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1、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总结人物品质,体会作者的评价。
(重点)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作者情感,理清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感受鲁迅愤怒如火、哀心如海的胸怀,学习鲁迅充满正义感、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心性。
(难点)3、结合全文和段落的语境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情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分析人物阅读课文,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概括段意,总结人物品质;品读作者的评价和情感。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作者介绍1。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记念X和珍君》【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清文章思路,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清正义与邪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者对词语的妙用,从而了解作者语言特色。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人物形象,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学习及借鉴X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句子含义。
2.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学习难点】重点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预习案】预习课文、做好知识准备、扫清学习障碍(一)基础知识积累1. 疏通文意,给加点词语注音寥.落()菲薄.()长歌当.哭()当.铺()桀骜..()()喋.血()浸.渍()创.伤()攒.射()为虎作伥.()道观.()2. 解释词义,积累词语【寥落】稀少【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
【惩创】惩罚、惩治【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这是讽刺的说法。
意思是有些人快要忘记这件事情了吧。
忘却的救主,使人忘却的神。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鲁迅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情感。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殒,死亡。
恤,顾虑。
(二)作者作品介绍画出重要信息并背过(三)了解背景知识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①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X和珍概况。
④X和珍遇害。
⑤X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2、合并归纳: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X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X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2、字词正音。
徘徊..()..()寥.落()长歌当.哭()菲薄踌躇..()赁.屋()..()诧.异()桀骜噩耗..()尸骸.()攒.射()..()惮.()喋血屠戮.()惩创..()绯.红()殒.身不恤.()3、词语解释①寥落:③黯然:②桀骜:④喋血:⑤长歌当哭:⑥广有羽翼:⑦殒身不恤:4、《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除了纪念刘和珍,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5、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二、课堂思考: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材料1:“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材料2:“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刘半农)思考: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2、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3、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请找出她的事迹并概括她的性格特征。
三、语句赏析: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里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2)“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
7 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
2.圈点勾画,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品尝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勇于为真理,为国家而牺牲的精神。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把握行文思路。
2.查阅鲁迅的生平资料,搜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资料。
二、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屠戮.( ) 寥.落( ) 长歌当.哭( ) 殒.身不恤.( )菲.薄( ) 踌躇..( ) 立仆.( )..( ) 桀骜租赁.( ) 黯.然( ) 噩.耗( ) 惩创.( )攒.射( ) 干.练( ) 不惮.( )喋.血( ) 尸骸.( ) 浸渍.( )2.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宏大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
三、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1.读课文,想一想,给每一节拟一个标题。
2.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找出课文中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的段落。
文章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3.刘和珍君是个怎么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据。
4.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和珍“她始终微笑着,看法很温柔”?5.这样的一个刘和珍,却死掉了,刘和珍是怎样死掉的?圈点出相应的段落和语句,读一读,分析一下。
6.包括刘和珍在内的这样一群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柔和善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牺牲了,凡有爱国精神的人都会生气。
请在文章中画出相应的语段,分析一下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7.再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品尝一下。
