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比较植物生态地理学的意义和发展
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意义、概况和方向

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意义、概况和方向作者:于晶孙鹏雁郭水良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01期摘要:沿海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的研究非常薄弱,综述了国内外岛屿苔藓植物学的概况,发现有关岛屿苔藓植物繁育特征、传播能力、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苔藓植物上的适用性均存在争议.我国沿海岛屿众多,但是绝大部分均没有苔藓植物的资料.因此,开展我国的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地理学研究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舟山群岛是开展沿海群岛苔藓植物多样性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特别是生境破碎化对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理想场所;占我国沿海岛屿数62.5%的4 607个闽浙沿海岛屿是开展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梯度分布和气候因素的合适区域.关键词:苔藓植物;岛屿生物地理学;多样性;综述中图分类号: Q 948.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5137(2016)01007006苔藓植物是高等植物中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重要特殊类群,种数仅次于被子植物.近年来,随着苔藓植物在环境指示、生态恢复、药用和景观利用等方面重要作用的发现,苔藓植物区系地理、多样性等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近年来,对我国甘肃白龙江流域、秦岭山区、新疆阿尔泰山、昆仑山、江西九岭-幕阜山区、贵州苗岭等地区的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项目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http:///).目前,国内外关于苔藓植物区系与多样性研究,大多集中在对陆地环境的研究[1-3],而对于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特别是沿海岛屿研究非常薄弱.我国沿海岛屿众多,面积500 m2以上的就多达7000余个,绝大部分以群岛或列岛形式作有规律的分布(http:// /20130419/n373257412.shtml).除了海南[4]、台湾[5]、崇明[6]3个大岛和普陀岛[7]、金山岛[8]、香港[9]外,有关其他岛屿苔藓植物的研究极少,因而人们对我国沿海岛屿苔藓植物认识也非常粗浅.事实上,很多岛屿具有丰富的苔藓植物多样性,例如面积仅0.45 km2的金山岛上就记录有苔藓植物62种[8],面积不到13 km2的舟山普陀岛上就有苔藓118种[7],ZHANG等[9]发现面积狭小的香港岛上分布着非常丰富的苔藓植物.国外也有些关于海岛苔藓植物区系的研究报道[10-13],但是,很少见有关于沿海群岛苔藓植物多样性特点和地理分布规律的专类研究.本文作者综述了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概况、方向、研究的优先区域,旨在为开展我国的岛屿苔藓植物学研究提供参考.1 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与大陆环境相比,岛屿长期处于与大陆隔离状态下,环境特殊使得岛屿苔藓植物往往有更高比例的特有类群[14].例如,Linis[15]研究发现了菲律宾Mindoro岛的Rhacocarpus alpinus等3种特有成分;Désamoré等[14]发现委瑞内拉岛屿化地形的Guiana高地是新热带第二个重要的特有成份分布区域,有10%的苔类为该区域特有.因此,开展我国沿海群岛苔藓植物区系与多样性研究,有望发现适应这类环境条件的特殊苔藓植物类群,丰富我国苔藓植物区系.苔藓植物配子体形体细小,生活史短,单倍体占优势,能够快速定居,并容易迅速消失,对分布的基质有高度的专一性,而且相当一部分苔藓植物又很少产生孢子,无法用孢子进行远距离传播,对于这部分苔藓类群,岛屿之间、岛屿与大陆之间的基因流弱,从而减弱了通过基因流来应对生境破碎化对苔藓植物遗传漂变.以上这些特点,使得许多苔藓植物类群成为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问题的理想研究材料[16].因此,生境破碎化对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影响研究开始受到人们重视.Wang等[17]研究发现,千岛湖区破碎化的生境中,以无性繁殖为主的大灰鲜(Hypnum plumaeforme),其岛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湖边种群,而经常以有性繁殖为主的东亚小金发鲜(Pogonatum inflexum),其岛屿群落和湖边群落的遗传分化程度不高.沿海群岛是典型的破碎化环境,开展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能够深入地揭示生境破碎化对苔藓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和机理.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理论是生态学以及保护生物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是该理论建立和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被子植物.近年来,国外学者开始重视苔藓植物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例如,Hutsemékers等[18]对岛屿分布的圆叶平灰藓(Platyhypnidium riparioides)研究表明,海洋岛屿不是孢子植物遗传多样性的“洼地”,也不是进化上的死胡同;Karlin等[19]发现,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在夏威夷群岛上并没有进行有性繁殖,但是形成了高度的遗传多样性;Patio等[20]发现岛屿上的苔藓植物有性、无性繁殖的种类的比例高于陆地种类;Vanderpoorten等[21]研究后认为,岛屿苔藓植物的分布是由于孢子远距离长途传播形成,而不是通过替代生物地理的方式形成;Victoria等[22]发现岛屿苔藓植物的生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Tangney等[23]以新西兰Manapouri湖区东部23个岛屿为区域,研究发现岛屿面积、宏观和微观环境条件对苔藓植物丰富度有明显影响,岛屿面积与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的曲线关系;水体的隔离作用对岛屿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微弱.因此,在我国沿海群岛开展苔藓植物地理学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内容.虽然国外学者对岛屿苔藓植物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不过争议也不少.