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里巎巎草书《张旭笔法卷》得钟王笔意
蒙古人书法写的如此之好,康里巎巎《述笔法》赏析
蒙古人书法写的如此之好,康里巎巎《述笔法》赏析康里巎巎是蒙古人中能在书法艺术上独树旗帜者。
《述笔法》是康里巎巎39岁时书,全文1000多字,3米多长。
此年龄段的精力、笔力都在上升阶段,气盛力强,通篇充满了气势的跃动,还有青春光洁的华美造型。
从形态上看,似王羲之草书,也与唐人孙过庭的《书谱》十分接近,所不同的是康里巎把字形的安排美化了。
这似乎是大多元代书法家的心意,喜美观,恶残缺,注重于外在的形象,摒弃那种粗服乱头的草草了事。
这当然是一种美感的需要,它的源头可以追到东晋的那些潇酒倜傥文人身上,追到王羲之的笔下。
美观、洁净、意气风发,此时的康里巎巎做到这一点,他的字里行间也就都是晋人韵味。
《述笔法》中,技法娴熟是一目了然的。
康里巎巎是么灵活自如地使转着笔锋,走笔天成而妙,其速也多暗合古人。
他用笔十分精细,没有因娴熟而出现残破,或者萌生烂熟的市井气味。
在兔起鹘落的敏捷中,笔、墨的交替和谐,看不出耽搁、犹豫。
这给欣赏者一个很深的印象,从情绪上看,畅达情思,感发志气,因而笔不停辍,文不加点,可谓心手双畅。
康里巎巎笔法的娴熟可以从草法中看出。
草法是写草书的大法,严格遵循草法,除了无误之外,草法的掌握使书写更有秩序、更加顺畅,通常一笔而过,一字就在瞬间完成了。
从《述笔法》中,我们看到康里噯巎对草法的谙熟,用笔先后、短长、虚实,都在一个连贯的动作中完成,快捷、简便,草法要诀已尽在其中。
因此我们是完全可以相信他日书三万字的说法,严格的依照草法,举笔似宿构,毫无舛误。
康里巎巎在元代要有自己的书法风格,才可能不落赵孟颍的门径。
那么,他在哪方面与赵孟類有所差别呢?我们从前人的一些评说不难看出,康里巎巎自有一种风采陶宗仪认为:“笔画遒媚,转折圆劲;”瞿知董认为:“子山平章书似公孙大娘舞剑器法,名擅当代;”康有为则直说:“惟康里子山奇崛独出。
”这些评说都比较接近。
以“舞剑器”喻康里巎巎书,是何意?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软舞两大类,剑器舞属于健舞之类,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和顿挫淋漓的节奏,满堂旋转,骖翔龙舞,结束也特别利落,雷霆收怒,江海凝光。
韩愈论张旭草书—寓万象奇幻,发一己至情
韩愈论张旭草书—寓万象奇幻,发一己至情中唐时期,大文学家韩愈所撰《送高闲上人序》论及张旭草书。
此文是篇“赠序”,作者无意专论书法,然而却凭着其高卓的文艺观,切实而精要地道破了草书乃至整个书法艺术创作的真谛,对后世启发至大。
《序》中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
喜怒窘穷、优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前一层说,草书之于张旭,纯乎是抒发各种情感、心绪的手段;后一层说,其草书形态寄离着万象的奇幻。
总之,前者独崇草书的表情功效,后者盛赞草书生动、丰富的意象特质,从而由内涵到形态,完整地概括了草书乃至各体书法创作的要义。
韩愈认为,所有文艺创作都是“不平则鸣”的体现。
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送孟东野序》)推及书法,其逻辑的结论当是“人之于书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书。
”在韩氏心目中,“草圣”张旭即是个中杰出的代表。
韩氏说他无论是喜是怒、是哀是乐,凡“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即是说,草书创作之于张旭,犹如他的表情和说话一样,简直成了他宣泄情感心绪的一种本能。
这从张旭的“颠”可以得到印证。
史称“世呼张颠”,颠即颠狂,它其实是一种超凡的人格精神,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状态。
杜甫赞云:“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饮中八仙歌》)可见其不顾礼法,罄露真性的品格。
史载他“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
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新唐书.李白传》)即他每每借助酒力,使自己达到一种不可控制的颠狂、诞妄状态,从而在草书的态意挥洒中,把郁积胸中的激越、炽烈情感尽情发泄出来。
我们想见他“以头濡墨而书”的情景,真不知他是在书写,还是在发泄;而这样挥洒出来的竟是“不可复得”的神品。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元史 巎巎列传》原文及翻译
《元史·巎巎列传》原文及翻译元史原文:巎巎字子山,康里氏。
祖燕真,事世祖,从征有功。
巎巎幼受业国学..,博通群书。
其遇事英发,掀髯论辩,法家拂士不能过之。
始受.承直郎、集贤待制,迁.兵部郎中,转.秘书监丞。
奉命往核泉舶,芥视珠犀,少不留目。
累迁至礼部尚书。
国制,大乐诸坊咸隶礼部,遇公宴,众伎毕陈。
巎巎视之泊如,僚佐以下皆肃然。
先是,文宗励精图治,巎巎尝以圣贤格言讲诵帝侧,裨益良多。
顺帝践祚,巎巎侍经筵,日劝帝务学。
帝暇日欲观古名画,巎巎即取郭忠恕《比干图》以进,因言商王不听忠臣之谏,遂亡其国。
帝察其真诚,虚己以听。
