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合集下载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出身史官世家,从小聪明好学,遍览典籍。

他20岁开始游历各地,中年奉命出使巴蜀以南,35岁遵父遗嘱出任太史令(史官),开始潜心述史。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李陵北击匈奴,不久却传来其降敌的消息,武帝大怒。

群臣都说李陵有罪,只有司马迁站出来为他求情。

武帝起初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但后来传闻李陵助匈奴练兵,武帝于是族灭李陵全家,并对司马迁处以残酷的宫刑。

宫刑是对人的奇耻大辱,遭受宫刑的人在当时被认为是家族的污点,受到亲友的鄙视。

绝望的司马迁一度想到了死,但他想到自己未竟的事业,于是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就了巨著《史记》。

公元前91年,《史记》完成。

翌年,司马迁去世。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正是汉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这为《史记》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但司马迁的主观努力无疑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司马迁一生有三次重大的游历,二十壮游之旅踏遍淮河两岸以及中原地区,为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奉使西征之旅足迹遍及四川、云南、贵州,为撰写民族史传积累了丰富材料;泰山封禅之旅见证了隆重而排场的典礼,对写作《今上本纪》和《封禅书》有很多帮助。

父亲司马谈,老师董仲舒、孔安国,孔子所著的《春秋》都对司马迁著书起了重大影响。

父亲司马谈坚定了司马迁著史的决心。

他临终前流泪嘱咐后事,要求儿子一定要做太史,承继历史的使命。

司马迁俯首流涕,答应父亲要好好守着这个神圣的事业。

老师董仲舒和孔安国教给了司马迁著史的有效方法。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氏对司马迁的影响有:反对暴政、尊王攘夷以及把崇让、尚耻作为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

孔安国是孔子第十二代孙,古文经学创始人。

他对司马迁的影响主要在于使他注重利用古文典籍撰述历史。

司马迁及其史记介绍

司马迁及其史记介绍

歌颂爱国人物和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
《李将军列传》------李广
《史记》人物刻画艺术
历史人物形象化
通过人物的言行,通过人物活 貌 。如《鸿门宴》通过紧张、复杂的 情节描写,揭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刘邦----项羽
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专史 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 传记 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少数 列传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史记》创作的目的
究天人之际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余甚惑焉,倘所谓 ‘天道’是邪,非邪!” 《项羽本纪》:“天之亡我,非战 之罪也。”
《史记》的思想倾向
揭露统治者的暴行、暴政
刘邦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
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 分我一杯羹。” 韩信:“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 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农民起义的合理性
将陈胜列入《世家》
《项羽本纪》-----项羽是一个在秦末
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 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 沾衣也。”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著名
的《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
《史记》的内容
《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
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 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52 万字, 130篇,有12 本纪、 10表、8书、 30 世家、 70列传,由五个部分组成。
《伯夷列传》
通古今之变
历史进化思想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关于其生卒年,学界颇多争论,现取较为可信的说法:约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

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从小聪明好学,十岁就能阅读古文,浏览先秦典籍。

二十岁开始游历各地,考察了大量历史遗迹和采集民间传说。

他起初任职郎中。

公元前111年,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安抚少数民族。

翌年父丧,立志继承父愿,潜心述史。

两年后,继父职为太史令。

公元前99年,因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被牵累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专心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巨著《太史公书》,后人称为《史记》。

在秦汉时期的夏阳县,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南18里的高门原。

司马迁少年时在这里读书、耕牧。

在他死后四个多世纪的西晋永嘉年间,后人才于此地建立纪念祠及祭祀塚。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龙门在夏阳之西北,即今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跨越黄河两岸的一道天然门户。

司马迁一生有三次重大游历,(一)二十壮游之旅,公元前126年,司马迁二十岁,第一次漫游祖国的名山大川。

(二)奉使西征之旅,公元前111年,司马迁任职郎中,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巴蜀以南,任务是在边邑地区推行郡县制度。

此行不仅完成了经略西南的任务,还为撰述民族史传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三)泰山封禅之旅,司马迁从公元前118年出任郎中以后三十多年中,常扈从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其中泰山封禅是隆重而排场的典礼,对他写作《今上本纪》和《封禅书》等篇章很有帮助。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从居延出发,北击匈奴。

