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讨论 探究 质疑──从《木兰诗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思考探究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思考探究

一、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 手法,具体表现形式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 两部分,看似是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 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即上下文义 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来表达一个完 整的意思。使用互文可以使文辞简洁精炼。
二、考查形式 1、翻译指定句子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句子。 3、选出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或者一个句子适用得好,口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品味 诗词的语言是中考诗词赏析的重要考点之一
二、考查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句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赏析诗歌中的划线句或者加点词语。
三、答题模式 从内容方面:该句主要写了……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的寓意 从形式上方面:该 句运用了…….表达技巧,有……作用。
《木兰诗》思考探究
答:详处:木兰当户织时心事重重,准备行装时的行动,奔赴 战场时的心态,回家后家人的欢乐,回复女子装束时的欣喜。
简处:木兰从军征战多年,但是诗中对木兰军旅生涯的 描写,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对战争残酷 的描写。
这样处理的好处:突出对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 的颂扬,另外,这种详略安排也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漠和厌恶。
• 三、答题要点
• 理解互文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 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
作业布置
• 1、把积累拓展第四题抄做再作业本上。 • 2.背诵《木兰诗》
• 答:原因:在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 族的优秀品质。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关爱亲人又热爱国 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家园生活。而且 木兰身上还寄托了人们对和平、幸福生活 的向往。

《木兰诗》教案优秀3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3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3篇木兰诗优秀教案篇一1、知识目标:⑴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⑵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⑶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⑷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⑴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⑵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⑶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

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1:人类诞生于妇女也成长于妇女。

〖2021年整理〗《木兰诗》思考与讨论

〖2021年整理〗《木兰诗》思考与讨论

《木兰诗》思考与讨论一、对木兰这一人物,历代有许多不同的评论。

有人认为木兰代表了一种精神力量,她的行动打破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旧观念;也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位抗御外侮的女英雄;还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忠孝两全的女子。

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提示】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土又是娇美的女儿。

总之,木兰身上的美好品质是多方面的,她是可亲可敬的女子,是美好的象征。

二、诗中写木兰出征之前的置备行装,写得不厌其详,却没写改男装之事;而得胜之后,却详细描述其恢复女儿装束的过程。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提示】乍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

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子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

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以,战场上的厮杀作者几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以,着力写木兰乍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

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木兰诗》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木兰诗》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木兰诗》阅读理解题及答案一、思考与探究1、<<木兰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一说木兰是怎样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尾一段是吟唱,以兔为喻,赞扬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对木兰从军一事是如何评价的?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认为木兰替父从军,千百年来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二、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①描写爷娘:②描写阿姊:③描写小弟:④描写木兰: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花木兰》答案一、1、写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和思亲、辞官不就,团聚的欢乐等,都比较详细;对于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

理由:叙述的详略,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

请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驰聘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对从军缘由,辞官还家详写,而对征战的艰辛,生活的寒苦,便几笔带过。

2、木兰是一个云鬓黄花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乡,重新从事的和平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一起的。

1《木兰诗》语句赏析、思考探究

1《木兰诗》语句赏析、思考探究

《木兰诗》语句赏析、思考探究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复沓,又叫复唱,语出:《庄子·田子方》,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加重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的效果。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

战事紧迫。

b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c乐府诗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运用夸张的修辞,形象地描写了木兰跨战马奔赴战场,穿越关山的矫健身姿。

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是对上文奔驰征途情景的概括,又引到下文描写战争生涯。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两句诗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和环境描写,描写了艰苦卓绝的战场环境,写出了战士宿营戒备的森严,渲染了战场上雄壮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坚毅勇敢的性格。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就写出了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烘托出木兰坚毅勇敢的性格。

6、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运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7、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1)“爹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家人迎接木兰回来的激动心情,渲染了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

)赏析“霍霍”一词的好处“霍霍”是拟声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磨刀时内心急切的情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小弟对姐姐归来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024年木兰诗课后反思总结

2024年木兰诗课后反思总结

2024年木兰诗课后反思总结2024年木兰诗课后,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在这篇反思总结中,我将分享我在诗歌创作中的成长和反思。

