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比较植物生态地理学的意义和发展

合集下载

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意义、概况和方向

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意义、概况和方向

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意义、概况和方向作者:于晶孙鹏雁郭水良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01期摘要:沿海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的研究非常薄弱,综述了国内外岛屿苔藓植物学的概况,发现有关岛屿苔藓植物繁育特征、传播能力、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苔藓植物上的适用性均存在争议.我国沿海岛屿众多,但是绝大部分均没有苔藓植物的资料.因此,开展我国的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地理学研究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舟山群岛是开展沿海群岛苔藓植物多样性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特别是生境破碎化对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理想场所;占我国沿海岛屿数62.5%的4 607个闽浙沿海岛屿是开展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梯度分布和气候因素的合适区域.关键词:苔藓植物;岛屿生物地理学;多样性;综述中图分类号: Q 948.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5137(2016)01007006苔藓植物是高等植物中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重要特殊类群,种数仅次于被子植物.近年来,随着苔藓植物在环境指示、生态恢复、药用和景观利用等方面重要作用的发现,苔藓植物区系地理、多样性等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近年来,对我国甘肃白龙江流域、秦岭山区、新疆阿尔泰山、昆仑山、江西九岭-幕阜山区、贵州苗岭等地区的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项目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http:///).目前,国内外关于苔藓植物区系与多样性研究,大多集中在对陆地环境的研究[1-3],而对于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特别是沿海岛屿研究非常薄弱.我国沿海岛屿众多,面积500 m2以上的就多达7000余个,绝大部分以群岛或列岛形式作有规律的分布(http:// /20130419/n373257412.shtml).除了海南[4]、台湾[5]、崇明[6]3个大岛和普陀岛[7]、金山岛[8]、香港[9]外,有关其他岛屿苔藓植物的研究极少,因而人们对我国沿海岛屿苔藓植物认识也非常粗浅.事实上,很多岛屿具有丰富的苔藓植物多样性,例如面积仅0.45 km2的金山岛上就记录有苔藓植物62种[8],面积不到13 km2的舟山普陀岛上就有苔藓118种[7],ZHANG等[9]发现面积狭小的香港岛上分布着非常丰富的苔藓植物.国外也有些关于海岛苔藓植物区系的研究报道[10-13],但是,很少见有关于沿海群岛苔藓植物多样性特点和地理分布规律的专类研究.本文作者综述了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概况、方向、研究的优先区域,旨在为开展我国的岛屿苔藓植物学研究提供参考.1 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与大陆环境相比,岛屿长期处于与大陆隔离状态下,环境特殊使得岛屿苔藓植物往往有更高比例的特有类群[14].例如,Linis[15]研究发现了菲律宾Mindoro岛的Rhacocarpus alpinus等3种特有成分;Désamoré等[14]发现委瑞内拉岛屿化地形的Guiana高地是新热带第二个重要的特有成份分布区域,有10%的苔类为该区域特有.因此,开展我国沿海群岛苔藓植物区系与多样性研究,有望发现适应这类环境条件的特殊苔藓植物类群,丰富我国苔藓植物区系.苔藓植物配子体形体细小,生活史短,单倍体占优势,能够快速定居,并容易迅速消失,对分布的基质有高度的专一性,而且相当一部分苔藓植物又很少产生孢子,无法用孢子进行远距离传播,对于这部分苔藓类群,岛屿之间、岛屿与大陆之间的基因流弱,从而减弱了通过基因流来应对生境破碎化对苔藓植物遗传漂变.以上这些特点,使得许多苔藓植物类群成为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问题的理想研究材料[16].因此,生境破碎化对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影响研究开始受到人们重视.Wang等[17]研究发现,千岛湖区破碎化的生境中,以无性繁殖为主的大灰鲜(Hypnum plumaeforme),其岛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湖边种群,而经常以有性繁殖为主的东亚小金发鲜(Pogonatum inflexum),其岛屿群落和湖边群落的遗传分化程度不高.沿海群岛是典型的破碎化环境,开展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能够深入地揭示生境破碎化对苔藓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和机理.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理论是生态学以及保护生物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是该理论建立和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被子植物.近年来,国外学者开始重视苔藓植物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例如,Hutsemékers等[18]对岛屿分布的圆叶平灰藓(Platyhypnidium riparioides)研究表明,海洋岛屿不是孢子植物遗传多样性的“洼地”,也不是进化上的死胡同;Karlin等[19]发现,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在夏威夷群岛上并没有进行有性繁殖,但是形成了高度的遗传多样性;Patio等[20]发现岛屿上的苔藓植物有性、无性繁殖的种类的比例高于陆地种类;Vanderpoorten等[21]研究后认为,岛屿苔藓植物的分布是由于孢子远距离长途传播形成,而不是通过替代生物地理的方式形成;Victoria等[22]发现岛屿苔藓植物的生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Tangney等[23]以新西兰Manapouri湖区东部23个岛屿为区域,研究发现岛屿面积、宏观和微观环境条件对苔藓植物丰富度有明显影响,岛屿面积与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的曲线关系;水体的隔离作用对岛屿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微弱.因此,在我国沿海群岛开展苔藓植物地理学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内容.虽然国外学者对岛屿苔藓植物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不过争议也不少.首先在有关苔藓植物种数与岛屿面积关系上,王莹莹等[24]认为岛屿苔藓植物物种数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符合MacArthur 和Wilson的种-面积关系模型;但是Tangney等[23]认为岛屿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岛屿面积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的曲线关系,对于部分生境的苔藓植物甚至没有影响;Pharo等[16]认为,一些岛屿化生境上苔藓植物丰富度与生境面积、空间隔离程度无关;其次在有关岛屿苔藓植物的繁育系统特征上,Tangney等[23]发现,新西兰Manapouri湖区岛屿上92%的苔类、89%的藓类是单性的,而新西兰整体上苔藓植物单性的比例却不到60%;但是Patio等[20]认为,岛屿苔藓植物应以两性、无性繁殖和短距离传播的种类为主;还有关于岛屿苔藓植物的传播能力上,Victoria[22],Linis[15],Désamoré[14]等认为,岛屿环境下苔藓植物特有成分比例普遍地低于被子植物,被认为是与苔藓植物能够以孢子进行长距离传播有关.但是,Miles和Longton[25]认为,长距离传播的苔藓植物孢子形成种群的可能性并不高;Wyatt[26]认为,对于雌雄异株的苔藓植物,雌株与雄株之间的距离只有在几厘米范围时能够形成种群.由无性繁殖体的远距离传播也是可能的,但是极少有这方面的研究.因此,开展我国沿海群岛苔藓植物的地理学研究,也将为解决以上的这些争议提供新的证据.2 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国外学者关于岛屿环境下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及生物地理学研究也是近几年才开展.AhPeng 等[27]比较发现,南美大陆哥伦比亚Nevado del Ruiz山和大西洋岛屿(Réunion 岛)树附生苔藓植物沿着海拔梯度上多样性和丰富度的梯度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岛屿上的树附生苔藓植物,种类的平均海拔分布范围随着海拔的上升而上升,而种的丰富度则下降.Aranda等[12]开展了Terceira岛苔藓植物多样性的研究,提出了如何研究获得一份完整苔藓植物名录的方法.Lloret等[28]研究了Canary岛上苔藓植物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变化规律,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它们的影响.Kimmerer等[29]对以地形不规则的冰川砾石上的苔藓植物群落为材料,检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预测效果,发现砾石上苔藓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并不受该区域砾石面积和隔离程度的影响.岛屿苔藓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也受到重视.AhPeng[30]研究了Reunion岛上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发现高的海拔、丰富的雨量和与传播源相对短的距离是形成该岛屿丰富的苔藓植物的原因,并作出了该岛上苔藓植物多样性的热点和特有中心位置.Victoria等[22]研究了南极George王子岛藓类植物的生活型组成特点,发现该岛上苔藓植物以丛生为主(59%),其次为垫状(31%),7%的地毯状,3%的种类为交织状(3%).岛屿苔藓植物的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也受到重视.Vanderpoorten等[21]以高山紫萼藓(Grimmia montana)为材料,应用3个叶绿体基因片断,基于网络分析和Fst and Nst统计,发现Madeiran和西地中海岛屿的类群与欧洲和北美的关系密切,Canary岛的类群与西南欧或南非的类群关系密切,分析表明,高山紫萼藓在这些岛屿上的分布是由于孢子的远距离长途传播形成,而不是通过替代生物地理的方式形成.Skotnicki等[31]应用RAPD和DNA测序技术研究了Macquarie岛屿、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地区角齿藓(Ceratodon purpureus)的遗传多样性,明确了不同来源的角齿藓种群的遗传关系.Skotnicki等[32]应用RAPD技术研究了Sarconeurumglaciale在 Ross岛上的遗传变异和传播特点,发现该种是通过冰雪融化形成的水流由上向下进行短距离传播,而通过风进行长距离传播.Patio等[33]应用ISSR技术研究了Canary Islands特有的木灵藓(Orthotrichum handiense)的起源时间、姐妹种的地理分布和该种的种群遗传结构.