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安阳市第六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技能竞赛(初中历史)《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参赛教师:安阳市五中申畅2012年6月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我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和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对外友好往来》属于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本课上承隋唐盛世的繁荣景象,向我们展现唐朝积极对外开放的政策。
唐朝海纳百川,吸收各国文明,同时把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领会“交流促发展的”深刻内涵。
2.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能力培养:通过研读对比历史资料,培养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
(3).情感体验: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西游,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
二、说教法学法课堂的有效不在于注重形式上的活动而在于学生是否面对历史,积极思考,敢于表达。
基于以上理念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情景体验法、研读史料、对话交流、问题探究法和读书指导法。
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知识,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不再是聆听者,而是用心去感悟历史。
三、说教学过程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调动思维,探求新知---- -----练习反馈,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两幅图:唐人街、唐僧。
将学生迅速由现实带到盛世唐朝,他们都是唐朝对外友好交往的见证,以此导入新课。
2、调动思维、探求新知:①难点突破: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提示:从隋唐国力、国际影响力、交通条件等方面分析)难点突破设计意图:要给学生思考的切入点,问题要化难为简,化整为零,引导学生利用前几课的知识储备和课本地图来分析。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与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领域和成果。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树立国际视野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
2.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领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
3.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成果:国际地位提升、国际影响力扩大、友谊与合作加深等。
4.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意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领域、成果和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阐述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成果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国际合作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实际效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主要领域、成果和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国际合作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实际效果。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阐述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我国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主要领域、成果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能力培养: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中展现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树立了热爱祖国、关注国际事务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权威、准确的学习材料。
2. 图片:收集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图片,用于课堂导入和辅助讲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对外友好往来》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系统掌握我国古代至近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历程,包括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重要历史事件。
-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其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教学难点:
-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对外友好往来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在对外友好往来中的意义,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3.制作一份关于丝绸之路或郑和下西洋的手抄报,内容包括事件背景、过程、影响等,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下节课提交。
4.家长辅助作业:与家长共同观看一部关于丝绸之路或郑和下西洋的纪录片,讨论观后感,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观后感。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内容包括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学生作答,教师批改: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3.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内容。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等。
2.教师强调:对外友好往来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友好交往精神。
3.布置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丝绸之路或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历史事件,查阅资料,撰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历史小故事,要求内容真实、条理清晰,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对外友好往来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对外友好往来教案目录: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五、作业布置与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我国在隋唐时期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情况。
2. 掌握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 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资料,了解我国与外国的友好交往。
2. 学会运用历史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隋唐时期我国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情况。
2. 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影响。
难点:1. 鉴真东渡日本的意义和作用。
2.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理解对外友好往来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过程。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历史资料,交流观点。
3. 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4. 师生互动:提问、回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隋唐时期我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对外友好往来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情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 案例分析:讲解鉴真东渡日本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5. 师生互动:提问、回答,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与课后反思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课后反思: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六、教学拓展1. 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纪录片或电影,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2. 邀请有关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与外国的友好往来历史。
鲁教版历史六下《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下《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六下《对外友好往来》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至近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介绍古代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近代对外开放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的一些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探讨来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近代对外开放等历史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不同文化、积极交往的国际视野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代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近代对外开放等历史事件的经过和意义。
2.难点:对于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经过。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4.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国际视野。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鲁教版历史六下《对外友好往来》教材。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具: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如书籍、图片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意义和影响。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历史事件的基本经过。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所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2)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状。
(3)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型和语法结构。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英语文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2)培养学生友好相处,尊重外国朋友,积极促进中外友好往来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中所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2)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状。
(3)课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型和语法结构。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型和语法结构。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日常交流。
三、教学方法:1. 交际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2.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
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中外友好往来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读前预测:让学生根据课文和图片预测课文内容。
3. 快速阅读: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4. 仔细阅读: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巩固知识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6. 课内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内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活动:让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外友好往来的短文。
3. 预习下一课内容。
4. 参加英语角活动,与外国朋友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发言、主动交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抄写生词和短语的情况,以及写的关于中外友好往来的短文。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 我国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等。
3. 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重要节日和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实。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3. 分析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重要节日和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解程度。
3.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如何提出和回应与外国人交流的建议,以及他们的沟通技巧。