首先,我意识到诗歌创作需要坚持和勇气。

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有时候会觉得没有灵感或者创作不出好的作品。

但是,我学会了坚持下去,不放弃自己的创作。

我的诗歌老师也鼓励我们要敢于尝试,勇于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这种勇气不仅体现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体现在面对批评和反馈时。

我逐渐明白,只有勇敢地面对和接受外界的意见,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

其次,我对诗歌形式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诗歌课上,我们学习了不同的诗体和韵律,学会了运用修辞手法和比喻等技巧。

这让我意识到,诗歌创作并不是一味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是需要运用一些技巧和规则。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更多的诗歌表达方式,也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另外,我发现诗歌创作是一个能够帮助我表达情感和思考问题的重要途径。

以前,我常常把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埋藏在内心深处,很难找到释放的方式。

但是通过诗歌创作,我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同时,诗歌创作也帮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解释。

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我希望能够继续保持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我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创作出更加优秀和有深度的作品。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更多地分享我的诗歌作品和经验,与他人交流和学习。

通过诗歌创作,我希望能够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与他人建立更好的沟通和理解。

总之,木兰诗课让我在诗歌创作中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我学会了坚持和勇气,掌握了更多的技巧和形式,同时也发现了诗歌创作对我个人的意义。

我期待未来能够在诗歌的世界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内心世界,与他人分享我的思想和情感。

《木兰诗》的探究发问及结果

《木兰诗》的探究发问及结果

《木兰诗》的探究发问及结果盐亭何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认真贯彻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将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木兰诗》过程中的提问及研究结果辑录于后,祈望同行斧正。

发问一:古代妇女要缠脚,花木兰小脚怎能行军打仗?她的"战友"没看出来?教者组织学生研究后结论:历史上的缠脚大约始于宋代,而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诗中表现出来是在汉乐府里,其时应还没有兴起缠脚。

且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讲求的是艺术真实,我们不能一一完全照板对应。

发问二:诗歌中有明显的矛盾:"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的时间相差两年,花木兰替父从军究竟是多少年?教者组织学生研究后结论:古诗乃至于古汉语中的很多数字都不是确指。

诗中的"十二年"、"十年"均是指多年。

因此认为此处矛盾是由于对这两个词的释义之谬造成的。

发问三:花木兰家乡真的有东西南北四条街吗?为什么每处只买一件东西?教者组织学生研究结论:这几句诗歌是典型的"互文"修辞手法,即要把这八句诗连起来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街上买回了这很多的东西。

同时也不一定说就有这四条街,东西南北在这里也是泛指周围很多的街市,在言其采买的辛劳和东西的齐备的同时也是用排比、互文来体现诗歌的韵律美。

发问四:雄兔和雌兔的区别真的是"脚扑朔"和"眼迷离"吗?教者组织学生研究后认为:从生物生理学的角度看,雄兔和雌兔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此,那么诗中为何这样说呢?这其实也是互文的修辞手法,此句应按互文理解为:雄兔和雌兔都脚扑朔,都眼迷离,两只兔子贴着地跑,你怎能分清雄和雌呢?。

发现 讨论 探究 质疑──从《木兰诗》的教学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中的运用

发现 讨论 探究 质疑──从《木兰诗》的教学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中的运用

发现讨论探究质疑──从《木兰诗》的教学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中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作品本身的理解、文化现象的认知方面存在着无数困惑,引起积极的心理追求,他们迫切地要求了解未知的天地,解析文字、文化、文学等斯芬克斯之谜,从而获得对汉语言文学所创建的人文世界、科学世界的直接体验。

怎样让学生获取谜底呢?是教师出谜教师猜,还是教师出谜学生猜,还是学生出谜学生猜?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告诉我们,解谜的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此,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由对文本的探究而得到新的信息,由对文本的质疑而形成自己独立思想的能力为最终目的。

要达到这个目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引导学生学会读书的角色意识。

而这种意识的培养必须依赖于先进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就是其中较为先进可行的一种。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人切磋交流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探索、发现、创造、成功的乐趣。