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区系地理的研究.曹同等[8]报道了离上海市不远的金山岛苔藓植物24科42属62种,其中石生、土生和树生种类分别有41、35和15种,特别注意到上海市区的伴人苔藓并没有在金山岛分布.徐波[6]研究发现,崇明岛的苔藓植物由于该岛农业生产等人为干扰,种数较少,仅有苔藓植物8科16属38种,并以顶蒴藓类为主,生境的同质化使岛屿苔藓植物群落的分化并不明显.除了海洋岛屿的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内陆人工湖区形成的岛屿和陆地“岛屿化”生境中的苔藓植物地理学研究也受到人们重视.王莹莹等[24]研究了浙江千岛湖东南湖区10 个岛屿和1个半岛的苔藓植物组成及生境片断化对其多样性的影响,发现生境破碎化对该区域不同的苔藓植物种类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不受岛屿面积影响的苔藓植物有29 种,受岛屿面积影响的苔藓植物有58 种.孙悦[34]开展了海南岛尖峰岭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发现该区有苔藓植物40科93属238种,包括了刺网藓(Syrrhopodon armatispinosus)、东亚虫叶苔(Zoopsis liukiuensis)、大紫叶苔(Pleuroziagi gantea)等濒危苔藓植物,并与我国其他山地苔藓植物的区系关系进行了比较.师学芹[4]报道了海南岛屿霸王岭苔类植物23科52属165种和角苔植物1种.最近出版的广东苔藓植物志[35]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海南岛苔藓植物.另外,Lai和WangYang[5]报道了台湾苔藓植物种类名录,郭城孟[36]研究了玉山苔蘚植物生活型.杨嘉栋和蒋镇宇[37]比较系统地综述了台湾岛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特点,发现台湾有藓类植物66科261属872种藓类和42科121属487种苔类和角苔类植物,每千平方公里苔藓种数高达37.75种,地区特有种类也达7%~8%,台湾的苔藓植物与日本和中国大陆最为接近(http://2008checklist.biodiv.tw/disc2008/doc /JiaDong%20Yang.doc).但是有关海南和台湾岛屿的苔藓植物研究主要是报道了苔藓植物种类组成,并没有涉及到苔藓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苔藓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工作.3 岛屿苔藓植物研究内容和代表性方法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主要是要回答研究岛屿的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特点如何,有哪些影响因素;能否应用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动态平衡理论预测岛屿环境下的苔藓植物多样性;苔藓植物是否存在某种“性状组合”来适应岛屿环境条件;以及岛屿环境下的苔藓植物种群遗传结构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等.以上问题涉及到苔藓植物区系地理、生态学、多样性和分子亲缘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世界各地完成的苔藓植物志和物种编目,为正确鉴定苔藓植物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岛屿苔藓植物物种地理组成及其与邻近地区的关系研究,主要涉及相似性计测,以及这种相似性的图形表达,一般以种、属和科的分布有无为指标,应用Jaccard相似性指数公式,采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s 聚类策略,用Pcord4.0等生态软件进行聚类和排序分析[38].影响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因素是典型的生态学问题,研究时可考虑到岛屿面积、隔离程度、生境类型、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人为干扰强度等因素.由于苔藓植物对生境特别敏感,因此在野外调查时注意岩石、林下、树干、土生等生境类型下苔藓植物的采集.数据的分析涉及到应用包括典范对应分析在内的多元统计分析,以及通过函数拟合、生物统计检验等方法,比较不同面积、不同隔离程度下岛屿相同生境条件下的苔藓植物丰富度,以检验岛屿生物地理学中的平衡理论的适用性.岛屿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在物种和遗传两个水平上开展工作,分子水平上应用包括ISSR在内的标记方法开展工作,基于包括trnLF、trnG、psbAtrnH、rps4等叶绿体的碱基片断和ITS 等核的碱基片断构建代表性种类遗传分化的分子系统树,用于探讨研究种群及其与陆地种群间的分子亲缘关系.阐明苔藓植物是否有与适应岛屿环境有关的性状特征也是岛屿苔藓植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这里主要是应用包括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生物统计方法,阐明是否有与岛屿环境相联系的性状.4 我国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关键区域舟山群岛位于中国东海北部海域,地理坐标为29°32′-31°04′N,121°30′-123°25′E,东西191.2 km、南北153.3 km,海域22000 km2,陆域面积1371 km2,是中国第一大群岛,由1339个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组成,占我国海岛总数的20%,其中1 km2以上的岛屿58个,舟山本岛又是我国第四大岛,面积502 km2[38],居民以渔业为主,岛屿人为干扰相对较小,苔藓植物多样性较高,例如面积不到13 km2的普陀岛就有苔藓植物118种[7].舟山群岛的岛屿大小不等,岛屿间的隔离和离大陆间的距离不同,另外在岛屿形状、海岸线长度、海拔高度等亦变化多样.万利琴等[38]等研究过舟山群岛9个主要岛屿间种子植物区系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岛屿海拔、离大陆远近、岛屿海岸线长度、岛屿总面积、山地面积、平地面积、人口数量等环境因素均会对种子植物区系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对岛屿上的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影响如何却无人研究.李登科等[7]报道过舟山群岛普陀岛有118种苔藓植物,除了这一简单的名录外,没有任何关于舟山群岛苔藓植物的其他研究报道.其次,舟山群岛是浙江天台山脉向东北的延伸部分,约在距今7000年的最后一次大海入侵才彻底与大陆分离而形成舟山群岛,区域内岛礁众多,是典型的破碎化生境,地质历史背景明确,适合于开展生境破碎化对苔藓植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工作.因此,舟山群岛是开展苔藓植物多样性,特别是研究生境破碎化对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理想场所.如果要在更大的尺度上开展我国的岛屿苔藓植物学研究,建议选择闽浙沿海岛屿.闽浙沿海岛屿位于我国东海海域,北起31°04′N(舟山群岛),南至23°34′N(福建东山岛),横跨北、中、南亚热带3个气候带,面积超过500 m2的岛屿有4607个,占我国沿海岛屿总数的62.5%.在此区域开展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能够反映我国亚热带沿海岛屿的苔藓植物区系和多样性特征及其气候响因素.因此,我国闽浙沿海岛屿是开展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梯度分布特点及其气候因素的理想区域.参考文献:[1]Li F X.Species and ecosystem diversity of bryophyte in Foping NatureReserve[D].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06.[2]Wu W Y.Study on the moss flora of the Daiyun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Fujian Province[D].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12.[3]Yan X L.The study on the bryoflora and its classification of Yangjifeng NatureReserve[D].Hangzhou:Zhejia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9.[4]Shi X Q.Liverwort flora of Bawangling Nature Reserve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liverwort flora of Hainan Island and adjacent islands[D].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06.[5]Lai M J,Wang Y J R.Index bryoflora efonnosensis[J].Taiwania,1976,21:159-203.[6]Xu B.Study on community and ecosystem diversity of bryophytes in Chongming Island nature reserve[D].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07.[7]Li D K,Gao C H.Identification of moss plants in Putuo[J].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1993,3:19-26.[8]Cao T,Chen Y,Song G Y,et al.A resurvey of bryophytes on the Jinshan Island Nature Reserve[J].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4,33(4):61-65.[9]Zhang L,Corlett R T.Phytogeography of Hong Kong bryophytes[J].Journal of Biogeography,2003,30:1329-1337.[10]Vitt D H.The moss flora of the Auckland Islands,New Zealand,with a consideration of habitats,origins,and adaptations[J].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1979,57(20):2226-2263.[11]Iwatsuki Z.Origin of the new Caledonian bryophytes[J].Tropical Bryology,1990,2:139-148.[12]Aranda S C,Gabriel R,Paulo A V,et al.Assessing the completeness of bryophytes inventories: an oceanic island as a case study (Terceira, Azorean archipelago)[J].