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一、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1.家庭因素(1)父母的教育观念。

父母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他们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引导和培养。

如果父母过分强调竞争,忽视合作,那么幼儿可能难以形成分享意识。

(2)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幼儿具有示范作用。

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分享行为,幼儿会潜移默化地学会分享。

(3)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和谐、亲密,幼儿更容易学会分享。

反之,家庭氛围紧张、冷漠,幼儿可能难以形成分享行为。

2.社会因素(1)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幼儿社交的重要方面。

同伴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幼儿学会分享。

如果幼儿同伴关系良好,他们更容易形成分享行为。

(2)社会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不同,这也会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

3.个体因素(1)性格特点。

性格外向、乐观的幼儿更容易学会分享,而性格内向、敏感的幼儿可能在这方面存在困难。

(2)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分享行为会逐渐发展。

3-6岁的幼儿分享行为最为明显。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1.家庭层面(1)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庭和谐、亲密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学会分享。

(2)树立正确教育观念。

父母要认识到分享的重要性,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学会分享。

(3)发挥榜样作用。

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分享行为,为幼儿树立榜样。

2.社会层面(2)开展分享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分享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分享。

3.个体层面(1)关注幼儿个体差异。

教师和父母要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学会分享。

(2)培养幼儿自我意识。

通过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分享的重要性。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个体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爱心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分享中收获快乐,健康成长。

在家庭因素方面,其实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探讨。

比如,父母的交流方式也会影响幼儿。

如果父母在交流中经常使用“我们”而不是“我”,这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团结和合作,从而更容易学会分享。

父母共同养育行为及其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父母共同养育行为及其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父母共同养育行为及其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父母共同养育行为及其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引言:养育孩子是每个父母的责任和使命,而如何进行共同养育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父母间的共同养育行为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父母共同养育行为的定义、重要性,并分析其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正面影响。

一、父母共同养育行为的定义父母共同养育行为是指父母之间在育儿过程中的互动和合作。

这包括了共同制定教育方针、共同分担养育责任、共同参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共同实施教育方法等。

父母共同养育行为强调了夫妻两人之间的协作和互助,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二、父母共同养育行为的重要性1. 优化家庭环境:父母共同养育行为可以帮助创造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环境。

夫妻间的充分沟通和合作可以减少冲突和争吵,从而为孩子提供稳定和温暖的成长环境。

2. 促进孩子行为发展:父母共同养育行为能够提供充分的关注和指导,有助于孩子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父母共同参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

3. 培养积极价值观和社交能力:父母共同养育行为能够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夫妻的合作和认同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社交合作、团队精神的榜样,提高其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父母共同养育行为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1. 培养独立性与责任感:父母共同养育行为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独立性和责任感。

在共同制定教育方针和规矩的过程中,小学生逐渐学会了自主决策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2. 增强情绪管理能力:父母共同养育行为能够教会小学生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

夫妻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冲突处理方式可以成为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的范例,促使其学会正确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3. 培养合作与分享精神:父母共同养育行为帮助小学生培养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夫妻之间的配合与合作以及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共同参与,能够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氛围,培养其分享与帮助他人的意识。

如何教育孩子关于友谊和合作的重要性

如何教育孩子关于友谊和合作的重要性

如何教育孩子关于友谊和合作的重要性友谊和合作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通过教育孩子关于友谊和合作的重要性,他们能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的技能,并且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教育孩子关于友谊和合作的重要性。

首先,父母和教育者可以通过身教的方式向孩子们传达友谊和合作的价值观。

孩子们会模仿他们周围人的行为,所以成年人应该成为友善、尊重他人和乐于助人的模范。

父母和教育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展示友谊和合作的行为,例如与邻居互相帮助、家庭中一起解决问题、与他人分享等。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会理解到友谊和合作是如何促进和谐关系的重要因素。

其次,教育者可以在学校或幼儿园中提供友谊和合作的教育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是团队合作的游戏、小组项目或分角色扮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将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并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此外,教育者还可以组织讨论会,让孩子们分享他们自己的友谊和合作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将更好地理解友谊和合作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另外,家长和教育者可以使用图书和故事书来教育孩子关于友谊和合作的重要性。

儿童图书中经常涉及友谊和合作的主题,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孩子们可以学习到如何与他人建立友谊,如何共同合作,以及如何解决冲突。

同时,家长和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情节和角色行为,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友谊和合作的理解。

此外,家长和教育者还可以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更多的友谊和合作机会。

这可以是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参加学校或社交团体的俱乐部,或参加体育、音乐或舞蹈团队等。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将会结识更多的朋友,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共同努力以达成目标。

最后,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赞赏和奖励,以鼓励他们表现出友谊和合作的行为。

当孩子们展示出友善、合作和分享的行为时,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赞美。

儿童教育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合作精神

儿童教育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合作精神

儿童教育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合作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儿童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关注。

除了传统的学习知识技能外,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合作精神是指孩子通过与他人积极互动,共同协作,达到共同目标的能力。

