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心理学精讲:儿童心理发展动力
幼儿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题目综合-心理学(填空题)
幼儿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题目综合(带答案)幼儿心理学部分填空题第一章1.心理过程包括、、三部分。
2。
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认知,相当于信息的输入。
3。
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4.人在认识事物或活动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通过努力而达到预定的目的,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活动称为。
5。
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称为。
第二章1. 的出现,是选择性反映,是人们心理能动反映客观世界的原始表现。
2.5~6岁幼儿已明显的出现了思维的萌芽,这个阶段,幼儿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掌握等都有所发展。
3.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
4.幼儿的认知活动以为主,开始向发展,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5。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性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这种动作发展的趋势叫的规律。
6。
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第三章1。
美国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证明了人的生理成熟对儿童学习技能有明显的制约作用.2。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自我遵循原则,本我遵循原则。
3。
埃里克森认为3~6岁儿童的主要发展危机是.4。
看到或谈到梅分泌唾液,这是反射。
5。
斯金纳将强化分为和。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
第四章1。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称为.2.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
3. 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
4.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的协调。
5。
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联系起来。
6。
观察的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7。
是最初级的注意。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识记部分
幼儿心理学识记部分1、幼儿心理学概论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
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按其性质和形态的不同,又可分为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过程。
个性:人与人彼此心理活动方面的差异,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各种重要的和持久的心理特点的总结。
2、幼儿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心理发展成熟阶段的心理演变与扩展。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心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头尾原则:即身体各部分的发展必须从头部延伸到身体的下半部分,次序是头部、颈部、身躯和下肢。
远近原则:从身体的中部开始,然后延伸到边缘部分,即头部和躯干的发展先于四肢,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
关键期(最佳时期、敏感期):是指个体发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3、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费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早期: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后期:本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中(快乐原则)、自我一部分处于意识中,一部分处于潜意识中(现实原则)、超我,由自我分化而来,是理想化的自我,大部分属于潜意识。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
费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观察学习(模仿学习):人通过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新行为的习得包括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和动机作用的认知过程。
强化类型:基于上述理论,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儿童心理发展
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儿童心理发展教师资格考试栏目整理“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儿童心理发展”希望可以帮到广大考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识记: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2、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婴儿期(1个月~1岁、(3)幼儿早期(1岁~3岁)、(4)幼儿期(学龄前期)(3岁~6岁)、(5)童年期(学龄初期)((6岁~11、12岁)、(5)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6)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岁~17岁)。
4、遗传素质:遗传是生物性状的在逐代传递,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机能等特性都可以一代一代的遗传。
所有遗传的生物性状,统称遗传素质。
5、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需要。
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领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个体差异。
应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因素。
(1)客观因素。
A、生物因素:遗传素质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基础,同时也能限定发展幅度。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使心理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B、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使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水平。
(2)主观因素。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需要。
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儿童的心理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儿童心理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不仅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能帮助社会更好地了解儿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合适的成长环境。
本文将从儿童认知发展、情绪发展和社交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的逐步成长。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感觉运动期,婴幼儿通过运动和感觉来认识世界,比如通过触摸、咀嚼等方式来认知物体。
在前操作期,儿童开始利用符号来表示和思考事物,表现出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
随着进入具体操作期,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具体化,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最后,在形式操作期,儿童逐渐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具备较高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儿童情绪发展儿童情绪发展是指儿童情绪体验和管理能力的成长过程。
儿童在情绪发展的早期,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逐渐具备言语表达情感的能力。
在情绪的管理过程中,父母以及其他重要的成年人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应该给予儿童积极的情感支持,并教导他们正确应对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儿童的情绪发展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