它要求我们调动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无非是个例子的课文作为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根据地、切入口,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以及学生家庭、学生个人的藏书及资料,引导学生学会滚雪球式的拓展阅读方法,对于课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知其然,又探究其所以然。

在潜心阅读、切身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海的无涯,书山的奥妙,去感受语文世界的无尽妙趣。

《木兰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基于以上这些思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研究性学习,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应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木兰诗反思总结(2篇)

木兰诗反思总结(2篇)

木兰诗反思总结我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按照“朗读诗歌-了解情节-疏通文意-揣摩语言-体会主题-背诵积累”的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课前的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组织教学当中,效果却不够理想。

课后认真思考一下,最大的原因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也许是作为一名新教师的关系,在这堂课的组织教学上我仍然使用了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过分注重了教师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通过这堂公开课,我的这个缺点毫无保留的暴露了出来,今后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木兰诗》这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中计划用二个课时来完成,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课文字词语句翻译以及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上。

第二课时的教学,这就要求我在第一课时完成对全文的正音、字词翻译、音节停顿,进而将课文熟读成诵的教学任务,以便第二课时展开对花木兰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思想的解析。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在第一课时并未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影响到了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效果。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没有真正读懂课文,二是也影响到完成自己备课时确定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而我也没有根据第一课时的授课情况对第二课时内容及时做出恰当的调整,这一点暴露了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之处,也可以说是我在教学准备上存在不足。

木兰诗反思总结(二)《木兰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广为人知。

诗中讲述了一个勇敢坚强的女子木兰,为了替父从军,在磨砺中成长,并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

然而,这个传奇故事中也蕴含着一些反思,下面就对此进行总结。

首先,木兰诗反思了社会的性别歧视。

诗中木兰以女儿的身份替父从军,展现了女性坚毅勇敢的一面。

然而,在那个年代,女子往往被视为弱者,传统的性别观念使得人们对女性的能力和价值产生了质疑。

木兰的行动正是对这种传统观念的挑战,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女性同样能够胜任男性的任务。

七年级《木兰诗》教案中的探究性学习建议

七年级《木兰诗》教案中的探究性学习建议

木兰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首著名诗歌,它讲述了木兰代替父亲从军征战的故事,表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忠诚精神。

在初中七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传授木兰诗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愿景和精神品格。

而这篇文章将提出关于七年级《木兰诗》教案中的探究性学习建议,以推动学生有初步的理解诗歌,并对其中的文化特征,精神主题和意义进行探究。

掌握诗歌的内容和诗歌句子的意义学习《木兰诗》诗歌的内容至关重要。

学生们应该可以对每个句子都进行理解,然后把每一个句子都联想到整首诗歌的主题。

这可以通过读诗歌,阅读注释和讨论诗歌来实现。

学生们需要掌握一些汉字的意义,以便能够理解诗歌中难懂的词语,并发现认识诗歌的意义。

这些汉字可以通过阅读注释的方式获得,甚至在学中玩,了解微信公众号汉字、字典查询和生活中的涉及到的汉字。

学生们还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问题,并找到答案,以加深他们的理解。

对诗歌内容的阅读和分析学生们可以将这首诗歌分为大段落,然后对每个小段落进行阅读和分析。

根据每个段落的主题,让学生们将它们写下来并与大家分享,以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跟同学分享。

学生还可以讨论关于诗歌的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木兰要代替父亲从军,木兰的性格和行为特点等等。

探究文化特征在研究《木兰诗》的时候,学生们应该学习诗歌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例如中国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和中国家国情怀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阅读和研究与这个时期相关的文章以获得更多的背景知识。

探究精神主题和意义学生们可以进一步探究诗歌中的精神主题和意义。

其中,精神主题的讨论包括什么是忠诚、勇敢、责任等等。

同时,诗歌的意义也要考虑到,例如故事中描写的父女之间的情感关系,女性对社会的价值以及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等。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写作和分享,提高学生们对木兰诗的了解和学习。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空间来提出问题、讨论和分析,并保证他们感到安全和支持,这样可以使学生们感到受到尊重,从而激发他们的興趣和热情,深入挖掘木兰诗的意义。

