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病因辩证诊疗
第四章中医外科学疾病辩证详解
医学课件
5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五分。
临床辨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1.详询病史 2.全面体检
3.注重局部 4.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5.综合分析
准确辨病是一种能力,是受医学知识、 临床经验、思维方法影响和制约的
医学课件
6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五分。
医学课件
38
38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五 分。
第五节 局部辨证
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
存在,一般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 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 木、溃疡、结节、肿块、疹痒、功能障
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
医学课件
39
39
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五 分。
医学课件
22
22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五 分。
病因特点:
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 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 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 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
失和。多为气郁、火郁。
医学课件
23
23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五 分。
发病特点:
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 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 性格郁闷。一般发病时常不易 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 影响病情。
的 体表内病在变联在系多,数以情了况解下疾是病脏传腑变病规变律的。诊 断辨 证之 间经 络
反映,可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如 与的的是
肝病见少腹痛,胃火见牙痛等。据此,治目重体
通过经络辨证,从体表局部症状测知 疗的要表
脏腑功能盛衰。
(中医学课件)第四章第一节病因
2020/7/9
第一节 病 因
概念 凡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 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因,即致 病因素。
2020/7/9
分类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疠气等
病因
内伤致病因素:七情内伤、饮食失 宜、劳逸适度等
其他致病因素:痰饮、瘀血、结石、 外伤、烧烫伤、虫兽伤等。
第四章 病因病 机
2020/7/9
中医认识病因,除了直接询问发病的 经过及有关情况以推断病因外,主要是 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 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 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证求 因”,又称“审证求因”。
2020/7/9
【章节内容】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疠气等
病因
2020/7/9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寒性清澈
• 临床见较稀分泌物或排泄物—“五 清”
✓鼻流清涕
✓咳痰清稀
✓呕吐清水
✓小便清长
2020/7/9
✓大便清冷
暑邪
•为夏季主气,有
明显的季节性,
乃火热所化。
•发生在夏至之后
、立秋之前的外
感热病,才是暑
病。
•轻者为伤暑,重
2020/7/9
者为中暑。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外感性
肌表
口鼻
2 季节性
春风
2020/7/9
夏-热
长夏 湿
秋燥
2020/7/9
冬寒
3 地域性 4环境性
东南多湿
西 北 多 燥
5 相兼性
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两或两种以同时侵犯人体
感冒
风寒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辨证第三节脏腑辨证倪海厦_JT叔叔_董氏针灸_中医基础理论_中医博客养阳医斋网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辨证第三节脏腑辨证倪海厦_JT叔叔_董氏针灸_中医基础理论_中医博客养阳医斋网分享推文 + 1 邮件第三节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
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由于临床上单纯的腑病较为少见,多与一定的脏病有关,故将腑病编人相关病中进行讨论。
脏腑的病变复杂,证候多种多样,本节仅介绍临床常见的一些证候。
一、肝与胆病辨证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因而有“胆主决断”之说。
肝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肝血,肝阴不足。
实证多见于风阳妄动,肝火炽盛,以及湿热寒邪犯扰等。
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
直开窍于目,故多种目疾都与肝有关。
肝的病变较为广泛和复杂,如胸胁少腹胀痛、窜痛,情志活动异常,头晕胀痛,手足抽搐,肢体震颤,以及目痰,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常与肝有关。
胆病常见口苦发黄,失眠和胆怯易惊等情绪的异常。
(-)肝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表现的证候。
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扰而发病。
【临床表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症块。
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
