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析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析教案
考试说明: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设题角度(考什么?)
2、分析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设题陷阱(怎么考?)
3、摸索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怎么解?)
一、考试情况说明:
二、示例分析:
(1)次韵尹潜感怀(陈与义①)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共说②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②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羽”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住,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作者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李益①)
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①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在江淮。②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
下列对这两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写出了笛声清晰、哀婉的特征,令听者黯然神伤,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引发了深夜无眠之人的无限愁思。
B、“寒山吹笛唤春归”的“唤”生动形象,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笛声仿佛在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C、相传,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不待天明尽北飞”写出了大雁急切北飞的心情,流露出对大雁只需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的羡慕。
D、“此夜曲中闻折柳”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古人送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相赠,以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古诗中不乏其例。
E、《春夜闻笛》中一、二句写寒山笛声,三、四句写大雁北飞,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以人唤春归开始,以雁尽北飞作结,形象跳跃,寄寓得体,委婉而有新意。
(3)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写伤别。“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E、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三、设题角度总结:
1、内容:意象、意境、形象及其特点
2、情感主旨
3、语言:风格及关键词句含义、作用效果
4、手法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白描工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对比衬托、渲染烘托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列锦等
结构技巧:以景结情、卒章显志、抑扬等
5、比较赏析:内引外联
6、基础知识:诗歌文体知识、文化常识
四、结合以上示例分析错因:
1、词句翻译不准,内容理解有误
2、不明诗人意图,情感体察有误,
3、效果分析不准,手法判断有误,
五、课内训练:
鹧鸪天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辛弃疾)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①陌上尘。
(注)①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住于此。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陶渊明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作者在本词中充分显现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多处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C、“晋宋之间事”指的是当时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乱世下,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就像自己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不问世事。
D、“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了对比,突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E、这首词是作者表达对陶渊明的喜爱的词作,写陶渊明其实也是写作者自己,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六、解题方法技巧:读懂诗歌是关键,审清题目明要求;细读选项划要点,对照诗句细分析;正选排除巧妙用,确保选项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