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士的咏月情结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人的月亮情结

中国古代文人的月亮情结
中国古代文人的 月亮情结
周 晓 波
( 重庆 工 贸职 业技 术 学院

重庆
4 0 8 0Βιβλιοθήκη 0 0 ) 要 :月亮是 浩翰 星空 中的一个 围绕地 球运 转的普通 星球 , 但 它在灿 若星河的中国古代 文人 眼里 、思想里有着丰 富的情结和深远 的
影 响。它带给他们 的不仅 是朦胧的美感,更是他们 心灵、情感、人格 的写照和升华。 关键 词 :古人 ;月亮;思想;情结
月亮 ,悬挂 在中国古 典诗坛的上空。“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f 《 诗经 ・ 陈风・ 月 出 》) 自《 诗经 》始 ,历 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 。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月亮不仅 仅是 光照人寰 的一个 普通星体 ,而且是 通脱淡泊 的一种 文化象 征。 “ 月亮”意象负载着 民族 深刻 的文化 内蕴 ,流转 在诗人广 阔
种朦胧 的境界 。 李 清照用她 独有 的女性视 角和人生体验感知月 象 ,情感 显得 特别 的细腻 和婉约 。’ 淮扬 冷月——姜 白石 以冷月烘托 劫后 荒凉 。《 扬 州慢 》 :“ 二 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 …‘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 教 吹箫 。 ”( 杜牧 《 寄扬州韩绰判官 》) 残桥 、冷月 、清音 、凄情 , 构成 了一种清远空灵 的境界 , 词人 以灵动之笔写 出了扬州城昔盛 今衰 的黍离之悲 。 悬挂在 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 。她是一种道具 、 种背景 、一种气 氛 ,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一种情感媒介 、一种 审美意趣 。她 的空 明 、澄澈 、高洁的品性 ,她 的暗示 、隐喻 、象 等效用 ,令无数诗人倾倒 。于是 ,月亮意象无处不在地渗入古 典诗词的字里行间 ,铸就作品的血脉和灵魂。在人类 的文学宝库 巾 ,巾国的古典文学是其 巾的瑰宝 ,而 中国的古诗 ,巾同的唐诗 宋词 ,是这瑰宝 中的钻石 。我们今天来欣赏古人吟月 的诗篇 ,这 些诗 篇 ,只是 中国古诗 中的沧海一粟 。 三 、 月 亮 表达 了 中 国古 代 文人 的 丰 富 内涵 ( 一) 月色反映着古 代文人寻找精神家 园 、 恢复世界 和谐统 的心理 。在古典诗 同里 常常表现 出望月思 乡的主题 ,旧梦重温 的情思 ,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 然不 动的乡愁 ,诗人怀念家同 、父 母 的情 思 ,常寄托于 明月 的传递 。例 如 :李 白:“ 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 明月 , 低头思故 乡。 ” ( 《 静夜思 》 ) 、 杜甫 : “ 戍 鼓断人行 ,秋 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 白 ,月是故 乡明。 ”在人们意 识的深层 ,月亮 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 ,因而每 当人们 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 ,月亮便成为家 园的精神寄托 ;月亮牵系 着相思的心灵 ,缩短着时空的距离 ,这样又引发 了亘古一月两地

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

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

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

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

“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本文试解读高中《语文》课本中唐诗宋词的“月亮”意象,以观照月光世界里诗人的心灵律动。

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当空,清冽的月光轻柔洒落于松林的幽径;泉水淙淙,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过山溪的卧石。

月、松、泉、石四个意象组合成空明幽妙的意境,而“明月”则是其中的主体意象——因月之“明”,方可见泉之“清”。

这是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禅林”《酬张少府》,结合王维的这些诗句看,“明月”、“清泉”暗含空洁灵动之意,成了诗人追寻隐逸生活和佛学境界的物化形式。

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在古代诗人中,李白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

他时而上天揽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时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时而邀月同饮(“月光常照金樽里”),时而赊借月色(“暂就东山赊月色”“且就洞庭赊月色”)……最常见的,是李白的泛月、乘月诗:“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门泛舟》)。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明月千古诗情无限-浅谈古诗文中的月亮情结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明月千古诗情无限-浅谈古诗文中的月亮情结

明月千古 诗情无限 ——浅谈古诗文中的月亮情结翻 阅我国古代的诗集,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历代诗人对月亮都有一种独特的情感。

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得失成败、相思情愁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 这一无生命的事物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结。

月亮成了情感的载体,释怀的媒介。

凄婉迷离之时,踏香赏月与清幽淡雅之间,可以宽解几分忧 虑,兴致勃发之时,掬一杯清酒对着朗朗月色,可以尽情以抒怀。

于是咏月的诗文也因历代文人墨客的情有独钟而在璀璨的文学星空中割据了一片蔚为壮观的领地, 并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奇葩。