初时颇为顺利,但不久被三万强敌围困,李陵因寡不敌众而兵败降敌。

武帝大怒,群臣都说李陵有罪,司马迁则根据对李陵的印象,并认为李陵降敌并非真心,只是等待时机回报汉朝。

武帝起初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但后来捕获的俘虏称李陵助匈奴练兵以对抗汉军,武帝于是族灭李陵全家,并对司马迁处以残酷的腐刑(即宫刑),司马迁因此陷入耻辱与痛苦的深渊。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说后的项 者,杀羽 。他死没 诸鸿又刘有 侯门杀邦听 反宴秦的从 秦是王机范 项子会增 羽婴,的 楚事,缺建 汉业焚乏议 之的烧政, 争转秦治失 。折宫头去 点室脑了 ,,。最 由烹宴好
——
垓下之战是楚汉两军的战略决战,汉兵追击楚军,乘机消灭了项 羽。尽管是英雄末路,但是司马迁仍然用大量笔墨凸现了项羽悲壮的 英雄形象。他的告别虞姬、他以二十八骑猛攻刘邦追兵、他的乌江自 刎都透出英雄豪气。
3、结网法
叙事材料的安排详略得当、相互补充,形成纵 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如一事涉及数人,则将该事系于一个主要人物,而在 其他传记里,或者略写,或者不写,或者以“语在某 某事中”作交代,这就避免了内容重复。 相似类型的人物合并来写:刺客、游侠、酷吏、货殖 等 《酷吏列传》,吴见思曰:“一篇共序十人,可以为 难矣。然偏不逐人序去,独将十人花分插穿,处处组 织,更觉异常绚烂”。
广泛的阅读(通晓百家)
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至古老 的有关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 世司马相如等人的辞赋,至于诸 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 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 案。
丰富的游历
①实地考察历史遗迹
司马迁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 会稽遗址;长沙水滨;登封许由坟墓;楚地春申宫; 丰沛之地;曲阜庙堂等。 ②接触与历史有关的人物
4、运用“互见法”,显示人物性格的矛盾方面。
互见法,指司马迁所创作的一种述史方法。又 叫就是旁见侧出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 重描写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 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成一家之言:
借《史记》发表独一无二的见解。
3、《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司马迁的一生,据王国维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终始”。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

其一,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的先代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把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对阴阳等前五家作了分析批判,而对道家作了肯定,认为道家是兼具五家之长而无五家之短。

司马谈立志修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并为此做了一定的史料准备,遗令司马迁完成。

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着手起草。

可见,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事业理想均受到他的家庭环境和他父亲的影响。

其二,青、中年时期的漫游。

司马迁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各地社会状况和了解风土人情。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江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三,遭李陵之祸。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

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

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

武帝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

司马迁就这样遭受“腐刑”。

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出路,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述的宏愿。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西汉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一)司马迁的游学经历: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的史官,十岁时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又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

大约20岁时,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的最南边是昆明。

司马迁的这次全国性的漫游,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比如说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着屈原的诗,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写得那么有感情,他是亲自去考察过,他是在学习屈原的基础上来写屈原的。

再比如说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还和孔子故乡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揽衣挽袖、一步一揖,学骑马、学射箭,学行古礼,以此表达他对孔子的纪念,高山仰止,对孔子的纪念。

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从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

这次漫游,正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7岁时,司马迁结束了为期七八年的游历各地的旅程,入朝担任郎中。

(二)司马迁写《史记》: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被封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认识司马迁,解读《史记》

认识司马迁,解读《史记》

认识司马迁,解读《史记》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二、创作背景《史记》的创作背景与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司马迁在担任太史令期间,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这为他创作《史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同时,他亲身经历了西汉王朝的兴衰历程,对历史事件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反映西汉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

三、《史记》的内容与特点《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它记述了上起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的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体裁上,《史记》创新了纪传体的形式,以本纪、列传为主体,同时包含了表、书等不同形式,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编纂体裁。

《史记》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通过大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记述,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和规律,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史记》的语言简练生动,文笔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史记》的影响与意义《史记》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史记》也是一部具有很高思想价值的著作,它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和人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

[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

[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司马迁与《史记》篇1(2023-01-02 10:51:12)韩兆琦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学问、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穿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独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雄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感动人心的思想在今日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