首先在有关苔藓植物种数与岛屿面积关系上,王莹莹等[24]认为岛屿苔藓植物物种数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符合MacArthur 和Wilson的种-面积关系模型;但是Tangney等[23]认为岛屿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岛屿面积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的曲线关系,对于部分生境的苔藓植物甚至没有影响;Pharo等[16]认为,一些岛屿化生境上苔藓植物丰富度与生境面积、空间隔离程度无关;其次在有关岛屿苔藓植物的繁育系统特征上,Tangney等[23]发现,新西兰Manapouri湖区岛屿上92%的苔类、89%的藓类是单性的,而新西兰整体上苔藓植物单性的比例却不到60%;但是Patio等[20]认为,岛屿苔藓植物应以两性、无性繁殖和短距离传播的种类为主;还有关于岛屿苔藓植物的传播能力上,Victoria[22],Linis[15],Désamoré[14]等认为,岛屿环境下苔藓植物特有成分比例普遍地低于被子植物,被认为是与苔藓植物能够以孢子进行长距离传播有关.但是,Miles和Longton[25]认为,长距离传播的苔藓植物孢子形成种群的可能性并不高;Wyatt[26]认为,对于雌雄异株的苔藓植物,雌株与雄株之间的距离只有在几厘米范围时能够形成种群.由无性繁殖体的远距离传播也是可能的,但是极少有这方面的研究.因此,开展我国沿海群岛苔藓植物的地理学研究,也将为解决以上的这些争议提供新的证据.2 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国外学者关于岛屿环境下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及生物地理学研究也是近几年才开展.AhPeng 等[27]比较发现,南美大陆哥伦比亚Nevado del Ruiz山和大西洋岛屿(Réunion 岛)树附生苔藓植物沿着海拔梯度上多样性和丰富度的梯度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岛屿上的树附生苔藓植物,种类的平均海拔分布范围随着海拔的上升而上升,而种的丰富度则下降.Aranda等[12]开展了Terceira岛苔藓植物多样性的研究,提出了如何研究获得一份完整苔藓植物名录的方法.Lloret等[28]研究了Canary岛上苔藓植物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变化规律,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它们的影响.Kimmerer等[29]对以地形不规则的冰川砾石上的苔藓植物群落为材料,检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预测效果,发现砾石上苔藓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并不受该区域砾石面积和隔离程度的影响.岛屿苔藓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也受到重视.AhPeng[30]研究了Reunion岛上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发现高的海拔、丰富的雨量和与传播源相对短的距离是形成该岛屿丰富的苔藓植物的原因,并作出了该岛上苔藓植物多样性的热点和特有中心位置.Victoria等[22]研究了南极George王子岛藓类植物的生活型组成特点,发现该岛上苔藓植物以丛生为主(59%),其次为垫状(31%),7%的地毯状,3%的种类为交织状(3%).岛屿苔藓植物的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也受到重视.Vanderpoorten等[21]以高山紫萼藓(Grimmia montana)为材料,应用3个叶绿体基因片断,基于网络分析和Fst and Nst统计,发现Madeiran和西地中海岛屿的类群与欧洲和北美的关系密切,Canary岛的类群与西南欧或南非的类群关系密切,分析表明,高山紫萼藓在这些岛屿上的分布是由于孢子的远距离长途传播形成,而不是通过替代生物地理的方式形成.Skotnicki等[31]应用RAPD和DNA测序技术研究了Macquarie岛屿、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地区角齿藓(Ceratodon purpureus)的遗传多样性,明确了不同来源的角齿藓种群的遗传关系.Skotnicki等[32]应用RAPD技术研究了Sarconeurumglaciale在 Ross岛上的遗传变异和传播特点,发现该种是通过冰雪融化形成的水流由上向下进行短距离传播,而通过风进行长距离传播.Patio等[33]应用ISSR技术研究了Canary Islands特有的木灵藓(Orthotrichum handiense)的起源时间、姐妹种的地理分布和该种的种群遗传结构.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区系地理的研究.曹同等[8]报道了离上海市不远的金山岛苔藓植物24科42属62种,其中石生、土生和树生种类分别有41、35和15种,特别注意到上海市区的伴人苔藓并没有在金山岛分布.徐波[6]研究发现,崇明岛的苔藓植物由于该岛农业生产等人为干扰,种数较少,仅有苔藓植物8科16属38种,并以顶蒴藓类为主,生境的同质化使岛屿苔藓植物群落的分化并不明显.除了海洋岛屿的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内陆人工湖区形成的岛屿和陆地“岛屿化”生境中的苔藓植物地理学研究也受到人们重视.王莹莹等[24]研究了浙江千岛湖东南湖区10 个岛屿和1个半岛的苔藓植物组成及生境片断化对其多样性的影响,发现生境破碎化对该区域不同的苔藓植物种类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不受岛屿面积影响的苔藓植物有29 种,受岛屿面积影响的苔藓植物有58 种.孙悦[34]开展了海南岛尖峰岭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发现该区有苔藓植物40科93属238种,包括了刺网藓(Syrrhopodon armatispinosus)、东亚虫叶苔(Zoopsis liukiuensis)、大紫叶苔(Pleuroziagi gantea)等濒危苔藓植物,并与我国其他山地苔藓植物的区系关系进行了比较.师学芹[4]报道了海南岛屿霸王岭苔类植物23科52属165种和角苔植物1种.最近出版的广东苔藓植物志[35]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海南岛苔藓植物.另外,Lai和WangYang[5]报道了台湾苔藓植物种类名录,郭城孟[36]研究了玉山苔蘚植物生活型.杨嘉栋和蒋镇宇[37]比较系统地综述了台湾岛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特点,发现台湾有藓类植物66科261属872种藓类和42科121属487种苔类和角苔类植物,每千平方公里苔藓种数高达37.75种,地区特有种类也达7%~8%,台湾的苔藓植物与日本和中国大陆最为接近(http://2008checklist.biodiv.tw/disc2008/doc /JiaDong%20Yang.doc).但是有关海南和台湾岛屿的苔藓植物研究主要是报道了苔藓植物种类组成,并没有涉及到苔藓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苔藓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工作.3 岛屿苔藓植物研究内容和代表性方法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主要是要回答研究岛屿的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特点如何,有哪些影响因素;能否应用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动态平衡理论预测岛屿环境下的苔藓植物多样性;苔藓植物是否存在某种“性状组合”来适应岛屿环境条件;以及岛屿环境下的苔藓植物种群遗传结构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等.以上问题涉及到苔藓植物区系地理、生态学、多样性和分子亲缘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世界各地完成的苔藓植物志和物种编目,为正确鉴定苔藓植物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岛屿苔藓植物物种地理组成及其与邻近地区的关系研究,主要涉及相似性计测,以及这种相似性的图形表达,一般以种、属和科的分布有无为指标,应用Jaccard相似性指数公式,采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s 聚类策略,用Pcord4.0等生态软件进行聚类和排序分析[38].