巎巎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缄默。
大臣议罢先朝所置奎章阁学士院及艺文监诸属官。
巎巎进曰:“民有千金之户,犹设家塾,延馆客,岂有堂堂天朝,富有四海,一学房乃不能容邪!”帝闻而深然之。
巎巎以重望居高位,而雅爱儒士甚于饥渴,以故四方士人皆宗之,萃于其门。
达官有怙势者,言曰:“儒有何好,君酷爱之。
”巎巎曰:“世祖以儒足以致治,命裕宗学于赞善王恂。
世祖尝暮召我先人坐寝榻下,陈说《四书》及古书治乱,至丙夜不寐。
世祖喜曰:‘朕所以令卿从许仲平学,正欲卿以嘉言入告朕耳,卿.益加懋敬以副朕志。
’今汝言不爱儒,宁不念圣祖神宗笃好之意乎?且儒者之道,从之则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人伦咸得,国家咸治;违之则人伦咸失,国家咸乱。
汝欲乱而家,吾弗能御,汝慎勿以斯言乱我国也。
”达官色惭。
既而出拜.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明年,复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
至正五年五月辛卯巎巎感热疾卒家贫几无以为敛帝闻之震悼其所负官中钱台臣奏以免之。
巎巎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
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巎巎列传》)译文:巎巎字子山,隶属康里氏。
他的祖父燕真,侍奉元世祖,跟随世祖南征北战,建立战功。
巎巎自幼在国子监读书,博览通晓群书。
他遇事时,英气勃发,撩起胡须,侃侃论辩,即便是忠臣贤士也超不过他。
巎巎起初被任命为承直郎、集贤殿待制,升为兵部郎中,转任秘书监丞。
张旭草书的特点是什么及代表作
张旭草书的特点是什么及代表作张旭草书的特点是什么及代表作张旭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张旭草书的特点简介,欢迎阅读。
希望能帮到大家!张旭简介: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张旭出生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钦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大约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
在书法方面,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张旭草书的特点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
他的楷书端正谨严。
规矩至极,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
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
如此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可谓惊世骇俗。
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
”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张旭的草书看起来很颠狂,但章法却是相当规范的,他是在张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础上升华的一种狂草。
细观察其书体绝无不规则的涂抹,很多细微的笔画、字间过渡,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绝无矫揉造作之感。
张旭的草书是在激越情感牵动下促使节奏加快,似金蛇狂舞,又如虎踞龙盘,表现一泻千里之势。
由于在线条的动荡和质感上加入了盛唐的艺术气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狂放的草书风格。
在诸多书体当中,草书是一种特殊书体,除本身特征外,它还兼含有其他书体的美学素质,因此是书法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书体。
中国历代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行
《伯远帖》
自然流畅,俊丽秀雅
陆机
草
《平复帖》
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
隋
唐
五
代
智永
草
《千字文》
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
贺知章
草
《草书孝经》
笔力遒健,风尚高远
张旭
草
《肚痛帖》
《古诗四帖》
潇洒磊落,变幻莫测
欧阳询
楷
《九成宫醴泉铭》
《皇甫诞碑》
《梦奠帖》
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
其笔意,亦非有心为怪,唯象其胸怀,原与俗情违逆,不知有匀圆之可喜,峭拔之可骇耳
吴琚
行
草
《云壑集》
《行书蔡襄七言绝句一首》
擅正、草,工行书,极似米芾,而自有峻峭气格
文天祥
草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
《文山集》.
