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住宅论文

合集下载

张永和-生态建筑

张永和-生态建筑

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 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 年美国哈佛大学 丹下健三教授教席 教授教席; 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
2005年 月就任美国麻省理 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建筑系主任
长城脚下的公社— 长城脚下的公社— 土宅
2004 河北教育出版社大楼
出版社只需要三层的空间。然而, 中国活跃的房地产市场和高额的地价, 驱使开发单位决定建一栋12层的建筑, 驱使开发单位决定建一栋12层的建筑, 增加了出租的办公空间,会议室及展览 设施,旅馆,餐馆,咖啡厅,书店—— 设施,旅馆,餐馆,咖啡厅,书店—— 甚至还有艺术博物馆和室内篮球场。各 甚至还有艺术博物馆和室内篮球场。各 种空间的混合使用激发我们形成了设计: 种空间的混合使用激发我们形成了设计: 结构因此拆解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微型建 筑。出版社位于最高层,下部是出租的 办公空间和商业活动。微型建筑之间的 办公空间和商业活动。微型建筑之间的 开敞空间设计为一个垂直城市的空中花 同时可用于防火疏散。微型建筑之 园,同时可用于防火疏散。微型建筑之 间的空间所形成的城市质量, 间的空间所形成的城市质量,使得出版 社大楼更是一个微型的城市。 社大楼更是一个微型的城市。即使空间 灵活,也最大限度的起到其使用性。 结构和材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及局 部钢结构,混凝土砌块填充墙

浅析张永和的建筑实践

浅析张永和的建筑实践

浅析张永和的建筑实践

作者:赵栩晗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旬》2019年第02期

【摘要】了解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及其与西方建筑学界的交流,张永和是一个不可绕过的中国建筑师。本文选取两例由非常建筑创作的实验性建筑以及一本由张永和创作的专著,希望能够浅要讨论关于张永和的建筑实践。

【关键词】张永和;实验性建筑;建筑写作;非常建筑

1、概述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始动,带来了举国上下经济、文化的突变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面向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与此同时,建筑设计界也同样在寻求着存在于建筑中的意识形态的突破,活跃于当时建筑界的独立建筑师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验性的建筑设计语言。张永和作为一位长时间活跃在中国当代建筑界的独立建筑师,其作品实践是对整个中国建筑界的一个目击和总结的过程。

作为建筑师的张永和,自从1977年在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学习建筑学,真正接触到建筑学理论知识的熏陶则是后延至十余年后的加州伯克利的建筑学教育。而在数十年的建筑学实践中,张永和一直保持着将实验性建筑作为他的建筑学主张,早期在欧美国家通过参与竞赛并获得部分奖项,这也激励着当时尚处学生时代的当下青年建筑师的建筑野心;而后来张永和大部分实践更多是为了将其在教育过程或者理论探讨中提出的设想体现于实际项目。而张永和面向公众流传比较广泛的项目则有长城脚下的公社和最近的展览建筑“砼器”两个项目。

作为建筑学者的张永和,在对自己的设计思路以及对其学生的教导过程中这样归纳到:“建筑旅行中最好带上以下三样工具同行:1.写作;2.把一个局部或一个细节作为设计的起点;3.绘图必须具体,要注意细部表达。”而这其中,张永和在国内业界十分领先的开始了有关建筑的写作探索。与其说建筑实践是建筑师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促成的实际表达,而写作则更多时候在建筑实体的实践之余,进行“笔耕”,从而达到许多建筑理念的未建成表达。《绘本非常建筑》这本著作则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张永和的一部分对某些不能付诸实践的建筑理念表达,而擅长写作的建筑师也是在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中十分稀缺的一类建筑师类型。

坠入空间 张永和

坠入空间 张永和

坠入空间——寻找不可画的建筑(张永和)

坠入

美国人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从事光与空间的艺术。他的一个作品系列是用光化解空间的进深感:

通常是一个矩形房间。房间尺寸不妨假设为长宽高各为10*5*4米。进入该房间惟一的门开在一个短边上。无窗。特氏先在房间的中央加设一道隔墙。由于隔墙上开了很大的洞口,即在5*4米的墙上开有4*3的窗洞,隔墙实际上构成一个周边为半米宽的框。观众从房门进入,通过这个边框看到另外半个房间,其中空无一物。然而那半个房间在特氏精心布置的灯光下产生了失去第三维的幻象,呈现为一个有某种色彩(灯光的色彩)的似平面。也就是说隔墙成为了"画框",上面的洞口转化为"画面"。据说常有观众不确定自己看到的到底是二维还是三维空间,便靠近隔墙去用手触摸"画面",不慎失去平衡就跌入半米高的边框后的"画"中。特氏也就成了许多说不清打不完的官司的被告人。