下面将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探讨儿童教育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合作精神。

一、家庭教育中的合作教育1. 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展示合作的重要性。

比如,父母可以在家庭中分工合作,共同处理家务事情,让孩子看到合作是一种正常的行为。

2. 兄弟姐妹关系的培养如果有兄弟姐妹,家长可以通过培养兄弟姐妹之间的合作关系来帮助孩子培养合作精神。

父母可以引导兄弟姐妹共同参与一些小组活动或者游戏,让他们学会沟通、协商并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 家庭活动的组织家长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家庭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共同参与来培养合作精神。

比如,可以组织一次家庭烹饪活动,让孩子们合作准备食材、烹饪菜品,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分享、互助和团结合作。

二、学校教育中的合作教育1. 团队合作的项目学校可以开展各类团队合作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比如,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让他们共同协作,为社区服务。

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升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能力。

2.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难题。

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学生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项目,让学生在合作中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 学校社团与团队活动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各类社团与团队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合作。

比如,学校可以成立乐队合唱团、舞蹈团等文艺社团,让学生在集体排练中体验合作的乐趣。

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还提升了他们的艺术细胞和团队合作能力。

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

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

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字数:3679 字号:【大中小】〔摘要〕研究选取192名小学生为被试,通过情境实验和问卷测查,探讨了父母教育价值观和同伴关系对其合作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小学生合作行为发展具有年龄阶段性,在四年级之后才有显著发展;女生合作水平高于男生,女女配对的合作水平高于男女配对和男男配对;朋友间的合作水平高于陌生同伴;父母教育价值观中的好行为和关系性对合作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知识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合作行为;小学生〔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9-0010-04一、问题提出合作行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一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的行为。

合作行为作为儿童典型的亲社会行为之一,其发生发展一直受到教育者和家长的极大关注。

以往研究对影响儿童合作行为的内部因素和情境因素进行了广泛探讨,但对社会文化因素如家庭、同伴交往等研究尚不多见。

依据生态系统观,儿童的发展是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家庭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目前只有谢晓非等人(2000)探讨了家长的工作价值观与幼儿合作行为的关系,发现越重视经济利益或越有支配他人欲望的家长,孩子的合作倾向越低,而父母的审美价值与幼儿的合作倾向正相关。

他们同时发现合作行为在朋友之间出现的频率高于非朋友间。

据此我们认为父母的教育价值观,即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认为什么最重要,同样会影响儿童的合作行为,而且小学生应与幼儿一样,倾向于与好朋友合作。

另外,以往研究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总体发展趋势以及性别、性别配对的影响作用尚未达成一致性结论。

本研究也将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二、研究方法(一)被试随机选取大连市某小学二、四、六年级学生192名,其中二年级64人,男生37名,女生27名;四年级64人,男生31名,女生33人;六年级64人,男生30人,女生34人。

小学生同伴关系对学习的影响研究

小学生同伴关系对学习的影响研究

小学生同伴关系对学习的影响研究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同伴关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影响着孩子们的社交发展,还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为小学生的学习创造积极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则可能导致学习障碍和心理压力。

首先,积极的同伴关系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孩子们在学校中有一群友好、互相支持的同伴时,他们会更愿意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回答问题。

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感受到了被接纳和认可,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这种互动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更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而且,当看到同伴们都在努力学习时,个体也会受到激励,产生“我也要努力”的想法,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良好的同伴关系还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改进。

小伙伴们在相处的过程中,会分享学习经验和技巧。

有的孩子可能善于总结知识点,有的孩子可能在记忆方面有独特的方法,通过交流,大家可以相互借鉴,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向同伴学习如何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来完成作业和复习功课。

这种相互学习和启发,对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同伴关系对于小学生的情绪调节和压力应对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

这时,好的同伴能够给予安慰、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压力,调整心态,重新振作起来面对学习中的挑战。

反之,如果孩子在学校中与同伴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冲突或者被孤立,那么他们在面对学习压力时可能会感到更加无助和孤独,这种不良情绪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然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则可能给小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比如,同伴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且不健康,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过度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有的孩子为了在同伴中脱颖而出,可能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如抄袭作业、作弊等,这不仅违背了学习的原则,还会影响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家庭教养方式对高年段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高年段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高年段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高年段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其教养方式对孩子的社交技能、情感发展和人格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同伴关系逐渐变得重要,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因此,理解家庭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对于优化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将综述国内外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同伴关系影响的相关研究,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争议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包括研究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揭示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具体影响机制,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以优化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健康发展。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儿童心理学和社交关系理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文献综述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态度。

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对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逐渐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

在现有研究中,家庭教养方式通常被划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忽视型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强调父母的温暖、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情绪和社会技能,从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相反,专制型和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小学生出现行为问题、情绪困扰和社交障碍,进而对其同伴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研究还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同伴关系之间的中介变量。

例如,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观念、儿童的性格特点等都可能影响家庭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