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作为辨证要点。
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或窜动作痛。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气机郁结,不得条达疏泄,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情绪急躁易怒。
气郁生痰,痰随气逆,循经上行,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
〖中医指南〗中医诊断法和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指南〗中医诊断法和辨证论治方法【中医指南】中医诊断法和辨证论治方法中医诊断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四诊”的方法诊察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对疾病作出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战国时期名医秦越人(扁鹊)擅长“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黄帝内经》根据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理论,对诸多诊法作了具体描述,并阐述其综合运用的原则,在方法上奠定了“四诊”基础。
西晋王叔和撰集《脉经》,承前启后,确立中医脉诊的方法。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完善着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诊法著作有近百种。
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司外揣内“司外揣内”是《内经》首创的诊法原理。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相应的统一体。
五脏六腑在人身之内虽不可见,但其一切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必然有其相应的现象反映于体表,因此认识了现象与本质间的辨证关系,作到“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那么临证对深藏于内的脏腑病证就会做到“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同上)一样的明晰清楚,这便是《内经》所提到的“司外揣内,司内揣外”的诊法原理。
(二)见微知著“见微知著”是中医诊法的又一基本原理,是指医者通过患者细微的变化就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机体局部的变化,蕴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
这一原理体现于中医诊法的诸多方面,如《灵枢·五色》篇中的五色明堂诊法即是其例,原文论述了五脏六腑、形体肢节的病理变化在面部的反应区域,然后根据面部的色泽之浮沉、清浊、泽天、散抟和上下等情况,可以辨别疾病的性质、部位、间甚、新久,推断疾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等,进而根据色部的变化以调治疾病,这便是察面部色泽以测知全身病变的具体描述,也是“见微知著”原理的应用实例。
《中医诊断学》病因辩证
《中医诊断学》病因辩证1.第一节病因辩证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淫、疫疠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
七情为内伤性病因,常使气机失调而致病。
饮食劳逸则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使人生病。
外伤属于人体受到外力损害出现的病变。
一、六淫、疫疠证候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的致病邪气。
六淫的致病特点:一是与季节和居住环境有关,如夏季炎热,患暑病的人多;久居潮湿之地,易感受湿邪;二是六淫属外邪,多经口鼻、皮毛侵入人体,病初常见表证;三是六淫常相合致病,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又常常相互影响或转化。
疫疠为自然界一种特殊的病邪,其致病具有传染性强,并迅速蔓延流行的特点。
(一)风淫证候风证,是指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的一类病证。
因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故具有发病急、消退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
苔薄白、脉浮缓,或肢体颜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或皮肤瘙痒。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伤人卫气,使腠理开合失常,故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
风邪犯肺,肝气失宣,故见咳嗽、鼻塞流涕。
脉浮缓、苔薄白,为风邪犯卫之证候。
风邪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则见麻木,口眼歪斜,强直,抽搐。
风邪搏于皮肤,故见皮肤瘙痒。
(二)寒淫证候寒证,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类病证。
因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故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
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白簿,乃寒袭于表的征象。
病因辩证
病因辨证
疫疠证候
概念 外感疫毒疠气引起的证候
(1)湿热疫(表、里之分): 临 床 表 现 憎寒壮热 但热不寒,日晡热甚 (2)暑燥疫:烦渴、 头痛如劈,神 昏、斑疹、绞肠痛绝 (3)瘟黄:壮热、烦渴、 全身发黄、 神昏、口鼻出血
病因辨证
疫疠证候
辨证要点
传染性强、症状相似、 发病急、病情重、传变快
气血津液辨证
气病辨证
定义: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上逆
所
气 逆 证
血
表现的证侯。 成因: 情志不遂 感受外邪
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咳嗽,气喘; 胃气上逆—嗳气呃逆,恶心呕吐; 肝气上逆—头晕目眩,昏厥,吐
血病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blood disease 证型: 虚—血虚证
气血津液辨证
【目的要求】
1.掌握气病、血病、气血同病、津液病各 证 的 临 床 表 现 及 辨 证 要 点