影响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因素是典型的生态学问题,研究时可考虑到岛屿面积、隔离程度、生境类型、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人为干扰强度等因素.由于苔藓植物对生境特别敏感,因此在野外调查时注意岩石、林下、树干、土生等生境类型下苔藓植物的采集.数据的分析涉及到应用包括典范对应分析在内的多元统计分析,以及通过函数拟合、生物统计检验等方法,比较不同面积、不同隔离程度下岛屿相同生境条件下的苔藓植物丰富度,以检验岛屿生物地理学中的平衡理论的适用性.岛屿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在物种和遗传两个水平上开展工作,分子水平上应用包括ISSR在内的标记方法开展工作,基于包括trnLF、trnG、psbAtrnH、rps4等叶绿体的碱基片断和ITS 等核的碱基片断构建代表性种类遗传分化的分子系统树,用于探讨研究种群及其与陆地种群间的分子亲缘关系.阐明苔藓植物是否有与适应岛屿环境有关的性状特征也是岛屿苔藓植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这里主要是应用包括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生物统计方法,阐明是否有与岛屿环境相联系的性状.4 我国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关键区域舟山群岛位于中国东海北部海域,地理坐标为29°32′-31°04′N,121°30′-123°25′E,东西191.2 km、南北153.3 km,海域22000 km2,陆域面积1371 km2,是中国第一大群岛,由1339个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组成,占我国海岛总数的20%,其中1 km2以上的岛屿58个,舟山本岛又是我国第四大岛,面积502 km2[38],居民以渔业为主,岛屿人为干扰相对较小,苔藓植物多样性较高,例如面积不到13 km2的普陀岛就有苔藓植物118种[7].舟山群岛的岛屿大小不等,岛屿间的隔离和离大陆间的距离不同,另外在岛屿形状、海岸线长度、海拔高度等亦变化多样.万利琴等[38]等研究过舟山群岛9个主要岛屿间种子植物区系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岛屿海拔、离大陆远近、岛屿海岸线长度、岛屿总面积、山地面积、平地面积、人口数量等环境因素均会对种子植物区系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对岛屿上的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影响如何却无人研究.李登科等[7]报道过舟山群岛普陀岛有118种苔藓植物,除了这一简单的名录外,没有任何关于舟山群岛苔藓植物的其他研究报道.其次,舟山群岛是浙江天台山脉向东北的延伸部分,约在距今7000年的最后一次大海入侵才彻底与大陆分离而形成舟山群岛,区域内岛礁众多,是典型的破碎化生境,地质历史背景明确,适合于开展生境破碎化对苔藓植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工作.因此,舟山群岛是开展苔藓植物多样性,特别是研究生境破碎化对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理想场所.如果要在更大的尺度上开展我国的岛屿苔藓植物学研究,建议选择闽浙沿海岛屿.闽浙沿海岛屿位于我国东海海域,北起31°04′N(舟山群岛),南至23°34′N(福建东山岛),横跨北、中、南亚热带3个气候带,面积超过500 m2的岛屿有4607个,占我国沿海岛屿总数的62.5%.在此区域开展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能够反映我国亚热带沿海岛屿的苔藓植物区系和多样性特征及其气候响因素.因此,我国闽浙沿海岛屿是开展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梯度分布特点及其气候因素的理想区域.参考文献:[1]Li F X.Species and ecosystem diversity of bryophyte in Foping NatureReserve[D].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06.[2]Wu W Y.Study on the moss flora of the Daiyun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Fujian Province[D].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12.[3]Yan X L.The study on the bryoflora and its classification of Yangjifeng NatureReserve[D].Hangzhou:Zhejia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9.[4]Shi X Q.Liverwort flora of Bawangling Nature Reserve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liverwort flora of Hainan Island and adjacent islands[D].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06.[5]Lai M J,Wang Y J R.Index bryoflora efonnosensis[J].Taiwania,1976,21:159-203.[6]Xu B.Study on community and ecosystem diversity of bryophytes in Chongming Island nature reserve[D].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07.[7]Li D K,Gao C H.Identification of moss plants in Putuo[J].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1993,3:19-26.[8]Cao T,Chen Y,Song G Y,et al.A resurvey of bryophytes on the Jinshan Island Nature Reserve[J].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4,33(4):61-65.[9]Zhang L,Corlett R T.Phytogeography of Hong Kong bryophytes[J].Journal of Biogeography,2003,30:1329-1337.[10]Vitt D H.The moss flora of the Auckland Islands,New Zealand,with a consideration of habitats,origins,and adaptations[J].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1979,57(20):2226-2263.[11]Iwatsuki Z.Origin of the new Caledonian bryophytes[J].Tropical Bryology,1990,2:139-148.[12]Aranda S C,Gabriel R,Paulo A V,et al.Assessing the completeness of bryophytes inventories: an oceanic island as a case study (Terceira, Azorean archipelago)[J].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10,19(9):2469-2484.[13]Frahm J P,Luth M.The Bryophyte flora of the Maltese Islands[J].Archive for bryology,2008,29:1-10.