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第九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乙型脑炎考试资料(最新版).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乙型脑炎考试资料(最新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重症乙脑患者,病程中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血压上升,肌张力增强,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 .肾上腺皮质激素 B .镇静剂 C .中枢呼吸兴奋剂 D .血管扩张剂 E .脱水剂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患儿6岁,发热,头痛,恶心5天,伴抽搐,意识障碍2天,于2001年8月1日入院。
入院后查体发现:T40.5℃,皮肤无瘀点、瘀斑,意识呈浅昏迷状态,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血常规WBC10109/L ,中性86%,血小板180109/L ,尿常规未见异常。
下列治疗措施哪项不合理( )A .吸氧 B .下胃管给予一定量的食物 C .20%甘露醇脱水 D .亚冬眠疗法 E .大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本题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3、配伍题乙脑最早出现的抗体是( )用于调查乙脑人群免疫水平的抗体是( )不属于乙脑的抗体是( )A.特异性IgM抗体B.特异性IgG抗体C.特异性IgA抗体D.中和抗体E.Vi抗体本题答案:4、单项选择题关于乙脑的发病机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乙脑病毒无直接致细胞病变作用B.病毒侵入的数量与乙脑的发病无关系C.人体免疫力降低与乙脑的发病有密切关系D.病人血-脑脊液屏障功能与发病无关系E.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即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本题答案:5、多项选择题乙脑是人畜共患病,其传染源有( )A.患者及隐性感染者B.家畜(猪、牛、羊)与家禽(鸡、鸭、鹅)C.蝙蝠D.三带喙库蚊E.老鼠本题答案:6、单项选择题乙脑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 )A.中和抗体B.血凝抑制抗体C.补体结合抗体D.特异性IgM抗体E.Vi抗体本题答案:7、单项选择题4岁男孩,发热,嗜睡,头痛3天,体温40.2℃,意识呈浅昏迷,颈硬,双侧瞳孔缩小,膝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周围血象白细胞15109/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5,脑脊液无色透明,细胞数100106/L,多核0.80,单核0.20,糖4.5mmol/L,氯化物120mmol/L,蛋白0.9mmol/L,诊断为( )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B.结核性脑膜炎C.虚性脑膜炎D.流行性乙型脑炎E.脑型疟疾本题答案:8、单项选择题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颈强直,有呼吸暂停,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糖皮质激素B.镇静C.速尿D.吸氧E.20%甘露醇本题答案:9、单项选择题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的死亡原因是( )A.持续高热B.惊厥C.呼吸衰竭D.脑疝E.休克本题答案:10、单项选择题有关乙脑的概念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乙脑是自然疫源性疾病B.传染源是病人、家畜、家禽C.猪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比人重要D.蚊虫既是传播媒介,又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E.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为潜伏性感染本题答案:11、单项选择题重症乙脑病人,病程中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血压上升,肌张力升高,应首先采取下列哪项治疗措施( )A.654-2B.地西泮C.20%甘露醇D.洛贝林E.肾上腺皮质激素本题答案:12、单项选择题下列哪项不是乙脑的常见后遗症( )A.失语B.强直性瘫痪C.弛缓性瘫痪D.心率失常E.精神失常本题答案:13、判断题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脑脊液检查,外观混浊、糖和氯化物均降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呼吸衰竭、惊厥、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为特征。
根据病情及神经系统症状的轻重,乙脑可分为轻、中、重、极重四种类型,重型及极重型死亡率高。
病死率高达20%~50%,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
病原学本病病原体属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第1亚群,呈球形,直径40~50nm,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抵抗力不强,不耐热,对乙醚、酸等都很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
发病机理感染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先在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不断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
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
当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功能又不足,则病毒继续繁殖,经血行散布全身。