如何帮助小学生处理同伴关系问题

如何帮助小学生处理同伴关系问题

如何帮助小学生处理同伴关系问题导言:同伴关系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它们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情感发展,还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同伴关系问题常常会导致孩子们感到困惑、焦虑甚至沮丧。

因此,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处理这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方法和策略,旨在帮助小学生有效地处理同伴关系问题。

一、鼓励沟通和表达感受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开放式的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小学生在同伴关系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寻找解决办法。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建立一个安全、包容的环境,鼓励孩子们表达他们的感受和观点。

同时,我们也可以分享类似的经历,并提供积极的建议和指导。

二、教授解决冲突的技巧冲突在同伴关系中是不可避免的,教授小学生解决冲突的技巧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解决冲突策略,例如:倾听对方观点、寻找共同点、寻求妥协等。

通过经常性的角色扮演和模拟情境,让孩子们学会如何理智地处理冲突,以及如何在冲突中保持情绪稳定。

三、培养友善和合作的价值观念友善和合作是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基石,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和游戏来培养小学生们的友善意识和合作能力。

例如,设计小组合作项目,鼓励孩子们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同时指导他们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分享资源,并相互尊重。

四、提供积极反馈和支持小学生在处理同伴关系问题时需要我们的支持和鼓励。

当他们表现出积极的互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我们应该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同时,我们也要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肯定,树立自信心,以应对挫折和困难。

五、建立积极的班级文化一个积极的班级文化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们参与班级活动,培养友谊和团队精神。

此外,我们可以共同制定班级规则和准则,让孩子们共同遵守并且参与其中,从而建立秩序和尊重。

六、寻求专业支持在一些严重的同伴关系问题上,我们可能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家园合作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家园合作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家园合作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1. 引言1.1 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家园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家园合作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而学校则是孩子接受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场所,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积极、和谐的成长环境。

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园合作可以共同制定并执行养育计划,确保幼儿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得到一致的养育指导。

家园合作可以互相配合,共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

家园合作还可以加强幼儿与家长、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起积极的家校互动关系,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家园合作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只有家庭和学校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才能真正帮助幼儿建立积极健康的人格和品德,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家庭和学校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2. 正文2.1 家园合作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园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园合作可以通过共同制定并遵守规范性行为准则,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可以相互配合,形成一致的行为规范,使幼儿能够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得到一致的引导。

家园合作还可以通过定期交流的方式,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

家长和老师可以共同讨论幼儿的行为表现,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通过家园合作,幼儿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得到了更为一致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接受教育,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园合作还可以通过共同参与幼儿的教育活动,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帮助幼儿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幼儿的教育活动,可以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让幼儿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成员合作与协调

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成员合作与协调

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成员合作与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在家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因素之一,而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也能够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往往通过观察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来学习和模仿。

如果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和睦相处、相互合作,孩子也会从中汲取正能量,学会善于合作和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家庭成员之间的协调可以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理念。

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如果存在分歧或者矛盾,容易造成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混乱和偏差。

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密切沟通,协商一致,确立共同的教育原则和价值观,以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一致的引导和支持。

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也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只有在一个稳定、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才能够感受到安全和爱,从而健康成长。

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父母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尤为关键。

父母应该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育儿,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时,父母之间也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协商一致,以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形成统一战线,做到有序教育,有效引导。

除了父母之外,其他家庭成员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祖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同样至关重要。

他们可以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共同陪伴孩子成长,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爱和关怀,为孩子树立更多的榜样。

因此,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形成合力,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总之,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团结一致,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同伴关系的关系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同伴关系的关系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同伴关系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健康状态,而同伴关系则是指小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各种交往与互动关系。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同伴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作用。

一、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首先,同伴关系促进了小学生的社交能力的提升。

在同伴的交往中,小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合作,培养了友谊、合作和互助的意识。

其次,同伴关系提供了一个情感支持的社会环境。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扰,而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持,减轻他们心理上的负担。

此外,同伴关系还为小学生提供了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机会。

通过与同伴进行比较和互动,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心。

二、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然而,同伴关系并非始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

在一些情况下,同伴关系可能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首先,同伴关系中的排斥和歧视行为会给小学生带来心理伤害。

小学生正处于敏感期,对于同伴的评价和态度非常敏感,一旦受到排斥和歧视,可能会陷入自卑和忧郁的情绪中。

其次,同伴关系中的冲突和欺凌行为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小学生在面对欺凌和冲突时往往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和压力。

同时,这些负面的同伴关系也可能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业成就。

三、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同伴关系的发展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同伴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了解,并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其次,教师要给予小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合作活动和团队项目,鼓励小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合作。