2024年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

2024年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

2024年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____年的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回首木兰诗课文的学习,对自己的收获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在这门课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木兰的背景、故事和意义,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了自己在这门课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首先,通过学习木兰诗的背景和故事,我对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家庭观念和儒家伦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明白了木兰作为一个女性角色,背负起了男人的责任,扮演了男人的角色,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她的行为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儒家伦理,强调了女性对家庭和国家的奉献。

通过学习木兰诗,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通过分析木兰诗的语言和结构,我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木兰诗采用了简洁而生动的语言,通过描绘木兰的形象和心理活动,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诗表达了木兰内心的愁苦和忧虑,通过自然的比喻和鲜明的形象描写,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木兰的心情和情感。

通过学习木兰诗,我对诗歌的语言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提升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然而,在木兰诗的学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首先,我在分析木兰诗时缺乏深度和细节的挖掘。

木兰诗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艺术性的诗歌作品,它涉及到了许多复杂的主题和意象。

然而,我在分析木兰诗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没有深入挖掘其深层含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使得我的分析有时显得浅显和乏味。

因此,我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挖掘出更多的细节和深层次的意义。

其次,我在课堂讨论和个人思考中缺乏创新和独特的观点。

木兰诗作为一首经典的文学作品,已经被许多人研究过和评论过。

在课堂讨论时,我往往只是重复别人的观点,缺乏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

在个人思考时,我也往往只是陷入传统的思维模式,没有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这使得我的观点和分析缺乏创新和独特性。

《木兰诗》教案及反思

《木兰诗》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木兰诗》的内容和主题,感受诗歌的美感。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领悟木兰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善良、忠诚等。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木兰诗》的内容和主题,感受诗歌的美感。

难点:领悟木兰的优秀品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主题。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欣赏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美感。

1.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木兰诗》文本,相关注释资料,PPT等。

学生准备:预习《木兰诗》,了解诗歌背景。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木兰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2.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木兰诗》,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问题。

2.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木兰诗》的内容,分析诗歌主题。

重点讲解木兰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善良、忠诚等。

2.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有哪些品质让你敬佩?2.5 课堂练习学生背诵《木兰诗》,加深对诗歌的记忆。

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木兰的敬佩之情。

三、教学反思3.1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木兰诗》的内容和主题。

学生能够领悟木兰的优秀品质。

学生对古典文学产生了兴趣,提高了文化素养。

3.2 教学改进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活动,如让学生绘制木兰的形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在课后,可以组织一次关于木兰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木兰精神。

四、课后作业背诵《木兰诗》。

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木兰的敬佩之情。

推荐阅读其他关于木兰的文学作品,如《木兰辞》、《花木兰传奇》等。

五、教学评价学生对《木兰诗》的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木兰优秀品质的领悟程度。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木兰诗》教案及反思

《木兰诗》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语文2. 课题名称:《木兰诗》3. 教学目标:了解《木兰诗》的背景及作者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领会木兰代父从军、勇敢善战的英雄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4. 教学内容:诗歌原文解析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木兰英雄形象讨论5. 教学重点与难点: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理解木兰代父从军、勇敢善战的英雄形象6.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小组合作7.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二、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原文解析: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分析诗歌的基本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3. 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讲解《木兰诗》的创作背景,介绍作者的相关情况。

4.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深入剖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5. 木兰英雄形象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木兰代父从军、勇敢善战的英雄形象,讨论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6.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木兰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木兰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三、作业布置1. 熟读《木兰诗》,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四、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木兰诗》的基本内容,是否突出了木兰精神的内涵。

2. 反思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得当,学生参与度如何。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对木兰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4.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评价1.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他们对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3. 学生感悟文章:阅读学生关于木兰精神的感悟文章,了解他们的理解和感悟。