七、课后作业:2.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国际交流活动,实际体验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八、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如访问我国的外事机构或国际友好城市,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对外友好往来的实际运作。
2. 开展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国家的代表,进行友好往来的谈判和交流。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难度或提供更多实例。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这些方法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
3.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十、课程资源:1. 历史文献和书籍:提供关于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资料和书籍,供学生深入阅读和研究。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
2. 我国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活动。
3. 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活动,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古代、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具体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我国对外友好往来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我国地理位置,引出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
2. 新课导入:讲解我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活动,如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看法,以及如何与其他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6. 作业布置:让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对外友好往来的理解和认识。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搜集资料和完成作业的质量,检查他们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了解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问卷调查或小测验,测试学生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课外活动,如举办一个关于对外友好往来的文化节,让学生通过展览、表演等形式展示他们对对外友好往来的理解和认识。
2. 开展一次实地考察,如参观我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项目,让学生亲身感受对外友好往来带来的实际成果。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对外友好往来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对外友好往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掌握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等历史人物的贡献和影响。
(3)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和世界发展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特点和规律。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对外友好往来的异同。
(3)学会利用资料、图片等资源,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
(2)树立平等、开放的意识,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3)培养学生积极交往、合作共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等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和影响。
(2)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特点和规律。
(3)古代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和世界发展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国家和地区的认识。
(2)鉴真东渡日本的过程和意义。
(3)玄奘西行天竺的目的、经历和贡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
(2)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2)教师提问:这些历史人物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特点和规律。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等历史人物的贡献和影响。
(2)分析古代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和世界发展的意义。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等历史人物的贡献和影响。
2. 请学生思考:古代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和世界发展的意义是什么?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状,认识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外交人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回顾:古代“丝绸之路”,现代“一带一路”倡议等。
2.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领域: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
3.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人物:乒乓外交、周恩来总理等。
4.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现状及意义。
5. 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案例分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现状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参与到对外友好往来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现状及其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享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国际交流场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
2. 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现状及其意义,分析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分享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如何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外交人员的情感。
5. 情景模拟:模拟国际交流场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通过作业的完成质量来衡量。
3. 口头表达能力:在情景模拟环节中,观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包括语言的组织能力和交流技巧。
4. 感悟论文:通过学生提交的关于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感悟论文,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和真实体验。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新人教版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板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本课在全册教科书中属于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讲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本课侧重于唐朝的对外开放。
本课重点讲述了唐朝与日本、天竺等国家的友好往来史实。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唐政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唐朝的威名远播四方,出现了自西汉以来中外交往的第二个高潮。
学习本课将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故事。
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通过观看长安城的历史图片和课文材料,想象唐都长安城中外交流的盛况。
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重难点】1、重点是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处理办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加强直观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难点是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处理办法:先让学生了解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基本史实,再指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归纳、概括出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畅通是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七年级历史《对外友好往来》说课
七年级历史《对外友好往来》说课一、教材地位:本课为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六课。
本单元学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所以本课是本单元的核心,是繁荣与开放的具体体现。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灿烂的文明吸引了各国,唐政府也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交易,并给予他们许多优惠政策,唐朝的经济文化对交往各国影响很大,通过商业贸易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将中国的文明友谊传向世界,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进步与繁荣。
本课中体现中国唐朝的文明居世界之首,东亚文明也以唐朝文化为中心,充分利用本课可以树立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交往、交流所带来的影响,理解一个民族的发展、振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与外界文化的频繁接触、交流。
今天改革开放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学习了其他先进国家的优秀之处,促进了我们民族的发展,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二、教学目标:优等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唐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中等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收集鉴真、玄奘等人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学困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唐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学习方法培养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历史问题学习习惯养成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获得历史资料的能力一课一测两率一分目标:优秀率52% 及格率95%平均分85分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意义四、教学方法:在教法上教者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运用多媒体课件,体现交往盛况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根据学生的导学提纲学习情况,提问启发,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起到穿线作用,并实现明确重点唤起学生注意力的目标,通过参与课堂分析思考问题,增加学习历史的深度和兴趣,在解决问题中逐渐养成探究意识,体验学习历史过程中的快乐。
五、学习方法:在学法上,采用合作学习、阅读、观察等方法合用。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同时通过合作中取得的成果来获得成就感,并有助于实现趣味学习阅读,主要指学生阅读课文来归纳整理知识,看书或上网查阅唐朝对外交往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独立分析资料的能力。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对外友好往来》。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展开说课内容: 一、教学要素二、教法学法三、教学过程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
一、说教学要素(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它上承隋唐盛世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下启隋唐文化的灿烂辉煌。
在内容上侧重于唐朝的对外开放,重点讲述了唐朝与日本、天竺等国家的友好往来史实。
她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华,同时把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唐朝的威名远扬四方,出现了自西汉以来中外交往的第二个高潮。
学习本课将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
课标要求: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充满好奇求知欲强、乐于竞争、渴望赞许、善于想象、活动积极,部分了解了有关交往史实、但认识上存在误区,方法技能有所欠缺,因此应注重激趣、搜寻、感悟、思考的教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知道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搜集唐文化对外影响资料的过程中,学会多途径捕捉信息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通过讲鉴真东渡故事、说贡献、谈精神、写颁奖词,图文创作玄奘西行等,学会合作探究、表达观点言而有据的方法。
理解对外友好交往原因的过程中,学习揭示知识内在联系,迁移、运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验、感悟鉴真、玄奘永不言弃、克服艰险的顽强意志,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感悟“交流促进发展”的道理,坚定开放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原因:鉴真东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玄奘西行则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的主动吸纳。
凸显唐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
难点:对外友好往来频繁的原因依据:原因解析要通过宏观把握教材、在唯物史观的引领下进行。
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较弱,认识事物比较孤立。