技术上取得上述的效果并不很困难:一个空间中的各个界面之间的光影反差越大,空间感越强烈;反之,空间的各个界面的亮度越接近时,空间感就变得越微弱。英国人罗宾·艾文斯(Robin Evans)却注意到特氏这组作品的另一有趣现象:即这些作品的效果无法用绘画的手段来表现。而特氏的装置也完成了从三维到二维的变化,但形成的是一个二维空间的幻象。绘画实在的平面无法表现虚幻的平面。

事实上,特氏在创作过程中也只绘制建造图或施工图。艾氏对特氏作品中空间与绘画关系的关注并非偶然,因为艾氏本人的领域(也是我的领域)--建筑学--传统上是依赖绘画来进行研究和设计的。艾氏的观察把我卷入了对以下列问题的思考之中:

建筑从生活中来2015 03 29

建筑从生活中来2015 03 29

建筑从生活中来 -- 张永和

蹬蹬蹬爬上四楼,在北京计算机一厂C座最高一层楼梯处站定,迎面看到的是老式建筑中常见的白色墙壁,白墙上竖着雕刻了四个小字:非常建筑。

仔细一看,耐人寻味:“非”的右侧中段缺了一小竖;“常”中间的“口”字右边一竖也没刻;“建”的左侧没交叉;“筑”的“非常之处”最好认—“工”字凸出墙面,很像一个大写英文字母“Z”。

“真像个谜面儿啊。”记者心想。而它的谜底,属于张永和先生—一位很有意思的建筑师。

在张永和看来,建筑最大的魅力是“想象一个空间,自己能进去。”

等候张永和先生之际,他的夫人鲁力佳老师,也是1993年非常建筑成立时的另一位创始人,带我们重看了一遍那四个小字,“成立之初就这么设计的,不过那时是平面的,搬到这里后做了凹凸的处理。”可不,再仔细看,凸出部分正是FCJZ—“F”是“非”右侧下方部分;“C”是“常”里少了一竖的“口”;“J”是“建”的左侧结构;“Z”是“竹”字头下的左侧结构—“非常建筑”的四个英文首写字母,正好嵌到这四个汉字的结构中,着实奇思妙想。

温文尔雅、说话间常带着老北京儿化音的张永和,与建筑结缘之路也堪称中西合璧。1956年,他出生于北京,父亲是人称“设计了半个北京城”的张开济,作品有天安门观礼台、钓鱼台国宾馆等。30年前,别人提起他也许会说:这是张开济的儿子。而今天人们讲起他,会说他是“中国当代建筑之父”。

张永和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81年赴美留学。1986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1989年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2005年9月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2010年参演《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他也是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首位中国评委。

形动魂未变——“运河岸上的院子”的解读

形动魂未变——“运河岸上的院子”的解读

间, 不但起到 了组织 交通的作用 , 而且 给人 以曲折蜿 蜒的流动 感和神秘感 ,和南方私家庭 院中的水 的作用 有异 曲同工之妙。 可以说 胡同就是北方 园林 的“ 水” , 这种“ 水” 通过空间 的咬合生 成, 并 串联起 了一座座 四合院 , 也重建 了中国院落 文明的“ 街巷

展 的初期 , 模仿 、 抄袭是一个捷径 , 但是一个好 的设计终究要基 于这个地域 的文化 、 气候 、 人文 。 设计的本土化在今天的设计界
提高到 了前所未有 的地位 。幸运 的是 , 我们在设计本 土化 的道 路 上看 到设计师 、 开发 商 、 政府 、 大众 们的反思 , 同时也看到 了
安 徽


2 0 1 3 年第 2 期( 总1 9 0期 )
形动魂未变 一 “ S m , 犀 I J . I 上的院 子’ ’ 的 解读
Sh a p e Ch a n g e d , b u t S ou l Un c h a n g e d E x p l a n a t i o n o f Co u r t y a r d o v e r t h e Ca n a l
由众多 四合院围合 而成 的胡同。纵 横交 错 、 四通八达 的胡 同空
1 交 通 区位
“ 运 河岸上的院子” ( 原名 “ 上河美 墅” ) 是泰 禾集 团有限公 司于 2 0 0 5 年开盘 的新 中式风格 的低密 度别 墅 ,位于北京市通

浅析张永和的建筑实践

浅析张永和的建筑实践

浅析张永和的建筑实践

了解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及其与西方建筑学界的交流,张永和是一个不可绕过的中国建筑师。本文选取两例由非常建筑创作的实验性建筑以及一本由张永和创作的专著,希望能够浅要讨论关于张永和的建筑实践。