2.熟悉气血津液辨证的实质是辨别证的原 因 与 性 质 , 熟 悉 其 辨 证 意 义 3.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气血津液辨证
【授课方式】 CAI课件 【课 时】 6学时
气病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qi disorders
久病
各种原因 引起的大 出血
大出血+ 气脱
舌淡 脉微欲绝 浮大而散
津液病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fluid disorder 证型: 1、津液不足证
2、津液内停—痰证、饮证、水肿等
气血津液辨证
津液辨证
定义:体内津液不足,机体失滋润所
表
一 津 液 亏 虚 证
病因辨证学习课件
病因辨证,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尤其是中医病因学的指导下,对 病人的症状、体征、病史等进行辨别、分析、判断、综合,以确定病人 具体病因的思维过程和辨证方法,也称为“审证求因”。它可看作是八 纲辨证在病因方面的深化和具体化。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病因。从病因的来源和发病的病位看,病因 可分为外感、内伤和其它三大类。
18年
8
【辨证要点】
确定本证的基本依据是恶寒肢冷、局部冷痛而喜 暖、苔白滑。实寒证寒从外入,起病突然,恶寒 而得温不解,疼痛较剧,脉紧有力;虚寒证阳气 衰弱,寒从内生,起病徐缓,畏寒而得温可解, 疼痛较轻,脉弱无力。
9
18年
(三)暑淫证候
【基本概念】 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统称为暑 淫证候,简称暑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汗多头昏,烦渴喜 冷饮,神疲气短,肢倦乏力,胸闷懒言,食少呕 恶,小便短黄灼热,舌红苔黄少津,脉虚数;或 壮热昏仆,神昏谵语,面红气粗,头痛项强,四 肢抽搐,舌绛干燥,脉细滑数。暑邪挟湿者,兼 见湿邪停滞之象。
(一)风淫证候
【基本概念】 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统称为风淫证候, 亦称为外风证。 【临床表现】 恶风,微发热,汗出,头痛,鼻塞流涕, 喷嚏,咽喉干痒或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缓;或皮肤瘙 痒、瘾疹、局部麻木;或咳呛、气喘、胸部胀闷;或口 眼喎斜、颈项强直、口噤、抽搐、角弓反张、震颤、蠕 动等。此外,风邪还可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疼痛、突然面 睑浮肿等症状。
18年
5
【辨证要点】
外风证的辨证要点为恶风、汗出、喉痒、脉浮, 或瘙痒瘾疹,或肢体异常运动,以及症状出没无 常、变化迅速等临床特点。
6
18年
(二)寒淫证候
【基本概念】 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统称为寒 淫证候,亦称为外寒证。 【临床表现】 恶寒重而发热轻,头身疼痛或肢 体拘急,无汗,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而润,脉浮 紧等;或恶寒肢冷,胸、腹、腰、背冷痛而喜温, 神静蜷卧,咳喘痰白量多而易咯出,呕吐清涎, 泄泻清稀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面色苍白或青 灰,舌淡紫苔白滑,脉弦紧或沉迟。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病因病机辩证一病因辩证-PPT文档
(三)暑淫证候
暑性炎热,升散;
概念: 暑淫致病特点:
最易伤津耗气; 暑多挟湿
临床表现:
1、伤暑:恶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 舌红,苔白或黄,脉虚
天气炎热,汗出过多,气阴两伤
暑淫证候
2、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不出,烦闷,
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绛干燥,脉濡
数
伤暑:渐发性,较轻;以烦热口
暴晒于烈日渴之为下主,,体治热宜难清散暑益气;
2、风客肌肤:皮肤瘙痒,或起丘疹,或起风团, 此起彼伏,游走不定
《诸病源候论》:“此由游风在于皮 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
“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 则生痒疹,状如麻豆,甚者渐大,搔 之成疮。”
(二)寒淫证候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概念:外感寒邪引起的寒证主候收,引又,称寒外性寒凝证滞。
第一节 外感病因辨证
外感病是指感受六淫、疠气等外邪引起的疾 病
一、六淫辨证 风、寒、暑、湿、燥、火
注意:要与“内生六淫”的相区别
(一)风淫证候
为百病之长, 善行数变, 概念: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其候性。开又泄称。外风证
风淫特点:
临床表现:
1、风邪侵表:发热恶寒、汗出、鼻塞或喷嚏,咳 嗽,咽喉痒或痛,苔薄白,脉浮缓
火为阳邪,易耗伤 阴液; 易迫血妄行;
临床表现:
火灼气分-壮热口渴,面红目赤
热入营血,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发疹
热扰神明-发狂
热灼肌肤-皮肤生痈疖
热伤津液-便秘,尿黄
舌-红绛
脉-数而有力
热与暑的异同
相同点:同为夏令主气。《素问 五运行大 论》:“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 暑。”“南方生热,热生火”“七月流火”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二、 六淫的致病特点
1、六淫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2、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以及人体的各体差异,虽在同 一季节里,也可感受不同的病邪而发生不同的疾病。 3、六淫致病,既可以是单一的,更多是混合的 4、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
[辨证论治]
一、风(阴阳动变成风)
风邪的致病特点有四:
所谓“收引”是指寒邪入侵经络关节而致筋脉 拘急,挛缩 ,伸曲困难,如痹证中的痛痹;或寒邪 侵袭,使毛窍收缩,腠理闭塞,从而出现恶寒、无 汗、头痛等症。此即《素问· 举痛论》所说“寒则气 收 ”。
所谓“凝滞”是指凝结、阻滞之义。血得温则 行,得寒则凝。如寒邪入侵人体,损伤阳气,使气 血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胃痛、腹痛 等痛证。
皮肤疥癣,疮疖,疱疹, 脚生湿气,局部瘙痒, 流黄水或见尿浊,女子 带下腥臭。
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 治法 方药
