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一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程标准:了解第二次世界大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教学过程: 导入1956年毛泽东访问苏联视频导入新课。

进入新课: 一、材料一: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生产主要消费品,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材料二:苏联继续把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合作探究1:根据材料分析二战后苏联发展的成就和不足有哪些?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之路材料一: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

——《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

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材料三:1990年3月召开会议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

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

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合作探究2: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垮了,对此你怎么看?二、东欧的建设、改革与剧变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时间 1953——19641964——19821985——1991侧重 主要内容相同点1.东欧的建设 背景:(1)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导学案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导学案设计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程标准】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好中国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教学重难点】1、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问题、改革的曲折与巨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生命力。

【导】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有哪些;2、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学】1、斯大林在位时期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成就、问题;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就和问题;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成就、问题、苏联解体的时间和标志;5、东欧各国改革的背景、代表(南斯拉夫改革成就和问题)、成就、问题、特点;6、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及成就、意义【究】苏联和东欧各国改革失败的根源和启示;【展】请同学们积极展示自己和学习小组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并勇敢质疑。

【点】1、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人改革异同点:共同点:①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②措施:都在工业和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③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④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不同点:①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后期改革侧重政治改革;②成效不同,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③败因不同,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进行根本性变革,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23(1)认识:①从苏联和东欧各国都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②改革收效甚微,生产力得不到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展;③苏联和东欧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④当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导致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2)启示:①经济体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创新;②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与国情相结合;③计划与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义与资义的本质区别,两者可以相互借鉴。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案】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史实,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理解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3.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时空观念】【知识梳理】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发展(1)成就①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②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改革(1)赫鲁晓改革①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结果:a.这些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但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b.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但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①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收效甚微。

②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3.解体(1)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

(2)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法。

(3)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导学探究】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苏联改革的背景材料一:五年计划期间(1946—1950)用于整个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中,用于机器制造工业的占87.9%,用于轻工业的仅占12.1%。

机器制造业的指标提前超额完成了,而轻工业只完成计划规定的80%多,未达到战前水平。

1950年农业产值只相当于1940年的99%。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任务一:根据材料指出苏联发展存在的问题?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苏联的三次改革任务二:阅读教材,梳理苏联三次改革的内容、影响。

材料一:20世界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材料二: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路线。

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材料三:从外部条件来说,东欧剧变和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苏联解体,起了推动作用。

2.(2018·江苏高考·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解析】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中“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仍是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说明赫鲁晓夫改革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下放的是管理权,材料中“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仍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并没有削弱,故D项错误。

教学设计1: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学设计1: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目标】1.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本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2. 通过文本解读、课堂学习,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培养史料实证历史核心素养。

3. 通过学习,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培养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

教学难点:苏联改革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设计意图)老师讲解普京对待苏联解体的认识:前苏联创造出很多财富,包括国际地位,军事能力,大型工厂,所以它的解体很值得惋惜,但是斯大林模式又制约了这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在以后的改革过程中,苏联解体了。

通过讲解引出本课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 社会主义阵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超出苏联一国的范围,在亚洲、欧洲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欧洲有8个,分别是波兰保加利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亚洲有4个,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朝鲜、越南。

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

2.二战后苏联的发展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法西斯的主力之一,它经历这场战争的严酷考验,变得更为强大。

但是,苏联的胜利来之不易,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四年多的战争消耗以及较发达的西部地区一度被德国法西斯占领蹂躏,使其人力、物力的损失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和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4.创设互动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精神。
2.分配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历史任务,让学生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3.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进行分析和论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地看待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3.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过程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4.通过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历史核心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
3.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发展潜能。
2.问题导向:教师设计了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变化的重要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和历史经验,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精神。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仅提高了历史素养,还提升了表达能力和历史核心素养。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2.难点: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现实问题的敏感性,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运用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帮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教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及现实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国家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讲解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如苏联的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问题。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小组内达成共识。
3.介绍我国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案例分析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国家案例,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第二课时: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问题与未来发展
一、课堂导入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当前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哪些现实问题吗?
(3)结合时事政治,引入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状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5.亮点五:教学策略灵活多样,提高课堂实效
本节课采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使课堂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同时,注重课堂总结与作业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此外,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改进和提高。
3.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国家的未来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完成要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3.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改进和提高。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
3.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
5.培养学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球视野的拓展。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分配研究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相互学习,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4.选取优秀小组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能力。
五、案例亮点
1.亮点一:结合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
本节课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音频资料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变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即社会主义国家的起源和发展。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简要介绍社会主义国家的定义、特点及其产生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以下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这些挑战又是如何应对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此外,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但仍需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一定的认同感,但可能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误解或偏见。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客观评价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4.掌握评价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状况的基本方法,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综合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就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讲授新知
1.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从苏联的成立开始,介绍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如东欧剧变、中国的改革开放等。分析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2.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特征:讲解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公有制、无产阶级专政等制度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策略:分析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策略,如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中国的改革开放等。通过比较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各国的发展道路和策略选择。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4.结合时事政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感,使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历史观念。
2.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充满希望的事业,坚定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结合时事政治,将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动态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现实关注度和历史敏感性。
2.教学策略:
-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建立课后学习小组,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团队合作的能力。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展示一组反映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变化的图片,如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等,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2.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3.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治建设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掌握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如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等。
-分析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评价其对国家政治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讨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利弊得失,思考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
-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观点鲜明,论述充分。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

高一历史单元课时知识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八: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课时19: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新课标解读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时空坐标三、知识概要和重要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东欧诸国、中国、蒙古等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

★现代化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从全世界范围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体化过程加剧的普遍趋势。