在这方面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唐诗宋词中已可窥豹一斑。

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这里就 一些名家的诗词为例,浅要品谈一下古代文人咏月诗中所蕴含的某些情结。

一、以月喻人,歌咏恋情在 古代,日为阳,月为阴。

因此人们常用月亮来形容女子的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

如“花容月貌”、 “闭月羞花”等,两千五百年前的《诗经》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描写与歌咏。

诗中以皎洁的月亮来衬托女子的美丽清纯,说洁白 明亮的月亮出来了,在月光下,美人更美了,心儿也不安宁了。

此后的诗歌中以月喻人的佳句已不鲜见。

如李白的“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 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

“衔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李白《相逢行》),既以月比人,又将人比月,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 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

二、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的情怀在 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借月写景,抒写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调、超脱旷达的情怀,亦多见佳句。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月初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前赤壁赋》)等,其景清幽秀美,用句珠 圆玉润,把诗人恬然自在闲适的生活情调写得鲜活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月亮,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神秘色彩而且最具亲切感的意象。

千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

以至于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

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这里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

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

吟诗赏月 赞美古代文人雅士在中秋时吟诗赏月的风雅之情

 吟诗赏月  赞美古代文人雅士在中秋时吟诗赏月的风雅之情

吟诗赏月赞美古代文人雅士在中秋时吟诗赏月的风雅之情吟诗赏月赞美古代文人雅士在中秋时吟诗赏月的风雅之情中秋佳节,明月高悬。

在这闪耀的月光下,历代文人雅士们常常流连忘返,吟诗赏月,抒发他们的豪情壮志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通过吟咏月亮,表达了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和追求,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创造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正如古人所言:“明月舒光明,黄昏将近时。

此时三月夜,皆应尚衬诗。

”本文将赞美古代文人雅士在中秋时吟诗赏月的风雅之情,展示他们心灵的宽广与思想的深邃。

唐代诗人杜甫曾有诗云:“洞庭遥锦接天波,桂树夹城三亚多。

千樯五岳弓弩耀,万转千旗马蹄破。

秋水共长天一色,霜风共过月明窟。

年年戎马边明月,万里不收功名曲。

”这首《月夜》表达了对中秋月的赞美和对边塞战士的思念。

在明亮的月光下,他描绘了洞庭湖的辽阔和城市的繁华,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他把月光比喻为军队的旗帜,用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军队行进的场景。

另外,他也表达了对国家事务的关切和对功名的追求,从而凸显了他内心深处的自由与豪放。

这首诗的创作,正是唐代文人黄月华在中秋赏月时的真实写照。

宋代文人苏轼则以自然景物奇丽的描写为特色。

他的《夜泊水村渡》中写道:“建章甫田地,万顷波光好。

山晚新还浩,水明中有道。

儒韵滋此处,道调开兹京。

虮唱何愁怨,寒猿夜已惊。

昔叶漕萧瑟,换了芙蓉碧。

凤书流荡荡,雁照沙沉沉。

声振夕飞归,行擅蛩心深。

更凄君子邑,无此守柴簧。

”这首诗是苏轼在中秋夜泊水村渡上看到的美景所作。

他通过描写村庄的昏暗和水面的波光,展现了一幅幽静而宁静的画面。

他用儒家经典的词句,表达了他对古代文化的追溯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推崇。

同时,在诗的结尾,苏轼又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时事变迁的忧虑和对国家荣誉的渴望。

这种独特的诗歌风格,使得苏东坡的作品在中秋佳节赏月的文人雅士中独占鳌头。

元代文学家郑清之的《登鹳雀楼赋》也被称为“吟诗赏月之赋”,用赋体的形式表达了古代文人的雅士风采。

千年共婵娟: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

千年共婵娟: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

文许军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它也给小学语文教材带来了许多意味。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的稚趣,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的忧伤,还有清寒,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国文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们以款款深情和精妙神思,赋予了月亮丰富的变幻和内涵。

爱情与月亮的关系始于嫦娥的传说,历代均有叠加衍化,风格各异。

如:《诗经》的古朴:“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陈风·月出》)汉乐府的明快:“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汉乐府《白头吟》)魏晋的通脱:“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曹植《七哀》)南朝赋的清丽:“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谢庄《月赋》),唐诗的细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宋词的缠绵:“恨君不似江楼月。

”(吕本中《采桑子》)中国文化中关于月亮与爱情的作品,不但浩如烟海,而且形成了悠久的传统。

在《西厢记》从唐到元的流变中,月亮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俨然成为莺莺、张生之外的“第三者”。

唐代《莺莺传》中,崔莺莺赠予张生关键的一首定情诗是《明月三五夜》,其词日:“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赴约莺莺,是二月初四,莺莺回访,是二月初八:“斜月晶莹,幽辉半床。

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

”《会真诗》也是以月夜开头,渲染清幽的气氛,为爱情作铺垫:“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

