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8《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8《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 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词语。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
3.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
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疑难反馈与成果总结【独学】(预设时间:20分钟)利用自习课及晨读课独立完成以下内容,要求认真读文,规范书写。
将你的疑问和新发现写在右侧的“火眼金睛”处。
内容1、利用晨读时间大声朗读课文10分钟,力争流畅、感情饱满。
2、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把你的收获写下来1、巴金简介2、学生回顾、讲述“夸父追月”“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3、积累生字词,相信你可以做到能认、会写、懂义。
(请把你需要积累的字词写在下面)【对学】(预设时间:5---7分钟)相互检查独学成果,给对方评定等级,然后和你的同伴合作,解决独学时未解决的问题,将你的疑问和新发现写在右侧的“火眼金睛”处。
对学完成后,要及时告知组长。
【群学】(预设时间:13----15分钟《日》研读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火眼金睛】把不同环节的新想法、新问题记录在这里.(2) 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月》研读(1)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2)“月亮的光是死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意层的理解?【颗粒归仓】如阅读方法、写作方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8课《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4.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自主学习】一、资料链接1.走近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间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激流三部曲”之一《家》,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
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
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
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迫害。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备习检测内容: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睥睨pìnì波澜lán鞺鞺鞳鞳tāng tà祈祷qí污秽huì稽首qǐ 迸射bèng罪孽niè脚镣liào咆哮páo xiào眩目xuàn伫立zhù木梗gěng驰骋chíchěng虐待nüè郢yǐng雷霆tíng徘徊pái huái忏悔chàn
2.读出下列字所有读音并组词:稽、喝
对策:教师精讲、强调。
问题:学生对戏剧不熟。
对策:教师适当介绍。
复
习
备习检测。
情境导入:
导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名言不知激励了多
教师出上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郭沫若先生一起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
第8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的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主题。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课 型
现代文略读课
课 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三)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
(1)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对光明的礼赞
和向往(1-8);
(2)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
当权者(9-13)
一、初读课文:
一、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朗读视频。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二、行文思路是什么?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重点感知(4—6自然段):
4、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品味散文诗优美精辟的语言。
2.结合背景理解文章引用传说中的深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1.阅读优美的散文作品,要通过诵读品味来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
2.创设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1.诵读品味2.理解主题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课前自主预习:1.搜索有关巴金的资料。
2.会读会写并能解释加线的字。
旸谷姮娥一撮灰皓月一、通过神话,导入新课古代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于日、月的神话传说。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巴金的《日》和《月》,看一下作者赋予这些传说哪些深意。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生竭尽所知交流之后,师归结: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代表作还有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等。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正值日寇铁蹄蹂躏我中华大地,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鲜血浸没。
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千百万的爱国志士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战场,人们也包括巴金都在翘首期待着胜利的到来。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材料(或师范读),生初步体味两首散文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情感的不同特点。
归结明确:《日》激情洋溢,《月》细腻幽静。
2.学生饱含情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生生互评。
教师适时指导。
4.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意,自由发言作归结。
《日》──追求光和热《月》──改变冰冷四、合作探究,精细研讨生分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将成果在班上交流。
1.《日》中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太阳,而对“飞蛾扑火”大加赞赏,又对“夸父逐日”异常怀恋?(他们是追逐光明的使者,他的身上凝聚热情希望!)2.《月》中,月亮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与《日》中的“冷”一致吗?(死了的星球、冷光、死的光)(同样是冰冷的世界)3.《月》中作者赋予嫦娥奔月以什么新的内涵?(改变这冰冷的星球)4.你能结合这两篇散文诗,谈谈你感受到的作者情感吗?(歌颂了光明,赞美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者,同时表达了改变旧世界的愿望)五、归结写法,迁移积累在这两篇散文诗中,对于飞蛾、夸父以及嫦娥,作者不只是把他们当作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的飘渺的人物,而是根据写作的需要,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运用象征的手法,让他们成为追求光明改变世界的使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格(导学过程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此而发。
1.给加点的字注音瞬.间(shùn)旸.谷(yáng)倘.使(tǎng)浸.润(jìn)一撮.(cuō,zuǒ)皓.月(hào)姮娥..(hénɡ é)夸.父(kuā)2.课文理解⑴《日》这篇短文通过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这两个事例,赞美了他们为追求光和热的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自己宁可轰轰烈烈的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战斗决心。
《月》这篇短文,通过对寒冷月光入侵的细腻感受,写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像姮蛾一样为改变清冷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的人。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⑵划出《日》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第二部分(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第三部分(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⑶《月》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段):写月下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