三、儿童社交发展社交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从初生儿的依恋行为开始,儿童不断学习和发展与他人的关系。
在早期,儿童开始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并通过模仿与交往来学习社会规范和交往技巧。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进入集体生活,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他们通过游戏和合作活动与他人互动,学习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这些社交关系的建立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儿童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情绪发展和社交发展三个方面。
儿童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从依赖他人到独立自主的个体,从感知世界到理解世界,从情感表达到情感管理。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有助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以下是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具备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儿童情绪发展:儿童的情绪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是内心感受的表达。
儿童在情绪发展过程中会经历情绪建立、情绪认知和情绪调节等阶段,逐渐形成健康的情绪应对能力。
三、儿童社会发展:儿童社会发展是指儿童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交往、适应和成长的过程。
儿童的社会认知和情感能力的发展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至关重要。
四、儿童性格发展:儿童的性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对其个性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儿童性格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培养儿童的优秀品质和能力。
五、儿童学习与动机:儿童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了解儿童的学习动机特点,有利于制定科学的学习教育策略,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六、儿童行为问题与干预:儿童的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在行为表现上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包括攻击性行为、焦虑、抑郁等问题。
及时发现和干预儿童的行为问题,有助于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通过对以上儿童心理学知识点的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培养他们的积极心态和健康心理,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希望家长和教育者能够重视儿童心理发展,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共同为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
教育行业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点)
教育行业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点)幼儿心理发展是教育行业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能力。
本文将就幼儿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进行探讨和分析,并介绍相应的应对策略。
幼儿时期是孩子形成自我认知和建立情感联系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发展自我意识和建立社会情感。
首先,幼儿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了自我的概念,他们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和能力。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肯定幼儿的自我探索行为,并给予适当的引导。
其次,幼儿在幼儿时期也表现出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和兴趣。
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了解周围的人和事物。
因此,提供一个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工作者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索世界。
幼儿期早期,幼儿开始逐渐建立和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这个阶段,幼儿发展出对他人的情感依恋,主要是对父母和主要照顾者的依赖。
为了促进幼儿与他人的情感联系,教育工作者应与家长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照顾和教育上形成一致的行动。
幼儿时期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是幼儿的社会认同发展。
在这个阶段,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属于哪个群体,并开始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提供一个积极和谐的社会环境,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
另外,教育工作者还需了解幼儿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指导。
同时,教育工作者应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情况,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问题,形成家园合作共育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幼儿心理发展是教育行业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通过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并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情感联系和社会认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
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
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阶段所发生的
积极的心理变化。
它包含了以下方面的内容:
1.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发展。
2.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发展。
3.反映认知机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的外部现象向认识
事物的内部本质发展。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以上发展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不断完善、螺旋式上升的。
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它代表了这一年龄阶段大多数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趋势,也就是说应以经常出现的而不是偶然的表现为依据,不能把这个阶段中个别儿童在特殊条件下出现的特点作为年龄特征。
幼儿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幼儿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幼儿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是必不可少的。
在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中,心理学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以下是对幼儿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的梳理。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幼儿的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例如,在看待问题时,他们更多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
其次,幼儿的注意力不稳定,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
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再者,幼儿的情绪情感丰富且易变。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高兴或哭闹,情绪表达较为直接。
教师需要敏锐地察觉幼儿的情绪变化,并给予及时的关心和引导。
最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逐渐开始,他们渴望与他人交往,但在交往中可能会出现冲突和矛盾。
教师要帮助幼儿学会分享、合作,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幼儿的学习特点幼儿的学习具有主动性和无意性。