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10,19(9):2469-2484.[13]Frahm J P,Luth M.The Bryophyte flora of the Maltese Islands[J].Archive for bryology,2008,29:1-10.[14]Désamoré A,Vanderpoorten A,Laenen B.Biogeography of the lost world (Pantepui region, northeastern South America):Insights from bryophytes[J].Phytotaxa,2010,9:254-265.[15]Linis V C.Biogeography of Mindoro mosses[J].Blumea,2009,54:290-296.[16]Pharoa E J,Zartman C E.Bryophytes in a changing landscape:The hierarchical effects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es[J].Biological Conversation,2007,35:315-325.[17]Wang Y Y,Zhu Y Q,Wang Y F.Differences in spatial genetic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in two mosses with different dispersal strategies in a fragmented landscape[J].Journal of bryology,2012,34(1):9-17.[18]Hutsemékers V,Szo—vényi P,Shaw A J,et al.Oceanic islands are not sinks of biodiversity in sporeproducing plants[J].Proc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USA,2011,22:18989-18994.[19]Karlin E F,Hotchkiss S C,Boles S B,et al.High genetic diversity in a remote island population system:sans sex[J].New Phytologist,2011,193(4):1088-1097.[20]Patin—o J,Bisang I,Hedena—s L,et al.Baker′s law and the island syndromes in bryophytes[J].Journal of Ecology,2013,101(5):1245-1255.[21]Vanderpoorten A,Devos N,Goffinet B,et al.The barriers to oceanic island radiation in bryophytes:insights from the phylogeography of the moss Grimmia montana[J].Journal of Biogeography,2008,35(4):654-663.[22]Victoria F C,da Costa D P,Pereira A B.Lifeforms of moss species in defrosting areas of King George Island,South Shethland islands,Antarctica[J].Bioscience Journal,2009,25(3):1516-3725.[23]Tangney R S,Wilson J B ,Mark A F,et al.Bryophyte island biogeography:A study in Lake Manapouri, New Zealand[J].Oikos,1990,59:21-26.[24]Wang Y Y,Wang Y F,Wang D H,et al.Effect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bryophytes diversity in the Thousand Island Lake region[J].Journal of Plant Science,2011,29(4):435-445.[25]Miles C J,Longton R E.Life history of the moss Atrichum undulatum (Hedw.)P.Beauv[J].Sympposie Biologica Hungarica,1987,35:193-207.[26]Wyatt R.Spatial pattern and gamete dispersal distances in Atrichum angustatum,a dioicous moss[J].The Bryologist,1977,80:284-291.[27]AhPeng C,Wilding N,Kluge J,et al.Bryophyte diversity and range size distribution along two altitudinal gradients:Continent vs.Island[J].Acta Oecologica,2012,42:58-65.[28]Lloret F,GonzálezMancebo J M.Altitudin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bryophytes in the Canary Islands and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J].Functional Ecology of Plants,2011,206(9):769-781.[29]Kimmerer R W,Driscoll M J L.Bryophyte species richness on insular boulder habitats:the effect of area,isolation,and microsite diversity[J].The Bryologist,2000,103(4):748-756.[30]AhPeng C,Bardat J,Stamenoff P,et al.Bryophytes of La Reunion island:biodiversity,endemicity and conservation[J].Cryptogamie Bryologie,2010,31(3):241-270.[31]Skotnicki M L,Mackenzie A M,Ninham J A,et al.High levels of genetic variability in the moss Ceratodon purpureus from continental Antarctica,subantarctic Heard and Macquarie Islands,and Australasia[J].Polar Biology,2004,27(11):687-698.[32]Skotnicki M L,Selkirk P M,Ninham J A.RAPD analysis of genetic variation and dispersal of the moss Bryum argenteum in Ross Island and Victoria Land,Antarctica[J].Polar Biology,1999,21(6):417-422.[33]Patin—o J,Medina Rvanderpoorten A,et al.Origin and fate of the singleisland endemic moss Orthotrichum handiense[J].Journal of Biogeography,2013,40(5):857-868.[34]Sun Y.Study on species diversity of bryophytes in Jianfengling Nature Reserve[D].Haikou:Hainan University,2011.[35]Wu D L,Zhang L.Bryophyte flora of Guangdong[M].Guangzhou: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2013.[36]郭城孟.玉山苔藓植物生活型之研究[D].台北:台湾大学,1989.[37]Yang J D,Jiang Z Y.The diversity and research status of the moss inTaiwan[R].Taichung:Seminar on the study of species diversity in Taiwan,2008.[38]Wan L Q,Ding B Y,Guo S L.Difference of spermatophyte flora among main islands of Zhoushan archipelago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2008,34(6):677-683.Abstract: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bryophytes 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of bryophytes in coastal islands.Our reviews on bryophyte 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of bryophytes on islands showed disputes existing on breeding characteristics,spreading ability of bryophytes and applicabilit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theory on bryophytes.China has a large number of coastal islands,but most of them lack any bryophytes information.Therefore,studies on bryophytes in Chinese coastal islands are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s.Zhoushan archipelago of Zhejiang province is an ideal region for us to conduct bryophyte 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ical study,especially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s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bryophytes.The 4607islands along the coast of Zhejiang and Fujiang,accounting for 62.5% of that of China,are suitable for us to study the gradient distribution of bryophyte divers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Key words:bryophyte; island biogeography; diversity; review(责任编辑:顾浩然)。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在地理分布和环境中的生存状况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在地理分布和环境中的生存状况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在地理分布和环境中的生存状况植物地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在地理分布和环境中的生存状况的学科。