元代
赵孟頫
行
《三门记》
《赤壁赋》
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
元
代
杨维桢
草
隶
行
《城南唱和诗册》《真镜庵募缘疏卷》
《题欧阳询张翰帖后跋》
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
薛绍彭
楷
行
草
《云顶山诗卷》
《晴和帖》
时以翰墨名世,善品评鉴赏
朱熹
行
《蓬户手卷》
《周易系辞本义手稿残卷》
笔墨雄瞻,超逸绝伦
张即之
行
《大字杜甫诗卷》
《汪氏报本庵记》
书法水平等级考试常识一百题
书法水平等级考试理论题书法常识100题一、书体类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多用刀刻成,有先书后刻和以刀代笔直接刻写两种形式。
从书法的角度分析,它已经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
传世的甲骨文中有朱书和墨书的痕迹,并且笔画有弹性,应当是由类似毛笔的工具书写而成的。
2.什么是金文?金文是指殷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古称铜为金,因而把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因为这种文字在钟和鼎上出现最多,且乐器以钟为多,礼器以鼎为尊,故又称之为钟鼎文。
钟鼎铭文,字凹入的阴文叫做款;字凸出的阳文叫做识[chi]。
钟鼎铭文一般记录当时人们纪典、田猎、征伐等活动的情况以及制造原因等,这些文字属于大篆。
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起于商代前期,中后期开始流行。
3.金文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有哪些?商代前期金文的代表作有《戌[xū]嗣[si]子鼎》《宰甫卣[yǒu]》等,笔画丰满柔韧,结体端庄沉稳,体势恢弘。
西周金文比较盛行,主要有《毛公鼎》《散氏盘》等,风格多姿多彩,笔画遒劲峻拔,结体自然且变化多端,笔法圆润精严,行款疏密有致、朴茂雍容。
西周晚期的金文使大篆发展成熟。
4.什么是石鼓文?石鼓文是刻在十个鼓形石碣[jie]上的文字,内容是记叙游猎、行乐的四言诗,十鼓分刻十首诗,故又称“猎碣文”。
其笔画匀整,结体疏朗,朴厚雄浑,用笔遒[qiu]劲圆润,具有春秋战国时期秦文字的典范性,归于大篆系统。
5.什么是大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的所有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籀[zhou]文、古文等。
6.什么是小篆?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的。
秦始皇为统一中国的文字,令丞相李斯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结合六国文字加以修订、整理,统一为官体标准文字——秦篆。
后人为了区分秦以前的文字,把秦篆称为小篆。
7.秦代小篆的代表作品有哪些?《峄[yi]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芝罘[fu]刻石》《会稽刻石》等。
颜真卿《笔法十二意》最简单通俗之解析
颜真卿《笔法十二意》最简单通俗之解析张旭,字伯高。
颜真卿,字清臣。
《唐书》皆有传。
世人有用他两人的官爵称之为张长史、颜鲁公的。
张旭极精笔法,真草俱妙。
后人论书,对于欧、虞、褚、陆都有异词,惟独于张旭没有非短过。
真卿二十多岁时,曾游长安,师事张旭二年,略得笔法,自以为未稳,三十五岁时,又特往洛阳去访张旭,继续求教,真卿后来在写给怀素的序文中有这样一段追述:“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用。
迨乎伯英(张芝),尤擅其美。
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心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楷模精详,特为真正。
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
”↑选自张旭《古诗四帖》中间的“中”字。
因周围萦带之笔过多,缠绕曲回,缺少透气变通之笔,故以“中”之竖画加长补救。
看了以上一段话,就可以了解张旭书法造诣何以能达到无人非短的境界,这是由于他得到正确的传授,功力又深,所以得到真卿的佩服,想要把他继承下来。
张旭也以真卿是可教之材,因而接受了他的请求,诚恳地和他说:“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子,可须思妙。
