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七大转变郭扬
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角色转换:从“演员”到“导演兼演员”
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角色转换:从“演员”到“导演兼演员”作者:郭扬来源:《职教论坛》2012年第31期摘要: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要求,不能局限于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更必须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的“双师结构”。
打造一支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这将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努力实现自身的角色转换,即从一个单纯的“演员”转向复合型的“导演兼演员”。
关键词:教师队伍,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作者简介:郭扬(1961-),广东潮阳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原理及其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1-0059-02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的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在专业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其单纯的学科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难以满足服务产业发展要求,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
而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定目标,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社会化是其必由之路,这样教师队伍结构也就必然要逐步走向多样化、社会化,摆脱单纯依靠学科型教师队伍的传统发展思路。
因此,加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长期以来一直要求应该是“双师型”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双师型”呢?以往我们总是单纯强调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希望人人都是能文能武的,最好既是高级讲师又是高级技师。
可是事实上作为教师个体来说,这种真正“双师素质”的理想化目标恐怕是很难普遍达到的,况且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本身始终处于不断的动态发展变化之中,即使你今天可以达得到这种要求,但也许明天或者后天你就不一定能够达得到了。
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影响力研究与论文
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影响力研究与探讨摘要: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方向,对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有一定成绩。
本文深入探讨职业技能大赛的相关作用,从教师的角度阐述了职业技能大赛对于教师的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了大赛的促进作用,以及大赛对于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影响。
以赛代练,以赛促教,最大限度的发挥大赛的作用。
关键词:技能大赛职业教育影响力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这些年来学校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尝到甜头,通过大赛获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副产物。
本文由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四次比赛的分析情况,分析学校、教师、学生从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的好处。
一、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一)教育理念的推动作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
学生的岗位能力可以通过大赛来检验,职业技能大赛能够评价出学生的综合实力,促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的观念转变。
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指导工作,安排教师下到企业一线去参观学习。
通过交流让教师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更深层次的理解技能训练的重点,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二)教师专业能力的推动作用职业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出适合企业的技能型人才。
教师的能力高低影响着学生的能力高低。
教师从技能大赛中了解到新工艺、新方法,之后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训练。
职业技能大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家要从大赛中获得大奖,教师的水平很关键。
只有教师能够将复杂的知识点转换成简单的教学任务,并将他传授给学生,真正的把知识转换成技能,才能赛出好成绩。
通过组织训练、比赛教师能够真正了解岗位能力要求,随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对接。
(三)技能大赛对教师技能的要求职业技能大赛需要教师做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教师就是要具有开放的思维与视野,要善于求异求新;要善于思考研究,对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进行尝试研究,或带领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共同研究和探索;要关注相关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技术与动态,并将最新的技术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要对学生的新思想给予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从理念创新到实践探索的发展过程。
上海职教:“集团”办学成为培养模式和提质途径
文/ 郭 扬
上海 , 是近现代中国民族 工业的 发源地 , 也是近现代中国职 业教育的 发源地 。“ 上海 制造 ” ,从来就是 中国 民族产业的骄傲 ;上海老师傅 ,一直
投入 增 加 ,规模 回升 ,资源 扩 充 ,职教体 系加快形成 ……自 2 0 05
《 上海教育》 半月刊 O B 08 l/ 0 2
11
维普资讯
深层 次的 问题亟待解决 。 外部环境的逐渐 改善 , 让我 们有
来, 但我们不能把希望全都 寄托 在外 部环境 的改善上 , 甚至更应 保持 清醒
为集 团化办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伍 , 并初步形成 了专业教学标准 、 任 以 济体 制 , 创新职业教 育管理体制 、 运 务 引领型课程的理论 和开发技术 ,
育发展 的主旋律 。
也不得不看到 , 目前企业行业的参与 仍然是浅层次的 , 围的 , 外 被动 的 , 缺 乏制度保障的。 近 年来 ,上 海 高 中阶段 的普职 招生 比保 持 了大体 相 当 ,首 选 中职 学校 的考 生有 了大 幅度 的增 加 ,中
职的就 业率更是 超过 了 9 %,高职 8 院校也 有 9 %。但 是数量 上的增长 6
还为学校搭建 了创建课改特色实验学 校活动 、 三年一次 的校本教材交流评