它结合了植物学和地理学的知识,探讨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分布规律。

通过对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相互作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理论基础。

一、植物地理的基本概念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植物的分布格局、植物区系、种间关系以及植物的适应性。

植物分布格局是指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和分布密度。

植物区系则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植物组成和特征,可以根据植物的共同特征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的植物区系。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植物的适应性则是指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程度,包括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适应。

二、植物地理学的重要意义1. 解析植物分布规律:通过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揭示植物分布的原因和机制。

例如,某些植物选择在热带地区生长,而另一些植物则适应寒冷的极地环境。

这些分布规律对于理解植物的进化历程和生态演化有重大意义。

2. 维护生态平衡: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着地球的气候和大气组成。

通过研究植物地理学,我们可以了解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适应性,从而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

3. 资源利用和保护:植物地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分布和适应性,还可以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分布规律,我们可以合理规划和管理植物资源,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三、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植物标本采集、实验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实地考察是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不同地理环境中植物的采样和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其分布范围、物种组成和适应性。

【课程】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_植物学5_0.5学习植物学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课程】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_植物学5_0.5学习植物学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一、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意义植物是联系人和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纽带,是维系人类生命和生存的重要物质要素。

研究植物的目的是认识和揭示植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和分布和适应等的规律,有意识地控制、利用、保护和改造植物,扩大和充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植物学不仅是综合性大学生命(物)科学学院的基础课程,而且是农业院校中大农学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在栽培、繁育和管理农作物、牧草、果树、蔬菜、花卉、茶、桑、观赏树木、药草以及其他经济植物或资源植物时,需要厚实的植物学知识。

防治病虫草、改良土壤,促使种植物优质高产,也离不开植物学知识;家禽、家畜的饲养以及农产品的加工,都需要植物作为饲料或原料,其他如环境保护、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也与植物密切相关。

因此,学习植物学可为学好其他相关课程和后继专业课程(如: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物遗传学、农业生态学、土壤学、栽培学、育种学等)、为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植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教材针对农业院校的植物生产类、综合性大学生物学类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兼顾了植物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力求阐明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力求联系生产实际、反映本学科的发展水平。

教材内容在讲述了组成植物体的细胞、组织及其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被子植物为重点,阐述了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发生和结构建成的规律与特征;简要地介绍了研究植物学的技术和方法、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界的基本类群特征和系统进化概况;分述了被子植物中与生产关系密切、有代表性的重要科、属或植物种的识别特征和用途。

因此,掌握教材内容,对于学好植物学课程十分重要。

二、学习植物学的方法学习植物学,首先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充分认识植物有机体的局部和整体间、细胞、组织、器官与个体间、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间、个体与群体间,以及植物与环境间都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态学中的生态地理学研究

生态学中的生态地理学研究

生态学中的生态地理学研究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它广泛地应用于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

在生态学领域中,生态地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致力于研究物种、群落、生态系统和环境等方面的地理分布模式,以此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部分:生态地理学的概述生态地理学是从地理学学科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的领域,它是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包括生物地理学、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学和环境地理学等专业方向。

生态地理学这一名词被首次使用可以追溯到1969年,当时它被认为是生物地理学中生态系统的一种研究特例。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生态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也日渐广泛和深入,尤其是在应对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重要环境问题方面的贡献逐渐凸显。

生态地理学一方面探讨物种、群落、生态系统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生长,分布和演变;另一方面也关注着生态系统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因此生态地理学也被认为是“人与自然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部分:生态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生态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生物种群、生态系统结构、空间分布规律等。

生态地理学研究方法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remote sensing)和模拟等技术手段。

其中,GIS和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量的地理数据信息,有助于构建地理空间及其模式,进而进行定量分析;而模拟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模拟不同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揭示生态系统的适应机制。

生态地理学的研究对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为不同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状况和特殊组成结构可能在植物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和环境修复等方面提供前所未有的价值。

同时,生态地理学研究还可以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生态环境问题的交流和沟通,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方案,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三部分:生态地理学的应用案例分析1. 生态地理学应用于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地理学的一大应用是在生态系统恢复方面。