司马迁汲取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进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公平友好地和谐相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伴侣。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这包括强调进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卑视,而歌颂他们的本事、才能,并特地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剧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七十列传——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传记。 单传:一人一传。《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 合传:二人以上。《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 等。 类传: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活动,归到一个传 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 司马迁把当时少数民族历史情况也用类传形式记载, 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
1.史料的真实性和叙述的科学性


《汉书· 司马迁传》:司马迁据《左氏》、 《国语》,采《世本》 、《战国策》, 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 实地调查获取材料:


对搜集材料认真分析和选择,淘汰无稽之谈。对不 清楚的问题,或采用阙疑,或载不同说法。 《苏秦列传》: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 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 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 之苏秦。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 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 时代赋予宏阔的眼界;
▄ 广泛的游历对社会有深入的了解; ▄ 历史并非是为君主唱赞歌的工具,继承 先秦史官传统和诸子文化,确立了不屈 服君主淫威的相对独立和批判性立场。

《汉书· 司马迁传赞》: 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 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 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 恶,故谓之实录。
足迹:东至大海,出使西南,北登长城
李陵事变:腐刑
公元前99年,李陵兵败而降。司 抱“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 良好愿望,为李说了几句公道话, 但偏袒李广利的汉武帝却以“沮贰 师”、“诬上”罪名 “佴之蚕 室”。 隐忍苟活:人能弘道,无如命何 ——前93年,完成《史记》 ——前93年,《报任安书》对自己 际遇和心情作了完整交待。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三、《史记》的文学成就
• 1、开创了写历史人物为主的传记文学的独创性; • 2、开创了史传文学描写人物形象的几点独特手法: • ①对书中出现的人物尽可能做到了了解深刻,从而使笔端饱蘸情感。 • ②通过戏剧性的情节描写,置人物于紧张的矛盾冲突中,以此展现人 物个性。 • ③用“互现法”使历史人物具有典型性。 • ④故事化的手法。 • A、采用细节描写 • B、精心组织一系列故事,集中表现人物性格
二、《史记》的体例及思想内容
• 1、体例。 •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名称开始转换,记事始于黄帝 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130 篇,52万字,载几千年历史。本纪是记载帝王之事;世家记载诸侯之 事;列传记载将相及重要人物的事件;表是制度、史事、人物,简单 的说就是串联人物的线;书是政治制度的相应记载典章制度的汇编。 • ①通史。《史记》前并无通史,《左传》、《国语》、《战国策》 皆是断代史。 • ②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均是按诸侯年号记载历史。纪传体以人 物为中心组织事件,后世史书除《资治通鉴》外均采用这种体例。 • 2、思想内容。 • ①朴素的唯物思想。 • ②无畏的批判精神。 • ③进步的历史观。
四、语言艺术——“雄浑雅健”
• 1、把一些古奥而含义不太明确的词汇变换成通俗 易懂的词汇和句式。 • 2、运用个性化和口语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 3、运用谚语、歌谣、俗语等精辟的语言来表述对历史人物的褒贬。
谢谢观赏
司马迁与《史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创作《史记》的关系
• 1、司马迁的家世与所受的文化教育。 • 2、司马迁的思想与活动分期。 • ①20-48岁,希望为当时统治者做出一番事业。多次漫游,继承父 志,接任太史令,准备资料,着手《史记》。 • ②48岁以后,遭李陵之祸,满怀怨愤,完成著书事业。 • 司马迁对汉代统治者抱着批判的态度,以一种极度愤懑的情绪和饱蘸 仇恨的笔触,在《史记》中写出了人间的不平,在不少篇章中暴露了 统治者的残暴,对被损害,遭侮辱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对爱国英雄热 情的加以歌颂,曾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其意为自己的《史 记》与《离骚》一样,都是一种发愤的结果,为其著述内容增添了不 少异彩,正是因为与《离骚》有类似之处,而且作品有相似的主题 (爱国)和强烈的个体情感色彩。故鲁迅先生有“无韵之《离骚》” 之说。

古代文学7_司马迁与《史记》

古代文学7_司马迁与《史记》
18
19
《项羽本纪》分析
选取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
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勇武粗豪缺乏谋略的 性格。 也写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如垓 下之围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活现了项 羽这一有血有肉的历史悲剧人物形象。 对其他次要人物亦作了颇为生动的描绘,如 范增、刘邦、樊哙等。
20
《项羽本纪》分析