标签:张永和;实验性建筑;建筑写作;非常建筑

1、概述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始动,带来了举国上下经济、文化的突变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面向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与此同时,建筑设计界也同样在寻求着存在于建筑中的意识形态的突破,活跃于当时建筑界的独立建筑师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验性的建筑设计语言。张永和作为一位长时间活跃在中国当代建筑界的独立建筑师,其作品实践是对整个中国建筑界的一个目击和总结的过程。

作为建筑师的张永和,自从1977年在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学习建筑学,真正接触到建筑学理论知识的熏陶则是后延至十余年后的加州伯克利的建筑学教育。而在数十年的建筑学实践中,张永和一直保持着将实验性建筑作为他的建筑学主张,早期在欧美国家通过参与竞赛并获得部分奖项,这也激励着当时尚处学生时代的当下青年建筑师的建筑野心;而后来张永和大部分实践更多是为了将其在教育过程或者理论探讨中提出的设想体现于实际项目。而张永和面向公众流传比较广泛的项目则有长城脚下的公社和最近的展览建筑“砼器”两个项目。

作为建筑学者的张永和,在对自己的设计思路以及对其学生的教导过程中这样归纳到:“建筑旅行中最好帶上以下三样工具同行:1.写作;2.把一个局部或一个细节作为设计的起点;3.绘图必须具体,要注意细部表达。”而这其中,张永和在国内业界十分领先的开始了有关建筑的写作探索。与其说建筑实践是建筑师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促成的实际表达,而写作则更多时候在建筑实体的实践之余,进行“笔耕”,从而达到许多建筑理念的未建成表达。《绘本非常建筑》这本著作则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张永和的一部分对某些不能付诸实践的建筑理念表达,而擅长写作的建筑师也是在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中十分稀缺的一类建筑师类型。

张永和作品分析

张永和作品分析

有关材质
土,木
张永和,二分宅
有关材质
石,木
李晓东,玉湖完小
有关材质
· 1997年之后建筑与基地、建筑与城市或者自然风景之间的关系成为张永 和与非常建筑工作室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对于张永和而言真正意义上完整 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便是从山语间这个项目开始的。
1、建筑分析 1.1概况
建造时间:1998年 建筑面积:430平方米左右 位置:北京远郊怀柔山中 用途:与有人相聚,共享山林野趣 结构:刚梁柱结构,原有梯田的档土石墙被重 砌,是这个空间为数不多的几堵围护墙。空间 其他的截面均用透明玻璃构成,使得周围山色 一览无余。 · 主人:潘石屹 他以前卫著称,被看做是当今中国最 · · · · ·
“非常建筑师”张永和
“为什么中国的建筑师们身在福中 不知福呢?因为中国虽然有5000年 的传统文化,可实际上却是个年轻 的社会。没有太多过去的集体记忆, 面对当今的中国文化,谁都不知道 该如何定位,更不知道建筑究竟如 何做才代表了现在的文化。这样的 情况下,业主和建筑师之间就成了 合作关系,共同摸索新的模式,因 此会经常把许多事情出现许多过头 的设计,但是这种走过头正代表了 一种活力。”
地势较高,又偏居一隅,“土宅”二层阔 大的观景平台可以纵览点缀在山岭沟谷间 的别墅群落。
“二 分”
“土宅”的庭院是一个“V ”字形的向山岭和溪流开 敞的绵延空间。

谈张永和的建筑实践

谈张永和的建筑实践

图 2 北 京 晨 兴数 学 中心
但是 , 晨兴数学 中心又让人 叹息非常建筑侧 身进入平 常建筑 时的不济 。在其所谓 “ 微缩城市 ” 的概 念 中, 张永和用 文字描述 了

然而仅从“ 非常建筑 ” 出版 的一本 小册 子 上就 能读 出张 永和 个数学家 在一个封闭 内向的小城市 中工作 、 讨论 、 思考 、 休息 的 对于这次竞赛应 征方案 的沮 丧。几乎 没有 方案 能 够像他 所设 想 场景— —一个 自给 自足 的中世 纪城堡或是 内向丰富的苏州 园林。 的那样 完整地 涉及结 构 、 间、 料 、 地 的考虑 , 空 材 场 同时 学生 们也 但 建成后 的实 际情形 却是一个光线 昏暗 的普通 办公楼 。 缺乏演绎概念 的常识 。不 过作 为一次公 关活 动 , 永和通 过竞赛 3 使命 的完 结 张 成功地开始 了他 和建 筑师 、 建筑 院校 、 建筑评论界 的互 动。 诸如建筑语言 中的 中国性 等命 题并 不是建 筑师 应承 担的义
竞赛正在进入最后 阶段 , 赛 的结果 让人觉 得沮 丧 , 面上 看似 竞 表 乎 又是一场 鸡同鸭讲的无效对话 。然而这次 竞赛确 实充满意 味 ,
可以被称作 是张永和精心策划 的一场 针对 中国建筑 的公关活 动。
首先 , 张永和希望通过竞赛 向处在 价值虚无 中 的中国学生们 传递
了冲击 现有 体制的冲动( 图 1 。 见 )