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学习,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
例如,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幼儿会自然地了解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功能。
幼儿的学习还具有情境性和模仿性。
他们更容易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并且喜欢模仿成人和同伴的行为。
教师可以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模仿榜样。
此外,幼儿的学习具有个体差异性。
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幼儿的心理需求安全需求是幼儿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
他们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才能安心地学习和成长。
归属与爱的需求也很重要。
幼儿渴望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喜爱和接纳,这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尊重需求同样不可忽视。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和意见,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幼儿心理学第七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社会发展状况也会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如经济水平、教育制度、社会稳定性等。
04
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践应用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个性化教育
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阶段和特 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游戏化教学
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 奇心,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
具体操作阶段(7-11岁)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 此阶段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表现出 独立性和自主性。
02
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理论
总结词
皮亚杰理论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 累,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幼儿心理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认识世界,如抓取、听觉和视觉等。此阶段
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02 03
前操作阶段(2-7岁)
儿童开始使用符号进行思考,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直观操作活动。此 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游戏和故事讲 述。
详细描述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性器 期、潜伏期和生殖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性欲和心理冲突,这些冲突的解决 方式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埃里克森理论
总结词
埃里克森理论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自我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详细描述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经历了八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自主与羞怯、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 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立、繁衍对停滞、完善对绝望。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发展危机,儿童需 要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不断适应和发展自己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
2013年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精讲:儿童心理发展动力
2013年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精讲: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我们承认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同时,又反对把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作机械的那种简单化的理解。
也就是说,一方面,应当承认环境和教育对心理的决定作用,因为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应当承认环境和教育只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外部原因(外因),亦即是外部矛盾。
这个外部原因如果要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就必须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内因),亦即内部矛盾,才可能实现。
离开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环境和教育这个外因或外部矛盾就无法起作用或不可能很好地起作用。
那么,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呢?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目前还有各种不同的理解。
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不但产生于儿童的活动中,而且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统一,也都是在儿童的活动中实现的。
事实证明:7岁儿童如果继续留在幼儿园中,他在一定时候内仍保留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仍以游戏为主导活动,从而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的思维形式等等。
儿童及时进入小学和在新的生活条件下从事正规学习活动以后,就能更快地实现着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或转化。
第二,所谓需要,也是一种反映形式。
任何需要都是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
需要这种反映和一般反映活动不同之处在于,需要是一种追求和倾向于某种事物的关系的体验,它是由个体和社会的需求所引起的反映和体验。
需要可以因个体的要求而产生。
例如,由于口渴这一生理上的要求,就产生对于水的追求和倾向。
由于求知欲这一心理的要求,就产生了对于书籍的追求和倾向。
幼儿教师资格中的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点
幼儿教师资格中的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点幼儿教育的关键之一是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知识点,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幼儿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幼儿教师资格中的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点,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
一、幼儿认知发展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指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的逐步形成和提高。
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 感知和感觉在幼儿的认知发展中,感知和感觉是基础。
幼儿通过感知和感觉来了解世界,感知的能力和感觉的发展对幼儿的认知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认知心理结构在认知过程中,幼儿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知心理结构,比如分类、数量概念、时间和空间等。
这些认知心理结构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整合所接收到的信息。
3. 思维发展幼儿的思维发展在认知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从感性思维向概念思维过渡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幼儿开始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二、幼儿情感发展幼儿情感发展是指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情感体验的逐渐认识和理解。
情感发展对幼儿的社会情感交往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 自我情感意识随着幼儿体验的丰富和情感的发展,幼儿逐渐形成了对自己情感状态的认识和意识。
