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导学(好)
20 曹刿论战(导学案)
20 曹刿论战课题曹刿论战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能正确翻译疑难的句子。
2.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了解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简洁精炼的笔法。
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大意,培养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会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即曹刿和鲁庄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品质。
课前预习作品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一部为《春秋》做注解的编年体史书,作者相传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比较完整地记述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250余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情况,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赞美了许多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表达了重视人民作用的民本思想。
《左传》既是历史著作,又是很有成就的散文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长勺之战发生的原因要追溯到齐襄公在位时,齐国国内危机四伏,民不聊生。
公元前686年,齐国的大臣杀死了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
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出奔到莒国,公子纠跑到鲁国。
次年,齐国的大臣又杀死了公孙无知。
这时,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想回国争夺君位。
小白抢在前头,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但是鲁国仍派兵送公子纠回国,结果没有成功。
后来齐国虽然迫使鲁国杀死了公子纠,但仍不罢休,就借口鲁国参与了齐国的内政,于公元前684年春天发动了对鲁国的进攻。
这次战争是诸侯间争权夺利的战争,齐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处于进攻者的地位,鲁国处于防御者的地位,而战争的结果却是鲁胜齐败。
曹刿论战导学稿
《曹刿论战》导学稿主备:审核:白艳伟时间:2014.10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句意思。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4、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重点:熟读课文,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句意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课时:3课时知识补充:(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一、前置性作业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又何间.焉()弗.敢专也()小信未孚.()下视其辙.()齐师败绩.()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2、解释加点字。
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鼓作气,再.而衰()3、试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
⑤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二、思考研讨交流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2、小组交流,小组内仍不能解决的派代表上台板书出来,在班内交流。
八年级曹刿论战导学案
八年级曹刿论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句式。
3、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其军事思想。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
2、难点(1)体会文章剪裁得当、详略分明的写作特点。
(2)理解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及文章的主题。
三、知识链接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背景介绍本文所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 684 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但鲁国在曹刿的指挥下,取得了以弱胜强的胜利。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曹刿(guì)(2)又何间(jiàn)焉(3)肉食者鄙(bǐ)(4)弗(fú)敢专也(5)小惠未徧(biàn)(6)小信未孚(fú)(7)公与之乘(chéng)(8)下视其辙(zhé)(9)登轼(shì)而望(10)望其旗靡(mǐ)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五、课堂探究1、整体感知(1)文章围绕“论战”,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2)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2、文言字词(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④小惠未徧,民弗从也()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⑦公将鼓之()⑧齐师败绩()(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小惠未徧“_____”通“_____”,意思是:_____(3)古今异义词①肉食者鄙古义:_____ 今义:_____②牺牲玉帛古义:_____ 今义:_____③可以一战古义:_____ 今义:_____(4)一词多义①故既克,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②之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与之乘()3、句子翻译(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2.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 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曹刿的战略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1.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大意。
(重点)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难点)三、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四、学习过程1. 背景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内。
齐是强国,鲁是弱国。
- 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襄公时,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君位。
2. 文学常识- 古今异义- 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
- 狱:古义指诉讼案件;今义指监狱。
- 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可能。
- 一词多义- 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 从:听从(民弗从也);跟随(战则请从)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 学生分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惑,教师进行点拨和解答。
- 学生再次阅读文章,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庄公的?- 曹刿在战争中采取了哪些策略?4. 合作探究- 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你如何看待曹刿这个人物?他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从鲁庄公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长勺之战中,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5. 拓展延伸- 学生思考并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曹刿论战》中学习到哪些道理和策略?-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五、课堂小结《曹刿论战》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和指挥作战的过程,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也反映了鲁庄公的虚心纳谏和善于用人。
文章刻画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对比性。
同时,文章也揭示了战争中取胜的一些基本规律,如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时机等。
《曹刿论战》复习导学案++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复习导学案设计人: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审核人:使用人:【真题再现】2023辽宁大连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6-10题。
(17分)【甲】(节选自《曹刿论战》)【乙】癸亥,大军至白团卫村①下营。
人马俱渴,营中掘井,及水辄坏,兵士取其泥绞汁而饮,敌众围绕,渐束其营。
是日,东北风猛,扬尘折树。
契丹主坐车中谓众曰:“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令下马拔鹿角②,飞矢雨集。
军士大呼曰:“招讨使③何不用军,而令士卒虚④死!”诸将咸请击之,杜威曰:“俟风势稍慢,观其进退。
