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数量变动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繁殖力(Population fecundity)
指在一个繁殖季节内种群中所有成熟 雌鱼产卵的总数。因此它与种群数量的大 小和个体繁殖力高低有关。
计算公式(诺干耶夫):F=(r· 1/p· x) j 式中 F:种群的繁殖力 r:生殖率,实为个体产卵 数量(粒) x:生殖次数 p:生殖周期 j:性成熟期
2
Section 2 Structure of fish population
种群的结构包括:年龄组成、性比、体长、体 重组成,产卵群体组成等,下面着重介绍三点
一、种群的年龄组成 种群的年龄组成有两种情况: 1.单龄群体结构:年龄组成只有一个年龄,即一年 性成熟产卵,产卵后死亡的鱼类。如银鱼、香 鱼、池渔公鱼属此类。
三、种群的特征
1. 形态学特征: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构 1.1 外部形态常用的生物学与特征: a. 可数性状:鳍条数、鳍棘数、侧线 鳞数,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等。 b. 可量性状:是指鱼体各部位的相对 位置距离或大小,及其比例。头 长、体高、尾柄高、各鳍基部长与 体长的比例,吻长、眼间距、眼径 等与头长的比值,以及各鳍的相对 位置。
前两者决定雌体的产卵数量,后两者 决定繁殖的速度。上式说明种群复殖力与 个体繁殖率生殖次数是正比,与生殖周期、 性成熟周期的对数成反比。
eg:A· B两种鱼都是一年产一次卵,产卵数量都 是100万粒,A种鱼性成熟期2年,B种鱼6年 性成熟。如果成活率都为1%,则6年后A.B两 种鱼的种群数量为分别: 6 5 20 A=(10 ×1%) =1×10 (10000万亿尾) 6 B=(10 ×1%)=10000尾
1. 生殖群体的♀♂性比几乎相等, 如黑龙江的鲟、鳇、北里海的拟鲤等。 2. 生殖群体总性比接近1:1,但不 同年龄组中性比不同。低龄组中♂性 多于♀性(♂体比♀体一般成熟早); 高龄组中则♀性多于♂体。如大多数 鲤科鱼类基本属此类。
3.生殖群体雌体占优势:这种性比失调 的情况主要是在雌核发育的种群中。如银 鲫就属于此类。一般鲫也是♀体占主要。 在生殖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才能♂体出现。 ●雌核发育:卵母细胞的发育是由不 同种群的雄鱼来完成,但精子与卵子的细 胞核并不融合,精子仅给卵子起激活的作 用。因此,称为雌核发育或孤雌生殖。新 的个体只表现出母本的遗传特性。
1.2 生殖隔离:是由于生殖期不同而 形成的种群。如同生活在黑龙江的大麻哈 鱼按生殖期不同分为两个种群。每年7-8 月繁殖的夏大麻哈鱼,9-10繁殖的秋大麻 哈鱼。
2.种群的分化 种群形成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集团,但 不是一成不变的,本身又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 变异显著的种群为亚种(Subspecies),亚种 在地理分布上界限明显。同一地区的种群通过 分化而成为生态族或生态宗 Ecological race。 分化的生物学意义:在于扩大分布区域和生存 范围,改善铒料保证条件,以保证种群的延 续。
1.3 频率判断种群( X 检验法) 主要用属性间的测验,如颜色、形状等性状, 属于质量性状的分析统计方法。 2 公式: A T 2 X T 2 2 式中 X :示X 值 A:实验频率数 T:理论频数 举例计算:见讲义P41页表:
2
a.求两样本的百分比(假设相对数) 58 24 82 A型 66.6% 80 43 123 22 19 41 B型 33.4% 80 43 123
b. 剩余群体>补充群体(D>K): 鲟科类、青鱼、草鱼、鲢、鳙鱼等。 变化特点:①寿命长、个体大、性 成熟晚,产卵群体年龄结构复杂。 ②种群数量比较稳定、 波动较小,但资源量受到影响其恢 复能力慢。
三、生殖群体的性比