这种自我情感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幼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并学会表达和调节情感。
2. 社会情感交往随着幼儿社会经验的增加,幼儿开始与他人产生情感交往。
这种社会情感交往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共情能力和友善行为。
3. 自尊心的培养自尊心是幼儿情感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的自尊心的形成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幼儿自身的经验和能力等因素有关。
幼儿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建立积极的学习和社交环境,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三、幼儿社会行为发展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适应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交往技巧的过程。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幼儿心理学概述
2015年招教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幼儿心理学概述一、重点掌握(一)名词1、幼儿心理学2、幼儿期3、环境4、观察法5、谈话法6、问卷法7、测验法(二)问题1、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幼儿心理学研究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幼儿心理学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理论;(2)幼儿发展各阶段的心理特点;(3)幼儿心理各方面的发展规律。
2、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2)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第一,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第二,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第三,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
第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第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划分。
第四,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敏感期。
3、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4、研究幼儿心理的常用方法着重掌握这些方法优点及其需要注意的方面。
(1)观察法。
(2)谈话法。
(3)问卷法。
(4)测验法。
(5)实验法。
二、掌握(一)名词1、遗传2、纵向研究3、横向研究4、实验法5、关键期(二)问题1、幼儿心理学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2、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方式(1)纵向研究(2)横向研究。
幼儿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幼儿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幼儿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考取对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其中,心理学知识是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关键要点之一。
幼儿心理学主要研究幼儿时期(3-6 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了解这些要点,对于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幼儿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幼儿阶段,他们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例如,他们会用手触摸、用眼睛观察来探索周围的事物。
幼儿的注意力往往不稳定,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
在记忆方面,幼儿更多地依赖于形象记忆,对于直观、具体、鲜明的形象更容易记住。
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难以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
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游戏、故事、实物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和学习。
幼儿的情感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要点。
幼儿的情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高兴或伤心。
他们对亲近的人,如父母、教师有着强烈的依恋情感。
同时,幼儿开始有了初步的道德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比如知道什么是“好”和“不好”。
教师需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培养他们积极、稳定的情感。
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方面,幼儿逐渐从自我中心走向社会化。
他们开始愿意与同伴交往,但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冲突。
此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幼儿的个性发展也有其特点。
每个幼儿都有独特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安静内向。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论。
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阶段也是关键要点之一。
比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具有自我中心、泛灵论等特点。
而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幼儿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
此外,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教师关注。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心理学考点总概括
幼儿心理学考点总概括近几年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同学已经知道,现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已经实行全国统考了,考试的知识点,题型,重点;在各个地区是没有区别的,为大家考生总结了最近一年的考试重点知识,有关幼儿心理学的知识点,如下:幼儿心理学 a研究对象1描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探究个体差异与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3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b理论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供科学依据2充实和丰富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c实践意义1为幼儿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2为家庭教育提供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发展 a►动力幼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学校教育向幼儿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幼儿原有理发展水品之间的矛盾 b►基本性质1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发展的关键期 c►实质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的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d►主要问题1幼儿的心理与行为是遗传决定的还是友环境所决定的2偶尔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3幼儿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 e►研究的新趋势掀起婴幼儿心理研究的热潮,对交叉领域研究的关注,社会性研究的增多增强,应用领域的扩展和重视▌研究的基本方法 a►观察法优在自然状态下幼儿的言行反应真实自然,研究者获取的资料比较真实,生态学效度较高缺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到哦观察者的能力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b►调查法问卷法优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在短时内获取大量资料,所得料便于统计分析缺问卷的编制比较困难,因为必须考虑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难以排除某些主观因素的干扰访谈法优能有针对性研究数据,适用于不同程度的研究对象缺访谈结果的可靠性受到访谈者自身素质、访谈对象特点等因素的限制,且所得资料不易量化 c►测验法优能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品 