长城脚下的公社之二分宅(张永和作品)

长城脚下的公社之二分宅(张永和作品)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大通铺——堪尼卡(泰国)
房子应该给主人提供周围环境中积极的一面 ( 如山的全貌、长城景观, 碧空万里、星辰满 天,优质空气等等), 但同时,也必须能让 主人远离那些太花哨的以至于不能接受的自然 因素,大通铺在坡地和庭院中创造室内和户外 空间之间的强大和谐。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飞机场——简学义(中国台湾)
怪院子——严迅奇(中国香港)
本案以传统的合院住宅为主体,提出两种不同角 度的"误读"方式。基本上,配置从正统的方场空 间,转而以配合基地地势特性与视线方向性而加 以调整。概念上,则维持了传统中庭属性——以 平淡而内化的环境提供一个舒适且具私人领域感 的空间,同时以开放社交空间的手法,引进外界 浑沌的环境来消灰原有的空间感。
家具屋——板茂(日本)
为了让宽阔的基地发挥最大优势,设计师引用 了中国传统合院建筑的概念,让中庭坐落在住 宅的正中,房间则以基本的方形配置围绕庭院 排列。本案选用了设计师自己研发多年的"傢具 住宅"系统(这是个利用组合式建材与隔热傢具 为主要结构体与建筑外墙的系统)作为本建筑 的营造方式。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入了不同的景致、空间,也带入了
“山水”意境。水的部分,有条小溪
直直地登堂入室,在入口的玻璃地板
之下粼粼闪光。中庭,则由一侧的山
峦与另一侧住屋分裂的两翼共同围塑

张永和

张永和

完全脱离了展示场地, 孤零地坐落在稻田边。 它只是用简单的钢格 栅制造,形式上是单 纯的直角折叠,既暗 示它的雕塑/装置性, 强调它是空间的、建 筑的、现场的(邀请 游客和当地农民休息 和欣赏风景)和与环 境发生关系的复合艺 术。
稻宅,日本,2003

《稻宅》已经是 公共艺术语境中 的装置艺术了, 或者可以说它已 经是一个作为空 间和环境研究的 建筑。
他的第一个“公共” 化的设计,是没有外 在形象的北京席殊书 屋。这是一个不仅需 要“拆修”,而且需 要探究和重释建筑与 城市历史的“小”设 计。
席殊书屋,北京
书车虽不能行进但可原 地转动,以支撑夹层的圆截 面钢柱为转轴。书车的运动 是街上车流在书店中的延续, 它们赋予书店一定的城市性。 书车为背靠背的双层书架, 与原建筑的墙体厚度相同, 因此它们又是活动的书墙, 书店工作人员可以任意转动 它们变换其位置以获得店内 空间的变化。
土宅,北京, 2001

山水间,或二 分宅,位于12 个别墅的置高 处,依山就势, 一分为二拥抱 着山谷,形成 半自然半建筑 的庭院围合, 将风景尽收宅 内。
土宅,北京, 2001

山水间是灵活 多变的:互成 角度的两翼可 依地形的各异 在0°-360° 之间任意变化。
土宅,北京, 2001

自行车与书架拼贴杂交而成的“书车”
山语间别墅,北京,1998

张永和·土宅

张永和·土宅

除了二分之外,土宅最大的 特色是它的建造方法: 它的结构体系由胶合木框和夯 土墙组成。它是中国传统土木建 造的当代诠释,希望对环境的影 响能限制在最低限度。保温隔热性 能良好的夯土墙可形成冬暖夏凉的 舒适室内环境。 土宅多方面地尊重传统但不是 对传统的模仿,是回答什么是当代 中国建筑的一次尝试。
阳台环境——
二分的院落环境和
尺度十分宜人
室内空间展示结构
来自百度文库

