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品语文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2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2使至塞上(第二课时) 长春版
6——2 使至塞上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时安排两课时授课时间:累计节数: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理解诗的意境1.《使至塞上》王维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2.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二、总结提升全班齐诵全诗。
最新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使至塞上》长春版
这是写景名句。诗人进入边塞后看到塞外奇特的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代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戈壁,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直”字,一个“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3. 感悟作者借助典型景物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感受大漠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资源
课件
教学基本
环节
1.复习导入:《望岳》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3.梳理有关作者和课文的相关资料。
《使至塞上》是一首五言律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接着诗人以随风的蓬草和北归的飞雁自比,暗喻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孤烟: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
燕然:即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并非实指。
6.理解重点句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至塞上》,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背景、诗歌形式、意象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至塞上》,使学生感受大漠的壮美,体验边塞生活的艰苦,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等。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分析、表现手法解读、主题思想的探讨。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3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诗歌鉴赏的相关书籍和文章。
5.3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投影仪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边塞诗的相关资料,了解边塞文化,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6.2 课后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鉴赏文章,深入分析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7.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7.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长春版 六年级下册《使至塞上》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使至塞上》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2学情分析我班现有学生75人,多数学生思维活跃爱动脑筋。
在阅读分析方面也具有较强的能力,但也有少数学生对阅读和写作不感兴趣,因此导致阅读和作文水平较差的状况。
3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一、导入教学活动1【导入】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讲授】讲授简介背景,学生汇报查找的资料。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4.出示课件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三篇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三篇篇一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大屏展示)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 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 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3. 注重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探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6. 朗读背诵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背诵。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感悟文章。
9. 板书设计使至塞上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雄浑、辽阔、荒凉、壮美情感:赞美、孤独、乡愁、爱国10.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渴望。
(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3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中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3.2 古典诗词的欣赏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3.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的意境和主题。
4.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4.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4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文。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4 案例分析(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5.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边疆景色。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后续章节待补充。
六、课后作业6.1 背诵《使至塞上》。
6.2 收集其他描写边疆的诗篇,与《使至塞上》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6.3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和感悟。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教案标题: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使至塞上”背景和含义。
2. 通过阅读诗歌,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相关图片和诗歌。
2. 打印复制的《使至塞上》全文。
3. 学生用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使至塞上”这个词的背景和含义,解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2. 播放一段关于“使至塞上”的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理解:1. 分发《使至塞上》全文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一遍。
2.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共同讨论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邀请几个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诗歌欣赏: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展示一些与“使至塞上”相关的图片和诗歌。
2.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和阅读诗歌,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对于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理解,鼓励他们进行互动和讨论。
创作表达:1.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以“使至塞上”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歌。
2. 提供一些创作的指导和启发,例如鼓励学生描述塞上的景色、表达对于壮丽自然的赞美,或是表达自己对于“使至塞上”这个词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完成创作后,让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诗歌,鼓励他们互相欣赏和给予反馈。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强调“使至塞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3. 提醒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更多的诗歌。
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欣赏和阅读中国古代诗歌,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写下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最新长春版《使至塞上》教学设计-word文档
