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数学备课第2课时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标题:加减法运算的初步掌握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2.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3. 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1.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2.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

教学难点: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的灵活运用。

教具准备:1. 数字卡片;2.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让学生快速写出这个数字的前一个和后一个数,并解释数字的前一个和后一个数的概念。

然后教师出示一张大于十的两位数的数字卡片,学生完成类似的操作。

二、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加法运算题目,如15 + 7 = ?,并提问学生运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解释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然后教师出示减法运算题目,如23 - 9 = ?,并提问学生运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解释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三、讲解(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包括进位和借位的概念和运算技巧。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跟随操作,加深理解。

四、练习(1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加法和减法的运算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可以分配小组活动,让学生相互帮助和合作,提高完成题目的效率。

教师在练习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五、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应用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总复习第2课时 数与代数(2)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总复习第2课时 数与代数(2)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总复习第2课时数与代数(2)一. 教学内容及要素1.数的认识和应用–数的名字–数的大小比较–奇偶性–数的加减法2.代数的认识和应用–变量的引入–代数式的加减法–变量代数式的值的求解3.相关概念–相等关系–数量的增减与多少二. 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的大小比较,能利用数轴、左右比较法、折线图等形象化的工具,识别和辨别数的大小。

2.了解数字的奇偶性,能识别整数的奇偶性。

3.掌握小于100以内各加数的运算方法。

4.能建立简单的代数式,进行加减运算,并能根据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值5.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代数式求解。

6.能理解“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概念。

三. 教学重点难点1.数字的大小比较、奇偶性的理解和辨别方法。

2.代数式的基本建立、代数式加减的方法和未知量的求解。

3.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代数式求解。

四. 教学方法和过程1.设计环节: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复习加减法,引出代数式的定义和基本的加减法规则,再通过实例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代数式中未知数的概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示文中的关键点,便于学生有全面的理解。

2.演示环节:老师通过板书和PPT建立代数式模型,让学生理解每个代数符号的含义。

举例讲解代数式中未知量的求解方法,解决学生对未知量的认识问题。

3.练习环节:教师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基本加减法规则和未知量的求解方法,提高学生发现未知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作业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并做针对性的辅导。

4.教学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并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兴趣。

五. 教学关联1.数学基础的打牢:加减法和进位算法的掌握2.综合运用:从已知量求解未知量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综合应用3.拓展知识:数的大小比较和应用的扩展,数的运算规律,多项式式的应用,方程的认识和应用。

六. 教学评价1.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和方法进行反思。

2023四年级数学上册2公顷和平方千米第2课时认识平方千米教案新人教版

2023四年级数学上册2公顷和平方千米第2课时认识平方千米教案新人教版
2. 换算过程中逻辑思维的运用:在平方千米与公顷的换算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换算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存在问题,导致换算过程中逻辑思维的运用不够灵活。
3.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可能参与度不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
(三)改进措施
1. 针对学生对平方千米和公顷概念的理解问题,可以加强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情境引入、举例说明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方千米和公顷的概念。
- 视频资源:推荐学生观看关于面积单位和换算方法的短视频,提高对面积单位的理解和换算方法的掌握。
- 《面积单位换算演示》:通过动画和实物演示,讲解不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和换算方法。
- 《面积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面积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土地面积、规划城市等。
2. 拓展要求:
-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换算公式,巩固所学知识。
6. 平方千米和公顷与其他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
- 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亩、英亩等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 公顷与平方米、亩、英亩等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7. 平方千米和公顷的换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例如,计算公园、农田、城市的面积,了解不同地区的大小。
(3)实践操作: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换算公式,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5)总结与拓展: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为课后学习做好准备。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将运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平方千米和公顷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2课《烙饼问题》备课组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2课《烙饼问题》备课组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2课《烙饼问题》备课组教案一. 教材分析《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烙饼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但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烙饼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烙饼问题的解决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表达烙饼问题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烙饼问题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2.教学道具:烙饼模型或其他教具。

3.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烙饼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地将烙饼翻面,使两面都烤得金黄?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个烙饼问题:有一个锅,每次可以放4个烙饼,每次翻面需要2分钟,如何使烙饼烤得最快?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解决烙饼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发现规律,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类似的烙饼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

