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学

合集下载

地质地貌学重点复习

地质地貌学重点复习
26.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结构的化合物,形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27.岩石:指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28.层间水:为某些层状硅酸盐矿物所特有,水分子呈层状分布于矿物晶体结构层之间,随着水分的进入或脱出,结构层间的距离也相应地增大或缩小。
33.在地质学中,地质时代的划分单位从大到小主要由(宙代纪世)等,其中显生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34.在矿物的物理性质中,属于光学性质的有(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等,其中颜色又可分为(自色,他色,假色)三种,属于力学性质的主要有(硬度,解理,断口,脆性)和(延展性,弹性,挠性,比重)。其他物理性质有 (磁性,发光性,放射性,电性。)
3.地壳按其结构可以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样地壳)。
4.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即地球(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属于(岩石圈)以上的部分,主要由 (——)岩石组成。地壳厚度大致为地球半径的1/400,但各处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7km,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7km,(大陆)部分地壳最厚,如青藏高原厚达70多公里。
46.节理:是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二.填空题
1.层理是沉积岩由于形成中先后沉积下来的沉积物特点不同而呈现出的(岩石成岩构造)。
2.层状岩石呈一系列的波状而失去其连续完整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它是岩层受力后,发生弯曲变形的结果,其基本单位称为(皱曲),也就是岩层的一个弯曲,其基本形态又有(背斜)和(向斜)之分。
27.条痕是指具有矿物在条痕板上刻划后所留下的(粉末的颜色)。
28.岩浆是地壳深处和上地幔富含挥发性的复杂的(粘稠的熔融体)。

地质地貌学=流水地貌+冰川冻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地貌学=流水地貌+冰川冻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名词解释1、侵蚀基准面:通常把下蚀作用的极限称为侵蚀基准面。

2、河漫滩:是在一般年份河流高水位时,河水泛滥能淹没的谷底部分。

3、喀斯特作用: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4、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5、雪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限。

6、冰川:冰川冰在其本身的压力作用下能够沿山谷及斜坡流动,这种运动的冰川冰称为冰川。

7、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8、地下冰:冻土含有的冰,称为地下冰。

9、热融作用:由于受气候转暖或人为地砍伐森林和兴建工程建筑等因素的影响,使多年冻土的热量平衡遭到破坏,导致冻土层上部局部融化,并使上覆盖层自行下沉,这种过程称为热融作用。

10、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11、湖泊:是经常充满水的陆上洼地,它是在一定的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2、沼泽:是地表过度潮湿,其上生长有湿生植被,有时还有泥炭积累的地段。

13、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14、节理:是指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裂开的面称为节理面。

15、断层:当岩层受力后,两侧的岩层有显著位移的断裂,叫做断层。

二、填空1、地表流水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片状流水、沟谷流水与河流。

2、流水的搬运作用,包括对碎屑物的推移、跃移、悬移与化学溶解。

3、沟谷的形成与发展一般经过细沟、切沟、冲沟与坳沟。

4、根据泥石流中的物质组成与流态,可将泥石流分为粘性与稀性泥石流。

5、从横剖面上看,河谷主要由谷底与谷坡两部分组成。

6、喀斯特发育的基本条件包括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水的流动性。

7、可溶性岩石包括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卤盐类岩石三类岩石。

地质地貌学——第四章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全篇

地质地貌学——第四章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全篇

❖ (2)过渡相沉积(海陆混合相沉积) 发育于滨海地区。 其中主要包括三角洲相和澙湖相:

A、三角洲相

B、澙湖相
❖ (3)陆相沉积 大陆是遭受剥蚀的地区,但在相对低洼 部位可以接受沉积。和海相沉积相比,陆相沉积类型多种
多样,横向变化显著,地层对比也比较困难。沉积物中以
碎屑(砾、砂、泥)成分为主,有时含陆生动植物化石。