由于病毒有嗜神经性故能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在血脑屏障低下时或脑实质已有病毒者易诱发本病。
病理改变可引起脑实质广泛病变,以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的病变最为明显;脑桥、小脑和延髓次之,脊髓病变最轻。
其基本病变为:①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可见脑膜与脑实质小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套式细胞浸润;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筛状软化灶;③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
部分患者脑水肿严重颅内压升高或进一步导致脑疝。
镜下主要表现为变质性炎:(1)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若在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有增生的少突胶质细围绕时,称神经细胞卫星现象;若小胶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侵入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内,则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2) 软化灶形成神经组织发生局灶性坏死液化、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筛网状病灶,称为筛状软化灶。
(3) 脑血管改变血管扩张充血,管周间隙增宽,常伴有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浸润。
(4)胶质细胞增生增生的小胶质细胞若聚集成群而形成结节,称胶质细胞结节。
【传染病】第2章 第9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压力
蛋白
氯化物 明显减少
正常
葡萄糖 明显减少
正常或偏高
病原体 脑膜炎奈瑟菌 乙型脑炎病毒
• 流脑患者皮肤瘀点
(三)结核性脑膜炎 无季节性,常有结 核病史,起病较缓,病程长,脑膜刺激 征较明显,而脑实质病变表现较轻。脑 脊液蛋白明显增高,氯化物明显下降, 糖降低,其薄膜涂片或培养可检出结核 杆菌。必要时可行X线胸片和眼底检查以 发现结核病灶
• 胶质细胞增生 小胶质细胞增生明显,形成小 胶质细胞结节,后者多位于小血管旁或坏死的 神经细胞附近。
临床表现
*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绝大多数呈隐形感 染,仅有个别人出现显性症状,两者的 比例介于1∶25~1∶1000之间。乙脑的 潜伏期一般为4~21天,平均14天左右, 潜伏期后患者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典型 病程可分四个阶段:初期、极期、恢复 期及后遗症期。
疾病危害
* 多数病人经治疗后痊愈。 少数病例因脑组织病变 较重而恢复较慢,有的 不能恢复而留有痴呆, 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 后遗症。病变严重者, 有时可因中枢性呼吸及 /或循环衰竭、或并发 小叶性肺炎而死亡。
辅助检查
* (一)血象 –白细胞、中性粒C增高。 * (二)脑脊液 –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 (三)病毒分离及病毒基因检测 。 * (四)血清学检查 。 诊断主要靠血清或脑
(四)其他病毒性脑炎 可由单纯疱疹病 毒、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引起,临 床表现相似,确诊有赖于血清学检查和 病毒分离。
预后
轻型和普通型大多可以顺利恢复,重型 和暴发型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20%以上, 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所致,存活者可 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治疗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可试用:
(一)抗病毒治疗: 1.利巴韦林(病毒唑 ):
流行性乙型脑炎
3.老年人乙脑临床特点 60岁以上患者,发病急,均有高热,病情严重,重型及极重型占86.1%及91.7%。出现昏迷时间早,且持续时间长,部分伴循环衰竭及脑疝,病死率高达66.6%。多并发肺内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肌损害等。
4.临床分型 临床上根据病情轻重的不同,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3)重型:体温持续在40℃或更高,神志呈浅昏迷或昏迷,烦躁不安,常有反复或持续惊厥,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存在,可有定位症状或体征,如肢体瘫痪等。偶有吞咽反射减弱,可出现重度脑水肿症状。病程常在2周以上,昏迷时间长者脑组织病变恢复慢,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4)极重型:此型患者于初热期开始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5~41℃或更高,伴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持续惊厥,于1~2天内进展至深昏迷,常有肢体强直性瘫痪,临床上有重度脑水肿的各种表现,进一步发展呈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甚至发生脑疝,病死率高,存活者常有严重后遗症。
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尤为呼吸衰竭常为致死的主要原因。
⑦循环衰竭:少数乙脑患者可发生循环衰竭,表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肢端冰凉并伴有呕吐咖啡色液体。其产生原因多为内脏淤血,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胃肠道渗血、出血;乙脑极期因代谢紊乱,毒素吸收产生血管麻痹;心肌病变产生心功能不全;延脑血管舒缩中枢的损害等所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可危及生命,应予重视。