[14]Désamoré A,Vanderpoorten A,Laenen B.Biogeography of the lost world (Pantepui region, northeastern South America):Insights from bryophytes[J].Phytotaxa,2010,9:254-265.[15]Linis V C.Biogeography of Mindoro mosses[J].Blumea,2009,54:290-296.[16]Pharoa E J,Zartman C E.Bryophytes in a changing landscape:The hierarchical effects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es[J].Biological Conversation,2007,35:315-325.[17]Wang Y Y,Zhu Y Q,Wang Y F.Differences in spatial genetic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in two mosses with different dispersal strategies in a fragmented landscape[J].Journal of bryology,2012,34(1):9-17.[18]Hutsemékers V,Szo—vényi P,Shaw A J,et al.Oceanic islands are not sinks of biodiversity in sporeproducing plants[J].Proc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USA,2011,22:18989-18994.[19]Karlin E F,Hotchkiss S C,Boles S B,et al.High genetic diversity in a remote island population system:sans sex[J].New Phytologist,2011,193(4):1088-1097.[20]Patin—o J,Bisang I,Hedena—s L,et al.Baker′s law and the island syndromes in bryophytes[J].Journal of Ecology,2013,101(5):1245-1255.[21]Vanderpoorten A,Devos N,Goffinet B,et al.The barriers to oceanic island radiation in bryophytes:insights from the phylogeography of the moss Grimmia montana[J].Journal of Biogeography,2008,35(4):654-663.[22]Victoria F C,da Costa D P,Pereira A B.Lifeforms of moss species in defrosting areas of King George Island,South Shethland islands,Antarctica[J].Bioscience Journal,2009,25(3):1516-3725.[23]Tangney R S,Wilson J B ,Mark A F,et al.Bryophyte island biogeography:A study in Lake Manapouri, New Zealand[J].Oikos,1990,59:21-26.[24]Wang Y Y,Wang Y F,Wang D H,et al.Effect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bryophytes diversity in the Thousand Island Lake region[J].Journal of Plant Science,2011,29(4):435-445.[25]Miles C J,Longton R E.Life history of the moss Atrichum undulatum (Hedw.)P.Beauv[J].Sympposie Biologica Hungarica,1987,35:193-207.[26]Wyatt R.Spatial pattern and gamete dispersal distances in Atrichum angustatum,a dioicous moss[J].The Bryologist,1977,80:284-291.[27]AhPeng C,Wilding N,Kluge J,et al.Bryophyte diversity and range size distribution along two altitudinal gradients:Continent vs.Island[J].Acta Oecologica,2012,42:58-65.[28]Lloret F,GonzálezMancebo J M.Altitudin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bryophytes in the Canary Islands and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J].Functional Ecology of Plants,2011,206(9):769-781.[29]Kimmerer R W,Driscoll M J L.Bryophyte species richness on insular boulder habitats:the effect of area,isolation,and microsite diversity[J].The Bryologist,2000,103(4):748-756.[30]AhPeng C,Bardat J,Stamenoff P,et al.Bryophytes of La Reunion island:biodiversity,endemicity and conservation[J].Cryptogamie Bryologie,2010,31(3):241-270.[31]Skotnicki M L,Mackenzie A M,Ninham J A,et al.High levels of genetic variability in the moss Ceratodon purpureus from continental Antarctica,subantarctic Heard and Macquarie Islands,and Australasia[J].Polar Biology,2004,27(11):687-698.[32]Skotnicki M L,Selkirk P M,Ninham J A.RAPD analysis of genetic variation and dispersal of the moss Bryum argenteum in Ross Island and Victoria Land,Antarctica[J].Polar Biology,1999,21(6):417-422.[33]Patin—o J,Medina Rvanderpoorten A,et al.Origin and fate of the singleisland endemic moss Orthotrichum handiense[J].Journal of Biogeography,2013,40(5):857-868.[34]Sun Y.Study on species diversity of bryophytes in Jianfengling Nature Reserve[D].Haikou:Hainan University,2011.[35]Wu D L,Zhang L.Bryophyte flora of Guangdong[M].Guangzhou: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2013.[36]郭城孟.玉山苔藓植物生活型之研究[D].台北:台湾大学,1989.[37]Yang J D,Jiang Z Y.The diversity and research status of the moss inTaiwan[R].Taichung:Seminar on the study of species diversity in Taiwan,2008.