以有彻底改观 。 认识 到这 一现 实 , 才 的有效途径 。 比、 四年一次的教师教学法评优 、 两 更会明确 当前在坚持 “ 以服务为宗 最近 , 上海市教委拟定 了 《 关于 年一次的学生职业技能 比赛等课改背 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 本市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的 景下发 展的四个平 台。 在高职教育领 基础上 ,“ 以质量 为核心 ” 着 力提升 意见 》 明确 了职业教 育集 团的性质 , 域 ,上海 正在贯彻 教育部 《 , , 关于全面 上海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艰目 『 生 和 是 以专业为主要纽带 ,以资源共享 、 提 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重要性。 校企合作为重点 , 在人财物渠道不变 见 》 通过 “ ,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要提高技 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 的前提下 , 自愿组合的基础上 , 在 可 建设计 划”的实施 ,引导高职院校走 就要 彻底 改革 传统 的职业 教育 人才 跨行业 、跨地 区 ,由示范性 、国家级 校 企合 作的道路 , 开展工学结合的课 培养模 式 ,而这 首先 必须从 办 学模 高职院校或职业学校为龙头 , 吸引相 程 改革 , 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 式 的改革人 手 。上海 将大 力推 进职 关企业行业 、 业院校 和其他社会 组 提升 。 职 但是课程改革毕竟是一个系统 业教 育的 集团化 办学 作为 一个 突破 口。有人说 ,组建 “ 团”并不是什 集 么新鲜 的提 法 ,不过就 是职 业院校 资源 的合 并或聚 集罢 了。这 种理 解 不 仅是 片面 的 ,而且对 上海 来说也 织等 , 进行 “ 校企合作”或 “ 合 校校 作” 是 以协议 、 , 契约等形 式构成 的非 法人组织 。2 0 年末 , 07 上海 “ 现代 护 理”和 “ 交通物流 ”两个职业 教育集 团相 继正式挂牌成 立 , 集聚 功能 和 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的进步。
本文将从专业设置、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探讨如何创新与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培养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专业设置的创新与改革。
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过于固化,无法满足社会对新兴行业和职业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以及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可以引入前沿的新技术和新知识领域,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对接,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具备就业竞争力。
其次,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革。
过去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实习为主,但实习机会有限、时间短暂,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的创新,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基地和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还可以开设模拟实训课程,通过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并进行操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验精神。
此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还需要加强产学研结合。
近年来,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他们不仅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
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践,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和运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及其实现途径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及其实现途径[摘要]“技工荒”的形成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有着社会、企业、学校多层面的深刻背景,是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文章提出校企合作、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途径一、问题的提出现阶段,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少、老、低、缺”的问题非常突出。
“少”,主要指技师和高级技师缺少。
据统计,我国机械制造、信息等重要产业技师和高级技师占产业技术工人总数的4%~7%,而发达国家的比例一般为20%~40%。
“老”,指人员年龄结构偏大。
经抽样调查显示,70%以上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年龄在50岁以上,30~40岁的技师不足总数的10%。
“低”,指技术工人学历偏低,大部分为初中或中专毕业,大专以上的很少。
“缺”,指现在的技术工人要达到从业人员总数的50%还有很大缺口,特别是一些对专业技能要求高的企业,所需技师和高级技师缺口更大。
市场需求已经证明,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沿用的学科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远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学科型教育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的“三层楼”式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大力改进,应着力从传统教育“理论深、起点低、内容旧、应用少、学得死”,转变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浅、起点高、内容新、应用多、学得活”的特点上来,重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背景职业教育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作用正在得到重新定位。
一是社会的人才观正在发生变化,“唯学历”倾向在弱化,“重能力”倾向在强化;二是企业的用人观在变化,企业要发展、要提升、要自主创新,急需技能型人才;三是家庭的教育观念在变化,能否就业已成为不少家庭为子女选择教育类型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企业、学校多层面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1.社会层面。
高职院校评估如何从“水平评估”转向“工作评估”等高职院校评估
高职院校评估如何从“水平评估”转向“工作评估”等高职院校评估郭扬在《中国高教研究》xx年第6期撰文指出,以内涵建设促质量提升。
成为高职教育未来发展必然的战略选择。
而推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需要一系列的政策、体制和机制上的保障,其中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至关重要。
作者认为,xx年开始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我国建立高职高专教育评价机制的初步尝试。
“水平评估”存在如下主要不足:一是有些院校过分看重评估结论,盲目攀高、攀比,有应评倾向;二是部分院校对指标内涵把握不准,自评结论严重失真;三是重硬件轻软件,对内涵建设重视不够;四是在材料、整顿校容方面花费精力与投入过多,相反对整改环节抓得不够实:五是有些专家组的结构欠合理,个别专家受主观因素影响比较明显。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除了有些专家及其主管部门的认识不到位、协调不够等因素外。
评估方案及其指标体系自身存在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
xx年起步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则是通过强化绩效监控、鼓励个性化发展,改变传统的评估模式。
从根本上完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通过“示范建设”以点带面,使绩效评价成为国家加强对高职院校宏观指导的重要手段,为高职教育在发展中坚持特色和提高质量提供保障。