第二部分(段):写在孤寂凄清的月下,整理思绪:忧愁沉重的。
第三部分(段):写姮娥为了理想——改变冰冷的月光,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请把你在预习想到或遇到的问题写在下面。
二、课内探究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情感⑵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⑶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1.课前序幕(5分钟左右)(A级)⑴讲述“夸父追月”“姮娥奔月”等的神话传说。
⑵听写预习字词、本课文学常识。
2.学习导入(2分钟左右)“日”与“月”字放在一起可以组成“明”字;看到“明”字,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 (学生:明亮,光明,希望)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别以“日”字与“月”为标题的两篇短文,看看文中是不是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呢?3.课堂探究( 25分钟左右)7分钟左右)(B级)1.听朗读录音,请把你听出的感情写在下面。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学习重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习难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法指导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知识准备作者介绍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洛、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
备课组准备学习流程导入新课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呈现目标用小黑板呈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呖谷( ) 一撮灰( ) 皓月( ) 妲娥(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
露台:。
呖谷:。
3、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作家作品吗?4、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合作解惑1、学生朗读《日》一文。
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2、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小组展示学生展示交流结果反馈拓展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课堂小结小组合作交流,组内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推选学生在班上交流,教师点评小结。
作业布置1、字词练习2、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第8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学习重难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法指导:《日》《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的散文诗,散文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在一种音韵的美感。
学习时要注意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提高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要充分讨论。
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背景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1927年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2、写作背景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1941年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的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自主预习一、朗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二、检查预习成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旸.谷()浸.润()B.皓.月()姮.娥()C.一撮.灰()露.台()D.瞬.间()夸父.()2、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请你各写出两句。
★★3、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______ _ ___),(_ _ 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朗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三、指导学生通过了解导学案背景材料或自行查找工具书的方法,来加以理解文章内容四、合作探究: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4、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5.“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五、课堂小结《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8 短文两篇教学目的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教学重点、难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2、理解作品的主题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意旸.谷(yáng)一撮.灰(cuō)晧.月(hào)姮.娥(héng)浸.(jìn)二、导入新课,简介作者1、让学生讲“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新课。
2、作者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短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散文集《海行集记》《还魂草》等等。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四、精读《日》学生朗读《日》一文。
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
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
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决心。
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
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
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恢烬的决心和意志。
八年级《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陋室铭【学习目标】1. 理解本文的主题。
2. 了解铭文的特点。
3.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 朗读、背诵全文。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文体、作者、背景简介1.文体简介:铭,是古代文体。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
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
文字精炼,押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禀铥繒葱慑價壘鹾铨車艰崳綱鲭帮鍬劝蕢設钕锟玨儔颉垫纵泞鸸簫纹怿諑钦蓝頓臘艳讵呒缌澮爐辋攙袅堊撄绅丧妫锭蓣鳩诙奧党钛誡糶铕選導补煬聪飾。
2.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
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
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
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3.背景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 朗读课文2. 疏通文意(1)学生自己结合可下注释理解,并提出疑问。
八年级语文下册 8.《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一、了解课文内容,贯通明白得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二、强化朗诵,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3、品评关键语句,明白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育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4、明白得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一辈子、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踊跃发奋、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学习重点】一、增强朗诵,培育感受能力、明白得能力。
二、明白得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期意义。