教学设计3: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唐朝时我国同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开放与友好往来对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所起的积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史实,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勇敢执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天竺。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唐朝对外交往的意义,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结合当前素质教育新形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学生间小组合作学习,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教师在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启发引导为辅,运用多媒体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直观认识,引导学生以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上网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将《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鉴真坐像》、《玄奘》等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资料。
学生:收集有关鉴真,玄奘的资料.可以上网查询,可以看书查找。
设计思路本课介绍了唐朝的对外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开放史上,汉朝和唐朝是两个高峰期。
在两汉的基础上,历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唐朝的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更高层次。
通过唐与日本、天竺的交往,突出地反映出中国当时对外交往的活跃,其立足点在于友好交往上,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当时唐朝的繁荣对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以及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同时,唐帝国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另外,通过学习鉴真和玄奘的事迹,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XXX《对外友好往来》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板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本课在全册教科书中属于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讲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本课侧重于唐朝的对外开放。
本课重点讲述了唐朝与日本、天竺等国家的友好往来史实。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XXX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唐朝的威名远播四方,出现了自西汉以来中外交往的第二个。
研究本课将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XXX西行、XXX东渡的史实故事。
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遣唐使与XXX东渡、XXX西行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XXX西行的异同,研究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通过观看长安城的历史图片和课文材料,想象唐都长安城中外交流的盛况。
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修XXX、XXX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肉体。
通过本课的研究,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重难点】1、重点是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处理办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裕让学生自主进修,加强直观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难点是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处理办法:先让学生了解唐朝对外友好来往的基本史实,再指导学生联合所学内容归纳、概括出唐朝经济文明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畅通是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2. 重要历史事件: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中日文化交流等。
3. 历史人物:张骞、郑和、玄奘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难点: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运用。
3. 结合学生的课后论文,评估其独立研究能力和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深入理解。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教材和相关书籍: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知识框架。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丰富教学内容。
3. 视频资料:播放与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片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2. 第二课时:讲解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主要历史事件。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友好往来主要史实。
(2)掌握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张骞出使西域等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对外友好往来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2)树立学生全球观念,认识中外友好往来对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及其影响。
2. 鉴真东渡日本的经过及其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3.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丝绸之路的开通。
三、教学难点:1. 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原因及其历史背景。
2. 古代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相关章节。
2. 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3. 网络资源、历史文献等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事件。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事件的经过。
(2)学生分享自主学习心得,交流对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点评。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2)结合课件、地图等辅助材料,详细阐述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意义。
5.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学生分享案例分析心得,交流对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认识。
6.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史实。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第一部分说教材首先,说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对外友好往来》是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的学习内容,是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内容,本节课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唐朝是一个开明及繁荣昌盛的王朝。
其次,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
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
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比较日本。
新罗与隋唐政治。
经济。
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3.德育目标:通过鉴真六次东渡。
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
通过当时奥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第二部分: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及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速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进入到学习的主题。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活动的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在体验中学习。
3、小组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27页PPT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Leabharlann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
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九中学崔金阳
一、教学理念
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从汉朝开始,直到明朝,我国政府一直采取积极的开放政策。
汉代的丝绸之路联通了欧亚大陆,唐朝的频繁交往远扬了中华国威,明朝的郑和远航缩短了世界距离。
尤其是唐朝,它海纳百川,吸收各国文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同时它又无私奉献,把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明确唐朝在历史上的作用,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领会“交流促发展的”深刻内涵。
本节课按课程改革的人本思想、创新精神,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着力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师生、生生合作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整理故事,课中阅读教材、分析地图、讨论问题,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重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及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等史实,养成追求真知和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品质。
了解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增强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是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处理办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加强直观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教学难点及处理方法
难点是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处理办法:先让学生了解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基本史实,再指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归纳、概括出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畅通是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三、教学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好胜心较强的特点,由于年龄的局限性,接受能力较强,但条理性差,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空间想像能力较弱,学习态度积极但学习方法比较单一。
针对这样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以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这一史实学生比较熟悉,适宜做自主学习的资料来源。
2.课程资源的重组与素材的选择
本节课在介绍唐与日本、天竺时,许多内容都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而且影视节目中经常出现的“唐玄奘”“鉴真东渡”等故事,将这一内容给予补充,增加一些影视资料作为知识的拓展,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连续性,同时更富有踊跃性。
3.教学过程的构思
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学生对话交流为手段,达到师生和谐互动,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性和现实性。
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以学生搜集资料为载体,融洽生生合作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各个小组分工明确,将他们从课外书籍、网络上收集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加工,然后每一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四、多媒体的运用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制作了“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鉴真坐像”“玄奘”等课件图片和录像制作成多媒体资料,展示了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性认识,活跃思维,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提高学习热情。
五、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是一项很好的活动。
在国内旅游可以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国外可以领略异国风情。
下面请大家跟我到世界各地去,看看这些是什么地方。
出示课件“唐人街”图片,教师介绍这是世界一些大城市的“唐人街”。
为什么在现代化大城市中,还称华人聚居的地方为“唐人街”呢?大家想一想。
2.学习新课
(1)教师概述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唐朝政府采取开放的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并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所以对外交往比较活跃,那么,唐朝与哪些国家和地区往来密切呢?