d►实验法实验室试验优研究者对实验情景和实验条件进行严密控制,实验结果客观、准确、可靠,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缺实验情景人为性较强,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实验结论难以推广到儿童日常生活中去现场实验优即尽量控制了各种变量,又保持了实验的自然性,实验结果可推广性较强,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缺实验控制条件不会太严格,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其内部效度较低▌幼儿心理研究的三种实验设计1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2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3随机化多组后测设计▌自然反应法1追踪法2视崖反应法3回避反应法4抓握反应法▌幼儿心理学研究a►特殊性1幼儿的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2研究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3通过对幼儿的言语与行为的研究来考察其心理发展 b►易犯错误1错误否定错误2错误肯定错误 c ►新趋势1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2亚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趋势3研究中的综合化趋势4研究中的跨文化趋势▌图式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一系列整合的知觉、观念和行为在心理上的表征▌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当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以适应客观变化▌平衡一个持续的调节行为的动态过程▌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1婴儿期(0~1.5)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1.5~3)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3学前期或游戏期(3~6)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4学龄期(6~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5青春期(12~18)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6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7成年中期(25~65)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8成年晚期(65~)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皮亚杰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1感知运动阶段(0~2)智力表现为运动神经的活动,即对可看见、可触摸、可感觉的事物的探索2前运算阶段(2~6、7)能使用符号,语言的运用日趋成熟,记忆和想象蓬勃发展。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
1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 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 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和复 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 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
某种新质要素还较微弱,其量的积累还没有达 到一定程度时,发展表现为一种连续的变化; 而当新质要素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取代旧质要 素而成为优势地位时,量变就引起质变,发展 过程就出现“飞跃”,显现出阶段性的特性。
所有正常的心理能力发展都遵循着大体相 同的发展模式,例如发展沿着共同方向、经历 共同的基本阶段、总体发展速度上出现两个快 速增长期等,但针对个人而言,在具体发展速 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 千差万别。
8
(五)发展的关键期 印刻现象
(奥地利习性学家洛伦茨 )
9
关键期
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
3
心理发展阶段的具体划分
➢ 胎儿期(受精卵到出生)
➢ 婴儿期(0~3岁)
➢ 幼儿期(3~6岁)
➢ 学龄期(6~12岁
➢ 青春期(12~18岁)
➢ 青年期(18~25岁)
➢ 成年早期(25~40年)
➢ 成年中期(40~60岁)
4
➢ 老年期(60岁以后)
(二)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发展是一种定向运动。许多心 理能力的发展都是由笼统到分化再到整 合。正常的条件下,定向发展过程中, 各个阶段之间的更替、衔接总是遵循着 固定的顺序,不可逆,也不可逾越。这 就是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育儿知识:幼儿心理学: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自我分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你心理的发展?是怎样影响的?举例说明。
概括起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
一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一、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
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
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一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
同卵双生子是有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
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Cyril Burt)的研究材料表明:在一起长大的无血缘关系的儿童智力相关很小,而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力相关依家族谱系的亲近程度而逐渐增高,同卵双生子的智商有很高的相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Jenson,1968)对8个国家100多种有关不同亲属关系者的智商相关的研究材料作了总结,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儿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与养父母的;异卵双生子与一般兄妹间的智商相关相似;同卵双生子的智商相关最高。
遗传关系越近,智力发展越相似。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的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
教师资格证幼儿教育心理学
教师资格证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乎着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工作和责任。
在幼儿期,孩子的身心发展迅猛,对于教师而言,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善于运用幼儿心理学知识,将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将就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教师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幼儿是教育的对象,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于教育教学至关重要。
首先,幼儿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律,提高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理解和预测能力。
其次,幼儿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最后,幼儿教育心理学可以指导教师设计合理的教育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二、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教师了解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幼儿心理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幼儿期,孩子的感知和认知能力不断发展,能够感知和掌握更多的事物和信息。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
2. 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是幼儿交流和表达的主要方式,在幼儿期,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言语交流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3. 社会性意识的形成:在幼儿期,孩子开始有意识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往。
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分享意识和团队意识。
4. 情绪和意志的发展:幼儿的情绪和意志逐渐成熟,能够更好地控制情绪和意志,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三、教师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为了更好地应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情绪管理和应变能力。
