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单元导读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认读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规范书写生字,特别关注易错字“熔”、“蒸”的写法。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苍穹”、“熔岩、“干涸”、“嫁接”、“裹挟”等。
3.提炼本单元的主题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苍穹”、“熔岩”、“干涸”、“嫁接”、“裹挟”等。
难点:提炼本单元的主题三、前置学习活动学生:1.正确认读生字词,正确、规范、美观的描红并练写一类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教师:精心设计预习单,准备课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观看图片,谁能说出这些图片分别出自哪篇课文吗?(6《梦圆飞天》、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8《神奇的克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科普世界,来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广阔天地吧。
(板书课题:单元导读+基础知识过关课)(二)出示预习明确任务1.本单元的预习任务:(出示预习任务)(1)能够正确认读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规范书写生字,特别关注易错字“熔”、“蒸”的写法。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苍穹”、“熔岩”、“干涸”、“嫁接”、“裹挟”等。
(4)提炼本单元的主题。
2.指名读预习任务,其他同学明确具体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夯实基础1.字词认读。
课前小组认真检查了同学的预习情况,发现了许多容易读错的词语,大家就来认真读读吧。
出示:凛冽苍穹澎湃侨胞浩瀚干涸陨石裹挟熔岩裹挟克隆繁殖嫁接濒临厄运(1)指名读,在检查学生朗读的基础上相机正音。
注意“湃”、“濒”是后鼻音,读音是“pài”à、“bīn”;“挟”读“xié”;“嫁”是三拼音节“jià”。
送行 教学设计
九、送行教材分析:《送行》这一课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这是一篇幽默散文,它描写了作者送别友人的两种不同感受,以及在车站遇到勒罗从事专职送行的表演,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现了现实生活人们对真情实感的渴望。
九年级语文下册在阅读方面每单元为学生学会读书提出一个标,第三单元的总目标就是:疑为学之始。
而这一课正是为承载这一教学任务所精心设计的鲜活文本。
学情分析:本文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
难点在于文章主题的理解上。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着重从勒罗的语言和神态上加以仔细的体会分析,并引导学生把两种不同的送行南面加以比较,从而去把握文章的主题。
最好能从我国古代送别诗的体会中进行对照,以加深对作者的情感领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1.体会文章用意,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物。
2.在读书中培养发现意识,在阅读中发现质疑。
3.解幽默的不同形式、内涵,学会从中提取生活哲理。
◇情感目标1.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并从中汲取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1.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
2.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3.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了解故事大意。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你们的记忆里,有没有特别让你难忘的送别场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如果没有,老师可以自己讲一个)如:自己几年前回家时,母亲和姨夫送别自己的情景。
那次送别所饱含的深厚情谊,一直让我铭刻,无法忘怀。
从同学们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送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深厚的情谊,缠绵的叮咛;豪迈的情怀,忧伤的眼神。
一切是那样的令人感动、令人难忘。
但所有的送别都是这样的吗?今天我们来读一读英国漫画家,作家比尔博姆的一篇幽默散文《送行》,去感受另一种送别的情调。
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唐诗五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
长河: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作者简介①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②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③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背景介绍《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以及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教学设计方案1教学目标1.深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配乐朗读、默读课文,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搜集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准备与同学交流。
想一想自己过年的故事和体会,讲给同学听。
查阅有关琦君的生平,课外阅读她的作品《琦君说童年》。
教师准备思乡的音乐。
准备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春酒》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课文中的细节写得很有情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中的'人情民风之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整体感知1.导入建议学生谈自己过年的故事、感受,或说一说当地有哪些民风民俗;或教师谈自己小时候在家乡过年的故事2.导语示例青岛的啤酒不仅是青岛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每年的青岛啤酒节都迎来许多国内外的客人,这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民风民俗。
每逢过节,人们也都要喝啤酒以示庆祝。
好多离乡在外的青岛人总是忘不了啤酒的滋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今天学习《春酒》一文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启迪。
3.教师投影学习目标和字词学生自查读一读,写一写,根据查找的资料交流琦君的事迹。
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思考问题。
4.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a.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几件事?表达怎样的感情?b.课文题目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5.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文记叙了作者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表达作者对故乡民风、人情的赞美。
就像琦君曾说过的一样: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渗透在本文的字里行间。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别董大》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送别的对象是有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期,盛行胡乐,喜爱观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董大因此受到冷落,很不得意。
而此时,高适也很不得志,30年漂泊在外,常处于贫困的境遇之中。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扬慷慨,鼓舞人心,布满信念和力气,激励伴侣抖擞精神,信任自己,去奋斗,去拼搏,去直面迷茫的人生,着实令人感动。
学情分析同学还有两个多月就要毕业,离开朝夕相处了六年的老师和同学,此时,学习这两首送别诗,显得更有意义。
同学在感受古人那真诚、关切的深厚友谊之时,会引发他们珍惜与同学、老师的情意,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另外,同学经过六年的学习与积淀,已初步把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对占诗有了肯定的理解与感悟的力量,因此,读通、读顺,借助资料和工具书读懂诗意并不困难。
但是,在自己身处人生逆境之时,却能以慷慨激扬的语言、乐观豪迈的情怀去激励董大,这对同学来说理解起来是有肯定难度的,需要老师加以指导和点拨。