”守贞曰:“此风助我也,彼众我寡,黑风之内,莫测多少,若俟风止,我辈无噍类⑤矣。
”即呼诸军齐力击贼,张彦泽、符彦卿、皇甫遇等率骑奋击,风势尤猛,沙尘如夜,敌遂大败。
时步骑齐进,追袭二十余里。
至阳城东,贼军稍稍成列,(2)我骑复击之,乃渡河而去。
(节选自《旧五代史》)【注释】①白团卫村:契丹主带兵攻打后晋,杜威等迎战于白团卫村。
②鹿角:指树障。
③招讨使:官职名。
④虚:白白地。
⑤噍(jiào)类:这里指活着的人。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齐师.败绩(2)吾视.其辙乱(3)若.俟风止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公与.之乘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B.刿曰:“可.矣。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C.契丹主坐车中谓.众曰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D.时.步骑齐进元方时.年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8、乙文中加色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B.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C.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D.汉军尽来/只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后平定天下。
(1)既克,公问其故。
(2)我骑复击之,乃渡河而去。
一、复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情节,感知文章内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特点及对比写法教学重难点1.掌握人物形象2.详略安排及对比手法的运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解释加黑字词意思肉食者鄙又何间也牺牲玉帛公将驰之2.翻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二、再读课文,感知探究(一)读课文,感知课文情节1.知大意:简要概括三段意思。
2.明情节:从本文题目看全文扣住“”(原文、一个字)字来写。
本文结构严谨。
第一段详细扣住“”(原文、三个字)来写;第二段略写战争经过;第三段详细扣住“”(原文,三个字)写。
突出主要人物曹刿的“”(原文、两个字)。
(二)小组合作交流1“远谋”这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
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回答)战前:战中:战后:概括(曹刿形象):2. 哪个字最能概括鲁庄公这一人物。
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回答)这个字是:战前:战中:战后:概括(鲁庄公形象):3.讨论:本文仅用200余字就写出长勺之战全过程,想一想作者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样安排?4.对比手法在本文写人物时是如何运用的?三、练习反馈(原文回答)1、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政治上:;军事上最佳反击时机是:,最佳追击时机是:。
2、表明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的话是:。
3.你能说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四、小结学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1.课下巩固文言词语的意思,并会翻译重点句子。
2.背诵课文,并收集本课的成语。
3.写个片段,评价你身边的一两个人,运用本文学到的手法。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曹刿论战》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曹刿论战》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和内容,掌握主要的人物和事件。
2.理解文章中夸九五之言的含义,学会运用夸张手法写作。
3.学会通过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来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意识,让他们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引入话题:告诉学生课文来自《战国策》,简单介绍《战国策》。
2.提问:你了解《战国策》吗?对这本书有什么了解?3.导入:告诉学生本课要学习《曹刿论战》,并提问:你们知道曹刿是谁吗?他在《战国策》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二、自主学习(30分钟)1.让学生阅读课文《曹刿论战》。
2.学习相关知识:(1)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内容:向学生介绍《曹刿论战》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解释夸九五之言的意思:告诉学生夸九五之言是夸大的说法,是一种修辞手法。
(3)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中的对比和比喻的运用。
三、合作探究(20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曹刿的话是否恰当,夸九五之言的用意是什么?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四、拓展延伸(20分钟)1.整理思路: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梳理出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2.讨论问题: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1)曹刿为什么要用夸大的语言说话?(2)曹刿的论战有哪些特点?它为什么能够起到一战定乾坤的作用?(3)你认为曹刿的胜利有没有偶然性?为什么?五、课堂小结(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成果。
2.老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得出本课的学习要点和体会。
【导学案答案】一、导入新课1.学生回答问题。
2.告诉学生本课要学习《曹刿论战》。
提问:你们知道曹刿是谁吗?他在《战国策》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答案略)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
2.解释夸九五之言的意思,并让学生思考文章中夸九五之言的用意。
《曹刿论战》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
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
二、文学常识作者左丘明别名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评价春秋末期鲁国人,历史学家。
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人。
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
代表作《春秋左氏传》(左传)、《国语》三、梳理式练习1.重点实词(1 ) 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攻打) (2 )公将战。
(将要)( 3)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谋划;参与)(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目光短浅;深谋远虑)( 5)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有“养”的意思;个人专有)( 6)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恩惠;听从,服从)( 7) 弗敢加也,必以信。
(虚报;实情)(8 )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信用;为人所信服;赐福,保佑)( 9)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案件;明察;(以)实情判断)(10 )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类;请允许;跟从)(11)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12)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大败;驱车、追赶)( 13) 视其辙(察看)( 14)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导学设计
好处:紧扣文题,突出主要人物及其“远谋”的特点,详略得当。
【探究活动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2、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加以评价。
明确:
1、过渡:本篇文章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但在中国近代史上有更多这样具有非凡军事才能的爱国将领,请写出你最崇敬的一位并加以评价。
2、学生思考问题
3、学生展示
4、教师点评小结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战前准备取信于民详
战争经过抓准战机略远谋
战后评战 分析胜因详
【教后反思】
2、指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3、指名学生回答,师生补充、归纳。
4、小结: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
【导学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0分钟)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明确:那些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明确:打仗是要凭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的,第一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敌人(击鼓进攻了三次)士气耗尽,而我军(才第一次击鼓)士气高涨,因此战胜了他们。
学法指导:结合故事情节,从文中找出人物的相关语言朗读,进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6、曹刿的身份怎样?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曹刿论战》复习课导学案