湿邪袭络,留着关节 湿毒郁表,浸淫肌肤 湿邪袭络,留着关节 湿毒郁表,浸淫肌肤 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仁汤加减 二妙丸加味
五、燥(阴阳离)
燥为秋令主气,故燥邪为病,多发生于气候干燥 、 湿度较低的秋季。外感燥邪有温燥和凉燥之别。
常见病辨证论治概要
北京城市学院生物医药学部 陈云华
绪论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意义 主要介绍中医内科的专业基础理论、常见病的 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与中成药。通过学习 使学习者能教系统地了解常见病的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处方、中成药等内容,目的是为使 学生对所学的中医药理论知识能融会贯通,更 好地为日后的合理用药、中药调剂、经营、生 产研发打基础。
常见病辨证论治概要
第一篇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一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中医学 病因辨证诊疗
呕吐; 3、消痞散结:治疗瘿瘤、痰核、痈肿等。
[用量]5-10g。反乌头、附子。
炙甘草
[药物来源与加工]植物甘草的根。春秋采挖 ,晒干,切片,蜜炙用。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主治] 1、补中益气:治疗脾胃气虚证 ;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1、疏风解表:用于风邪引起的表 证;
2、透疹止痒:用于风邪引起的风疹、湿疹伴 皮肤瘙痒;
3、散瘀止血(炒用):治疗血液流速减慢或 停滞引起的瘀血证。
[用量]3-10g。
防风
[药物来源与加工]植物防风的根。春秋采挖 ,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 。
[功效主治]
1、补中益气:配伍其他药治疗脾胃虚弱,纳 差腹泻等证;
2、养血安神:配伍其他补血药治疗血虚失眠 等证;
3、缓和药性:配伍药性猛烈药物使其缓缓发 挥效果。
[用量]5-20g。
②外感风寒表实证 【病因】风寒之邪刚刚侵袭人体,停留体表
,患者身体壮实,卫气抗邪剧烈。 【主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主证释义】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1、解肌发表:用于风寒引起的表证;
2、温经通阳:温通寒邪阻滞的经脉,使阳 气通畅;
3、祛风除湿:治疗风邪、湿邪引起的关节 肿痛等疾病。
[用量]3-10g。
[附]肉桂:植物肉桂的干皮,又称官桂。辛、甘, 大热。归 肾、脾、心、肝经。主要功效为补火助阳 ,温经通脉,引火归元。用于肾阳虚腰膝冷痛,寒 邪腹痛泄泻,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等证。
3、消肿排脓:治疗皮肤化脓性 感染肿痛化脓;
(中医学课件)06.1第四章病因
(1)直接伤及内脏(五志)
五行学说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
恐(惊)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3)影响病情转归
46
七情
屈原《九章》:“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曹植 《赠白马王彪》:“忧思成疾疢” 白居易《病气》:“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
30
丙子九月,余患暑疾,早饮吕医药,至日昳,忽 呕逆,头眩不止。家慈抱余坐起,觉气血自胸起,性 命在呼吸间。忽有同征友赵藜村来访,家人以疾辞。 曰:“我解医理。”乃延入,诊脉看方,笑曰:“容 易。”命速买石膏,加他药投之。余甫饮一勺,如以 千钧之石,将胃肠压下,血气全消,未半盂,沉沉睡 起,项上微汗……睡须臾醒,君犹在坐,问:“思西 瓜否?”曰:“想甚。”即命买瓜曰:“凭君尽量。” 食片许,如醍醐灌顶,头目为轻,晚食粥矣。次日来 曰:“君所患者,阳明经病也,吕医误为太阳经,以 升麻、羌活二味升提之,将君妄血逆流而上,惟白虎 可治,然亦危矣!
14
风邪 (Pathogenic Wind / Wind evil)
含义: 风为春季主气,风太过使人发病称“风邪”。 多从皮毛侵入人体。
15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a、风轻扬升发、向上、向外,其性属阳。
b、风行向上,易侵犯人体上部(头面)、阳 经、肌表、肩背等阳位。
头痛、鼻塞、咽痒、身背强痛 c、开泄:指腠理开张,气液外泄。
体倦,乏力
40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易生风动血
a、生风:火热燔灼阴津,筋脉失养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寒淫证候
概念 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
寒客肌表─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临
床
痛、脉浮紧
表 寒客脉经络气血─冷痛,得温痛减
现 寒客脏腑─腹痛、呕吐或腹痛泻泄,腹
胀,纳呆
病因辨证
寒淫证候
辨证要点 恶寒肢冷,局部冷痛而喜暖,苔白滑
治则 疏散寒邪 鉴别
“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病因辨证
暑淫证候
概念 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
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有何关系?
• 疲劳是身体发给你的求救 信号,“过劳死” 是在疲 劳综合征的基础上发展、 恶化的结果。
• “过劳死”主要“青睐” 三种人:有事业心的人— —特别是“工作狂”;有 钱人——特别是只知消费 不知保养的人;有遗传早 亡血统又自以为健康的 人——特别是男性。
病因辨证
《内经》 病生于阳,生于阴
夫邪之生,或生于阴,生于阳,其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 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宝命全形论》)
宋. 陈无择 三因学说
六淫侵袭为外因
情志所伤为内因
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为不内 外因
病因辨证
根据来源和发病部位
外感 内伤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
刺痛或发痒、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肿大及触痛、头 部重压感等; • 3)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丧失、说话困难、注意 力不集中、理解力差及睡眠障碍等。 • 前提是排除其他疾病,具备这样3条基本特征。
那么这就是——
• “最好的运筹学家偏 偏没筹划好自己的 人生”
• 浙大36岁博导因过 度疲劳病逝
哪些人易患疲劳综合征?