教学理念为了落实课标精神,表达语文学科的特点,力求学有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我力图表达以下教学理念:1. 充分表达学科特点,遵循诗文的阅读规律,加强整体综合的感知,整体人手,分句感悟,回来整体,拓展延长。
2.加强朗读、吟诵的指导和训练。
在吟诵中品尝语言、积累词语、想象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逐步培育同学“收集信息并能与文本内容有机整合进行学习”的力量,为同学今后能够形成这种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能够读准生字“曛”的读音,并能够正确书写与运用。
2.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容,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伴侣之间的深厚情意。
3.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激起对古代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尝语言,理解古诗大意,读中悟情。
教学难点:体会面对人生逆境时,激励董大的思想感情。
《贺新郎》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贺新郎》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学习赏析诗歌时,从景物描写入手,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好处。
2、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理解这首词的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4、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古代送别诗常见的表达内容。
感受诗人毛泽东的宽广胸怀,认识人生的价值。
5、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和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了解送别诗常见的表达内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教学难点品味毛泽东这首词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到毛泽东,同学们首先映入脑海的会是什么内容呢?可以只说出关键词。
(其中可能会有诗歌、伟人、开国领袖等,只需引导出诗词即可)2、作者介绍(参见导学案7页)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3、今天,我们先撇开政治等内容不说,只拿诗人毛泽东说事儿。
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毛泽东诗词有哪些呢?集体诵读已学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卜算子咏梅(1961.12)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送别》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吟诵几首送别诗)“人生自古伤离别。
”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
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3、齐读。
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
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设计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学习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需要对语文阅读教学提高重视度,结合有效的策略开展自主阅读教学,进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
基于此,本文针对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设计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自主阅读教学语文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革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与价值逐渐被人们所发掘。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对提升学生阅读的有效性产生了影响。
因此,要想转变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结合有效的策略来开展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有效性,培养学生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于此,以下几点是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策略,望具有参考价值:一、整合资源,开拓设计起点针对初中生而言,其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与知识基础,而这正是学生进行有效自主阅读学习的关键基础。
教师要想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学习,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为学生设计相应的阅读问题,并为学生配置相应的阅读要求,结合有效的自主阅读资源来开展自主阅读教学。
当然,教师需要注意,教材、网络、教学方式、教学辅助工具等都属于教学资源的范畴,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此来帮助教师站在认知的最高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自主阅读指导,进而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性。
例如在进行《敬畏自然》的教学时,教师事先利用网络搜集关于海啸、干旱、洪涝灾害的影像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投影展示,并引导学生对影像资料中的内容进行描述。
学生会阐述道:“资料中描述的是关于大自然的天灾,其中包括干旱天气、洪涝灾害和海啸等自然灾害。
”然后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总结:“人类自以为已经将大自然征服了,但是在面对大自然所释放的天灾时,无论使用什么手段,总是显得苍白无力。
古诗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古诗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设计理念]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
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
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
(读通)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
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项目式学习等,根 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教师需要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包括课堂纪律的维护、学生积极性的 调动、教学进度的把控等。
加强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师需要加强教学评价与反思,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 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
学校需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为教师提供创新实践的 平台和资源,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
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活动
学校需要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活动,如社会调研、企业实习 等,让教师了解社会需求和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 力。
培养教师的跨学科素养
学校需要培养教师的跨学科素养,鼓励教师学习其他学科 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 优点和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互评
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 们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 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送行场面的庄重热烈 和发射场面的紧张激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 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 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材特点