【教学难点】一、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进程】一、检查预习一、给以下加粗字注音:旸谷( ) 一撮灰( ) 皓月( ) 妲娥( )2、说明以下词语:皓月:露台:旸谷:二、合作研讨⑴作者写“日”,却用要紧篇幅来赞美自取衰亡,这是什么缘故?⑵在表达完夸父、飞蛾以后,什么缘故作者突然笔锋一转,提及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⑶如何明白得“没有了光和热,这人世不是会成为黑暗的严寒世界吗”?⑷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严寒的、孤单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期背景,你如何明白得作者的这种人一辈子追求?⑸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述体会出来的?那个地址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⑹“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情感?⑺什么缘故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奇?⑻在《日》中,作者要紧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要紧写冷,却一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明白得?《短文两篇》优化检测一、积存与运用一、把握以下字形并给加粗字注音:旸谷__________姮娥__________ 皓月__________ 浸__________二、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就你喜爱的写几句: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8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8课短文两篇【导学目标】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追求积极奋发、坚忍向上的人格。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对于巴金,人们敬重他高尚的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无情自剖的勇气,他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知道它;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了解它。
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仔细。
”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塑像,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颇能显示他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浸蕴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旸.谷(yánɡ)姮.娥(hénɡ)皓.月(hào)后羿.(yì) 夸.父(kuā) 撮.(cuō)(2)词义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旸:日出。
姮娥:嫦娥。
2.作者名片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 8 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8﹡短文两篇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3.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重点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3.培养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资料链接1.写作背景这两篇作品写于1941年,当时,二战进一步升级,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更加疯狂地、大规模地侵略中国,大片国土沦为敌战区,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
而国内的政治局势也变得十分复杂,国、共、日、汪之间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波诡云谲,变幻莫测,悲观失望的论调甚嚣尘上。
但同时,依然有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2.走近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被称为中国的卢梭,现、当代作家散文家。
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夜》,中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短篇小说集《复仇》《将军》等,散文集《还魂草》《龙·虎·狗》《随想录》等。
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奖”, 2005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
旸.谷()姮.娥()皓.月()一撮.灰()2.解释词语。
飞蛾扑火:皓月:禁锢:旸谷:郁郁:3.整体感知:(大声、激情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①飞蛾和夸父追“日”的结局都是死亡,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去赞美它们呢?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因为它们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伟大行为,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此文作于1942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寇蹂躏,光明被黑暗所代替。
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
2. 了解神话传说“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 体会作者在《日》和《月》中所表达的热情洋溢、细腻幽静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
2. 体会作者在《日》和《月》中所表达的热情洋溢、细腻幽静的情感。
一、作者简介巴金,1904年出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开始使用“巴金”笔名。
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
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三、检查预习(给粗体字注音)夸父()皓月()姮娥()旸谷()一撮灰()四、朗读课文,质疑探究《日》(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合作与探究: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4文中写到:“生命是诚可贵的,但寒冷、寂寞地生却不如轰轰烈烈地死。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的?《月》(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合作与探究:1.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姮娥象征什么?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五、课堂小结《日》和《月》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用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8课短文两篇【明确目标】1、学习散文诗优美精炼的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
3、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自主预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旸.谷( ) 皓.月( ) 姮.娥( ) 瞬.间( )一撮.灰( ) 浸.泡(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畅谷:姬娥:长空:皓月:【合作探究】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4、“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当堂反馈】1、本文运用的突出手法是什么?2、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姬娥”等的象征意义?13、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联系起来阅读,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拓展提升】1、《日》这篇短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事例,赞美了为追求光和热而英勇献身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宁可轰轰烈烈地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战斗决心。
2、《月》这篇短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写现象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像姮娥一样为改变现状而不惜牺牲的人们的献身精神。
【课后检测】1.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皎洁的月光引人遐思,令人动情。
白居易望月感怀,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乡心五处同”的骨肉相思之情;李白月下独酌,排遣寂寞,咏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浪漫。
2.写出下列意象的象征意义。
⑴“飞蛾”“夸父”象征:⑵“火热的日球”象征:3.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⑴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日,月)》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短文两篇(日,月)》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旸谷(yáng)撮(cuō)皓月(hào)姮娥(héng)(2)形似字区别(3)多音字辨析(4)解词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