而xx年刚刚启动的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更标志着高职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突出领导作用、强化培养特色,成为新的评估指标体系的两大亮点。
新的“工作评估”,特别突出地强调了高职院校的“领导作用”,将其列为主要评估指标之首。
新的“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对“领导作用”方面列出的关键评估要素,除了看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办学目标与定位、校园稳定方面的情况外。
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成为一大重点,建议通过经费收入、经费支出、领导关注教学及学生情况、教师培训进修、校企合作、奖学金等重点内容,来考察院校领导是否重视与区域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构想
这样 既可 以分享 企业 发展带 来 的收益 , 可 以真正 实 现校 又 企 的共 建 双赢 。
务工 作 。教学工 作 是学 院一 切 工作 的 中心 。在 任 何 时候
都要 坚持 这个 中心 不动 摇 , 服务 这 个 中心不 偏 离 , 护这 维
中引进 先进 的设备 和 技术 , 真 企业 的生 产 环 境 , 过 项 仿 通 目课程教 学 , 实践 知识 与理论 知识 的整合 和 交替 式学 实现
且 效果也 不佳 。为 使学 校 与 企业 建 立 长 期稳 定 的合 作关
系 , 学校 的教 育教学 活动 和企业 的生 产经 营活 动 紧密 结 使
合 在一起 , 以考虑 由合作企 业采 取捐 赠 的形式 在学 校设 可
立 一些 生产线 , 采取 “ 学工 厂 ” 教 的教 学 组织 方 式 , 学 校 在
参考文献 :
[ ] 教育部. 1 教育部 关于以就 业为导 向深化 高等职 业教 育改革 的 若干意见[ . 教 高[0 4 1号)0 4 z] ( 20 ] 20 .
[ ] 郭扬 . 7 近年 来高职教 育人 才培养模 式的七 大转 变[ ] 中国 高 J.
教研 究 .09,5 . 20 ( )
教 育 ,0 7, 1 ) 20 ( 2 .
[ ] 吕鑫祥. 3 高等职业技 术教 育研 究[ . 海: M] 上 上海教 育 出版社 ,
19 9 8.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产业的不断壮大,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其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改革与创新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依然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际技能的培养。
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相对专业,但是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有待提高。
一些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陈旧,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
与企业的合作实践机会较少,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与就业经验,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二、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不平衡、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有待提高、与企业的合作实践机会不足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果。
三、解决方案为了改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实践环节,加强实际技能的培养。
可以通过增加实践课程、加强实习实训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
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对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投入,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通过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学设施等方式来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基地、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等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
以上措施需要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政府可以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投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条件。
企业可以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需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七大转变
宁 波城 市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21 第 1 00年 期
” eu- t e eci t dA pi i1 oa oa C us ecigo elg a adP li l h r M n s l”T ah gMe o p l di H g e V ct nl or Tahn f do i l n ot a T e y y n h e n lr i e I o c ic o
Absr c :”Me ta t nu—sy e t a h n sa”su e t—o in e t l ” e c i g i td n re td” ta h n h ls p y e c i g p io o h .Th i p a tc a r moe er r ci e h sp o t d
模 块 式课 程 体 系, 并灵 活 多样 地 实施 这 些 模块 课 程 。六 、 学模 式 由单一 学校 办 学向校 企 源 共 享 办 资
Hale Waihona Puke 的 管理平 台转 变。各 地 高职 积极 争取 政府 资 源 , 整合 社会 资 源、 业 资 源 、 间资 源和境 内 外合 作 资 企 民 源 , 办学模 式趋 于 开放 式 、 使 多元 化 , 推 进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转 型 提 供 了资 源保 障 。七 、 养 方 式 由 为 培
i g;p a tc le po a in n r cia x lr t o
理 念 由封 科 压 缩 型
设 , 是” 一
转 变 。 不 业 工 作 过 课 程 系 统
据 专 业 特 为 点、 关行 业企 业发展 需 求和 工作 岗位 任 务进 行模 块化 的课 程 建设 , 相 形成 以优 质核 心课 程 中 心 的
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世界水平”目标之我见
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世界水平”目标之我见郭扬【期刊名称】《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2页(P23-24)【作者】郭扬【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0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的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将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中“学会共存”,进一步瞄准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拓展中外合作办学与交流的渠道。
从近年来各地职业院校的实践来看,在这方面所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效可归纳出以下三个要点,即”增自信、探机制、抓机遇”。
首先,要树立起“世界水平”的自信心。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如果说“中国特色”是我们历来一贯十分强调的话,那么“世界水平”的要求在职业教育领域则是首次提出。
但笔者发现,不少职业教育界业内人士似乎对此缺乏足够的底气,他们觉得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跟发达国家相比还差距甚远,短短几年内就要求达到“世界水平”能行吗?甚至有人私下里嘀咕说,这种提法是否有在职业教育领域“放卫星”之嫌。