《伟大的出征》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主要描写了人们为“神舟 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送别》教学设计9教学重点: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①通过鉴赏景物把握诗人感情。
②作者在融汇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性。
教学手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想: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王实甫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西厢记》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找出情节,理解主题,把握莺莺的叛逆性格的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学习本文“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以及如何营造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从而进一步为鉴赏古代诗词打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
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
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二、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上节课我们已学过,这折戏情节内容可分为“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行叮嘱,惜别目送”四幅场景,作者是把莺莺的离愁别绪放在这四幅场景中展现的,我们逐一分析。
(一)送别路上:莺莺乘车去长亭,写的是途中之景。
1、朗读(端正好),找出景物,体会作用。
有“碧云、西风、黄花、归雁、枫叶”,点明时令为深秋。
写秋的诗句,我们学过很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在“西风紧,北雁南飞”的秋景中,莺莺读到的是什么呢?“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莺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离人的血泪染红的。
由此可看出,莺莺读到的是离愁,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也因此读到了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2、朗读《滚绣球》一曲,找出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景物是: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下册(统编)第八单元-送别诗教案
群文阅读《送别诗中的意象情》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诗一组教学目标:1.了解诗的大意2.多诵读,体会诗人送别时的不舍之情。
3.初步感知诗中的意象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父母有在外地的嘛?那你们去送过行没有?生:有师:那送行中与爸爸妈妈分别是什么情景呢?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生:我有一次送爸爸,当着他的面,我什么都没说,可当他一走,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了,心里特别难受。
师:家人离别,千言万语,那么依依不舍。
是啊,分别时总是那么难舍难分,但是在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便是难以见面了,那他们会用怎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告别呢?又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今天我们来走进一组“送别诗”,感受诗人们送别的情。
二、学习一组送别诗,找意象师:有感情朗读三首送别诗《诗经采薇》《送元二使安西》《送别》,体会诗的情感。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送别诗都写到了同一种事物了吗?生:杨柳师:没错,他们都写到了杨柳。
柳在古代诗歌中有个特殊的含义,就是送别。
古人在出远门时,有个折柳相赠的习俗。
那么为什么古人写到送别诗的时候都会写到“杨柳”呢?师:老师给你们两个锦囊。
1.和柳树的谐音有关2.和柳树的生长特点有关。
你们去讨论讨论吧!生:讨论并回答师:“柳”和“留”同音,希望朋友能够留下来,有挽留之意。
柳枝生命力极强,折柳相赠,祝愿友人能在他乡也能随遇而安。
师:而这种借用一些景或物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景或物就叫意象。
这里就是借杨柳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三、读诗感悟诗中之情师:那我们就跟随时间的脚步,一起走进送别诗。
远在两千多年前,商纣王残暴,造成了无数的征兵,大量的青年男人上了战场,美好的春天也必须跟自己的家人分别,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经·采薇》:生:读《诗经·采薇》师:然后,我们慢慢来到隋代,隋炀帝造京杭大运河,这一个浩大的工程,造成了无数的征兵,大量的分别,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可是,远行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来,《送别》起:生:读《杂曲歌辞》师:时间来到唐代,那时候安史之乱,战争造成了无数的家破人亡,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
《父爱之舟》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文章,通过描述作者父亲为作者送行的情景,展现了父亲对作者的无私关爱和期望。
以下是一份父爱之舟的教学设计,供您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增强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认识和体会。
2.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提问和讲述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讲述自己对父爱的感受和看法,从而导入课文。
2. 阅读:让学生默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情节,注意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 分析: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描写、主题思想等方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4. 拓展:通过拓展和延伸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父爱的多样性和家庭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和讲述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讲述自己对父爱的感受和看法,从而导入课文。
2. 阅读:让学生默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情节,注意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 分析: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描写、主题思想等方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4. 拓展:通过拓展和延伸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父爱的多样性和家庭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
5. 总结:通过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加深对父爱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父爱之舟》课文及注释。
2.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图片、音乐等。
3. 练习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练习册进行巩固和提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情感体验。
2. 作业情况: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情况和运用能力。
3. 测试成绩:通过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能力水平。
别董大教学设计(精选5篇)
别董⼤教学设计(精选5篇) 《别董⼤⼆⾸》是唐代诗⼈⾼适的组诗作品。
这两⾸诗是诗⼈与董⼤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各奔他⽅的赠别之作。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别董⼤教学设计,欢迎参考阅读! 别董⼤教学设计篇1 学习⽬标: 1.学会“曛”这个⽣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读中悟情。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法,学以致⽤。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法,学以致⽤,品味诗境,读中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创设情境,从歌曲《送别》之中感受作者离愁别绪导⼊。