检查学生对烙饼问题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电子备课第八单元《角的分类和画法》第二课时(表格式)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电子备课第八单元《角的分类和画法》第二课时(表格式)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电子备课第八单元《角的分类和画法》第二课时(表格式)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电子备课第八单元《角的分类和画法》第二课时(表格式)序号:52教学课题角的分类和画法课型新授课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2教时_________ 备课日期12月3日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角的具体分类方法极其之间的大小关系。

2.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一些特定度数的角。

3.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各种角的分类极其大小之间的关系;难点:能用量角器按指定的度数画角。

教学方法与手段:投影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角的分类和画法,你还记得吗?角可以分哪几类?学生回答,组织交流,请学生谈一谈。

⒉怎样画出一个角呢?可以用什么工具来画?怎么画?请学生回答,说一说画角的工具和方法。

二、练习1、第87页第5题()个()角=()个()角()个()角=()个()角=()个()角请学生回答。

2、第6题分一分,填一填学生完成练习,组织交流。

3、第7题看图填一填学生观察填空,组织交流校对。

4、第8题说说时针与分针各组成了什么角?请人回答,全班判断,抽几题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5、画一画(1)用量角器画65°140°155°(2)用三角尺画角:60°150°15°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6、介绍:你知道吗?___ ______ 三、总结归纳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从中你学会了什么?角的分类和画角四、作业设计:分层作业1.基础作业:补充习题第72-73页,同步练习第69页第1-4题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第69页第5题学生回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小于180°,平角等于180°,周角等于360°)三角尺、量角器先画射线;边对边,点对点;在内圈或外圈的刻度上点个点;画出另一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条形统计图》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条形统计图》第2课时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第2课时条形统计图(2)
课后反思
课题
第2课时 条形统计图(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将统计表转化为更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的大小情况选择每个单元格表示的数的大小。
2.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培养学生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表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刻度来绘制条形统计图。
出示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将统计表转化为更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的大小情况选择每个单元格表示的数的大小。
2.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培养学生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合作学习,交流感悟(15分钟左右)
1.试画统计图。
(1)师:请同学们把刚才的统计结果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师:喜欢牛奶的有6人,要涂几格?生:涂3格。
师:明明是6个人,为什么只涂3格呢?生:因为1格代表2个人。
师:怎么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来1格表示2个人呢?生:在左边标上数。
师:从0开始,到这是几?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标数,写单位名称。
师:用红色标注0、2、4、6,喜欢牛奶的有6人,怎么涂?(指名回答。)
师:我们先找到2这个数所在的横线,对准牛奶这一列画一条线,线以下这部分就表示2人。(边说边将条形框描粗、涂色,并在上面标数6。)
教学准备
课件、坐标纸。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师:你最喜欢吃的一种早餐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师:在课前老师做了调查,大家最喜欢吃的早餐是牛奶、豆浆或粥。(教师边说边在统计表中写名称。)
师:我根据大家的意愿做了统计表如下。(课件出示统计结果。)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2课时《绘制条形统计图(一)》二次备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2课时《绘制条形统计图(一)》二次备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2课时《绘制条形统计图(一)》二次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什么是条形统计图,能够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能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比较数据的大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什么是条形统计图,学会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比较数据大小。

2. 教学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的含义,能够准确绘制。

•通过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比较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笔记本、教学PPT等。

2.学生准备:笔、纸、课本。

3.班级准备:确保教学环境整洁有序。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教师简要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知讲解1.引导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并展示几个简单的例子。

2.讲解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包括横纵坐标的设置、条形的绘制等。

3. 示范操作1.教师现场示范绘制一个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跟随操作。

2.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绘制几个条形统计图,教师及时纠正。

4. 练习与讨论1.学生分组练习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条形统计图,进行讨论和互评。

5. 知识巩固1.通过几个实际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绘制条形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2.教师针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和引导。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重点。

五、作业布置1.布置绘制条形统计图的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要求绘制若干个条形统计图。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通过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或分析,写出自己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2.反思授课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堂课改进提供参考。