身热、烦渴、舌红、脉浮数。
辨证要点 秋多,干燥,津枯液少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辨证论治
脾胃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根据证型如脾胃湿热、脾胃 虚寒、肝胃不和等,采用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等治疗方法 。
咳嗽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根据证型如风寒犯肺、 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等,采用润肺止咳、清肺化痰等治疗 方法。
失眠
失眠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根据证型如心脾两虚、心胆 气虚、肝火扰心等,采用养心安神、镇静安神等治疗方法 。
发疾病。
饮食不节
饮食不规律、过饥过饱、偏食 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疾
病。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可导致 气血不和,引发疾病。
病机
正气不足
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 易受外邪侵袭,导致疾病发生
。
邪气亢盛
外邪侵袭人体,导致脏腑功能 失调,气血不和,引发疾病。
脏腑失调
情绪变化、饮食不节、劳累过 度等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 不和,引发疾病。
经络阻塞
外邪侵袭或气血不和可导致经 络阻塞,影响气血流通,引发
疾病。
病证分类
表证
外邪侵袭人体,病在肌肤、经络,表现为发 热、恶寒、头痛等症状。
寒证
表现为怕冷、喜暖、口淡不渴等症状。
里证
病在脏腑,表现为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 等症状。
热证
表现为发热、口渴、喜冷饮等症状。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辨证方法
CHAPTER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 特点,分析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一 种中医辨证方法。
VS
脏腑辨证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 之一,尤其在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应用 广泛。通过脏腑辨证,可以判断出病 变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机以及正邪关 系,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04 论治原则与方法
四--中医全科医学的服务方法
一、辨证与辨病
中医学中的“症”、“证”、“病”的概念 是不同的,但三者又有密切联系。“症”, 即症状和体征,是病人自身感觉到的异常变 化及医者通过四诊等诊察手段获得的形体上 的异常表现,如发热、恶寒、头痛、呕吐, 以及舌苔、脉象等。这些感觉和表现通常具 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探求疾病的内在变化 。所以,症状是辨病和辨证的重要依据。
(二)临床运用
1.脉症合参辨证 2. 相关症状辨证 3. 特异症辨证 4.症状比较辨证 5.时相辨证 6. 真假辨证 7.反馈辨证 8.方证辨证 9.分型辨证 10.家族病辨证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由各个组成部分通过相当复杂的联系和相 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并强调其统一 性、完整性和内在脏腑器官之间,心理与生 理活动之间,以及人与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 。
❖ 三、症状与诊断的关系
❖ 症状与疾病诊断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疾病 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条件下,体内出现 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正邪交争、阴阳失调 的全部演变过程。
❖ 四、症状与治疗的关系
❖ 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论治,辨证是决定治 疗的前提,论治是提出治疗疾病的原则、手 段和方法。
❖ 五、社区诊疗中常见症状的诊断与治疗
❖ 5.表里同病治则
❖ 表里同病时,宜按表里证的先后缓急,采用 不同治法
❖ 6.家庭论治原则
❖ 随着社会进步,家庭也有着很大的变化,因 此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服务实践中要考虑 到家庭成员中每个人的性格、生活方式、生 活环境、人际关系等,以性格来说要考虑成 员的综合性格,本来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 ,但是由于长期在一个家庭生活中磨合使家 庭成员的性格有相似之处。
(三)中医论治与西医治疗
西医的治疗原则是在明确实质性病因的基础 上,针对病因利用特异性药物进行治疗,疾 病与所用药物对应性非常严格,但这种病因 性治疗忽略了机体的内在相互联系,不仅有 时疗效不肯定,而且不适用于病因不明的疾 病。
中医诊断中的辨证与辨病
辨病是对疾病的病种进行诊断,即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确定患者所患疾病的 种类。
辨证与辨病关系
辨证和辨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辨病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为辨证提供前提和基础;而辨证则有利于具体地认识疾病某一阶段的特殊本质,为治疗提 供具体的依据。
临床应用价值
01
指导治疗
案例二