2.⽣读题,再读,读懂题⽬,读出感情。
3.了解背景,介绍⾼适和董⼤。
⼆、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先读读这⾸诗,注意读准诗中的⽣字,把诗读通读顺。
2。
指名读。
3。
师指导学习⽣字“曛”的读⾳及字义字形。
4。
齐读这⾸诗。
5.回忆学习古诗的⽅法,引导⾃学。
我们学习⼀⾸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查字典等等) 6.学⽣⽤学习古诗词的⽅法⾃学,读懂词语,⽤⾃⼰的话说说这⾸诗⼤概讲的意思,同桌合作学习。
7、学⽣⾃学,师巡视指导。
8.学⽣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于云都成了黄⾊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阳西下时天⾊昏黄。
“千⾥”是不是就是⼀千⾥?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忧愁。
“知⼰”知⾳,赏识你的⼈。
古⼈常⽤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
这⾥指谁?董⼤。
理解了重点词语后,学⽣试着⽤⾃⼰的话说⼀说诗的⼤概意思。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读这⾸诗。
10.指导读好节奏停顿,出⽰画好节奏的诗,再指名读。
三、反复品读,⼊境悟情 (⼀)品读第⼀⼆句诗。
1.师导,利⽤多媒体感受诗境。
2.找出诗中写景的两句诗,读──”千⾥黄云⽩⽇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送别组诗》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送别组诗》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语文
教学课例名
《送别组诗》
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
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诗词当之无 教材分析
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选取小学
阶段人教版教材中的送别类古诗作为教学内容点。
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 教学目标
潭水虽然深千尺,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超。 师:冯超同学基本解释的准确,90%,老师不讲能够理 解 90%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 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 他好不好?相信冯超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生:(齐答)好!(掌声响起)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 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赵婷婷。 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已经达到 98%了,我们掌声 献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读诗基本意思懂了,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 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 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 睛。(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齐声答)好! (生有感情地朗诵。)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 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 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 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摇头晃脑 地吟诵一下。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三、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赏析这首诗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
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
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
此时李白才二十四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
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通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
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规中矩的。
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
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
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着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
《依依惜别的深情》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1、《依依惜别的深情》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目的要求】1.理解文章选材上的繁而不乱的特点,语文教案-《依依惜别的深情》。
2.理解文章所歌颂的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课文解析】1.注音释义沉甸甸(diān)髫(tiáo)悠悠冉冉(rǎn)2.内容主旨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是无限地依恋。
”)写在凯歌声中,离情牵动着中朝军民的心。
第二部分(从“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呢”到“怎么会不深深地依恋!”)写志愿军战士在离别前的活动。
这一部分有两个层次:第①层(从“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呢”到“……中朝友谊比海深。
”)写志愿军战士美化营地,为人民军战友留赠礼品;第②层(从“在这有限的时刻里”到“怎么会不深深地依恋!”)写志愿军战士们多方寻思,为当地父老们尽力。
第三部分(从“可是,志愿军的行期……”到“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美丽的彩虹。
”)写朝鲜父老对志愿军的深情依恋。
这一部分有两个层次:第①层(从“可是,志愿军的行期……”到“从头到脚都摸了一遍。
”)写朝鲜老妈妈为志愿军战士饯别;第②层(从“在这惜别的时刻”到“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美丽的彩虹,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依依惜别的深情》》。
”)写送行诗章和东阳里人民为蔡定琪烈士迁葬。
第四部分(从“离别的日子”到结尾。
)写离别时的'动人场面。
这部分有三个层次:第①层(从“离别的日子”到“站在寒气袭人的晓风中”。
)写离别的日子来临时的情景;第②层(从“部队集合了”到“仍然没有哭。
”)写妇女们强忍泪水为战士们送行;第③层(从“可是,当战士们握着老妈妈的手……”到结尾)写朝鲜人民为战士们送行的情景,并借泪水抒情来结束全文。
文章以通讯形式,将报导的镜头对准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撤军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
歌颂两个民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共同抗击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的战争中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极其具有的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2、《依依惜别的深情》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一、教育: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会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2.学习铺垫、对比的表现手法,懂得它们的作用。
3.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4.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2.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难点: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板块一:启同学们,送别亲人和朋友是人们的生活中经常经历的事情,古人还为此写了不少的著名的诗句,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大家背诵一些?同学们背的挺好,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送别时真切的依恋和不舍。