不同的生殖群体在生殖过程中雌雄性比例是 不同的。同一种群在不同年龄,不同体长在生殖 过程中雌雄性比例也是不同的。一般认为,繁殖 力较低,寿命较短的种群在生殖过程中对性比要 求不太严格,往往是雌体数量在生殖群体中占优 势。而繁殖力高、寿命长、个体大的种群在生殖 过程中对性比有特殊要求。因此,在生殖过程中 无论雌体或雄体受到影响,则影响整个群体的数 量变动。按群体对性比的要求,有如下几种情况
●生物潜能(Biotic potential)适合种群的 延续与增加其数量的潜在能力即为生物潜能。 外因(external cause):指饵料源(饵科基 础)理化环境,种间关系(捕食、竞争、病害 等)对种群的阻抗。外因实质上是指种群生存的 环境容纳量。 ●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在环境 允许的前提下种群所达到的最佳数量。
二、种群的形成和分化 1.种群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1.1 地理隔离:具有明显的分布区与其它种群 相区别。如生活在长江、珠江、黑龙江的鲢、草 鱼分别形成各自的种群。长江中的种群(鲢、草) 生长速度比珠江、黑龙江要快。同一水域中可能 有不同的种群,较大的水域中常常存在有两个以 上的种群。
b.求理论频数T(数学期望值):即 用各组的总频数乘以相对数 A型 80×66.6%=53.3 甲地 B型 80×33.4%=26.7 A型 43×66.6%=28.7 乙地 B型 43 ×33.4%=14.3
C.求各组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之差(A-T) 58-53.3=4.7 22-26.7=-4.7 24-28.7=-4.7 19-14.3=4.7 d.求方组X2值 2 A T 2
SX2 4.07
n 2 100
t
3.36 2.22 2.22 2 0.91
2
0.622
df n1 1 n 2 1 191
查t表 df =α= 1.91 则 t<t0.05 p>0.05 差异不显著, 说明两湖的两批鱼是同一个种群。
1.2 用变异系数判断种群 SX1 SX 2 CV X 2 X1 式中 CV:表示样本的变异系数 Sx:样本均数的标准差 X :样本的平均数 当CV≥1.28是达到亚种水平,即不同种的两 个亚种群,CV<1.28是同一种群.
b. 终身只产卵一次的群体: 大麻哈、河鳗等。种群数量变 化特点:虽然仅有补充群体,产卵 群体结构简单,但性成熟晚,种群 数量一般比较稳定,波动小,但资 源一旦受到破坏,其恢复能力较慢。
第二类型:复生殖周期群体,终生 繁殖多次,其群体是由补充群体和剩余 群体组成即D>O、K>D、P=K+D。有 如下两种情况: a .补充群体>剩余群体(K>D):餐 鲦、鲚等。 变化特点:①生殖周期短,群体年龄 结构简单,数量变动较大。 ②繁殖能力强,能耐较大 的环境压力,资源恢复较快。
2. 种群的自我发展能力─两种生态对 策
种群为了保持繁衍发展,以适合不同 的生活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两生 态对策,(Ecological- countermeasure)即 r和k型的选择与适应。
如:已用于种群鉴别的同工酶有: 乳酸脱氧酶LDH 淀粉凝胶垂直电泳法分析 苹果酸脱氢酶MDH 淀粉凝胶浓度11-14.5% 黄嘌呤脱氢酶XDH 其等电点是有不同的图谱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 酯酶EST-采用7.5%的聚丙烯酸胺垂直平板电泳法析, 等电点图谱不同。
四、种群鉴别的方法 1.统计学方法 根据可数、可量性状或年龄组成等资料,用 两个平均数差的显著性或用频率(X2测检)比较 方法来进行判断。 1.1 用两平均数差的显著性判断种群: 若两均数之差值>标准误的3倍,t值≥±0.01 则 P≤0.01差异极显著,结论是来自两个不同的种 群。 若两均数之差值>标准误的2倍,t值≥0.05 则 P≤0.05差异显著,结论是两个不同的种群。 若两均数之差值<标准误的2倍,t值<0.05 则 P>0.05差异不显著,结论是同一个种群。
1.2 内部结构常用的生物学特征 a.鳔的形态,腹膜的颜色,幽门数、 椎 骨数等。