患者李某,因长期失眠就诊,医生通过四诊合参,辨证为心肾不交型失眠,采用 交通心肾、安神定志的中药治疗,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提高。该案例告诉我们,在 辨证时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失败案例剖析及教训总结
案例一
患者王某,因咳嗽就诊,医生未进行详细辨证,直接给予止 咳药治疗,结果患者症状未缓解反而加重。该案例教训我们 在辨证时要认真仔细,不能草率行事,否则会给患者带来不 必要的痛苦。
。
不孕不育
针对肾虚、肝郁、痰湿等不同证 型,采用补肾填精、疏肝解郁、 化痰祛湿等治法,结合现代医学
检查手段进行治疗。
慢性疲劳综合征
根据气血阴阳失调的不同证型, 采用益气养血、滋阴壮阳等治法 ,配合心理调适和生活方式调整
。
预防性调理和养生建议
饮食调养
根据个体体质差异,推 荐适宜的饮食搭配和食
疗方案。
气血阴阳平衡状态及疾病发展趋势。
生化检查指标
02
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可反映脏腑功能状况,为中医
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免疫学指标
03
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学指标有助于评估机体免疫状态,指
导中医临床用药。
影像学检查在辅助诊断中价值
X线检查
适用于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如骨折、骨质增生等,为中医骨伤 科提供重要参考。
病因辨证PPT
表
重,脉濡弱。
现 湿痹─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19
致病特点
(1)湿性重着——沉重、下注(身困重、头晕沉); (2)湿性粘滞——程长难愈(尿垢、便溏、苔腻); (3)阻遏气机——运行失常(腹胀,遍体不适)。
20
临床表现
外湿侵袭→阻滞经气——头重身困,肢体酸痛; 恶寒微 热,皮肤湿痒,脉濡。 湿浊内生→阻滞气机——胸闷脘痞,纳呆,面垢;苔腻 口腻,便溏尿浊,脉缓。
宋. 陈无择 三因学说
六淫侵袭为外因 情志所伤为内因 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为不内 外因
根据来源和发病部位
外感 内伤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
疫疠邪气 七情内伤 劳逸失度 饮食失调 遗传因素
其它 中毒、 外伤等
4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总称。 辨六淫证候 ——据临床表现推测六淫病因 。
中医诊断学
病因辨证
江西中医药大学 姚荷生研究室 石强
病因辨证
指在病因学的指导下,对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 料(症状、体征、病史)等进行辨别、分析、判断、 综合,以确定病人具体病因的辨证方法。
2
《内经》 病生于阳,生于阴
夫邪之生,或生于阴,生于阳,其生于 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 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素问•宝命 全形论》)
31
临床表现
气血沸涌——发热恶热,面赤舌红,脉数(热) 热迫津伤——口渴,汗多,便结,尿少(干) 迫血妄行——吐衄便崩血,尿血、痰血(血) 火扰心神——烦躁,神昏,谵语,狂乱(乱) 热极动风——颈项强硬,四肢抽搐,惊厥(风) 灼血腐肉——痈肿,溃烂,脓疡,流脓(疡)
32
火热证——外界阳热之邪侵袭 ——邪气郁久化热 ——情志过极而化火
中医养生4.病因学说与辩证ppt课件
三、外 伤 外伤包括枪弹、跌打损伤、烧烫伤、冻伤和虫兽伤等。 枪弹、跌打损伤等外伤,可引起皮肤肌肉瘀血肿痛,出血, 或筋伤骨折,脱臼。重则损伤内脏,或出血过多,可导致昏迷、 抽搐等严重病变。 烧烫伤,轻者损伤肌肤,在受伤部位红、肿、热、痛、起水 泡等;重度烧烫伤则可损伤肌肉、筋骨,使痛觉消失;严重烧 烫伤则伤面过大,常因剧烈疼痛、火毒内攻、体液蒸发或渗出, 可出现烦躁不安、发热、口干渴、尿少等,甚至死亡。 冻伤,指人体遭受低温侵袭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
第四节 继发病因及其辨证
继发病因,是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代谢垃圾堆积形 成新的致病因素。常见有痰饮、瘀血、结石等等。
一、痰 饮
痰饮,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由津液 凝聚而成的病理产物。
痰饮一旦产生,便能流窜全身,停聚各处,导致多种 疾病发生。停留在肺,则出现喘咳、胸闷;蒙蔽于心, 可见胸闷、心悸、失眠、痴呆;停聚于胃,会致恶心 呕吐、食欲不振;流于经络筋骨,可出现肢体麻木, 半身不遂;痰饮上扰,可致眩晕、昏迷;痰气凝郁于 咽喉,则咽部不适;饮停胸胁,可见咳嗽引痛;若留 聚肠间,则便溏腹泻。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 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气机郁结。
(三)导致情志异常波动
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 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 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 压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 眩晕,甚至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第二节内因及其辨证内因是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自内而生主要是指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病因辩证诊疗1.六淫与其性质2.六淫: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邪的致病特点。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染,经过口鼻等途径,由外人内,故属于外感病因。