朴实之美
但也不忘“天人共乐”的居 住原则,体现传统中的人文关怀。
材质
[室外]:夯土墙 胶合木框 黑色的直跑铁楼梯 青石板(院子铺装) [室内]:黑色瓦光的毛石块地板(起居室) 木地板(卧室) 白色家具、原木家具 墙体无装修,天花板为木板
材质
[室外]: 锈色的褐色钢材 染成褐红色的混凝土作墙面 褐红色的木材作栏杆、窗框 [室内]:地板和天花板以木板铺张为主 家具以褐色沙发、原木家具为主,也 适当使用一些白色的家具调节气氛。
张永和
【土宅】
土宅也叫山水间,也叫二分宅。从三个名字的字面意思我 们可以推测出:这是一个地域文化浓厚的建筑,它在形式上采用 了两分的布局。 张永和在自著《平常建筑》中这样解读土宅(二分宅):
二分体现在设计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建筑的一分为二 。建筑拥抱着山谷,与山体形成庭 院的围合;这是第一个二分。 第二个二分是反映了传统四合院住宅类型从城市肌理到自 然风景中的转化:胡同环境里由四面建筑围合的庭院,在山水中 演变为只需两面建筑的院落,因为自然已经围合了另外的两面。 这是一个保持了传统内向性但已是半建筑半自然的院。溪水通过 它,在门厅的玻璃地面下出宅而去。人们进入门厅,同时也意味 着从溪上走过。自然的空间、景色和人造的建筑空间和景观或交 替或融合着。

张永和谈宜居

张永和谈宜居

张永和:

适宜步行的城市才是宜居的

张永和,中国著名建筑师、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并担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三十年前,别人提起张永和会说,这是张开济的儿子。张开济,我国第一批由建设部授予的“建筑设计大师”,曾设计天安门观礼台、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三里河“四部一会”建筑群。现在,张永和被称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之父”。

张永和认为,宜居的城市一定是可步行的。步行,应该是城市人独有的享受:出去走走,买点东西,看场音乐会。在他看来,北京或上海浦东等地却恰恰不宜步行:道路太宽,过街要小跑着才能趁着绿灯未灭时冲过去;交通不便,没有形成购物网络。这样的城市街区变成一组孤立的岛屿。人们在一个岛上生活,到另一个岛上班,再到另一个岛休闲,永远处于室内,中间全靠汽车代步,背离了健康生活的目标。虽然近年来城市绿化正在被重视,但张永和说:生活在城市里为的是享受健康舒适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看到绿化。

上海曾宣布将在2015年初步建成国际性生态城市。在张永和看来,生态城市与宜居城市是密不可分的。而宜居城市需要具备几个要

素:

一、适当的密度。包括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人如果住得不够密,不可能支撑起足够的商业。建筑密度在建筑学领域被称为覆盖率,是指房子不能盖得太稀。现在中国城市的建筑覆盖率一般在30%左右,太低了,宜居城市应该在50%。这不是说要牺牲绿化。事实上,绿化应该集中在公园内或住宅区内。比如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河道旁并没有很多树,但是它仍然很绿,因为植物都在庭院里。东京的密度比北京高很多,往任何方向走不超过两百米都会有24小时便利店,住起来就很舒服,曼哈顿和香港也不错。