5.脑部病变定位
(1)脑干上位:病变累及大脑及间脑,未侵犯脑干,临床上有昏睡或昏迷,压眼眶时出现假自主运动,或去皮质强直,如颞叶损害可致听觉障碍;若枕叶损害可有视力障碍,视物变形等。眼球运动存在,早期瞳孔偏小或正常,颈皮肤刺激试验时瞳孔可散大,呼吸始终正常。若丘脑下部病变,该部位是自主神经的较高级中枢,又是体温调节中枢,可出现出汗、面红、心悸及心律不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还可出现超高热等体温调节障碍。
流行性乙型脑炎
重型
体温40℃以上,昏迷、反复抽搐, 瞳孔缩小,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 亢进后消失,可有呼吸衰竭。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产生不同的 临床表现及神经受损体征。
暴发型
体温迅速上升,呈高热或过高热, 伴有反复或持续强烈抽搐,于1-2日 内出现深昏迷,有瞳孔变化、脑疝 和中枢性呼吸衰竭等表现,如不及 时抢救,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幸 存者都有严重后遗症。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蚊子 是主要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为主, 蚊体内病毒能经卵 传代越冬,所以蚊 虫不仅为传播媒介, 也是长期储存宿主。
流行病学
有关病毒越冬的方式可为:
①越冬蚊再感染鸟类,建立新的鸟— 蚊—鸟循环; ②病毒可在哺乳动物、节肢动物潜伏越 冬。蚊与蝙蝠息息相关,蚊将乙脑病毒 传给蝙蝠,可持续存在达3个月以上, 构成蚊—蝙蝠—蚊循环; ③冷血脊椎动物为冬季贮存宿主(如蛇、 蛙、蜥蜴等),可分离出病毒。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脑脊液、血中不易分离
出病毒; 第一周内死亡患者脑组织可分离到
病毒。用于回顾性诊断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测定
特异性IgM抗体在感染后4天 即可出现,2-3周内达高峰,血或 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在3周内 阳性率达70%-90%,可作早期诊断, 与血凝抑制试验同时测定,符合 率可达95%。
惊厥或抽搐 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 肿所致,呈局部或全身抽搐,多伴意识障 碍,持续时间与程度各异。
临床表现
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
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 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由于脑实质
炎症、缺氧、脑水肿、颅高压、脑疝 和低血钠脑病等所致。以炎症损害延 髓呼吸中枢为主要原因。
传染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
大大
脑 皮 质 、 间
体 标 本 :
脑
和
中
脑
最
为
严
重
19
病理解剖
图注:神经细胞肿胀变形,胞浆突起消失,Nissl 小体减少。少突胶质细胞增生,环绕退变的神经 细胞,形成卫星现象。
灶变 。性神 可、经 发肿细 生胀胞 钙和病 化坏变 或死 形,神 成形经 空成细 洞软胞 。化
▪ 热度上升快,1~2d内高达39~40℃,持续 不退。
▪ 幼儿在高热时常伴有惊厥与抽搐。
25
极期(4-10d)
脑实质损害突出 ▪ 高热
• 乙脑的必有表现 • 体温可高达40℃,并持续不退直至极期结束,
一般持续7~10d,轻者3~5d,重者可达3周以 上。 • 热度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6
极期(4-10d)
39
临床类型
▪ 据病情,乙脑有4型:轻型、普通型、重型、 暴发型
▪ 流行期间以轻型和普通型多见,占2/3 ▪ 初期重型多见, 后期轻型多见
40
临床类型
体温 神志 脑膜刺激征 抽搐 呼衰 病程 后遗症
轻型 <39℃ 清 不明显 — — 1周 —
普通 <40℃ 浅昏 有
偶有 — 2周 多无
重型 >40℃ 昏迷 明显 反复 ± 3周 常有
▪ 10岁以下(尤其2~6岁)发病较多。 ▪ 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 母亲传递的抗体对婴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2
病毒自然扩增
易感人群
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 13
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 疫区:乙脑流行于亚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 地区。在我国,除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 地外的其他地区均是疫区
传染病学 流行性乙型脑炎
(2)Routes of transmission—
经过蚊虫叮蛟而传播。库蚊、
伊蚊、按蚊的某些种。
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 蚊。此外,从福建、广东的蝙蝠中, 云南和四川的中,已分离到乙脑病毒, 故可能为本病的传染源和长期贮存 宿主。
Pathogenesis
带病毒的蚊虫——人体——单核-巨噬细 胞——血循环 ——血脑屏障——CNS— —脑实质广泛病变。
(毒力与数量——反应性及防御机能)
Pathology
脑实质病变较重,间脑、中脑病变 重。
脑膜病变较轻,脊髓病变最轻。
血管病变
脑内血管扩张、充血、小血管内皮 细胞肿胀、坏死、脱落。血管周围环状 出血,重者有小动脉血栓形成及纤维蛋 白沉着。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 胞浸润,可形成“血管套”。
Differential diagnosis
中毒型菌痢 化脓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其他病毒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巨 细胞病毒、EB病毒
treatment
乙脑病情重,变化快,高热、 抽搐、呼吸衰竭是本病的三个重要 症状,可互相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必须及时发现,抓住主要矛盾 。
一般治疗