课堂练习一、基础学问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赁.屋(lìn)羽翼.(yì)微茫.(mánɡ)桀骜.(ào)B.亲善(ǎi)屠戮.(lù)黯.然(àn)攒.射(cuán)C.不恤.(xù)噩耗.(hào)洋溢.(yì)毫不相干.(ɡān)D.绯.红(fēi)浸.渍(qìn)殒.身(yǔn)长歌当.哭(dànɡ)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屠戳桀骜锐利无端喋血殒身不恤B.寥落百折不挠初露端倪恶梦连连C.积攒磨炼意志汹涌澎湃永葆青春D.菲薄毛骨悚然毫不气馁和霭可亲3.下面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九·一八”事变之后,为避劫难,国民政府确定“国宝”南迁。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 3.7《记念刘和珍君》.pdf
人教课标版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
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听准答对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灵活完整地复述比较复杂事情的能力。
【学习设想】对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本课文难点多。
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记念文章的写法,为什么要这样?文章的内容很丰富,对烈士的哀悼和尊敬,对敌人的痛斥和揭露,对斗争的教训和意义之总结等等是怎么凝聚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作为记叙文,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用得比一般的少,常和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这是为什么?本文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语段该怎么准确理解?上述种种,涉及深层阅读问题,或者说,涉及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是培养学生精读课文能力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作必要的点拨、提示,为他们理解课文搭桥,以优化他们的思维流程,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要轻易奉送结论。
此外,怎么寻找一个既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机制?【学习过程】知人论世(1)1926年3月18日青年学生的请愿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担任主席,他在会上说:“让我们用‘五四’精神,五州热血,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经验,不分界限的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2)3月18日下午鲁迅正在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知道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群众的消息后,无比愤慨,他在《无花的蔷微》的后六节中,把“投枪”和“匕首”指向敌人——反动军阀,他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三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1)
在审美中点燃学子心灵的明灯《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鲁迅先生的红颜知己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真是一字一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鲁迅先生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这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民的呐喊。
汹涌澎湃的感情和冷骏凝重的思考交汇,鲜明的表达了对生死选择的态度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把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和正义的坚守与维护的可贵形象定格在历史深处。
青年学生期待人生教育课,期待一个生机盎然的精神家园,渴求精神的滋养,心中需要一盏闪亮的明灯。
从这个角度讲,《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散文有更深的文学教育意义,它就成为让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塑造灵魂和思想的重要一课。
本案例主要把读写有机结合,以读促写,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创建一个高效、实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使学生喜于阅读、乐于写作。
常常微笑着的刘和珍从容面对死亡的悲壮,强烈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很多学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于是一行行饱含情思的文字从学生的笔尖流泻出来,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陶冶和思想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清全文思路,分析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培养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入情”的审美方法。
德育目标: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教学重难点:培养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入情”的审美方法。
三、教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文导入现代中国有这样一位先生:他是傲然挺立的中国脊梁,是永不磨灭的民族魂!他在苦闷中彷徨,在激愤中呐喊!同学们,这位先生是——鲁迅先生。
下面我们通过朗诵先生的诗句向先生表达崇高的敬意。
高中语文 第7课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新人教必修1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3.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感受鲁迅先生刚正的人格、高度的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学习难点】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学习过程】问题一鲁迅,1881—1936,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问题二、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洗涤.()惮.()攒.射()尸骸.()长歌当.哭()喋.血()杀戮.()殒.身不恤.()()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3、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问题三、问题探究1、集体阅读一、二部分,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2、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3、集体阅读第四、五两部分。