《木兰诗》活动与探究

《木兰诗》活动与探究

《木兰诗》活动与探究昔日塞上繁华地,年少英勇骁勇儿。

家中无男唯得女,木兰替父上战场。

父亲残疾不能战,兄长年幼难当此番。

木兰决心代鼓旗,身穿戎装迎战群贼。

别刘阳后便化男人,驾马弯弓庇将军。

顷刻翻身化神勇,拔剑直指敌寇群。

长城上御敌千重,勇者木兰将血颈。

朱旗腥风遮娇面,敌人略过不皆退。

月黑风高傍边城,盔甲军歌聚声篪。

身在火海心如冰,木兰志士意气足。

虎丘山上果然险,勇敢无畏化身仙。

双刀辟恶收敌首,驱虎逢敌斩旗鲜。

战场上木兰逐风云,十二年后才归船。

父母不离其颓废,木兰明媚独自眠。

忽然裳衣脱下来,白花素裳换茂村。

村人不知木兰是女性,常以为是英勇儿。

薄絮轻霜掩纤手,握刀得意绝众人。

但凭一身剽悍志,换得平安心才伸。

木兰勇敢实可嘉,她的故事永流传。

女儿不愧是男儿汉,壮志美丽身影悬。

历经千年,传世不朽的《木兰诗》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中国女性的楷模,木兰的故事激励着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

然而,除了美丽的诗歌和动人的故事外,我们还可以从《木兰诗》中探究更多的意义和活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来活动《木兰诗》。

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木兰的心境和她所面临的挑战。

同学们可以结合诗歌内容,分组进行表演。

他们可以用服装、化妆和道具来还原木兰的形象,通过角色扮演,切实感受到木兰的坚定意志和勇气。

此外,还可以编写一些对白,让角色之间进行对话,更加生动地展现木兰的故事。

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写作,来探究《木兰诗》中的一些主题和价值观。

例如,我们可以就性别平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并比较现代社会对待女性的变化。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写下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此外,还可以就勇气、家庭责任、忠诚等主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文化作品的比较,来深入理解《木兰诗》的独特之处。

例如,可以与欧洲文学中的女英雄进行对比,探究不同文化对女性形象和价值观的塑造有何异同之处。

《木兰诗》教案反思

《木兰诗》教案反思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木兰诗》教案反思《木兰诗》教案反思导语:《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很有节奏感的诗歌,句句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下面是yjbys我整理的这首诗的教案反思,期望大家学习。

范例一一、胜利之处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学问的载体,而是老师和同学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老师和同学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制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加课程的开发。

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同学的信息沟通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沟通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留意同学在学问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殊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同学信息技术力量的培育,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

并且在同学学习方式上转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同学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意培育同学发觉学习的力量,鼓舞同学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欣赏同学独特和共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奇时尚,符合同学心理孙老师这堂网络课的导入特别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嬉戏《木兰诗》,然后、请同学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同学的奇怪心,他们大部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分都是网络嬉戏高手,没想到今日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

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仆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化,体现了一个同学认知的梯度规律。

"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化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索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长。

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老师采纳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

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2篇)

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2篇)

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

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是学习《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

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分析了木兰的形象。

我正准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一个学生举起手,我疑惑不解地问:“有事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我不但不信,更理解不了。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是呀,木兰上厕所或洗澡,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吗?”一个学生马上回答:“这些生活细节,木兰可以巧妙地回避。

这从文章的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以看出木兰是谨慎、机警的。

”有的学生信服地点了点头,有的又举起手:“男人与女人在生理发育上毕竟有所不同,比如从胸部、皮肤、声音、走路,都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女的,这靠机警是解决不了的。

”学生都沉默了。

看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我激动地说:“木兰乔装十年,驰骋沙场的传奇经历和洋溢全诗的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都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木兰诗》称得上是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学生眼里流露着喜悦和满足的目光,快速地作好了笔记。

本课的写作特点,本来想在下一课时解决,想不到学生的一个疑问,就轻松愉快地解决了。

我不禁感慨万千: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思考,很难想象他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既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就应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