[38]Wan L Q,Ding B Y,Guo S L.Difference of spermatophyte flora among main islands of Zhoushan archipelago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2008,34(6):677-683.Abstract: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bryophytes 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of bryophytes in coastal islands.Our reviews on bryophyte 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of bryophytes on islands showed disputes existing on breeding characteristics,spreading ability of bryophytes and applicabilit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theory on bryophytes.China has a large number of coastal islands,but most of them lack any bryophytes information.Therefore,studies on bryophytes in Chinese coastal islands are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s.Zhoushan archipelago of Zhejiang province is an ideal region for us to conduct bryophyte 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ical study,especially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s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bryophytes.The 4607islands along the coast of Zhejiang and Fujiang,accounting for 62.5% of that of China,are suitable for us to study the gradient distribution of bryophyte divers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Key words:bryophyte; island biogeography; diversity; review(责任编辑:顾浩然)。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在地理分布和环境中的生存状况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在地理分布和环境中的生存状况植物地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在地理分布和环境中的生存状况的学科。
它结合了植物学和地理学的知识,探讨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分布规律。
通过对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相互作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理论基础。
一、植物地理的基本概念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植物的分布格局、植物区系、种间关系以及植物的适应性。
植物分布格局是指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和分布密度。
植物区系则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植物组成和特征,可以根据植物的共同特征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的植物区系。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植物的适应性则是指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程度,包括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适应。
二、植物地理学的重要意义1. 解析植物分布规律:通过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揭示植物分布的原因和机制。
例如,某些植物选择在热带地区生长,而另一些植物则适应寒冷的极地环境。
这些分布规律对于理解植物的进化历程和生态演化有重大意义。
2. 维护生态平衡: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着地球的气候和大气组成。
通过研究植物地理学,我们可以了解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适应性,从而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
3. 资源利用和保护:植物地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分布和适应性,还可以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分布规律,我们可以合理规划和管理植物资源,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三、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植物标本采集、实验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实地考察是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不同地理环境中植物的采样和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其分布范围、物种组成和适应性。
【课程】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_植物学5_0.5学习植物学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一、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意义植物是联系人和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纽带,是维系人类生命和生存的重要物质要素。
研究植物的目的是认识和揭示植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和分布和适应等的规律,有意识地控制、利用、保护和改造植物,扩大和充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植物学不仅是综合性大学生命(物)科学学院的基础课程,而且是农业院校中大农学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在栽培、繁育和管理农作物、牧草、果树、蔬菜、花卉、茶、桑、观赏树木、药草以及其他经济植物或资源植物时,需要厚实的植物学知识。
防治病虫草、改良土壤,促使种植物优质高产,也离不开植物学知识;家禽、家畜的饲养以及农产品的加工,都需要植物作为饲料或原料,其他如环境保护、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也与植物密切相关。
因此,学习植物学可为学好其他相关课程和后继专业课程(如: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物遗传学、农业生态学、土壤学、栽培学、育种学等)、为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植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教材针对农业院校的植物生产类、综合性大学生物学类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兼顾了植物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力求阐明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力求联系生产实际、反映本学科的发展水平。