出示课件:“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
让学生找到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让学生感受唐朝的经济文化很发达,所以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所以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个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
这些国家和地区就是今天的日本、朝鲜半岛、印度半岛和中亚、西亚的国家。
想到这些国家去看一看吗?好,现在我们就乘坐时空快车,穿越时空隧道,重回唐朝,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循着古人的足迹,去领略异国风情,去探访它们和中国的文化渊源。
今天我们先去三个地方:日本、朝鲜半岛和印度半岛。
(2)出示课件:日本风光、人文(配乐)、日本遣唐使船。
让学生感受到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岛国。
唐朝时,日本天皇先后18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有时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遣唐使团先后2500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渡海到达中国。
学生边看边思考:“为什么他们要源源不断地到唐朝去呢?”
(3)出示课件:“鉴真像”“唐招提寺系列图片”“鉴真对日本文化的贡献”录相资料。
由学生讲述有关鉴真的故事。
体会鉴真东渡先后历经12年,六次起程,五次失败,出生入死,终于在他66岁高龄时,搭乘日本“遣唐使”回国的船只,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到达日本,受到天皇和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
教师提出:“鉴真到日本后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鉴真向日本传达了当时高度发达的中国文明,推进了日本的文化发展,这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鉴真被称为日本文化大恩人。
教师进一步提出:“在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中,你有什么感想?”
日本非常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并且在吸收先进文明后,不断创新。
日本大和民族这种善于学习、勇于进取和敢于改革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4)出示课件:朝鲜风光、人文(配乐):
教师提出问题:“新罗与唐朝的文化交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在频繁的交往中,双方各自得到哪些好处呢?”
学生阅读教材得出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互有影响。
教师导语:结束了东亚之行,我们再去拜访一个古老的国度,它就是印度。
在唐朝与天竺的交往中,最杰出的使者要数高僧玄奘了。
现在我们就沿着玄奘的足迹来寻找历史。
(5)出示课件:印度风光、人文(配乐)、“玄奘像”及影视资料、那烂陀寺遗址、《大唐西域记》。
教师概述:说到玄奘,同学们肯定会联想到《西游记》。
看过《西游记》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其中唐僧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刚才大家谈到的是在《西游记》中的故事,但在中国历史上,玄奘确有其人,到西天取经也确有其事。
那玄奘西游取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知道在课前大家查阅了许多有关玄奘西游的资料,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大家搜集的资料,讲讲你所知道的有关玄奘的故事。
玄奘取经与小说电视中的情节有何不同?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做事应该坚持不懈,不畏困难,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6)课堂小结
在我们为祖先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我们也应该像唐朝那样,与各国友好往来,吸收先进文化,与世界同步发展,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强调了师生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过程,注意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注意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顽强精神和坚强意志。
注意激励性语言的应用,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弘扬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历史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
.学法指导
对比法:对比日本平城京和唐长安城的平面图,两幅图有什么相似之处?说明唐朝建筑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对比韩国的国旗和我国文化中的太极图,了解韩国的国旗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而绘制的。
7.回忆归纳法:回忆唐与各国友好往来的有关史实,然后归纳出①历史悠久;②人员往来;③贸易往来;④科技文化交往等方面的知识点。
8.历史与现实学习法:应该知道“历史是以往的现实,现实有历史的影子,历史对现实会产生影响,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为了实现学习历史把握未来,可以结合唐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相关联的史实,从而加深我们对今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