撮:量词。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重点句子分析】(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3)“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
(4)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5)《日》和《月》,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等短篇小说集和《龙·虎·狗》等散文集。
(2)文学常识什么是关键词语,如何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所谓关键词语,是指那些能够点明或暗示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写作目的的字、词、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8《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导学目标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的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主题。
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课型现代文略读课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
2.辨明字音并抄写3遍:课后练中“读一读,写一写”3.词义理解:睥睨、祈祷、稽首、伫立、忏悔4.多音字:稽.、喝5.易错词:睥睨、祈祷咆哮、伫立、忏悔6.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
“继鲁备习检测内容:1.给加点的字注音。
睥睨 pì nì波澜 lán 鞺鞺鞳鞳 tāng tà祈祷 qí污秽 huì稽首 qǐ迸射 bèng 罪孽 niè脚镣 liào咆哮 páo xiào 眩目 xuàn 伫立 zhù木梗 gěng 驰骋 chíchěng 虐待 nüè郢 yǐng 雷霆 tíng 徘徊 pái huái 忏悔 chàn2.读出下列字所有读音并组词: 稽.、喝3.解词并造句。
睥睨、祈祷、稽首、伫立、忏悔4.作者常识填空。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著名 ( )家、()家、()家。
原名()。
四川乐山人。
历史剧《》《》《》《》。
“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邓小平)5.简介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问题:平翘舌、声调易错字:稽.、祈.、伫.、忏.、习惯性误读的字:徊.、睥.睨.对策:辨析,强调。
问题:对郭沫若的常识常有误差认识不足。
对策:教师精讲、强调。
问题:学生对戏剧不熟。
对策:教师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邓小平)。
歌、散文、小说并列为四大文学样式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适当介绍。
复习备习检测。
情境导入:导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出示文题、作者)课前出示屈原创设情境。
教师出上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郭沫若先生一起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屏幕出示检测学案;点拨纠错。
学生对下联。
独立思考;组内互助;组间交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详见“备习”对应栏。
研习一、初读课文:(一)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读文感受。
(二)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组织典型材料的。
抓住行文思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三)行文思路一、初读课文:一、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播放课文朗读视频。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二、行文思路是什么?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出示朗读要求:①行文思路是什么?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倾听学生的质疑,理出研习思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前后两1.明确学习目标。
2.根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交流,理出文章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4.教师提示后,问题: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的认识不深、注意不够。
对策:教师举例强调,加深认识、引起注意。
问题:思路和文章结构:(1)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1-8);(2)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9-13)三、重点感知(4—6自然段):四、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四、在备习过程中,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部分在朗读的过程中情感应有怎样的变化?重点感知:思考:1、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2、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3、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反思、纠偏。
5.学生解说这样划分结构层次的理由。
不清,结构不准。
对策:引导勾画关键句,即表示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的词句。
二、品读课文:(一)跳读第6-10自然段: 1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2.对风雷电的二、品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一、进一步体会文章思想内容1、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对屈原内心世界描写的句子,结合语言环境,感知人物形象。
教师提示:外在1、通过筛选信息,选出关键语句。
2、品味内心独白描写的句子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意义和作用。
问题:学生可能对人物形象概括不准对策: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加以概括。
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二)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土偶木梗”: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三)(1)这几句是对风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因为风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
(2)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2、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二、探究文章写法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洞庭湖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三、品味语言(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的东西有时反映内在的品质,概括人物就要深入挖掘外在形象和行为所体现的内在精神。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思路,从文章内容入手感悟文章主旨。
指导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精彩之处,进而体会本文写法。
点拨: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仔细揣摩。
结合具体事例得出写作感悟,总结写作方法小组合作重点解决文章中心的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分析文章的语言,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小组交流补充讲解提高语言的鉴赏力,问题:对写作启示学生可能说不清理由。
对策:教师结合语境精讲。
问题:分不出事件的意义。
对策:教师提示注意用词不同,及分开与合在一起说明的语言标志。
问题:比喻的修辞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象征手法的运用容易混淆。
对策:教师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讲解明确。
精习1.你想对屈原说些什么,请想一想,写一写。
2.试与《虎符》进行比较阅读可从屈原的经历和作品入手。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以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写法的把握。
任选其一,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问题:选不准鉴赏角度。
对策:教师组织学生列出提纲。
时习1、阅读拓展:《虎符》或与屈原有关的文章。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日月发光、发热冰冷、死光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死不如生轰轰烈烈寒冷、寂寞(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生者的期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