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共47张PPT)
荧光标记 膜蛋白
诱导 融合
40分钟 后
370C
鼠细胞 结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 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2. 蛋白质的位置:镶、嵌、贯穿磷脂双分子层 3.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 糖被(糖蛋白)的功能:保护、润滑、识别等
温故知新
1. P4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 2. P64: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3. P49:生物膜: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的统称
学习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 能相适应的观点。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一 19世纪末,膜透性实验 二 20世纪初,膜成分实验 三 1925年,膜面积实验 四 1959年,膜结构实验 五 1970年,膜融合实验
时光机之一:19世纪末,欧文顿实验
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 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问题:细胞 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
● ●● ●● ● ● ●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 溶于脂质的物质
细胞膜
假说: 膜是由脂质(磷脂)组成的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 时间:1895年
人物:欧文顿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 实验,发现脂质、脂溶性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 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大多数人接受)
蛋白质分子
磷脂双分子层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科学家关于蛋白质 在细胞膜上存在的 三种方式的概括: 1 在膜表面 2 嵌在膜中 3 穿透膜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
资料2
时 实 结 间:20世纪初 验:科学家对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进行了化学分析 论: 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磷脂)
资料3
时 间:1925年 科学家: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 验:从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 展成单分子层 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现 象: 得出结论: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嵌入
镶
横跨
4、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 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 有些多糖与磷脂分子结合形成糖脂。
糖蛋白的作用
1.有保护和 润滑作用; 2.与细胞识 别、信息交 流、免疫反 应、血型决 定等有关。
5.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载体种类、数量
选择性。
流动性与选择透过性的关系 (1)区别:流动性是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选择透过性是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2)联系: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膜只有具有流动 性,才能实现选择透过性。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都是 活细胞的特性,死细胞将失去流动性和膜的选择透过性。
概念图
生物膜
结构特点
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结
论: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 尼克森
提出:
流动镶嵌模型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时间
19世纪末
科学家
欧文顿
科学实验
假说或结论
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 膜是由脂质组 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 成的
20世纪初
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出细 膜的主要成分是 某科学家 脂质和蛋白质 胞膜,并分析其成分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ppt
4.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 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 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 免疫反应、
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A 糖蛋白 B 磷脂 C 脂肪 D 核酸
)
5.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 5.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 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 白细胞能吞噬病菌, 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 赖于细胞膜的( 赖于细胞膜的( ) A 保护作用 B 一定的流动性 C 主动运输 D 选择透过性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实验一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时间:19世纪末(1895年) 世纪末(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 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 透性实验,发现:凡易溶于脂质的物质, 透性实验,发现:凡易溶于脂质的物质,比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实验二
时间:20世纪初 时间:20世纪初 实验:采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 实验:采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处理使细 胞发生溶血现象,将流出物洗掉, 胞发生溶血现象,将流出物洗掉, 即可获得到纯净的细胞膜(血影) 即可获得到纯净的细胞膜(血影)。 成果: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 成果: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
1.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 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 据研究发现 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2.下列哪一种膜结构能通过生物大分子( 2.下列哪一种膜结构能通过生物大分子( 下列哪一种膜结构能通过生物大分子 A 细胞膜 C 线粒体膜 B 核膜 C 叶绿体膜 )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结构探究历程
200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名研究膜蛋白的美 国科学家,这是自1991年来诺贝尔奖第三次颁发 给与细胞膜蛋白质有关的研究成果 。
罗德里克· 麦金农
皮特· 阿格雷
课堂反馈
1、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三层结构模型的最大的不同是 A、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细 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具有选择性 D、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细 胞膜具有透过性
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构成细胞膜的?