显生宙PH
元古宙PT 太古宙AR 冥古宙HD
地质年代简表——据王鸿桢、李光岑《中国地层时代表》(1990)简化
地质时代 代
新生代Kz
纪 第四纪Q
第三纪R
距今年龄值 (百万年)
生物演化
晚第三纪N
人类出现 1.64-23.3 近代哺乳动物出现
早第三E纪 23.3-65
中生代Mz
古生代 Pz
晚古生 代Pz2
of years old. Their substance was completely replaced by silica,
which preserved all the original details of form.
Trilobites preserved as fossils in rocks about 365 million years old.
(一)岩性地层单位

组是地方性的最基本的地层单位。凡是岩相、岩性
和变质程度大体一致的,与上下地层之间有明确的界限的,
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比较稳定的地层,都可以划分为一个组。
❖ 比组大的地方性地层单位叫群。凡是厚度巨大、岩性 较复杂而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无明确界限可以分组 的一套岩系,或者是连续的、在成因上互相联系的几个组 的组合,都可以划分成一个群。

地质地貌学

地质地貌学

地壳结构主要特点是什么?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有何差异?根据地壳组成物质的差异,将地壳分为两层;1、花岗岩质层花岗岩质层在地壳上部呈不连续分布,厚度0-22km,其在陆地上较厚,在海洋较薄或缺失;化学成分以硅、铝为主,故称硅铝层;密度较小,压力小,放射性高。

2、玄武岩质层玄武岩质层是花岗岩质层下面连续分布的一层,以莫霍面为下限,深达20-80km,各地不等,平均深33km。

化学成分除硅、铝外,铁、镁相对增多,故称硅镁层;密度大,压力大,温度大。

地壳分为:大陆型地壳(陆壳)、大洋型地壳(洋壳)陆壳:双层结构;地面起伏越大(高山、高原),地壳厚,莫霍面下凹洋壳:单层结构,地壳薄,莫霍面上凸简述鲍温反应系列,说明该反应系列矿物共生组合规律。

1922年美国鲍温在实验室观察相当玄武岩熔浆的冷却结晶过程并结合野外观察,得出玄武岩岩浆造岩矿物的结晶顺序以及它们的共生组合关系,称为鲍温反应系列。

从高温到低温岩浆结晶过程包括两个并行的演化系列:一方面为属于浅色矿物(硅铝矿物)的斜长石的连续固溶体反应系列,即从富钙斜长石向富钠斜长石演化(也就是从基性斜长石向酸性斜长石演化);在这个系列的演变过程中,矿物晶体格架没有很大改变,只是矿物成分发生连续的变化,实际上是连续的类质同像过程。

另一方面为暗色矿物(铁镁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即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的顺序结晶;在这个系列演变过程中,前后相邻矿物之间不是成分上的连续过渡,而是岩浆同早期矿物发生反应产生新矿物,相邻矿物的结晶格架也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温度下降,在岩浆晚期,此二系列合成单一的不连续反应系列,依次结晶出钾长石、白云母,最后析出石英。

鲍温反应系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岩浆中矿物的结晶顺序和共生组合规律,提供了掌握火成岩分类的简易方法。

纵列表示从高温到低温矿物结晶的顺序;横行表示在同一水平位置上的矿物大体是同时结晶,按共生规律组成一定类型的岩石;在纵列方向矿物相距越远,共生的机会越少。

地质地貌学

地质地貌学

绪论1、什么是地质学?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地质学:研究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

对象:地球内容:①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分布规律;②研究岩石圈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地质构造和发展规律;③研究岩石圈的发展历史及地球上的气候、生物演化规律;④地质学理论在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方面的应用。

2、地质地貌学与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有什么关系?P8第一章1、名词解释:重力异常:由于地球表面起伏相差很大,加上各地区的岩石种类和结构不一样,常导致实测的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不相符合,这种偏差称为重力异常。

地热增温率:通常把每向下加深100m温度增高的数值,叫做地热增温率。

地热异常区:如果某地的地热增温率大于该地区的平均值,则这一地区就叫地热异常区。

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角,叫磁偏角。

磁倾角:在磁极区,磁针直立(与水平面成90°),磁针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磁倾角。

