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两栖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体外受精:精卵细胞一般在体外水中完成受精作用, 受精卵在体外进行变态发育。
2.体内受精:少数种类如无足目和少部分有尾声类体 内受精,雄性泄殖腔突出作为交接器可将精子送 入雌体内;一些有尾类的雄性以精包的形式排出 精子,雌性的泄殖腔再将精包纳入体内完成受精。
• 变态发育:无尾类幼体称蝌蚪,无四肢、鳃呼吸、 单循环,成体有四肢、肺呼吸、不完全双循环。
• 进化地位:是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 群,由硬骨鱼类中的古总鳍鱼类进化而来。
道,故口咽腔是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蛙在喉头气管室 中具有声带,这也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之一;雄蛙还有 一对声囊,可发出洪亮的叫音。 2. 皮肤呼吸:皮肤呼吸是成体的辅助呼吸;然而在冬眠时, 却几乎成了唯一的呼吸方式。 • 幼体的呼吸:用鳃呼吸,有一些成体也用鳃呼吸。在幼体 发育过程中,早期有外鳃,后被皮肤褶形成的鳃盖所遮掩 并逐渐消失;蛙蟾类另以新产生的4对内鳃作为呼吸器官。 变态登陆后,内鳃消失,再由咽部腹侧长出一对肺。有些 种类的幼体内鳃和外鳃同在。
• 陆生时:由于皮肤裸露,体内大量水分易于从体 表散失;同时又由于肾小管中相当于亨氏袢的一 段较短,重吸收水分的功能不强;泄殖腔膀胱虽 有一定的重吸收的功能,但还是保水能力不够, 因此两栖类虽然上陆但不能长时间离开水源。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 神经系统仍处于鱼类相似的较低水平:脑的5个部分分化 不高,仍处于同一平面上。位于大脑内部的灰质开始外移, 出现了原脑皮,但大脑的主要作用仍是嗅觉的作用。中脑 仍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也是视觉中枢。已具备发育较 为完备的植物性神经系统,但仍以交感神经为主。
动物界的基本类群和分类
• 第一节 概 述 原口动物
• 第二节 原生动物门 • 第三节 海绵动物门 • 第四节 腔肠动物门 • 第五节 扁形动物门 • 第六节 原体腔动物 • 第七节 环节动物门 • 第八节 软体动物门 • 第九节 节肢动物门 • 第十节 触手冠动物
后口动物
• 第十一节 棘皮动物门 • 第十二节 脊索动物门 • 第十三节 圆口纲 • 第十四节 软骨鱼纲和
• 消化腺:消化腺有独立的肝脏和胰腺。胰腺中有内分泌细 胞。
生殖与泌尿系统
排泄器官对陆地适应的不完善
• 背肾:是成体两栖动物的一对排泄器官,排尿管 道有兼输精的作用,并具有由泄殖腔壁突出形成 的泄殖腔膀胱。胚胎期为全肾。
• 水生时:由于皮肤裸露,大量水渗入体内;肾脏 中的肾小球具有很强的泌尿功能,可排出体内多 余的水分。
★附肢肌变得强大而复杂
消化系统的分化较鱼类复杂
• 消化道:口、口咽腔、食道、小肠、大肠、泄殖腔和泄殖 腔孔。
1.口腔:内有牙齿、肌肉质的舌和口腔腺,此外还有内鼻孔、 耳咽管孔、喉门和食道等开口。牙齿与鱼类相同,同型、 多出齿,无咀嚼功能。
2.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蝌蚪植食性, 肠的总长可达体长的9倍;成体主要以昆虫为食,肠总长 仅有体长的2倍。
• 温度:温差变化的不同,陆生动物在行为和生理 上都必需作出适应。
• 声光介质:声波、光波介质的不同,要求陆生动 物具有更为发达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 官。
• 总之,水陆环境的巨大差异使登陆的动物在呼吸 系统、支持和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以 及相应的其他系统必需得到深刻的改造。
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两栖纲分类
无足目
• 代表:鱼螈;生活于热带,眼退化,以触须代 之,形似蚯蚓,有护卵习性。
有尾目:我国3科11属24种
蛙蛙鱼
小鲵科
蝾螈科
无尾目:我国有7科23属172种.