虽然两极化世界对立格局严重地影响着它的发展速度,但这个趋势时隐时现,并愈来愈形成为发展的潮流。

以苏联而论,30 年代所建立起来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随着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而日渐暴露出其弊端。

早在40 年代末期,一些有识之士便有改革之举。

50 年代到60 年代的调整标志着改革的开始。

从70 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地被卷入改革大潮之中。

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影响它的进程的有国内外诸多因素。

但是,主要由于指导思想与路线的不同,苏联和东欧的改革相继失败,而中国的改革却沿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发展。

在世界政治风云急剧变化的严峻挑战面前,社会主义中国经受住了考验,显示了勃勃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

(吴于廑等:《世界现代史》)(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 发展(改革的背景):(1)成就: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2)问题(不足):依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粮食短缺问题突出。

2.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年)(思考: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果?)(1)内容:强调集体领导,改善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观点,提高思辨能力。
-总结提升: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规律性和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表现、合作能力等方面,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终结性评价:通过书面测验、课堂报告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5.观看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改革开放》、《苏联解体》等,并撰写一篇观后感(500字左右),谈谈自己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2.作业提交前,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互相借鉴,提高作业水平。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提高自身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制度特点、改革举措以及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2.难点:
-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发展与变化,尤其是中国、苏联(俄罗斯)、古巴等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应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政治体制的改革、民族问题等挑战。
2.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中国、苏联(俄罗斯)、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制度特点、改革举措及成果。
3.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如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政治体制的改革等,并探讨解决途径。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比较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分析其异同及原因。”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例,分析其发展道路、制度特点、改革举措等。

第20课社会主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社会主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2.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3. 强调本节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本节课的学习心得,深入思考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的内涵和意义。
2.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地点、过程及意义。
2. 了解三大改造的内容、时间、地点、过程及意义。
3. 掌握改革开放的时间、地点、过程及意义。
4. 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5.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第20课社会主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0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 通过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增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3. 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4. 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第20课社会主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社会主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史料分析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3.教学过程:
(1)讲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强调重要历史事件和成就。
(3)介绍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如苏联、古巴、越南等。
(4)通过对比分析,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点和差异。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不少于800字。
2.选择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总结其成功经验和教训。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楚,不少于1000字。
3.结合当前国际形势,思考社会主义国家在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并从我国的角度出发,提出应对策略。要求:观点独到,分析深入,不少于800字。
1.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关注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作业难度适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4.注重作业反馈,教师要及时批改、点评,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
4.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精神,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树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观。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为主题,紧密结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能够通过史料阅读、分析、归纳,提炼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运用到课堂讨论中。
(二)过程与方法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案课题执教人课时时间核心素养1. 时空观念:了解在空间上涉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2. 唯物史观:运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观点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原理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3.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感受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的影响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二次备课课前预习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苏联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但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苏联的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①内容②评价A.积极: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苏联的科技水平获得较大提高;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课前预习B.消极: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虽然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评价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3)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是,经济领域的改革成效甚微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意识形态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3.苏联的解体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案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案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新课程标准】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2.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借助时间轴、地图,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史料史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改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苏联的改革与苏联解体、东欧的改革和东欧剧变、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就。

难点:认识二战后苏联改革的成就与问题,改革的最终失败与苏联解体的情况;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东欧剧变。

【时空定位】【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发展及存在的问题:(1)成就:①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____;②人民的_____和______也有很大提高。

(2)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 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①内容A.平反冤假错案,强调________,改革_______。

B.加入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_____。

C.改革_______体制。

D.1956年苏共_____打破了对_____的个人崇拜。

②影响A.积极性:注入了某些_______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1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1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B.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8.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

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农业上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D.没有突破“苏联模式”9.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质是( )A.放弃了苏联的传统做法B.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C.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0.二战以后,面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 )第6课教学案参考答案【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一】二战后苏联的改革(1)史料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

(2)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改革。

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把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二】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实质【答案】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苏联的改革失败和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本质:社会主义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1.【答案】B。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根据苏联的实际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农业的政策做了变动,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即其措施之一,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的该项改革措施并没有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故D项错误。

20【导学案】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20【导学案】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宁波市五乡中学《中外历史纲要(下)》导学案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程内容】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时空坐标】【知识概要】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一)改革背景 1、苏联模式的扩展。

扩展原因:(1)本国因素: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的需要;(2)苏联因素:在苏联帮助下东欧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苏联援助下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

2、苏联模式的 显现。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轻工业落后。

3、50年代 去世,有利于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

改革者改革内容改革效果 原因赫鲁晓夫(改革 ) 政治 平反冤假错案;改革 ;实行集体领导注入了一些 手段 ;一定程度冲击了苏联模式 ;但是未能根本突破 ; 未能科学评价斯大林,找不到真正问题所在经济加大农业投入、 改农产品交售制为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勃列日涅夫 工业领域推行“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提高效益作风专断,活力丧失戈尔巴乔夫 经济承认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经济改革收效甚微;转向政治改革 背离了政治放弃 领导和 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思想 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 ” 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分离;苏联解体(三)解体1、过程: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 ,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1991年年12月26日,苏联 。

2、启示:①苏联的失败是 模式的失败,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②社会主义制度是 的,但并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 ③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复杂、 和 的过程;④改革必须从 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一)建设1、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成就:东欧各国着手恢复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3、问题:大多采取,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学习环节主要有:
明确目标任务→了解苏联改革的背景→阅读教材,归纳分析并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阅读教材,分析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导学案
课题名称: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一课时)
2.学习任务:
(1)归纳概括苏联发展的表现和局限;
(2)分析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分析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3.学习准备:
教材,笔记本,笔。边观看视频边记录。
4.学习方式和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