分析第四节,分别找出其中叙事、议论、抒情的句子,看看三者是如何和谐统一、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的?4、讨论分析课文第六、七两部分(1)第六部分用“煤”作比喻有什么作用?引用陶潜的诗应怎样理解?(2)阅读第七部分的内容,第2段的第2句话应怎样理解?。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句话应怎样理解?5、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必修1学案:第三单元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 Word版含解析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一、词语积累1.易混辨析:(1)徘徊·徜徉【辨析】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慢慢走”的意思,但二者侧重点不同。
作“慢慢走”讲时,“徘徊”侧重于有心事而长时间来回走;“徜徉”侧重于安闲自在地步行。
另外,“徘徊”还有比喻义,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则无比喻义。
(2)爆发·暴发【辨析】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
“爆发”指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暴发”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疫情等具体事物。
(3)竟然·居然【辨析】“竟然”和“居然”都是副词,都表示由于事情的结果因与原来的预期相反而感到意外的语气。
“竟然” 侧重表示“不该这样而这样”,语气较重。
“居然”可以表示“不应该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成为事实”,也可以表示“不容易这样而竟能这样”,用于前一种情况时语气比“竟然”轻,用于后一种情况时语气比“竟然”重。
“居然”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4)干练·熟练【辨析】两者都有从事某项工作有经验的意思。
但它们语义的侧重点不同。
“干练”指既有才能又有经验,侧重于“有才能”。
“熟练”指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侧重于“做得纯熟”。
2.易错识记:(1)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2)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3)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4)目不忍视: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也说目不忍睹。
(5)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
二、词语运用1.从下列各句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在横线处。
(1)人生充满了得意与失意,就像一张纸的正反面。
得意时徜徉花间小道不可忘形,失意时徘徊犹豫不必自弃。
(徘徊·徜徉)(2)一位双眼视力1.0的选手参加了视力残疾人柔道项目,并且拿了金牌……如此令人汗颜的一幕居然就发生在雅加达亚残会上。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 3.7《记念刘和珍君》
人教课标版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 领会写作意图, 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 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了解文章的思路, 把握本文的线索。
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听准答对问题的能力, 抓住要点, 灵活完整地复述比较复杂事情的能力。
【学习设想】对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 阅读本课文难点多。
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 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记念文章的写法, 为什么要这样?文章的内容很丰富, 对烈士的哀悼和尊敬, 对敌人的痛斥和揭露, 对斗争的教训和意义之总结等等是怎么凝聚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从表达方式上看, 本文作为记叙文, 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用得比一般的少, 常和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 这是为什么?本文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语段该怎么准确理解?上述种种, 涉及深层阅读问题, 或者说, 涉及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 学习这篇课文, 应该是培养学生精读课文能力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要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为他们理解课文搭桥, 以优化他们的思维流程, 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而不要轻易奉送结论。
此外, 怎么寻找一个既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 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机制?【学习过程】知人论世(1)1926年3月18日青年学生的请愿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3月18日上午10时, 在北京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 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担任主席, 他在会上说:“让我们用‘五四’精神, 五州热血, 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经验, 不分界限的联合起来, 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 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2)3月18日下午鲁迅正在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 知道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群众的消息后, 无比愤慨, 他在《无花的蔷微》的后六节中, 把“投枪”和“匕首”指向敌人——反动军阀, 他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 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 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 是一件事的开头。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7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7、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一八”惨案及刘和珍等烈士的事迹,牢记革命先烈对社会的贡献。
2、理解关键句子,深入领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深沉情感。
3、掌握反语、比喻等修辞方法。
过程与方法1、合作探究,透过语言挖掘深沉含义。
2、分析揣摩,理解疑难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革命烈士身上的崇高品格,理解鲁迅先生的“斗士精神”,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提升人生境界。