剩余磁性:岩石在形成过程中获得的磁性叫剩余磁性。

2、地球从外部到内部分为哪几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3、何为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各有哪些形式?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内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掩饰的风化作用;流水、风、地下水、冰川、海洋、湖泊等外力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第二章1、名词解释:矿物:(狭义)指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类质同像:矿物的相当质点被性质相似的质点所占据而保持晶体结构不变的现象。

同质异像: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主要是生成时的温度、压力、溶液的酸碱度等)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解理:矿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

《地质地貌学》第二章地壳的组成物质和利用

《地质地貌学》第二章地壳的组成物质和利用
《地质地貌学》 第二章地壳的组成物质和利用
第一节 矿物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矿物的分类和主要矿物 第三节 矿物的识别和利用 第四节 岩浆岩(火成岩) 第五节 沉积岩 第六节 变质岩
第一节 矿物的基本特征
一、矿物的概念
矿物是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 物理性质的天然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自然界的矿物绝大多数呈固体状态存在,只有少数呈 液态(如石油、汞)和气体(如天然气)状态存在。
固体矿物大部分是呈结晶物质出现,即组成它的 各种化学元素的质点(原子、分子、离子等)都有 规律的排列,形成结晶格子构造,如石盐(NaCl) 中Na+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天然物 和Cl-呈立方形交替排列。
(1)一向延伸型。晶体沿一个方向发育,包括柱状、 针状和纤维状,例如普通角闪石、石棉和辉锑矿等。
(2)二向延伸型。晶体沿两个方向发育,即沿平面 方向发育,包括板状、片状和鳞片状,如黑钨矿、 云母和石墨等。
(3)三向延伸型。晶体沿三个方向大致相等发育, 包括粒状和等轴状,如石榴子石和黄铁矿等。
另一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形聚合而成的形 体,称为聚形。聚形的特点是在一个晶体上具有 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晶面。聚形的种类没有一 定的数目,常见的聚形有六面体、八面体聚、六 方柱与六方双锥聚形等。
2.晶体习性 在相同良好生长条件下,同种矿物晶体往往具有常
见的形态,称为晶体习性。根据各种晶体在三维空 间上发育的相对程度,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一向延伸型 (2)二向延伸型 (3)三向延伸型
(1)结核和鲕状。结核是矿物质点围绕某一中心, 自内向外生长成球状、凸镜状、团块状、不规则 状的集合体。如钙结核、锰结核、黄铁矿等结核。 大小和形状如鱼卵的结核集合在一起称为鲕状体, 如鲕状赤铁矿。

地质地貌学-名词解释

地质地貌学-名词解释

绪论地质学:研究地球(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表面特征及演化历史的科学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气候地貌学: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地貌形成演变特征和地貌组合特征岩石地貌学:研究不同类型岩石在外力剥蚀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构造地貌学: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农业资源:一般指农业自然资源,即一切可用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对象,包括农用地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及可提供植物养分的矿物资源地球基本知识重力:指地面某处所受地心引力和该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对流层:大气圈的最下层,密度最大,平均厚度10~12km,赤道地区约为16~18km,两极地区约为7~9km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分界面(地震波的传播速率发生急剧变化的面)古登堡面:地核与地幔之间的分界面软流层:上地幔的中部(约在50~250km处),存在一个塑性层,叫~。

软流层物质可缓慢流动,岩浆主要发源于此层中,一般认为地壳运功与此层有关。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包括整个地壳以及上地幔顶部)克拉克值:国际上决定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含量百分比,称为~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地质营力:使地壳发生变化的力量叫~矿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经各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自然产物,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

空间格子构造: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上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空间格子就是表示这种重复规律的几何图形结晶质:组成它们物质的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有序的排列成空间格子状构造的固体物质晶体: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有某种质点(离子、原子、络阴离子或分子)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的现象,称类质同象(或称同晶置换)同质异像: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主要是生成时的温度、压力、溶液的酸碱度等)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双晶:同种物质的晶体成有规划的连生。

地质地貌学考试重点(详解)

地质地貌学考试重点(详解)

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1、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层(2)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2、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第二章矿物1、矿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2、矿物的化学组成:类质同像——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

同质多像——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晶出不同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