植物生命表研究及其生态意义

植物生命表研究及其生态意义

植物生命表研究及其生态意义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存在于各种环境条件下,并与许多生物相互作用。

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植物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

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命表,对于理解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预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植物生命表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植物生命表是描述植物群体中个体生存和繁殖状况的一种方法。

它通常包括种群人口中不同年龄段的生存率、繁殖率和生长率等指标。

在研究中,常常使用生命表来描述植物群体的生命周期和生物学特性,从而深入了解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在植物生命表中,年龄通常是以周期为单位的,例如:一个周期为一年。

各个年龄段的群体大小、生存率、繁殖率和生长率等指标通过对植物个体的定量测量和观察,得出各年龄段植物的数量和特性。

这些指标提供了对植物种群的重要信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物学特征。

二、植物生命表的应用植物生命表在生态学和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它可以被用来评估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研究种群的演化和适应性,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

具体应用包括:1.生态意义分析通过生命表中的多种数据指标,可以分析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和适应性。

例如,当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通过对植物生命表的分析可以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并评估植物群体生存和繁殖能力的变化。

2.预测和评估种群的发展趋势通过长期对植物生命表的收集和分析,可以了解种群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当前环保意识日益普及的情况下,通过对植物种群的生命表分析,可以为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3.生态系统管理通过对植物生命表的研究,可以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和生存状况,并为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例如,针对某些植物群落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生命表数据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三、植物生命表研究案例植物生命表研究在当前的生态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实际的案例,以说明这种研究方法在植物生态学中的重要意义。

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植物多样性研究是生物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它涉及到对地球上各种植物物种的分类、分布、演化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其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1.1 野外调查与样本收集植物多样性研究通常需要进行野外调查和样本收集工作。

野外调查是为了了解植物的分布情况和丰富度,通过对植物的生长环境、种群数量以及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等进行观察和记录,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样本收集则是为了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分析,包括对物种的形态、遗传、生理和生态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1.2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利用分子标记(如DNA条形码)来进行植物多样性研究。

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物种,推进对植物系统发育及物种间关系的研究。

同时,分子技术还能揭示物种的遗传结构和变异程度,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1.3 空间技术的应用近年来,随着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多样性研究中开始广泛应用空间技术。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地理空间数据,可以对植被覆盖、种群扩散、物种分布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有助于推动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趋势2.1 数据共享与整合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数据已经如涓涓细流般积累起来。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提高研究效率,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数据共享与整合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趋势。

国际植物多样性信息系统(GBIF)等平台的建立,有助于研究者共享数据、交流经验、开展联合研究。

2.2 多学科交叉与整合植物多样性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整合,涉及到植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地理学、气象学等领域。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各学科的融合,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共同推动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深入发展。

2.3 野外监测与保护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许多植物物种正面临濒危和灭绝的风险。

植物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

植物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

植物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植物物种是我们美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通过不断地进化,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持着数百万年的生命力和多样性。

在这些物种中,存在着遗传多样性,这是对生命演化过程中的生存策略的最好反映。

那么,什么是遗传多样性,它有什么生态意义呢?一、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表现形式遗传多样性指的是同一物种内部存在的基因型的多种可能性。

它是在物种演化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结果。

遗传多样性可以从DNA分子水平、生理生化参数水平、生态学和地理学水平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通常来说,我们会选择比较容易测定的分子水平进行研究。

在DNA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表现为DNA序列的不同,一般使用DNA分子标记来描述。

例如:序列长度变异序列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核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等。

在生理生化参数水平,遗传多样性表现为生理和生化参数如同工酶、蛋白质等物质在同一物种内的不同,表现为物种对环境变化的不同适应性。

在生态学和地理学水平,遗传多样性表现为物种内部和物种之间的形态、生活史、生态位、数量、地理分布等差异。

二、遗传多样性的生态意义遗传多样性的生态意义如下:1. 提高群体抗逆性群体抗逆性指同一物种内个体在苛刻生境条件下生存的概率。

同一物种内部存在的遗传多样性可以提高物种的适应性,减轻环境压力对个体的影响。

通过群体内个体间的基因多样性,物种可以改善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从而增强其群体抗逆性。

2. 保障生态相互作用生态相互作用指物种间关系的互动效应。

遗传多样性通过物种内部的分化和异质性,从而促进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更进一步,遗传多样性能够形成物种内部的进化分支,在生态系统级别上,能够维持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相互作用关系。

3. 维持演化稳态演化稳态指物种从起源至至今的持久稳定状态。

遗传多样性的存在允许物种进行特定发育方式以及特定形态和生命史特征的选择。

植物地理学了解植物在地理分布上的规律和特点

植物地理学了解植物在地理分布上的规律和特点

植物地理学了解植物在地理分布上的规律和特点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和特征的科学。

通过对植物种类、种群和群落在地理上的分布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植物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原因和规律。

植物地理学是植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界中的植物资源。

一、植物地理学的研究范围植物地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众多方面,如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植物的分布格局和分布区系、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等。

在地理分布上,植物可以根据城市、地区、大陆乃至全球范围进行分类和研究。

二、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为了了解植物在地理分布上的规律和特点,植物地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实地考察和采集标本,结合文献和资料的整理分析,对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分类和归纳。

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内的植物分布情况的比较和统计,可以得出植物分布的规律和特点。

三、植物地理学的规律和特点1. 植物地理分布的区域性特征地理分布是植物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植物的地理分布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即不同植物在不同地理区域内有着其独特的分布。

这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

例如,寒带植物和热带植物有着明显的分布差异。

2. 植物地理分布的海拔性特征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气候条件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植物的分布。

植物地理学研究发现,随着海拔的增加,植物群落的构成和物种组成也发生相应变化。

不同类型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因此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的植被具有明显的特征。

3. 植物地理分布的季节性特征季节因素对植物的地理分布也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在温带地区,四季分明,不同季节的温度和降水变化会导致不同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周期发生变化。

因此,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植物分布会有明显的差异。

4. 植物地理分布的生境适应性特征植物在地理分布上的规律和特点与其所处生境的适应性密切相关。

植物通过进化适应了不同的生境条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分布格局。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 (1)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 (1)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研究生物_与_ 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生态学。

2.在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优先研究的领域是(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二、简答题简述现代生态学的特点和发展的主要趋势答:(l)从野外转向室内。

(2)从定性走向定量,从静态到动态。

(3)研究对象两极化,研究重点从经典生态学发展到分子、细胞、景观、生物圈生态学。

(4)从自然生态转向污染生态(或半自然生态),进而发展到对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