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胧。

”到金代的《西厢记诸宫调》,与爱情相关的几个重要相思场景,全部在月下完成,如张生初见莺莺:【中吕调】【鹘打兔】对碧天晴,清夜月,如悬镜。

张生徐步,渐至莺庭。

僧院俏,回廊静;花阴乱,东风冷。

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

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

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2011-07-20 10:03:00 来源: 泉州晚报(泉州) 有0人参与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0)“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吟中秋月的著名诗篇。

中国文人和月亮似乎有着剪不断的特殊情结。

皎洁的月亮,总让文人们想到一切美好的事物和美丽的情感,从而激发出无穷的创作欲望。

这些咏月寄情的作品是中国文学长廊里特别瑰丽的篇章。

在他们中间便有李白。

那首童叟皆能吟诵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也许是一千多年来在中国传唱最广的歌谣。

李白是写月亮的高手,好友离别的时候,他寄情于月亮:“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失意孤独的时候,他属意于月亮:“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据说,李白的离世和月亮也有关系。

他在采石矶,喝醉了酒,在长江边看天上和水中的月亮。

最终,竟随着水中的月亮飘然而去,写尽了一位诗人的浪漫情怀。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是苏东坡《赤壁赋》的起兴之句,在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中,他以水和月亮的消长、盈虚,来阐发人生应持旷达乐天的态度。

在他贬官北徙密州时写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更成为咏月的千古绝唱。

?望着窗前皎洁的月光,胸间总会涌起这样的诗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还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还有:“今夜鄜中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因了这些不朽的诗句,那天上的月亮,也就有了人间的心情。

与文人不同,中国的帝王们则更喜欢太阳。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时即赋诗一首:“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太阳代表炙手可热的威严和煊赫。

中国诗文里的月亮情结

中国诗文里的月亮情结
冷月 残月 孤月 缺月 圆月 明月
冷月
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静。 苏轼 《卜算子》
孤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三、月亮与人情
游子情 思妇情 离别情 戍边情 关塞情
游子情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妇情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离别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中国诗文里的月亮情结
有关月的诗句
• • • • • • •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一 月亮的形象
戍边情、 戍边情、关塞情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 《出塞》
四、月亮与中秋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 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二、月亮与哲思
1 永恒的轮回与短暂的人生
2 月有阴晴圆缺
1 、永恒的轮回与短暂的人生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嘏 《江楼有感》

文人的月亮情结 魏静

文人的月亮情结  魏静

文人的月亮情结甘肃平凉庄浪县大庄中学魏静月亮的永恒、美丽、亲近,古代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它的身上,因而生发出许多感人的诗句,其中表现为:乡情、亲情、友情、爱情、闲情。

无不尽致,最耐玩味。

月亮作为文学的原始意象,其象征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主题息息相关。

死亡、爱情、隐逸、怀乡。

无论哪一类中,涉月的诗作举目可见,离乡游子、闺中思妇、边关戍士、风月男女、王侯将相、山野逸人…虽众说纷纭,却都有一种恋月情结充裕在心。

他们将人生的喜怒哀乐、爱恨悲忧等等情绪都诉之于月,月亮成了负载文人情思的“心灵多媒体”,并进而产生了游子月、思妇月、离别月等诸多诗歌意象。

从整体上考察,这些意象固然常常伴随着四大文学主题的反复而交替更迭,然而其背后却大多缭绕着一种共同的心绪,一种或淡或浓的孤独和悲哀,从李白“对影成三人”的寂寥到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戚,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亘古无期到“月有阴晴圆缺”的聚散无常,再到“明月夜、短松岗”的人生凄凉。

文人们的内心涌动着几丝遗憾和感伤。

月亮作为意象是一种镌刻在民族记忆中规范着我们民族思维、情感的自觉的心理范型。

原型中所蕴涵的意义,既不是后天文化所赋予的,也不是某个伟大作家的独特创造。

它是漫长的中华名族生活创造的无数次重复积累而成。

如果我们要回答月亮何以会成为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并揭示这一意象中的深层意蕴,我们的目光就要注视到华夏民族心灵发展的内在历程,追溯到民族心理结构成型的神话思维时代,阐释月亮与华夏民族精神生活的艺术。

月亮形象最早出现在神话中,关于月亮的神话:《山海经》“有女娲和月母之国……”、女娲、伏羲交尾产月的传说……、后羿之妻嫦娥奔月的传说……如果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对黄土高原血缘般的依存关系,进而形成故土难离的文化意识,那么嫦娥奔月的传说,则反映了华夏先民对月亮明而转暗,暗而复明,死则又育”现象的思考。

嫦娥奔月的传说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

奔月的嫦娥从美女变为了蟾蜍甚至永远独居月宫,是多大的悲哀。

古典诗词的月亮情结

古典诗词的月亮情结

古典诗词的月亮情结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皎洁澄澈的月亮就像一位秀美的少女,总是能牵动人们的缕缕情思,多思多感的骚人墨客尤为宠之,千百年来留下的咏月诗词不计其数.爱月赏月之风久矣。