3、矿物的理化性质(1)颜色:自色,他色,假色(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3)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4)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5)解理: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或无解理(6)硬度: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岩石——在各种不同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种矿物的岩石大理石、自然界中大部分岩石是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的,如花岗岩)4、常见矿物:绿帘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白云母,黑云母,蒙脱石,水云母,高岭石,正长石,钾微斜长石,透长石,斜长石,沸石,方解石,白云石,磷灰石,石膏,石英,钾盐,雄黄,雌黄, 第三章 岩石 一、岩浆岩 1、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岩浆形成、运移、冷凝成岩的整个活动过程称岩浆作用;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2、主要矿物:是指岩石中含量多并决定岩石大类和命名的矿物,其含量一般大于10%。

3、次要矿物:是指在岩石中含量较少,对于划分岩石大类并不起作用。

一般含量5%--10%,但可作为进一步划分岩石种属的依据。

4、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和晶粒相对大小,以及矿物间相互结合关系所表现的出来的岩石特征。

地质地貌学重点

地质地貌学重点

7. 岩浆: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8. 岩浆作用方式:
① 侵入作用: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
② 喷出作用: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
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其中逆掩断层:断面倾角 <45 °推覆构造:断面倾角 <30 °
平移断层 — 两盘水平错动(断面近直立)
枢纽断层—某些断层运动具有旋转性质,好像上盘围绕着一个轴作旋转运动
25.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13. 各种风化作用的相互关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同时发生、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物理风化使岩石破碎表面积增大,有利于水溶液的渗透为化学风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化学风化溶解了岩石中易溶物质,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从而加速了物理风化的进行。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又为生物风化的深入创造了条件。
地质地貌学
1. 地球重力分布:地表重力随纬度增加而增大,随地表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 地球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地震波的变化来研究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和流体,速度较快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速度较慢
3. 地质作用:作用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18. 岩石的相互转化: ① 不管什么岩石,一旦进入高温(大于 700 ~ 800 ℃)状态,岩石就将逐渐熔融成岩浆。岩浆在地下浅处冷凝成侵入岩,或喷出地表而形成火山岩。
② 出露到地表面的岩浆岩、变质岩与沉积岩,在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的共同作用下,可以经过风化、剥蚀、搬运作用而变成沉积物,沉积物埋到地下浅处就硬结成岩 -- 重新形成沉积岩。

地质地貌重点

地质地貌重点

绪论一、地质学的概念及特点1、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学科。

主要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变化和发展历史及古生物变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物质、运动形式、演化)2、地质学的特点(1)空间上的广阔性与地域上的差异性(2)时间上的悠久性(3)(地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4)地质记录的残缺性二、地貌学的定义及特点1、地貌学是介于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2、地貌发展的动力:地貌发展的动力来自地质作用中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三、地质地貌学与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关系1、土土壤的特性受母岩类型、地貌特征、地质演化史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的分类、区划、调查等方面,要考虑各地区具体的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土壤的改良利用大多数和当地地质地貌条件有关。

2、水(坎儿井、都江堰)合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寻求地面水、地下水的地质运动规律,寻找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根据地质条件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肥农业上所用的大多数肥料、农药、土壤改良剂都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因而这些矿物的开发对农业将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章一地球的形状“梨”形或旋转椭球体二、重力异常、磁异常、地热异常、剩余地磁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不相符合,这种偏差称为重力异常。

磁异常:地磁三要素实测值与正常值不一致的现象叫磁异常地热异常:地热增温率大于该地区的平均值叫地热异常剩余地磁:岩石在形成过程中所获得的磁性三、圈层结构(岩石圈、软流层概念;三个分层界面)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连续包围在地球最外面的空气圈,主要组成为N(78%)、O(21%)、Ar(0.93%)CO2、水蒸汽及少量的尘埃。

根据大气的性质、成分等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层。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 /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而厚度最簿,并随纬度、季节而不同,在高纬地区平均8~9km ,中纬地区平均10~12km,低纬地区平均17~18km,夏季大于冬季。

地质地貌学

地质地貌学

地质地貌学地质地貌学是许多科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探索和了解地球构造过程的科学和研究手段。

