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7个常见文言虚词人教版(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一.之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教学课件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教学课件

专诸之刺王僚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
5、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宋何罪之有 ?
何陋之有? 惑之不解
6、结构语气助词,补充音节或舒缓语气。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7、作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吾欲之南海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辍耕之垄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020/12/09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报之于陛下 能谤讥于市朝者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战于长勺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告之于帝
2、表原因:由于、因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比较:译为 比
皆以美于徐公
所欲有甚于生者
4、表被动,译为 被
3、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以君为长者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020/12/09
4
4、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无从致书以观
5、表结果,译为:以致、因而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6、表承接。相当于“而”或不译
遂许先帝以驱驰
卷石底以出
7、表修饰、限定,可不译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计日以还
8、动词 译为:以为、认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皆以美与徐公
先帝不以臣卑鄙
2020/12/09
5
第三组:文虚词“于”、“其”的用法意义

人教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ppt 课件

人教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ppt 课件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 道 1. 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道路
2. 伐无道,诛暴秦
3. 不足为外人道也
道:道义
道:说,讲
再如:书
• 1.乃丹书帛曰。 书:书写 • 书:文字,字条 • 2.得鱼腹中书 • • 3.一男附书至 书:书信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体会 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 • • 1、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 词义的区别:
1. 2. 3. 4. 5. 长跪而谢之 “谢”今义:感谢 古义:道歉 阡陌交通 “交通”今义:指运输业 古义:交错相通 先帝不以臣卑鄙 “鄙”今义:低劣,下流 虽人有百手 古义:低微,鄙陋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虽”今义:虽然 古义:即使
“亡”今义:死亡 古义:逃亡
•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辨析
• 文言实词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 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 来理 解词义。进行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 注意以下四种情况:通假字,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一、通假字辨析。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 (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 叫通假。
②公将鼓之 句中的“鼓”是名词用作动词 鼓:击鼓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②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用作状语, “象狗一样”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作动词,“以……为美”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 “用箕畚”
专题复习
文 言 文 复 习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考题回放:分析题型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精品课件

语是论议,与蒙是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论议。这种情
况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是谓语的修饰成分,与主语
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自然也就不能与主语互换位置
。否则,整句话的意思就会完全发生变化。
与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与的用法与意义
1. 我寄愁心与明月
动词 给予 2. 与儿女讲论文义
介词 对、向、
3. 和陈太丘与友期行
7. 列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连词 表转折
8.家无井而出溉汲
9. 有连闻词而传之表者因果
连词 表顺
10.遂承与邵推扉而入
连词 表修
11.保守饰不敢动,以至于我
,而吾子不肖
连词 表转
12折.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连词 表顺 承
三、“其”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其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其的用法及意义
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一、“之”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之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之的用法及意义
1. 下车引之
代词 他,指元 2. 方代学词而时习它之,指学 3. 过曲的肱知而识枕之
代词 它,指“肱”
4.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 它,
代词 它,
5. 夫君指子优之点行 助词 相当
指缺点
6. 复于投“的之” 代词 它,
7. 指而骨两头狼之并驱如故 助词 取独,无
意义
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
8.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9. 又助意数词义刀毙之补充音节,无
代词 它,
10.禽兽指狼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 相当
11.宋之于丁“的氏”
助词 相当
12.有闻于而“的传” 之者 13.得一代件词事人之使指这
助词 相当
14.因往于晓“的之”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复习公开课 共26页PPT资料28页PPT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复习公开课 共26页PPT资料28页PPT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6页PPT资料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总复习ppt课件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总复习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32
实战练习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然读书者富贵人有几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5、谓为信然
6、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7、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6、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胡不已乎 精选ppt课件
33
1、然之。命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 2、然,诚有百姓者。 3、吴广以为然 4、植然其言及圣门,,门吏阻住 5、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 6、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 7、杂然相许 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精选ppt课件
1
教学目标
了解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 正确理解初中常见文言虚词
的意思和用法
精选ppt课件
2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
之、于、也、而、焉、乎、 其、然、虽、为、以、且、 则、乃、夫、故、何、或、 既、哉、已、矣、若、所、 者
精选ppt课件
3

1、往,到......去。 2、他,她,它(们)。 3、我 4、这,此。 5、的。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8、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9、凑足音节,无实义。 10、向。
精选ppt课件
41