教材内容在讲述了组成植物体的细胞、组织及其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被子植物为重点,阐述了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发生和结构建成的规律与特征;简要地介绍了研究植物学的技术和方法、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界的基本类群特征和系统进化概况;分述了被子植物中与生产关系密切、有代表性的重要科、属或植物种的识别特征和用途。
因此,掌握教材内容,对于学好植物学课程十分重要。
二、学习植物学的方法学习植物学,首先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充分认识植物有机体的局部和整体间、细胞、组织、器官与个体间、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间、个体与群体间,以及植物与环境间都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态学中的生态地理学研究

生态学中的生态地理学研究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它广泛地应用于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
在生态学领域中,生态地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致力于研究物种、群落、生态系统和环境等方面的地理分布模式,以此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部分:生态地理学的概述生态地理学是从地理学学科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的领域,它是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包括生物地理学、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学和环境地理学等专业方向。
生态地理学这一名词被首次使用可以追溯到1969年,当时它被认为是生物地理学中生态系统的一种研究特例。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生态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也日渐广泛和深入,尤其是在应对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重要环境问题方面的贡献逐渐凸显。
生态地理学一方面探讨物种、群落、生态系统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生长,分布和演变;另一方面也关注着生态系统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因此生态地理学也被认为是“人与自然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部分:生态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生态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生物种群、生态系统结构、空间分布规律等。
生态地理学研究方法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remote sensing)和模拟等技术手段。
其中,GIS和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量的地理数据信息,有助于构建地理空间及其模式,进而进行定量分析;而模拟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模拟不同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揭示生态系统的适应机制。
生态地理学的研究对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为不同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状况和特殊组成结构可能在植物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和环境修复等方面提供前所未有的价值。
同时,生态地理学研究还可以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生态环境问题的交流和沟通,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方案,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三部分:生态地理学的应用案例分析1. 生态地理学应用于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地理学的一大应用是在生态系统恢复方面。
植物生命表研究及其生态意义

植物生命表研究及其生态意义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存在于各种环境条件下,并与许多生物相互作用。
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植物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
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命表,对于理解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预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植物生命表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植物生命表是描述植物群体中个体生存和繁殖状况的一种方法。
它通常包括种群人口中不同年龄段的生存率、繁殖率和生长率等指标。
在研究中,常常使用生命表来描述植物群体的生命周期和生物学特性,从而深入了解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在植物生命表中,年龄通常是以周期为单位的,例如:一个周期为一年。
各个年龄段的群体大小、生存率、繁殖率和生长率等指标通过对植物个体的定量测量和观察,得出各年龄段植物的数量和特性。
这些指标提供了对植物种群的重要信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物学特征。
二、植物生命表的应用植物生命表在生态学和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它可以被用来评估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研究种群的演化和适应性,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
具体应用包括:1.生态意义分析通过生命表中的多种数据指标,可以分析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和适应性。
例如,当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通过对植物生命表的分析可以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并评估植物群体生存和繁殖能力的变化。