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木兰诗课文反思小结(二)《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激情澎湃的诗歌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通过学习《木兰诗》,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人性思考和价值观念,也发现了自己对于性别角色和社会责任的认识上的不足。

通过深入分析《木兰诗》,我在课文的阅读中获得了不少启发,也提升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木兰诗》教案及反思

《木兰诗》教案及反思

《木兰诗》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

(2)理解《木兰诗》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木兰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木兰诗》。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花木兰的勇敢、善良、孝顺和爱国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木兰诗》。

(2)理解《木兰诗》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1)分析《木兰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领悟花木兰的勇敢、善良、孝顺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运用多媒体展示花木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简介《木兰诗》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木兰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木兰诗》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木兰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深入剖析花木兰的勇敢、善良、孝顺和爱国精神。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赏析《木兰诗》中的精彩诗句。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花木兰精神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木兰诗》。

3. 进行小组内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木兰诗》的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赏析诗歌中的精彩语句。

(3)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2. 教学改进:(1)在讲解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时,可以结合更多实例进行分析。

(2)在课后作业中,可以增加对花木兰精神运用的实践环节。

(3)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木兰诗》诗文深度解读

《木兰诗》诗文深度解读

《木兰诗》诗文深度解读《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民歌中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英勇事迹。

这首诗自古流传至今,颂扬了木兰的勇敢和孝心,也表达了中国古代儿女对家国情怀的深沉理解。

本文将对《木兰诗》进行深度解读,探讨其主题、意境以及艺术手法。

一、诗歌主题的解读《木兰诗》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为主线,突出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气。

诗中描写了木兰打扮成男装,替父从军的情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忠诚和传统家庭美德的精神。

诗歌主题既反映了古代女性的独立意识,又凸显了对家国情怀的无私奉献。

二、意境的塑造《木兰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成功地打造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意境。

首先,诗中通过描述木兰的丰硕秀发、纤纤玉手等女性特征,展示了她出众的美貌和性别的鲜明对比,从而凸显了她的英勇之举更加可贵。

其次,诗中描绘了木兰从家族的院落到战场的跋涉,以及她与战友们的羁绊和情感交流,深情地渲染了她内心的纷乱与决心的坚定。

最后,在诗歌结尾处,通过描述木兰回到故乡的情景,凸显了和平的渴望和家庭的温暖,呈现出一种和谐而美好的画面。

三、艺术手法的运用《木兰诗》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主题和塑造意境。

首先,诗中应用了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韵律感和表现力。

其次,作者采用寥寥数语的写法,通过精心选择的词句和形象描写,将复杂而细腻的情感表达得酣畅淋漓。

最后,诗中穿插了比喻、象征等意象的运用,使诗歌更具象征性意义和抒情效果。

综上所述,《木兰诗》是一首意境深远、感人至深的优秀诗作。

通过对主题的解读、意境的塑造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的分析,我们更能欣赏诗歌的美丽。

这首诗歌传递了女性的独立与坚强,家国情怀的深沉与奉献,令人为之动容。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木兰诗》都会在人们心中永葆芬芳。

木兰诗课后反思总结(精选26篇)

木兰诗课后反思总结(精选26篇)

木兰诗课后反思总结(精选26篇)木兰诗课后反思总结篇11.在阅读中注重双基,落实语言的训练。

在完成这一环节时,根据诗歌的特点,我特别重视朗读,让学生读准、读上口,读上心,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了味道,这为下面通过想象和联想推度人物形象这一核心目标的落实打下基础。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时而勾画,时而默想,时而小声朗诵,时而大声吟咏,学生投入到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的感知之中,并不时在书上作圈点批注。

这说明初读的效果十分明显。

例如有的学生在读到:“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时抑扬顿挫,缓急相间,重音、节奏、语调都把握得比较好,确实读出了战前的紧张而又井然有序的出征准备场面。

如果没有充分地朗读,而是由老师包办代替分析恐怕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2.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生发。

传统的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者是教学目标而强加给学生的问题。

有些是学生并不感兴趣的问题,有些是没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收效甚微。

或者是一堂课中没有问题。

这都是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在反复阅读和思考后生发出来的问题,因为这才是最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