它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地质地貌的演化、发育及其影响的分析,特别是局部的地质地貌特征,地质地貌学直接关系到地球的演化与变化。

地质地貌学研究的内容一般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层面指的是探讨整个地球上大自然界的景观构造与结构,即地质地貌的演变过程和构成要素,包括构成地质地貌外貌的地形和地貌特征、景观类型、分布状况、演变历史、形成机制、形成条件等。

微观层面则关注于地表特征的尺度、结构和动力的演变,例如碎屑层、滑动层、填充层等。

地质地貌学的研究涉及多个科学,包括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生态学、土木工程和农业等学科。

其研究内容及方法还有广泛的应用,既涉及矿物学、岩石学、化学、物理学,也涉及遥感学、图形学和计算机技术等。

因此,地质地貌学的研究为多学科融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地质地貌学的研究思想是基于地质地貌学的多学科理论。

地质学的大量调查、实验和研究的结果表明,地质地貌的演变过程是复杂的,主要涉及到地质演化和地貌变化的多种因素,包括物质条件、能量条件、生物条件、成因条件和解释条件等。

因此,地质地貌学不仅要了解和研究地质地貌外貌的演化过程,而且要分析、探究和解释这种过程所影响的特定参数。

地质地貌学的研究不仅提供了有关地质演化和地貌变化的重要科学知识,还为其他多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同时,地质地貌学也为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如规划城市环境建设、建立工程的基础及其他有关的工作等。

此外,地质地貌学还与环境保护、地理景观保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地质地貌学是一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学科,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在地质地貌学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了解和研究地质地貌的演化过程,从而推动地质学的发展,为人类开发和发展地球构造提供重要参考。

地质地貌学是一种研究和教育的科学,它不仅研究地质地貌演变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也起到科学教育、科学思维培养以及科学文化普及的作用。

地质地貌学 第一章 地球的基本知识

地质地貌学 第一章 地球的基本知识
地球的基本知识
03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球体,自西向东轻微倾斜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地球的测量学参数: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质量约5.97×10^24千克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核、地幔、地壳等
地球的构造与组成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核、地幔、地壳
地球的外部构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球的主要成分:铁、镍、硅、铝等元素
地球的地质历史: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等理论
地球的运动与变化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形成
04
地壳运动的形式与原因
地球内力作用:板块构造、地震、火山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等
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质地貌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添加标题
地质地貌学在环境保护中的挑战与前景:尽管地质地貌学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获取和分析的难度、跨学科合作的需求等。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地质地貌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添加标题
地质地貌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通过研究地质地貌特征,可以了解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地貌学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07
地质地貌学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矿产资源开发:地质地貌学为矿产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水资源开发:地质地貌学研究地下水循环系统,为水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能源资源开发:地质地貌学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资源开发:地质地貌学为农业资源开发提供土壤、气候等方面的数据支持

地质地貌学 pdf

地质地貌学 pdf

地质地貌学地质地貌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地质和地貌特征的学科,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预测地质灾害以及规划人类活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地质地貌学的文章:地质地貌学:探索地球表面的奥秘地质地貌学是一门跨越地质学和地理学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质和地貌特征。

通过深入了解地质地貌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预测地质灾害以及规划人类活动。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质地貌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

一、基本概念地质地貌学中的“地质”指的是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化历史,而“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形态及其形成和演变过程。

因此,地质地貌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尺度,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等多个领域。

二、研究内容地质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貌形态与分类:研究各种地貌形态的特征、分类和形成机制,如山地、平原、河流、湖泊、海岸等。

岩石圈与构造地貌:研究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和运动,以及构造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2、气候地貌:研究气候因素对地貌形态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地表过程的作用。

3、水文地貌:研究地表水的运动、侵蚀和沉积作用,以及水文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4、土壤与土地利用:研究土壤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5、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地质地貌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实地调查、室内实验分析、遥感技术应用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获取丰富的地质地貌数据,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

1、野外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获取第一手的地质地貌数据,如地形测量、岩石类型鉴别、土壤剖面观察等。