2、理解作者对文中三类人的态度及评价,感受作者深沉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教学难点】对抒情、议论性疑难句子的理解【教学时间】安排两个课时【问题思路】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一)背景介绍(二)自由朗读全文,疏通字词障碍,把握文章整体脉络(三)分析、理解第一、二部分①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②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③怎么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二、作业设计1、熟读第一、二节,背诵第二部分第一段2、重点预习第三、四、五节。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学习第三到七节阅读这几部分,看作者是怎样记念、怎样揭露的。
第一节里作者写到“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那么,在第三节和第五节里作者又写了刘和珍的哪几件事?这些说明了刘和珍的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由学生默读后回答。
二、合作探究1、本文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并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作者“纪念”“号召”的意图)三、作业设计1、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2、预习《小狗包弟》。
高中语文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纪念刘和珍君内容概览本单元的三篇散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所写的都是真实的人物,都充满浓烈的情感意蕴和厚重的人文意识。
三篇散文都是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愤怒、悲悼之情,发深邃、邈远之思(《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二是写伟人、名人之事,表赞美、颂扬之情,传活泼、幽默之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念刘和珍君》有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无比沉痛的悼念,有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的愤怒控诉,有对“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民的呐喊。
《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包弟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和对“文革”罪行的有力控诉。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梁启超,没有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去渲染他的丰功伟绩,而是从他学者身份的角度形象地描绘了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单元目标学习本单元的散文,既要品文,又要品人。
品文就是品赏文章的一般写法和语言艺术。
品人包括:品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品评人物的时代特色和社会意义。
学法点拨1.鼓励个性化思考。
如巴金是十年浩劫的受害者,也是无责任者,可他为什么要主动忏悔自己的“罪过”?如何评判他的忏悔意识?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
2.注意思考的深度。
如学习《小狗包弟》,可以深入思考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作者本人的心灵伤害和内心的反思过程。
3.重视心灵体验。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有崇高思想境界和丰富人文价值的散文,学习时,要将这些崇高神圣的精神作为养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要感受鲁迅愤怒如火、哀心如海的胸怀,学习鲁迅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第7课纪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课题:«记念刘和珍君»教者:周耀山上课班级:高一6班一、课前自主学习布置〔一〕、学教目的1、经过学习,先生能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情、澎湃的热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肉体。
2、让先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那个年代的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英勇肉体。
3、先生能看法革命政府的残酷以及革命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经验,珍惜明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兴盛贫弱而勤劳学习。
4、先生可以了解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
5、经过小组协作探求学习,先生能重点了解一些关键文句在文中的含义。
〔二〕、学教重点1、了解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理想意义。
2、学习作者的写法,品味精巧的言语。
〔三〕、自主学习自查详见«新新学案»〝基础·预习新知〞和〝探求·精研文本〞局部。
〔共8个效果,其中前4个效果为字词方面的基础知识效果,难度不大,只要少数先生出现错误,教员重点反省出错的先生;后4个效果难度大一些,可以让各小组代表解说,触及的文段,可引导先生朗诵。
〕二、重点难点探求〔教员依据先生的«新新学案»上的〝疑问效果记载〞停止整合,PPT出现〕:1、倒数第二段表达了鲁迅什么样的态度?〔柴小可、张炳晓、黑明梁〕2、作者说刘和珍是他的先生,然后又说不是他的先生,为什么?〔陈熙〕3、如何了解不在缄默中迸发,就在缄默中消亡这句话?〔孙思睿〕4、怎样了解〝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痛中……止境〞这个句子?〔曹子怡〕5、鲁迅为什么不前去请愿,他对请愿的态度是什么?〔杨晨悦〕6本文的写作顺利是什么?7、为什么开追悼会那天,鲁迅独自在礼堂外徘徊?〔周汉藤〕8、〝时间永是流驶……谣言的种子〞句子怎样了解?〔徐伊彤〕9、文章第三段最后一句话怎样了解?〔吴思颖〕10、如何了解〝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那一句?〔陈佳琪〕11、为什么详写刘和珍被击杀?〔郑博雅〕12、如何了解〝快意于我的痛苦〞?〔孟蕊〕13、兴起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孟蕊〕14、为什么鲁迅称刘和珍为〝刘和珍君〞?〔崔畅〕15、文中屡次写刘和珍浅笑、和蔼有何意图?〔刘欣、黑赫、孟晨曦〕16、为什么写刘和珍〝欣然〞前往请愿?〔谢诺〕17、为什么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而文中却写〝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关〞?〔邱霜〕18、文中〝煤的构成〞是什么意思?〔唐赛明〕19、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季龙〕20、既然是记念刘和珍的文章,为什么还写了其他的人物?〔姚晓娇〕21、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苟活到如今的我〞?〔郑子蕊〕三、学教方法指点:自主协作探求〔导学法〕〔略〕四、课堂协作探求〔针对先生的效果,组织先生经过自主协作探求,从而处置疑问,完成教学目的〕〔一〕导入前年,莫言取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为之喝彩,中国终于出了巨匠级的人物了!其实中国永远不缺少巨匠级的人物,早在上世纪之初,中国有团体被毛泽东称为:〝中国文明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就是鲁迅。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预备课【自主学习】一、阅读全文,搜集整理生僻字词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结合补充资料全面了解鲁迅以及文中的相关人物1、提取关于作家的重要信息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⒉、了解刘和珍等牺牲烈士四、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我的疑惑:(直接在文中将有疑点、难点、亮点的句段勾画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一、记念的缘由和目的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二、记念的内容④概写刘和珍遇害。