23
汉代政论散文
汉代的政论散文,以西汉初年最为
发达。此时的政论文内容上表现出 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艺术风格 上颇有战国纵横家的气息,议论风 发,雄辩恣肆,善用比喻和排偶句, 极富文采。
24
一、贾谊 (前200~前168),洛阳 人,汉初著名的年轻的政 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少年博学,被文帝召为博 士。后被外放为长沙王太 傅,后又作梁怀王太傅。 最终忧郁而死。年仅33岁。
村无赖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揭露汉武
帝任用酷吏、残害人民以及迷信求仙、滥
用民力等。
2、赞扬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
《陈涉世家》肯定陈涉起义,
《项羽本纪》 崇敬同情项羽英雄气概和悲剧命运
10


3、歌颂了一系列爱国人物和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 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 和写出蔺相如勇敢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 《李将军 列传》 《屈原列传》
30

3、“互见法”的成功运用
这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叙事方法。所谓“互见 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 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如《项羽本纪》突出项 羽的正面性格,其负面性格特征放在《淮阴侯列传》
16
三、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流畅。人物语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大约3000年的历史。

全书130卷,体例有本纪、世家、列传、书、表5种。

司马迁之创作《史记》,开始是因承父命,并且有志于弘扬大汉神威,润色鸿业,鉴往知来。

因李陵事件遭宫刑后,心态陡变,个人抑郁不平之气激射于修史行为之中,歌颂之声减弱,而代之以怨愤感慨之情,《史记》遂成为一部心灵史与社会政治史的混合体,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纪传体: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建于司马迁的《史记》。

互见法:《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两类。

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 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 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 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 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 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 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 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 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 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P16)
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 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 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 记》。
纪传体:
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 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由 “本纪”、“世:家”、“列传”、 “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 “本纪”、“世家”、“列传”都是 人物传记。后来班固《汉书》去掉 “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 “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称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
八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载专章。
司 马 贞 《 史 记 》 卷 23《 礼 书 . 索 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
八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 一些著名人物的时事迹。
刘知几《史通》卷二《世家》:“案世家之 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 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加以它 称,名为世家。”
精彩评述:
明代茅坤《史记钞》说:“李将军于汉为最 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 悲咽可涕。”
清代牛云震《史记评注册·李将军列传》也说: “传目不曰李广,而曰李将军,以广为汉名 将,匈奴号之曰飞将军,所谓不愧将军之名 者也。只一标题,有无限景仰爱重。”这些 评论都是非常准确的。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

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10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

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壮年游历司马迁大约22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主要职责是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

他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

后来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亲也到了长安,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了很多名师做老师。

司马迁的家族,就是他这个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他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

那么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

就是写一部史书,从他父亲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令之后,就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

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无论是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

于是,司马迁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司马谈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一次全国的漫游。

司马迁从20岁开始的全国漫游,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一、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文学理论著作。

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后继承父业,博采群书,通古今之变,写成《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止,近三千年间的历史。

其中对农民起义,特别是陈胜吴广起义,有比较全面而深刻的反映。

《史记》文笔质朴,思想深刻,故事性强,并善于叙事,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答案】《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五十二万字。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因此他采用的是实录精神,取材广泛,不受“人间”和“地下”的限制,内容翔实,文笔生动流畅。

在写法上,《史记》有很多特点。

它首创纪传体,而这种体裁的确立正是史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同时,在一些章节里还插入了司马迁的议论。

但《史记》最突出的成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就是以实录精神进行历史叙述。

二、填空题1、《史记》的作者是2、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是3、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4、“二十四史”的“二十四”指5、《史记》原名为6、《史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即本纪、列传和表7、《史记》共52篇,现存24篇8、《史记》最早由司马迁编写而成,后由9、《史记》全书有二十四卷。

10、《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 见 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 俱 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 事之,其耻固己甚矣。且吾亨人之兄,与其弟并 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 不有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 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 里间,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遂自刭,令 客 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 有 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
民族内斗劣根性
西周初:周公VS管叔蔡叔 西周末:申后、褒姒、伯服、宜臼 东周赧王:内讧导致东西周分裂,周朝结束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骨肉相残者不计其数 秦末:反秦军队大业未成,各自称王,队伍分裂 汉初:刘邦杀韩信等功臣 汉中:刘氏VS吕氏,刘氏VS刘氏,朝臣之间
司马迁关于“内斗”看法