(1)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的分布? 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的如何分布? 提示:细胞膜内外都是液体有水的环境 (2)蛋白质分子位于脂双层什么位置?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戈特E.Gorter和格伦德 F.Grendel 实验:用有机溶剂丙酮(可以溶解脂质)从 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 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 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S=2S0)
表面 其中
嵌入
蛋白质的三种存在形式构建蛋白质分子在磷脂 双分子层中的排布模型
蛋白质
时间:1970年 实验:弗雷和埃迪登( Frye 和 Edidin )将人和鼠的细胞 膜蛋白分别用红、绿荧光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 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 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陕西省商洛中学 生物组 刘小刚
学习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 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提出时间和学者: 1.生物膜组成成分: 2.基本支架: 3.蛋白质的分布: ①?②?③? 4.结构特点: 5.功能特点: 6.糖蛋白:①分布;②功能 7.糖脂?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亲水的“头部”与水接触, 疏水的“尾巴”远离水, 朝向空气的一面,在水 疏水 “尾部” 空气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 层。
空气
水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
细胞膜的两侧都有水环境存在,同学 们尝试着大胆的推测和想象一下在这 样的环境中,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可 能是怎样排布的呢?
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
小结:概念图
磷脂双分子层 基本支架
生物膜
成分
蛋白质分子
镶在磷脂双分 子层表面 具有流动性
部分或全部嵌入 磷脂双分子层中 大多数可以运动
有的贯穿于整个 磷脂双分子层
生物膜具有结构特性: 流动性
溶于脂质的物质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思考与讨论 : 提出假说
最初认识到生物膜 是最初依据实验现 由脂质组成的, 是通过对实验现象 象和有关知识,经 的推理分析还是通 过严谨的推理和大 过膜成分的提取和 胆的想像,提出设 鉴定?
细胞膜
从实验现象能推测出什么结论呢?
想,是一种常见的 科学方法。假说需 在推理分析得出结 要通过观察和实验 论后,还有必要对 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膜的成分进行提取、
分离和鉴定吗?
膜是由脂质组成
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
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成熟 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膜表明:
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问题: 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组合形成膜的呢?
继承篇: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
磷脂是组成细胞 的主要脂质,是 一种由甘油、脂 肪酸、和磷酸等 所组成的分子。 它有一个亲水磷 酸“头”部,和 一个疏水的脂肪 酸的“尾”部。
推测??……
40年代,曾经有学者推测蛋白质覆盖在脂质的 两边。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考点同步解读该节内容主要包括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部分。
本节内容与第一节有关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联系,并为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储备,三节的内在关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这节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并培养学生生物学基本科学研究的素养。
核心素养聚焦了解自己的学生是展开教学的基础。
我们的授课对象一般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很不完善,而本节生物膜模型的建构过程较复杂且微观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同时,我们也应知道他们已经学习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着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本节课我计划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谈话法、课件动态演示,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
而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认真思索,充分体现主体作用。
首先由现象入手,通过探索、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启发学生大胆假设、总结规律。
之后从现象过渡到本质,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充分遵循学生接受知识的一般规律,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最终让学生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探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知识梳理】一、基础知识学习【学点1】生物膜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根据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荷兰科学家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列表总结: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时间和人物 19世纪末 欧文顿
20世纪初 1925年, 两位荷兰 科学家 1959年, 罗伯特森 1970年
历史事件
多种物质对膜通透性实验 对红细胞膜化学分析 红细胞膜的脂质铺展成单 层分子的面积是原膜表面 积的两倍
历史结论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膜中含脂质和蛋白质
脂质双层结构
蛋白质的电子密度高,在电镜下显暗色;
磷脂分子的电子密度低,显亮色。
提出假说: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 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 静态统一结构
罗伯特森的三明治模型: 单位膜模型
1、蛋白质在膜中分布的对称性
2、静态结构
3.对生物膜架构的探索 ——脂质和蛋白质的排布方式(二)
嵌入
镶
横跨 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蛋白质镶在、嵌入、横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结构特点:流动性 2.细胞膜中糖的分布 糖蛋白(糖被) 保护、润滑、细胞识别 糖脂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蛋白质-脂质-蛋白 质三层结构模型有何异同?