”张旭乃举出十二意来和他对话,要他回答,藉作启示。
笔法十二意本是魏钟繇提出的。
钟繇何以要这样提呢?那就先得了解一下钟繇写字的主张。
记载是这样的:“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欲想字形(想象中的字形是包括静和动、实和虚两个方面的),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大小平直是静和实的一面,偃仰振动是动和虚的一面),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就是说仅能成字的点画而已)。
”↑选自颜真卿《告身帖》“度”字四个横,第一个较平,后三个上仰,总体感觉很生动。
一、“夫平谓横”,平画就是横的意思,每作一平画,必须有变化,并且形象众多。
二、“夫直谓纵”,直画就是纵竖的意思,意思是说在要求书写竖画时候必须纵逸并且不能书写的僵硬僵直。
三、“均谓间”,笔画之间安排的间隙,意思是说笔画之间的排列组合精密,无多余的间隙可以容纳一根毫发。
元代少数民族书法研究——以康里巎巎为例
元代少数民族书法研究——以康里巎巎为例摘要:康里巎巎受之于赵孟頫书法影响颇深,元代时期,赵孟頫与,康里巎巎之父不忽木共同担任朝廷要职,时常在一起参事,其父不忽木在书法方面自然而然就受到一定影响,在相处过程之中经常谈论书法,赵孟頫也经常给不忽木讲授书法,因此,康里巎巎耳闻过程也深受影响。
其次,康里巎巎在书法探索之中虽受赵孟頫影响颇深,但却不受赵孟頫书风“禁锢”,极力跳出一味的影响,同时,追寻米芾、怀素等书法大家之身影,取其精华之处,塑造自身书风,将自身书风置于传统之中,承古出新,使自身书风立于明代书坛之中。
本文将从明代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展开书写康里巎巎平生之事,全面论述康里巎巎的书法学习之路,在这其中,不免提及其家庭背景。
再者,从康里巎巎书法风格入手,进行分析归纳。
从书法风格呈现方面看,其书风风格涵盖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一时期所呈现特点均不相同。
作品之中,再进行章法、字法、墨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分析,探究康里巎巎书风与前人书风存在异同之处。
同时,还可以将康里巎巎书风与多位书家进行比较论述,这样更能全方位对康里巎巎书法特点进行详细全面的了解。
最后,将分析康里巎巎书法对元代、明代书风影响,以及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元代;少数民族;书法艺术;康里巎巎一、康里巎巎生平及家庭环境概述康里巎巎(1295~1345)蒙古族(康里部),元朝少数民族书法家。
字子山,号正斋、恕叟。
以书法著名于世,曾担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
书法成就可与赵孟頫、鲜于枢等书家并论,有“北巎南赵”之称。
其草书成就极高,代表作有《谪龙说卷》、《李白古风诗卷》、《述笔法卷》等。
康里巎巎虽为蒙古族人,但原先的康里地区后面成为了哈萨克族的一个部落。
因此,实际来看,康里巎巎应该属于哈萨克族人。
康里巎巎的祖辈是元代时期的官僚家族,他从小接受汉文化的熏陶。
在当时,汉族的地位是相当之底,直接体现就是汉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不论地方上还是中央,只能担任副职。
张旭草书的特点
张旭草书的特点
1. 张旭草书那简直是狂野得很呐!你看他写的《肚痛帖》,那线条龙飞凤舞的,就好像是一群疯狂的骏马在草原上肆意奔腾,是不是特别震撼?
2. 张旭草书的节奏感超强的好不好!就拿《古诗四帖》来说,那笔画的轻重缓急,不就像一场激烈的鼓点演奏嘛,一下下敲在你的心上!
3. 哎呀呀,张旭草书的变化多端真让人惊奇呀!《心经》中那字的形态,一会儿像个调皮的孩子跳跃,一会儿又像个沉稳的长者沉思,这也太妙了吧!
4. 张旭草书可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呢!好比《终年帖》,那字仿佛带着魔力,能把你一下子就吸进那个充满激情的书法世界里去,你说神不神?
5. 张旭草书的气势那叫一个凌厉呀!看看《断千字文》,那每一笔都好似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你的眼睛,让你不得不惊叹啊!
6. 张旭草书有的时候就像一阵旋风!《李青莲序》里的笔迹,呼呼地刮过,让你都跟不上它的节奏,好刺激呀!
7. 哇塞,张旭草书真的是太随性啦!他写《十五日帖》的时候,估计心里啥都不想,就是尽情地挥洒,这种自在谁能比呀?
8. 张旭草书那是充满了情感的哟!《晚复帖》中的字,感觉就像是他在跟你倾诉着什么,是不是特别有感触呢?