其实,今天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关于送别亲人和朋友,英国著名的作家比尔博姆却从不同的视角上,看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共同的渴望,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他的散文《送行》。
板块二:读请学生速读课文,要求:1.借助资料或相互帮助,疏通重点字词音义。
2.体会文中描写送别场面和作者的态度,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个修饰性词语,的送行,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加上这一词语的原因。
即:————————板块三:议请学生再读课文,质疑课文,提出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自行作答或者和同学一起讨论。
1.指导质疑:A.找寻关键词句质疑。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
要抓好以下八种句子的分析:①首句。
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内容或提示记叙的脉络;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提出分论点或论述范围;说明文段,首句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
②中心句。
一个语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撑句或扩展句、叙述句,分析时要迅速从中抓住中心句。
③承转过渡句。
敏锐地抓住这类句子,可以准确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时他还有交待叙说中心的任务。
④警句。
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⑤矛盾句。
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
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⑥感情句。
(明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褒贬抑扬的句子)。
⑦修辞句。
(写景状物、传情达意时运用修辞格的句子)。
⑧尾句。
语段中的尾句或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引人思考,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B.根据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质疑。
C.质疑的角度?①所勾画的词语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②勾画的词语能不能用其它的词语代替或删除?为什么?③勾画的句子有什么含义?与其它句子的关系怎么样?④勾画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说明了什么问题?⑤文章的结构层次怎么划分?主要内容怎么概括?⑥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⑦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⑧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2.请学生自由质疑,自主或者和他人合作讨论作答。
板块四:讲1.讲解学生们质疑了却没有解决了的有价值的问题。
2.补充讲解学生没有质疑到的重点问题。
板块五:练1.同学们,下面我请你们看的是一首我们同龄人写的一首现代诗,内容就是描叙父亲送别自己的情景的,我想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一下,体会一下,作为写作的参考。
2.你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被亲人朋友送行过?请你描叙一下当时的情景或者你当时的发现和感触。
板块六:结同学们,通过比尔博姆的文章《送行》,我们懂得了人其实在内心的最深处对于真切的关心和理解是十分渴望的。
人们之间的相互善待和关爱,是一种人情美,而能够给予他人关心爱护,与人为善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性美的体现。
最后我想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一下英国文学大师狄更斯的现代诗《别挤了》,再一次感受一下人们对于宽容、善良、真诚的渴望,相信它也能让你的心灵受到洗涤。
《送行》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重点)2.学习铺垫、对比的表现手法,懂得它们的作用。
3.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重点)4.学会质疑,培养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难点)二.自学内容1.收集有关古人送别的诗词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勾画疑难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注音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体会文中描写送别场面和作者的态度,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个修饰性词语,即:的送行,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加上这一词语的原因。
————————4.学习质疑:A.找寻关键词句质疑。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
要抓好以下八种句子的分析:①首句。
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内容或提示记叙的脉络;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提出分论点或论述范围;说明文段,首句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
②中心句。
一个语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撑句或扩展句、叙述句,分析时要迅速从中抓住中心句。
③承转过渡句。
敏锐地抓住这类句子,可以准确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时他还有交待叙说中心的任务。
④警句。
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⑤矛盾句。
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
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⑥感情句。
(明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褒贬抑扬的句子)。
⑦修辞句。
(写景状物、传情达意时运用修辞格的句子)。
⑧尾句。
语段中的尾句或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引人思考,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B.根据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质疑。
C.质疑的角度?①所勾画的词语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②勾画的词语能不能用其它的词语代替或删除?为什么?③勾画的句子有什么含义?与其它句子的关系怎么样?④勾画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说明了什么问题?⑤文章的结构层次怎么划分?主要内容怎么概括?⑥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⑦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⑧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D.提出的质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疑难问题再记录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明白,请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写作练习你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被亲人朋友送行过?请你描叙一下当时的情景或者你当时的发现和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一:《送行》作者:佚名父亲站成一轮弯弯的月亮目视着即将远行的儿子、书、钥匙、行李袋父亲没有洗泪为我饯行只是默默地提着我的行李袋送了一程又一程车启动了父亲吐出两句话注意身体与人和气车走了父亲依旧立着凝视道路默默无言附二:《别挤了》作者:狄更斯你,不要挤!世界那么大,它容纳得了我,也容纳得了你。
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天地。
你可以尽情地追求,追求那人间最好的一切。
只是你得保证,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感受压抑。
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
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面对着它,你应当问心无愧;给人们生的权利,活的余地,可千万,千万别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