研究实践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

研究实践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
( )实 验 材料 1
9mX5m 塑 封 卡 片 共 8 ,每 套 2张 ,一 张正 面 印 e e 套
利 益或 越 有 支 配他 人 欲 望 的家 长 ,孩子 的合 作 倾 向越 低 , 有 字母 C ,另 一 张 印有 字母 D ,每 张卡 片 背 面 印有 游 戏规
而父母的审美价值与幼儿 的合作倾 向正相关 。他们 同时 则 。记 录 纸 。
发 现 合 作 行 为 在 朋 友 之 间 出现 的频 率 高 于 非 朋 友 间 。据 此 我 们 认 为 父 母 的教 育 价 值 观 , 即父 母 在 养 育 孩 子 的过 且 小 学 生应 与 幼儿 一样 ,倾 向于 与好 朋友 合 作 。
( 2)实 验过 程
在 学生 熟 悉 的 教 室 内 ,1 名 被 试 ,8 实验 员 ,1 6 名 名 桌 子 的一侧 。主 试 宣读 指 导语 : “ 天 我们 来 做 个 出卡 片 今
本研究也将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
二 、研 究 方 法 ( )被 试 一

个 出 D,则 出 c者 得 1 ,出 D者 得 4分 ;如 果 两 人 分
都出 D ,则 两 人 都 得 0 。游 戏 共 进 行 1 轮 ,结 束 后 给 分 0 得分 前 3名 的 同学 或 小 组 发 奖 品 。 ”确 定 被试 听懂 规 则 后
程 中认 为 什 么 最 重 要 , 同样会 影 响 儿 童 的 合 作 行 为 ,而 主 试 。每 两 名 被 试 背 靠 背 坐 在 桌 子 的 两 边 ,实 验 员 坐 在
另 外 ,以 往 研 究 对 小 学 生 合 作 行 为 的 总 体 发 展 趋 势 的游 戏 。游戏 规 则 是 这样 的: 次游 戏 时 两 人 各 出一 张卡 每 以 及 性 别 、性 别 配 对 的影 响 作 用 尚 未 达 成 一 致 性 结 论 。 片 ,如果 两人都 同时出 c ,则各得 3 ;如果 一个 出 c 分 ,

家庭教育中的友谊与合作

家庭教育中的友谊与合作

家庭教育中的友谊与合作友谊与合作是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友谊与合作关系对于塑造孩子的性格、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友谊与合作的培养需要父母关注孩子的需求与感受,并与他们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中友谊与合作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践建议。

友谊是家庭教育中的基石。

父母与孩子应该是彼此的朋友和伙伴,而不仅仅是权威的管教者。

建立友谊关系可以让家庭成员更加亲密,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父母应该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并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

通过与孩子平等对话和交流,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内心世界。

与友谊相伴随的是合作。

在家庭中,合作是一种共同努力的过程,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为家庭共同目标做出贡献。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和决策,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通过合作,孩子可以学会与人合作、分担责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了培养友谊与合作精神,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家庭成员应该经常进行互动和交流,例如一起吃饭、看电影、做游戏等,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个人空间,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决策和解决问题中有所贡献。

同时,父母也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充当他们的导师和伙伴,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家庭中的友谊与合作还需要建立在明确的规则和约定之上。

父母应该与孩子共同制定家规和行为准则,让孩子明白家庭中的规矩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制定的。

同时,父母还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需求,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只有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理解,他们才会愿意与父母展开友好合作。

家庭教育中的友谊与合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父母需要耐心、关爱和理解来建立与孩子的友谊关系。

只有家庭成员之间真诚友善的相处,才能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培养孩子的友谊与合作精神。

总结起来,友谊与合作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培养孩子的合作与交往能力

培养孩子的合作与交往能力

培养孩子的合作与交往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合作与交往能力已经成为孩子成功发展的
重要素质之一。

这种能力不仅对孩子的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他们未来的社交、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都应该重视并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合作与交往能力。

为什么培养这种能力是重要的
合作与交往能力是指孩子在与他人互动中展示出来的沟通、协作、包容、倾听等行为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在职业发展中,这些素质也是非常关键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与交往能力
1.榜样力量:家长和教育者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们
应该展现出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态度,以此激励孩子学习和
模仿。

2.团队活动:让孩子参与团体活动,如团队运动、合
唱团、戏剧表演等,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帮助孩子理解他人
的感受和需求,提高他们的倾听和包容能力。

4.解决冲突:教导孩子学会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妥善
处理,而非逃避或激化冲突。

5.鼓励互助: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让他们懂得
在困难时向他人寻求帮助,也愿意帮助他人。

结语
培养孩子的合作与交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耐心和指导。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这方面的教育,让他们成为具备良好合作与交往能力的人。

这不仅有益于他们的个人成长,也有助于他们未来的社交和职业发展。

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

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

据报道,英国有个家庭举家迁往澳大利亚,原因是孩子的小伙伴全家已决定迁往那里,为了不使孩子中途失去伙伴,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这个家庭为什么这样重视孩子的伙伴呢?因为他们的孩子生性怯懦,从小就什么都怕,连毛毛虫都不敢碰。