在唐代比较流行拜月,并且拜月已经溶入生活,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不仅宫庭贵族存在,民间也存在,“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人们把长期郁结的心中之事,肺腑之情,诉渚明月,含情低诉,心绪悠远,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真纯之情,令人神往,就连幼稚天真的小女孩也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唐人爱月之情可谓深矣。

李白把酒问月,发千古之幽思,邀月同舞,挥洒片刻之娱,他的孤独,他的寂寞,只好寄托在遥远的星空银河上与他喜爱的月亮相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需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传说李白死于江中捞月,他于醉中跃入江里,与明月作永久的拥抱。

一代诗仙就这样被赋予了神话的色彩,他的诗,他的人格,感动着千百年的人们。

一轮东坡月,悬在中国历史的天空,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在风雨飘摇的宋王朝,同时也照彻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东坡将中国人最细密最俊逸而又深沉的情思,用一句轻柔而又震撼千古的诗句倾吐出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妨顺其自然,大智大悲的东坡那一轮圆润朗照的月,不知抚慰了多少颗善感易伤的心灵。

月亮走进诗词,使诗词生色,诗词吟咏月亮,使月亮多情,古代诗词中的月亮,是诗,是情,是永恒和孤独的象征。

而古代的文人更是把月亮当作知已,倾诉自己的满腔思绪。

月亮就是诗,先来看月的形象吧。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皎洁圆润明朗澄澈和仙境般的月亮现于诗人笔下,神奇瑰丽,充满诗意,“夜悬明镜青天上”,青空之上,明月和瑶台仙境,朗朗照彻人间,月中仙人,玉兔之景历历在目,多么神奇美妙的景观呀!一轮明月岂不就是一首诗吗?月亮是大自然清纯之子,又是一位超然飘逸的隐者,日落月开,月以其空明澄净之辉营造诗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洁净,曾涤荡抚慰多少颗浮躁的心灵!“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琴声中月与人在松竹中幽然相会,灵犀相通,“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幽静,“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空幽,“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的清旷,素月清辉,曾给人们以几多享受,毕竟人是诗意地居住在这大地上的。

中秋赏月古代文人雅士的浪漫情怀

中秋赏月古代文人雅士的浪漫情怀

中秋赏月古代文人雅士的浪漫情怀中秋赏月,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活动之一。

在古代,赏月更是文人雅士表达情感、寄托思念的重要方式之一。

他们通过观赏月亮,寄托自己的浪漫情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古代文人雅士对中秋赏月的浪漫情怀。

一、月亮的美丽古代文人雅士常常被月亮的美丽所吸引。

他们赞美月亮的明亮、皎洁,将其比喻为嫦娥等仙子的家园。

他们观赏月亮时,常常陶醉于月亮的纯净与美丽之中,用诗词歌赋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月亮的象征意义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眼中,月亮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月亮往往被视为爱情的象征,他们常常以月亮作为表达爱意的对象。

在中秋这个特殊的夜晚,文人雅士们会与爱人一同欣赏月亮,借助月亮的明亮和氛围,进一步加深彼此的感情。

三、孤寂之美中秋赏月的夜晚往往是文人雅士孤独寂寞的时刻。

他们往往是身在他乡、远离亲人,独自一人对着明亮的月亮思念家乡和亲人。

他们借助月亮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将自己的孤寂之美融入到作品中。

四、詩詞歌賦的表達文人雅士们通过诗词歌赋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将对中秋赏月的情感寄托得淋漓尽致。

他们用深情的笔触描绘出月亮的美丽,将自己的愿望与希冀融入到文字之中。

众多的古代文人雅士如李白、杜甫等都以描绘中秋赏月的诗词而闻名。

五、传统文化的熏陶古代文人雅士的浪漫情怀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秋赏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活动,不仅仅是满足个人情感寄托的需要,更是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发。

文人雅士通过了解传统文化,进一步加深对中秋赏月活动的理解和热爱。

六、思乡之情对于很多古代文人雅士而言,中秋赏月是一个思乡的时刻。

在这个节日里,他们思乡忆亲、思念故土。

赏月成为了一种表达对家乡、故土的情感的方式。

他们通过观赏月亮,想起远方的家人和朋友,诉说自己心中的思乡之情。

总之,中秋赏月是古代文人雅士们浪漫情怀的重要载体。

他们通过欣赏月亮,借助月光的明亮和清朗之气,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的追求以及对情感的寄托。

中秋赏月不仅是感受自然、感悟人生的时刻,更是凝聚故土情怀、传承文化精髓的重要时刻。

明月一轮照千秋——古代文人笔下的月

明月一轮照千秋——古代文人笔下的月

明月一轮照千秋——古代文人笔下的月明月一轮照千秋——古代文人笔下的月日期:2012-10-8 来源:汗青网作者:胡不归阅读: 483 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把酒临风、对月当歌,人生之须臾若明月之盈虚。