这些数据对于理解地表过程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室内实验分析:通过实验室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各种地质和土壤样品的成分、结构和性质。

例如,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可以分析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通过土壤理化分析,可以了解土壤的性质和形成过程。

地质地貌学

地质地貌学

地质地貌学一.名词解释1.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2.地壳:指地球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3.类质同象:在一定结晶条件下,矿物晶体中部分质点的位置被另一种化学性质相似的质点所替代,但不破坏本身的结晶格架,这种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4.同质多象: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如温度、压力、介质性质等),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晶体,形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都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象。

5.波痕:沉积过程中,沉积物由于受风力或水力的波浪作用,而在沉积层面上遗留下来的波浪的痕迹。

6.风化壳:从整个岩石圈来看,上层部分都是风化残余物(包括就地堆积的与经过搬运的),它们构成一层薄薄的外壳叫做风化壳。

7.蠕动: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及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缓慢移动的现象。

8.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地面形态发生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

9.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来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甚至化学成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

10.矿物:是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天然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11.硬度: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如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12.解理:矿物受打击后,沿着一定结晶方向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13.岩浆作用:岩浆形成、运移和冷凝成岩的整个活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14.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

15.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16.风化作用:地壳岩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17.崩塌:斜坡上的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向下崩落,称为崩塌。

18.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和岩体,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地质地貌学

地质地貌学

地质地貌学绪论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2.地质学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4.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

5.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形】6.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7.地貌形成答案原因(1)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2)地质构造[顺构造、逆构造](3)地貌形成的动力[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8.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1)内力作用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2)外力作用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3)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4)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1.地球的圈层结构(1)外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内圈层【地壳、地幔、地核】2.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Km,莫霍面之上称地壳;之下称地幔3.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898km深度。

此界面之上到莫霍面称地幔。

此界面之下到地心,称为地核。

4.地壳分两层:上层为硅铝层(花岗岩层)只有大陆有,大洋缺失,下层硅镁层(玄武岩层)大陆大洋都有第二章矿物1.多数矿物是化合物、晶质体、固体2.类质同像——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

3.同质异(多)像——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晶出不同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平均密度是5.517g/m2地球的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在地下若干深度处密度呈跳跃式变化。

地球的重力一般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当把地球作为一个理想的扁球体,其内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时所计算得到的重力称为理论重力值。

由于海拔、周遭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差异所导致的实测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所得称之为重力异常。

比理论值大则为正异常,比理论值小则为负异常。

(异常的大小取决于矿石与周围岩石的密度差、矿体的大小以及矿体的埋藏深度——以之为理论依据进行找矿和地质调查称之为重力勘探【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之一】)古地磁学:地质历史时期岩石的剩余磁性研究地磁场方向与变化,用于研究地球演化。

地磁特点:1磁极与地理极不一致,有西偏趋势。

2地磁异常: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与理论值不符。

3地球的磁场被压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磁层4 磁场成因尚不明确地内温度随深度增加的速度地温梯度平均值=30C/100m或0.030C/m地热增温级——每地温增加1℃增加的深度。

单位:米/ ℃;一般地区为33m/ ℃。

地热的主要来源:1放射性元素蜕变生热2地球收缩增温3重力分异增热4自转减速增热地球的圈层结构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晶体受力后常沿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节理是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断裂构造。

解理和节理的区别1、解理是指矿物晶体受力后常沿一定方向的平面破裂的这种性质,用来区别不同的矿物质不同的晶质矿物,解理的数目,解理的完善程度和解理的夹角都不同。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在样品和显微镜下区别不同的矿物质。

解理可分为五级:最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或称无解理。

2、节理是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

岩石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节理包括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两大类。