以上即为本节课的二次备课教案,希望能够对您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同步备课教案-第1单元-4 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2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同步备课教案-第1单元-4 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2课时)

4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第1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课时目标导航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材第23~25页)1.使学生知道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认识算盘,了解珠算的计算方法。

2.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

重点:介绍数字键和运算键。

难点: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

教师准备:算盘、计算器、课件PPT。

学生准备:算盘、计算器。

一、情景引入前面我们了解了数的产生,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计算工具。

二、学习新课1.认识计算工具的发展。

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

目前,速度最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百万亿次。

2.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2)认识算盘。

这是一个算盘,它的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名称,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3)算盘的记数方法。

算盘上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记数前先要确定某一档作个位,定位是用算盘记数的特殊要求,再从个位向左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与整数的数位顺序一致。

使用算盘时,只有把算珠拨到靠梁时,才表示算盘上有数,算珠都靠框时,表示没有数。

下图表示1~9各数。

说明:“5”一般不用5颗下珠表示,而是用一颗上珠表示,“10”一般不用一颗上珠和五颗下珠表示,也不用两颗上珠表示,而用十位上的一颗下珠表示,这一点与十进制计数法是一致的。

(4)珠算拨珠方法。

用拇指拨上1、2、3、4。

用食指拨去1、2、3、4。

用中指拨上5,拨去5。

用拇指和中指联合拨上6、7、8、9,再用食指和中指同时拨去6、7、8、9。

(5)提问:你能分别写出教材第24页算盘表示的数吗?展示:第一个算盘表示:602第二个算盘表示:534067第三个算盘表示:352158623.认识计算器。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2课时 正负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2课时   正负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2课时正负数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正数和负数。

2. 培养学生运用正负数进行计算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3. 引导学生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增强数感。

教学重点:1. 正负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正负数的计算及应用。

教学难点:1. 正负数的概念理解。

2. 正负数的计算及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用具(如计算器、正负数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的概念,如自然数、整数等。

2.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何用数来表示它们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正负数的概念:正数表示具有某种意义的量,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 举例说明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如温度、海拔等。

3. 引导学生观察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发现正数前面有“ ”号,负数前面有“-”号。

4. 讲解正负数的计算规则,如正数加正数、负数加负数等。

三、实践与探究(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使用正负数的例子。

2. 引导学生运用正负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温度变化、海拔高度等。

3. 组织学生进行正负数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出示一些正负数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引导学生思考:正负数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3. 鼓励学生提出与正负数相关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如正负数的概念、表示方法、计算规则等。

2.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享解决方法。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正负数应用,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2. 组织学生进行正负数计算比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2. 在计算练习中,注意检查学生的计算过程,纠正错误。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教案 第2单元 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第2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教案 第2单元  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第2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二单元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第2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时目标导航教材第30~32页的内容。

1.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探索并理解一个数加(或减)接近整百数的运算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加强自觉运用定律的意识。

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它们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懂得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一、情境引入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教师:森林王国举行智力大比拼,小松鼠参加了“开心口算”。

裁判长大象刚刚公布完比赛试题,小松鼠就跳着举起手,大声说:“我算好了!”参赛队员小狗疑惑不解地问:“小松鼠,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松鼠算得快的原因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律)二、互动新授1.自主探究,促进迁移。

(1)算一算。

①让学生独立算出例1中算式的结果。

②指名汇报。

(教师操作课件在算式后面呈现结果)(2)议一议。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①独立观察。

②集体汇报、交流。

学生1:同一行的两个算式的和相等。

学生2:这两个加法算式加数一样,只是加数的位置不一样。

学生3:我发现在这些加法算式中,把加数的位置交换了,但是和不变。

……追问:谁能够用一句话把同学们的这些发现概括一下呢?(任意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师说明: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

其实聪明的小松鼠就是掌握了这一规律,才算得这么快。

(3)探究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教师:如果我们用a和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可以怎样表示?①学生独立思考,把表示方法写在答题纸上。

教师巡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适时点拨。

②指名上前展示,并说说理由。

(a+b=b+a。

因为a和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这两个数相加,加数的位置交换,但它们的和不变,因此这样表示。