1、虽然, 2、即使,纵然 3、固定用法“虽然”:即使这样
实战练习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6、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精选ppt课件
40

1、才 2、竟然 3、你的,
你们的 4、是 5、就 6、于是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7个常见文言虚词人教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7个常见文言虚词人教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7个常见文言虚词人教版一、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⑤君将哀而生之乎?(译为“我”)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二、作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A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B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格式为:中心语+之+定语。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去”。

如:①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③其一犬坐于前。

二、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相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2021年中考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课件(共72张ppt)

2021年中考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课件(共72张ppt)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常见文言虚词——乃
乃重修岳阳楼。
二、连 词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乃入吴寻二陆。
常见文言虚词——乃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代 词
译为“你,你的”。
常见文言虚词——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一、介 词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二、动 词
孰为汝多知乎!
(5)认为
常见文言虚词——为
二、动 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常见文言虚词——者
一、结构 助词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 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译作“替”“给”
常见文言虚词——为
一、介 词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译作“替”“给”
常见文言虚词——为
一、介 词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作“为着”“为了”
常见文言虚词——为
二、动 词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1)做、干
常见文言虚词——为
二、动 词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2)发明,制作,制造
常见文言虚词——为
二、动 词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3)当作、作为
常见文言虚词——为
二、动 词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复习课件.ppt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复习课件.ppt

2019-10-20
感谢你的聆听
26
3. 表示被动,译作“被”。如: 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士卒多为用者 ④梅花为寒气所勒
2019-10-20
感谢你的聆听
27
(二)“为”用作动词 ,读作“wéi ”。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 记》)
②知之为知之 (《论语八则》) 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 儿辩日》) ④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2019-10-20
感谢你的聆听
35
中考例题分析
1.下列四项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也。
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
2019-10-20
2019-10-20
感谢你的聆听
16
4、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 “在、从、到”
例: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在) ②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从)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 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皆以美于徐公。(比、胜过)
1、扶苏以数谏故
(因为 )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靠 )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 )
4、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致 )
5、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而” )
6、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认为 )
8、以光先帝遗德
(来 )
9、因以为号焉

中考文言文主要虚词归纳课件

中考文言文主要虚词归纳课件

一. 之 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 种” “这件事” • 10、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 11、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 12、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 石潭的情景。) • 13、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 马) • 1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 15、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 16、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 17、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 18、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 谏这件事)
5、怅恨久之 6、卒之为众人 (最后成为众人)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 词后面,或不及物动词后面补充、舒缓这 个句子音节的语气词,起调节音节作用, 无实义。
“之”表限定作用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局促一室之内
始之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看谁说得最准确
请解释下列“之”字的含义:
作代词,代指知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二、“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用
“之”作宾语前置标志的用法在初中教材中有很多, 如下列语句中的“之”字: ①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 《陋室铭》) ②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 马生序》) ③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 《隆中对》) ④ .宋何罪之有? (墨子 《公输》)
分析以上例子,可知形如这样的 时,“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 章》) ②.择其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十二章》) ③ .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当 “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字用 作代词,代指上下文中的(人、事、 物),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7个常见文言虚词人教版(1)
一、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⑤君将哀而生之乎?(译为“我”)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二、作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A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B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格式为:中心语+之+定语.例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三、作动词
一、作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
多为数词.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③其一犬坐于前.
二、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相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放在“如……何”句式前,加强反问语气)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表反问语气;
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④汝其勿悲!(《与妻书》)(表祈愿希望语气)三、作连词
A.作一般连词,可译为“那么”“就”.例如:①蝉则千转不穷.②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表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表转折,可译为“却”. 例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表假设,①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③溪深而鱼肥
2、表承接,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日出而林霏开
3、表递进,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表修饰,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③杂然
而前陈者,太守宴也④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如:①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②视其缶,而吾蛇
尚存,(则弛然而卧)
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表转折),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助词,表示时间的副词词尾.如:①既而儿醒,大啼②俄而百千儿哭
一、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②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按照”等.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
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
3.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4.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
二、作连词
①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
②表顺接时,相当于“而”;
③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④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4.卷石底以出 5.计日以还——相当于“而”
三、作动词
可译作“认为”.如:
1.皆以美于徐公.
2.或以为死……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愚以为营中之事
四、特殊用法
作介词,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对于”、“同”、“给”、“到”等.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在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如:
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②苛政猛于虎也
4、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①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
②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3、用作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
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