2.预测和评估种群的发展趋势通过长期对植物生命表的收集和分析,可以了解种群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当前环保意识日益普及的情况下,通过对植物种群的生命表分析,可以为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3.生态系统管理通过对植物生命表的研究,可以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和生存状况,并为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例如,针对某些植物群落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生命表数据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三、植物生命表研究案例植物生命表研究在当前的生态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实际的案例,以说明这种研究方法在植物生态学中的重要意义。
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植物多样性研究是生物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它涉及到对地球上各种植物物种的分类、分布、演化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其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1.1 野外调查与样本收集植物多样性研究通常需要进行野外调查和样本收集工作。
野外调查是为了了解植物的分布情况和丰富度,通过对植物的生长环境、种群数量以及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等进行观察和记录,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样本收集则是为了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分析,包括对物种的形态、遗传、生理和生态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1.2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利用分子标记(如DNA条形码)来进行植物多样性研究。
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物种,推进对植物系统发育及物种间关系的研究。
同时,分子技术还能揭示物种的遗传结构和变异程度,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1.3 空间技术的应用近年来,随着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多样性研究中开始广泛应用空间技术。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地理空间数据,可以对植被覆盖、种群扩散、物种分布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有助于推动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趋势2.1 数据共享与整合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数据已经如涓涓细流般积累起来。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提高研究效率,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数据共享与整合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趋势。
国际植物多样性信息系统(GBIF)等平台的建立,有助于研究者共享数据、交流经验、开展联合研究。
2.2 多学科交叉与整合植物多样性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整合,涉及到植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地理学、气象学等领域。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各学科的融合,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共同推动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深入发展。
2.3 野外监测与保护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许多植物物种正面临濒危和灭绝的风险。
植物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

植物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植物物种是我们美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通过不断地进化,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持着数百万年的生命力和多样性。
在这些物种中,存在着遗传多样性,这是对生命演化过程中的生存策略的最好反映。
那么,什么是遗传多样性,它有什么生态意义呢?一、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表现形式遗传多样性指的是同一物种内部存在的基因型的多种可能性。
它是在物种演化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结果。
遗传多样性可以从DNA分子水平、生理生化参数水平、生态学和地理学水平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通常来说,我们会选择比较容易测定的分子水平进行研究。
在DNA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表现为DNA序列的不同,一般使用DNA分子标记来描述。
例如:序列长度变异序列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核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等。
在生理生化参数水平,遗传多样性表现为生理和生化参数如同工酶、蛋白质等物质在同一物种内的不同,表现为物种对环境变化的不同适应性。
在生态学和地理学水平,遗传多样性表现为物种内部和物种之间的形态、生活史、生态位、数量、地理分布等差异。
二、遗传多样性的生态意义遗传多样性的生态意义如下:1. 提高群体抗逆性群体抗逆性指同一物种内个体在苛刻生境条件下生存的概率。
同一物种内部存在的遗传多样性可以提高物种的适应性,减轻环境压力对个体的影响。
通过群体内个体间的基因多样性,物种可以改善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从而增强其群体抗逆性。
2. 保障生态相互作用生态相互作用指物种间关系的互动效应。
遗传多样性通过物种内部的分化和异质性,从而促进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更进一步,遗传多样性能够形成物种内部的进化分支,在生态系统级别上,能够维持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相互作用关系。
3. 维持演化稳态演化稳态指物种从起源至至今的持久稳定状态。
遗传多样性的存在允许物种进行特定发育方式以及特定形态和生命史特征的选择。
植物地理学了解植物在地理分布上的规律和特点

植物地理学了解植物在地理分布上的规律和特点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和特征的科学。
通过对植物种类、种群和群落在地理上的分布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植物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原因和规律。
植物地理学是植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界中的植物资源。
一、植物地理学的研究范围植物地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众多方面,如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植物的分布格局和分布区系、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等。