)教师小结: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时《认识更大的数》(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时《认识更大的数》(北师大版)

教案标题: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时《认识更大的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更大的数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读写更大的数。

2.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更大的数:亿以上的数。

2. 大数的读写方法。

3. 大数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更大的数的读写方法,能够识别和读写更大的数。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更大的数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更大的数。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大数,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内容。

2. 新课:讲解更大的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更大的数。

然后讲解大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读写更大的数。

3. 实践: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更大数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让学生读写一些更大的数,或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 小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和掌握更大的数的概念和读写方法,培养他们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和学习。

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解和掌握。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关键步骤,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更大数概念和读写方法的重要环节。

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应该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互动交流中深化对更大数的理解。

以下是对“实践”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 读写练习: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更大数的卡片,让学生进行读写练习。

北京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相交与垂直》备课解决方案

北京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相交与垂直》备课解决方案

第二单元线与角 2.相交与垂直备课解决方案备教材内容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18~19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2.本课时认识“相交与垂直”,教材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认识两条相交直线的现实背景;第二个问题是判断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否相交的方法;第三个问题是认识两条相交直线的特殊情况——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第四个问题是折出或画出互相垂直的一组垂线。

3.“相交与垂直”是在认识了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安排在“平移与平行”之前,主要原因是相交(垂直)的位置关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理解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比较困难,这样的编排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备已学知识1.相交: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

2.直角:如果一个角与三角尺上的直角大小相等,可以判定这个角是直角。

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的位置关系。

2.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相交的特例,认识垂线。

3.能借助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过程与方法经历获得垂线的探究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积累操作的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备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垂线,掌握用三角尺画垂线的方法。

难点:能用三角尺画垂线,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备知识讲解知识点一认识相交与垂直问题导入看一看,说一说每幅图中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材18页例题)过程讲解1.认识相交在这一组图形中,两条直线交叉,两条直线这样的位置关系叫“相交”。

两条直线相交的点叫作交点。

2.判断两条直线相交的方法(1)画延长线判断是否相交。

(2)结合实物判断是否相交。

只看大楼下面时,两条线没有相交,如果继续往上看,两条线在延长,最终两条直线向上延长,交于一点,说明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

重点提示两条直线只要相交就会形成角。

相交。

结论: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只要将两条直线向同一方向延长,如果能相交于一点,就说明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二课《烙饼问题》备课组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二课《烙饼问题》备课组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二课《烙饼问题》备课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烙饼问题的基本知识和解决方法。

烙饼问题是一种典型的优化问题,通过对烙饼的翻转和烤制,使饼的两面都能烤熟。

教材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烙饼问题的本质,学会运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具备了基本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能力。

但是,对于烙饼问题这样的优化问题,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烙饼问题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烙饼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烙饼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烙饼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数学工具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烙饼问题,引发学生对烙饼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烙饼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进行解答。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实际操作烙饼问题,并记录解题过程和结果。

4.交流分享:学生分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烙饼问题的解题方法,并运用到其他类似问题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烙饼问题的核心概念和解题方法。

四上数学备课第27课时 (2)

四上数学备课第27课时 (2)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科书第68~69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稍复杂的信息,并运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运用从问题想起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中的已知条件。

小芳家种了3行桃树、8行苹果树和4行梨树。

桃树每行7棵,苹果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

(2)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信息比较多)出示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3)为了解决这颗问题,如果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要不要把上面提到的信息都整理进去?你能根据问题列表整理吗?学生列表,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指导。

(4)展示学生列出的表格。

(5)提问:下面分析数量关系,你打算从哪里想起?怎样想?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6)让学生列分步算式解答。

3×7=21(棵)4×5=20(棵)21+20=41(棵)订正时提问:你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苹果树比桃树多多少棵?谈话:请同学们先独立列表整理,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再回答。

(2)学生列表、小组交流、列式解答。

(3)展示学生的表格和答案,共同校正。

3.你能够根据题目呈现的信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再设计表格并解答吗?学生独立做题。