而邻居家的孩子却天生胆大,喜欢玩些有点惊险味道的游戏。

两个孩子结成伙伴后,胆小的孩子也渐渐地变得勇敢起来了。

约教教育专家表示,伙伴教育不仅体现在伙伴之间的彼此影响、互相激励上,同时,通过与小伙玩耍,孩子可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逐步走向“社会化”。

但是,当今社会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缺乏同伴之间的相处经验,导致步入社会后的人际交往技巧更是缺乏。

父母应重视伙伴教育,为孩子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让他们结识更多的小伙伴。

那么,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孩子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和较强的社会技能,对儿童的性格、个性品质、行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约教教育专家谈到,首先,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在孩子的集体生活中,只有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属于自己的小伙伴,孩子才能真正融入到集体并去体验那种归属感。

其次,良好的同伴关系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促进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

再次,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会彼此分享自己的经历,比如一个孩子说国庆期间我去哪里玩了,看到了什么,其他的小朋友也会跟着分享类似的经历。

最后,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

孩子之间良好的同伴关系和良好的亲子关系一样,能使孩子产生安全,轻松的感觉。

那么,怎样教育儿童发展同伴关系呢?首先,学会把孩子的爱埋在心里,不溺爱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特殊的一员,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互相帮助、互相照顾,自己更应该尊敬长辈、孝敬长辈。

试论家庭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试论家庭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试论家庭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1.家庭教育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从微观系统(microsystem)看,家庭教育对幼儿同伴关系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干预态度及方式上。

(1)亲子关系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婴儿期安全依恋与学步期与学龄前期的社会交往能力存在相关。

安全的依恋关系在同伴中比较受欢迎,能够与其他学龄前儿童建立更和谐更有支持性的友谊;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使儿童的社交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矛盾依恋的婴儿既一心想着母亲又容易对母亲发怒,到学步期和学龄前期容易成为爱哭闹的、易受打击的和易遭拒绝的儿童。

总之,依恋的安全性与跟同伴相处时的行为之间的这些联系,反映出年幼儿童在最重要的依恋关系中的经历怎样影响着他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观点,影响着他们与同伴相处时的技能,以及他们的情绪状态。

安全的亲子关系主要通过高质量的亲子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幼儿和父母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如:父母在与儿童交流时眼睛看着儿童,儿童对父母说话时,父母及时作出回应;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以同样的方式和技巧去对待同伴,和同伴交流时,会认真倾听并作出回应,交流时看着对方的眼睛,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2)父母的干预态度、方式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父母对同伴关系的干预主要表现在:父母主动为幼儿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同伴交往的社会性技能。

社交能力比较强的学步期和学龄前期儿童的父母会给子女安排与其他儿童玩耍的机会。

他们常常会把自己孩子交往失策归因于暂时的可确定性的因素(例如:她很疲惫,我们让他玩的太久了,小组成员太多了等等)。

另外,还有社交不良儿童,他们的父母可能会忽视为孩子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还会把自己孩子的同伴交往失策归因于更内在的性质(如攻击性的孩子天生如此)。

同时,这些父母不重视社会技能的重要性,认为教孩子社会性技能是学校或者其他受过这方面专业训练的人的工作。

[6]注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父母会有意为幼儿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如:常常邀请小朋友来家做客,把幼儿的活动区布置的温馨、舒服,为幼儿提供适宜、充足的游戏材料。

同伴群体对儿童品德发展的积极影响

同伴群体对儿童品德发展的积极影响

同伴群体对儿童品德发展的积极影响同伴群体对儿童品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同伴群体是他们最主要的社交圈子,他们相互交流、影响和学习。

同伴群体中的互动和交流,能够促进儿童的品德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首先,同伴群体可以提供给儿童一个相互合作和分享的环境。

在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中,儿童会明白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并且学会分享和关心他人。

例如,在玩耍的过程中,如果一个小朋友帮助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他就会得到同伴的赞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合作和分享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善良品德。

其次,同伴群体能够给予儿童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感。

儿童会在同伴群体中寻找和接受自己的归属感,让自己成为一个团队的一部分。

当他们发现自己与同伴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时,他们会更加坚定和积极地践行这些品德。

例如,在班级中,如果一个小朋友在做正确的事情,其他同伴也会效仿他,由此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

再次,同伴群体提供了儿童模仿和学习的机会。

儿童常常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同伴群体中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将对他们产生影响。

儿童会模仿同伴的言行举止,包括他们的谦让、友善和宽容等品质。

如果同伴群体中有一个明智、善良和尊重他人的人,儿童也会受到其积极影响,逐渐发展出类似的品质。

此外,同伴群体可以给予儿童情感支持和鼓励。

在同伴群体中,儿童会相互之间表达友善和互助的情感,给予对方关心和鼓励。

当他们在道德行为上取得成功或面临道德困境时,同伴的鼓励和支持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勇气和动力,让他们坚定自己的正确道德信念。