长春版《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六年级语文下册6.2使至塞上教案2长春版(最新整理)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6.2使至塞上教案2 长春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6.2使至塞上教案2 长春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6.2使至塞上教案2 长春版的全部内容。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 过程与方法: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有关难点的资料,有关本诗的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常用最精炼语言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体会一下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含.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1、播放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2、点评:节奏、情感3、指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全诗4、师板书重要字词。
(属国、征蓬、汉空、关、单车和候骑)5、了解作者——王维(以学生为主,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影补充.)(显示幻灯片2)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1、引导学生质疑2、点拔、指导、解答、点拔要点①体会诗歌意境《使至塞上》指导了什么意境?(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王维在诗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体会其豁达的胸怀和爱国之情。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分析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相联系,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提问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关于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使至塞上》。
简单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请个别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3、理解诗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可以小组讨论或向教师请教。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单车”“属国”“征蓬”“归雁”等重点字词的含义。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2使至塞上长春版
6—— 2使至塞上教课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比较说明,理解诗句的意思。
2.联合当时的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遇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领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辞造句的精妙,遇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教课准备幻灯片课时安排两课时讲课时间:累计节数:教课过程第二课时一、理解诗的境界1.《使至塞上》王维开元二十五年 (737),王维以督查御史参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是出塞途中所作。
“ 欲”,前去,向哪里去呢 ?“属国居延”,居延在今甘掖西北,在西关塞。
“征蓬出塞,雁人胡天。
” 人以“蓬”、“雁”自比,自己像随而去的蓬草一出“ 塞”,像振翅北的“ 雁”一入“胡天”。
古中多用蓬比漂流在外的游子,里倒是比一个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人心里的激和抑郁,与首句的“ ”相。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
“大漠孤烟直,河夕阳”,疆荒漠,浩大无,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塞荒芜,没有什么奇奇观,战火台燃起的那一股烟就得分外醒目,所以称作“孤烟”。
荒漠上没有山木,那横其的黄河,就非用一个“ ”字不可以表达人的感。
夕阳,用一个“ ”字,人以切暖和而又茫的感。
抓住了荒漠中的典型光景行描绘。
最后两句写抵达塞:“ 关逢候,都在燕然”意思是,到了塞,却没有碰到将官,察兵告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
2.教点:领会歌的境界,(重点品尝“大漠孤烟直,河夕阳”之美,二个学生行描述)。
(学生)点重点:人以神的笔墨刻画了奇异壮美的塞外光。
荒芜无的背景之上,那战火台燃起的一股烟,既得孤,又分外处醒目,茫的荒漠,没有山,没有⋯⋯,只有黄河横其。
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终点,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夕阳。
二、总结提高全班齐诵全诗。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善于的写景上。
作者出使,恰在春季,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特别是“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异壮丽的风光,画面宽阔,境界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分享:《使至塞上》
优秀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分享:《使至塞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至塞上》一文,使学生掌握文学作品解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深入掌握文学语言和文化内涵,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使至塞上》一文,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和“塞”两个词的语义关系,揭示文化内涵,理解文化情感。
2. 教学难点:从文本中分析文化内涵和情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教学内容:《使至塞上》一文是明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屈辱历史和民族精神。
它描写了唐代文人王昌龄奉命出使西域,穿越漫漫戈壁沙漠,终于到达塞外边疆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壮士在保卫国家领土的边境线上誓死捍卫的壮烈精神。
1.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介绍万里长城、戈壁沙漠等沿线景点的壮阔和历史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古代边疆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要有长城?为何要在边境驻军?(2)课堂讲解教师解释“使”和“塞”在古代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语义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核心和内涵;通过课堂讲解,辅助学生整理思路,提高对文本的理解。
(3)阅读分析逐段介绍文本内容、写作手法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分析和理解文本。
通过词语、句式、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分析,并结合文化和历史背景,让学生逐步领悟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倾向。
(4)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解决学生的疑惑。
同时,教师也可以借鉴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和发表看法,从而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5)练习巩固课后布置小组合作作业,由学生对课文中的“使”和“塞”进行探讨,深入了解所在地区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展示出自己的学习成果。
2. 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法通过细致、深入地阅读文本,分析语言、情感、思想等多个方面,揭示作品的意义。
小学六年级语文《使至塞上》教材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使至塞上》教材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使至塞上》精品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读一读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4、学生齐读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2使至塞上 长春版
6——2 使至塞上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时安排两课时授课时间:累计节数: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理解诗的意境1.《使至塞上》王维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2.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二、总结提升全班齐诵全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 \"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
2.全体学生齐读。
(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3.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三、理解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诗的意境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2.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二、总结提升
全班齐诵全诗。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三、作业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2.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
3.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
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
4.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
(开放性,不求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