3. 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
4. 反映七情致病的特点:与精神刺激有关直接损伤内脏影响脏腑气机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5.饮食致病:1.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过饥: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血亏虚过饱:损伤脾胃,导致食滞、化热、聚湿生痰饮食无时:影响脾胃气机升降以及六腑,传化秩序。
2.饮食偏嗜:1.种类偏嗜 2.寒热偏嗜 3.五味偏嗜3.饮食不洁6.劳逸:过劳:①劳力过度:劳则气耗,主要耗伤元气②劳神过度:耗伤心血、损伤脾气③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过逸: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7.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痰为水湿经阳气煎熬而成,浓度较大,其质稠粘。
饮为水湿长期停留,凝聚而成,浓度较小,其质清稀。
8.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碍经脉气血运行2.阻滞气机升降出入3.影响水液代谢4.易于蒙蔽神明5.症状复杂,变幻多端9.瘀血是指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脏腑之内,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散。
10.瘀血的致病共同特点。
疼痛-痛处固定,痛如针刺,疼痛夜甚肿块-皮肤青紫肿胀,肿块固定不移出血-血色紫黯,伴有血块紫绀-面色黧黑或紫黯,唇甲青紫,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是瘀血最常见的也是最敏感的指征11.各种疾病、病因、主证、治法、代表方1.风邪袭表证【病因】风邪刚刚侵袭人体,停留体表【主证】汗出恶风,头身疼痛发热,咳嗽痰多,鼻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浮【治法】解表疏风【代表方】散风汤(水煎服注:成人一般各10克)君:荆芥——疏风解表,祛除在表之风邪臣:防风——辅助君药祛除在表之风邪佐:柴胡——和解退热,治疗发热及头身疼痛,同时加强君臣药解表作用黄芩——善清肺热,治疗主证中的发热半夏——化痰,治疗主证中的痰多,同时防止痰停于内,病势缠绵使:炙甘草——一是补脾胃之气,防止外邪入里,并补充汗出浪费的津液二是润肺止咳,治疗主证中的咳嗽三是调和诸药,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而不互相干扰【方歌】散风汤是傅山方,荆芥防风柴胡良,芩清夏花甘草和,恶风汗出流涕尝。
2.风袭阳位证【病因】风邪侵袭人体,袭扰阳位——头部【主证】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风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治法】疏风止痛【代表方】川芎茶调散(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10g),每日2次,饭后清茶调服;亦可原方用量比例酌减作汤剂)君:荆芥四两——疏风解表,祛除风邪以针对病因治疗臣:川芎四两——祛风止痛,头痛必用之药,针对主证中头痛治疗薄荷八两——一清头目治疗主证中的目眩二助荆芥等疏散风邪三取其凉性,防止其他温燥药过于温热,防阳邪之风化热佐:羌活二两——助荆芥散风邪,善于治疗后头连及颈部的头痛白芷二两——助荆芥散风邪,通窍治鼻塞,治疗前额连及眉棱骨的头痛细辛一两——助荆芥散风邪,通窍治主证中的鼻塞,善于治疗巅顶头痛防风两半——助荆芥散风邪使:炙甘草二两——调和诸药,使温凉不偏【方歌】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3.外感风寒表虚证【病因】风寒之邪刚刚侵袭人体,停留体表,患者身体较弱【主证】恶风发热,恶寒汗出,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弱【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代表方】桂枝汤《伤寒论》(水煎服)君:桂枝三两——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臣:白芍三两——敛阴止汗,防止营阴过度外泄。
与桂枝等量合用,意义有三:一为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佐:生姜三两——助桂枝解表,同时可以治疗主证中的干呕;大枣十二个——补中益气,以健脾生津;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使:炙甘草二两——一是调和药性,使散收有度二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方歌】桂枝汤治表虚风,白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气,汗出鼻鸣此为功。
4.外感风寒表实证【病因】风寒之邪刚刚侵袭人体,停留体表,患者身体壮实,卫气抗邪剧烈【主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代表方】麻黄汤(水煎服。
余如桂枝汤法)君:麻黄三两——发汗散寒,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臣:桂枝二两——解肌发表,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温通经脉,使寒邪凝滞引起的头身疼痛之症得解佐:杏仁七十个——降气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使:炙甘草一两——调和诸药,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用莫迟。