概念图小结
生物膜
结构特点
功能特点
③ 一定的流动性
④选择透过性
①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分子 ②
决定
结构组成
结构探究历程
.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功能间的关系
电镜下膜呈“暗—亮—暗”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三层结构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膜具流动性
1972,桑格 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 和尼克森 上,提出分子结构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1)生物膜以 磷脂双分子层 基本支架;
2)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的分布方式 有:镶在表面、嵌入双分子层、贯穿双分子层 3)生物膜的结构特具有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A.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 B.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C.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静止的 D.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拓展1】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你受到哪些启示? 【拓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否已经完美无缺?说说你的看 法。 课外制作: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成连续的两层。 ⑶罗伯特森: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 ⑷L.Frye&M.Lipids等: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⑸桑格&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资料: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⑴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而 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 ⑵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贯穿磷 脂双分子层。大多数可以运动。 糖被: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的糖蛋白,叫做糖被。作用:保护、润滑、细胞识别。
磷脂双分子层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⑴欧文顿:膜由脂质组成。 ⑵戈特&格伦德尔: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成连续的两层。
学术的孕育阶段:提出假说 对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 明,最初都是先根据实验现象和 有关知识,提出假说,而不是通 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 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 的依据,同时还需要严谨的推理 和大胆的想像。 假说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 一步验证和完善。
4.2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C)
2.罗伯特森的关于生物膜模型的构建:所有的生物 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 下看到的中间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暗层是蛋白质分
子。这一观点的局限性最主要在于(
A.不能解释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D
)
B.不能解释生物膜成分的相似性
C.不能解释脂质类物质较容易跨膜运输
D.不能解释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19世纪末,欧文顿(E.Overton)用 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 性进行了上万次研究。 溶于脂质的物质, 容易穿过细胞膜,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穿过细胞膜。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溶于脂质的物质
● ●
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友情提示:相似相溶原理
直至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细胞膜
蛋白质 糖被是细胞膜的外表,一层由细胞膜上的_________ 糖类 细胞识别 和______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其作用是___________、 免疫反应 _________等。
1.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以自
由扩散的方式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A.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C.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的 D.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形态的蛋白质分子
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
小结:
脂质 蛋白质 生物膜是由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 1.生物膜的组成: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磷脂双分子层 生物膜的流动模型认为,___________构成了膜的基 本骨架;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具有流动性;大多数蛋白质分 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3.糖被的结构及功能。
你观察到这个结构时, 你会认为这三层结构分 别是什么呢,从而你又 可以提出一个什么假说 呢?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流动性 ;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功能特点: 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
迁移训练1. 迁移训练1.
一位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 一位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 的厚度变小而面积增大, 的厚度变小而面积增大,这是由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 所决定的 ( A ) 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是选择透过性膜 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是选择透过性膜 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 C.具有专一性 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
胆 碱 磷 酸
亲 水 端 疏 水 端
甘 油
脂肪酸
两层脂质分子是怎样排列的呢? 两层脂质分子是怎样排列的呢?
A
B
C
细胞膜中脂质分子“尾尾”相连排列为两层 细胞膜中脂质分子“尾尾”相连排列为两层
4、观察推理,提出最初的生物膜模型 观察推理,提出最初的生物膜模型 生物
20世纪 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 世纪50年代 世纪 年代, 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实验” 年 罗伯特森电镜实验”
关于电镜成像
电子束照射大分子物质 散射度高,黑暗;照射小分 散射度高,黑暗; 子物质,散射度低,光亮。 子物质,散射度低,光亮。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蛋白质-脂质- 所有的生物膜都由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有的生物膜都由____________________ 脂质分子 三层结构构成,中间亮层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三层结构构成,中间亮层为_______________, 蛋白质分子 两边暗层为__________________,并且生物膜 两边暗层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静态 的统一结构。 ________的统一结构 为________的统一结构。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物质运输方式
1.结构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
位置:生物膜两侧
作用: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特点:具有流动性
注:因为生物膜内外为水环境,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所以呈现头朝两侧。
(2)蛋白质分子
位置:镶嵌在表面、嵌入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
作用:大部分作载体
特点:大部分具有流动性
(3)糖蛋白(糖被)
位置:细胞膜外表面
作用:保护、润滑、细胞识别
(4)糖脂
位置:细胞膜外表面
2.结构特点:流动性
(1)决定因素:磷脂分子和大所数蛋白质分子的流动性决定生物膜的流动性。
(2)影响因素:膜的流动性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流动性加快。
(3)实例:质壁分离与复原、变形虫运动、胞吞与胞吐、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等。
3.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决定因素:①生物膜的流动性②载体蛋白种类和数量(∵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选择透过性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决定
结构组成
Page 23
结构探究历程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想一想
■作为一个最小生命系统----细胞,最外层的 系统边界----细胞膜有哪些功能? ■如果让你制作一个细胞模型,作为细胞膜的 材料有三种: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 ,你认 为哪种材料最好?为什么?