9. 我觉得呀,张旭草书就是书法世界里最耀眼的那颗星,那独特的特点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张旭草书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史称“草圣”。
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
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
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熊秉明说:“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
他创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辨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
《古诗四帖》是张旭以独特的狂草书体,在名贵的“五色笺”上,纵情挥写了南北朝时期两位文豪谢灵运与庾信的古诗共4首。
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
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
草书之美其实就在于信手即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张旭的字法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草法精熟:草法精熟是狂草书家的共同特点,然而张旭草法的精熟又在古今众多狂草书家之上。
以《古诗四帖》为例,首先,作品中所有文字均为纯正的草书,没有一个行书。
清一色的草书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作品创作的难度,这一点古今草书家很少有人能做到。
第二,此帖草法和书写的熟练程度以及表现上的写意程度也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沈鹏先生常说,写草书的人要进入狂草。
什么是进入狂草?就是一定要写出纯正的草书的感觉。
孙鹤论书法之四九:康里巎巎《草书张旭笔法卷》
孙鹤论书法之四九:康里巎巎《草书张旭笔法卷》“北巎”草书比肩“南赵”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恕叟,西域康里(即汉代的高车国)人,实际上属于现在中亚和新疆的哈萨克族人。
入元后,进入中原的西域康里里被称为色目人。
其祖父燕真服侍元世祖忽必烈,征战有功,受到重用。
父不忽木官至平章政事,为元世祖、元成宗朝的名臣,对汉文化领悟颇深。
赵孟頫曾为其撰写碑记,据碑记载,元世祖对其评价甚至超过元初重要儒臣许衡。
康里巎巎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幼年时在皇家图书馆受过充分的汉文化教育,后来做过文宗和顺帝的老师。
曾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
晚年于至正四年出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卒后谥文忠。
他是个廉洁、正直的大臣,死后竟因贫而“几无以为殓”。
为政期间不但亲览元内府的书画收藏,而且直接参与元朝文化制度的规划。
在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促进蒙古统治者汉化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康里巎巎书法在元代的地位,仅次于赵孟頫,人称“北巎南赵”。
他地位显赫,是奎章阁和宣文阁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重要的大臣阁僚。
而且其书风既有赵孟頫的成分,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在他极其弟子们的努力下,元代后期的书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宋濂、宋克、解缙以及后来的文征明,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他书法的长处。
康里巎巎青年初任承直郎集贤待制时,是赵孟頫的下级,书法曾得到赵氏亲授。
但他学赵不落时人俗套,而是采赵氏之学书方法,上追魏晋古法,正书学虞世南、锺繇,行草宗羲献。
草书犹得锺王笔意,劲圆毫雄,保留了北人的刚毅之质量,极具个人特性。
其学书极其用功,传云可以“日写三万字”,三倍于松雪道人之“日书万字”,的确令人惊叹!《元史·本传》云:“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
”其总体风格挺劲刚健、俊逸洒脱,颇具气势;锐利中见委婉,纯净中见强悍,与典雅秀逸的赵派书风确有异趣,已跃出了赵氏藩篱。
康里夔夔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杰出书法家特立于书坛,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谪龙说卷》、《李白古风诗卷》、《草书张旭笔法卷》等。
元代康里巎巎书法题跋两幅,楷法高古,气定神闲
元代康里巎巎书法题跋两幅,楷法高古,气定神闲•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又号蓬累叟。
西域康里部色目(元代属钦察汗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人。
•康里巎巎的楷书多取法锺繇、虞世南,而隶书多取曹喜、蔡邕之势,而对于后世认为其成就最大的章草,则是直接取法于同时代的赵孟頫。
•康里巎巎在18岁的时候结识了当时的书坛盟主赵孟頫,两人的忘年之交是康里巎巎书法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康里巎巎在赵孟頫的点拨下对书法有了更高的认识,但这其实更加地让康里巎巎坚信了书法的学习要从源头“二王”开始,而不是对赵氏书风的亦步亦趋。