(5)从理论走向应用。

三、论述题生态学可用于指导解决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为什么?答:(1)人口问题:对于世界人口增长过快而带来的社会压力,可以用生态学的种群调控原理来控制人口增长,(R0为世代增殖率,T生殖周期),通过世代增值率和增大生殖周期来降低人口增长率。

同时还得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2)资源问题:目前世界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的结构性短缺;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够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和开发资源并举;改变能源结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开发环保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海洋能。

(3)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垃圾,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日趋突出。

利用生态学原理,实施生态工程,减轻环境现代工业和资源开发带来的污染;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生态移民;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减轻对草场的破坏;优化土地利用格局,维护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恶化生态环境需利用生态演替的原理进行人工干扰和自然恢复。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植物进化中的重要事件及其生态学意义

植物进化中的重要事件及其生态学意义

植物进化中的重要事件及其生态学意义在植物进化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事件对于植物的生态学意义至关重要。

这些事件不仅对植物群体的演化产生了影响,也对植物的生态系统功能、物种分布格局、适应性以及生态位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下面我们来探讨下植物进化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及其生态学意义。

一、化学路线的演化植物进化中化学路线的演化对于其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设想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生态系统中,许多植物物种要么面临着水分和养分的竞争,要么需要在恶劣条件下生存。

植物可能通过适应性进化进化出新的化学生物路线,用于组成重要的生物分子。

这些化学物质在保持十分稳定的代谢物质方面显著加强了植物的生存能力,并促进了物种的发展。

二、细胞分化在细胞分化的进程中,早期的植物是多细胞的、等价珂,没有不同的分支。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进化为具有专门结构和功能的细胞,这些细胞能够成为叶片、根、花、果实等各种不同的结构特化,这有助于植物的繁荣和生存。

这也为不同的植物有了各种不同的适应性,例如花旗松的叶子是长长的针状,以便能够更好的抵御寒冷和无水状态。

而草本植物在寒冷的地区也能够生长升级,因为它们的结构特化能够帮助其获得充分的养分。

三、革命性的植被的演变在古代地球学中的不同期间,植被的演变为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影响。

例如,石炭纪产生了大量的碳质燃料,产生了大量的适应性植物,最终形成了煤矿和石油。

而克星林纪和三叠纪则是肉食动物的盛行时期,特别是方盖龙。

这些巨型草食动物需要大量的植物去支持其能量需求,因此植被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进化,变得更加繁茂。

这些事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演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帮助各种不同的物种在不同的全球位置上得到适应和生存的机会。

四、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变化对于植物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变化,也在生态学意义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某些环境中,无性繁殖可以有效地加速生殖周期,使其更快地扩展群体。

例如补骨脂和龙葵植物甚至可以通过根系进行无性繁殖并迅速成长。

地理学对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地理学对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地理学对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地理学作为一门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科,对于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分布、人类活动的格局以及环境的变化,为我们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和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地理学的作用。

首先,地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基础信息。

通过地理学的研究,人类对全球资源的分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储量,决定了能源的供应和价格。

了解到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可以引导我们制定国家能源战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发展清洁能源。

此外,地理学还研究了其他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这些也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地理学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都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状况。

例如,地理学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地区适合农业发展,而另一些地区适合工业发展。

对于有限资源的利用,地理学也告诉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特有的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的浪费。

此外,地理学也对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地理学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通过地理学,我们可以了解到全球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生物多样性的流失等重要问题。

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另外,地理学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全球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城市中,城市化进程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

地理学通过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内不同社会群体的分布等方面,提供了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规划建议。

综上所述,地理学在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研究全球资源分布、经济发展差异、环境问题和城市化进程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基础信息和科学的指导。

在未来,地理学的研究将继续为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帮助我们实现经济繁荣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生物地理学的意义

生物地理学的意义

生物地理学的意义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在地球上分布和演化的科学。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深入理解物种的起源和传播,还有助于解释生物多样性、生物适应性和物种灭绝的原因。

生物地理学将生物学和地理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提供了对生物界的全面认识。

本文将探讨生物地理学的一些重要意义。

1. 揭示物种演化和起源机制生物地理学通过研究生物的地理分布,可以揭示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程。

例如,地理隔离和环境适应可以导致物种的分化和形成新物种。

通过生物地理学,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物种起源和演化的机制,进一步推动生物学和进化论的发展。

2. 解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地理学有助于解释世界上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物种的分布范围和多样性受地理环境、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不同地理区域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有助于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3. 预测物种扩散和入侵生物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物种的扩散和入侵。

物种的扩散通常受到地理障碍和环境适应的限制,而入侵物种则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物地理学可以通过研究物种的传播模式和影响因素,提供预测和管理入侵物种的策略。

4. 探索人类活动对生物界的影响生物地理学还能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界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强,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生物地理学研究可以揭示人类活动对物种分布的改变、物种灭绝的原因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可能性。

这有助于我们制定环保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5. 加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生物地理学研究结果可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了解物种分布和生态系统功能,我们可以为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提供合理的保护措施。

同时,通过研究物种分布和适应性,我们可以推动农业、林业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生物地理学对于深入了解物种演化、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

植物的地理分布与生物地理学

植物的地理分布与生物地理学

植物的地理分布与生物地理学植物的地理分布是指植物种类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及其分布规律。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分布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涉及到生物地理区划、生物地理类型、生物地理规律等内容。

本文将就植物的地理分布与生物地理学进行讨论。

一、植物的地理分布类型1.广域分布广域分布指植物种类分布范围广,可以在多个地理区域内找到。

例如,杨树是一种具有广域分布的植物,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都能找到。

2.狭域分布狭域分布指植物种类分布范围较小,只存在于某个局限的地理区域内。

例如,铁杉是一种具有狭域分布的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四川等地区。

3.分散分布分散分布指植物种类分布范围不连续,存在于离散的地理区域中。

例如,莲花是一种典型的分散分布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水域中。

二、植物地理分布的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降水量、日照、湿度等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植物生长具有明显的影响。

例如,沙漠地区气候干燥,缺乏水分和养分,适应了这种环境的植物多为耐旱植物。

2.土壤因素土壤的质地、养分含量、酸碱度等对植物的分布也起到决定性作用。

不同的植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不同,能适应不同土壤环境的植物分布范围也不同。

3.地理隔离地理隔离是指由于地理环境的隔离作用,使得植物种群难以相互联系和迁移。

例如,山脉、河流等地理障碍会对植物种群的扩散和分布形成限制。

三、生物地理学的学科意义1.生物地理区划生物地理学通过对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进行分类划分,形成了生物地理区划。

生物地理区划有助于我们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情况,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生物地理类型生物地理学研究了不同地理区域的生物组成和特征,总结出了一系列生物地理类型,如高山植被、草原植被等。

研究生物地理类型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上不同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特点。