Page 2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
探索一: 19世纪末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 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 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 溶于脂质的物质
Page 10
②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都是静止不动的
思考:
“三明治”结构模型有什么不足?
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这显然 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
Page 11
探索六:
标本用干冰(液氮)冰冻后用冷刀断开,升温后暴露断裂面
小鼠肝细胞膜冰冻蚀刻的电镜照片
冰冻蚀刻电镜技术观察的蛋白质分布模型
Page 8
探索五: 1959年,罗伯特 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 膜由“蛋白质—脂 质—蛋白质”的三层 结构构成。
蛋 白 质
脂质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 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Page 9
请根据罗伯特森观察的结果构建 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排布方式的模型
单位膜模型 罗伯特森观点: ①蛋白质分子都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所有膜厚度相同
相同点: 都认为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1、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 不同点: 不均匀的。而三层结构模型认为蛋白质均匀 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 2、流动镶嵌模型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 的,而三层结构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蛋白质
静态的统一结构
脂质
蛋白质
单位膜模型
质疑
1.无法解释变形虫的运动等 细胞的基本生命现象
细胞膜并非是固定的,而 是可以改变形状的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一 19世纪末 膜透性实验 二 20世纪初 膜成分实验 三 1925年 膜面积实验 四 1959年 膜结构实验 五 20世冰纪冻6浊0年刻代电子膜显蚀微刻实实验验 六 1970年 膜融合实验 七 1972年 流动镶嵌模型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用荧光染料标记某种物质,利 用其荧光特性,来反应研究对 象的相关信息
资料七
时间:
1970年 荧光染料标记人和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后,将两种
实验: 细胞融合
人细胞
荧光标记 膜蛋白
诱导 融合
40分钟后
370C
鼠细胞 膜上蛋白质可以运动,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磷脂分子的运动
1、细胞膜主要由流动的磷脂双分子层和镶嵌在 其中的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多糖。
2、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朝向膜的内 侧,亲水性头部朝向膜的外侧,组成生物膜 的基本骨架;
3、蛋白质或镶在脂双层的表面,或嵌入 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表 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
4、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 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 糖被。有些多糖与磷脂分子结合形成糖脂
A.磷脂
B.糖脂
C.糖蛋白
D.蛋白质
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相溶原理是指脂溶性物质一般能溶 解于脂质溶剂,水溶性物质一般能溶 于水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一 19世纪末 膜透性实验 二 20世纪初 膜成分实验 三 1925年 膜面积实验 四 1959年 膜结构实验 五 20世冰纪冻6浊0年刻代电子膜显蚀微刻实实验验 六 1970年 膜融合实验 七 1972年 流动镶嵌模型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生物膜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磷脂分 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 运动的) 主要受温度影响,适当温度范围
内,随外界温度升高,膜的流动 性增强,但温度高出一定范围, 则导致膜的破坏。
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5.选择透过性和流动性的关联?(理解)
联系:细胞膜的流动性是表现其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 础。因为只有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才能表现出选择透 过性,如细胞膜中的部分蛋白质充当载体运输物质进 出细胞,只有它是运动的,才能运输物质。 区别:选择透过性是指能通过小分子隔绝大分子的特 性,如小分子通过是穿过细胞膜的,但流动性是指细 胞膜如同液体一样可以流动,不是固定不变的,体现 流动性的如胞吞胞吐,是不穿过细胞膜的
糖蛋白
蛋白质
磷脂双 分子层
糖蛋白及糖脂的介绍! 一.多糖+蛋白质 == =糖蛋白 注意:1.糖蛋白也称为糖被,具有识别(细胞 之间信息交流),保护和润滑等作用(如:消 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2. 存在于膜外表面,是判断膜内外的 标志。 3.糖蛋白只是膜上众多种类蛋白质的一 种,膜上蛋白还有载体蛋白及酶等蛋白质物质 二.多糖+脂质===糖脂 存在于膜外表面
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 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 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 没有你,我——一个小小的细胞 会是何等模样?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丁卫萍
问题探讨
塑料袋
其他……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说明膜具有弹性
如果模拟做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你认为: 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哪种更适合做细胞膜 体现细胞膜的功能?为什么?