盘舌蟾科
蟾蜍科
锄足蟾科
雨蛙科
蛙科
姬蛙科
树蛙科
无足目
有尾目
无尾目
四肢 尾
皮肤 呼吸
退化消失
较小
发达
有,短小
有,发达

裸露;有骨鳞残余 裸露,有侧线 裸露;角质化
肺、皮肤 皮肤,有的缺肺和鳃 肺、皮肤
椎体 荐椎
双凹型 无
双凹或后凹 无或短
前凹或后凹 无
胸骨 肋骨 中耳 眼睑 习性
无 有 无 无 穴居,体内受精
很不发达(1块 无或短 无 无或有 水栖
复杂 无 有 有
陆栖
进化特征和地位
• 进化特征:各大系统基本具备了陆生脊椎 动物的结构模式,如具有内鼻孔、两心房、 颈椎、荐椎、胸骨、发达的轴下肌、中耳、 泪腺和眼皮等。
2.多细胞腺体:有粘液腺和毒腺两类。粘液腺分泌粘液,保 持湿润,皮肤保护和皮肤呼吸。蟾蜍的大毒腺叫耳后腺。
3.色素细胞:成层分布于表皮和真皮中,含有色素颗粒,色 素颗粒的集中或分散,使体色变浅或变深。色素细胞有黑 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体色的改变受光、 温及体内内分泌腺影响。
• 真皮:真皮较厚而致密,分布有大量的粘液腺、神经末梢、 血管及色素细胞,表现出陆生动物真皮的特征。真皮与肌 肉组织之间分布有大量的淋巴间隙和毛细血管,便于皮肤 呼吸。
• 感觉器官的演变 1.听觉:出现了中耳。中耳包括鼓室、鼓膜和耳柱骨。内耳
出现了真正感音的部位-瓶状囊。鼓膜位于皮肤表面。 2.视觉:眼球的结构适于远视,具有泪腺,下眼睑可活动。 3.嗅觉:出现了陆生四足类的两个特化结构: ★内鼻孔:使鼻腔兼有嗅觉和呼吸的双重功能。
★犁鼻器:为一对盲囊,内表面有感觉上皮和嗅粘膜,能感 知进入口腔的空气或物体的化学性质。
4.侧线:水生的幼体均有侧线,变态后视生境而定。如终生 水生的的中国大鲵成体仍保留神经丘,蛙的成体侧线消失。
离不开水环境的生殖方式
• 生殖结构:雄性的输尿管兼生殖管道,雌性有不 与卵巢相连的输卵管,但精子和卵细胞都通过泄 殖腔孔排出体外。
• 受精场所和方式:雌雄个体抱对可刺激雌体排卵, 并提高受精率。
• 概述: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鳞已退化。开始在胸部、 背部等处出现皮肤肌,但不发达。
• 表皮:角质层和生发层。还衍生出大量的多细胞腺体和色 素细胞。
1.角质层:由1~2层有轻微角质化的、有核的活细胞构成, 仅在一定程度上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作用,因而两栖类 只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蟾蜍例外,它的表皮角质化程 度较高,比较耐旱。
单个外声囊
成对内声囊
声囊
不完善的肺呼吸和呼吸的多样化
• 成体的呼吸:主要是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1.口腔粘膜和肺呼吸: ★肺的结构:肺仅有1对薄壁的囊,囊内壁呈现蜂窝状,但
面积仍不大。 ★呼吸运动的方式:咽式呼吸,可通过口腔粘膜(富含毛细
血管)和肺进行气体交换。 ★特点:与肺呼吸相适应的是内鼻孔的出现,但还没有呼吸
不完全的双循环的出现
• 成体心脏:有一心室二心房,静脉窦和动脉圆锥仍存在
• 不完全的双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同出一个心室。这种循 环较鱼快,但气体交换的效率都较差,新陈代谢率较低; 所以这类动物是变温的,在行为上有夏眠或冬眠。
• 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和淋巴心等,几乎遍布全身皮下组 织。
支持和运动系统已基本具备陆生动物的模式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 变温 • 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并辅以皮肤呼吸。
皮肤裸露,出现轻微角质 • 具典型的陆生脊椎动物的五指(趾)型四肢 • 脊柱出现了颈椎和荐椎的分化 • 心脏的心房出现分隔,血液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 • 原脑皮 • 出现中耳和在空气中传导声波的耳柱骨 • 具有犁鼻器 •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经变态转为成体
进化而又不完善的结构
主要特征
不完善性
成体为肺呼吸
幼体鳃呼吸,皮肤辅助
皮肤初步角质化
角质化不够,怕旱,怕盐
出现了颈椎和荐椎的分化 但各只有一块
具五指型附肢
支持力弱,位体侧
成体为不完全双循环 幼体单循环
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离不开水
原脑皮
大脑的主要作用仍是嗅觉
出现中耳及其耳柱骨 没外耳,也没三块听小骨
梨鼻器
• 脊柱的分化:首次出现了颈椎和荐椎。脊柱分为颈椎(1块)、 躯干椎、荐椎(1块)和尾椎四个部分。尾椎间愈合成一块尾 杆骨。首次出现了一块荐椎和一块颈椎-寰椎,是与陆地活 动相适应的特点。
• 带骨和肢骨 1.带骨:肩带和腰带2种。 ★肩带:蛙蟾类的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上乌喙骨和锁骨
等构成,并在胸部正中出现了胸骨,但与躯干椎的横突或 肋骨互不连接。 ★腰带:有髂骨、坐骨和耻骨,并构成骨盆。 ★进化特点:肩带不附着于头骨,腰带借助于荐椎与脊柱联 结,这是四足动物与鱼类的重要区别。肩带脱离了与头骨 的连接后,不但可以增进头部的活动性,并且也极大地扩 展了前肢的活动范围。 2.肢骨:首次出现了与人相同的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 五指型四肢能承受体重和使身体在地面上运动。但四肢位 于躯干侧面,不能抬高身体,因而运动速度极为有限。
支持和运动系统已基本具备陆生动物的模式
3.头骨已脱离了肩带的束缚,有了灵活性的 可能
4.肌肉开始分化
★肌肉保留原始分节现象:无足目和有尾目 的躯干肌和无尾目的腹直肌仍保留分节。
★轴肌的比例发生变化:因水平生骨隔位置 上移,轴上肌比例减少,腹部的肌肉即轴 下肌增加,以在陆地上更有效地保护和支 持内脏。
• 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的皮肤 • 完善的肺呼吸和呼吸的多样化 • 不完全的双循环的出现 • 支持和运动系统已基本具备陆生动物的模式 • 消化系统的分化较鱼类复杂 • 排泄器官对陆地适应的不完善 • 神经系统仍处于鱼类相似的较低水平 • 感觉器官的演变 • 离不开水环境的生殖方式
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的皮肤
硬骨鱼纲
• 第十五节 两栖纲 • 第十六节 爬行纲 • 第十七节 鸟大鲵
蝾螈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 湿度:从水环境到干燥的陆地,保水结构要改变。 • 氧气:氧气密度的改变,呼吸器官的结构要彻底
改变。
• 浮力:浮力的改变,陆地生活的动物其四肢要进 化成具有承担支持身体和运动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