张永和的二分宅分析课件

张永和的二分宅分析课件
• 夯土墙——当地建筑资源利用实例同时也是最引发争议之处。 • 与当地文脉相悖,最原始的夯筑法也成为施工难度最大,最耗成
本之处。 • 建筑师的本意:让建造更加实际化——而建造过程本身似乎适得
其反。 • 其实每次尝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每个初衷的实现也都要经历其
过程 •Hale Waihona Puke Baidu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在继续的摸索中,建筑师的初衷——将现
中国现代民居
• 长城与走廊年代相差2000多年,但二者的建筑形态同是取材于大 自然,臣服于大自然。二者的演绎及选材当然因时代不同而各异, 但与大自然共存相互辉映的精神则是一致。
• 夯土在中国是相传已久的建筑形式之一,除了减少环境冲击的优 点外,还具有隔热隔音的功效,使房屋冬暖夏凉。利用结合传统 建筑的方式,我们表达了对创造现代中国民居的企图,而非陷落 于盲目仿效古建筑形象的窠臼中。
水关项目的理念走向
• 建筑师走廊的意义,是在于它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中国现代文 化的取向。
• 一个社会文化的兴旺,一方面固然基于它有否深厚的历史,但关 键是这历史是否成为这文化前进的负累,抑或是这文化前进的动 力。建筑师走廊处身于一个文化遗产区(水关长城),但不受遗产 所震慑,而是通过一个共同的媒介(大自然环境),利用这遗产的 动力去自由发挥前卫的建筑艺术。
代建造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思路会孕育出低成本的中国现代建筑。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历年学生论文一览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历年学生论文一览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历年学生论文作者:佚名 来源:景观中国 942北京:院城——单位体制下的城市空间格局 Beijing: Yuan City——The Structure of Urban Space Under the System of Danwei 陆翔 人文地理 2003届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张永和 城市空间形态视觉研究:以北京为例 Visual Research on the Form of Urban Space, Cases in Beijing 黄源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2003届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张永和 超级工作室:纪念物与城市 Superstudio: Monument and City 黄燚 人文地理 2004届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张永和 北京都市空间中的麦当劳现象研究 Study on McDonald’s Phenomenon in Beijing Urban Space 韩彦 人文地理 2004届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张永和 北京市流动人口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红军营地区为例 A Research on the Space Morphology of Floating Population Settlement in Beijing 钟鹏 人文地理 2004届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张永和 塑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消费社会背景下的批判与建构 The Appliance and Development of Plastics in Architecture 李静晖 人文地理 2005届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张永和 董豫赣 空间生产的视觉表达——解析北京总体规划制图演变 The Visual Expression of Production of Space 何慧珊 人文地理 2005届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张永和 从屏像到建筑——研究电子游戏屏像空间并展望建筑设计发展 From Screen to Architecture——Study on Electronic Game Screen Space and Prospect Architecture Design Development 国夫 人文地理 2005届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张永和 禄岛水轩工程研究 Study on LU Island Waterfront Building Engineering 倪建辉 人文地理 2005届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方拥 山水画与篆刻的边界问题对园林中墙垣与建筑关系的设计启示 王欣 人文地理 2005届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张永和 董豫赣 中国大城市普通住宅户型研究(1995~2004) Ordinary Residential Units of Chinese Metropolis (1995~2004) 冯果川 人文地理 2005届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张永和 都市集合住宅复合功能空间与类型要素浅析 胡罡 人文地理 2005届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张永和 王昀 Study on the Architecture of Giuseppe Terragni (1926~1940) 李宁 人文地理 2006届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方拥 试以建构理论的视点探析北京四合院建筑 Study on Beijing Courtyard House with Tectonic Theory 臧峰 人文地理 2006届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张永和 从欧美建筑师年表(1850~1980)读解现代建筑产生与发展的研究 Study o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刘文豹 人文地理 2006届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王昀 昼光照明与建筑

长城脚下的公社之二分宅(张永和作品)

长城脚下的公社之二分宅(张永和作品)

家具屋——板茂(日本)
为了让宽阔的基地发挥最大优势,设计师引用 了中国传统合院建筑的概念,让中庭坐落在住 宅的正中,房间则以基本的方形配臵围绕庭院 排列。本案选用了设计师自己研发多年的"傢具 住宅"系统(这是个利用组合式建材与隔热傢具 为主要结构体与建筑外墙的系统)作为本建筑 的营造方式。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观景台”
沟平 “ 地 谷台 土 势 间可 宅 较 的以 ” 高 别纵 二 , 墅览 层 又 群点 阔 偏 落缀 大 居 。在 的 一 山观隅 岭景,
“观景台”
沟平 “ 地 谷台 土 势 间可 宅 较 的以 ” 高 别纵 二 , 墅览 层 又 群点 阔 偏 落缀 大 居 。在 的 一 山观隅 岭景,
与环境的高度融合,人工建 筑与自然的协调是二分宅外 部空间最主要的特征。 二分的建筑与二分的 山岭围合成的内敛空 间是民族建筑的表征。 分裂之屋可调节角度的 广泛适应性使外部空间 更加灵活。
“山 水” 意 境
这栋建筑从当中被分 成两半,藉以引入了 不同的景致、空间, 也带入了“山水”意 境。水的部分,有条 小溪直直地登堂入室, 在入口的玻璃地板之 下粼粼闪光。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大通铺——堪尼卡(泰国)
房子应该给主人提供周围环境中积极的一面
( 如山的全貌、长城景观, 碧空万里、星辰满
天,优质空气等等), 但同时,也必须能让 主人远离那些太花哨的以至于不能接受的自然 因素,大通铺在坡地和庭院中创造室内和户外 空间之间的强大和谐。

张永和——精选推荐

张永和——精选推荐

张永和

张永和(⿇省理⼯学院建筑系主任,国际著名建筑师)

张永和,男,1956年⽣于北京,1977年考⼊南京⼯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学建筑学院),1981年赴美⾃费留学,先后在美国波尔州⽴⼤学和加利福尼亚⼤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和建筑硕⼠学位。他是中国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常建筑⼯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并担任北京⼤学建筑学研究中⼼负责⼈、教授;同济⼤学“千⼈计划”教授;2002年美国哈佛⼤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就任美国⿇省理⼯学院(MIT)建筑系主任。2015年,在北京⼤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招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向博⼠⽣[1] 。