最后,同伴群体还可以给予儿童自信和自尊心。

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儿童会发现自己在同伴之间具有特长和优点,这会增强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当他们体验到同伴的赞美和认可时,他们会更加自信,愿意为了维护自己的品德而付出努力。

然而,同伴群体对儿童品德发展也可能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同伴压力、争吵和欺凌等。

因此,家庭和学校应该与同伴群体紧密配合,提供积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儿童在同伴群体中受到正确引导,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生为什么容易受到同伴影响如何引导他们做出正确选择

小学生为什么容易受到同伴影响如何引导他们做出正确选择

小学生为什么容易受到同伴影响如何引导他们做出正确选择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容易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做出正确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为什么容易受到同伴影响以及如何引导他们做出正确选择。

一、小学生为什么容易受到同伴影响1. 认同感的需求:小学生在经历自我认知和建立自我身份的阶段时,更加需要被同伴接纳和认同。

他们希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被他人接受。

因此,他们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以便获得认同感。

2. 学习和模仿的需求: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阶段,他们会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和成长。

同伴的行为和选择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行为模式。

3. 自我意识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构建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

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塑造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并促使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如何引导小学生做出正确选择1. 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鼓励小学生与积极向上的同伴交往,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

积极的同伴关系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选择正确的行为模式,并在交往中互相影响,共同成长。

2. 激发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鼓励和支持,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当他们有了更强的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就能更好地抵御他人的不良影响,做出正确的选择。

3. 提供榜样和引导:为小学生提供积极的榜样,例如优秀的老师、家长和社区领导等。

这些榜样以身作则,影响小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

同时,适时给予小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建议,帮助他们理解正确的选择的重要性。

4.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教育应注重培养公正、助人为乐、尊重他人等正确价值观,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5. 启发思考和决策能力:帮助小学生培养思考和决策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行为的后果和对自己的影响。

让他们在做出选择之前思考,并鼓励他们基于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

父母如何促使孩子尊重团队合作精神

父母如何促使孩子尊重团队合作精神

父母如何促使孩子尊重团队合作精神在当今社会,团队合作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无论是在学校、工作还是生活中,团队合作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往往是从小培养起的。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亲近的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促使孩子尊重团队合作精神呢?1. 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举止往往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如果父母在家庭中能够展现出积极的团队合作精神,比如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分担家务等,孩子自然会从中学习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离不开良好的沟通。

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进行日常对话、倾听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等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

只有懂得倾听和表达,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团队合作中。

3. 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团队合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而分享意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父母可以通过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物品,或者参与公益活动,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和重要性。

4. 培养孩子的承诺意识在团队合作中,信守承诺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可以教育孩子要言出必行,做到说到做到。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团队中获得信任,并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5. 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参与集体活动是培养孩子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比如运动会、文艺表演等,让孩子在集体中学会协调、合作和分享。

6. 给予适当奖励和鼓励当孩子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时,父母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这种正向激励可以让孩子更加坚定地走向团队合作之路,并且激发他们更多地去尝试和学习。

结语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引导者和陪伴者。

通过以上几点方法,父母可以有效地促使孩子尊重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能够游刃有余地展现出团队协作的能力。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够注重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为他们打下坚实的成长基础。

小学生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和引导研究

小学生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和引导研究

小学生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和引导研究引言:小学时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同伴间的互动、合作和冲突都对小学生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并引导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同伴关系的重要性1.1 同伴关系的定义同伴关系指的是同龄儿童之间建立起的互动关系,包括亲密朋友、游戏伙伴等。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同伴关系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同伴关系能够促进儿童的情感发展,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与同龄人互动,儿童能够学会分享、尊重他人、解决冲突等社会技能。

同时,同伴关系也能够帮助儿童建立自我身份认同,增强自信心。

1.3 同伴关系的类型同伴关系有积极型、消极型和独立型三种类型。

积极型同伴关系表现为合作、友善、互助等正向行为;消极型同伴关系表现为冲突、排斥、敌对等消极行为;独立型同伴关系则是指儿童与同伴相对独立而不积极互动。

第二章同伴关系中的挑战与困扰2.1 同伴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同伴关系中,小学生可能面临排斥、欺凌、冷漠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甚至造成心理伤害。

2.2 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同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儿童个体特质、家庭环境、学校文化等。

儿童的性格、兴趣爱好、社交技能等也会对同伴关系产生影响。

第三章引导小学生的同伴关系3.1 家庭的引导作用家庭是儿童最重要的社会化环境,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和同理心。

家长应该关注儿童的同伴关系,并与儿童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互动。

3.2 学校的角色学校是儿童社交化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合作活动、培养合作精神来促进同伴关系的积极发展。