(范蠡云:)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 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越王勾践世家》 (韩信云:)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 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淮阴侯列传》
向令伍子胥从奢供死,何异于蝼蚁。弃小义,雪 大耻,名重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 能致此哉? ——《伍子胥列传》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 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 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伸)敌国,退 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东到海边,南到川滇,西至陇海,北到长 城以外。收集了资料,增光了见闻,陶冶 了情操,文章风格亦受影响。凌稚隆《史记评林》引
第一次游历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 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 邦,观孔子之遗风 ……过梁楚以归。 ——《太史公自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斯五叹( ) 李斯五叹(2)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 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 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 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 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 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 嗟乎! 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 之荀卿曰: 物禁太盛’ 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 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 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 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 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 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与影响
☆ 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的体例,是我国传 记文学的开端。 ☆ 较完整地记叙了汉代以前的许多重要历史 人物的事迹和活动,使后代有史可察、有案可 稽。 ☆ 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文学观都对后代产 生了巨大影响。 “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 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Ⅰ、选材原则: 选取最重要、最有代表意义、最能表现 人物身世和性格特征的事件,突出人物主要 特征。
四、 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
Ⅱ、 使用“互见法”: “人物互见”: 在每一篇传记中只写传主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经 历,在其他地方补写出次要特征和经历,既保证了 传记审美意味上的统一性和艺术上的完整性,又使 历史事实不至于遗漏。 “事件互见”: 在不同的传记中从不同的角度来叙述同一件事, 既突出了每个人在事件中的作用,又不给人以重复 之感。
三、《史记》的写作宗旨
Ⅲ、 “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历史见解
和社会、政治理想,表现了鲜明的倾向性
♠ 描写了人民的起义和反抗,肯定了一些反暴斗争和 反暴人物。 ♠ 歌颂刺客的自我牺牲精神。 ♠ 还描写了一些游侠,歌颂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 ♠ 肯定了一些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物在历史上起到的 作用。 ♠ 歌颂了一系列爱国的历史人物。
李斯五叹( ) 李斯五叹(3)
(秦始皇死,为赵高所挟制,被迫从其谋更 易太子。)
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 斯乃仰天而叹, 嗟乎!独遭乱世, 曰:“嗟乎!独遭乱世, 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 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
李斯五叹( ) 李斯五叹(4)
(上书言赵高之短,反为赵诬下狱)居 上书言赵高之短,反为赵诬下狱) 囹圄中,仰天而叹曰: 嗟乎,悲夫! 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 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 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 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 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 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 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 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知不及三子, 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知不及三子, 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 夫差, 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 忠死,宜矣。 吾必见寇至咸阳, 忠死,宜矣。……吾必见寇至咸阳,麋 吾必见寇至咸阳 鹿游于朝也。 鹿游于朝也。”
至 于 兹 , 代 为 —— 《 史 … 三 推 略
原 始 察 终 , 见 盛 放 观 衰 , 记 , 下 , , , 旧 闻 失 下 天 罔 罗 “
《史记》书影