中⽂名:张永和

国籍:美国

出⽣地:北京

出⽣⽇期:1956年

职业:艺术家,建筑学家,建筑师,教授

毕业院校:东南⼤学,加州⼤学伯克利分校[2]

主要成就:任美国⿇省理⼯学院建筑系主任

主要成就:联合国教科⽂组织艺术贡献奖

⾮常建筑⼯作室主持建筑师

⼊选⽇本《世界之建筑家581⼈》

⼊选《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物展开

代表作品:⼗年⼤事记馆,《张永和/⾮常建筑⼯作室专集1、2》

学位:硕⼠

国外经历

张永和于1981年赴美⾃费留学,先后在美国保尔州⽴⼤学和加利福尼亚⼤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和建筑

硕⼠学位。在校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和基⾦会奖⾦。1984年毕业后曾在美国旧⾦⼭⼏家建筑设计事务所⼯作。1985年开始相继在美国保尔州⽴⼤学、密执安⼤学、伯克利加⼤和莱斯⼤学教书。其间曾在⼀系列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如1986年荣获⽇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等奖第⼀名。1988年荣获美国福麦卡公司主办的“从桌⼦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第⼀名。1988年荣获美国密执安⼤学W.桑得斯建筑设计教学研究奖⾦。1989年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1991年参加美国建筑师协会旧⾦⼭分会/旧⾦⼭建筑基⾦会主办的旧⾦⼭/洛杉矶3×3+9设计竞赛,获优胜奖。同年,以“垂直玻璃宅”获⽇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2年,获得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在纽约举办作品展并发表演讲,同年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学史戴得曼建筑旅⾏研究⾦⼤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永和住宅作品解析

班级:建筑1101

学号:111601118

姓名:王玥婷

指导老师:张建新

王玥婷

摘要/通过对张永和山语间住宅的解析,反映现代建

筑设计应走的道路:抛开宏伟的文化抱负,回归对于空间的关注,以一个平常建筑师的心将那些精妙的概念空间通过严谨的建造完整的实现;或是彻底摆脱空间、材料这些建筑师趣味,去关注城市问题,寻找一

种能够真切反映中国城市现状的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操作。

关键词/山语间生态性动词建筑环境

ABSTRACT/ By residential ”hill between wo-rds” designed by Zhang yong he parsing, re-flect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ath:gra-nd cultural aspirations aside and return to the att-ention of space, with a n-ormal heart architect those subtle conceptual space through rigorous construction complete implementation;or completely out of space,m-aterials, these architects fun to be concerned with urban problems, to find a way to truly re-flect the status of Chinese cities is mo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KEY WORDS/hill between hills,ecological, verb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第一部分:概述

对于张永和来说,建筑设计应该从生活的经历

和感受出发,他强调设计的全过程比设计的最终结果要重要的多。”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从非常向平常的转变,发生更多的是一个对建筑动词化理解的过程”。作为一名实验建筑师,张永和的贡献在于其独到的建筑作品是从设计观念、设计思想及设计手法等诸多方面对传统建筑设计观念及意识造成冲击,推动建筑业的发展。

北京怀柔山语间住宅工程正是贯彻张永和的思想的建筑作品之一。从山语间住宅能够看出对张永和重大影响的建筑师的影子——宾纳菲尔特,密斯和萃姆托。在《平常建筑》中有这样的描述:“一个将建造而不是理论作为起点的设计实践,也是一种建筑定义······如果能把一个典型的宾纳菲尔特住宅一拆为二,得到的会是一个严谨的砖结构和一个严谨的玻璃围护钢结构······在我们有限的形态探索中,有用钢梁柱支撑着的构造相对传统的瓦屋顶,有混凝土过梁、圈梁与构造柱暴露的砖混结构。”这里所说的前者就是山语间。[1]

第二部分:设计解析

1.环境分析与场地分析

山语间位于北京的怀柔县境内,基址位于一处坡地上,该山坡位于山谷中,山坡的方向是东高西低。南面为南北向山坡,坡上有数棵白桦树。建筑部分所覆盖的山坡高差有两米。基地原是山脚下废弃的梯田,利用原本高差各一米的三级现有的梯田台地,用一个顺着地势的倾斜的单坡屋顶限定出空间。建筑尽可能不打扰基地,取意依山就势地伏在基地上。屋顶在概念上又形成被改造为梯田的山坡写意的重建。

对于周边的环境有这样一段描述:“春天我们来到这里,每星期山上的颜色都不一样。有时遍山一片红色,那是桃花开了;有时满山是一片白色,是梨花开了。到了冬天,山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典型的中国山水画。到了下午。山里静极了,没有一点声音,只有湛蓝的天空和秋天多彩的树叶。”