同时,学校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防止欺凌和排斥行为的发生。

3.3 教师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组织各种合作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字数:3679 字号:【大中小】〔摘要〕研究选取192名小学生为被试,通过情境实验和问卷测查,探讨了父母教育价值观和同伴关系对其合作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小学生合作行为发展具有年龄阶段性,在四年级之后才有显著发展;女生合作水平高于男生,女女配对的合作水平高于男女配对和男男配对;朋友间的合作水平高于陌生同伴;父母教育价值观中的好行为和关系性对合作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知识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父母教育价值观;同伴关系;合作行为;小学生〔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9-0010-04一、问题提出合作行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一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的行为。

合作行为作为儿童典型的亲社会行为之一,其发生发展一直受到教育者和家长的极大关注。

以往研究对影响儿童合作行为的内部因素和情境因素进行了广泛探讨,但对社会文化因素如家庭、同伴交往等研究尚不多见。

依据生态系统观,儿童的发展是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家庭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目前只有谢晓非等人(2000)探讨了家长的工作价值观与幼儿合作行为的关系,发现越重视经济利益或越有支配他人欲望的家长,孩子的合作倾向越低,而父母的审美价值与幼儿的合作倾向正相关。

他们同时发现合作行为在朋友之间出现的频率高于非朋友间。

据此我们认为父母的教育价值观,即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认为什么最重要,同样会影响儿童的合作行为,而且小学生应与幼儿一样,倾向于与好朋友合作。

另外,以往研究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总体发展趋势以及性别、性别配对的影响作用尚未达成一致性结论。

本研究也将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二、研究方法(一)被试随机选取大连市某小学二、四、六年级学生192名,其中二年级64人,男生37名,女生27名;四年级64人,男生31名,女生33人;六年级64人,男生30人,女生34人。

各年级被试平均年龄分别为8.29岁(SD=0.54),10.19岁(SD=0.38),12.30岁(SD=0.45)。

被试的父母也为调查对象,填写父母教育价值观问卷,115位母亲、77位父亲参加了本次测查。

(二)研究工具1.合作行为实验借鉴李幼穗等人的实验范式,采用3×2×2(年级×性别×同伴关系)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年级、性别、同伴关系(好朋友、陌生同伴)为自变量,合作行为得分为应变量。

(1)实验材料9cm×5cm塑封卡片共8套,每套2张,一张正面印有字母C,另一张印有字母D,每张卡片背面印有游戏规则。

记录纸。

(2)实验过程在学生熟悉的教室内,16名被试,8名实验员,1名主试。

每两名被试背靠背坐在桌子的两边,实验员坐在桌子的一侧。

主试宣读指导语:“今天我们来做个出卡片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 每次游戏时两人各出一张卡片,如果两人都同时出C,则各得3分;如果一个出C,一个出D,则出C者得1分,出D者得4分;如果两人都出D,则两人都得0分。

游戏共进行10轮,结束后给得分前3名的同学或小组发奖品。

”确定被试听懂规则后开始游戏,实验员对本组两名学生的出牌进行记录,主试控制实验过程并保证被试没有信息交流。

实验分为两种情境:一种情境是两名被试是好朋友关系;另一种情境是两名被试来自不同班,彼此间不熟悉。

每种情境各进行6次实验。

实验结束后根据游戏规则统计分数,发放奖品。

(3)计分记录被试出C的次数,1次计1分,出C次数越多表明被试合作行为水平越高,同时分别记录被试单向出C和双向出C的频次,作为单向合作和双向合作的分数。

2.父母教育价值观问卷该问卷由杨丽珠等人(2010)编制,包括独立性、坚韧性、好行为、知识性、关系性5个因素,共32题。

对问卷做主成分因子分析发现,5个因素可以解释77.54%的总变异,所有项目与原问卷的分类完全符合,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本研究中各因素的Alpha系数在0.862到0.954之间,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数据处理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方差和回归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一)小学生合作行为发展的年龄、性别特点对合作行为总分进行年龄和性别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表1 不同年级、性别被试合作行为总分的平均值(标准差)进一步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年级主效应显著,F(2,186)=5.377,P<0.01,事后检验(LSD)发现,二、四年级间差异不显著,二、六年级(MD=-0.891)和四、六年级(MD=-1.031)间差异显著,说明小学生合作行为在二、四年级间发展不大,甚至略有下降,四年级之后才显著发展;性别主效应显著,F(1,186)=7.988,P<0.01,女生的合作行为平均分(6.04)高于男生(5.26)。

实验过程中发现,在同伴提名选择好朋友进行游戏时,大部分被试选择了与自己同性别的同伴,因此我们继续考察不同性别组合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分别对合作行为总分、单向合作、双向合作进行3个组合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配对下合作行为的平均值(标准差)注:﹡﹡p<0.01结果显示,合作行为总分、双向合作组间差异显著,分别进行多重比较(LSD)发现,女女配对的合作行为总分显著高于男男配对、男女配对,女女配对的双向合作显著多于男男配对。

(二)同伴关系对合作行为的影响首先采用t检验分析好朋友或陌生同伴对合作行为总分、单向合作和双向合作的影响。

表3 不同同伴关系下合作行为的平均值(标准差)注:﹡p<0.05结果表明,合作行为总分、双向合作在好朋友、陌生同伴间差异显著,小学生在与好朋友进行游戏时,合作行为水平更高,双方配合较默契。