笔者认为,我国职业教育要达到“世界水平”是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的,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而应当充满信心。
国家提出的目标要求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我们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做到的。
事实上,我们的“中国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体现出了“世界水平”,如单从“穷国办大教育”这个角度来看,全世界还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我们这样的水平?我们所拥有的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仅此而言即取得了举世瞩目和公认的非凡成就。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所评价的:“中国的职业教育不仅有效地增加了青年人的就业机会,更为世界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当然就2020年的发展目标而言,我们决不能满足于世界第一规模的已有基础,必须通过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来进一步加大“引入”和“输出”的力度,切实有效地提升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影响力,逐步做到与国际接轨的“世界水平”,这离我们并不遥远。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财务支持研究
・ 1 7 3 ・
高职人才培 养模 式创新 的财务支持研究
潘 超 英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汉铁路职业技 术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0 0 )
摘 要: 随着近年 来高职教 育的快速发展 , 校 企合作 、 工 学结合 , 以服务为 宗 旨, 以就业为导 向的人 才培养模 式的转型和不断创 新 , 突 显财务 支持的重要 。本文从 高职财务管理模 式的改革创新、 相应 财务 管理 制度的制定和 完善 、 编制财务预算注重对 高职人 才培养模 式创 新的投入 和监 督管理、 通过预 算绩效评价体 系实施和重视提 高财务人 员综合 素质等方 面 , 分析研 究 了加大财务 支持 力度 、 促进 高职人 才 培养模式创新的相关保障措施。 关键词 : 高职 院校 ; 人 才培养模 式 ; 财务支持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 校 企合作 、 工学结合 , 以 还应利用 行业资源优势 , 吸纳社会 资源建设实训基 地 , 进一步加 强 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 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不断创新 , 突 校企合作 , 共 同设计 人才培养 目标 , 不 断创新符合高技 能人才成 长 显 财务支 持的重要。 近年来 我国各级政府加大 了对高职学院改善教 规律的具有专业特 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 学资源条件的投入力度 , 为提高高职 办学水平 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 4 以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实施来促进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金 支持 , 同时也对高职 院校 的财务管理工作如何在 支持高职教育发 实行预算绩效管理有利 于提 升预算管 理水平 、增强支 出责任 、 展 方面起 到促进 和推 动作用提 出了更高 的要求 。 提高服务质量 、 、 优化资源配置 、 节约支 出成本。 高职院校要认真分析 1以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来适应 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研究 评价结果反 映的问题 ,查找 资金使用 和管理 中的薄弱环节 , 扬 目前我 国高 职财务管理模式 主要有 两种 , 一是 “ 统一领导 , 集 中 长避短 , 提 出问题 , 解决 问题 。 为财务处下年度编制安排学院各项建 管 理” , 二是 “ 统一领 导 , 分级 管理 ” , 两种 管理模式各有利 弊 , “ 统 一 设发展经 费预算提供科学 的依据 , 并据 以对相关经费投入项 目进行 领导 , 集 中管理” 模式有利 于学校统筹安排 和集中有限的资源 , 却 不 额度 调整 , 以促进和深化高职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创新 。 利 于调动各 院系的积极性 , 而“ 统一领导 , 分级管理 ” 对 高职 院校来 要 通过强化 财务预算绩 效管理来 强调责任 意识 , 实行 “ 谁 的项 说一般 为二级管理 , 根据需要适 当对各 院系“ 放权 ” ,有利于调 动他 目谁 负责” 的责任机制 , 同时还要建立激励机制 , 评价分绩优和绩差 们在教学改革 、 人才培养模 式创新方面的积极性 ,但如果没 有相 应 等级 , 对于绩优的院系 、 项 目组 、 部 门给予奖励 , 绩差 的给予惩罚 。 对 的财务管理制度去约束和规范其财务行 为 , 就会 出现财务管理混 乱 于在教育教学 改革 中有突 出贡献 的教师和职工 给予适 当奖励 和鼓 现象 , 削弱学院一 级财务 的宏 观管理职能 。不论是采取 以上 哪种财 励 , 发挥他 们投身高 职教 育教学改革创新 的积极性 , 同时也 提高 了 务 管理模式 , 都在实践 方面存在不足之 处 , 不能有效地 满足 当前 高 资金使用效益 , 提高了学院的经 济效益 。 通过深化 内涵建设 , 来推进 职 院校财务管理 的实 际需求 。 教育教学改革 , 增强学院办学实力 , 提升高职学 院办学竞争力。 通过 高职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 , 必须把服务于学校 的改革发展放在 教育 教学质量 的提 高 ,赢得更高 的社会 声誉和更 多的优秀考 生报 重要位置 , 以服务 于人才培养为最终 目标 , 实行绩效 预算管理 , 引入 考 , 使高职学院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得 以实现。 人才 培养成本核算 机制 , 监督资金运作 全过程 , 注重财务 绩效分 析 5 以强化 提高财 务管理 人员综合素质服 务于高职 人才培 养模 评价 , 创新建 立适应 高职人 才培 养模 式改革创新的新型财务管理模 式 创 新 式 。财务管理人员要深人各院系 了解其各项 资金需求 , 找 出各项财 随着高 职教 育的迅速发展 , 高职 院校 涉及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的 务管理 的盲 区 , 总结提炼 出在校企合作 、 工学结 合的实 际资金运作 各项课程体系改革 、 精 品课程建设 、 “ 双师 型” 师资队伍建设 、 实习实 训基 地建设等 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多 , 国有资 产管理难度加 大 , 资金 效益最佳 的财务管理模式 , 体现 出财务支持 的力度 。 2 以完善的财务 管理 制度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管理 日趋复杂 。 而 目前的高职院校财务人员 的结构和素质来服务于 制度的创新改革需要深思熟虑 , 也就是要根据高职教育发展 的 高职 院校 的各项改革和发展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 高职 院校普遍 存 需要不断发现问题 , 研究对策 , 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 透过科学 在注重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培养 , 而对 于财务管理人员 的培 养和素 的行为规范把事情做得更好。 质的提高重视不够 。 财务人员常年处于满负荷工作或超负荷工作状 每天疲于应付 日 常事务处理, 进行着简单重复的收收付付工 分析高职人才培养模 式创新的特点 , 在校企合作 、 工学结合 , 以 态下 , 服务为宗 旨, 以就业为导 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下 , 会 出现 “ 引厂进校 ” 、 作, 没有精力 和时间主动去学 习和研究探讨财务管理工作 中出现 的 学生进厂( 企业 ) 长期在生产一线实习实践 , 教 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实 重点问题并进行财务分 析 , 每天处理 的全 院资金运行事务仅仅停 留 很少有人有 时间和精力去对数据进行 分 践活动 , 企业 名师到学校参 与教学活动等行 为和事项 , 它是 和一般 在 电脑 中以数据状态存 在 , 普通本科 院校有着很 大区别 的, 因此财务在 经费 的投入 方面 、 预算 析研究提炼总结 , 并提 出问题 , 制约了财务工作的前进和发展 , 缺 乏 制定和经费使用方面 、 各专业各 院系利用 特色专业 资源所获得 的创 高素质 的财务管理人员 是高职学院财务工作 存在 的共性 问题 。