•师承“二王”,康里巎巎更多取法“小王”王献之的用笔,旁及宋代书画鉴藏家米芾的笔法,最终形成自己的风貌,这也是康里巎巎能在当时书坛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和转发。
元代中后期书坛巨擘康里巎巎
元代中后期书坛巨擘康里巎巎
董惠宁
【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年(卷),期】2002(0)3
【总页数】8页(P34-41)
【关键词】章草;《淳化阁帖》;笔势;索靖;真迹;笔墨;行书;元代;魏晋;揣摩
【作者】董惠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J212
【相关文献】
1.从康里巎巎家族看元代色目人的士人化现象 [J], 陈俊雯
2.从康里巎巎家族看元代色目人的士人化现象 [J], 陈俊雯;
3.青李来禽斯文在兹——元代书法家康里巎巎散议 [J], 刘书扬;
4.图说书法「一五三」元代·康里巎巎 [J], 李恒滨
5.元代书家康里巎巎门客弟子考略 [J], 赵利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旭草书四帖释文
张旭草书四帖释文
张旭是唐朝末年、五代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其草书尤为著名。
下面是张旭草书四帖的释文:
第一帖《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即张旭为祭侄子所写的祭文。
全文五百多字,共三十八行,是张旭草书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祭文感情深切,富有表现力,体现了唐朝末年士人的家族观念和家族责任感。
第二帖《铜彝》
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内容是为一只铜彝(一种古代器皿)所题写。
铭文字体粗大,笔画粗犷有力,专注于构图和纸面利用。
张旭在这篇铭文里展现出了他独特的书写风格和造型特点。
第三帖《中秋帖》
这是张旭在中秋节时所书写的一封书信,文中表达了张旭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这篇书信内容简洁,但极具感染力,主要体现在书写上。
张旭所用的草书字体更加狂放飞扬,展现出他的写意性风格和奔放性格。
第四帖《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所写的名篇,张旭在此基础上又书写了一篇兰亭序,被称为“张兰亭”。
整篇文章共三十四行,张旭在此文中
体现出了他流畅的笔触和独具特色的构图风格,被誉为古代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之一。
唐代张旭经典草书加释文
唐代张旭经典草书加释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张旭及其草书简介
2.唐代张旭的草书艺术特点
3.张旭经典草书作品及释文
4.张旭草书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张旭,字伯高,唐代著名书法家,与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初唐三杰”。
张旭的书法以草书见长,尤其擅长狂草,其作品行云流水,跌宕起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唐代张旭的草书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张旭的草书笔画瘦劲有力,疏朗有致。
他的笔法简练,字形瘦长,给人以挺拔、峻峭之感。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张旭的草书在初唐书坛独树一帜。
其次,张旭的草书章法布局自由灵活,富于变化。
他的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布局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张旭的草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再者,张旭的草书注重个性表达,敢于创新。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独特的构字方法,使得他的书法风格更加鲜明。
张旭的经典草书作品有《古诗十九首》、《千字文》等,这些作品都堪称草书艺术的瑰宝。
尤其是《古诗十九首》,其书法风格独特,字里行间流露出张旭不羁的个性,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张旭的草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书法风格被后世书法家所推崇,被誉为“狂草之祖”。
同时,张旭的草书作品也成为了书法爱好者们学习和
研究的重要范本。
碑帖典藏|康里巎巎《致彥中尺牍》,将淡墨运用到极致
碑帖典藏|康里巎巎《致彥中尺牍》,将淡墨运用到极致感谢您的关注和转发•康里巎巎尤其擅长楷、行、草等书体,师法虞世南、王羲之,善以悬腕作书,行笔迅急,笔法遒媚,转折圆动。
行草书《唐元缜行宫诗》《渔夫辞册》转折圆劲,其《草书述笔法》确有唐晋风度。
所写的李白《古风第十九首》诗,字体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笔法。
有墨迹《述张旭笔法记卷》、《谪龙说卷》、《柳宗元梓人传》、《临十七帖》、等传世。
•康里巎巎雖然以二王为典范,但是不像赵孟頫那样讲究结体的完美,或一字之內笔锋精巧的变化,而是单纯的着重在笔画流暢爽利的动态。
康里巎巎《致彥中尺牍》欣赏康里巎巎《致彥中尺牍》纸本30.8×55.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康里巎頓首再拜彥中管賢友足下。
十二月十二日。
金子振宣使至。
得教字。
深荷遠懷之至。
中間見誨。
實是下心。
然亦自有公論也。
於此足見足下篤于吾眾弟至深。