(三)父母教育价值观对合作行为的影响进行合作行为总分对父母教育价值观各维度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合作行为对父母教育价值观的逐步回归分析注:﹡﹡p<0.01,﹡﹡﹡p<0.001回归分析表明,关系性、知识性和好行为进入回归方程,其中关系性和好行为对合作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知识性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说明父母重视培养孩子的关系性和好行为,能促进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发生,相反过于重视学习成绩,会降低其合作倾向。

四、讨论(一)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年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合作行为在小学阶段并不是简单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多或减少,其发展具有阶段性。

在二、四年级间发展缓慢,甚至略有下降,四年级之后才显著发展,到六年级时达到高峰。

在学龄初期,随着生活环境的丰富和学习任务的增加,儿童的竞争意识和学业成就动机逐渐发展起来,且这阶段儿童还未突破“社会自我中心”,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较低,很少考虑别人的想法,只注重游戏活动本身及自身的利益,其竞争策略的发展要早于合作策略。

而到了五、六年级,随着交往经验的增多,儿童同伴交往的需求增大,为了被同伴接纳,个体必须减弱自利意图,趋向合作。

而且随着社会规范认知、心理理论等能力的发展,儿童的合作策略在五年级发生转折,日趋多样和有效的合作策略直接促进了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发展。

当然,学校长期品德养成教育的积淀也使高年级儿童更倾向于合作。

在性别、性别配对差异上,发现女生的合作行为多于男生,女女合作水平高于男男合作,男女合作水平居中,这与赵俊茹的研究结果一致。

而张丽玲等人研究认为男男合作比率高于女女合作, 男性比女性更具合作性。

出现这种差异除了受实验范式的影响,也与本研究中的任务目标结构更具竞争性有关。

以往研究已发现女孩有较强人际关系敏感性,更注重同伴的评价, 因而更看重合作,而男孩更看重竞争,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因此,在面对“决策困境”时,男孩的竞争意识往往成为主导倾向,且坚信对方也有同样的想法,双方的消极期望直接导致男男配对合作水平最低,而女女配对的双方对彼此的期望更积极一些,可能会为得到均衡的得分而选择合作。

至于男女合作水平低于女女配对,可能与小学阶段男女儿童大多与同性别同伴交往,男女生间的信任程度不如女生间的高有关。

(二)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小学生在面对好朋友时合作倾向更高,双向合作频次也显著增多,验证了以往的研究结论。

同伴关系主要指同伴间的亲密关系,相互信任和依赖程度及情绪情感体验等。

小学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的意愿、技巧及能力都不断提高,在高年级已形成稳定的友谊。

友谊作为一种特殊的同伴关系,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提高社会技能,而且可以向儿童提供社会支持。

小学儿童出于对友谊关系的珍视,往往会采取各种办法促进友谊的发展,而相互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友谊的重要基础。

而且,伴随交往经验的增加,小学儿童的认知性、情感性观点采择能力不断发展,能够推测不同对象的思想和意图,理解他人的感觉或情绪。

朋友通过长时间相处,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信赖,易在较积极的合作预期下做出合作行为。

而在面对陌生同伴时,无法对对方的反应做出准确预期从而降低了合作倾向。

另外,朋友间合作水平高也是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

传统观念认为好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同甘共苦、不分彼此,这种观念在成人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

因此家长和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观念灌输给儿童,使儿童觉得好朋友之间进行合作是理所当然的。

而陌生同伴间缺乏亲密性,不合作也不会带来消极的社会评价,因此合作行为总分及双向合作分数较低。

(三)父母教育价值观对小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父母教育价值观反映了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的重心,包括生活、学业以及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

研究发现,父母注重孩子好行为和关系性的培养,儿童的合作行为水平高,相反,注重知识性的培养,儿童合作行为水平低。

好行为指父母关注孩子良好品德的发展,具体包括孝顺、有礼貌、谦让等。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模仿榜样,同时其对孩子不断进行引导,使儿童较早习得了社会道德规范,并在遵守这些规范时获得了正向的社会反馈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强化了儿童的好行为,而这种行为倾向泛化到同伴交往过程中就表现为更易合作。

关系性指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父母帮助孩子理解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同时提供较多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技巧,在儿童出现人际冲突时能协助分析和解决,这既能提高孩子的交往意愿和技巧,也能增加其良好的人际交往经验,形成对友谊的重视。

这种重视在同伴交往中就表现为注重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在面对需竞争的情境时,能根据任务目标和对象灵活地作出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别人的选择,从而达到维持人际和谐,避免同伴排斥的目的。

而知识性主要指父母强调孩子的学业进取。

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使孩子具有较强的竞争心理和成就动机,形成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在既需要合作又需要竞争的情境下,更倾向于选择竞争策略使自己获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