并且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比直接寻求问题的答案更加重要。

当然,在学生问题生发时老师要注意把学生引向核心目标上来。

以免学生的问题过宽过范,漫无边际。

教学第一环节中就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围绕核心目标提出最有价的问题,为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打下基础。

后面才会有学生精彩的发言展示和老师精彩的点拨点评。

总之,这节课的几个看似不经意的教学预设中重视夯实学生双基,落实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为二三环节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发展学生阅读、表达、倾听能力作好铺垫,为四五环节方法迁移埋下伏笔。

可见第一环节的精心设计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阅读”的教学指导策略。

木兰诗课后反思总结篇2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我却没有很好地兼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讨论探究质疑──从《木兰诗》的教学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中的运用
一、课题的确立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作品本身的理解、文化现象的认知方面存在着无数困惑,引起积极的心理追求,他们迫切地要求了解未知的天地,解析文字、文化、文学等“斯芬克斯”之谜,从而获得对汉语言文学所创建的人文世界、科学世界的直接体验。

怎样让学生获取谜底呢?是教师出谜教师猜,还是教师出谜学生猜,还是学生出谜学生猜?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告诉我们,解谜的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此,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由对文本的探究而得到新的信息,由对文本的质疑而形成自己独立思想的能力为最终目的。

要达到这个目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引导学生学会读书的角色意识。

而这种意识的培养必须依赖于先进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就是其中较为先进可行的一种。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人切磋交流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探索、发现、创造、成功的乐趣。

它要求我们调动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无非是个例子”的课文作为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根据地、切入口,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以及学生家庭、学生个人的藏书及资料,引导学生学会“滚雪球”式的拓展阅读方法,对于课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知其然,又探究其所以然。

在潜心阅读、切身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海的无涯,书山的奥妙,去感受语文世界的无尽妙趣。

《木兰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基于以上这些思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研究性学习,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应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课前阅读中,我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让他们沿着不同方向思维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为此,我制定了“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来研读《木兰诗》,培养主动学习,质疑问难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北朝乐府民歌,也是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

这首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故事情节生动,叙事详略分明、得当。

再加上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所以学生愿学乐学。

学习任务一布置,学生就满腔热情地自读课文,提出疑问,我参与学生交上来的问题,筛选、整理、归纳出有共性的十个问题作为这篇课文的研究课题:(注:括号里均为提问的学生名单)
1、“阿爷无大儿”就已经说明木兰没有哥哥了,为什么还要说“木兰无长兄”?这是不是多余,为什么?(樊艾芸、张莉等)
2、木兰为何在“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而不在一处买好?东、西、南、北在文中是不是确指?诗歌为什么不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罗君、纪静、樊艾芸、朱俊、吕茜、蔡宇、蒋龙旭等)
3、诗歌为什么两次写“不闻爷娘唤女声”?(张莉、罗君、王婵、王佳、陈玲、陈亮、朱旻、梅竹等)
4、木兰替父从军只能说明她是个孝顺女儿,为什么说她身上具有热爱祖国的精神?(解雪霆等)
5、木兰为什么要放弃“尚书郎”那么大的官不做而要“还故乡”?如果你是木兰,你在那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张钰刚、陈成、陈雪松、贾记凡、朱俊、高梦璐、凌远源、樊艾芸、孙涛、王成磊、殷美霞、汪燕、孙慧、王家伟等)
6、伙伴们与木兰在一起战斗生活那么多年,为什么未发现木兰是“女郎”?(王成磊、殷美霞、汪燕、蔡宇、施洋、李艳、张雁鹏等)
7、本诗对木兰十年征战生活写得十分简略,这样写是否影响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张钰刚、陈成、陈玲、王建忠、卞青等)8、结尾一段似乎与本诗无关,能否省去?为什么?(王成磊、朱旻、陈锐、樊艾芸、梅竹、朱静、张莉、王婵、朱俊、吕茜、王家伟、郑文涛、方辉、王佳、孙慧等)
9、这首诗为什么能在民间传唱不绝?(蒋侃、殷鹏飞等)10、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刘浩、吕茜、罗君、王家伟、孙涛、卞青、蒋侃、常莉娟、蒋涛等)你是否喜欢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为什么?(教师)
以上十个问题均为学生提出。