照过亘古洪荒千年不变的明月啊,回家的路,多少苍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诗中,由于诗人巧妙地借用月光来表达远离家乡的游子思乡之情,因而唤起了广大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

月亮,古来有嫦娥、婵娟、玉兔、蟾宫、桂宫、广寒宫、清凉宫等美称,从古到今,历来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

早在《诗经·陈风》中就有“月出”篇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将月色与美人并举,给月亮带来了美的神话。

屈原在《离骚》中更是“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以风月为马,潇洒至极。

到了“古诗十九首”,明月成了普通人倾吐人生悲欢的对象。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写一个闺中女子的深切相思。

从这时起,月亮已是人们共同的精神“知音”,她静静地听着,以洁白的光辉抚慰尘世间受伤的心灵;她是一位圣洁的仙女,带给人生存的希望。

人们望着一轮明月,往往浮想联翩,特别是唐宋赏月风气盛行起来后的中秋之夜,明月千里,月光如银,洒在田间、山野,山川、湖泊都笼罩在一片洁白的月光之中,文人墨客成群相邀,对月酌酒,酒酣而诗兴大发,留下许多咏月佳句。

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气势何等豪迈;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则别具幽情;张祜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充满了思乡怀亲之情;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怀念。

他们望着玉盘般的明月,想起独在异乡的亲人、朋友,希望能在月下团圆,而客居他乡的游子,在皎皎的月夜又何尝不在思念家乡的一切?这正是:“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一轮明月耀天心——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

一轮明月耀天心——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

一轮明月耀天心——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网)华灯初上,霓虹闪烁。

现代社会中,大到国际都市,小到州府县城,甚至连弹丸般的小城镇都华灯如昼,夜晚的城里,夏夜市民惬意放松的时段才拉开帷幕。

即使在月圆的农历望日与既望,人们再也不需要月光为人带来光明,月亮再也不是夜晚光明的代名词了。

交通通讯的便捷,使得沟通近在咫尺,即使远在天涯也可以通过网络也让人有近在咫尺的感受。

美丽的月亮已经让人联想迟钝,已经误把他乡做故乡了。

中国人的月亮情结只能留在古代的诗词歌赋里,只能留在看似苍白无力的文字中。

纵使时代风云如何变幻,但对于古诗歌赋的承继不能改变,现在就让我乘着诗歌的翅膀,去会一会古代的诗人先贤,来一次关于月亮的心灵交流之旅,共享明月之华章。

翻开古代典籍你看到了古人关于月亮的诗歌。

“海日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贤相张九龄祝福的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思念的月亮;“共看明月应泪垂,一夜乡心五处同”是白居易流离伤心的月亮;“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思归的月亮。

古时月亮蕴含了古人的多少悲欢离合啊!月亮如此地皎洁,让人联想到婀娜多姿的嫦娥舒广袖长舞,让人想到月中斑驳的桂树,树影婆娑;让人想到蟾宫中捣药一声声的玉兔;让人想到吴刚捧出的琼浆玉露的桂花佳酿,多么美的意境,多么传奇的故事,一下子就流传了千年。

回望古代的诗歌,文人墨客们赋予了月亮诸多美誉,什么玉壶、玉环、玉瑶、玉羊、玉盘、玉弓、婵娟等等,不胜枚举。

月亮就象温润的美玉,就象婀娜的女子,向着人间款款而来。

人生有限,月光无限,唐诗以“孤篇横绝”的张若虚,留给了人们“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惆怅。

一千多年的时光过去了,这一轮明月还是唐朝的那一轮明月,但是张若虚早都化为人间的一抔黄土,只有他的诗歌《春江花月夜》与月亮般不朽。

说到咏月描月的诗歌,不能不隆重推出盛唐“诗仙”李白的写月诗和北宋苏轼咏月的词章歌斌。

看他们的笔下月亮是怎样的多情!青年李白二十岁左右仗剑远游,在途中他写了《峨眉山月歌》,诗是这样写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对月亮的喜欢和描写

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对月亮的喜欢和描写

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对月亮的喜欢和描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它在文学、艺术和哲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们通过诗词、散文等形式表达了对月亮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也被视为吉祥和美好的象征。

例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赏月、吃月饼、赠送礼物等,以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之情。

总之,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文人墨客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题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

唐代文人对月亮的独特情感

唐代文人对月亮的独特情感

唐代文人对月亮的独特情感在唐代文人的文化背景中,月亮被视为一种独特而象征性的存在。

唐代文人们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表达多以诗歌的形式呈现,通过婉转的文字描绘,展现出他们对月亮的景仰和热爱。