3.生物地理规律生物地理学探讨了生物分布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如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规律、海拔梯度对植物种类变化的规律等。

植物生态生物地理学研究植物与生态与地理之间的交互关系

植物生态生物地理学研究植物与生态与地理之间的交互关系

植物生态生物地理学研究植物与生态与地理之间的交互关系植物生态生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与生态与地理之间的交互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对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状况、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等进行研究,揭示了植物对环境变化和地理障碍的适应机制,以及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调节作用。

在植物生态生物地理学研究中,首先需要了解植物的分布情况。

植物的分布受到环境因素和地理因素的共同综合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光照等因素,这些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物种竞争和适应能力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地理因素包括山脉、河流、海洋等自然障碍,以及人类活动等人为干扰因素,这些因素会限制植物的传播和迁移能力。

植物与生态之间的交互关系体现在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上。

植物群落是一定地理环境中由多种植物物种组成的相对稳定的植被系统。

植物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不同物种之间通过资源竞争、选择性生境利用等方式完成了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而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量流、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捕获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并定向到生态系统中,同时通过根系吸收土壤养分,促进物质循环和土壤形成。

植物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植物与地理之间的交互关系主要体现在植物的适应与迁移能力上。

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由于环境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生态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

植物的适应机制包括形态、生理和生态适应等方面。

例如,高山植物具有小叶、厚表皮、缩短生命周期等特征,以适应低温、强风、较弱的太阳光照等恶劣环境条件。

植物的迁移能力体现在其对地理障碍的克服能力上,例如,植物种子通过各种传播方式(风传、动物传、水传等)逐渐扩散到新的地理区域。

植物生态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对于解析植物物种分布格局、生态适应机制、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对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比较研究,可以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和地理障碍的响应机制,并为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大叶相思植物学特征,生态地理和利用价值

大叶相思植物学特征,生态地理和利用价值

大叶相思植物学特征,生态地理和利用价值大叶相思(以下简称相思)是一种常见的绿色植物,属桃花科山茶属,在华北及华东地区多见。

大叶相思作为一种以花美丽见长的植物,以其繁育美观、抗寒性强、易栽培等特点,为城市绿化的装饰植物之一,由此迅速走红,当今发展地已辐射到北京及江浙沪等地。

一、大叶相思的植物学特征1、种属归属大叶相思是一种属于桃花科的落叶乔木植物,学名为Schizostachyum glaucifolium (Hook.f.) H.Hara,又称“肥桃”、“老桃”。

2、株型特征大叶相思株高通常达3-5米,有健壮发达的复叶,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革质,长5-12厘米,叶斜面有明显羽状凹陷,叶缘卷曲有少数锯齿,有短柄,有时完全无柄。

3、花期大叶相思花期在每年夏季,枝条上排列着白色小花,约26-30个花,形状为扁平圆筒形,至花期前的叶片上一般设有一小部分的芽,早春开花,开花至果熟的时间大约在夏前1-2个月。

4、果期果期通常在每年秋季,果实为蓝色圆球形,直径约1.2厘米,每个果实种得2-3个种子,种子外壳蓝灰色,令人眼前一亮,种子外壳及核果肉果质黄色,果肉有淡酸甜的香味,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果实。

二、大叶相思的生态地理1、分布大叶相思是一种容易抗寒的植物,原产于中国东北部低海拔地区,现在的分布范围已扩展至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市地区,并被人们广泛用于景观观赏绿化、城市绿化等。

2、气候环境条件大叶相思适宜生长在温和气候、湿润气候和阳光充足的地方,恶劣的环境条件不允许生长,耐寒性及耐旱性都相对较强,能完全适应温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的生长,它甚至可以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上生长。

三、大叶相思的利用价值1、绿化利用大叶相思以其丰富的落叶、树形挺拔、早春开花美观,属典型的观赏性植物,因此作为景观绿化的装饰植物产生了极大的利用价值,在中国的绿化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果实利用大叶相思的果实也可以作为一种饮料,可以尝到果实的芳香,果肉的淡酸甜,果皮的清新香气,有益健康,其种子可以经过烹调后,可以制成豆腐、豆浆等食品,是一种美味可口的食物。

生物地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生物地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生物地理学的发展与应用生物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形态、生活和演化等问题的学科。

它既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同时又涉及地学、气象学、气候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环境变化的加速,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日益重要。

本文将从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开始探讨动物和植物的地理分布和栖息环境。

在17世纪,荷兰人休谟提出了“洲际大陆漂移学说”,该学说将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20世纪初,德国学者沃尔德纳提出了“生物地理区域划分学说”,该学说将世界生物按照地质历史、气候和生命形式等因素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地理区域,推动了生物地理学分类的国际化。

此外,生物地理学在动物和植物遗传背景、生态系统构成和特有种种质的保护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二、生物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在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中,近年来已经形成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IS技术是生物地理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可以将生态数据进行实时存储和分析,帮助我们快速定位出现有哪些生物种类和繁衍状况,从而分析生态系统是否受到威胁。

2.生态遥感技术生态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图像探测和分析生态现象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分析遥感图像,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分析地表特征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分子生物学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地理学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使用该技术进行研究。

例如,通过DNA测序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生物物种的亲缘关系、迁移路径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

三、生物地理学的应用领域生物地理学在环保、气候预测、农业和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主要应用领域如下:1. 野生动物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原有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

生物地理学可以通过对野生动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进行研究,帮助政府部门制定更为精准的野生动物保护政策。

植物地理学主要内容

植物地理学主要内容

植物地理学主要内容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理环境中分布和演化的学科,主要研究植物的地理分布、植物区系、植物生态、植物演化等内容。

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及其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等。

一、植物的地理分布:植物地理学通过研究不同地理区域植物种类和分布的差异,揭示了植物在地球上分布的格局。

植物地理学以分布学为基础,通过野外调查和实地采集标本的方式,对植物的地理分布进行研究,揭示了植物在地理环境中的适应性和适应规律。

例如,不同大陆和高山地带的植物种类和组成有所不同,热带和寒带的植物分布格局也不同。

二、植物区系:植物区系是植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于植物种类在地理区域上的划分,研究了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点。

植物区系的划分是根据地理区域内植物种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的,例如我国被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西南区、台湾区等。

植物区系的划分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和演化历史。

三、植物生态:植物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研究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生态位。

通过研究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生态角色,揭示了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例如,研究不同植物群落中植物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研究植物在资源利用和物种间竞争中的策略,了解植物的生态位和适应机制。

四、植物演化:植物地理学通过研究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分子遗传进化,揭示了植物的演化历史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于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分布格局和遗传变异的分析,可以了解植物的起源、扩散和分化。