幼儿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幼儿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心理学部分涵盖了诸多要点,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一、幼儿认知发展幼儿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和提升的过程。
在感知觉方面,幼儿主要依靠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认识世界。
他们对颜色、形状、声音等较为敏感,但感知能力还不够精确和全面。
例如,幼儿可能会难以区分相似的颜色或形状。
在注意方面,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而有意注意的发展相对较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
他们更容易记住那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富有情感色彩的事物。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帮助幼儿增强记忆。
在思维方面,幼儿主要以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往往需要通过实际的动作或具体的形象来思考问题。
比如,在学习数学时,通过摆弄实物来理解数量关系。
二、幼儿情绪情感发展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易冲动、不稳定、外露等特点。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哭大笑,情绪变化很快。
教师需要理解和接纳幼儿的情绪表达,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同时,幼儿的情感逐渐丰富和分化,开始出现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式,促进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每个幼儿都有独特的个性特点。
在幼儿期,个性开始初步形成,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社会性发展方面,幼儿逐渐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交往和合作。
他们开始学会分享、合作、关心他人,但在交往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冲突和矛盾。
教师要教导幼儿正确的交往技巧和社会规范,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幼儿的心理发展差异幼儿在心理发展上存在个体差异,包括发展速度、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心理学精讲:儿童心理发展动
力
北京人事考试网:
全国教师考试交流群:296261858
欢迎来到中国教师资格网(),中公教师资格网是中国教师资格考试第一门户网站,提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信息、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
推荐信息: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公益讲座
中公教师招聘考试全国巡讲在线预约
我们一方面应当承认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决定作用,因为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应当承认环境和教育只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外部原因(外因),亦即是外部矛盾。
这个外部原因如果要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就必须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内因),亦即内部矛盾,才可能实现。
离开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环境和教育这个外因或外部矛盾就无法起作用或不可能很好地起作用。
那么,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呢?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目前还有各种不同的理解。
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第一,应当指出: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亦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离开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离开了儿童不断的积极活动,也就没有什么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可言。
—→新的需要(原有水平4)
环↑教
境|育
—→新的需要(原有水平3)
环↑教
境|育
—→新的需要(原有水平2)
环↑教
境|育
—→遗传(原有水平1)
儿童心理发展动力直观剖析图
从原有水平1到原有水平4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儿童心理正是以这种不断量变质变的形式得以发展的。
儿童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在不断的积极活动中反映客观现实──反映客观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反映客观现实和儿童主体之间的各种矛盾。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就是这些矛盾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
例如,当新生儿饿了的时候,就哭起来,积极地探索食物,这时跟他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就可能组成各种不同的矛盾关系。
例如,母亲的乳头和母亲的指头在满足他的食物需要上,关系是不一样的,是有矛盾的,因此,在他的头脑里就产生不同的反映。
也可能过些时候,要用牛乳代替母乳,这时儿童跟他的环境就产生了新的矛盾关系,这种新的矛盾关系也必然会在他的头脑中产生新的反映。
因此,儿童心理的矛盾是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中客观事物的矛盾,客观事物跟儿童主体的矛盾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不但产生于儿童的活动中,而且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统一,也都是在儿童的活动中实现的。
事实证明:7岁儿童如果继续留在幼儿园中,他在一定时候内仍保留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仍以游戏为主导活动,从而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的思维形式等等。
儿童及时进入小学和在新的生活条件下从事正规学习活动以后,就能更快地实现着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或转化。
第二,所谓需要,也是一种反映形式。
任何需要都是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
需要这种反映和一般反映活动不同之处在于,需要是一种追求和倾向于某种事物的关系的体验,它是由个体和社会的需求所引起的反映和体验。
需要可以因个体的要求而产生。
例如,由于口渴这一生理上的要求,就产生对于水的追求和倾向。
由于求知欲这一心理的要求,就产生了对于书籍的追求和倾向。
需要也可以因社会的要求而产生。
需要可以属于物质方面(如对水的需要),也可以是精神方面(如对阅读的需要)。
而人的需要总是带有社会性的。
需要可以表现为各种形态,动机、目的、兴趣、理想、信念等等乃是需要的不同表现形式。
需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经常代表着新的一面、比较活跃的一面,需要总是不断发展的,主客观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着,人的周围的事物变了,人的需要也就跟着改变。
一种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另一种需要。
第三,所谓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
人们已形成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也就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水平或状态。
从生理机制上说来,也就是已经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已经形成的动型。
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经常代表着人的心理活动中旧的一面,比较稳定的一面。
第四,新的需要和已有的水平或状态之间的对立的统一和斗争,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
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儿童心理上的新的需要和已有的水平或状态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
这是因为,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上产生的,换言之,需要依存于一定的心理水平或状态。
例如,
3岁的儿童,只有最初步的口头言语发展水平,因此,他只能掌握某些日常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来跟别人进行简单的言语交际,而没有掌握书面言语的需要。
北京事业单位交流群:251862940
更多2015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欢迎访问北京公务员考试网
课前免费专业测评
【免费课堂】【题库解析】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