因 收收入以及各专业学生实习费用的投入差异 、 课 程建设 及课程体系 此 ,高 职学院必须重视 财务管理人员 的培养 工作和综合 素质 的提 改革 、 “ 双师” 型教师 队伍建 设 、 校 内外实 习实训 基地建设 的投入和 高 。 ’ 日常维 护费加大等都需要 根据实 际情况 制定相应 的财务管 理制度 参考文献 来 规范财务行为 , 并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工作起到促进和推动 【 1 】 马树超, 郭扬. 高等职业教 育跨越“ 转型” 提升[ M】 . 北京 : 高等教 育出 版社. 2 0 0 8 . 作 用。 3 以加大财务预算 对高职人才培 养模 式创 新的投入体 现财务 [ 2 】 欧阳瑞聪. 基 于提 升高职院校 办学效益的财务管理模 式改革[ J 】 . 当 支 持 力 度 代经济, 2 0 1 2 ( 4月) 下. 财 务预算要 注重对高职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 的投 入和加 大监 督 [ 3 】 张黎影 . 高职 院校绩效预 算指标体 系构建初探 『 J 1 会 计之友 , 2 0 1 0 , 管 理力 度 , 使资金投入有 目标 、 有重 点 、 有监督 、 有评价 、 有效益。从 ( 1 2 ) 1 - . . 目前来看 高职院校在相对 经费紧张 的情况 下对科研 经费 的配套投 『 4 】 李海宗, 陈磊. 高职人 才培 养模 式创新的保障机 制研 究. 入、 对人 才培养模 式改革 的投入 等都在逐步加大 , 这 就要求财务 部 门要深 入了解各 专业各 院系的教改特点和以就业为导 向的需求 , 科 学 安排 年度 预算 , 如在师资队伍建设 中要加大对 “ 双师型 ” 教师队伍 建 设 的投入 、 加 大对校 内外实 习实训基地 的建设 投入 , 为提 升高职 学 院办学水 平创造 良好 的资金环境 , 充分体现对 “ 校企 合作 ” “ 工学 结 合”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经费投人等方 面的财务 支持。高职学院
高职《水工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创新教法
水利 水 电建 筑 工程 专 业 是 国家 示 范 建 设 专 业 , 件 的 结 构设 计 计 算 方 法 、绘 制 与识 读 相 应 的 结 构
水 工混凝 土结构 ) )课程 是该 专业 的一 门专业 核心 技 施 工 图 。
能课 程 ,该 课程 的 主要 内容 是 学 习钢 筋 混凝 土基 本
例 如 在 单 筋 矩 形 截 面 梁 板 正 截 面 承 载力 计 算 中 , 后 教 师 进 行 总 结 ,概 略 讲 述 肋 形 结 构 钢 筋 骨 架 中 板 、 施 工人 员 向设计 人 员 指 出 ,题 目 中说 “ 3级建 筑 次梁和主 梁的钢 筋组成 ,各 种钢筋的作用 ,钢 筋的种 某
3. 算 与 图纸 会 审 计
中的肋形结 构配筋 图案例 ,按 l: 2的 比例做成 配筋
0 9年 下学 期的课程教学 中,我们 将水利 其他各组学 生分别扮演监理人 员、施工人员和业 模型 ,在 2 0 0 8级学 生带到该配筋模 型前 主代表 ,开始对设计人员的设计成果进行全方位会审 , 水 电建筑 工程等专业 2 0 提 出设计 中存在 的错误 ,也可向设计人 员提 出相 关问 授课 ,教 师首先给学生布置几个 问题 ,然后让 各组学 生 带着 问题 仔 细查 看钢 筋 模 型 ,各 组 围绕 问题进 行 题并让设计 人 员做 出合理 解释 。 在此 过 程 中 ,学 生 表 现非 常积 极 ,提 出的 问题 认真讨论 ,之后教师检查各组 的讨论情况 ,根据学生 形 形 色 色 , 有 些 问题 涉 及 到 教 材 中 的 错 误 与 不 足 。 回答 问题情 况 ,给该组学 生打一个平时考核成 绩 ,最
找 出的错 误 ,教师 最后 总结 时应 明确 指 出。
4. 分 与 考核 评
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
新 新方 法 , 高 专业 实践 能 力 提 按 照《 师法 》 国家 有 关规 定 , 据按 新技 能 、 工 艺 、 教 和 根
择优 聘任 、 聘约 管理 的原 则 , 中等职业 学校 依 育 教 师职业 素 质 特点 的培 训 方 案 、 课程 标 准
及教材 。
①作者 简 介 : 伟 ( 9 3 : , 7 。 贯 : 苏省 徐 州市 铜 山县 。 称 : 师 。 究 方 向 : 魏 1 7 ~) 男 3 岁 籍 江 职 讲 研 中职 教 育科 研 和 课 程 改 革 研 究 工 作 。
出贡献的技 能型教师倾斜 。 建立特殊 岗位津贴 的高低 , 对每位专 业教师 的教学思想均是一 个 和基础 科研 津贴等 符合 中等 职业学 校特 点 的 很好 的冲击 , 包括 教育 教学理 念的 改变 。 参赛 队的赛前准备 、 训练 、 考核 以及模拟 比赛 , 由 是
专兼结 合的 团队 完成 。 教师起 指导 作用 , 学生
教 师队 伍 建 设 需 要 得 到 进 一 步 的重 视 和 加 奖励制度改革 力度, 实现 “ 多劳 多得 , 优劳优酬”
5 积极组织参加技能大对教 师今后的教育 教
与比赛结果 充分体现 了各校的人才培 养质量。 专业核心技 能的熟练程 度 , 岗位能 力知识 的掌 握, 安全 、 环保 、 节能意识 的培养 , 选手心理素质
●
摘
要: 建设一 支技 能 型师资队伍 , 中等 职业教育 事业得 以长足 发展 的关 键和基 础。 是 本文针对 当前 中等职业教 育技 能型师 资力量的现
状 和 不 足 , 重 制 约 着 职 业 教 育 事 业 发展 这 一 实 际 情 况 , 述 了 当前 建 设 职 业 教 育 技 能 型 师 资 队 伍 的 几 点 看 法 。 严 论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育变革与转型①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育变革与转型①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变革与转型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变革和转型,培养更多高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当前,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职业技术教育要与创新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增加实践环节、开展创新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于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职业技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设实训基地等方式,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真实接触和掌握职业技能。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要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纯粹的技术能力已经不能满足职场的需求。
职业技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等方面。
要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修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职场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要注重就业导向。
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
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培训。
要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定就业目标和发展路径,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育变革与转型①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育变革与转型①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的技术工人和技术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
随着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必须进行变
革与转型。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法和环境三个方面,探讨职业技术教育的变革与
转型。
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变革。
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学生的技术素
质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在,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已