例如,研究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分布格局和基于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可以揭示植物物种的起源和亲缘关系。

总之,植物地理学主要研究植物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区系、生态和演化等内容。

通过研究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分子遗传进化,揭示了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格局和演化历史,为植物保护、生态恢复和自然资源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地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拓展。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分布的地理原因和规律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分布的地理原因和规律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分布的地理原因和规律植物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以及形成这种分布的地理原因和规律。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各种类型的植物分布、物种起源和演化、生物地理区划等。

通过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分布和演化过程,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植物分布的地理原因植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理因素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地理因素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类型等。

1. 地形:地形对植物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高海拔山脉、河流流域以及海岸线等地形特征会对植物的生长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例如,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植被矮小,植物种类较少;而在河流流域,由于土壤湿润,植被繁茂,植物种类丰富。

2. 气候:气候条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极为显著。

植物对温度、降水、日照等气候要素都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例如,热带雨林分布在热带气候区域,由于气温高、降水充沛,有利于热带植物的生长;而沙漠地区由于缺乏降水,植物生长稀少。

3. 土壤类型: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的肥沃程度、水分含量、酸碱度等因素都会对植物分布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例如,沼泽地区由于水分丰富,植被繁茂;而盐碱地由于土壤盐碱度高,植物难以生长。

二、植物分布的地理规律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植物的分布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这些规律性可以总结为环境因子的作用、地域关系的影响以及物种的迁移扩散。

1. 环境因子的作用:植物的分布会受到环境因子的制约。

例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对植物分布的影响非常显著。

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环境因子有不同的适应能力,从而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

2. 地域关系的影响:地域关系是指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植物分布的地理规律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特点,例如,某些植物只分布在特定的地理区域,这与地域关系密切相关。

3. 物种的迁移扩散:物种的迁移扩散也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的教学

植物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的教学
植物生态学与生物 地理学的教学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植物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的关系 03 植物生态学的教学内容 04 生物地理学的教学内容 05 植物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的教学方式
06 植物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的课程设置
数据分析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生物地理学的分类
生物地理学按照研究内容可以 分为:生物分布、生物多样性、 生物进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等。
生物地理学按照研究对象可 以分为:动物地理学、植物 地理学、微生物地理学等。
生物地理学按照研究方法可 以分为:野外调查、实验研 究、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
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是否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课程评价的科学性:是否 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如 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
课程设置的实践意义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
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态学与 生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 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 竞争力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和实习经验,促进学生全面
生物地理学的教学内容
第四章
生物地理学的定义
生物地理学是研 究地球上生物分 布和生物群落与 环境关系的科学。
生物地理学的主 要内容包括生物 多样性、生物进 化、生物适应、
生物分布等。
生物地理学与植 物生态学、动物 生态学、生态地 理学等学科有密
切关系。
生物地理学的研 究方法包括野外 调查、实验研究、
气候变化:对植物 生态和生物地理的 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i e s
1 比较 植 物 生态 地 理 学 概 念
比较 植物 生态地 理学 是一 门以植 物 地理学 和植 物生 态 学 为基 础 , 对不 同地 区 的生 态 地理 环 境进 行 比较
研究 的边 缘性 和综 合性学 科 。 比较 是本 学科 的 主要 研究 途径 和方 法 , 植 物 生态地 理 区划是 本学 科 的基础 , 各 种不 同植 被和 物种 是其研 究 的主体 , 而通 过各 种相 似分 析 和类 比推 断找 出某 个 地 区 的潜 在植 被 和 物 种是 本
中 图分类 号 : ¥ 7 1 8 . 5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6— 4 4 2 7 ( 2 0 1 4 ) 0 1 — 0 0 6 0— 0 4
On t he S i g n i ic f a nc e a nd De v e l o pm e nt o f Co mp a r a t i v e Phy t o- - Ec o l - Ge o g r a ph y
HUO Yi n g q i a n g
( G u a n g d o n g A c a d e m y o f F o r e s t r y , G u a n g z h o u , G u a n g d o n g 5 1 0 5 2 0 ,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a n d c o n t e n t o f c o mp a r a t i v e p h y t o ・ e e o l — g e o g r a p h y,a n d t h e
学科 的研 究核 心 , 这 样可 以避 免在 实践 工作 中 的盲 目性 和 经 济上 的 浪 费 , 缩 短研 究 和 实践 工 作 的 时 问 , 从 而
达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 的目的。研究 内容包括 : 通过 比较不 同地域 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植被及植 物 区系 , 将有 代表性 和可 比较 性 的资料 分 区域汇 集成 章 ; 进一 步 对 自然 地理 旅 游特 别 是 森林 旅 游 提 指 引 ; 进 行植 物引 种和 收集种 质资 源 ; 发 现植 物地 理变 异 和鉴定 地理 种源 , 为植 物选 育服务 ¨ 。
p o t e n t i a l v e g e t a t i o n a n d p o t s p e c i e s a mo ng t he r e g i o n s o f s i mi l a r r a i n f a l l pa t t e r n .Th i s wo r k i s a g u i d e o f p l a n t i n t r o — du c t i o n a n d d o me s t i c a t i o n,a s we l l a s t h e p o p u l a iz r a t i o n o f i mp r o v e d v a ie r t y.W e wi l l d i s c us s t h e s e a p pl i c a t i o n s o f
6 0
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 0 1 4年第 3 0卷第 1 期
论 比较 植 物 生态 地 理 学 的意 义 和发 展
霍 应 强
( 广 东省林业 科学研究院 , 广东 广 州 5 究了比较植物生态地理学的意义和 内容, 探讨 了这门学科今后的发展 方向和问题。特别 指 出雨 型是植 物地 理 区划 的重要 因素 , 以及如 何通 过地 区比较找 出潜在植被 和 潜在 物种 , 对植 物 引种驯 化与 良种推 广具有 先 导意 义。 关键 词 雨 型 ; 植物 地理 区划 ; 比较 ; 潜在 植被 ; 潜 在物 种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q u e s t i o n s o f t h i s n e w s u b j e c t .I t e s p e c i a l l y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 1 )r a i n f a l l p a t t e r n p l a y e d a v e r y i m p o r - t a n t r o l e i n p h y t o —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z o n i n g ; a n d( 2 )b a s e d u p o n t h e z o n i n g a n d i t s c o m p a i r s o n s , w e c o u l d i f n d o u t t h e
t h e s u b j e c t i n a n o t h e r p a p e r l a t e r .
Ke y wo r ds r a i n f a l l p a t t e r n;p h y t o . .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z o n i n g;c o mp a i r s o n;p o t e n t i a l v e g e t a t i o n;p o t e n t i a l s p e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