5.表湿证辨证诊疗风水证【病因】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肌腠【主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治法】益气健脾,祛风利水【代表方】防己黄芪汤(每服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君:防己一两——祛风湿利水消肿,针对病因治疗黄芪一两一分——益气固表,利水;与防己合用,利水而不伤正臣:白术七钱半——一助防己利水二助黄芪固表三为增强脾主运化水湿功能,彻底清除粘滞湿邪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使:炙甘草半两——调和诸药,并助白术健脾益肺【方歌】金匮防己黄芪汤,风水身肿恶寒良,白术姜枣炙甘草,土建卫强肢痛将。
6.暑证辨证诊疗阴暑证【病因】暑天过度乘凉饮冷,暑湿侵袭人体【主证】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身痛,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治法】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代表方】香薷散(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
连吃二服,不拘时候)君:香薷一斤——发汗解暑,祛在表之暑邪;化湿和中,治伤脾之湿邪臣:厚朴半斤——行气化湿而解胸闷,去苔腻佐:白扁豆半斤——健脾和中,兼能渗湿消暑【方歌】三物香薷豆朴选,散暑化湿功效兼,过度乘凉头重痛,恶寒腕闷吐泻连。
阳暑证【病因】暑天高温工作,暑邪侵袭人体【主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治法】解暑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代表方】生脉散(水煎,加西瓜汁频服)君:人参五分——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臣:麦门冬五分——养阴清热,润肺生津佐:五味子七粒——敛肺止汗,生津止渴西瓜汁——清热解暑,养津液【方歌】生脉人参五味子,麦冬再合西瓜汁,中暑身热汗多渴,体倦乏力频饮失。
7.表燥证辨证诊疗表燥证【病因】外感风燥之邪【主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咽干燥,苔白脉浮【治法】轻宣凉燥,理肺化痰【代表方】杏苏散(水煎服)君:苏叶9g——辛温不燥,发表散邪,使燥邪从外而散治病因;宣发肺气化痰,治疗咳嗽痰多的主证杏仁9g——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臣:前胡9g——疏散风热,助苏叶解表;降气化痰,助杏仁宣肃肺气化痰桔梗6g、枳壳6g——一升一降,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佐:半夏9g、橘皮6g——燥湿化痰茯苓9g——健脾,使水湿运化,更易于化痰生姜、大枣3枚——调和营卫,助解表;调和脾胃,助津液生化使:甘草3g——调和诸药,使升者升,降者降,化痰者化痰,润燥者润燥【方歌】轻宣凉燥杏苏散,桔枳半橘理肺痰,前胡降解苓健化,姜枣甘草共保全。
火证【病因】①外感邪气,迁延失治,入里化热②饮食辛热酒酪或过服温补药物致热③情志不畅,郁而发热④房劳过度,精血亏虚,阴虚阳盛【主证】面红目赤,恶热喜冷凉,手足烦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吐血、衄血,血色鲜红,或皮肤痈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燥少无苔,脉数【治法】清热泻火【代表方】黄连解毒汤(水煎服)君:黄连三两——清热泻火,主清心火、胃火臣:黄芩二两——清热泻火,主清肺火黄柏二两——清热泻火,主清肾火栀子十四枚——引周身火邪从小便出【方歌】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热邪炽盛可衄血,苦寒直折功可为。
8.郁病辨证诊疗郁证【病因】工作学习压力过大,或人际关系失衡,致七情内伤【主证】心情抑郁,喜怒无常,胸膈痞闷,胸胁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治法】行气解郁。
【代表方】越鞠丸/芎术汤(水煎服注:各6-l0g)君:香附——行气解郁,气中血药,治气郁臣:川芎——活血行气,血中气药,助香附行气,并治血郁栀子——清热泻火,治火郁神曲——消食化积治食郁苍术——燥湿健脾治湿郁【方歌】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食湿因,香附芎栀苍神曲,气畅郁舒痛闷申。
9.痰饮病辨证诊疗①痰证【病因】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主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代表方】二陈汤(水煎温服)君:半夏五两——燥湿化痰治病因,降逆止呕治主证臣:陈皮五两——一是助半夏燥湿化痰二是行气健脾,为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佐:茯苓三两——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合陈皮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7片——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乌梅1个——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使:炙甘草一两半——健脾和中,调和诸药【方歌】二陈半夏与陈皮,茯苓甘草姜梅宜,利气和中燥湿痰,痰多呕恶重闷去。
②饮证【病因】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饮【主证】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胸胁支满,目眩短气,舌苔白腻,脉滑【治法】健脾渗湿,温化痰饮【代表方】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水煎温服)君:茯苓四两——利水渗湿,健脾臣:桂枝三两——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平冲降逆佐:白术二两——益气健脾,燥湿利水使:炙甘草二两——健脾和中,调和诸药【方歌】痰饮致病当温化,芩桂术甘用之佳,水走肠间沥沥响,胁满气短渐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