践活动的独特本质,又阐明了实践活动所内 含的基本矛盾。
1.实践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 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也就 逻辑上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 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
因此,当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时,也就 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以科学实践观 为基础的马克思哲学,既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又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 史观的高度统一。

马哲练习答案第二章

马哲练习答案第二章
C、不可知论 D、辩证唯物主义
25、“人不能两次踏进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B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6、时间是指( B )
D、 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8、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B )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19、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一种( A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二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规律客观性
D.运动绝对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C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4、“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C )。
A、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B、为意识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C、为人提供了生活资料 D、使人更好地透应自然
3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D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时间是无始无终的 D、时间是不可逆性
34、时间的无限性是指( C )
A、时间是瞬息万变的 B、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C、时间是无始无终的 D、时间是不可测量的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辩证发展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结 语:哲学与人生智慧
幽默:一个英国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俄罗斯人一同欣赏一
张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的画
第三节:人的实践与物质世界
一、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一)科学的实践概念
康德:实现人的意志自由和自主的主观精神活动; 黑格尔:实践是“绝对观念”的一种精神活动而已
马克思: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 性物质活动。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意识与物质世界
一、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1.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是
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应.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形式是主观的:表达形式、反映程度因人而异。但主 观形式是反映客观内容的,其主观差别都有客观依据。
1.唯物主义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是由某一种或某一些具体的物质形态或“原初”物质 组成的,万物由它而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中国古代的“五行 说”,古希腊的“水”、“火”或“原子”等等。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 ,与西方近代 自然科学的发展特点相适应,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在历史 观上则是唯心主义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分 普遍联系、发展、全面地看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3)辩证法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

(马哲)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

(马哲)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
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世界,一是指人 类世界产生前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活动 还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一是指人 化自然,二是指人类社会会。 3、两者的区别——自在世界运动变化自发, 人类世界的运动变化与人的活动紧密相连。 4、两者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4、两个世界的联系 (1)内容同构(都具有相对应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方式) (2)规律同一 (3)互相转化 5、两个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人的实践 活动 (1)两个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2)实践是两个世界的接触点 (3)实践是两个世界相互转化的基础和途径

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联系
自在 世界
相互作用 相互转化
人类 世界
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1、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相对立又 统一的人类世界 2、实践推动着人类世界的不断发展


客观现实
2.自觉能动性
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 有目的、有动机,接受意识的指 导,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愚公移山
3.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水平和程度、手段 和方法,总是受社会历史 条件的限制 , 它自己也有一 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步过 程 实践的目的总是同一定时 代的历史任务相联系 实践不是个人孤立的活动, 总是要同社会发生明显的 或隐蔽的联系

(一)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
马哲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活动
以往哲学的成果
自身的发展
(二)实践的含义和结构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 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 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结构
实践主体
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首先,哲学上讲的物质与日常生活中讲的物质不同,它具有最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是所有物质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关系:前者是对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的抽象概括,是共性(普遍性),有绝对性;后者则只反映自然界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是个性(特殊性),有相对性,是对前者的丰富和证明。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和出发点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物质概念的,从而把物质定义与唯物主义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2.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这里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是指:A.普遍性 B.特殊性 C.科学性 D.客观实在性[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惟一特性指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一切物质形态本质共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这一概括是列宁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正确总结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作出的。

列宁首先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揭示了“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概念的最本质的规定。

物质是客观实在,那么什么是客观实在呢?客观实在就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客观唯心主义者柏拉图的理念和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都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但是在他们那里,理念和绝对观念并不是物质。

因此,仅把客观实在理解为不是人的意识或独立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不行的。

所谓客观实在,其“实在”是指它一定是实存的,可以为人直接感知或有条件(借助认识世界的仪器,包括延伸感官的仪器和非延伸感官的检测仪器)为人间接感知、描述的东西。

“实在”就是“自在之物”;其“客观”是指它的产生或存在与意识无关。

3.“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认为: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是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的可感知性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恩格斯的物质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理论传统,吸收了它们关于物质概念的合理思想,在总结哲学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规定和说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曾经给物质以这样的定义:物质这个概念无非是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的物质定义主要从本体论上讨论物质;从物质与实物的关系上、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上说明物质。

其一,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的抽象,而这种抽象的物质没有人能直接看到或体验到,所以恩格斯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

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其二,物质不是直接的感性存在物,并不等于它不可认识。

物质是可以转化为我们能觉察到的“物质”的,即通过研究个别的实物来认识物质,也正是通过研究个别实物,我们才能认识物质。

本题的正确答案显然选B。

认为“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A选项)和“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D选项),都没有看到物质范畴不是感性存在的东西,混淆了物质范畴和具体实物,是错误的。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因此选项C也是错误的。

4.旧唯物主义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上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物质,是缺乏辩证统一性的物质观。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正确的是: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范畴的区别。

物质概念在人类思想史上经历了许多变化,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被赋予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解释,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中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哲学上讲的物质与自然科学上讲的物质的关系具体表现在:(1)两者的区别:第一,反映的对象和范围不同。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从万事万物的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共同性,是一般概念;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理论仅揭示出特定的物质形态的结构和特性,是具体的概念。

第二,哲学的物质范畴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理论具有暂时的和可变的相对性,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或修正。

(2)两者的联系:第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以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理论为基础。

第二,哲学的物质范畴又给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研究以方法论指导。

第三,自然科学对于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新认识、新发现,不断为哲学物质范畴的正确性提供新的证明。

可见,二者的关系也是共性与个性、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因此答案选B。

5.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的基础上,把哲学物质观提高到现代水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变革的突出表现是:A.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B.人类实践活动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C.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D.实践是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环节[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的科学的物质观在哲学上有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根本立场,有力地批判了唯心主义及其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物质可以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认识,从而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在物质范畴理解上的直观性、机械性和形而上学,从而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的变革,突出地表现在它把人类的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首先,它把物质范畴拓展到了社会历史领域,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其次,它把实践作为一个必要的因素包含到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中,从而实现了从物质过程的内部来理解事物发展的辩证法,真正地把物质的客观性及其发展的辩证性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其三,它把实践纳入到对物质的理解,人在自己所进行的客观物质活动中内在地认识物质,彻底地解决了物质的可知性问题,实现了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与能动反映论的统一。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6.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物质范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范畴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并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范畴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形式,范畴是主观的,但是作为事物本质和关系的反映,范畴的内容是客观的。

具体到物质范畴,作为范畴的一种,它是主观的,同时物质范畴也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反映,物质范畴的内容是由客观存在的物质决定的。

考生要特别注意“物质”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不能一概而论。

该题中与“物质范畴”相对的“物质”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实物。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7.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指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某种相对稳定的存在形式和状态。

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其表现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和不可穷尽的。

在物质世界当中,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的规定,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质,彼此有别,由此形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试题中与“物质形态”相对的“物质”即物质概念。

物质概念抽象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性,即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除了具有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身个别属性。

可见,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对此,一方面我们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不到世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统一性、物质性。

8.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这里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C.意识对物质是否具有反作用 D.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题干所引用的材料是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济批判主义》一书中提出关于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他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绝对性是说,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在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哲学路线的标准上、在给物质和意识下定义时,两者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因为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哲学路线的是非和哲学党派的区分。

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相对性是说,在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范围之外,如果仍然坚持物质和意识“绝对对立”的观点便是错误的,因为这时二者的对立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可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