⑤描写刘和珍遇害细节。
⑥总结“三·一八惨案”教训。
三、记念的意义⑦评述惨案的深远意义。
第一课时——重点分析刘和珍形象1、简问简答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K12]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记念刘和珍君》【目标择定】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择定理由】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把握是散文教学的中心,要内容,先思路,要情感,先脉络,最后得出文章的写作目的,目标1、2直指这一目的。
理解句子的含义是高考考纲对散文阅读的要求,用鲁迅先生的作品,训练学生的理解句子的能力,不失为有益之举,目标3体现这一要求。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鲁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1.“君”是对人的尊称,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鲁迅却称她为“刘和珍君”,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令鲁迅尊敬?这些事迹表现出刘和珍怎样的品质?2.阅读第二节中的“真的猛士——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一段话,说说“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庸人”指的是什么人?“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又指的什么?3.文中有一些看似矛盾的话,如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请找出类似的话,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在第六节中,作者写到:“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全文思考:作者对刘和珍等人的“请愿”是什么态度?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再问再新】【助学资料】三一八惨案相关资料——/view/59605.htm?fromId=297892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寥落(liáo) 洗绦(dí) 踌躇(chú) 桀骜(jiéào)B.徘徊(pái huái)噩号 (è hào) 喋血(dié) 黯然(àn)C.一字不落(là) 浸渍(zì) 攒射(cuán) 绯红 (fēi)D.长歌当哭(dāng) 菲薄(fěi) 尸骸(hái) 屠戮(l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桀骜锋利无端喋血殒身不恤当之无愧B.百折不挠初露端倪按排工作人才摇篮C.筚路篮缕磨炼意志波澜壮阔永葆青春D.懒散作风毛骨耸然毫不气馁竞争激烈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愤怒地控诉反动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卑鄙无耻的流言。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一、学习目标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
2.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作者连线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曾经留学日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 正传》《故乡》《社戏》等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祝福》等收入小说集《彷徨》。
三、背景探寻饱含悲愤的记念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
会后,游行示威,在段政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鲁迅就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痛斥反动政府的凶残行径,揭露反动文人的丑恶嘴脸,深刻指出了烈士死难意义,总结了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
四、归纳整理1.字音①洗涤.( dí ) ②不惮.( dàn ) ③尸骸. ( hái ) ④桀骜..( jié ào ) ⑤寥.落( liáo ) ⑥赁.屋( lìn ) ⑦绯.红( fēi ) ⑧噩.耗 ( è ) ⑨菲.薄( fěi ) ⑩浸渍.( zì ) ⑪喋.血( dié ) ⑫黯.然( àn ) ⑬攒.射( cuán ) ⑭惩创.( chuāng ) 2.字形⎩⎪⎨⎪⎧ 踌 chóu 踌躇畴 chóu 平畴祷 dǎo 祈祷 ⎩⎪⎨⎪⎧ 喋 dié 喋血牒 dié 通牒谍 dié 间谍⎩⎪⎨⎪⎧ 殒 yǔn 殒身不恤陨 yǔn 陨石 ⎩⎪⎨⎪⎧ 惮 dàn 肆无忌惮殚 dàn 殚精竭虑3.词语(1)流逝·流失【辨析】 两者都有“失去”的意思。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熟读全文。尽力背诵2小节。
课
后
反
馈
课题
记念刘和珍君
主备课人
上课人
时间
年级
高一
班级
课
程
目
标
知识
与
能力
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过程
和
方法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第学时(总第学时)教案
集体备课
一.导入: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个人备课
1
请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参看多媒体幻灯显示),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清文章思路,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清正义与邪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者对词语的妙用,从而了解作者语言特色。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人物形象,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句子含义。
2.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学习难点】重点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预习案】预习课文、做好知识准备、扫清学习障碍(一)基础知识积累1. 疏通文意,给加点词语注音寥.落()菲薄.()长歌当.哭()当.铺()桀骜..()()喋.血()浸.渍()创.伤()攒.射()为虎作伥.()道观.()2. 解释词义,积累词语【寥落】稀少【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