不肖惟多馳感耳。
不知來春可果至都不。
付下棋枰帽等皆已領。
此時請家兄使想已達。
度賢友亦必喜也。
此間公私。
皆望家兄早來,閑報吾兄知之。
文書一節。
克明甚是用心。
緣不肖小女病四五十日。
竟至逝去。
不勝悲塞。
奈何奈何。
(四五下十六字旁注)。
及身常有微恙。
不曾與克明相見。
近月半日來方出。
當與彼論之。
後便奉報。
未由奉見。
願盡珍重理。
今因人便。
草草不宣。
康里巎頓首拜。
十二月十四日書。
諸般雜色素箋及建連。
付來些小為禱。
銀朱亦望惠數兩。
欲為印色。
此中者不可故也。
(諸般下三十三字。
雙行夾注)。
彥中賢友足下。
康里巎謹封。
(十一字原籤。
康里巎謹封五字文不全)。
印鉴:巎印(半印)其他印记:石渠寶笈寶笈三編漫堂珍賞牧仲陳以御陳定書印無恙(左作鶴形)嘉慶御覽之寶商丘宋犖(半印)露□(半印)卞令之氏以御鑒(半印)在赵孟頫唯美书风的时代此淡墨书迹尤为难得康里巎巎的书学师承,《书史会要》认为“正书师虞永兴,行草师钟太傅、王右军。
笔画遒媚,转析圆劲”。
以墨迹看,他的师承不仅仅是这几家,广泛吸收了晋唐名家及本朝赵孟頫之长,最后形成个人风格。
张旭深得草书笔法
张旭深得草书笔法内容摘要:张旭深得草书笔法,后传给了崔邈、颜真卿。
张旭说:“开始时,我听说公主与挑夫争著走路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
后来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的神韵。
”张旭每次饮酒醉时就草书,挥笔大叫。
将头浸入墨汁中用头书写,世上人称他为“张颠”酒醒后看见自己用头写的字,认为它神异而不可重新得到。
后人评论书法名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臣、薛稷四人,或许有不同的意见,至于论到张旭,都没有异议。
释文:醉颠尝自言意。
始见公□担夫争道。
又闻鼓吹而得笔□。
及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其神。
自此见汉张芝草书入圣。
甚复发颠兴耳。
印记款识:有唐开元二年八月望。
颠旭醉书。
张旭的草书看起来很颠狂,但章法却是相当规范的,他是在张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础上升华的一种狂草。
细观察其书体绝无不规则的涂抹,很多细微的笔画、字间过渡,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绝无矫揉造作之感。
张旭的草书是在激越情感牵动下促使节奏加快,似金蛇狂舞,又如虎踞龙盘,表现一泻千里之势。
由于在线条的动荡和质感上加入了盛唐的艺术气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狂放的草书风格。
张旭的草书以雄浑奔放的气概、纵横捭阖的笔姿和恣肆浪漫的势态而为世人看重。
唐吕总《续书评》云:“张旭草书,立性颠逸,超绝古今。
”宋苏轼《东坡题跋》载:“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为神逸。
”宋米芾《海岳书评》石:“张旭如神纠腾霄,夏云出岫,逸势奇状,莫可穷测。
”明项穆《书法雅言》:“其真书绝有绳墨,草宇奇幻百出不逾规矩,乃伯英之亚,怀素岂能及哉。
”清刘熙载《艺概》云:“韩昌黎谓张旭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此语似奇而常。
夫鬼神之道,亦不外屈信阖辟而已。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张旭(675-750),唐代书法家,字伯高,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张旭的草书赏析
张旭的草书赏析唐代的草书在继承汉魏章草、晋代“二王”和汉代张芝等人的基础上,出现了如孙过庭、贺知章、张旭、怀素等一代书法大家,把书法线条的流动美和笔意变化的技艺推向草书发展的顶峰,至今罕有其匹。
而孙过庭与贺知章在继承二王草书的传统上颇有功夫,但创新不多。
张旭、怀素既有继承更多创新,创造性地发展了自汉末以来400 年间的草书艺术,充分地展示了草书的艺术美,世人以“颠张狂素”来形容他们臻于化境的草书艺术,并敬称其为“草圣” 。
张旭以酒为嗜好,作书每每大醉,高呼狂叫,甚或以发濡墨,人称“张颠” 。
他以王书为基底,又得法于张芝,发展了传统的草书,与怀素一起,开创了草书的全新境界。
当时人们对初诸家每有微词,而独对张旭无异议。
唐文宗把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术和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 。
张旭自称其学书“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法。
观公孙大娘舞剑,始得其神。
”可见他草书的灵感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不是单纯的在书桌上玩弄笔墨技巧。
杜甫在诗中写到:“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笔如云烟。
”另一位草书圣手怀素是释家中人,他与张旭一样嗜酒如命,竟一日九醉不醒。
他自称“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
其酒中作书,每出佳品。
他和张旭有“颠张狂素”之说。
怀素家贫,曾种芭蕉万株,以叶习字,极为刻苦。
他用木板写字,竟然将板写穿!习字用过的毛笔,堆积成冢,称“退笔冢”。
时人评论:“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
”张旭《古诗四帖》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郡人。
他的主要政治和书法艺术活动都在盛唐时期。
史载他初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故人称“张长史” 。
盛唐时期,人才辈出,张旭就是一个以草书名世的奇才,《唐书》云:“后人论书,欧(欧阳询)虞(虞世南)褚(褚遂良)陆(陆柬之),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