唐代文人对月亮的独特情感可以追溯至古代诗经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流传至唐代,并对唐代文人的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诗经中就有不少描写月亮的诗歌,例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通过这些诗篇,诗人们描绘了月亮的美丽与神秘。

唐代文人们在这一基础上,将对月亮的情感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唐代文人的笔墨间,月亮被赋予了灵性和美丽。

他们用洒脱自如的文字表现出月亮在夜空中独立高悬的形象,仿佛是一个独自高高仰望天空的孤寂者。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简洁悠扬的诗句,将思乡之情与月亮相结合,展现了文人对月亮的独特情感。

文人们常常将月亮比作故乡,寄托了无尽的思念之情。

这种对月亮的情感,代表着文人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以及对生活的无尽幻想。

此外,唐代文人们还将月亮与君臣之间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在古代社会,君臣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文人们常常以君臣之义体现自己对政治的态度和思考。

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雄伟壮丽的鹳雀楼为背景,通过对山河景色的描绘,表达了文人对朝廷和社会现状的思考。

在这首诗中,月亮作为表达情感的媒介,充满着浓厚的文人情怀。

不仅如此,唐代文人们还将月亮比作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例如,他们把月亮比作女子的容颜,通过描绘月亮婉约的美丽和气质,来表达对女性的赞美之情。

同时,他们也将月亮比作诗人创作的灵感之源,通过描写月光下的诗人行走,表达了文人对创作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在唐代文人的心目中,月亮是一种独特而美好的存在。

他们通过诗歌表达对月亮的独特情感,将月亮作为情感的媒介,寄托情感、倾诉思乡之情、触发对政治现状的思考,以及赞美和追求创作的源泉。

古人的月亮情节

古人的月亮情节

古人的月亮情节
“月亮”在我们中华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既有美丽的传说,也有动人的诗篇。

中华民族可能是世界上最具有月亮情结的民族了。

所谓“月亮情结”,指的就是对月亮浓得化不开的深情。

今天,语文网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古人的月亮情节,希望能够拓展同学们的语文知识视野。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无以数计的咏月诗文,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咏月佳句。

在一项有关中秋节文化的民意调查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三句有关月亮和中秋的诗词最受公众喜爱。

检阅李白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月亮情有独钟。

据统计,李白写月的诗超过300篇。

他以无限的深情,向往着月亮,讴歌着月亮。

古人的月亮情节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古代文人笔下的中秋诗韵

古代文人笔下的中秋诗韵

古代文人笔下的中秋诗韵中秋佳节,举国欢庆。

而在古代文人的笔下,中秋的美好往往被诗韵所抒发。

他们以繁复的文辞和婉约的情感描绘中秋的月亮、团圆的场景,诉说着对家园的思念和对情人的思念。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文人笔下的中秋诗韵。

天地之间,唯有月婵娟。

古人钟爱的月亮,在中秋之夜尤显耀眼。

文人们通过文字,将月亮形容得如诗如画。

唐代文人杜牧在《秋夕》中写道:“银烛欲燃远行客,戏罢曾无梦想家。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杜牧将中秋的月亮比作银烛,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宋代文人苏轼也融入了他的情感与中秋的月亮中。

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苏轼将中秋的月光与人生的凄凉相联系,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而他的另一首名篇《青玉案·元夕》中,他借着写元宵节的场景,抒发了对故乡的思恋之情:“东篱乱花缩往壶,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红飞过秋千去。

”朴实的字句中,流露出对故乡花朝月夜的眷恋。

除了对月亮的赞美外,中秋还是家人团聚的节日。

在古代文人笔下,团圆之情常常溢于言表。

唐代文人杜牧在《秋夜寄邱员外》中,以流畅的文字描绘出了中秋之夜家人团圆的盛况:“举目已是白云乡,云鸿紫翅总难空。

悠悠快马追飞鸿,画角一声人未逢。

”杜牧以快马和飞鸿来比喻远行的亲友,表达了对他们早日归家的期盼。

元代文人辛弃疾则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通过写自己与兄弟同游的情景,表达了对兄弟之情的思念:“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辛弃疾将中秋夜的团圆氛围与友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对兄弟间深厚情感的赞美。

除了对家人的思念,中秋也是表达对爱情的良机。

唐代文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借着写游历之景,抒发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借着登楼远眺的场景,将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与游历之景相结合,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李白的月亮情结