在地理分布上,植物可以根据城市、地区、大陆乃至全球范围进行分类和研究。
二、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为了了解植物在地理分布上的规律和特点,植物地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实地考察和采集标本,结合文献和资料的整理分析,对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分类和归纳。
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内的植物分布情况的比较和统计,可以得出植物分布的规律和特点。
三、植物地理学的规律和特点1. 植物地理分布的区域性特征地理分布是植物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植物的地理分布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即不同植物在不同地理区域内有着其独特的分布。
这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
例如,寒带植物和热带植物有着明显的分布差异。
2. 植物地理分布的海拔性特征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气候条件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植物的分布。
植物地理学研究发现,随着海拔的增加,植物群落的构成和物种组成也发生相应变化。
不同类型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因此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的植被具有明显的特征。
3. 植物地理分布的季节性特征季节因素对植物的地理分布也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在温带地区,四季分明,不同季节的温度和降水变化会导致不同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周期发生变化。
因此,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植物分布会有明显的差异。
4. 植物地理分布的生境适应性特征植物在地理分布上的规律和特点与其所处生境的适应性密切相关。
植物通过进化适应了不同的生境条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分布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比较 植 物 生态 地 理 学 概 念
比较 植物 生态地 理学 是一 门以植 物 地理学 和植 物生 态 学 为基 础 , 对不 同地 区 的生 态 地理 环 境进 行 比较
研究 的边 缘性 和综 合性学 科 。 比较 是本 学科 的 主要 研究 途径 和方 法 , 植 物 生态地 理 区划是 本学 科 的基础 , 各 种不 同植 被和 物种 是其研 究 的主体 , 而通 过各 种相 似分 析 和类 比推 断找 出某 个 地 区 的潜 在植 被 和 物 种是 本
中 图分类 号 : ¥ 7 1 8 . 5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6— 4 4 2 7 ( 2 0 1 4 ) 0 1 — 0 0 6 0— 0 4
On t he S i g n i ic f a nc e a nd De v e l o pm e nt o f Co mp a r a t i v e Phy t o- - Ec o l - Ge o g r a ph y
HUO Yi n g q i a n g
( G u a n g d o n g A c a d e m y o f F o r e s t r y , G u a n g z h o u , G u a n g d o n g 5 1 0 5 2 0 ,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a n d c o n t e n t o f c o mp a r a t i v e p h y t o ・ e e o l — g e o g r a p h y,a n d t h e
学科 的研 究核 心 , 这 样可 以避 免在 实践 工作 中 的盲 目性 和 经 济上 的 浪 费 , 缩 短研 究 和 实践 工 作 的 时 问 , 从 而
达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植物资源 的目的。研究 内容包括 : 通过 比较不 同地域 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植被及植 物 区系 , 将有 代表性 和可 比较 性 的资料 分 区域汇 集成 章 ; 进一 步 对 自然 地理 旅 游特 别 是 森林 旅 游 提 指 引 ; 进 行植 物引 种和 收集种 质资 源 ; 发 现植 物地 理变 异 和鉴定 地理 种源 , 为植 物选 育服务 ¨ 。
p o t e n t i a l v e g e t a t i o n a n d p o t s p e c i e s a mo ng t he r e g i o n s o f s i mi l a r r a i n f a l l pa t t e r n .Th i s wo r k i s a g u i d e o f p l a n t i n t r o — du c t i o n a n d d o me s t i c a t i o n,a s we l l a s t h e p o p u l a iz r a t i o n o f i mp r o v e d v a ie r t y.W e wi l l d i s c us s t h e s e a p pl i c a t i o n s o f
6 0
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 0 1 4年第 3 0卷第 1 期
论 比较 植 物 生态 地 理 学 的意 义 和发 展
霍 应 强
( 广 东省林业 科学研究院 , 广东 广 州 5 究了比较植物生态地理学的意义和 内容, 探讨 了这门学科今后的发展 方向和问题。特别 指 出雨 型是植 物地 理 区划 的重要 因素 , 以及如 何通 过地 区比较找 出潜在植被 和 潜在 物种 , 对植 物 引种驯 化与 良种推 广具有 先 导意 义。 关键 词 雨 型 ; 植物 地理 区划 ; 比较 ; 潜在 植被 ; 潜 在物 种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q u e s t i o n s o f t h i s n e w s u b j e c t .I t e s p e c i a l l y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 1 )r a i n f a l l p a t t e r n p l a y e d a v e r y i m p o r - t a n t r o l e i n p h y t o —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z o n i n g ; a n d( 2 )b a s e d u p o n t h e z o n i n g a n d i t s c o m p a i r s o n s , w e c o u l d i f n d o u t t h e
t h e s u b j e c t i n a n o t h e r p a p e r l a t e r .
Ke y wo r ds r a i n f a l l p a t t e r n;p h y t o . .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z o n i n g;c o mp a i r s o n;p o t e n t i a l v e g e t a t i o n;p o t e n t i a l s p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