第二节
关于《史记》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一、体例、性质:(原名《太史公书》) ♣ 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 作。 ♣ 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 是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 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共130篇, 52万余字,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组 成。 ♣ 这五种体例构成了《史记》的体系,被称为“纪 传体”,以后稍加变更就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史记》的体例 史记》
《史记》以十二本纪叙各代帝王兴衰始终, 是世系史;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是大事 纪;世家叙侯王贵族之史,相当于分国史或地 域史;列传记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的历 史活动,是人物史;八书则是有关经济、文化、 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有专门史的性 质。这样由五体互补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 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同时也 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 生活图画。
2、主观条件 ♠ 家庭的影响: “读万卷书” 出身于史官世家,家学渊博;其父司马谈的学术思 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司马迁有着重要的影响。 ♠ 三次漫游的经历: “行万里路” 历次出游都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并 广泛考察各地民风、民情,为写作《史记》打下雄厚的基 础。 ♠ 著书过程中(前99)遭遇“李陵之祸”: 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 对社会、历史有了新 的认识,从此“发愤著书”,前后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 这部空前的巨著。
四、 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
Ⅲ、善于通过小事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Ⅳ、 具体写出人物间的关系、矛盾和冲突,具有强烈 的故事性; Ⅴ、 语言方面: a 对话力求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个性心理; b 直录口语,通俗传神; c 叙述语言夹叙夹议,描写人物情态、心理简练 精确 ; d 叙事记言中常引用民谣、谚语和俗语,富有表 现力。
二、
1 、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
2 、主要内容: “刑余之人”难以荐士,况当年自己的悲惨遭遇即 由为李陵申辩而来。所以隐忍苟活就是要著书以偿前 辱之债。 3 、艺术特点: ♠ 内蕴深厚,文气伟壮; ♠ 纵横开阖,笔法雄健; ♠ 腾挪跌宕,行文迂曲; ♠ 瑰伟奇丽,文辞优美。
第四节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郑樵评《史记》 宋 郑樵评《史记》体例
本纪》纪年, 世家》传代, 《本纪》纪年,《世家》传代, 以正历, 以类事, 《表》以正历,《书》以类事, 以著人。使百代而下, 《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 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通志·总叙》 《通志 总叙 总叙》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 第二节 关 于 《 史 记 》 第三节 作 品 选 讲 ※ 第四节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司马迁的生平: (前145-?),字子 长,夏阳(今陕西韩城) 人。其一生大约“与武 帝相始终”。 汉元封三年(前108) 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 写作《史记》,太初四 年(前93年)完成。 有著名散文《报任 安书》和《悲士不遇 赋》,为咏怀之作。
※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 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为后代文学 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 ▲ 体裁和叙事方式直接影响着中国传统小说, 并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 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 高峰; ▲ 是古代散文的楷模,被后代推崇为“古文” 的崇高典范,使我国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三、 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特点
※ 总体特点: 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鲜明 〠 “好奇”:喜爱非凡的、具有旺盛生命力 与才华出众的人物; 〠 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充分暴露 人的普遍弱点,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 〠 用比较的方法表现出人对命运的强烈抗争。
四、 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
☻ “读《游侠列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生列传》 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列传》即欲离世,读 《李将军列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 读《信陵平原君列传》即欲养士。”(明 · 茅坤)
思考和练习
1、对《史记》写作宗旨的理解。 2、分析《史记》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3、分析《史记》成功的人物刻画。 4、分析司马相如写赋的特点
1\
三、《史记》的写作宗旨(目的)

“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 Ⅰ、“究天人之际”:探究世间人事与上天的关系 ♠ 继承了“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反对天道可 以干预人事的看法,认为“顺时者昌,逆时者不死则亡” 的观点“未必然”。 ♠ 批评了所谓的“占星术”、“望气术”等迷信思想。
♠ 向传统的“天道”思想提出挑战 ,认为“天道无 亲,常与善人”是毫无根据的。
三、《史记》的写作宗旨
Ⅱ、 “通古今之变” 通晓历史的发展演变规律 ♠ 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进的,对历史上 出现的政治改革都采取称赞的态度。 ♠ 提出“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认为“物盛而衰, 固其变也”,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Ⅲ、 “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历史见解和社会、 政治理想 ♠ 对封建帝王也不一味加以歌颂,既写他们的历史功 绩,也不避开其弱点,表现出史学家“不虚美、不隐恶” 的态度。
一、《史记》创作的文学动机:
♠ 作者本人具有浪漫的诗人气质,因此赋予作品许 多文学色彩; ♠ 写作目的决定了要通过大量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反 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及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类 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 ♠ 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 ;
二、 《史记》运用的文学手段
☆ 纪传体的运用更充分集中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较 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更接近作为“人学” 的文学,更富有文学性。 ☆ 采取文学典型化的手法,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 言行、活动场面的具体描绘来再现历史人物,使人 物都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 “寓论断于叙事之中”,作者的倾向性是靠形象 的感染力、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绘自然流露出 来。 ☻ “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 惟太史公能之。”(顾炎武《日知录》)
司马迁像
陕西韩城芝川镇华池村
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
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 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 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 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 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二、《史记》的成书
1、客观条件 ♠ 时代背景: 生活在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对这种转变产生了 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 ♠ 历史与时代的要求: 西汉帝国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要求对以往历 史作全面的总结;中国历来重视修史,历史的发展要求出 现一部通史。 ♠ 帝王的重视 : 汉武帝重视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太史宫, 为编撰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