李白的月亮情结

[word格式] 李白的月亮情结李白的月亮情结李白的闰口邱云古今文人骚客写月,颂月的诗文可谓浩若星汉.若论成就,当首推唐代的诗仙李白了.在李白留给后人的一千余首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写月的竟有三百二十多首.月亮给了这位诗仙智慧,灵感和创作源泉,其笔下之”月”,各具情态.令人遐思不已.李白观月之细,举世无双.他那支神采飞扬的诗笔,变化莫测,千姿百态.在他的笔下,有明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有孤月:”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有秋月:”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有海月:”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有江月:”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有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有溪月:”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有边月:”边月随弓影.故霜拂剑花99ooo…足见诗人观月之细.李白写月之美,天下独步.月亮是他美好心灵的表露.”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月出峨眉照苍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等一句句月光吟,胜似一幅幅秀丽的图画.李白天性孤傲,蔑视权贵,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因此,常借酒浇愁.对月抒怀.”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何”,这是诗人纯洁无瑕的心灵写照;”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这是诗人旷达, 潇洒性格的写照;”众星青天罗,良者独有月”.这是诗人高洁,孤傲心境的描述;”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是诗人怀才不遇,忧郁伤感情怀的缩影;”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是诗人在抒发远大政治抱负和敢古,性//~情.二口于与权贵一较高低的豪迈心志;”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诗人一生嗜酒如命,淡泊仕途,笑傲江湖的真实写照.在李白的心目中.与人万里相随的明月,是圣洁的象征.是高尚灵魂的寄托.因此,在许多诗里,诗人把明月写得妩媚动人,绰约多姿.”秋山绿萝中.今夕为谁明”是”问月”;”琴弹松风里.杯劝天上月’是”饮月”;”屈平诗赋悬明月”, 是以月颂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以月寄情;”明月低头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是以月窥情.诸如此类,气象万千.清冷明亮的月光,不仅在诗中构成一个个优美的意境.而且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丰富情感.李白把月亮当做自己随身的侣伴和亲密无问的朋友.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中写道:”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当他得知好友王昌龄遭谗受贬时,满怀为挚友担忧之情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最能表现他和明月亲密无问的佳作,应算《月下独酌》:”花问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他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极其丰富的想像力,把月亮,自己与自己的身影聚合在一起,绘成”i人”饮酒图.实属罕见.李白给儿子取名也忘不了月亮,名日:月奴和玻璃.就连李白之死.也相传是他在醉酒之后,”入水捉月而亡”.后人还据此绘下了《李白捉月图》.足见在后人心中,李白的形象是和月亮连在一起的.李白,以其辉煌的诗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他在诗中吟咏的明月.则具有浪漫的奇思和浓郁的感情色彩,构成丰富多彩的奇妙意象.江西省南康市风岗中学(341412)。

古人咏月诗卷

古人咏月诗卷

古人咏月诗卷月,是古代文人墨客中常被赞美、咏叹的主题。

无论是在古代诗词中,还是在传世的绘画作品中,人们总是能感受到古人对月亮深深的醉迷与崇敬。

月亮,如同一卷诗歌,缓缓展开,展示出令人心醉神迷的美。

一、明月如镜,洞察人心秋夜的月色总是格外美丽,在皎洁的月光下,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映照得清晰而透明,仿佛一面明亮的镜子。

古人常常用明月如镜来描绘月亮的美丽与神秘。

在《春秋·召公》中,月被描述为“明月照我床,星星争先后”,展示了月亮闪耀的光芒与众星争辉的情景,折射出古人欣赏月亮的纯真态度。

二、皓月当空,照我独行在古代文人眼中,醉心于月亮并不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情感,而是一种寄托于月亮寂寞的心灵。

月亮的寂寞与孤独,恰如古人在世界中的独行,有时令人痛苦,有时却成为一种快乐。

南宋文人周邦彦笔下的《苏幕遮·燎沉香》中写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通过描绘月明星稀的夜晚,传达了古人孤独的内心感受。

三、明月如珠,拱照人间在古代的诗词作品中,常常能感受到古人将月亮与美好事物相结合的意象。

正因为月亮如珠,才能用来拱照人间的美好。

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描绘银烛秋光的情景,强调了月亮与牵牛织女星相映成趣的美好画面。

四、皎洁明艳,皓月当空古人将明亮皎洁的月亮喻为“皓月当空”。

在古诗中,这一形象经常出现,给人一种清新、明朗的感觉。

宋代文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明月皎洁送清辉,领风摇荡动人衣。

”通过将明月皎洁的形象与摇曳的风相连接,创造出唯美的情景,展现了古人眼中月亮的灵动之美。

五、待到明月松间照古人不仅对明亮的月光情有独钟,也对月亮的映照之景深感迷恋。

在景色中加入月亮的映照,使景色更加美丽动人。

唐代白居易的《夜泊牛渚怀古》中写到:“银汉迢迢垂虹霁,秋空团团满晓彩。

”通过将月亮的明亮与天空中的虹霁、晓彩相互映照,将美中蕴含的婉约情调完美展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士的咏月情结
古往今来,月亮总是以其独有的高远超尘、皓洁宁静受到历代文士的吟咏夸赞。