经从单一的技术能力转变为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要求。
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从单一的技术培养
转向全面素质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变革。
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理
论教学和实训培训的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需要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
术和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
学习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还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更多企业实习和工作实训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求。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育变革与转型①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育变革与转型①职业技术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掌握一定职业技能,适应社会需求,同时具备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体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育也面临着变革与转型的挑战。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育需要实现从单一能力到综合素质的转变。
过去,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忽视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现代职业环境中,仅凭单一技能是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需求的。
职业技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职业发展的多变需求。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育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方式,学生主要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来获得技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为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加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引入在线教学、虚拟实训等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竞争力。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育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传统职业技术教育通常由学校独立开展,缺乏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产业的快速变迁,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与企业进行紧密的合作,了解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实习基地、合作研究项目等形式,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切实的职业培训。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育需要加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
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职业技能也在不断变化。
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就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其能够自主学习、不断更新职业技能。
这需要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学习能力,同时提供相关的终身学习机会和资源。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育需要实现从单一能力到综合素质的转变,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及加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
只有通过这些变革与转型,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加有能力、有创造力的人才支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发研究总报告(郭扬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课题名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DJA010337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拨付经费:1.4万元学科分类:职业技术教育课题鉴定时间:2009年3月课题负责人:郭扬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要成员:张晨、郭苏华、王琴、黄芳、胡秀锦张家寰、任君庆、张明慧、黄克孝、雷正光研究总报告一、简介部分1.标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发研究2.序言——基于现代课程论的几个概念界定:第一,什么是“课程”?这是我们研究课程模式开发的首要问题。
国际上关于课程的定义有很多种,但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出发,一般认为课程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安排的总称,亦即学习者在学校和学习机构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
在我国,“课程”一词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并具有教学科目及其讲授顺序和时间的含义;到宋代更发展成为既包括知识传授和技艺训练又包括封建伦理道德的培养在内的大概念,与今天我们对课程的广义理解相类似。
本课题即采用这种广义的大“课程”概念,来探讨课程模式开发的基础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模式,从1953年起引进了“教学计划”的概念并一直延用了多年。
但是由于汉语中的“教学计划”一词,从字面上看容易被误解为局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制订的各科具体教学工作的计划,而难以概括对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
为此,自1992年起,原国家教委在有关正式文件中开始用“课程计划”一词取代了“教学计划”,这样无论其内涵和外延还是其功能和结构都有了较大的拓展,同时也更加突出了“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什么是“课程模式”?基于上述的广义“课程”概念,课程作为达到一定的预期教育的结果(即培养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案,也就是根据一定教育目的从人类知识经验和实践活动中选择出一部分适合特定教育对象的内容,并加以精心组织的人才培养全过程。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所使用的“课程模式”一词,即可认定为与目前教育界普遍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同义。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
郭荣祥