学习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提 高学习效率。
学习态度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 课堂参与和积极思考,提高学习 积极性。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启示三
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04
启示四
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2023
PART 05
总结反思,巩固所学
REPORTING
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深入理解了《曹 刿论战》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曹刿的 智慧,掌握了古代战争文学作品的特点 和写作技巧。
VS
不足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有时表达不够清晰, 需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对《左传》和古代战争文学作品的新认识
《左传》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述,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战争文学作品通过对战争的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对于我 们理解历史和人性具有启示意义。
对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反思与改进
2023
PART 04
实战演练,提升能力
REPORTING
曹刿论战相关题目解析
题目类型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 题
题目示例
简述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表现;论 述曹刿论战中提到的战略思想;解 释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的含义。
解析答案
针对不同题目类型,提供详细的解 析答案,包括对题目的理解、相关 知识的回顾、答案的推理过程等。
通过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可以看出《曹刿论战》一文旨在传达出对战争的深刻理解 和战略眼光的价值,以及智勇之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曹刿论战》优秀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优秀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的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的战例。
请举出一些例子。
(三国时的官渡之点战,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打败百迈万大军的“淝水之战”。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1、识记介绍《左传》,成学案内容。
2、了解勺之战”背景介绍。
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自主完成学案内容。
2、指名朗读,把握语气、语调、停顿。
指导完成学案内容。
3、播放视频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理解文意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翻译全文,做好圈点批注。
2、文言实词归类,理解掌握实词意思,一词多义,古今词义,通假字、词语用法及特殊句五、理清文章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六、小结七、抄写翻译全文。
式。
完成学案内容。
一、研读文本,分析课文内容探究战争取胜的原因及人物性格。
(1)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两层,在“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1、细读全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交锋对峙等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③综观全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④战争过程中,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辙而望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22、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①“齐师伐我”鲁庄公在没有准备下就将迎战②在“曹刿请见”问及作战条件时,庄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灵的身上③战中他不观战况,不解敌情就要进攻④战胜后却不知原因】2、探矿究(1)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2)鲁庄公真的很鄙吗?【不鄙,表现在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二、小结“读人省身”“读史明智”,品评曹刿、鲁庄公后,你读课文又有些什么心得呢?请以“读《曹刿论战》一文,我懂得了_____”说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课后自我评价(谨记:能力在训练中提高)
堂清练习(5分钟)。
学生上台
展示
反
思
自我补充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二、感知课文,自主合作(以四轮比赛形式组织教学)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多媒体范读)。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解决生字词。
刿鄙孚间靡轼
3、各组竞争朗读并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质疑、探究:
过渡语:请逐句看课文,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译讲。不会的,用“___”标出。四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译讲课文第一段。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学生自学,准备译讲,师巡视(小组讨论不会的,也可问老师)
2、学生译讲(注意点:让差生先译,如差生讲对则请另一名学生接着译,教师不重讲;如差生讲错,则引导优生帮助;如无人帮助则教师补充并作必要的板书)
3、学生以组为单位,解决以下重点文言词语,3分钟后比赛谁解释的准确(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自学指导三:结合以上分析,并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问题二: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发展过程为线索概括。
明确: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评战
●自学指导二:局部探究(师生互动交流、探讨)
1、研读第1段: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2、研读第2段:
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3、研读第3段:
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宁晋六中“一三四”语文课堂导学案
课题
《曹刿论战》
主备人
史丽芳
审核人
语文组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时间
2011、11
上课时间
2011、9
教
学
目
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1、导语设计: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2、出示目标,齐读。(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目标的实现全在于你的自学啊!老师的任务是组织自学竞赛。)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
2.从:听(民弗从)跟随(战则请从)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按照 (必以信)
5.请:请求(曹刿请见)请允许我 (战则请从)
(一)过渡语:通过自学,我们已经理解了课文的大意。接下来还有一个难题等待着你们:背诵课文,比谁最肯动脑、背的最快。
(二)学生自背、互背课文。
(三)指名学生背诵并齐背课文。
※四比讨论问题(计入课堂得分)
●自学指导一:整体分析
找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再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明确: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重点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难点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集体备课内容
自我补充
课前自主学习。(谨记:我是学习的主体)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2、积累字词。
课上导学启智。(谨记:智力是成功的因素)
一、情境导入,创设氛围(2分钟)
(三)创读课文,拓展提升(3分钟)
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既紧扣标题“论战”,又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思读课文,盘点收获(3分钟)
一课一得:你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关常识:
《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自学指导四:(掌握规律和方法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请用以下格式概括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代词,代曹刿 (公与之乘)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动词,下车。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
※三比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计入课堂得分)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