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利用未上釉的瓷片(条痕板)上刻划来观察条痕的颜色。

只适用于硬度低于瓷片的矿物。

造岩矿物种类少,仅有二、三十种。

其中最重要的有七种造岩矿物:正长石、斜长石(二者又统称长石类矿物)、石英、角闪石类矿物(主要是普通角闪石)、辉石类矿物(主要是普通辉石)、橄榄石、方解石。

火成岩中医岩浆岩为主,岩浆——产于上地幔或地壳深处,富含挥发组分、天然成分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火成岩的构造主要有1块状2流纹3流动4气孔5杏仁鲍温反应系列生物化学岩类中含有生物化石(古生代以来)沉积岩构造主要有1层理构造2层面构造3结核4生物化石变质岩的构造特征是1片理构造(片麻、片状、千枚、板状、条带状)2块状3变余黏土属于沉积碎屑岩亚岩类中的黏土岩类,由黏土矿物组成(主要来源于母岩的风化产物)分布较多的为高岭石黏土,高岭石为主,具有吸水性、可塑性、吸收性、耐火性、烧结性等特点。

是陶瓷工业,耐火材料工业的重要原材料。

膨润土,蒙脱石为主,吸水膨胀,用于铸模、陶瓷、钻探等,漂白土与之相似但钙含量较高,含钠较少,强吸附性,可吸收色素,胶状物等,用作脱色剂和漂白剂。

岩层产状主要有1水平岩层2倾斜岩层3直立岩层4倒转岩层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地震火山带的分布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3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4大陆断裂谷地震带坡地重力地貌的类型1崩塌(斜坡上的碎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移动)按照发生的地貌部位和崩塌方式又分为山崩、塌岸和散落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1)地形条件——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2)地质条件——岩石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岩性(3)气候条件——风力及风速,雨水,温差等(4)地震因素(5)人为因素——工矿采挖,毁林开荒等2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影响因素:地下水——岩土体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而失去稳定;地表水——河水侵蚀、降雨或融雪导致土壤侵润;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地震;人为因素——人工挖土,坡地堆积,爆破开山等3土地蠕动(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破移动)成因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或湿度变化而引起的斜坡碎屑和土壤颗粒的物理性质改变,植物根的生长、动物践踏同样有助于斜坡上的土屑蠕动;斜坡上的裂隙、动物洞穴或植物腐烂留下的空洞也会造成土地蠕动。

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地部分为河漫滩。

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

条件:固体物质的补给、泥石流水体补给、沟谷条件因素1地质——构造破碎带/岩石风化/高山地区厚冰碛/强烈地震等带来的大量固体碎屑2水文气象——集中降雨、快速冰雪融化、冰湖溃决3地形——沟谷坡度4人类经济活动——开矿、采伐、破荒、过度放牧等。

洪积扇是山麓地段因为山地河流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堆积而形成的半锥形堆积体,平面呈扇形而得名。

结构主要是1顶部粗砾石沉积2过渡区砂砾沉积3边缘细砂粘土沉积4河漫滩细砂沉积或冲积平原沙土沉积5河流及河床沉积冲积平原是在构造沉降区域由河流带来的大量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

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原河谷底地超出一般洪水位线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坡地上的作用过程。

类型主要有1根据阶地结构和形态特征——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埋藏阶地2根据阶地面形成时的水动力状态划分——侵蚀状态阶地、均衡状态阶地、加积状态阶地3根据河谷发展的轮回划分——贯通接地、局部阶地分水岭是指把相邻的两个水系分隔开来的河间高地。

河流袭夺——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的水系演变。

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以及其形成的水文地理现象和地貌现象。

由之形成的地貌为岩溶地貌。

影响岩溶作用的因素1气候——温度降水和气压2生物———动植物生长和活动3地质因素——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和地质构造岩溶水的运动特征是——速度流态多变影响岩溶形态;地表1融沟和石芽2落水洞和竖井3漏斗4溶蚀洼地5溶岩盆地6干谷、盲谷和伏流7峰林峰丛和孤峰地下1洞穴2地下河和岩溶泉冰川地貌类型1冰蚀地貌2冰碛地貌3冰水堆积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有:温度降水量和地形第四季冰期由老到新鄱阳(恭兹冰期)——间冰期——大姑(民德冰期)——间冰期——庐山(里斯冰期)——间冰期——大理(玉木冰期)我国冻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地区、西北高山区、青藏高原地区热喀斯特洼地是因为温度升高、地下冰融化引起的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各种洼地,这种塌陷过程因为成因与温度有关而类似喀斯特过程所以称之为热力喀斯特。