【期刊名称】《现代教育管理》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流水线式"阶段、"模块+选修式"阶段,在未来人才培养模式将进入"自助式"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是教育供求关系、学生主体地位、高等教育质量观等嬗变的结果.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各阶段,有其不同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只有坚持质量评价的整体性,才能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作出客观的判断.
【总页数】3页(P68-70)
【作者】郭荣祥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1
【相关文献】
1.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
2.《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演进——兼论与"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的适切性
3.走向人本与和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进——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的回应
4.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甘肃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论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等教育供求主要矛盾演进为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七大转变郭扬摘要:高职教育既坚持“大力发展”。
又着力“提高质量”,在规模扩展和内涵提升有机统一的基础上推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呈现出七大转变:办学理念由封闭转向开放,评估指标系统由本科压缩型向高职特色型转变,师资引进与培养由学科型教师向双师结构转变,教学内容由注意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课程系统建设由稳定的学科课程向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转变,办学模式由单一学校办学向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转变,培养方式由单纯依赖课程教学向注重实习实训转变。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七大转变近5年来.在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职院校毕业生年均增加30万人以上的双重压力下,高职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却由2004年的42%逐年攀升到2008年的68%,平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由此可见中央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三大战略以来.横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大领域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功不可没。
正是由于高职教育既坚持“大力发展”,又着力“提高质量”,在规模扩展和内涵提升有机统一的基础上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呈现出以下七大转变。
一、办学理念:由封闭转向开放办学理念是封闭还是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办学者改革的决心。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温总理又多次指出,“只有职业教育才是真正面向人人的教育”。
温总理这些讲话和指示都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应具有开放的办学理念。
近几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就,就体现了高职院校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
办学理念的“开放”,主要包含了体系开放、机制开放和模式开放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育要真正面向全社会.要求高职教育体系的开放:二是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要求高职教育机制的开放;三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高职教育模式的开放。
教育部提出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前要进行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而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不可能按照学校教育的规律和教学秩序来接受学生培训。
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开放办学,加快实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
同时,办学理念的开放,还进一步要求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谋划自身发展,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二、评估指标体系:由本科压缩型向高职特色型转变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之初,高职院校的评估基本上采用本科院校的评估思路和方法,评估指标注重学校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图书馆藏量,专任教师的数量、学历、论文.学术成果、学科建设情况等硬性指标。
在这种未能从本科教育的压缩模式中走出来的评估指标体系下,高职院校确实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
仅从校园形态上看,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建筑和校舍围墙都与普通大学一样,即使是实训实验室也大都是设置在漂亮而封闭的楼房内,而在楼房设计施工的时候很少考虑过实训实验室要建成什么样。
2008年4月开始的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的办学要求和改革举措系统地设计成了一套新的评估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和特色。
目前的高职院校评估已不再定位于对整个学校的评估。
学校多大面积、多少楼房、多大的图书馆等只是作为参考材料列在数据平台上,而不列入评估的范围之中。
“评软不评硬、评动不评静”,成为新的高职院校评估的两大原则。
所谓评“软”,就是以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在全面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做出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校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压缩模式。
而所谓评“动”,则是既着眼于学校的历史和现状。
又更加关注学校未来发展的潜力。
从新的评估指标体系来看,提出了诸如“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等一系列具体指标,以及“能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等具体要求,以切实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就业能力。
这一新的评估方案的实施,标志着高职教育开始逐步走向完善成熟,凸显了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特色。
三、师资引进与培养:由学科型教师向双师结构转变高职教育要摆脱学科教育模式.需要摆脱依靠学科型、专家型教师队伍的办学思路。
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广大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认定这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事实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双师素质”,二是“双师结构”即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高职教育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社会化是必由之路,因此教师队伍结构也必须多样化、社会化。