病室有防蚊和降温设施,应安静, 对病人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清洁,定期翻身, 拍背,防止发生肺部感染及褥疮。 注意精神、意识、体温、呼吸、脉 搏、血压以及瞳孔的变化。 给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
神经细胞
变性、肿胀与坏死 神经细胞变性,
胞核溶解,细胞浆虎斑消失,重者呈大 小不等点、片状神经细胞溶解坏死形成 软化灶。坏死细胞周围常有小胶质细胞 围绕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噬神经细 胞现象(neuronophagia)。脑实质肿胀。 软化灶形成后可发生钙化或形成空洞。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脑炎病。
该病主要在农业盛产季节,受种蚊媒传播。
乙脑病毒属于病毒RNA病毒家族,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该病的临床特征是急性脑脊髓炎,并可引起发热、呕吐、头痛、颈强直、嗜睡和意识障碍,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目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检测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的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发现其中存在病毒核酸或抗体。
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用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方法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发热、监测液体和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通畅,以及提供营养支持。
支持治疗包括提供适当的抗生素、消炎药和抗病毒药物,以防止继发感染和控制病情进展。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方法是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措施。
JE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该病,推荐在病毒流行地区的居民和旅游者进行接种。
疫苗应在疫苗制剂的指导下进行,通常需要在旅行前进行接种。
此外,通过减少与蚊子的接触,例如使用蚊帐、避免黄昏和晚上外出等措施,也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尽早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怀疑患者可能感染了JE病毒,立即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认诊断,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支持。
此外,加强病毒监测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减少该病的发生率。
总之,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病毒传染病,及时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非常重要。
公众应密切关注相关的流行病学信息,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预防接种和个人防护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教学内容:乙型脑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护理、治疗及预防。
教学目标:掌握: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熟悉:乙型脑炎的病因及预防;了解:乙型脑炎的发病机制。
乙脑的概念: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其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国际上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一、病原学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呈球形,直径为40-50nm ,核心含核心蛋白和单股正链核心被外膜包裹。
病毒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酸均很敏感。
加热至100度时2min;56度时30min可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蚊是主要传播途径,三带库蚊是传播媒介。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但以儿童为主。
4.流行特征:集中在7、8、9月,发病年龄2-6岁。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1.发病过程:感染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体,病毒侵入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入血引起病毒血症。
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
乙脑患者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300-2000)o病变以脑实质炎症为主,神经细胞呈广泛变性和坏死。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
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一)初期:起病后1-3天,高热、嗜睡。
(二)极期:病程第4〜10天,“三关三障一征”:①高热②意识障碍③惊厥④呼衰⑤ 脑水肿颅内压升高⑥脑膜刺激征⑦运动障碍、反射障碍。
1.高热:体温高达40°C以上,持续4〜10天,严重者可达3周。
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是本病的主要症状。
程度不等,可有嗜睡、檐妄、昏迷等,可发生于第1〜2天,多发生于第3〜8天,可持续一周左右,重者可长达4周以上。
流行性乙型脑炎
脑疝临床表现