【惩创】惩罚、惩治【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这是讽刺的说法。
意思是有些人快要忘记这件事情了吧。
忘却的救主,使人忘却的神。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鲁迅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情感。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殒,死亡。
恤,顾虑。
(二)作者作品介绍画出重要信息并背过(三)了解背景知识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①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2、合并归纳: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板书)3、齐声朗读第一、二部分,明确写作目的。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从一、二部分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①纪念死去的青年②写给段祺瑞政府和文人墨客(嘲讽、痛恨)③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4、作业:1.背诵第二部分【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局部的思路,明确刘和珍的形象。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词语、背诵二、理清文章局部思路。
1、理清三、四、五部分的思路问题设计:A、仔细阅读这部分的内容,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并找出文中的依据。
——明确:事迹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⑻中弹牺牲。
性格特征:温和、思想进步B、相比之下,反动势力的代表们又是怎样的?——明确:下劣凶残(中外杀人者、有恶意的闲人)C、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与反动势力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明确:对刘和珍的死时沉痛和惋惜;对反动派是揭露和嘲讽。
(完成板书)刘和珍——微笑温和(沉痛、惋惜)反动势力——下劣凶残(揭露、嘲讽)2、明确六、七小节的思想内容A、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六节,说说鲁迅先生对于进步青年徒手请愿的行为的态度态度,你对于这种行为又有何看法呢?——明确: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
学生自己的看法既要尊重也要及时评价,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智的行为准则:做事情要量力而为,任何行动之前都要尽可能地考虑事情的意义和结果。
B、阅读第七小节,这一节,鲁迅是在鼓励有志青年要继续前进。
这与前面对请愿的不支持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
前面是希望青年们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而这里是在鼓励青年们为了正义和革命勇敢前进的精神。
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
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
3、问题探究:谈谈你对刘和珍的认识,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明确:旨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正确评价人物的能力。
4、作业:熟读第四小节并背诵。
三、重点语句分析1、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明确:第一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第二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
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
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
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2、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明确: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
“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
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3、“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明确: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4、“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
“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
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6、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此”的内容包括:⑴对爱国者的崇敬⑵对执政府的愤怒;⑶对反动文人的憎恨;⑷对麻木民众的失望;⑸对社会现状的忧愤;⑹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⑺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 【学习小结】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板书:感情线索:悲、愤、激励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内容是较深的,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领会。
刘和珍等烈士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前行、前仆后继,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们的精神应该扩大到我们这一代,这也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
五、【作业】1、背诵第四部分【达标检测】1. 选出加点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B )A. 从.容(cóng) 不惮.(dàn) 桀.骜(jié) 菲.薄(fēi)B. 攒.射(cuán) 寥.落(liáo) 下劣.(liè) 长歌当.哭(dàng)C. 尸骸.(hài)屠戮.(lù)噩.(è)耗绯.(fēi)红D. 租赁.(lìn)立仆.(pú)浸渍.(zì)殒.(yǔn)身2. 比较下列各句,表达效果较好的一组是()①我虽没有亲见,但我知道刘和珍君是欣然前往的。
②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将更奋然前行的是真的猛士。
A. ①④B. ①③C. ②③D. ②④3. 对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反语)B.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夸张)C.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反复)D.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4. 对下列文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A.“真的猛士”是指“真正的革命者”。
B.“这”指代“真的猛士”。
C. 作者歌颂烈士的勇毅,又哀叹烈士生命的短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