学校要向社会开放.根据需要广泛聘任专业兼职教师,这样可以有广泛的选择空间,能够保证先进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实践技能有特殊要求时能提供满足要求的实践教学技能,还能适应专业迅速变换的需要,在社龛需求与学校教师不足的情况下解决教学急需、提高办学效益。
同时,有利于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形成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
在周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中,教育部、财政部特别将“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与办法,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列为示范性院校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同时把“在示范院校开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试点,加强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为支持示范院校的改革试点工作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以达到在“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而这也正是实施该项建设计划的总体目标之一。
可以预见,强化培养、扩大兼职、增加吸引力,将促使“双师型”教师结构的明显调整和优化。
从实践看,一方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明确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作为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同时,明确要求“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人制度”,这一切都将极大地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另一方面,随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逐步走向深入,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也将逐步加大,学校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成为加深与企业交往的最常用的方式。
鉴于目前高职教育专任教师队伍仍是一支适应普通高校教学的学科型教师队伍,教育部在新一轮高职院校“工作评估”的指标体系中,既通过“专业课专任教师强调技能水平提高及增加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要求强调了“双师素质”,通过“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能手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逐渐提高”的要求强调了“双师结构”,使加快建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四、教学内容:由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课程易于编制,有助于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许多高职院校在创办初期,教学内容的安排几乎都会刻意拷贝和复制普通高校的学科课程。
因为他们感到只有这样才是正宗的大学教育,结果形成了本科压缩模式,美好的初衷往往以失败告终。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基层一线和工作现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是其主要特征。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指引下,人们日益认识到过分偏重理论的教学内容并不适应高职院校特定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由学科本位转向就业导向,注重强化实践环节,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要不断融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在分析与掌握特定专业领域内高技能人才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改革专业教学方案,推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强化实践教学,通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企业的认可度。
许多高职院校将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引入教学,使教学过程与产品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围绕企业一线生产标准和工作要求,把课堂搬到车间和地头,实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学生在真刀真枪中练。
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是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确定教学内容。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使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岗位的实际.满足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与企业联合共同进行课程的研制和开发,在对职业岗位需要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
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始终坚持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立足宁波这一中国的“模具之都”,从模具行业实际工作的职业活动分析人手,构建理论、实践、素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把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内容,与企业合作建设集教学、生产一体化的实训和研发中心,共同实施教学和管理。
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增加行业企业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教学统筹学历知识和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标准,重视社会评价尤其是用人单位的评价。
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制度性保障,将有效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统筹兼顾学历和职业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务管理等基础条件,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使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笔者认为,应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支持下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直通车”试点工作,努力在专业建设中实现四个统筹兼顾:一是统筹专业教学计划,兼顾专业教学覆盖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达到职业资格标准;二是统筹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需求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兼顾高专学历教育知识与职业资格能力;三是统筹“一体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兼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四是统筹考核评价,兼顾学历标准和行业企业要求,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使毕业生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