1) 中枢性呼吸衰竭。 2) 面色苍白,喷射性呕吐,反复或 持续抽搐,肌张力增强,脉搏慢,高 热。 3) 昏迷加重或烦躁不安。 4) 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射迟钝。
(2)外周性呼吸衰竭
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1)脊髓病变致呼吸肌麻痹 2)呼吸道痰阻、蛔虫阻塞喉部 3)并发肺部感染等
外周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3.血清学检查
1)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属特
异性IgG抗体,出现较迟,常于病程第 3~4周出现,无早期诊断价值,一般 用作回顾性诊断。因抗体效价5个月后 明显下降,持续时间不长,亦可用于 当年隐性感染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单 份血清1:4为阳性,双份血清抗体效 价增高4倍为阳性。
2)血凝抑制试验: 抗体出现较早,于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河北省中医院呼吸一科
刘新发
授课内容
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
实验室检查
并发症
诊断 鉴别诊断 预后 治疗 预防
理解剖 临床表现
一、概 述(Definition)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亦称日本
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
三、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四)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
乙脑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动物
(猪、牛、马、羊、鸡、鸭、鹅)都 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但人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短,且血中病
毒数量较少,故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感染的动物,特别是猪,是本病主要
六、并发症 (Complication)
1.支气管肺炎 最常见,发生率约为10%,多因昏迷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表现
③惊厥: 发生率40%~60%,是病情严重的表现,重者惊厥反复发作, 甚至肢体强直性痉挛,昏迷程度加深,也可出现锥体束症状及 四肢不自主运动。 ④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乙脑的神经系统症状多在病程10天内出现,第2周后就少出现 新的神经症状,常有浅反射消失或减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 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宾斯基征等可呈阳性,常出现脑膜刺激征。 由于病毒毒素侵袭脑血管内皮、脉络丛上皮细胞、蛛网膜和神 经束膜的上皮细胞,产生炎症和变性,乃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膜 刺激征,如颈强、凯尔尼格征与布鲁津斯基征阳性,重症者有 角弓反张。
流行病学
4.流行特征 (1)流行地区: 本病流行地区广泛,北自日本北海道、前苏联的远东地区, 南至印度尼西亚、爪哇,东迄马里亚纳群岛,西至印度、斯里 兰卡等地均有乙脑流行。我国为温带及亚热带地区,除东北、 西北的边远地区及高原地区外均有本病发生或不同程度流行, 但发病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沿海地区。 (2)流行季节: 在热带地区,蚊虫一年四季繁殖,故全年有散发病例。亚热 带和温带地区有严格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7、8、9月, 约占全年发病数的80%~90%,而在冬春季节几无病例发生,其 原因主要是蚊虫繁殖,病毒在蚊体内发育以及蚊虫吸血活动强 度受气温、雨量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发病机制
本病病变范围较广,从大脑到脊髓均可出现病理改变,其中 以大脑、中脑、丘脑的病变最重,小脑、延脑、脑桥次之,大 脑顶叶、额叶、海马回受侵显著,脊髓的病变最轻。 1.肉眼观察 肉眼可见软脑膜充血水肿、脑沟变浅、脑回变粗, 可见粟粒大小半透明的软化灶,或单个散在,或聚集成群,甚 至可融合成较大的软化灶,以顶叶和丘脑最为显著。 2.显微镜观察 (1)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 脑实质中有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浸润,这些细胞常聚集在 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胶质细胞呈弥漫性增生,在炎症的脑 实质中游走,起到吞噬及修复作用,有时聚集在坏死的神经细 胞周围形成结节。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乙型脑炎考考试题.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乙型脑炎考考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对乙脑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检测是( )A .特异性IgM 抗体 B .中和抗体 C .补体结合抗体 D .血凝抑制抗体 E .Vi 抗体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患儿6岁,发热,头痛,恶心5天,伴抽搐,意识障碍2天,于2001年8月1日入院。
入院后查体发现:T40.5℃,皮肤无瘀点、瘀斑,意识呈浅昏迷状态,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血常规WBC10109/L ,中性86%,血小板180109/L ,尿常规未见异常。