冻土地貌类型有:石海石河石冰川、多边形构造土(冰楔砂楔)、石环石圈石带、冰核丘、土溜阶坎、热喀斯特洼地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

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是构成冻土地貌的主要原因影响:1冻融风化是指土层或岩层裂缝中的水,在冬季或夜晚温度下降发生冻结时把岩石涨裂,并因冻结膨胀产生压力而把裂缝附近的岩石压碎成块石和更细的物质,它是冻土区一种最普遍的冻融作用形式. 2冻融扰动是指在多年冻土活动层内发生的,因受冻涨挤压而引起的一种土层结构的塑性变形现象3冻融泥流是指冻土层上部解冻时,融化的水使松散土层达到饱和状态,这种饱含水的土具有可塑性,在中立作用下发生沿斜坡蠕动的现象。

风力作用——风吹地面将沙粒吹离地表以悬移、跃移和蠕移等方式进入气流中运动,对地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包括了风蚀、搬运、风积三方面。

其中搬运作用又有悬移、跃移、蠕移。

风化壳是地球表面岩石圈被风化后形成的残积层。

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成因:成壳岩石的矿物组成。

石灰岩风化过程中,主要是方解石的化学淋失,风化速度较快,残留物少,风化壳浅薄,按不同岩石的风化速度大小,可排列成如下次序: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砂岩页岩。

影响风化壳形成的外因首先是大地构造单元。

在构造稳定的平坦地形条件下,风化壳形成的速度大于侵蚀速度,有利于形成深厚的风化壳;其次是生物气候条件。

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具有地带性特点的风化壳。

在干旱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微弱,形成的风化壳较为浅薄。

再次是时间因素,同一种岩石在同样的生物气候条件下由于风化作用的持续时间不同形成的风化壳类型和特点也不一样。

风蚀地貌的类型:石窝、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风积地貌的类型:信风型风积地貌——星月性沙丘、纵向沙垄;季风-软风型风积地貌——星月性沙丘链、横向沙垄、梁窝状沙地;干扰型风积地貌干旱区荒漠的类型1岩漠2砾漠3沙漠4泥漠黄土主要由粉粒组成,颜色呈棕黄、灰黄或褐黄,具有大孔隙和垂直节理特征。

在一定压力下浸水产生湿陷的土称湿陷性黄土,不产生湿陷的称非湿陷性黄土。

多孔性、垂直节理发育、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沉陷性。

主要有黄土沟间地、黄土沟谷、黄土谷坡地貌和独特的黄土潜蚀地貌。

海岸地貌是由波浪、潮汐和沿岸流作用于海岸带陆地而形成的地形起伏。

分为由海蚀作用形成的海蚀地貌和由海积作用形成的海积地貌。

基岩海岸的岸坡经海蚀作用形成的陡崖为海崖,海蚀崖前形成的基岩平坦台地即为海蚀平台。

海岸侵蚀地貌——塑造海岸侵蚀地貌的主要动力因素是波浪和潮流﹐但高纬度地带的海岸还受到冰冻的侵蚀﹐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岸则受到丰富的地表水和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的侵蚀。

海岸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除与沿岸海水动力的强弱和海岸的纬度地带性有关以外﹐还受组成海岸的岩性的抗蚀能力所制约。

结构致密﹑坚硬岩石海岸﹐抗蚀能力较强﹐但因裂隙和节理发育﹐多海蚀洞﹑海蚀拱﹑海蚀柱﹑海蚀崖。

松软岩石海岸﹐抗蚀能力较差﹐海蚀崖后退较快﹐易形成海蚀平台。

石灰岩海岸﹐在海水溶蚀下具有独特的蜂窝状海蚀地貌形态。

海蚀地貌通常被作为判别地区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的标志之一。

海岸堆积地貌——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移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形态。

按海岸物质的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砂砾质海岸地貌、淤泥质海岸地貌、三角洲地貌、生物海岸地貌等(见海岸地貌)。

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形成原因,可分成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5大类型。

海岸动力作用:波浪、潮汐、海流、海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