4.比较、小结。

谈话:刚才我们解答了三个问题,都是先列表整理条件,再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的,你发现列的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有什么次相同的地方?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并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在书上填表,再解答。

学生独立做题,共同评议。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备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备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备课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比较、数的加减法、长度和质量、时间和日历等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对数学的基本认识和运用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教材特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以“考查学生对数学的基本认知和使用能力”为主要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备课时需要重点关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次备课,学生能够准确地认识和理解数的大小比较、加减法运算、长度和质量的比较、时间和日历的运用等基本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 教学重点数的大小比较、加减法运算、长度和质量的比较、时间和日历的运用是本次备课的重点,需要重点讲解和强化学生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加减法运算和时间日历的应用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举一反三的示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开展多种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小组合作、游戏竞赛等多种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 个性化辅导在备课和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每个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安排1. 第一课时:数的认识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向学生介绍数的概念,让他们了解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第二课时:数的比较通过比较大小的游戏和实际操作,教授数字的大小比较方法,让学生掌握数字大小关系。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课时《乘法和除法》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课时《乘法和除法》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课时《乘法和除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和除
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
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和原理。

2.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三、教学内容
1.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乘法和除法”这几个字,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2. 讲解乘法概念
教师用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解释什么是乘法,并且讲解乘法的运算方法。

3. 练习乘法运算
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乘法练习题,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4. 讲解除法概念
教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除法,以及除法的运算方法。

5. 练习除法运算
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除法练习题,巩固对除法的掌握。

6. 拓展练习
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对乘法和除法进行深入练习。

7. 总结和评价
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完成并及时交到老师手中。

以上就是本节课《乘法和除法》的教案,希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2课时 正负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2课时 正负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2课时正负数一、教学目标1.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掌握正数、负数的读法和写法2.会用数轴表示正数、负数及其大小关系3.能辨认和测量实际问题中有正数、负数含义的数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掌握正数、负数的读法和写法,会用数轴表示正数、负数及其大小关系2.教学难点:能辨认和测量实际问题中有正数、负数含义的数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幻灯片、数轴模型、黑板、白板、挂图等2.教材和课件: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及配套课件3.教具、素材和练习册等资源:具有正数、负数意义的物体、练习册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入正负数的概念:让学生们看几张图片,例如一把水壶、一块钢板和一根金属杆等,询问学生这些物品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然后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确正数的意义为数量增加,负数的意义为数量减少。

2.呈现数轴模型:运用数轴模型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正数和负数相对位置的变化和大小关系。

让学生能够自己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和负数。

2. 正负数的读法、写法及运用1.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让学生分组,在黑板上写出正数和负数,并用不同颜色进行标注。

2.正负数的运用:教师出题,让学生通过数轴和符号计算出正确答案。

3. 实际问题中的正负数含义1.实际问题中的正负数含义:举一些有正数、负数含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数轴的图示和解法来深入理解问题所包含的正数、负数含义。

2.实际问题的数值计算:教师可出一些有正数、负数含义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数轴和符号计算出正确答案。

4. 总结1.小结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用2.给学生布置相关课堂练习和作业:通过实际例子更加深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和运用。

五、教学评价在课堂中,教师将评估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价方式将成熟度和掌握程度作为评价标准,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通过初步的数轴练习感受正负数含义的学生为合格水平2.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计算并得出正确答案的学生为优秀水平3.能够分辨并运用不同含义的正负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为卓越水平六、总结本节课强调的是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重要程度较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 “田忌赛马”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 “田忌赛马”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田忌赛马” 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田忌赛马”的故事情节,了解田忌采用最佳策略赢得比赛的过程。

2. 通过对田忌赛马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田忌赛马的故事情节。

2. 田忌采用的最佳策略。

3. 田忌赛马问题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田忌赛马的故事情节,掌握田忌采用的最佳策略。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讲述故事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3. 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田忌赛马问题,找出田忌采用的最佳策略。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田忌赛马问题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与田忌赛马问题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田忌赛马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田忌采用的最佳策略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总之,本节课通过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分析问题”环节,即引导学生分析田忌赛马问题,找出田忌采用的最佳策略。