下列治疗措施哪项不合理( )A .吸氧 B .下胃管给予一定量的食物 C .20%甘露醇脱水 D .亚冬眠疗法 E .大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 )A .借飞沫呼吸道传染 B .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经口传染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C.输血输入乙脑病毒D.带病毒的蚊虫叮咬经皮肤入血E.苍蝇作为媒介污染食物经口传染本题答案:4、多项选择题乙脑的流行病学叙述正确的是( )A.乙脑是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分布在亚洲B.我国乙脑流行主要集中在秋季C.乙脑集中暴发少,家庭中多人同时发病少见D.三喙带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及长期储存宿主E.乙脑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本题答案:5、单项选择题鉴别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的重要依据是( )A.高热、昏迷、惊厥B.季节性C.肠道症状D.脑脊液常规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况本题答案:6、单项选择题乙脑的主要死亡原因是( )A.过高热B.循环衰竭C.支气管肺炎D.呼吸衰竭E.脑水肿、脑疝形成本题答案:7、单项选择题男,3岁,高热、昏迷、抽搐2天急症入院,疑为乙脑和中毒性痢疾。
第02章 第04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 动物(猪、牛、马、羊、鸡、鸭、鹅等)都可 成为传染源。人感染后可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 ,但病毒数量少且持续时间短,故不是主要传 染源。在流行季节幼猪的感染率高达100%,猪 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经蚊子叮咬传播,三带喙库蚊传播最强,蚊 感染10多天能传播乙脑病毒,蚊虫可携带病 毒经卵传代越冬,成为乙脑病毒长期的储存 宿主。被感染的候鸟、蠛蠓、蝙蝠也是乙脑 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正确引导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尽早帮 助病人获得康复。
护理措施:疾病知识指导 疾病知识指导 大力宣传乙脑的疾病知识和防治知 识,提高群众的疾病防治意识。
护理措施:疾病预防指导 管理传染源:及时隔离和治疗病人,隔离至体温正 常。流行季节前给猪进行疫苗接种,减少猪群的病 毒血症。 切断传播途径:灭蚊与防蚊是预防的重要措施。及 时消灭蚊虫孽生地,早期彻底消灭幼蚊,夏秋季以 消灭成蚊为主,冬春季以消灭越冬蚊为主。流行季 节宜用蚊帐、蚊香、纱窗等驱蚊、防蚊措施。搞好 牲畜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蚊季可用苦艾等中草药 对猪圈等场地进行烟熏驱蚊。 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根本措 施,目前我国使用的是地鼠肾细胞灭活和减毒活疫 苗。
传染病护理学
第二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护理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
作者:徐雅玲
传染病护理学
第二章 第九节 流行性乙 型脑炎病人的护理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 作者:徐雅玲
学习目标 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学特点;发 病机制。
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治疗要点。 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护理 诊断/问题;主要护理措施。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乙型脑炎考试答案模拟考试练习.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乙型脑炎考试答案模拟考试练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有关乙脑的概念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 .乙脑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B .传染源是病人、家畜、家禽 C .猪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比人重要 D .蚊虫既是传播媒介,又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E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为潜伏性感染 本题答案: 2、多项选择题 患儿6岁,发热,头痛,恶心5天,伴抽搐,意识障碍2天,于2001年8月1日入院。
入院后查体发现:T40.5℃,皮肤无瘀点、瘀斑,意识呈浅昏迷状态,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血常规WBC10109/L ,中性86%,血小板180109/L ,尿常规未见异常。
应尽快完成的检查包括(多选题)( )A .头颅CT 检查 B .腰穿测脑压,检查脑脊液 C .肛指检查,取大便化验 D .血气分析 E .抽血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患儿6岁,发热,头痛,恶心5天,伴抽搐,意识障碍2天,于2001年8月1日入院。
入院后查体发现:T40.5℃,皮肤无瘀点、瘀斑,意识呈浅昏迷状态,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血常规WBC10109/L,中性86%,血小板180109/L,尿常规未见异常。
下列治疗措施哪项不合理( )A.吸氧B.下胃管给予一定量的食物C.20%甘露醇脱水D.亚冬眠疗法E.大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本题答案:4、配伍题流脑病原治疗首选( )乙脑病原治疗首选( )A.磺胺B.氯霉素C.青霉素D.头孢菌素E.以上都不是本题答案:5、单项选择题乙脑病人最主要的治疗目的是( )A.抗病毒B.提高免疫力C.对症、支持治疗,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D.治疗并发症E.抗菌治疗,预防感染本题答案:6、判断题多数人在感染乙型脑炎病毒之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仅少数人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第九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iphalititsB)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