正是这样的外部条件使得山语间获得了一个特定而明确的功能:即建立人和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是人与中国山水之间的关系。 2. 功能与空间设计 功能布局与分析

建筑坐东朝西,主要立面为西立面,为满足业主环眺山色的要求,将西立面设为主立面,因此朝向及观景最好房间为主客厅,在两个主人卧室中中,一间朝南并面向内院有较好的视野和朝向,另一间北向卧室则私密性较好也比较安静。两间卧室中间的起居室也具有一定的私人性。卫生间及厨房这类辅助房间位于北侧。两个主要入口分别位于南北两侧。

黑白空间

白空间为日间使用为主的空间,主要发生动态活动,与室外在交通流线即视线上关系较为紧密,它主要集中在建筑的西侧,也就是主立面同时也是

主入口一侧,主要分布有是室外平台、起居室、厨房和餐厅等房间,西立面为玻璃围护,来自南方和西方的充足阳光带给室内很好的采光,加上户外的平台,很适合从事环眺景色、开宴会,或一边享受着温暖的阳光一边与客人聊天等活泼的活动。整个空间氛围是外向的。

黑空间主要以夜间使用为主,主要集中在一层的东部和二层。一层两间主人卧室,以及一个较为私密的小

起居室构成了这一比较静态的空间组合,这一区域通过高差以及楼梯很明显的与白空间划清了界限。可以说,从二、三级高差出现的第一级楼梯开始就已经进入黑空间了。但黑空间依然有着良好的朝向和外部环境,靠近南侧的主人卧室不仅能接受来自南和西两个方向的阳光,而且面对着一个小内院,在视线上也有足够的空间。而位于二层的三间客人卧室更是可以在寂静的夜晚环眺重山的魅影和天上的繁星。

黑空间与白空间的划分明确,动静有致,是设计中比较成功的一个方面。 流线组织

山语间的流线是树状的,一条主要交通作为主干向前延伸,分支便以时间为顺序先后向外延伸,

层层递进。客人起居与主人起居基本互不干扰。只有南卧室门口有客人跑梯经过,可能会对主人的休息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 轴线分析

通过网格分析建筑的墙体和柱子的轴线关系,发现山语间一些基本的内在秩序和逻辑。空间的大小尺度构成了墙延伸或流动的韵律。

空间体块生成

在山语间中,开敞的

大空间并未被分割成小空

间,而是大空间创造了小

空间。这种灵感来自于古

代西画《圣杰罗姆在书房

中》,画中的大空间通过

置入一个小建筑或者大家具划分出小空间。[2]

辅助部分设计

大空间作为主要空间,公共性墙。而小空间作为辅助部分,都以厚墙的形式出现,厚墙高度达不到大空间的顶棚,所以不破坏大空间的完整,形成了屋中屋的形式。可见密斯的流动空间对张永和也影响不小。屋中屋的概念通过屋面上突出的三个阁楼被进一步延伸了。它们坐落在不同高差的坡上,达到了住宅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3.建筑技术设计

结构形式

已故建筑师宾纳菲尔特的毕生工作在于把平常的建造方法与形态关系推向极致,如果能把一个典型的宾纳菲尔特住宅一拆为二,得到的会是一个严谨的砖结构和一个严谨的玻璃围护钢结构。显然,山语间在结构方面也视图遵循着这一逻辑。

西立面屋檐

下承重的工字型

钢柱与只起维护

作用的玻璃门窗

在窗棱的位置对

应但却与其有一

定距离,以提示

内部结构框架与

外部围护墙之间

的分离。整个钢框架体系中的柱、主梁和次梁都采用型号不同的工字钢,以寻求语言上的纯粹与统一。

材料组织

山语间作为张永和早期的建筑成品,表现除了

他对土木材料的探索。他采用了当地的青灰色石材铺地、木制楼梯、木制框架和砖墙等等。这些材料在山语间中是合适的,因为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山色。这些建构的材料与自然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建筑还原对环境的影响限制在最低程度。后来的二分宅也采用了土木材料。这些作为特定的、具有探索的单个案例,其材料的运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大量的可繁衍的住宅“原型”,推广意义是难以相信的。中国现在的自然资源并不是十分充足,而这种大量使用土木材料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反生态的。

此外在山语间中玻璃和石材的结合运用,使得

建筑的开放性和内向性达到和谐统一,有松有驰,张合自如,建筑随着自然的呼吸而呼吸,人随着建筑的呼吸而呼吸。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讲: “材料固

有的表现能力造就了自然的活力,对材料的准确感知产生对材料的信念,结构的完美带来了审美的力量。”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