在人们心中,月亮是含蓄又意蕴无穷的,是皎洁又婀娜多情的。

它往往被人们用来代表深邃、凄清之美的事物,而明月则亦往往作为团圆的媒介,被人们借以寄托思乡之情离别之苦。

月夜幽思,抛开了白日里琐屑的喧嚣与纷杂,兴致勃发之时,掬一杯清酒,望月释怀,可以尽兴;凄婉迷离之时,踏香赏月,于清幽淡雅之间,可以宽解几分忧虑。

于是,咏月的诗篇也便因着历代文人墨客的情有独衷而在璀璨的文学星空中割据了一块蔚为壮观的领地,并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奇葩。

这里就以一些名家诗词为例,浅要品谈一下古代文士咏月诗中所蕴涵的某些情结。

一、吟诗弄月,寄情山水,抒发安贫乐道、崇尚自然之情
自先秦诸子百家到六朝后期的推崇佛祖,我国思想史上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局面,其中虽然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但释、道的出世观念却也在为数众多的文人中牢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面临“大道之不行”的政治浊流时,他们往往便以超脱于世俗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并从陶冶自然中寻求乐趣。

如陶渊明就是其中代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种豆非为填充肚肠之饥,荒秽也不在意能否锄尽,晨起夜归,带月荷锄,忙中见景,景中见忙,陶氏垂范,令人悠然神往。

身体力行,辞官就耕,在历代的文人中这种做法似乎并不少见,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无疑是后世此风之久盛不绝的发倪。

借月写景,抒写恬然自适的生活情调,亦多见佳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其景象清幽秀美,用句珠圆玉润,鬼斧神工,有夺目掠神的功效。

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月之情境,既为映池一景,又点明时间,更以推敲成一时佳话。

杜甫诗《南邻》里说:“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虽农家村落,却有白沙、翠竹、柴门、新月,作者对农家小舍的关怀跃然自现。

苏轼诗中亦不乏对月的赞美,如其七绝《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仰望明月,犹如转动的玉盘,美不胜收了。

再如《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写春日海棠,不于艳阳之下示其明丽,却置月光之中现其空蒙,足见作者心底对月的偏爱。

二、托月圆志,展现豪迈气概;或发思古幽情,抒写不平之气
唐代是我国封建王朝国力鼎盛时期,顺应当时开疆拓土投兵边外的形势,出现了大量的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也涌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边塞诗人,这时的咏月诗也便呈现出某种全新的格调。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岑参《天山雪歌》),“汉月”“胡风”,不着交兵一字,战绩已然立分,由中可以感受到盛唐的雄风霸气。

追比秦汉,是唐代诗人惯常的思维,国力的强盛不仅给大唐的国民增添了豪迈气概,而且反映在诗篇中亦无处不流露出作为强国国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如同风卷残云,边关早已战事平息,大军开始遭受思乡的煎熬了。

而延至两宋,国力式微,神威不复,体现在诗歌中,则更多的是徒发思古幽情,郁写不平之气。

纵使以苏轼之豪放,在追怀周郎赤壁之余,也只能在无奈间,仰天长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三、睹物思人,寄愁明月,发离合之忧、聚散之慨
这是咏月诗中最具感染力和魅力的地方,正如梅、兰、竹、菊、荷成为清正与气节的象征一样,明月也因之成为构建文化的一个特殊载体。

且不说《国风》《楚辞》,单是汉魏时期便有许多感人的佳作。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十九首》),“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七哀》),均写得曲转有致,哀婉动人。

这一方面,李白和苏轼,成就颇高。

李白的咏月诗写法多样。

他借明月表达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言浅意真,将思乡之切、之浓、之苦、之深可谓所言至极,堪称千古一绝;他借明月表达送别之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竟将离愁托付给明月,李白诗歌的想象奇瑰,可见一斑;他还以妻子的口吻借明月表达对自己的关切:“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

窥镜不自识,别多憔悴深”。

他关心民生疾苦,托月寄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他孤独时,“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与月同酌共饮,宽解寂寥之苦:他快乐时,“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

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

他抒写豪情,“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消沉时,“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李白咏月歌怀,于诗无所不在,将月比人拟物,皆其无所不能。

这位乘风御月的谪仙人,吟诗弄月的技巧,综观古今大约不无人能出其右。

苏轼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才高意广,甚至一提起苏东坡之名,人们就会想起他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词,就会想起他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语。

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无疑也是一篇咏月作品中的佼佼者。

通篇紧扣一个“月”字,以月引起,以月作结。

全词如皓月千里,境界高远。

而且,言情婉转,抑扬转折。

如上阕,先说“我欲乘风归去”,次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一转;再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又一转。

将出世、入世的复杂感情婉转写出。

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写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又是解脱,从而最后推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来。

由是,整首词篇从离愁郁闷到通脱豁达,怨恨与自宽交织。

将月写得如此曲致繁复,跌宕起伏,有此一篇,宜堪足慰。

自古文士思绪,牵肠挂结,所虑者何止千万。

本文所述,难究其端详,权且算作一孔之见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