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乙脑于1935年在日本发现,故又称为日本乙型脑炎。
在我国1940年从脑炎死亡病人的脑组织中分离出乙脑病毒,证实本病存在。
[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呈球型,直径20~30nm,核心含单股RNA,有衣壳。
在脂蛋白囊膜表面有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鸡、鹅、羊等动物红细胞。
抗原性稳定,但近年有报告以具有中和作用的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15株国内的乙脑病毒时,可将其分为4个抗原组。
人和动物感染本病毒后,均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
本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
但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及储存宿主主要传染者是家畜、家禽。
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猪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家畜,由于它对乙脑病毒的自然感染率高,而且每年因屠宰而种群更新快。
因此,自然界总保持着大量的易感猪,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
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
蚊虫感染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甚至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因此除作为传播媒介外,也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此外蝙蝠也可作为储存宿主。
(二)传播途径本病系经过蚊虫叮蛟而传播。
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
现已被证实者为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
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此外,从福建、广东的蠛蠓中,云南和四川的中,已分离到乙脑病毒,故也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三)易感人群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多数人通过临床上难以辨别的轻型感染获得免疫力。
成人多因隐性感染而免疫。
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但因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近来报道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
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流行特征]
乙脑仅分布在亚洲。
在我国疫区分布在兰州――长春连线以南的广大的地区
内,仅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地未见本病报告。
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内。
但随地理环境的不同,流行季节略有上下,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为7~8月,而东北地区则为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
气温和雨量与本病的流行也有密切关系。
乙脑呈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罕见。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当人体被带病毒的蚊虫叮蛟后,病毒即进入血循环中。
发病与否,一方面取决于病毒的毒力与数量,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及防御机能。
当人体抗体病能力强时,病毒即被消灭。
如人体抵抗力降低,而感染病毒量大,毒力强时,病毒经血循环可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不同的神经细胞对病毒感受不同,以及脑组织在高度炎症时引起的缺氧、缺血、营养障碍等,造成中枢病变部位不平衡,如脑膜病变较轻,脑实质病变较重;间脑、中脑病变重,脊髓病变轻。
注射百日咳菌苗或患脑囊虫病者乙脑发病率明显高,可能系血脑屏障被破坏之故。
病变广泛存在于大脑及脊髓,但主要位于脑部,且一般以间脑、中脑等处病变为著。
肉眼观察可见软脑膜大小血管高度扩张与充血,脑的切面上可见灰质与白质中的血管高度充血、水肿,有时见粟粒或米粒大小的软化坏死灶。
显微镜下可见:
血管病变脑内血管扩张、充血、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
血管周围环状出血,重者有小动脉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沉着。
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可形成“血管套”。
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坏死神经细胞变性,胞核溶解,细胞浆虎斑消失,重者呈大小不等点、片状神经细胞溶解坏死形成软化灶。
坏死细胞周围常有小胶质细胞围绕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噬神经细胞现象(neuronophagia)。
脑实质肿胀。
软化灶形成后可发生钙化或形成空洞。
胶质细胞增生主要是小胶质细胞增生,呈弥漫性或灶性分存在血管旁或坏死崩解的神经细胞附近。
由于以上病变的程度及分布各不相同,故在临床上神经症状表现极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