2、生物学特征 区别种群可用生殖期,洄游期、产卵次数、生 殖率、性比、性成熟期,受精卵性质,生长特性, 寿命、寄生虫种类及感染率。这些特征不是所有都 存在差异。尽而是以某些主要性状的差异。 3.生理生化特征 除上述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外。这些年来应用 生理、生化学指标区别种群愈来越多,并已成为当 前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常用的指标有同 工酶,免疫血清特异性等。
X
2
T
4.7 0.414 53.3
2
4.7 0.827 26.7
2
4.7 0.769 28.7
2
4.7 1.545 14.3
2
X
2
A T
T
0.414 0.827 0.769 1.545 3.555
e. 按自由度查X 表并作出结果 df=(R-1)(C-1)的方法计算 R 为计算表格横行数2-1 C 是计算表格的纵行数2-1 则 df=(2-1)(2-1)=1 查表 df=1时 P0.05=3.841 P0.01=6.635 2 本例计算 X =3.555 2 2 则 X <X 0.05 P>0.05 差异不显著 说明甲乙两地的A、B型仍属同一个种群。 2.生化和生物技术的方法:DNA指纹见前部
2.多年龄群体结构 a.性成熟晚,寿命长,一生只繁一次的鱼类。 如鲑科鱼类产卵后死亡。 b.性成熟晚,一生多次繁殖鱼类。如鲟科、 鲤科中的许多鱼类。 年龄组成不同、产卵类型不同,世代资源 状况不同,种群的数量也不一样。
二、种群的生殖体群组成
●补充群体(Recruitment stock Population(K): 第一次开始产卵繁殖的群体称补充群体。 ●剩余群体(Surplus stock)(D):已经多次产卵 繁殖的种群称为剩余群体。 第一类型:单生殖周期群体,由补充群体组成 D=O,K=P P代表生殖体群:有两种情况。 a. 一年性成熟产卵繁殖的群体:银鱼、香鱼、 公鱼等。种群数量变动特点:群体结构简单,仅 有补充群体,数量的变动受到一个世代的丰歉的 影响在短期内存在着较大幅度的波动。资源恢复 能力较强。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②雌雄同体 雄性先熟即精巢和卵巢同时都能存在于鱼 体,在自然环境中一般不会发生自体精卵受精, 而是每一个体时而完成雌性功能,时而完成雄性 功能,达到异体受精的作用。这类鱼主要在热带 和亚热带的海洋鱼类中存在。如石斑鱼亚科的某 些种类属♀♂同体。
§3 种群的数量及估算 Seetion3: Fish population and it’s approximate calculation methods. 一.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 影响鱼类种群的数量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因素 内因(internal cause):指种群的繁殖力,种群 的抗逆性。内因实质上是指种群的生物潜能。
第二章 鱼类种群及其数量变动
Chapter 2 Fish population and it’s numberical dynamic
§1 鱼类种群的特征 Section 1 Characteristics of fish population
一、种群的概念 ●Population种群:是指栖息在一定范围里同 种生物的总和。种群是生物种内的一个生物学基本单 位。它具有一定的形态、生态和生理学特征。因此, 种群内的个体栖息于同一生态环境,分享同一食物来 源,相互进行基因交换,是具有繁延后代功能的集团。
例如:两个不同湖泊采集到两批鱼,从年龄上判断是 否为一个种群。 年龄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合 计 甲湖 1 6 64 9 9 2 2 93 乙湖 6 71 19 3 1 0 0 100 x1=3.36
SX1 0.84
n1 93
SX1 0.91 SX 2 2.02
x2 2.22
4. 雌雄同体性转化 ①雌性先熟、在低龄时表现出雌性特征,卵巢明显 具有产卵繁殖的能力,当发育到一定年龄,或达到一 定体长后,雌性特征消失,而表现出雄性特征,卵巢 转变成精巢。这种现象称为性转化,或是雌性先熟。 如合鳃目中的黄鳝是如此。黄鳝:♀性发育阶段→间 性发育阶段→雄性发育阶段,发育后性不能反逆。卵 巢逐渐退化为雄性生殖细胞发育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