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 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3.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 和鉴定呢? 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罗伯特森 三层结构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1970年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膜具流动性
1972,桑格 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 和尼克森 上,提出分子结构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
糖类
糖被(仅外侧)
磷 脂 双 分 子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磷脂分子和大层 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功能特点:选择蛋透白过质性(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习目标
1、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你对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有哪些领悟?
探究历程
欧文顿
19世纪中
19世纪末
奈利用探针刺向 细胞证明细胞表 面有一层膜
探探究历究程历程
“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的统一结构模式图
探究历程
欧文顿 提出 膜由脂质组成
朗姆瓦提出磷脂 头部亲水,尾部 疏水
罗伯特森 提 出膜的三层静 态统一结构
19世纪中
20世纪初
1925年
20世纪60年代
19世纪末
1917年
1959年
奈利用探针 刺向细胞证 明细胞表面 有一层膜
科学家通过化 学分析:膜的 主要成分是脂 质和蛋白质
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3、使磷脂特别适于形成细胞膜的原因是( )
A、磷脂能迅速吸水
B、磷脂是亲水性的 C、磷脂既是疏水性的又是亲水性的 D、磷脂是疏水性 4、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 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
【课件】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蛋白质分子的位置
蛋白质
4、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流动性.(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大多数的蛋 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也体现了流动性。)
5、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
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 (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 和润滑作用)
• 资料四: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 暗-明-暗三层结构。
暗
蛋白质
亮
脂质
暗
蛋白质
静态的统一结构
无法解释现象: 细胞的生长、 变形虫的伪足等。
结论:蛋白质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嵌入
镶
贯穿
资料五: 1970年,科学家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
人细胞
结论: 荧光标记 诱导
蛋白质
(四)桑格和尼克森在继承与创新中提出流源自镶嵌模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1、生物膜的化学成分: 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2、磷脂分子的存在形式: 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 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
3、蛋白质分子存在形态: 镶在表面、嵌入、横跨三种。 在细胞膜的外侧,有糖蛋白构成的糖被。
根据实验现象和相关理论知识,提出一种观点 提出假说
需要观察和实验的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对欧文顿假说进行验证和完善
• 资料二:
20年后,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 物红细胞提取出来。
采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经过特殊处理使细胞发生溶 血现象,一些物质溶出,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洗掉, 即可得到纯净的细胞膜(又称血影).
概念图小结:
生物膜
结构特点
功能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二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 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 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磷 脂 分 子
亲水头部
疏水尾部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 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 是疏水的。
1、磷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上呈现出怎样的分布特点?
10.根据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分析并回 答下列问题 A、1985年科学家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 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不 溶于脂类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 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 脂类物质 。 B、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提取细胞膜的脂类物 质,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 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的两倍。由此可以认 为细胞膜由 两层脂类物质 构成。
思考
“三明治”结构模型有什么不足?
1.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这显然与膜功能 的多样性相矛盾。 2.无法解释“变形虫的变形运动”和“人细胞和小鼠 细胞的膜的融合实验”
能不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生物膜不是静态的?