详细补充和说明:田忌赛马问题是一个经典的策略问题,它涉及到比较、优化和决策。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条形统计图(第二课时) 北京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条形统计图(第二课时) 北京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条形统计图(第二课时) 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条形统计图的含义及它的构成要素2.学会读取条形统计图,并能够提取相关信息3.能够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二、教学重点:1.条形统计图的含义及构成要素2.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三、教学难点:1.绘制带有标度的条形统计图2.理解数据的比较及分析四、教学过程:1. 热身•让学生回忆前一节课讲授的内容,询问学生是否能口述出条形统计图的构成要素。

2. 讲授2.1 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构成要素•班主任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带有标度的条形统计图,介绍其中的构成要素;如轴线、变量和数据标签。

•讲授条形统计图的含义及它所展示的数据信息;比如条形图可以用来呈现人数的比较、受众人数以及数量的变化等。

2.2 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分发成绩单,选择一个比较普遍的主题,如每班学生的英语成绩。

•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将课程中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如学生的姓名、考试分数等。

•以条形统计图为基础,讲解如何使用数据来绘制条形统计图。

•讲授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们根据所给的数据完成表格,并以此画出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 练习和评估•在黑板上出示一张题目,并要求学生用条形统计图的形式来回答问题。

五、教学拓展:1.分类条形图2.环形统计图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老师与学生们一同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构成要素、基础知识和绘制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互动,参与度高。

在批判性思维的引导下,学生们能够逐步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并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来分析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应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理解构造原理和基本知识,并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并能够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2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2课时)

4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和计算器)第1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课时目标导航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材第23~25页)1.使学生知道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认识算盘,了解珠算的计算方法。

2.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

重点:介绍数字键和运算键。

难点: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

教师准备:算盘、计算器、课件PPT。

学生准备:算盘、计算器。

一、情景引入前面我们了解了数的产生,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计算工具。

二、学习新课1.认识计算工具的发展。

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

目前,速度最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百万亿次。

2.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2)认识算盘。

这是一个算盘,它的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名称,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3)算盘的记数方法。

算盘上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记数前先要确定某一档作个位,定位是用算盘记数的特殊要求,再从个位向左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与整数的数位顺序一致。

使用算盘时,只有把算珠拨到靠梁时,才表示算盘上有数,算珠都靠框时,表示没有数。

下图表示1~9各数。

说明:“5”一般不用5颗下珠表示,而是用一颗上珠表示,“10”一般不用一颗上珠和五颗下珠表示,也不用两颗上珠表示,而用十位上的一颗下珠表示,这一点与十进制计数法是一致的。

(4)珠算拨珠方法。

用拇指拨上1、2、3、4。

用食指拨去1、2、3、4。

用中指拨上5,拨去5。

用拇指和中指联合拨上6、7、8、9,再用食指和中指同时拨去6、7、8、9。

(5)提问:你能分别写出教材第24页算盘表示的数吗?展示:第一个算盘表示:602第二个算盘表示:534067第三个算盘表示:352158623.认识计算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二),教材第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学会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数量间相依互变的关系,通过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教具学具: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刚开学,图书馆里的事情特别多,我们就去帮帮忙!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出示挂图,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在没有计算之前,先让学生估算420÷30=的结果大约会是多少?
尝试让学生进行计算420÷30=?
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集体交流计算方法,说明算理。

关键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写在商的十位上?接下来该怎样算?
最后让学生自己验算,检查自己的计算的正确性。

2、教学“试一试”
(1)让学生自己在本子上进行计算,并让2位同学进行板演;
(2)组织交流计算方法和校对结果,有错误的要改正;
(3)并让学生任意选择一题进行验算,并交流验算结果。

3、总结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运算方法对比复习题和例题以及试一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运算方法,然后集体交流教师总结。

(三)巩固应用,深化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完成第1题,然后交流结果并自由选择1题让学生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在书本上找出第二题中三个算式中错误的地方,再把找到的错误和同桌交流后集体总结,最后把错误改正过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做好后集体交流结果。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自己默读第四题理解题意后让学生完成表格,然后集体交流,并让学生对比结果后找到自己的新发现。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读题然后列式解答完成第5题。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5题。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