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昊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可见其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
张旭的“奇”,不仅在他的草书艺术,还在他的诗和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里巎巎草书《张旭笔法卷》得钟王笔意
康里巎巎(náo)(1295~1345)蒙古族(康里部),元代著名少数民族书法家。
字子山,号正斋、恕叟。
曾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
以书名世。
书与赵孟俯、鲜于枢、邓文原齐名,世称“北巎南赵”。
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谪龙说卷》、《李白古风诗卷》、《述笔法卷》等。
康里巎巎的字既有很深的功力,又有劲健清新、纯净洒脱的神韵。
从王字起家,又吸收醉素、张颠的狂放,孙过庭《书谱》的俊秀,形成个人风格:行笔迅捷,线条极为流畅,字形较长,风姿疏展挺拔。
自谓一日可写一万字,未尝以力倦而辍笔。
流畅是一种特殊的美,流畅而不浮滑,更显出康字的深厚功底。
此帖为康里巎巎《草书张旭笔法卷》,纸本 35.8×329.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作于至顺四年(1333),其时康里氏年38岁,功力、精力皆可谓正当年华。
从行笔意趣和结构习惯看,书卷中分明有张旭、怀素两位唐代草书大家的创作风格。
康里巎运笔以喜用中锋和行笔迅疾闻名于时,锋正而无臃滞之态,笔快而不见单薄之势,这恰是他的高明之处。
这种风格在此帖中均又所体现,使全卷笔画遒劲挺拔,圆劲清朗,极有神韵。
康里巎巎草书《草书张旭笔法卷》欣赏
释文:公乃当堂踞坐床,而命仆居乎小榻,乃曰:“书法玄微,难妄传授。
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予,可须思妙。
"乃曰:“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曰:“尝闻长史九丈令每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
此岂非其谓乎?"长史乃笑曰:“然”。
又曰:“夫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均谓间,子知之乎?"曰:“尝
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密谓际,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锋谓末,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力谓骨体,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轻转谓曲折,子知之乎?"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决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牵掣为撇,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决乎?"长史曰:“然"。
又曰:“补谓不足,子知之乎?"曰:“尝闻于长史,岂不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之谓乎?"长史曰:“然"。
又曰:“损谓有余,子知之乎?"曰:“尝蒙所授,岂不谓趣长笔短,长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之谓乎?"曰:“然"。
又曰:“巧谓布置,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乎?"曰:“然"。
又曰:“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尝闻教授,岂不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乎?"长史曰:“然,子言颇皆近之矣。
工若精勤,悉自当为妙笔。
"真卿前请曰:“幸蒙长史九丈传授用笔之法,敢问攻书之妙,何如得齐于古人?"张公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
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
其次纸笔精佳。
其次变化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
五者备矣,然后能齐于古人。
"曰:“敢问长史神用执笔之理,可得闻乎?"长史曰:“予传授笔法,得之于老舅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
后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
'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
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
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
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
如此则其迹可久,自然齐于古人。
但思此理,以专想功用,故其点画不得妄动。
子其书绅。
”予遂铭谢,逡巡再拜而退。
自此得攻书之妙。
于兹五年,真草自知可成
矣。
鲁公此文,议论精绝,形容书法之妙,无余蕴矣。
今之晓书意者,莫如公,所以及此。
至顺四年三月五日,康里巎巎为麓庵大学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