返回
白细胞吞噬病毒的过程
资料四
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 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 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4、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 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 有些多糖与磷脂分识别有密切关系
5、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 运动的,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1)磷脂分子的运动性
(2)膜蛋白的运动性
问题探讨二、流动镶嵌模型
1.(识图)下图表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请对各标号进行注明。
1 2 3
a
b
c
A侧
4
B侧
[1]糖类分子,[2]蛋白质分子, [3]磷脂分子,[4]磷脂双分子层。
问题探讨二、流动镶嵌模型
1 2 a b c A侧 4 B侧 3
2.蛋白质分子a、b、c分别是通过哪些方式与磷脂双分 子层进行结合的?
嵌在其中、镶在表面、贯穿磷脂双分子层
2.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 提示:有条件的话,使用微孔塑胶或利用激光给气球 打上微孔都可以作为模型的细胞膜。使用透析袋也可 以。如果制作临时使用的模型,利用猪或其他动物的 膀胱做细胞膜是更加理想的材料。
问题探讨一
资料一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 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在水-空气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并且头部亲水,尾部疏水
2、为什么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会排列成两层? 因为细胞内、外均为水环境。
资料三
时间:1959年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3、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
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叶叶绿体基质内,共 穿过的磷脂分子层层数是( )
A 6
B 8
C 10
D 12
4、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
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
A 糖蛋白
B 磷脂
C 脂肪
D 核酸
5、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
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过程的完 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 A 保护作用 C 主动运输 B 一定的流动性 D 选择透过性
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 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分子
思考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是完美无缺。 2.纵观整个人们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实验技 术的进步所起到怎样的作用? 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3.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中,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是如何体现的?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的真相。
6、下列物质中,不能横穿细胞膜进出细胞的是 ( ) A 维生素D和性激素 C 氨基酸和葡萄糖 B D 水和尿素 酶和胰岛素
7.一位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 厚度变小而面积增大,这是由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所决定?
A.是选择透过性膜 C.具有专一性
B.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
【归纳总结1】
1、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膜是由 脂质 组 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 由 脂质和 蛋白质 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 质分子是 双层 的。 4、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所有 生物膜都由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三层结构; 5、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 出细胞膜具有 流动性 ; 6、1972年,桑格和 尼克森 提出了 流动镶嵌模型 。
1.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 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从生理功能上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的。
2.欧文顿的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呢? 根据他的实验结果: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 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3.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 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4.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 和鉴定呢? 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
有糖被的膜有细胞识别作用,因此只能是细胞膜。
6.由于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 都是流动的,所以细胞膜的结构具有流动 性。
问题探讨二、流动镶嵌模型
【归纳总结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 的亲水性头 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 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结构内外 的不对称性)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青岛三中 高一生物组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预习指导:
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 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提示:三种材料比较,弹力布更能体现细胞 膜的柔变性和一定的通透性,相对好一些。 当然,这几种材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 间还有不小的差距。
3. 细胞膜上的糖被是如何组成的?它们有何作用? 糖被:多糖和蛋白质组成 作用:识别、保护和润滑 4. 图中的“A侧”和“B侧”分别表示细胞膜的哪一 侧?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A侧:细胞膜外。有糖蛋白—识别作用 B侧:细胞膜内。
问题探讨二、流动镶嵌模型
1 2 a b c A侧 4 B侧 3
5.若用该示意图表示细胞内膜的结构,是否合 适?为什么? 不合适。
3.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其分子的运动有多种形式) 4.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5、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 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
1、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 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2.下列哪一种膜结构能通过生物大分子( A 细胞膜 C 线粒体膜 B 核膜 C 叶绿体膜 )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细胞膜主要由流动的磷脂双分子层和嵌在其中 的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多糖。
2、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朝向膜的内 侧,亲水性头部朝向膜的外侧,组成生物 膜的基本骨架;
3、蛋白质或镶在脂双层的表面,或嵌入在其 内部,或横跨(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表 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
8.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多糖结合成糖蛋白。在细胞生 命活动中,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息传导 中有重要的功能。下列生物结构中,糖蛋白含量可能最多 的是
A.类囊体的膜 C.细胞膜
B.线粒体的膜 D.内质网膜
9.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 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A.①③ B.②④ ②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 C.①④ D.②③ ③静止的 ④流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