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去粗取精,以学生原有的基础为中国,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定向控制,把握难度,掌握分寸,把问题调控在不偏离教学目标又能“跳起来摘桃子”的程度上。

三、研究过程的实施
《木兰诗》的研究性学习共用了6课时,其中课内安排了2课时。

研究过程包括教师布置指导、学生讨论研究、师生总结交流研究成果等三个方面。

1、教师布置研究任务,指导学生选题
用1课时课内时间。

内容是给学生布置本次研究任务,并对选题与使用材料做辅导与示范。

由于实施这一研究的是初一学生,针对他们知识积累不够深厚,思维缺乏深度,文化底蕴比较薄弱和第一次搞研究的特点,所以对他们研究的要求不宜过高。

我们应重过程,而不是重结果,结论是深是浅是对是错是全是偏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尝试,培养了作为一个研究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基于上述考虑,我要求学生在十个课题中任选两到三个进行研究,可以独立开展,也可以几个人一小组进行;可以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可以上网搜索信息。

在研究透彻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思考见解形成文字,写一篇或一段小文章。

2、学生自主阅读,讨论研究,撰写研究文段
《木兰诗》研究的第二阶段是学生自主或自发组织成研究小组进行阅读研究,并撰写研究文段。

此过程主要由学生课外进行研究和写作,一般需花3~4课时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带学生到图书馆阅读有关书籍、报纸、杂志或上网搜索信息。

通过这样的定向阅读,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获得了研究所需要的灵感启发和资料。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不仅可以获取直接经验,发挥主体性作用,还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这种教学行为的实施,对学生来说,其能力的培养、其收获的意义远远大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继续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的确,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思想变得深邃了,他们开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并敢于对课文提出疑问。

从上述十个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忽略的、教参上也未曾涉及的问题,学生竟提了出来。

3、xx总结,交流研究成果
这一过程在课堂上进行,一般安排1课时。

先由教师做简短总结,肯定学生前一阶段的努力,然后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研究情况,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

这一阶段学生的发言是自主的,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争鸣,也可以对别人的成果进行完善。

在课堂上,学生们思想异常活跃,大家各抒己见,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张扬自己的阅读个性,思想的火花不时迸发,对某些问题敢于持不同的看法。

如对木兰十年征战后放弃“尚书郎”那么大的官不做而选择了还乡,如果你是木兰,你在那种情况下会怎么做这一问题,学生们并非人云亦云地说要像木兰一样回乡,有的同学说要接受尚书郎这一官职,这样可以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为乡亲们谋福利,这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

那堂交流课真是一次思想的大碰撞,资源的大交换!
四、对本次研究的评价、总结
研究性学习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学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它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渠道获取、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设想及善于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在对《木兰诗》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活跃,课文中蕴含的重要思想文化因素都被发掘出来了。

例如,由木兰辞官还家想到了古代妇女地位问题;由对诗歌为什么不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想到了诗歌的对仗问题等等。

另外,学生的发问超出了教参的范围,教参上没有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而教参上讲得细致的问题又恰恰是学生弄懂了的。

如问题1、2、4、6的提出,就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如何解决好“给予”与“需要”的矛盾。

五、课后延伸
由于学生存在着知识结构的差异,有些学生可能课前的研究任务完成得不太好,交流展示会对这部分学生有所启发,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他们继续进行研究,争取完成任务。

另外,交流展示激发了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所以,教师要抓住这最佳时机,进行迁移延伸训练,使学生语文学习更为深入。

在对《木兰诗》结束教学之际,我要求学生查找资料,研究一下古代裹足(如果木兰缠了小脚,就不可能去沙场征战)是从何时开始的。

总之,我的《木兰诗》一文的研究性学习组织活动,正是基于以上认识而设计的。

从实施过程和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学生的发现、讨论、探究、质疑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